《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锦集
《我爱天下一切狗》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一):万物有灵且美
第一次在诚品书店的展示架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挪不开目光,本以为是哪个网红作家写的夺人眼球的书,谁知道定睛一看是季老的书。翻阅下去,津津有味。
“我爱天下一切狗”说的是季老为人处世的心态,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境地,都保持好奇之心,宽容之心,对生命始终保有最本真的希望。
从每一个小故事里,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日子艰苦,物质贫乏。从小就与母亲分别,再见母亲时,就是黑发人送白发人了,绝望伤心。留学德国,一去就是10多年,漂泊异乡,只能够与文字学术为伴。回国后,又遇到文革十年,牛棚改造等等~~流年多事,但是还是要对生活抱有希望啊!哪怕从一花,一草,一木里面,也能看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联想到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真的优渥了太多。不应该妄自菲薄,浪费光阴,而应该投入到自己的人生画卷中。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二):追忆
无法再读下去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与怀旧追忆,实在让我无法抽离一些悲痛的经历。
难以想象一个亲历过二战与民国的人能写出如此通俗的优秀散文,篇篇都能编进语文教科书,再不济也是考卷里阅读理解选文的水平。
读到“我爱天下一切狗”时,已经是难以自控了。失去一生最重要的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打击。《赋得永久的悔》没有使我热泪盈眶,大概是因为关于至爱的回忆里,我没有任何关于贫穷和饥饿的感同身受。但到《一条老狗》时,我无法压抑自己多愁的感性,长年累月的控制,其实是脆弱非常。无需有什么特定的开关控制,不过是一直箭在弦上,它们都在等待最后的稻草,一触即发、颇有心计。
待读到《夹竹桃》时,我选择停止,我没法大方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哭出来。我曾无数次写过夹竹桃,从读书的时候开始,应试的作文、追思的随笔、无聊写的札记,我记忆里的月下竹桃和我最牵挂的老人,一直活在我的笔下。我不能说,什么所谓逝者已矣的如斯大话,人不过都是喜欢用回忆来折磨自己、证明活着的怪物。就连前两日,我曾要向她答谢庇佑时,我都没法冷静地说出口、呼唤她。
真挚的,即是动人的。很有幸在新年的第一个月里看到让我如此感怀的书,也让我能强忍泪水地去怀念离我而去的人。我亦有“永久的悔”,但这悔,我无法同任何人说起,如果儿时的黄狗也能活到我长大的这些年,兴许我也能与它说一说一些无法开口的心结与郁症。只是可惜,它更早地消失于天地了。就如同院子里硕大的、骄傲的夹竹桃一般,都将不复于我的视线内。它们的告别如同提醒我,每当我再去想起那最重要的人,这茫茫宇宙间,好像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三):心软情富的季羡林先生
《我爱天下一切狗》
这本书是编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重新组合编排了季羡林先生一生所著的一些随笔。编辑把这些随笔按照类别,分了六个系列,分别是第一类——童年生活中所遇见的老人、乞丐,已经与童年和母亲的关系,第二类是到德国的哥廷根留学生活所遇到的人给我的温情,比如房东太太,比如,在德国遇见的老师们。第三类是回忆过去已逝的生活,当时只道是平常。第四类是我们书名《我爱天下一切狗》,这个类别里面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于自家养的猫,曾经母亲身边的狗,身边的兔子,旅途中的乌鸦的喜爱,热爱,不舍。他爱天下一切的狗的原因是,曾经这条替代自己,陪伴母亲身边,慰藉母亲的黑狗,带着对母亲的永远的悔恨,所以后来季羡林爱天下一切的狗。第五类收纳的是季羡林先生身边的花呀,树呀,草呀。季羡林有一个心,怀抱了生命的万物。第六类,是季羡林先生生命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孤单。
《我爱天下一切狗》——爱天下万物的季羡林先生,爱小猫,爱小狗,爱花,爱书,爱兔子,爱亲人,爱母亲,爱师长,爱友人,季老说自己冷漠,实则季老情富于人。
“了解季羡林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中国文人用词的讲究”
比如,季羡林在描述老人的时候,他不用“老人”这词,他选词于“白须之人”。他形容一个小孩快乐的跑过来时,他说“她像一只小鹿连蹦带跳地从屋里跑了出来”,季羡林说家境贫寒,家里贫穷,他选词于“家里贫无立锥之地”。他说到寺庙里的佛像,他的描写是既生动又形象的, 让人眼前马上有了画面“那些头上垒着燕子窝的、泥塑的”佛像。又表达了佛像的材质是泥塑的,又描写了佛像身边的环境,头上是有燕子窝的。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再比如季羡林想表达夏秋交替的时候,他说“如火如荼的夏天已经渐渐划入秋的朗远里去”,如火如荼表明了夏季的炎热,朗远又表达了秋的凉爽。
