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生》读后感锦集
《理想人生》是一本由[法] 提埃里·科恩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人生》读后感(一):悲伤席卷了我 这本书读进去真的太悲伤了
仿佛让我带入了书中 悲伤和绝望的感情压满了我的胸前 虽然第十章让我看到了光明,但是之前的悲伤太浓太浓~任何人都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对爱的希望。热雷米对维多利亚和孩子的爱,对父母的爱贯穿了自始至终,看到他一点一点滑入记忆的地狱,真的是无比痛苦和伤心的过程。诚然,如同其他读者所说,最后归于宗教有些牵强,但是也许是我们社会环境所致,对于作者的信念来讲,这应该是正常的发展。不管如何,一个悲伤至极的故事,有了一个温暖的解释,最后希望没有被捏碎,热雷米还有机会去体会他的爱,他深深眷恋的家人们,这不是最好的结果么?
《理想人生》读后感(二):理想人生
热雷米在2001年5月18日他20岁生日这天,鼓足勇气向青梅竹马的维多利亚告白,却被拒绝,心如死灰下自杀。当他再次睁开眼睛,发现已经是一年后的生日,此后他的灵魂沉睡在身体里,只会在某年的生日那天出现。每一次醒来,热雷米都试图降低另一个“人格”对家人们的伤害。超级精彩的只有九天的热雷米的一生,一口气看到了结局,还好这只是一本小说,热雷米机会从噩梦中“醒来”。四点五星。
这本书一共有十个章节,其中覆盖了九次热雷米的生日,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九个时期,2001年自杀,2002年和维多利亚相爱,2004年拥有第一个孩子,2010年家庭裂痕产生,2012年设计自己进监狱,2018年增加自己的刑期,2024年出狱残疾,2046年在医院生活,小儿子区分出他的两个灵魂差别,2055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参加了孙子的婚礼,与亲人和解。 在热雷米放弃生命的那天,他就失去了对人生的掌握权,他活在长长的人生隧道里,只见过九次光明,其余的“黑暗”只能从通过维多利亚的信,好友皮埃尔的对话,还有儿子西蒙的交流中得知,本该由他体会的人生就这么在断断续续的瞬间丢失了,那清醒的九天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九个时刻,为了让他看看那个被他放弃的生命,也是对他亵渎生命的惩罚。珍惜生命,认真生活吧。
“他的生命正飞逝而去。他在断断续续的瞬间突然地老去。岁月无情地抽打着他。每一次抽打,都令他失去知觉,直到再次醒来。是的,我的生命好似一记记迎面而来的猛烈耳光,间或夹杂着短暂的理智时刻。好似黑暗走廊里零星闪现的几点亮光。我就这样老去了。”——P79 “我的生命是长长的隧道,间隔很远的几个出口能让我隐约看到太阳的光芒,感受到风的轻柔。两个出口之间,我陷入的则是一段没有生命、没有你、没有自己的旅程。而在死亡面前,我似乎应该对生命的价值做出判断,以将虚无转化为丰富。”——P241 ——2020.11.30
《理想人生》读后感(三):只有对自己负责,才是真正的理想人生
图、文/文小妖
读小说《理想人生》的时候,我数次想象如果自己是热雷米该如何自处?
在二十岁生日的那一天,热雷米选择了自杀。原因很简单,青梅竹马抵不过天降,自己还没开口表白,多年爱着的青梅却挽着未婚夫站在了热雷米的面前。挫败的感觉从四面八方袭来,于热雷米来说,这世间没什么再值得留恋,结束就是最好的结果……
真的是最好的结果吗?
