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博物馆读后感1000字
《相约博物馆》是一本由[英]安妮·扬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一):见信如晤 | 日影飞去,字入水中
两个位于不同世界角落的人,通过54封信件建立起联结。如果你曾被《查令十字街84号》感动,那你也一定会喜欢这一本。
一直觉得写信在这个即时通讯的时代,是格外珍贵的选择。需要时间抵达的事物更显得郑重,有着更深的愿力。时间在文字中被塑造出一条来路,使人仿佛获得一种废墟之中无形的恒久性,越过了脆弱与限制。
能有可以书信往来的人,是多受眷顾的一件事。
整本书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张力,但是敏感又温柔,太过适合温柔冬夜。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二):把我人生写给你听
这是个通过信件讲述的故事。写信的双方都已经人到中年,儿女均已成人离家、开始自己的生活。他们各自察觉有某种危机在内心爆发,在现实生活中却无人可诉。对蒂娜来说,在内心发酵的是她错过的生命的无限可能:一辈子没离开的故乡、没有实现的冒险和已经没感情的丈夫。对安德斯来说,中年危机是妻子自杀后留下的巨大虚空和疑问。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封偶然的信件而开始互相写信,成为一对笔友,在纸上独白和反思,偶尔讨论,却总是互相支持。
蒂娜的一生都围绕着故乡打转,出生在英国东英吉利的村庄,和学生时代的男友奉子成婚,就此开始一辈子乡村农妇的生活。她更像是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女人,一辈子安稳,安住于大多数人认同的社会标准,一生默默奉献。等到头发快要花白,终于如梦初醒,怀疑自己是不是委屈了自己,却始终等不到足够的理由开始向往已久的旅行:
我奉献了自己,首先是牺牲给了父母以及他们那一代人所认同的社会标准,他们不让我流产,也不让我在拥有孩子的同时保持单身。其次,我将自己奉献给了农田。我的丈夫一他的名字是爱德华——只要拥有土地、作物、存粮就心满意足,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季度都要完成的工作。我满足于此,但是季节变换是如此无情,工作数不胜数,我根本逃不开。从我献祭自己开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很久那时候我太年轻,过了许多年我才意识到我是在牺牲,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准确的说法了,我就是在献祭。爱徳华每天都很满足,有什么东西也能带给我一样的满足感呢?或许是去丹麦的旅行吧一一那样就足够了。然而我生命中的空白区域要是用这样轻率的方式着墨过多,似乎又太过分了。蒂娜想去丹麦是因为托兰人,Tollund Man在那里。托兰人是一具被酸沼封存的尸体,死于久远年代的远古献祭。解剖显示他分明是被绞杀,可那历经了千年的面容却如此安详。一个被献祭、被谋杀的人难道不该充满怒火吗?这个疑问也许就是蒂娜如此迷恋托兰人的原因。也许她想知道,她对自己人生的献祭会终于何处?她此刻的懊悔和对自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会不会有一天也终于托兰人式的安详?
给蒂娜回信的考古学家叫做安德斯,他是丹麦锡尔克堡博物馆的馆长。他的生活围绕着考古发现打转,在妻子死后显得格外空旷和寂寥。蒂娜的来信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开始练习用英文写信,学者像蒂娜那样关注自然里微小的变化,比如骑自行车上班时路过的湖水的颜色,而不是习惯性地把路程视作从A到B的一条线。他开始从蒂娜那里获取建议,比如如何处理女儿的未婚先孕,是否应该支持女儿不告诉孩子父亲自己怀孕的决定——毕竟蒂娜是个过来人。
他俩的信件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独白和冥想。他们并没有真正讨论些什么重要的事情,更多的时候只是利用纸面和电子邮件的空白来整理自己的思绪。与其说他们是在对对方说话,不如说是在对自己说话。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对方扮演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只是在那里就够了。这种感觉其实很像在博物馆里看几千年前的骸骨或是物品——你的凝视分明是从现代通往古代的,但冥冥之中却会听到来自古代的回响。千年之前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如何思考?他们幸福或是难过?这些已然消失在时光里的问题以物品的形式向现代人默默呈现的同时也在默默发问——2020年的你如何生活?你如何思考?你幸福或难过?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人类啊,你可学到了真正的智慧、可以不负这一生?你的睡脸,可似托兰人那样安详?