大家的随笔,也是不一般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们一生是孤独的,中间偶有亲人,朋友,师长的阶段陪伴,但是,到了最后,我们往往是也只能是孤独的,季羡林先生长寿,从小6岁失去母亲,家里贫无立锥之地,所以借住于叔伯家,虽是亲人,但亲密度自然不如亲生父母,成年后留学德国,遇到良师益友,但也在多年阔别后,一一送走了这些挚爱师友,而后在北京大学燕园居住时候,慢慢送别了家里的几只小猫,兔子,家里的长辈,家中的妻子,最后再次只剩下他一人居住于家中,不免寂寥,还好季羡林心中是爱万物的,是心软情富的。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四):他最深情的告白
我养猫,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前后养过两只猫,我没有给他们取过名字,自始至终都唤它们猫咪,或许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主人,总是没有想好一个名字,以至于后来便也只唤它们猫咪。前一个主人或许给过它们名字,不过我接手后便随我喜欢了。我养过猫,也养过狗,记忆中从未缺少过它们的存在。年幼时给家里的狗取名字也多数会按照狗狗的特征去取,瘦子,大黄,大白,虎子,每一个狗都陪伴了我年幼时很多快乐的时光。家里的第一只狗不记得了,在有记忆的时候它们就存在,农村的狗多数是用来看家护院的,所以有家的时候就会有狗吧。养的第一只猫咪是是很有印象的,在院子玉米堆上的站着的猫咪,冻掉来啦半只耳朵,开门唤了几声便跟着进屋了,那时候的冬天要冷的很多,在猫咪的眼里,应该还是比风餐露宿要好很多吧。这只猫养了几年,很乖,喜欢让人抱着,也经常钻被窝,睡着的时候像滩泥,怎么祸祸都行。怎么消失的呢,不记得了,只是在它失去孩子的时候精神状态很不好,某天出去再也没有回来。我喜欢猫和狗,它们让我不再孤单。季羡林先生说“我爱天下一切狗”或许都有着相同的心情吧,在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天地之间仿佛也只有它的陪伴。
《我爱天下一切狗》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阅读这个文章,看到的是先生的一生。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豁达的,他的文字浅而易懂,记录的是这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年幼时的故乡到暮年亲人朋友的陪伴,这漫长的人生中有着太多的遗憾,这正是因为有这些遗憾才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四十二篇散文,是季羡林先生最深情的告白,对故乡对亲人,对逝去的曾经。我们读散文,多数是在阅读一个人的生活和性格,在他对这世间所有美好的,糟糕的事情的感悟,很多的时候会感同身受,在记忆中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故事呢,对花草树木的茂盛生长的欣喜,对亲朋好友关怀的感激,对一切赋予生命的快乐。
季羡林先生的豁达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你在读他的文字时即使是一件最为平常的小事都会有很深的感触,听他娓娓道来的生活点滴,听他诉说着曾经的旧事,听他对那猫猫狗狗的回忆,这是一个多么温柔的一个人。
《我爱天下一切狗》所选的文章皆是最为温柔的,悲欢皆是生活,曾经的苦难赋予了童年更多的记忆,那个老人带个他最初的温暖。身边所有的人都有着美好的记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从未变过。也正是因为这丰富的情感,才让这世界变得更为美好些。这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在用心感受的时候去倾听美好。
《我爱天下一切狗》是季羡林先生的人间告白,他一生都对生活有着极为热切的热爱,你总能在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一二。这是他的告白,也应是我们的,对于生活冲满热爱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五):人世间最深情的表白,都在这里了
刚一看见季羡林的这本散文集《我爱天下一切狗》之时,首先吸引注意力的便是书的名字。可以说,一般情况下,很难想象这本书的名字居然会是这样的!不过在这本散文集中,确实有一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在《加德满都的狗》就可以找得到原句;但这一句的由来,却应该是发端自前一篇《一条老狗》,那篇对母亲的怀念文章里。