热雷米的自杀,反而让他在一年后的清醒日里抱得美人归,心想事成,与竹马有了一个圆满的开始……
别急!这点甜头仅仅只是魔鬼的一个诱惑,往后的日子,热雷米的人生发生了大逆转,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改变一切,只能看着生命一点点被消磨,人间的狗血剧情在自己身上逐一发生……
小说《理想人生》在谋篇布局上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提埃里·科恩用一种新颖的方式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享受跌宕起伏的阅读快感时,也不断地审视和反思自己人生中的许多个瞬间。
不记得是哪个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产生无数次自杀的念头。而很大一部分选择自杀的人,都属于冲动型自杀。如同小说里的主人公热雷米一样,他就属于冲动型自杀,一时的失意,再加上酒精和大麻的驱动,他让自己走入了一个极端。于现实而言,这种极端生死一瞬间,如果救不活,意味着身体和灵魂将寂灭。而在小说中,作者却借着一种神秘力量的魔幻方式,让主人公拥有了第二次人生,并颠覆了现实,让他如愿以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爱情。
有得必有失,热雷米看似理想的人生背后开始背负着各种痛苦。最初,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他只能在自己生日的那天才能保持清醒,而平时的日子里, 却是另外一个灵魂在占据他的躯体。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这份遗憾上升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惧,因为另一个灵魂将与热雷米原本设想的种种美好打破,让他的躯体过上了另一种背道而驰的人生。
短短数十载,热雷米保持独立清醒的灵魂只有在生日那天出现,而且还是不定年限。每次醒来,就像是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生,痛苦多过快乐。妻离子散,父母反目,友人闹翻……该有的报应,热雷米都经历了,一件都不落下。最痛苦的是,他清醒的灵魂会在一天内全盘吞下这些苦果,直到生命最后的消亡。从自杀那天算起到75岁,热雷米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九天,也就是说,他真正只活了九天。
其实,我觉得热雷米已算幸运者,他的痛苦也仅仅是九天,而最痛苦的莫过于他最亲近的家人和儿女。五十多年来,他们不仅提心吊胆地面对着一个恶魔般的热雷米的同时,还得为这个恶魔的所作所为买单,身心承受着各种痛苦。作者提埃里·科恩在小说中,无疑将这些痛苦进行了放大,并转嫁到生日那天清醒的热雷米的身上,并从热雷米的痛苦中,一点点映照出现实,再现现实。
《理想人生》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揭开了不负责任的行为将会给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造成怎样的后果,带着一定的寓言性,别有意义。
人生无非数十载,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不过从小说主人公热雷米身上,让我领悟到: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理想人生。
《理想人生》读后感(四):如果一切重来,你就会拥有理想的人生吗?
文/夏小忧
每当生活陷入不如意,我们总会忍不住去想象,如果当初改变某一个决定,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
“如果当初没有那么早结婚,现在的我是不是已经在大城市扎下了根?”“如果那时候没有生孩子,现在我是不是早已成为职场女强人?”“如果当初没有和初恋分手,现在的我应该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了吧?”.......
类似的“如果”,估计很多人都问过自己,法国作家提埃里·科恩的小说《理想人生》中也有这样一位主人公——热雷米·德莱格。
他在20岁生日当天向深爱的女孩告白,惨遭拒绝的同时,还得知女孩已经有了未婚夫。心仪多年的女孩要成为别人的新娘了,热雷米脑海中构筑的“理想人生”轰然崩塌,为了让痛苦停止,热雷米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生命。
只是,事情并没有随着热雷米的自杀而停止,相反,“没死成”的热雷米在一年后醒来,却意外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生”:心仪的女孩维多利亚成了自己的妻子!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
不过,与幸福一同降临还有莫名其妙的失忆,热雷米的记忆像被偷走了一样,他仅有的记忆就是一年前的告白失败、以及选择自杀的行为,过去的一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一概不知。
用一年的记忆换取自己的理想人生,其实还是挺值的是不是?可惜,世界上才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儿。热雷米的人生陷入了沉睡-短暂醒来-失忆的黑洞,他总是不定时在生日当天(自杀当天)醒来,又在当天沉睡,这个间隔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五年,甚至十一年......
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热雷米自20岁开始真正活过的日子不过9天而已,更可怕的是,在他“沉睡”的时光里,他的躯壳像被另一个恶魔一般的灵魂占据,那个恶魔不断作恶,骚扰他的妻子、虐待他的孩子、伤害他的父母......
一个头脑发热时的决定导致的悲剧,不但摧毁了热雷米一生,更将身边人的生活统统拖入泥潭。
最后一次醒来,已经老态龙钟的热雷米忍不住去想,如果当初自己没有冲动自杀,自己的人生又会是怎样?
也许,维多利亚不会成为他的妻子;也许,兜兜转转之后,维多利亚还是会嫁给他;也许,他会带着这份爱做一辈子单身狗;也许,他会遇到另一个女孩,和她和和美美一辈子;也许......
可是啊,人生是条单行道,在这条道路上,没有NG重来,没有返程票可买,更没有神奇的后悔药售卖,有的只是许许多多的遗憾、悔不当初和泪流满面的懊恼。
看完《理想人生》,心里突然生出许许多多的感慨,因为就在不久前,我也曾一次次问过自己:“如果没有生孩子,不需要每天花很多时间照料孩子,是不是会离自己的想要的人生更近一点?”