当然这个故事还是有曲折的情节的,在书的后半段,蒂娜的生活终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终于决定离开困住了她一辈子的土地。安妮·扬森的文字沉稳而耐心,非常适合让蒂娜和安德斯的一两封信送你进入安详的睡眠。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三):关于写信这件小事
1
这本小说结构特殊而简洁,由54封信件构成。
两个素不相识的中年人,一个失去妻子的小博物馆馆长,一个一辈子困在农庄的家庭妇女,机缘巧合下,不抱什么期待地慢慢通起信来。淡淡的叙述,静静的思考,逐渐加深的理解和感情。
与其说为了交流,他们写这些信时更多是各自在书写中梳理自己的想法,不期然就走到了近乎心灵知己的阶段。两人互相没有批判、没有挑剔,也没有指手画脚,边界清晰,礼貌克制,全然接纳,看起来比心理咨询效果还好哦。
看得我也很想写信,本该写点读书笔记或书评的时候打开文档更想要先记录一下对写信这件事的热情,被这本小说激发的久远热情呢。一直以来自是知道在写作中可以梳理甚至深化头脑中的想法,可以自己陪伴自己,帮助自己,默默成长,但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笔友,有一点交流,还是很羡慕的呀。
回想起来,大学时刚刚离开家,是最想写信收信的阶段了。还参加过所谓杂志的笔友,收到的很多都是日常很无聊、写信猎奇的信件,渐渐都自然消散了。那几年互联网刚刚兴起,大学生之间还很喜欢聊天室聊天,写信多半也就只有一点点家信了吧。
大概2004年前后,遇到过特别欣赏的邓姐姐发来一封长长的邮件,提到跟朋友逛街的经历、对日本的看法等等。那是想要通过长邮件进行深度交流的努力,我实在是深感荣幸。但那时候自身真的太年轻太肤浅,无法对话,不知道怎么回复才好。拖了几拖,这个深入沟通交流的机会就错过了。
过了几年,有次同学聚会之后,很想跟某同学深入交流,给她写了很长的邮件,但她并没有回复。后来意识到,是我自己的问题。当时写的内容大概有一种改造意愿,虽主观是帮助别人的义气,但口气中想必是隐含着对她当时情况的批判性,人家自然是不愿意回复的。
那几年还有类似博客的写作,偶尔收到一点老朋友的交流回复,后来微博微信热起来,就更没有深入交流了。在豆瓣写过点,也没见多少回复交流,可能我这人并不是一个让别人有交流欲望的状态吧。
最近的一次努力,是去年9月孩子上高中以后,每周给他写一封邮件。大概写到今年春天吧,这半年就没写了。之前邮件也都有来无回,他一共就回过一次,还是用的英文。
现在又想起来好想要写信,可朋友们没有会愿意跟我写信的,网友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聊得起来,恐怕就还是写给自己儿子吧。就算他现在不怎么认真看,但存放着以后也是个痕迹。如果我死了,或者老年痴呆了失智了,而他想我了,也可以回味,或者以后他对自己孩子也有一些复杂情绪了,也可以参考。甚至如果他愿意,也可以在我的文本之外增加自己的东西,互相有个呼应,形成可以传给后辈的文本。
总之,写信不是你想写就能写,对面那个收信人实在还是很重要,相约博物馆的两个人实在是很可遇不可求呢。实在不行,要不就写给“未来的自己”吧。记录下此时此刻的经历和心情,多年后自己回味,也还不错。
2
说回小说本身,小说作者出这本小说是处女作,但她必定不是第一次动笔,只不过这可能是首次完成一个长篇吧。
首先,文笔很细腻,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都很有独到之处,看得出日常的积累,不会是一时灵感突发,也不是全凭想象。
其次,文本的节奏很稳,不动声色。两个主角性格都不怎么极端,都比较收敛,淡然,但娓娓道来中慢慢就形象丰满起来。故事情节不是那么澎湃起伏,但读完回头看看,情节推进、草蛇灰线,恰到好处。
作者推出处女作之前至少也是经过大量阅读写作练习的,这也给了我这种只写日记不敢创作的人一点启发和信心。人生阅历也是一种阅读。对于写作而言,功不唐捐,所有的人生经历和回味思考,所有的阅读、记录、反思和练习,都会成为作品的土壤。
3
再说回文本,小说很棒,只是对很年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稍微有点阅读门槛。
形式是新颖别致也很有效的,54封信,没有其他文本,就靠信件本身,展示了两个人、两个家庭、两种生活方式。
情感基调是疗愈的,不是那种特别强烈的积极的鸡汤的。中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稍微有点开心的事情刚一分享完就掉进冰窟窿实在是太正常不过。
情节是缓慢推进的,毕竟中年人的生活也不怎么回去一时冲动大起大落。
所以阅读起来需要一点耐心,也需要调动一些生活积累,才能对主人公形成一定的共情。而不是读推理小说那样被情节拉着走。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四):去爱那个把你的每件小事都看作大事的人
如果你问我,什么才是“对的人”?我会说:把与你有关的每件小事都当做大事的人,就是那个对的人
。 说起来,我们都不缺乏开展一段关系的勇气。但能走进心里的人,总是寥寥无几。
不是话不投机,就是各说各话。再不然就是那句万能解释:三观不合。
就像《三十而已》里的钟晓琴。她养猫,他养鱼。虽是夫妻,很多时候也做不到“知己知彼”。
而且两个人不论是何关系,短暂的执手相伴很容易,白头到老却难说。因为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害怕一样东西:
不在意。
有人说:能有一个愿意听你讲琐事的人,真好。
确实如此。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再是来自各个层面的声音。
相反,我们最稀缺的是有人愿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聆听你的,那些最不起眼不重要的微末琐事。
早起时的慌乱,赶地铁的见闻。开会时的昏昏欲睡,午餐应该吃面还是吃饭。
那些可能稍加思索就能解决的小事,那些可能因为犹豫和惆怅无法消解的情怀,恰恰是今天的我们,最渴望被关注和理解的东西。
他们说总统选举波澜不断,他们说明星背后有资本漩涡。
但你只想知道,明天的聚餐到底该用什么借口推掉;跟长辈吵架的尴尬还要几天才能化解;下雪了,小区里那只流浪猫,找到家了吗?
