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谜(插图增订版)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秦谜(插图增订版)读后感100字

2021-02-07 0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谜(插图增订版)读后感100字

  《秦谜(插图增订版)》是一本由李开元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谜(插图增订版)》读后感(一):读此有感。

  

喜欢引述毛主席的作者,毫不避讳。但开头却偏偏喜欢像李昌玉一样断案,在讨论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谁,他要解决司马迁都不能解决的疑案。自称为第1部历史推理学著作。

这不,宣太后出场了,这位当年生活放纵的武则天。吕不韦千方百计搞关系,打通子异的的前身后事。但是大家却没有仔细读司马迁说的大期两个字,也就是说秦始皇是按时出生的,他是秦国法律允许的嫡长子。

很明显,这是作者经过精心设计的书本,他来源于学术界的权威,同时又并不高高挂起,而是充分接了地气。他的语言让广大老百姓能够接受,同时又使专业学者不感到讨厌,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个北大的学者能这样的花心思

  《秦谜(插图增订版)》读后感(二):历史科普类读物

  李先生把学术向大众普及的尝试无疑是值得称赞的,这本书写的也的确很生动好读,远不是世面上那些伪科普读物能比的,但必须强调本书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作品,先生序中认为学界被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束缚,但学术如果连严谨都做不到那凭什么叫学术?直接改名科普作家好了。

  历史研究很多东西是具有不可验证性的,这是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差别之一,这也是学者为什么要谨慎下笔的原因。三人成虎,古史层累,哪怕只有少量偏移,多来几次就会面目全非了。

  先生自己说这本书是提供最合理的推想,但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真实的历史发展就一定是按最合逻辑最合常理的轨迹走下去吗?

  再来举点具体的案例,书中一些内容仅因为断句就会出现巨大区别:

  1.秦始皇本纪的始皇九年奉命伐嫪毐的人,p84断为“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三人,然后一大串讨论昌平君什么时候接替吕不韦为相。但其实无论是泷川资言的会注考证还是中华书局的标点本都是“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两人,意味着昌平君就是相国,没有吕不韦的事。这一判断同样是有可能的,谁都知道吕不韦和嫪毐有联系,不管是不是书中分析的两人后来有隙,始皇都有可能回避吕不韦。

  2.睡虎地简编年纪廿一年,p150断为“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士)属”,参照陈侃理先生文章应断为“昌平君居其处,有(又)死。为属”意味着昌平君可能廿一年已经就死了。当然这都不是定论,但梁玉绳当初提出的关于项燕之死、虏负的时间的矛盾的确是不可忽视的。坚持自己老师田余庆先生看法可以理解,但忽视问题只选有利于自己讲述的部分就不可取了。

  当然关于所谓“历史推理”,个人看来更像是一个吸引公众的噱头,按逻辑分析推理,不本来就是学者在干的事吗。

  最后,个人还是非常赞成将历史进行分割的“3+N”模式的,这的确有利于进行分析。

  《秦谜(插图增订版)》读后感(三):像侦探一样揭开秦代的历史谜题

  

李开元的《秦谜》是一部特别的历史著作。

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它的形式。作品围绕秦始皇嬴政身上的各种谜团,采用侦探推理的形式探讨学术疑案。侦探破案,主要就是找证据、找动机。这些谜案的证据主要来源,一是考古的遗址、遗物,一是典籍记录的蛛丝马迹,李开元将两者相互对应,仔细推敲,仿佛完成法律的鉴定和取证工作。在李开元看来,不论古今,人性都是相通的,如果事情违反常规,要么其中有隐情,要么原有的判断是错误的,秉持这样的原则,他努力接近真相。

推理小说向来拥趸纷纷,大多数人也爱听案件报道,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谁是真凶,谁是共谋,过程怎样,动机是啥,抽丝剥茧,排除法、比较法、洗牌法、钻探法等方法逐一运用,逐步揭开内幕,这个过程是很吸引人的。《秦谜》新颖的写作方法,积极调动读者兴趣,沉浸式的阅读容易产生参与感,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和心理的满足。