也许吧,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得到一些,就注定会失去一些,至于哪些是我们舍得失去的,有时候便由不得我们自己了。
说句扎心的话,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或许我们只会换个轨道,得到另一个并不理想的人生也未可知。
所以,何必自寻烦恼,何必把自己困在那个叫“如果”的虚无里,已经做了的决定懊恼有什么用?不如大步流星向前走,把遗憾留在过去,把精彩留在未来,如此,我们才能离自己的“理想人生”越来越近啊。
热雷米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但我们,还来得及。
《理想人生》读后感(五):20岁,走到人生边上
当你20岁,孑然一身、混迹于一个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陌生城市里。一日,忽被告知曾经鼓足勇气想告白的青梅竹马维多利亚,不料却被人捷足先登了。你心如死灰,决定告别这个世界。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于是,热雷米决定自杀。
作为一个马上要死的人,今年20岁,连一只猫都没有。没有家人,在陌生的城市做着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他孤独无助,但更多的时候显得得过且过、无所畏惧。当决定自杀那刻起,起初他显得如释重负。整个灵魂都得到了解脱。可当他又细细地盘算了自杀步骤时,他变得更犹豫了。说到底,人们总是习惯于掩饰自己内心的孤独。可当一旦外因触及,总会莫名的恐惧,恐惧自己内心的空洞,恐惧自己的孤独。这份孤独包含着对于人生的眷恋和死亡的恐惧。
年轻时,我们总想着逃离。逃离家庭、逃离亲密关系和感情上的羁绊。以为那些旧有的、血缘和情感关系束缚住自己。那些道不清说不明、模糊至极的关系象征着责任和义务。每每想到,就愈显得沉重。
我们都曾幻想自己的未来,梦想征服世界和实现心愿。慢慢地,我们会因为生活的负重裹足不前,我们会因时事艰难而遗忘自己。慢慢地,我们就会失去重新生长的机会,变得麻木、变得保守,进而放纵自己。人生就是一天天的漫长的死去。大部分平凡的人生从20岁就走向衰败和消亡的境地。
然而,当热雷米睁开眼睛,已是他二十一岁生日,一年时间悄然流逝。所幸维多利亚守在身边,并深深地爱上了他。夜幕降临,他又昏昏睡去。
当你随着作者的笔锋游走,才突然发现,你以前熟悉的事物在逐渐地陌生。一些原本拥有的,而后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却不曾想起的东西?随着时间让你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印记乃至自己一天天的消失。暮然回首,惊觉长久以来忽视的那个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洞。就是自己的失去,似乎你的人生也被偷走了。
那些在乎的东西开始萦绕在自己的心头。每当觉察因为自己不在而失去的时光,那种在乎就显得愈发真实。热雷米开始恐惧。关于自己,他们会作何评价,说出什么样我曾经经历且又遗忘的故事?
这种在以前看来巨大的未知,突然变成现实的已知。其实却并没有从容不迫地奔向死亡的勇气。虽然以往的生活就是漫长的枯萎与凋谢,可是依旧带来的是无尽的遗憾与不甘乃至怨恨。
再度清醒时,是他二十三岁生日,维多利亚是他的妻子,并与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生活仿佛如他所愿。
幸福突然降临,总是让人惶恐。他总是在昏睡,之后又是定期的醒来,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但他却没有享受过这个幸福的过程。
他宛若一个影分身,却也无法与本体对话。如果说漩涡鸣人的分身是与他对话的朋友,那么他就宛若一个未来的孤影,等候着命运给每年一次的时机来回赠。
未来是迷惘的,直到某次醒来,维多利亚伤心欲绝地离去,并指控他是残忍、可怕的恶魔。热雷米发现,人生的某些野望实现的机会原本就不会太过于恢弘……
《理想人生》,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心灵疗愈小说。人生有许多阶段,在20岁的当口,你会遭遇许许多多的变故,经历许许多多的人生,也需明白许许多多人生的意义。爱情有遗憾,需要牺牲与取舍;亲情有误会,需要成长与沟通。世上的万事万物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只有转寰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变得独立、变得成熟,才能挣脱内心向外无度索取的黑洞,珍视已经拥有的简单的幸福。
20岁,走在人生边上,看见了内心的黑洞,继而找回自己。
理想人生8.4[法] 提埃里·科恩 / 2020 / 天地出版社《理想人生》读后感(六):杀死自己的罪
人如果选择杀死自己,到底是不是有罪的呢?
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是读三毛的《不死鸟》。三毛写她深夜和父母谈话,希望他们理解她“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结果她爸爸发怒了——“如果你敢做出这样毁灭自己的生命的事情,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不但今生要与你为仇,我世世代代都要与你为仇,因为是——你,杀死了我最最心爱的女儿——。”
两种观点,激烈对撞。
在陈平的父亲,生命是一个牌子两套班子。就算三毛有权杀死三毛,陈平也无权杀死陈平,因为三毛是三毛一个人的,而陈平是陈家的女儿。让陈家的女儿活着,是她最基本的责任。
可在三毛,生命的单位是个人。幸福和痛苦,盈亏自负。纵有再亲密的爱人亲人,也没法替你痛苦、替你煎熬。但凡你有点同理心,你好意思拿责任套着人家的脖子、以爱之名冷眼旁观人家在人间地狱里煎熬?