季羡林的名头自不必多说。他是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与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别人看得见的,是季羡林后来所取得的成就;却很少有人去想想,他这么一路都是怎么走过来的?但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而在散文集《我爱天下一切狗》中,能够看得见的,却不是作为一个大学者的季羡林,而是一个多情且深情的人所写的那些过往事。那些已经过去了很久的事情,转化为文字呈现眼前的时候,却注定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虽然所处的时代已然迥异,却自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能力!
无疑,季羡林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上一辈共有十一位叔伯兄弟”,到他这一代他却是唯一的一个男孩——却只是表面上的“宝贝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真正从心眼里爱我的只有母亲一人,别人不过把我看成能够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6岁时就离开生母寄人篱下,14年里只回过三次老家,母亲永远离开他的时候却未能见上一面!季羡林因为自己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竟然“不能在任何一个暑假内抽出几天时间回家看望母亲一个人”而深深自责,甚至想到了“一头撞死”!
就在此行中,季羡林注意到了一条老狗——或许就是他的母亲在喂养着的一条老狗!女主人不能再来喂养它了,它却依然忠诚如故、不离不弃!这样的一种情思,一直到了后来季羡林在加德满都又注意到了另外的一些狗。此情此景,触动的何止是季羡林的内心!所以,他说:“从此,我爱天下一切狗。”亲生母亲的离世成为季羡林内心中永久之悔的同时,一条狗却深深打动了他,也教他学会了用内心的悲悯和爱去感知这个世界。
其实,不止是这两篇关于狗的散文,其他的40篇,无论是对人、对动物,还是对花草树木,字里行间也一直都在表达着作者对天下一切有情有义人和事的种种感悟!这一切,却是缘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他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何以谓之佳作?季羡林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文字进行了佐证:情深至此,即成佳作。事实上,这样的道理,元好问在《摸鱼儿·雁丘词》中就曾经问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显然并不需要答案,他只是在自问自答。几百年后的季羡林,仿佛也是在自问自答——只不过,他关心的显然更多,不止是世间的情,而是如何去看待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如何看待曾经的风风雨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所以,不难通过这并不算多的42篇散文作品,深切地感知到一个九旬老人的那种豁达、那份深情,以及他对人生、对生命、对生活、对命运的那般解读,并且感知到一种触及灵魂的启迪!虽然不敢说,人世间最深情的表白都在这里了,却也相去不远矣。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六):你的成长一定要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
随着年纪的增长,体会了特别多生活的不易,也就越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亲人的存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温暖的避风港,当我们开始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双亲的青丝也早已变成了白发。
《我爱天下一切狗》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老先生的作品往往都透着洒脱与飘逸书中。但是本书中收纳了季羡林老先生很多比较感性的作品,最让我感动的便是《一条老狗》。
《一条老狗》主要讲述了季羡林少年离家,十分思念母亲,但是这次回乡却是参加母亲的葬礼。季羡林虽然与母亲的相处仅仅只有六年,母子间的感情却十分深厚,季羡林回家奔丧心情十分沉痛,在母亲的葬礼上,他看见了一直陪伴在母身边的一条老狗。
这条老狗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却忠诚的守在女主人的家门前,因季羡林还有学业要完成,不能将它带走,季羡林猜老狗的结局一定是无人喂食只得去街上捡食,然后孤独死在某个无人知道的角落。
这条老狗是季羡林与母亲最后的联系,它替自己守护在母亲的身边,即便是母亲去世,依旧坚定地守护着门,自己身为儿子却不能陪伴在母亲身边。季羡林从母亲的葬礼以后就格外的喜欢狗,以至于到了国外,看见满地乱跑的小狗感觉十分亲切,他对狗的感情,其实是对母亲的一种愧疚。
如今,我们很多人和季羡林一样,为了各种理由漂泊在外,与父母相见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当提及父母,都会说等以后我有钱了,等以后我有时间,父母总是在等待,可是我们还要奋斗多久,而父母又能等我们几年呢?