这似乎是成年人之间的约定俗成:只要你没有出现生死无常的大事,那么一切小情绪,就没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似乎不去参与最有热度的话题,最有涵养的交谈,就无法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可是,平平无常又绵延不绝的现实生活,哪里能总是充满热度和涵养呢?
生活的本质就是一片琐碎,杂乱无章。区别在于,有的人可以将它打理的井井有条,而有的人光是让生活保持前进,就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
因为他们已经消耗了太多精力在自我克制和自我压抑上。
克制自己不要崩溃,压抑自己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心情起伏。仿佛只要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天,就是最好的事情。
至于那些难得的雀跃,那些纠结到让人发狂的瞬间,那些被失望和灰心丧气打击的站不起来的片段。
就一个人,抗下来吧。好的坏的,自己承担。
这是身为大人的魔法,也是身为大人的枷锁。
你习惯了维持最好的样子,也习惯让自己相信,眼下的生活,就已经是最好的样子。
但其实,你也曾在不知不觉间掉过眼泪,沉默着承认:
有些话你不说出口,是因为,无人可说。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无人与我捻熄灯,无人共我书半生。 无人陪我夜已深,无人与我把酒分。 无人拭我相思泪,无人梦我与前尘。”
也许,你会说,你并不是一个害怕寂寞的人。手机电脑,足可以打消所有寂寞生长的可能。你只是偶尔觉得,有点可惜——
那么可爱的一个你,那么千变万化一个人你,没人看到,没人在意。
如今年轻人谈恋爱的欲望普遍的越来越低。你也是。想想可能发生的不幸就觉得何必多此一举。
但若有一天真的能遇到一个事事把你放在心尖上的人,你何妨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体验一下一切都能被认真在意,用心珍惜的感觉?
无论任何琐事,那个人都愿意倾听,认真思索,给予回复。不是社交里的敷衍用语。而是认真的,仔细的,带着心去回答你。
在这个注意力缺失的时代,有人愿意把注意力分给你。尤其是分给你那些最细枝末节的琐碎生活。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因为你与这个世界上的某个人,产生了触及心灵的羁绊。
你还是你,但是更勇敢,更可爱。因为你的心跳动着另一人的跳动,呼吸着另一人的呼吸。
这个世界上,总该有一个人,和你心心相惜。
就如同那本很暖心的书《相约博物馆》里描写的那样,女主角蒂娜在遇到安德斯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有另一番人生。
那个人生不再只有农场和沉默寡言的丈夫,不再只有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和自我怀疑,而是充满了理解与信任。
最重要的是,那个人生里有一个人,把她当做了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无关爱情,无关婚姻。
仅仅是,你很重要。
安德斯与蒂娜通信之初都是彼此的陌生人。但因缘际会下因为同一个爱好渐渐发展为了稳定的笔友关系。
他们聊得内容漫无边际,琐碎复杂。从眼下的生活,到几十年前的过去。从博物馆的收藏,到一块窗帘布。模糊遥远的人逐渐在生活里产生真实的分量,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对于蒂娜来说,安德斯是她面对自己时的重要支柱。而对安德斯来说,蒂娜是他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系。
在此之间,他们都不是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但在长久的了解和陪伴后,他们却是对方生活里最要紧的人。因为他们互相在意。