什么原因会让一个人放弃生命里所有的可能?那一定真的是过不下去了,一秒一分钟都没有力气再煎熬了。“死都不怕了,还怕活着吗?”这句话常常被不明真相的群众用来劝人再在人间熬一熬,殊不知选择这条路的人恰恰是怕活着,是觉得活着比死难多了。死有何难?痛一下,眼睛一睁一闭,就不再有痛苦、不再被迫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不论那是债务、病痛或精神的煎熬。选择杀死自己的人一定是这么想的——我情愿短暂承担世上最大的痛苦可怕,我要换无穷无尽的安息和宁静。以这个逻辑为前提,任何一个有共情能力的人,都不会忍心责难一个自戕的人。
还记得Emily Dickinson怎么写的吗?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因我无法为死亡驻足-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他体贴地为我停下脚步。
划重点:“体贴地”。
死神是受人召唤而来,那种“阎王要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的强迫,不是天命不可违,而是半推半就,是心照不宣。是潘金莲被西门庆捏住脚之后不吭声。阎王的链条是拿来铛啷啷甩给旁人看的,让人看见,她不是情愿的。可被捏住脚的时候,她没有叫人的。
她不叫,因为她期待着死神的马车载着召唤他的灵魂驶向永恒的宁静,那里将会是一片黑夜,没有了她,没有痛苦,也没有旁人。
可是第三种声音跳出来挑衅了——如果死了以后没有宁静、没有永恒、没有黑夜,却仍然是你困在更大的痛苦里呢?
这本书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主角热雷米自杀了,因为他爱的人不爱他。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一年以后,他爱的人已经爱上了自己。可这玫瑰色的展开并没有维持多久,他发现自己被困在了自己的身体里,每隔几年才能醒来一天。在他沉睡的时候,一个反社会人格操控着他的身体,虐待他的爱人、伤害他的孩子。他无法改变任何事,只能在醒来的短短几小时内徒劳地看着爱人和亲人都跟自己渐行渐远。
一个用自戕来逃避痛苦的人,被永远的锁在了逃避里,没有资格拥抱自己最渴求的东西。这就好像你眼看挚爱要渴死了,于是以此生不再见ta为代价、向神灯里的精灵换来了水井,却发现井水有毒,毒死了ta,然后天还下雨了。100%后妈剧情毒奶番。
读到这里的同学不必担心剧透,因为这本书的悬念并不在于热雷米的沉睡症,而在于他沉睡的原因。我从翻开这本书之后就手不释卷地看到封底,驱动我的强烈好奇心来自于我想知道热雷米的沉睡到底是不是来自神秘主义的惩罚。所以知道了剧情不会影响你们看这本紧张刺激的书。
人如果选择杀死自己,到底是不是有罪的呢?
我其实一度沉迷于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在思想史里寻找过答案。西方对自杀的理论研究简直是汗牛充栋,毕竟基督教认为自戕是罪,千百年来教士们蹲在修道院里除了酿啤酒就研究这个了。西方社会在古典、中世纪和现代早期对这个问题都研究出过不同的答案。吴飞的《自杀和美好生活》做了非常详实有趣的梳理。
我也在神秘主义里寻找过答案。其实有很多知名灵媒都讲过这个问题,答案大同小异,基本就是说自戕的人会被困在自戕的混沌之中,一遍遍经历最痛苦的过程,直到开悟/修完业/认识到错误/放下执念(不同派别用词不同,但意思基本一样)。(我其实并不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听起来实在太像恐吓了,把群众生命看做社会资产来保全、吓唬群众不要自戕的目的过于明显。)
我最喜欢的灵媒索菲亚也讲到过这个问题。她也劝人不要自戕,倒不是因为死后要一遍遍经历地狱,而是她亲眼见过太多阿飘的生活——没有社保、没有法律保护、缺衣少食(对,他们也要吃“东西”),好心人看不见你,流氓阿飘欺负你,就好像社会倒退到茹毛饮血时代,弱肉强食。而大部分以自戕形式结束人生的人,都是弱肉,而不是强食。原本自戕的目的就是为了结束悲惨的生活,这下好了,短暂承担世上最大的痛苦可怕,换来了无穷无尽的霸凌、饥饿和痛苦。傻子才做这种亏本买卖。
(我比较相信索菲亚的答案,因为①她在人生谷底的时候曾经无数次想要自戕,经历过很多挣扎;②她是灵媒中的清流,会明确地承认“我只记录我观察到的现象,我也没有完备的理论解释一切”,听起来更像个研究阿飘的人类学家。)
黄子华在《冇炭用》劝大家不要看轻那些自杀的人——“生命的严重性对于他们来说是什么?他们认为生命就是吃屎的过程。你们想像一下,一日三餐,刚刚熬完早餐,刚刚漱完口消完毒,午餐又来,接着还有晚餐,还有很多朋友请你吃宵夜,怎么熬啊?”