《我爱天下一切狗》是季羡林对母亲的怀念,同时也是对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珍惜父母具在的日子,要珍惜能够和爸爸妈妈聊天的机会。对父母表达关心与爱不需要多少物质上的条件,精神上的陪伴对父母更加重要。
我知道,任何在外打拼的人都不能轻易地回到家乡,但是忙碌的生活也总有空暇的时间,请分出一部分留给爱你的父母,他们用生命在爱你,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够安慰他们的心。
追逐梦想并没有错,祝愿你成长的速度能够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不要像季羡林一样,抱憾终生。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七):《我爱天下一切狗》:人间最值得,我爱着生活里的一切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季羡林曾这样说过,一生沧桑不幸的他,还是那么爱着他的生活。 季羡林有过可怜的遭遇,6岁时便离开生母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生身母亲的与世长辞成为他一生的悔。季老回忆起母亲的事,心底波涛汹涌。母亲总是将家中一点点白面做成饭食给自己吃,自己吃粗糙的高粱米,有时甚至这粗糙的食物都吃不上。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我的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治好到别人家的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一到夏天麦收时节,对门的大婶子和大姑就带我去本村或外村的地里去“拾麦子……”穷苦成了他童年的代名词。 后来,他到德国读书,一别祖国与亲人十多年,回国后在北大教书,十年浩劫期间,季老被关牛棚,挨批斗,受尽折磨与侮辱。苦难布满了他的这段人生,但是他都挺了过来。 同时,他的生活也是可爱的,因为他生命的每一刻都在用敏感的神经去细腻的感受着这个杂芜的世界。 在季羡林98年的生命旅程中,他用醇厚的智慧与通透的思考看遍世间风光,他用诚挚的爱去感知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人生起伏。 这样的季羡林,与林清玄几多相似。林清玄童年时期也极为穷苦,家里孩子很多,饭总不够填饱肚子。每次林母盛了饭,孩子们都要赶紧在自己的碗里吐一口唾沫,生怕别人把自己的食物抢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林清玄用心底的柔软治愈了不知多少创伤的心,而这样的季羡林更是倾尽全心的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 《我爱天下一切狗》精选了季羡老散文中最深情的42篇文章,《我爱天下一切狗》实际上想传达的,是他爱着天下一切有情众生。 通过这一篇篇让人心无限触动的文章,我们穿越时光,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多情且深情的季羡林。 季羡林的一生满怀悲悯,无论是对人、对动物,还是对花木,哪怕对待无端的孤独寂寞都注入了无限的深情,他用每一根敏感的神经来爱着这个杂芜的世界。 人总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花草本无情,是人的情赋予他们新一番生命。 季老楼前的荷塘里,本来没有荷花的。有人从洪湖带回了莲子,他便种了荷。这荷种下后两年了都不肯发芽,直到第三年,才长出弱弱的叶子。直到第四年,终于长出了满池塘的碧绿的荷叶。 季老说:“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母亲去世后,季羡林回家奔丧,发现母亲喂养的老狗每日在村子里找完吃的,都会回家守在母亲门前的篱笆墙下。 季羡林感激着这条老狗对母亲的陪伴,看到他也不禁伤怀与愧疚。日后,每每想到那老狗,他都会流泪。由此,便有了这本书的书名《我爱天下一切狗》。 动物与人类的语言虽不相通,但总能按出心底最深的柔软,给予人们治愈安心的力量。