形式是壳,作品的质量,最根本的仍是内容。《秦谜》主要调查了四件疑案:生父之谜、弟弟和假父之谜、表叔之谜和后宫之谜。这些谜团,要么是大众所忽略的,要么是传播已久的流言蜚语,李开元的考证皆有的放矢,言之成理。比如,流传最广的有关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的说法,在李开元看来,就很无稽,绝无可能。古人重视血脉嫡亲,子异并非糊涂蛋,更何况,秦宫的医官和严格的制度,杜绝此类李代桃僵。类似故事并非孤例,民间还有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传说,李开元对比剖析,矛头指向,谁是获益人,谁就是编造故事者。

李开元提醒我们注意那些被忽略的或被遮蔽的秦国历史。比如,嬴政异母弟弟的事迹有哪些?谁接替了吕不韦做丞相?秦始皇是中国历史第一任皇帝,可是,为什么重要的“始皇后”芳踪难觅,近乎隐身?扶苏的母亲、胡亥的母亲,都是谁?扶苏为何仓促自杀?等。

太后赵姬与嫪毐私通,史有记载,确凿无疑。但李开元指出,这类事情在春秋战国并不少见,乃边古遗风,勿以现在的伦理道德衡量。吕不韦推荐嫪毐给赵姬,得以从危险的男女关系里脱身,但嫪毐势力的扩张最后仍造成了他们的冲突。致使嫪毐败亡的原因,虽有“假父”之名带给嬴政的羞辱,最关键的仍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权力,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理解秦朝历史的关键,就是理解构成秦朝宫廷权力斗争的外戚集团的博弈。吕不韦以子异为奇货,献赵姬于子异,生嬴政,游说华阳夫人收养子异,推动子异成为继承人。在这个过程里,长平之战引发秦赵两国危机,导致子异与赵姬母子分离多年。期间,子异再婚,生成蟜,与嬴政年龄差在三岁,若嬴政母子没有找到,成蟜定是太子。战国女子多以母国冠姓,子异生母夏姬应出于夏,即韩国的属地,当时选妇也多从故乡挑选,成蟜母妃为夏姬所选,大约也出自韩国。这样一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集团,赵姬为首的赵系势力和夏姬、成蟜为首的韩系势力,就构成了三足鼎立之态,前两者的沉浮尤其牵连政局的动荡。

嬴政铲除成蟜,平嫪毐,灭吕不韦,结果之一,楚系集团一家独大,显然不符合嬴政的利益。李开元据史料推断,继任吕不韦为相的是昌平君。身为楚国公子的昌平君,早年出使秦国后就一直留居在秦,拥有名望,参与平定了嫪毐之乱和以韩王安名义发动的新郑之乱,但是,这重楚国身份引起嬴政的忌惮,昌平君最后反叛了秦国。嬴政对楚深具戒心。李开元据史料继续推断,扶苏之母、嬴政的皇后,应当也是楚国背景,所以秦史对这位皇后讳莫如深,嬴政一直犹豫立扶苏为继承人,扶苏相信父亲要他自杀,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将项燕与扶苏同列为精神领袖,根本原因都在此。这样推导,很多模糊不清的记载就能理顺了。

李开元的推论未必就是完美的,重要的是,《秦谜》这部作品表明了李开元的历史研究态度:“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莫做“耳食者”,有所疑,有所据,大胆设问,小心求证,历史的迷雾才有消退的可能。