在意对方的每一句话,每一次感叹,每一次难过,每一次无助。虽然素昧平生,但却拥有最顽强的精神联结。于是,很多事开始在不知不见改变,命运的齿轮也开始重新运转衔接。
其实说到底,岁月是如何度过我们,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选择和怎样的人,一起度过这无边岁月。
在书信体小说《相约博物馆》中,这个问题用了50封通信来解答。
蒂娜与安德斯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蒂娜是农场主的妻子,安德斯是博物馆馆长。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因为“托兰人”这个古迹开始了彼此交换心事的旅程。从一次次认真而饱含善意的回复里,两个已不再青春的人从心底开始恢复生机。那不是因为孤寂萌生的爱情或者欲望,而是简单的友情和信赖。
对于蒂娜来说,虽然她身边有很多亲人,但那些亲人之所以会成为她的亲人,其实并不是自己的选择。从丈夫到孩子,从婚姻到生活,到处都是为别人而活的痕迹。作为母亲、妻子,蒂娜几乎做到了完美的表率。但这种生活让她日复一日的忧虑,她过了大半辈子,突然惊醒其实自己与脚下的土地只是一种“献祭”关系。
那不是因为热爱所营造的生活。那是一种为了暂时解决某个问题而选择的处理方案。只不过这个方案她进行了大半辈子。变成了一种默认无法改变的现实。
安德斯的出现则是一个意外,但又像是命中注定。
他绅士,温和,彬彬有礼。关注蒂娜所关注的事情,在乎蒂娜所在乎的感受。同时也给出相应的回馈,发出他同样需要对方帮助的信号。
蒂娜第一次觉得生活如此值得期待,身边熟悉的一切好像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如何形容呢?就像,某天你认识了一个人,然后你获得了一个新的世界。
认真看得话,其实这几十封信里说得大多数内容都不重要。一只玻璃瓶有什么重要呢?一次仪式性的狩猎有什么重要呢?一个空空如也的公文包又有什么重要呢?也值得耗费笔墨大说特说。
是,这些琐碎不堪的东西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说起它们的时候——
有人认真在听。
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就是一个愿意认真听你说话的人。难道不是吗?
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一模一样的感同身受。但一定有一个认真听你说话的人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他,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学会爱。
《相约博物馆》是一部冬日暖心佳作。每一封书信在娓娓道来的同时,又勾连出一个人的一生里大都会遇到的那些问题。现实生活是已经注定的现实,但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这一生中我们可能会选错职业,穿错衣服,也会爱错人。错不要紧,要紧的是,你想不想改。
如果有个人说,他愿意陪你经历这场看似为时已晚的生命质感的迭代,你愿意试一试吗?
不妨试一试吧。因为你的真实感受很重要。因为有人愿意把你的大事小情都放在心上,更重要。
你应该去过真正让你称心如意的人生,去爱那个将你的一切小事,都看作大事的人。
因为今生太短,你我,只争朝夕。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五):社恐之歌唱出心声,人与人之间真有舒适沟通的可能吗?
最新一期的《脱口秀大会》中,王勉弹唱了一首职场社恐之歌。
“昨天上班他走进你那部电梯,你赶紧掏出没有信号的手机”、 “你很怕上厕所和他相遇,因为迎面走来总得寒暄几句”、“等他回头再等下一班”等歌词唱出广大网友的心声,听来带感又字字珠心,网友直呼“太真实了!”“感觉生活被偷窥!”