季老笔下的人,动物,花草都那么鲜活明亮,看似平常平淡的文字里,总是不经意的拨动人的心弦,发人深思。我们周遭的这些平凡的生命,都告诉着世界,它们存在的意义。 从这本书里,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季老在温柔呢喃:人间最值得,而且我爱着生活里的一切。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八):《我爱天下一切狗》:那是一条陪伴母亲的狗
今年读到的最令人难忘的书名是《我爱天下一切狗》。这名字是十足的标题党,特别夸张的感觉。我在想,这应该是个奇怪的作者吧。没想到下一秒我就惊掉了双下巴,作者是季羡林!!!这可是世人尊敬的大师啊。然而这书名,其实跟季老是没关系的,他已经在天堂里了,书名源自季老的文章《一条老狗》。
《一条老狗》的文章中,大部分篇幅在写季老少年时的心情。他六岁离开母亲去济南叔父家,因为他是家族里唯一的男丁,去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个孩子离开了亲生父母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内心是凄苦的。但那时候,他不会明了比他更凄苦的是一颗爱他的母亲的心。作者回忆中间十四年间回过三次家,第一次是奔丧,大奶奶故去,虽不是亲奶却在小时候对他有照顾养育之恩。第二次回去是父亲病重,第三次回去又是奔丧,这次是他父亲病故了。此时的季老也只有十二岁,尚不懂世事,也不懂母亲内心深沉的悲痛。成年后他回想这一幕,他能思量出来,当母亲看着他的背影离开,那时那境的她,是多么孤苦无依。家里男人死了,幼子要去叔父家寄养,她想留他而不得,因为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去济南是最好的前程。
那条老狗的出场,是季老的第四次回到母亲身边。此时他在清华大学读大二,已经有了成熟思考世事的能力。曾想过自己名校毕业有了好工作挣到了钱,就接母亲到城市里一起居住照顾。可是不曾想,这个“母危速归”的电报最终不是事实,更残酷的事实是“母已亡”。作者说当时两天米水未尽,然后他看到了那条令他亲切的老狗。那是母亲养的狗,它一直守在院门边篱笆边,那是一条忠诚的老狗。
作者对老狗有感激之情,这是肯定的。因为这条狗,曾陪伴过母亲。因为这条狗,有着跟作者一样悲痛的神情。它守在门口,望着这世界,似乎知道那个养着它的女主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母亲的丧事处理完,又是我离开故乡的时候了。临离开那一座破房子时,我一眼就看到那一条老狗仍然忠诚地趴在篱笆门口,见了我,它似乎预感到我要离开了,它站了起来,走到我跟前,在我腿上擦来蹭去,对着我尾巴直摇。我一下子泪流满面。我知道这是我们的永别,我俯下身,抱住了它的头,亲了一口。……这是全文中最感人至深的一段文字,如果沉浸其中读下去,此情此景,很容易令人流泪。这一段文字的共情效果很好,作者也写得特别感人,他投进去的感情,满到要溢出来了。那种伤感和无奈,隔着纸张,向读者扑面而来。
我读过季羡林季老的许多书。大师的书都写得简朴、自然、真实、情切和容易读懂。读他的书,最深的感触是,他写得好简单啊。可是你深读下去,却感觉到那些简朴的文字里面,有着满满的思考和满满的情意,这是大师跟普通人的最大区别,他从不堆砌词藻(虽然我认为没有人的词藻能超过他),他很少用华美的形容词或生辟词,他的讲述总是那样娓娓道来,像轻风像细雨,极少有狂风暴雨式的发泄。所以读季老的文字,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奔涌思绪和一颗安静看待世界的眼睛。
《我爱天下一切狗》:那是一条陪伴母亲的狗,季老说永远忘不了那条老黑狗,是因为他对这条狗怀有感恩,也怀有羡慕。因为这条狗拥有更多的陪伴母亲的日子,也拥有更多的回忆。其实我儿时的记忆中,也有这样一条老黑狗,只记得它长得很高大,很威武。大人们常说,这条狗跟所有的狗都不一样,它特别有尊严。我们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这条狗会主动从屋内跑出去,在大门口外面守候。等我们吃完了,收拾碗筷的时候,它才会跑回来,等待我们给它食物。不像别的狗,主人吃饭的时候,眼巴巴地盯着你,等待施舍。我家的那条老黑狗,真的活得特别有尊严。所以它死的时候,我们全家都特别伤心。它是被人下药死的,天黑的时候我们听见它在大门口狂叫,等我们跑过去的时候,它已经口吐白沫痛苦死去。而第二天,我家就遭贼了,偷走了所有的鸡、鸭、鹅。