是啊,怎么熬啊?活着吃屎,死了饿肚子受欺负。
To be or not to be,这TM是个送命题。两个烂苹果给你挑,屎味的巧克力vs.巧克力味的屎,吃哪个都恶心。
所以这本书最大的谜团还是交给你自己来破解吧。
也许你会给出你自己的答案。
《理想人生》读后感(七):选择
1.没有时光倒流,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人生。
2.活在当下,尽量走好每一步路是对未来最 好的礼物也是对过去最好的答复。
3.珍惜眼前人。
4.不要做蠢事,因为蠢事的后果比你想象的还要糟。
5.活着总有希望。类似作品推荐如下:骑弹飞行 (2004)6.62004 /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 恐怖 惊悚 / 米克·加里斯 / 乔纳森·杰克逊 大卫·阿奎特时空恋旅人 (2013)8.82013 / 英国 / 喜剧 爱情 奇幻 / 理查德·柯蒂斯 / 多姆纳尔·格里森 瑞秋·麦克亚当斯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2009)7.72009 / 美国 / 剧情 奇幻 悬疑 / 罗伯特·斯文克 / 瑞秋·麦克亚当斯 艾瑞克·巴纳蝴蝶效应 (2004)8.82004 / 美国 加拿大 / 剧情 悬疑 科幻 / 埃里克·布雷斯 J·麦基·格鲁伯 / 阿什顿·库彻 梅洛拉·沃尔特斯
《理想人生》读后感(八):《理想人生》:一场负重狂奔的理想人生,必走过四段心路历程
每当我们遭遇挫败,或者面临生死劫难时,你是否会产生过这样一种念头: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理想人生?
可到底什么才是理想人生呢?
2007年,法国作家提埃里·科恩出版了一本悬疑奇幻小说《理想人生》,这本书一上市,就一举拿下让·德梅森法文小说大奖,更在荣登亚马逊网站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位后,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球二十几个国家热销。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21岁的年轻小伙热雷米,在他向暗恋多年的女伴表白遭拒后,万念俱灰,选择自杀。当他以为这一生就这样结束时,命运之神却赐给他重生的机会,当他再次睁开双眼,他心爱的女孩成为了他的妻子,更为他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儿子。
然而,就在他感受到幸福的瞬间,他又昏迷过去。反复几次过后,他渐渐变成亲友眼中的恶棍,为什么人生会变成这样?在步步寻找真相的过程中,他惊愕地发现,原来,这一切是上帝为了惩罚蔑视生命的他,而设下的忏悔之路。
作者通过电影分镜的手法,以主人公七次苏醒作为时间轴,追溯他遗忘的过去,而他每一次的短暂醒来,其实都是为了唤醒他的责任感,让他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听从内心的声音,作出理智的判断与选择。重新审视以往的过失,与时间赛跑,进行一场自我救赎。那么,到底主人公领悟到哪些生命的意义呢?
第一,关于责任:谁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本书开篇,热雷米因为失恋,自暴自弃,甚至咒骂上帝的不公,更以一种报复的心态,放弃自己的生命。在弥留之际,他只想到自己所遭受的耻辱,无视父母将要承受的痛苦。在他看来,失去爱情,生命毫无意义。
作者通过描写他的内心活动,突出他在遭遇挫折时,不去反省自已,反而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因为求不得,爱别离,而以死解决问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生命何其珍贵,而终其一生,人最应该学会对自己责任。而非将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将生命的权力交到别人手上。
第二,关于选择:选择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
热雷米第一次苏醒,发现曾经暗恋并拒绝他的女孩——维多利亚,成为了他的妻子,两人在恩爱缠绵中,谈起她当初被他那番诚挚的告白所打动,离开了未婚夫米果,选择了他,幸亏,他被救活了,否则,彼此都将遗憾终身。
然而,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第二天,热雷米又昏迷过去了。再次醒来已是一年后。维多利亚为他生了个儿子,初为人父的他,笨手笨脚地给孩子喂奶。这一刻,他切身体会到他不再是那个为爱发狂的小伙子,他是父亲,是丈夫。通过这段关系,他开始寻找他父母的踪迹。当妻子提起他与父母之间的过结,他选择重新接纳父母,想要维系那段亲情。
作者很巧妙地通过爱情、亲情,唤起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处于家庭关系中的我们,不再是一个人,而是父母的女子,爱人的伴侣,孩子的父母,因此,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三,关于救赎:终究一生,我们该救赎谁?
