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锦集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是一本由许燕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一):积极人生从积极的人格开始改变
《成为最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作者是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教授人格心理学30余年。 书中首先阐述的是为什么要学习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一个人所持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它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注重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个分支,它以人性及其差异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正因为如此,人格心理学才被视为人生的哲学,因为它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指引价值。 有人会说魅力只属于伟人、名人,属于荧屏上的明星、舞台上的模特、畅销书作家,总之不属于平常人,其实它属于所有人!人格具有多重属性,魅力属于显性人格,是可以让其他人一眼感知的人格属性;但每个人又都具有隐形的人格,它深藏在内心甚至你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探究内心世界也变得必要。透过作者的30讲,你将对人格有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的认识与了解。从容了解自己并理解他人。很多非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认为心理咨询更关注的是病态人格,其实,社会上90%的人是正常人,其心理建设的目标是健康人格的发展。 本书共八个部分30讲,从人格形成内因、人格差异、人格养成、异常人格、自知与他知、接纳自己、自我塑造、迷途知返等不同主题展开讲解。本书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者用不同电影的角色来阐述其主题观点帮助读者有一个立体的参考样本。也让读者在读书之余多了一份电影片单。 积极的心态可以提升人生格局,以积极、健康的视角引导大家设计自己的人生版本,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二):当你强大,也就能控制自己!
作者许燕通过研究将积极心理学作出30讲,供我们阅读学习!
我们总会问自己: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甚至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感。
通过本书作者让我们了解:当自己强大之后,也就能够控制自己。
一、成为主宰自己的命运,遵循自己的内心。
人格就像一座冰山一角一样,我们看到的只是上面露出水面的一部分,其水下还有更大的秘密在其中,我们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心理学?
可以说的是,我们人类从原原始社会进化到现在,很大部分都是依存着原始社会的行为。从白天到黑夜,昼夜的往复循环,黑暗总会被光线照亮,让我们恐惧的某件潜意识当中的痛苦,我们可以从心理学找到,并得已解决。
“黑暗总会被光线照亮!”这句话更是适用于处在悲伤情绪中的人!
二、因为不同,所以可爱
我们从小到现在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哪怕是跟自己相似的人。
有人会诉说:为什么有这种人在这个社会?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存在差异性、典型性、调控和稳定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热情有人冷漠,有人忠情有人奸贼,千姿百态,独一无二的就是我们自己。
世界上不可能再次出现第二个自己,我们所珍爱的也因是自己,因为内心充满着爱,对自己、他人及社会都充满着无限的爱。
三、作者在本书最后一讲中,讲述了情爱
作者将情爱,放在最后一讲给我的阅读感觉是:让我们双方彼此都能够陪伴,鼓励对方,让双方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书的核心也是:以积极健康的视角引导大家设计自己的人生版本,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三):人格心理学,教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马斯洛说:“心理学不是缺陷心理学,心理学要关注成长而不是停滞,关注优势和潜能而不是弱点和局限。”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塑造健康的人格,展示人格的力量。
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不是自我毁灭,是为了助人而不是害人,是为了社会和谐而不是扰乱社会。
弗洛姆在谈论人生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必须要有意义感和方向感,我们每一个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以建立起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描绘我们所处的位置,指引我们的行为,赋予生命某种意义,并让我们为之而献身,这就是方向架构与献身的需要。”
他在《健全的社会》中也说:“......生活的目的是活得热烈,充分地诞生,充分地觉醒。从婴孩的层面浮升到确认自己有限而真实的力量......他能够热爱生命,而又能够无所畏惧地接受死亡;能够容忍生命中的无常,而同时又对我们的思维和感觉,深具信心;能够独处,又能具有宽广的胸怀。精神上健全的人,是以爱、理性与信心来生活的人,是尊重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人。”
荣格说:“人格如同一个浩瀚而神秘的系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像宇宙一样。人生最伟大的探索就是内心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是一项终生的事业,因为每个人生阶段,都伴随着外在环境的许多变化,以及人格自身的内在变化。人类最珍贵的属性之一,就是能够自我反省;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自我探索。”
人,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探索的过程,而非外力的生拉硬拽;自我探索的过程不是在舒适区享受,而是艰苦奋斗般的努力;自我探索的体验是由面对自我的痛苦而实现自我的喜悦的转化,最终获得自我实现后的高峰体验。
人的成长本质,是激发自我觉知力,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的过程。接纳自我,反观内心,反思吾身,进而重塑自我,最终收获一个更为积极向上的自我。
前段时间看麦家的《人生海海》中有一句话“没有完美的人生,不要完美才是人生”,颇有感触。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调整好心态,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生中的种种伤害。不要被一时的苦难所纠缠,学会在痛苦中成长,学会扬长避短,学会寻找简单的快乐。那么,即使我们深知人生是无法完美的,也能坦然地接受,收获一个内心平和的自己,或许比收获一个世俗中成功完美的人生更为重要吧。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四):你不改变,那么什么都不会变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去想尝试去改变别人,但是往往我们会发现,改变别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厕所英雄》那部电影里面,男主角对他顽固不化的父亲讲的一句话就是“你不改变,那么什么都不会变”!