  《秦谜(插图增订版)》读后感(四):寻找秦始皇:重新发现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在现如今,面向普通读者多如牛毛的历史书籍中,如何去选择一本物有所值,言之有物,既不哗众取宠,又不诘屈聱牙,在符合传统史学观点和学术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并将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和书写,这或许才是一本合格的历史作品所应该做到的东西。从目前许多民间历史爱好者阅读的书籍来看,大致可分成两类,一个是,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为先河的白话说史类书籍,他们往往走的是历史普及路线,尝试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将隐藏在古籍典章中的各种历史事件,以讲故事的方式逐一交代给读者,让读者能够用更加低成本的方式了解到历史上某些时刻所发生的事件。当然这样做的优劣其实同样明显,由于作者本人的专业性、主观性的限制和讲故事时所采用的对历史本身的裁剪调侃,往往会导致许多细节上的失真,大而化之则会影响到读者对于整体历史方向把握上出现偏差。另一种,则是以黄仁宇教授的《万历十五年》为起头,各种专业历史学者笔下的历史作品,这类作品在拥有相当高的专业性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普通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并且很多时候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历史预设知识,才能理清书中所讲述事件的前因后果,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思路和见解。

而事实上,通俗性和专业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最起码对于本书《秦谜》来说,作者李开元老师很好的完成了二项的统一和融合。在内容方面,顾名思义,本书是针对围绕在秦朝和秦始皇身上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考据论证,但在表述方面,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推理小说的描写方式,根据历史典籍、文字记载,以及考古发现为基础,大胆猜测,小心考证,一步步推导出可能的历史真相,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真相的每一步往前推进都会有种拨云见日破解谜案的畅快感,读者只需要追随着作者的视角,将本已破碎不堪只能观其大概的历史碎片,逐一修补,重新排列,最终还原出一个充满细节的历史的某种真相。

对,是一个“某种”真相,李开元先生在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并没有限制其自身不拘一格的想象力,真实的历史考证中往往因为年代久远,记录缺失等客观因素无法保证其完整性,于是作者会在直接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搜集间接证据,通过联想猜测和逻辑推演,把各种蛛丝马迹串联拼接,从而更大限度地“自圆其说”。

本书中,李开元老师试图破解四个悬而未决的历史谜案,分别是,吕不韦和秦异人,赵姬、嬴政之间的真实关系是什么?成蟜和秦始皇帝位争夺的真相始末,和嫪毐的谋反又有着怎么样的牵连?昌平君何以会成为秦国最没有存在感的丞相?大泽乡起义中以张楚为国的军队又为什么会打起扶苏的旗号?

要弄清以上这几个隐藏在历史大框架下的问题,就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看似细枝末节的八卦,却与天下格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作者提出楚国之于秦国深远影响的大背景,这样的影响早在秦昭襄王时期就已埋下伏笔,在秦宣太后(就是《芈月传》的主角)和她胞弟魏冉把持秦国朝政时,楚系外戚集团在秦国势力就已不可小觑。从考古出土的战国时代石刻《诅楚文》中可以发现秦楚两国联姻记载,自春秋穆公始,至惠文王毕,历经十八代,三百年光景。其间之利益纠葛,盘根错节,不可言表。这也难怪,“楚”,这个国家宛如幽灵般一直会萦绕在秦国头上,直至它的灭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如果确定这一前提后,就不难发现,区别于根深蒂固的楚系集团,以秦异人为首的,吕不韦和赵姬,则可以被称为赵系集团的新兴外来势力。这就更容易解释,作为投资者的吕不韦,又怎么会把砝码压在更加不切实际的嬴政身上,在他看来,要烧的冷灶是举步维艰处于派系弱势的秦异人才对,根本不可能在此之上兵行险着为自己埋下一颗更大的隐患。

同样在李开元老师看来,成蟜和嬴政之间的斗争,既是成王败寇的夺权之争,也是事关秦国两大外戚集团之间更加广阔的政治斗争,并且这场斗争会以某种余波的形式一直影响着秦国后来的国运。以嬴政祖母华阳夫人为首的旧派楚系外戚集团,和以嬴政母亲赵姬为首的新派赵系外戚集团必有一战。本来实力高下悬殊的两大集团,最终因为某个人的加入产生了变数。