与前两次苏醒不同的是,后面几次是悲剧的开始。热雷米满心欢喜地期待再次与妻儿见面时,却看见婚姻破碎的开始,虽然,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但妻子维多利亚被他气回了娘家。大儿子指责他过去几年对家人的冷漠,使这个家有了裂痕。他满怀愧疚,却难以解释在他意识昏迷的过程中,陪在家人身边的那个他是怎么回事。正当他想要弥补一切的时候,他又一次陷入昏迷。
接下来的几次苏醒,他变得越来越糟糕,通过零星的信息,他得知自己对妻子家暴;甚至与好友的未婚妻搞暧昧,与好友反目成仇;与父母决裂;收到妻子的离婚协议,以及禁身令;更与毒贩勾搭在一起……生活乱成了一团麻,无处解结。向来不信上帝的他,向教父求救,可是,没有任何人能帮他。更不幸的是,他发现过去那些年的自己,还想要继续残害他所爱的人。于是,他决定在下一次重生前,开启自我救赎之路。
作者通过他出卖罪恶的灵魂,来关押自己的方式,让他在监牢中,开始反思过去,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原来,不是每一次的重生,都能收获幸福。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与不同阶段的自己进行较量。在积极与消极的正负思想的抗衡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并找到答案。
第四,关于忏悔:忏悔真的可以摆脱所有恶梦?
在最后的一次苏醒中,热雷米出狱了。在自我监禁的这些年,他的家人都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这是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付出的结果。当小儿子找到他的时候,他将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他,并向他忏悔了这一生的罪过。小儿子原谅了他,并将他接回家中,他见到了前妻,大儿子,看到了他们都沉浸在幸福中,遗憾的是父母在临终之前,并没有原来那个十恶不f赦的他,他深感后悔。
当他最后一次昏迷时,他看见了着急地守在他身边的父母,看到了为他祈福的妻子,也看见了每一次在他昏迷前,在祷告的老人。原来,他早已死去,而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只是上帝让他体验完整的人生,并在几次重生中去评判他当初的行为以及结果。
作者认为: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开启一个不同的世界。只有依靠自己的判断才能识别哪一条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而我们此行,同样是为了完善自已,不断学习,使生命不断前行。与其他励志小说相比,这并非心灵鸡汤式的写作风格,它以悬疑侦探的手法,发人深省,紧凑的情节,扣人心弦。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体验绝望后的重生,却又感叹时光流逝,生命之火不可逆的锥心之痛。对比其他同类型小说,这部作品在情节上,不免有点刻意营造一种极端式的悲惨下场。懵懂的年纪,为爱自杀,重生不过是为了经历上帝的惩罚,最终虽然灵魂有了觉悟,但一无所得。
作者说,这是一段关于遗忘与失去,牺牲与选择的故事。其实,人生未必非得过着妻离子散,断绝父子关系,甚至出轨、家暴、贩毒、坐牢等九死一生的历程,才能有所觉悟。过于负面与阴暗的故事,反而容易令人想起父母的咒骂:再不好好读书,以后只能乞讨。但这种警告就能唤醒我们改变一生,过上理想的人生吗?