但是,我不爱天下一切狗,我只爱我家的狗。这世上还是有很多恶犬,四处咬人;也有许多疯狗,为害人间。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九):《我爱天下一切狗》‖命运不爱你,但不影响你去爱万物
《我爱天下一切狗》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散文集。 季先生虽生不逢时,却也乐在其中,我说这“乐”来自于他的豁达、乐观的心态。 因为不幸而使他生活的不易,因为这份不易而让他对活着这件事感到幸运和幸福。 在季先生的生命历程中路过不少的人或物,他们或帮助过、或教育过或仅仅只是慰藉过季先生的心灵,于是就打造了一列独属于季先生的生命列车。 这趟生命列车生来就结实,即使在初期没有充足的燃料供应,即使前方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即使受到狂风猛吹、暴雨冲刷、日头暴晒,那又如何!这样仅仅能够摧残生命列车的外部结构,却丝毫伤不到它的内在。反而让它觉得有劲风吹拂也不失惬意,有暴雨冲刷亦可洗去尘土,有烈日爆晒让它更加看透光明的未来!因为这趟生命列车生来就结实! 季先生小时候只有“红的”(红高粱饼子)食物充饥,所住的房间只有纸张糊成的窗户,其他就是家徒四壁的陋室了。有这样切身的经历使得他更懂得感恩,父母师长便是恩人。也让他懂得施爱于他人或世间生命,于是从家中佣人到街头乞丐,从花草树木到猫猫狗狗,皆可。 从季先生的散文集中,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父母师长之恩不能忘。 在“赋得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季先生回忆道,自己在外求学,没能看到母亲最后一面,没有满足母亲见儿子最后一面的愿望,所以这件事是自己一生的“悔”。 母亲盼儿归却终付黄泉路,儿子思母切却怎奈寄人篱下不得早归,想想这样的场景都会使人潸然泪下。 从另一个角度想,假若,当不识一个大字的母亲看到儿子考了学、出了国、成了大师,又会不会感到欣慰呢? 在“我的老师们”这篇文章中,写到了季先生对于异国他乡的老师们的追忆。 恩师之情莫齿难忘,从季先生小时候的第一位老师马景功先生,到他远赴德国求学时的各位德国籍老师,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循循教导就没有日后颇有成就的季先生。 也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明白人间有真情,也许是季先生远在异国他乡求学,思念故都和亲人的空虚被亲如父母的异国亲人所填补,于是对他们的恩情更加深刻。 人不分贵贱,均当平等对待,哪怕他是佣人还是乞丐。 在“夜来香花开的时候”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王妈是季先生刚走出童年时家里的女佣,她在季先生家勤勤恳恳的劳作,以至于季先生每当回忆起来时,都是一副美妙的画面…… 这幅画面中有一盏昏暗的油灯,一副黑而大的影子合着夜来香的影子在墙上晃动,那是王妈坐在灯旁纺着麻的身影,周围还萦绕着夜来香的幽香…… 这是王妈在季先生心中的高大形象,她用勤恳换来家人般的敬爱,同时也可以体现季先生的真性情。 在“两个乞丐”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同样是两段感人的小插曲。对于两位乞丐,前一位老头因季先生思念祖父而心生怜悯,后一位老太太,又因她虽行乞却不忘报恩之行感动了季先生。 从两位乞丐的角度看,给予他们施舍的这位好心人又怎么能用凡人来比拟,他的德行已超出了平凡人的高度。 花与草,猫与狗皆是大自然的馈赠,不可辜负。 从“一条老狗”和“加德满都的狗”这两篇文章中,我明白了本书名的来源。 “我爱天下一切狗”这句话,既是季先生寄思母之情于狗,又是赞扬狗的忠诚。 因为有了“爱天下一切狗”的博爱之心,所以对于经过他生命长河的一切自然生命都有喜爱之情,皆可触动他的博爱之心,比如一只猫、比如一朵花…… 我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只需情至深处…… 精品佳作欲推之,愿君细品其中味~