那么既然如此,那改变就行了,但是其实真正的改变是很复杂的,在许燕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写到,自我探索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叫做审辨期,第2个阶段叫做反转期,第3个阶段叫成长期。
在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是谁?我具备哪些能力?我有哪些弱势特征?我可以突破什么?我有能力做些什么?接下来我就用我自己的例子,讲讲我这四年在育儿过程中做的自我探索。
第一个阶段—审辨期
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看清自己,找准定位,要明白“我是谁”,“我具备哪些能力”,“我有哪些弱势等问题”。
“我是谁?”—我是一位妈妈
“我具备哪些能力”—有一定的耐心、动手能力强、喜欢和孩子去户外探索和玩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爱阅读。
“我有哪些弱势”—有时候会情绪化、做事情虎头蛇尾、好面子。
第二个阶段—反转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接纳自身的特点,包括优势和劣势,关键是寻找自己的突破点,也就是要回答第4个问题,我可以突破什么?
我们很多妈妈对自己比较苛刻,总是认为做的自己做的不够完美,对于自己的弱势,只是极力的想去改变,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改变之前的最大一个关键在于你要接纳自身的特点。
比方说我的弱点,就是做事情虎头蛇尾,那么我在一件事情准备带娃要做的时候,我就会把它公诸于众,这样子就会使自己处于一种被绑架的状态,那让自己坚持去把这件事做好做完。
第三个阶段—成长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一阶段要回答的第5个问题是,我有能力做什么?
最近,我儿子身边的朋友都去各种的培训班去上课,于是我就和爸爸商量说,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上到一些培训班,然后我爸爸就说,如果你想给到我们的孩子一个技能,陪伴他一辈子的一个技能,你希望是什么?我说那是阅读和运动,所以我们决定每周带孩子去半天去图书馆,晚上陪孩子半小时跑跑步打打球,亲子时光和兴趣培养一举两得~
所以一位妈妈的自我探索过程包括:审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自我探索和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你不改变,那么什么都不会变!”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五):乐观的找到幸福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体会了珍惜的重要性,在严峻的形势下学会乐观生活,成了一项重要的技能。如果你在为自己当前的状态担忧,推荐你翻开《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出版的心理学丛书,用30讲的篇幅讲述人格心理学。
许燕教授是中国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中国最好的心理学院系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是集聪慧与魅力于一身的女神教授,教授人格心理学30余年。出版教材与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30余篇。学生们赞誉许燕老师的课程内容深刻,有人文关怀。
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乐观、坚韧、希望是人生发展中重要的人格金三角。乐观决定幸福人生,坚韧决定成功人生,希望决定有效人生。
在一个公园的小道上,一个贫苦的妇人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散步,他们走到一架快照摄像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前额的头发拢在一旁,她看着孩子破旧的衣服,很慈祥地说:“孩子,还是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说:“可是,妈妈,我会一直带着微笑的。”成年人关注的是外在,忽略了孩子内心单纯美好的内心。
乐观的人具备哪些品质?
1.内源性品质
乐观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感受的。两位家庭主妇在晚饭前,打开冰箱发现还有三颗鸡蛋。乐观的主妇非常惊喜,又可以做一顿美味的西红柿炒蛋了;悲观的主妇内心失落,只剩下3颗鸡蛋,今晚吃完明天的早饭都没有了。其实我们也是乐观和悲观的主妇化身,换季收拾旧衣服,从兜里掏出零钱的反应;参加社群活动意外中奖获得小礼物,乐观的人笑容满面的庆祝小幸运,悲观的人却不能开心起来。乐观的人笑起来,世界都亮了;悲观的人却无法展开笑容。
2.认知变通力
一个人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能一蹶不振,消沉下去。想要具备人生翻盘的能力,就要培养自己“转败为胜”的能力——认知变通力。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花了十几年,饱受讥讽,试了一千多种材料,终于发现了适合的材料——钨丝,这非常不容易,因为资料丢了多次,还得从头试,还消磨了小半辈子,但为了造福人民,最终取得成功。倘若他悲观一些,或许我们能使用电灯的时间又要推后。
3.宽广的胸怀
康熙皇帝曾经说过:“我要感谢我的敌人,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的位置。”
4.积极情绪的传播
乐观的人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别人,悲观的人会用消极的情绪传染给别人。《积极情绪的力量》中提到: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息情绪的比是3:1时,这一天就会是开心的。当然,每个人也不会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让人疲惫,也会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消极情绪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具有提醒的作用。
5.正确归因
乐观者与悲观者对于事情发展的原因,认识也存在偏差。
乐观者在苦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苦难。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六):乐观的找到幸福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巴尔扎克也曾经历过困顿和狼狈。
他本是学法律的,因为不想听从父亲的忠告,想放弃做律师当作家,一度让父子关系很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供给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开始负债累累生活很是艰难。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头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七百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之后的事实证明,他果然成功了。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体会了珍惜的重要性,在严峻的形势下学会乐观生活,成了一项重要的技能。如果你在为自己当前的状态担忧,推荐你翻开《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许燕教授,她是中国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中国最好的心理学院系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是集聪慧与魅力于一身的女神教授,教授人格心理学30余年。出版教材与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30余篇。学生们赞誉许燕老师的课程内容深刻,有人文关怀。
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乐观、坚韧、希望是人生发展中重要的人格金三角。乐观决定幸福人生,坚韧决定成功人生,希望决定有效人生。
在一个公园的小道上,一个贫苦的妇人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散步,他们走到一架快照摄像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前额的头发拢在一旁,她看着孩子破旧的衣服,很慈祥地说:“孩子,还是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说:“可是,妈妈,我会一直带着微笑的。”成年人关注的是外在,忽略了孩子内心单纯美好的内心。
你有观察过乐观的人身上的品质吗?