这时候,一位中国历史上名气可进全三的男宠进入到秦国中心舞台,他叫嫪毐。在传统演义小说中,我们会把这种幸进的男宠看成百无一用的卑鄙小人,并且又会因为其后的叛乱更加鄙视,而作者却在《史记》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全然不一样的故事。首先,如果了解秦宣太后和魏丑夫故事的人不难理解,在当时寡居的太后豢养男宠并不为世俗所不容。但对于嫪毐会被封侯这件事上,才更加值得关注。要知道商鞅变法后,秦法以不可忤逆闻名天下,对于封侯这件事亦是相当严苛,每一级的晋升甚至会规定到斩敌人数多少的程度,所以嫪毐能够一步登天,位列顶级侯爵,这必然不是一个秦国太后所能够操控的结果。结合当年秦国高层所发生的大事,作者顺其自然的推测出可能与同年所爆发的所谓的成蟜叛乱有着某种联系。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嫪毐因为叛乱而被诛,吕不韦受到牵连,有楚国公子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出任丞相,这也就意味着同为两大外戚集团之一的赵系集团在这次斗争中被连根拔除,并且遭到了彻底清算。

这时候,作者提出了下一个相当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样作为秦国的二把手,前有商鞅,张仪,范雎,魏冉,后有李斯,赵高,何以昌平君和昌文君会有如此弱的存在感和出场率。在这里作者依旧没能找到最直接的证据,却从司马迁《史记》的文字记录中展开联想,首先是那段广为流传的王翦和李信论兵,并且在李信与楚国作战势如破竹的关键时刻,鬼使神差的掉头西撤直奔自己的后方郢陈,最后遭遇楚军适时追击突袭,直至惨败,“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这种不顾一切脱离主战场,甚至把背后留给敌军的诡异操作,又有着如何的内在缘由?李开元先生在一九七五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里找到了答案,就在秦伐楚的前一年,昌平君迁徙至郢陈,并有死士跟随(“廿一年,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屬”)。由此不难推断出,作为盘踞在秦国的楚系权臣,在秦楚决战最后时刻,毅然决定帮助故国,并对节节胜利的李信大军采取了一些掣肘措施,导致秦军的彻底失败。穿越千年,史书和考古发掘竟然形成了逻辑上的完美闭环。

李开元先生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终极历史谜案,扶苏之死。这段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有着详细的记载,但无法解释为何大泽乡起义时,号称张楚的起义军会打出秦始皇太子扶苏的旗号,同时作为始皇帝本人,以及扶苏,为何历史上并不存在皇后,还有扶苏生母的任何记载。作者再接再厉从之前的三个结论作为前提下,更进一步提出真相,那就是扶苏可能有着楚国的血统,换而言之,作为始皇帝的长子扶苏,也许同时也是嬴政眼中楚系势力集团安插在秦国权力核心中的最后一枚棋子。

行文至此,不难看出,终秦王嬴政一生,不但在军事上与山东六国一较高下,同时他还用着毕生的心血和盘踞在秦国权力核心的赵、楚外戚势力做着长期的战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至于这盘你死我活的大棋,竟然始于嫪毐之乱,终于扶苏之死,父亲,母亲,祖母,舅舅甚至是亲生儿子都无奈被卷入其中,不得善终,由此看来,能开千秋帝王之业者,其心志之残忍刚毅,终非寻常人可比。

很多时候我们会无奈的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历史并不存在所谓的“真正的真相”。哪怕再客观的历史记录都会因为观察视角、测量时间的局限,最终盲人摸象,不见全体。当然,反过来讲,任何一种基于历史素材的主观推测都可能是曾经发生过的某种真实。正如同本书《秦谜》是否真的存在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会以一种可能的方式存在于“过去”这个容器中,同样值得后人不断地去考据、猜想和论证。

历史既是“虚构”的真实,又是“真实”的虚构,这或许才是历史给予世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