世间没有最理想的人生,只有认真面对生活的人,才能创造出理想的人生。
《理想人生》读后感(九):《理想人生》:你不珍惜的东西,终将失去
热雷米活到了79岁,但实际上,从他20岁生日以后,他只活了9天。而这一切要从他的一次自杀说起。
他20岁生日那天, 决定向自己爱了多年,也是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女孩维多利亚告白,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天,维多利亚向他介绍了自己的男友。
他没有办法承受自己喜欢的女孩爱上了他人,于是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死会让父母伤心,没有想到会为自己的死而内疚的维多利亚,也没有想到会因为自己的死而难过的朋友,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就冲动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却不曾想到,他的不珍惜,会让他在本自杀,但又短暂的活过来的时间里追悔莫及。
因为在那些他所不知道的时间里,他一个一个的失去了那本至亲的人。
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包括亲情、友情、爱情都一样,只要你不珍惜,你终将会失去。
一、爱情
热雷米自杀后,醒来的那刻,发现自己的身边睡了一个人,让他惊喜的是是自己爱着的维多利亚。
他开心极了,因为本以为自己永远失去了她,没想到醒来爱的人成了自己的妻子。
然而当他发现中间空缺的12个月,他完全没有记忆,但他却活在妻子朋友的世界里,他跟所有平凡的人一样,公司家里两点一线时,他又产生了恐慌。
不得已,他只能跟妻子撒谎说自己失忆了,然后从妻子的嘴里,知道他20岁生日那天所发生的事。他庆幸爱的人成了自己的妻子,但痛苦的是,陪在她身边的却是另一个毫无意识的自己。
甚至这个人,还在伤害着自己爱的人。在他为数不多的几次清醒的时候,妻子与他的关系越来越差,在妻子的嘴里他是一个自私、不负责任、谎话连篇的人。
不归家、对妻儿不管不顾、出轨,还毫无悔改之心。
他痛苦极了,他是那么的爱着他们,却无能为力。
妻子厌倦了他的一时好一时坏,把他一次次的失忆当作逃避责任的借口。
再一次醒来,他发现妻子不在家,他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却非常的生气。
面对他反复无常的情绪,妻子终于忍无可忍了,最终选择了离婚。
而他却对这一切,毫无知觉,他痛苦极了。
在自己未知的世界里,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他却毫无办法。
他后悔自己自杀的决定,后悔自己的冲动,但一切都已成定局。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有些东西是禁不起消耗的,一次就会让你永远的失去。
二、亲情
从小他因妹妹的死,非常的愧疚,而妈妈也因让他看到妹妹的死,对他诸多歉意,便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了他身上。
他很爱自己的父母。但他死去后醒来,在妻子那里,知道自己与爸妈的关系并不好。
他难以置信,于是他跟妻子说自己想见父母,妻子便给他的父母打电话,邀请他们来参加他的生日。
然而只有妈妈来了,但在沉睡中醒来的他还是感动的热泪盈眶,这次的见面还算愉悦。
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有了儿子,虽然他对此很陌生,但他还是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还在妻子的指导下,照顾了儿子。
再次醒来,他看到了他的第二个孩子,然而他发现,两个孩子都与他并不亲近。从孩子的口中他得知,是因为孩子觉得他对他们母亲不好,所以对他充满了排斥,即使在他们的内心里,他们依旧爱着渴望着他这个父亲。
他感到很受伤,他是如此爱着自己的家人,但在自己无意识的时间生活的那个人,竟然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伤害。
这次,他为了保护爱的人,不再伤害到别人,于是他想办法让自己被关进了监狱,时光再次飞逝,再次醒来的他还在监狱。
他很庆幸自己不再给他们带去伤害,但是他必须无奈接受,自己没有做好一个儿子,也没有做到一个父亲应付的责任。
他在这个即是儿子又是父亲的角色里,始终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事,他很遗憾的没有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好在他的儿子没有忘记他,甚至为他做了很多,让他遗憾的人生里多了那么一丝欣慰。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曾说:好好活就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活着已是难得,好好活更是不易,珍惜生命,珍惜还能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才对得起自己来人间一趟。
三、友情
皮埃尔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也是他与妻子共同的朋友,认识了很多年。
从醒来的第一次他就得知了这位朋友的存在,即使他们第一次见面因为皮埃尔的女友并不愉快,但是多年的友谊,还是让他们的聚会较为完美的落幕了。
再一次的交流已经在了很久以后,面对妻子的离去,他毫无办法,只能打电话向皮埃尔求助。
然而这一次从比埃尔口中得知的自己,让他完全没有办法接受。
完全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混蛋,不顾妻子感受,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还三心二意,这让他完全没办法接受,也不敢想象。
即便他极力向皮埃尔解释自己的失忆,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笑话,就这样两个人的谈话不欢而散。