《我爱天下一切狗》读后感(十):愿你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读《我爱天下一切狗》
《我爱天下一切狗》是季羡林的散文精华,收录他一生中最深情的42篇文章。一篇篇触动人心的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多情且深情的季羡林。
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平实地叙述着生活日常,简单、朴素,而在读到“赋得永久的悔”时,忍不住就湿了眼眶,生老病死,纷繁人生,大家都在人生的长河中一次接一次的告别。而6岁离开母亲寄人篱下的季羡林,母亲的离世成为他永久的悔。
我爱天下一切狗,这是为什么呢?
从“一条老狗”和“加德满都的狗”这两篇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
母亲逝去,而她生前养的一条狗却始终不离不弃,日日夜夜趴在篱笆门口,守着母亲,守着这个没有了主人的家。
离开故乡时,季羡林很想把它抱回济南,但又无法带走,所以只好一步三回头的跟这条老狗告别。
往后余生,这条狗经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他的眼前。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狗,听到狗叫,他都能想起故乡篱笆边的、忠诚于母亲的那一条老狗。
“从此,我爱天下一切狗。”实际上,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母亲的追悔,也传达了他爱天下一切有情众生。
季羡林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小人物的怜悯。比如双目失明的乞丐、思念儿子的老妇人、热情的印度朋友、似母亲般的女房东、亲切可爱的德国老师们……
季羡林笔下的人物命运,即便坎坷悲惨,亦有希望的光对生命的爱,给人以温暖和好好活下去的力量。正如他形容自己的女房东:我的女房东就是这样一个有不平,有偏见,有自己的与宇宙大局、世界大局和国家大局无关的小忧愁小烦恼,有这样那样的特点的平平常常的人;但却是一个心地善良、厚道、不会玩弄任何花招的平常人。
读季羡林的书,我们可以从文字中体会他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虽经历暴风骤雨,却永远内心明朗,淡然洒脱。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季羡林就是如此。24岁到德国深造遇上战争,在德十年顽强坚毅地完成了博士学位。55岁,遇上文革受到严重迫害,但他不自弃,最终挺了过来。他放下执念,从容坦荡,笔耕不辍,用深情的文笔记录一花一世界,用敏感的神经来爱着这个杂芜的世界。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节目给季羡林的颁奖词,95岁高龄的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当主持人把奖杯送给坐在病床上的季羡林时,季老却说了一句“受之有愧”。看到这一幕,突然鼻子一酸,泪水忍不住就流下来了。
行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无力和哀凉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唯有用满满的爱来对待生命里所有的遇见。
愿我们在纷纷扰扰的世界用力去爱,用心去爱。
�=�Я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