说到社恐,每一个漂泊在大都市的现代青年应该都不陌生。豆瓣上的“社恐抱团取暖”小组,成立于2008年,目前有近27000个成员,人员分布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等各个城市……
组内的发帖很多时候会让我们惊呼“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不想接陌生电话,但又好奇号码是谁社恐影响到面试怎么办迎面打招呼的过程太可怕了甚至,经常还有人问怎么开口要回自己的充电器(光是想象这些场景就已经脚趾扣地、头皮发麻)
面对工作、恋爱这些人生大问题时,社恐患者常常感受到的,是力不从心。
社恐两大难题:没工作、没对象社恐敢恋爱吗?--不敢,觉得没人会喜欢这样的我其实,许多社恐患者并非不想与人打交道,而是维持这种交流所需要面对的种种意料之外的状况,常让人身心俱疲。
我们一方面觉得和不熟悉自己、不理解自己的人交流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又在心底渴望着被人真正理解,尤其是渴望遇到一瞬间心有灵犀的默契。
我们羡慕的生活方式,是像《树上的男爵》中的柯西莫那样,生活在树上,与人群疏离地交流,随时可以感受到树下的喧闹,也可以随时躲起来,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孤独如我,社恐如我,有一天突然发现,社恐患者寻找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使自己不必日夜在孤独中行走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人写信。
01|
不同于“咻”的一下就发送的电子邮件。
为了写一封信,你需要寻找合适的信纸,把思绪和心声斟酌字句写在纸上,装进信封,甚至会考究地使用火漆盖戳,精心挑选合适的邮票,出门亲手投进邮筒。
一套进行下来,像是一场古老的仪式。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写信的推崇者,他说:
“写信的意义,不仅在于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交流,也在于从脑到手、从手到纸面的过程本身,在于那种花力气亲手创造一件作品的感受。书信真的是一种惊人的时间容器。”让人不禁想起那个“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纯真、质朴的时代。
我们知道层出不穷的通讯软件让交流变得多么便捷,但我们还是想保留一份逐渐被人们抛在身后的温柔与优雅。
02|
事实上书信交流带来的感动并没有完全被年轻人忘却。
以信会友,以信传声大有人在,或是写给志趣相投的笔友,或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甚至还可以写给萍水相逢一面之缘的陌生人。
话题“你现在还在写信吗”目前有8.4万浏览量,小组“亲爱的,你还写信吗?”有近29000名成员。
“写信”似乎成为了一个暗号,让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速食主义至上、人际关系淡漠的网络时代中,寻找惺惺相惜的同类。
我们写信,追求的不只是信息的传达,在递送过程中的等待,也是书信交流的意义之一。
慢慢等待的滋味,在社会齿轮高速运转的如今,被我们遗忘了不少。
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无所适从,避免了即刻送达的令人眩晕的速度,在写信的过程中,仿佛想说的话伴随着一部分孤独,寄送到了一个有回应的树洞、一片未知的时空当中。
当写信对象是个未曾谋面的人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中,8岁的玛丽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
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一天,她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
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
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两个“社恐患者”通过写信建立起了深挚的友谊,有许多年他们未曾见面,但他们认定了彼此是对方“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这句台词,令无数观众动容。
它既精准地描述了身处人群中的我们感受到的孤独,又难得的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希望的图画:
也许我们也可以像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遥远的远方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写信,似乎给社恐患者获得理解提供了一个隐微的出口,一点闪烁的希望。
相似的故事还可以在英国作家安妮·扬森的《相约博物馆》中看到。
相约博物馆评价人数不足[英]安妮·扬森 / 2020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03|
他叫安德斯,他是丹麦锡尔克堡博物馆的馆长。他每天和木乃伊、陶罐这些千百年前的东西打交道。他的妻子在一次海上旅行中独自一人走到狂风暴雨中的甲板上,从此生死未卜再无音讯,他才发现这一生中他们从来不曾互相了解。
她叫蒂娜,英国东部小镇上一个普通的农妇,日复一日做一些养鸡、打扫之类的琐碎活计。她的儿女已经长大成家,她最好的朋友因病去世,她从小与好友筹划的旅行只得搁浅。她和丈夫一起生活了四十年,却感觉自己的每一天都在重复,生活没有意外没有波澜。
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因一场意外的通信而产生了悠长而奇异的连接。跨越700英里的距离,54封信件的交流中,他们越来越熟悉,许多面对亲人时也难以说出口的话,被写在信中传达。
在雪花般往来的书信之中,蒂娜和安德斯的人生在你我面前徐徐展开。
他们遗憾的人生、幸福的人生、悠长的人生、怀念的人生······
捧读的我们仿佛成为他们人生的窥视者,但从他们的人生境遇中我们也能感同身受。
蒂娜说:
“我收到的大部分电子邮件都是农作物特价优惠通知,要么就是提醒该我运营农贸市场里的蛋糕摊位了。而你的来信则是与此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当我枯坐在临终关怀医院的停车场里,感觉自己的全部人生都放错了房间,这个房间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安德斯说:
“我们的经历显然非常相似:我们都出生在战后的世界,这个世界并没有利害冲突;我们都结婚了,有孩子;我们都没有承受身体上的苦痛。每当我在深夜醒来,都会疑惑,说到底,我是不是浪费了自己的机会?我是不是应该用自己被赋予的时间和才华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在作者舒缓、深沉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他们各自怀揣数年的、坚硬而隐秘的孤独,以及这份孤独是如何慢慢融化的。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彼此理解的可能。
孤独是每个人需要终生面对的课题,每一个看似习惯了孤独的人,心中都燃烧着被人理解的渴望。
《相约博物馆》勾勒出的这一场相遇也许过于幸运,带上了一丝童话色彩,但至少给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我们分享了一份希望,在我们互不接壤的岛屿上,开一扇沟通的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