更让他恐惧的是,在他再次醒来,皮埃尔的女友睡在他的床上,而他与妻子已经被法院判决离婚了。
这让他备受打击,可想而知,皮埃尔那么爱自己的女友,他的婚外情对象成了自己好兄弟的女人,他们的友情肯定成了过去。
人生最遗憾的是,与自己最亲的人越走越远。
他们的友情或许不伟大,或许没有那么多肝胆相照。
但在那些过去的日子里,他们成为对方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元。
人生,最不难掌握的是命运,而最不可抵抗的是死亡。
热雷米在最后,他才明白,这就是对他轻易放弃生命的惩罚,让他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醒来,但又失去了一个人。
《理想人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笔财富,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衡量它的价值。
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你的选择是否正确,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去判断。
但有些事是不能试错的,因为只有一次机会。
一旦你没有珍惜,就很有可能永远的失去。
《理想人生》读后感(十):只有九天的一生
15万字的精巧小开本,一气呵成的看完。
据说这本书 2007 年在法国出版,甫一上市,便在亚马逊大卖。
封面的作者简介也很又意思:先后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曾供职于广告业,擅长以电影分镜手法呈现小说悬疑感。
一开始看以为是普通的法国爱情故事,后来觉得是精神分裂症的悬疑题材小说,到最后发现其实是在通过宗教理念诠释生命、灵魂、死亡的意义。
全书总共有十个章节。 前九个章节分别都是记录主人公生日的那天发生的事,五月八日。 年轻的他、成家立业的他、落魄堕落的他、锒铛入狱的他、年迈奄奄一息的他。
为什么20岁之后,他的生命只有九天? 生日那天的自杀,并没有让他顺利死掉,但是他的人生却向着另一个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方向跑去。他的灵魂被囚禁在了身体里,只有在某个生日的日子里才能偶尔出来一次,之后灵魂便会再次沉沉的睡去。
刚开始看的时候,难免会想起关于时光穿越故事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2009)7.72009 / 美国 / 剧情 奇幻 悬疑 / 罗伯特·斯文克 / 瑞秋·麦克亚当斯 艾瑞克·巴纳或者讲述幻想出自己的另一种人格的《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 (1999)9.01999 / 美国 德国 意大利 / 剧情 动作 悬疑 / 大卫·芬奇 / 爱德华·诺顿 布拉德·皮特甚至那个通过支离破碎记忆拼凑出记忆的《记忆碎片》。
记忆碎片 (2000)8.62000 / 美国 / 犯罪 剧情 悬疑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盖·皮尔斯 凯瑞-安·莫斯我甚至想起了香港电影《夺舍》。
夺舍,在道教中指夺取别人的身体驱壳以求得生存。
总之,多重人格真的是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宠儿,它总是被孜孜不倦的被演绎,而且大多数都口碑不俗。我想,除了不可或缺的精良制作之外,更是因为这样的题材值得被关注和演绎。
夺舍 (1997)6.61997 / 中国香港 / 喜剧 犯罪 惊悚 / 邱礼涛 / 李修贤 于莉最后一节通过传教士的话来传达了《圣经》对于生命的诠释,整个故事都被升华了。
亚伯拉罕·克利高维奇在他耳边低语:热雷米,您二OO一年五月八日就已经死了。每当您清醒过来,意识到自杀后果的那一天结束时,您会再次死去。我们的灵魂来到世间是为了学习。 不求完善、不设法让生命前行,甚至嘲笑自己灵魂的人只是一具尸体。既无用,又无意义。 世间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的灵魂迷失了,忘却了最重要的事。 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已知道该遵循何种价值、听从何种感受。但他们更愿意一意孤行。 您也是,热雷米,您忘记了您存在的价值。您的行为是对生命最严重的亵渎,对上帝最严重的冒犯。所以,另一个灵魂占据了您的身体,那是一个只懂得享受、破坏和毁灭的灵魂。 或者说,并不完全是另一个灵魂,而是您灵魂的阴暗面,是您的选择释放出的灵魂。真正的灵魂会在几个瞬间、几天里重返躯体,让您评判这种行为的后果,看看您的选择如何推毁了一个世界。 于是,您苏醒过来几次,在最重要的时刻醒来,看看那个被您放弃了的生命。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段话。
书中对于热雷米缺失的那大部分人生做了很多的留白,通过妻子维多利亚、好友皮埃尔、儿子西蒙的对话来简述他错过的那些时光。 那些本来该由他亲自体验的人生,现在只能让别人来告诉他。生命变成一个枯燥潦草的平面,他再也无法进入它。
他在断断续续的瞬间,突然地老去。
这本书和我之前所看过的任何的法国小说、法国电影,都完全不同。 我一直都认为,浪漫而没有重点是法国小说的通病。就像一小块下午茶蛋糕,精致但是却吃不饱。
书名叫做《理想人生》,但是实际上主人公热雷米的人生却一点也不理想。
二十岁生日那天因为爱情自杀,他没有死掉,他的灵魂沉睡在肉体里,只能在某个生日的日子苏醒一天。他在断断续续的瞬间突然地老去。
他活了75岁,但实际上在20岁之后他真正只活了9天。 20岁的热雷米灵魂就这样蜷缩在那具已经不再属于他的肉体里,等待这具肉体死去的时候、再死一次。
真正的理想生活是什么?
我想,对于热雷米而言 其实很简单。置身厨房,在饭菜和咖啡的香味中与爱人在一起,真实无比快乐。
如果一切重来,我们能否拥有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