乐观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感受的。
两位家庭主妇在晚饭前,打开冰箱发现还有三颗鸡蛋。乐观的主妇非常惊喜,又可以做一顿美味的西红柿炒蛋了;悲观的主妇内心失落,只剩下3颗鸡蛋,今晚吃完明天的早饭都没有了。其实我们也是乐观和悲观的主妇化身,换季收拾旧衣服,从兜里掏出零钱的反应;参加社群活动意外中奖获得小礼物,乐观的人笑容满面的庆祝小幸运,悲观的人却不能开心起来。乐观的人笑起来,世界都亮了;悲观的人却无法展开笑容。
一个人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能一蹶不振,消沉下去。想要具备人生翻盘的能力,就要培养自己“转败为胜”的能力——认知变通力。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花了十几年,饱受讥讽,试了一千多种材料,终于发现了适合的材料——钨丝,这非常不容易,因为资料丢了多次,还得从头试,还消磨了小半辈子,但为了造福人民,最终取得成功。倘若他悲观一些,或许我们能使用电灯的时间又要推后。
康熙皇帝曾经说过:“我要感谢我的敌人,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的位置。
乐观的人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别人,悲观的人会用消极的情绪传染给别人。《积极情绪的力量》中提到: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息情绪的比是3:1时,这一天就会是开心的。当然,每个人也不会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让人疲惫,也会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消极情绪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具有提醒的作用。
乐观者与悲观者对于事情发展的原因,认识也存在偏差。
乐观者在苦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苦难。
找到幸福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七):乐观的找到幸福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巴尔扎克也曾经历过困顿和狼狈。
他本是学法律的,因为不想听从父亲的忠告,想放弃做律师当作家,一度让父子关系很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供给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开始负债累累生活很是艰难。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头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七百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之后的事实证明,他果然成功了。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体会了珍惜的重要性,在严峻的形势下学会乐观生活,成了一项重要的技能。如果你在为自己当前的状态担忧,推荐你翻开《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许燕教授,她是中国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中国最好的心理学院系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是集聪慧与魅力于一身的女神教授,教授人格心理学30余年。出版教材与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30余篇。学生们赞誉许燕老师的课程内容深刻,有人文关怀。
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乐观、坚韧、希望是人生发展中重要的人格金三角。乐观决定幸福人生,坚韧决定成功人生,希望决定有效人生。
在一个公园的小道上,一个贫苦的妇人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散步,他们走到一架快照摄像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前额的头发拢在一旁,她看着孩子破旧的衣服,很慈祥地说:“孩子,还是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说:“可是,妈妈,我会一直带着微笑的。”成年人关注的是外在,忽略了孩子内心单纯美好的内心。
你有观察过乐观的人身上的品质吗?
乐观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感受的。两位家庭主妇在晚饭前,打开冰箱发现还有三颗鸡蛋。乐观的主妇非常惊喜,又可以做一顿美味的西红柿炒蛋了;悲观的主妇内心失落,只剩下3颗鸡蛋,今晚吃完明天的早饭都没有了。其实我们也是乐观和悲观的主妇化身,换季收拾旧衣服,从兜里掏出零钱的反应;参加社群活动意外中奖获得小礼物,乐观的人笑容满面的庆祝小幸运,悲观的人却不能开心起来。乐观的人笑起来,世界都亮了;悲观的人却无法展开笑容。
2.认知变通力
一个人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能一蹶不振,消沉下去。想要具备人生翻盘的能力,就要培养自己“转败为胜”的能力——认知变通力。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花了十几年,饱受讥讽,试了一千多种材料,终于发现了适合的材料——钨丝,这非常不容易,因为资料丢了多次,还得从头试,还消磨了小半辈子,但为了造福人民,最终取得成功。倘若他悲观一些,或许我们能使用电灯的时间又要推后。
3.宽广的胸怀
康熙皇帝曾经说过:“我要感谢我的敌人,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的位置。”
4.积极情绪的传播
乐观的人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别人,悲观的人会用消极的情绪传染给别人。《积极情绪的力量》中提到: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息情绪的比是3:1时,这一天就会是开心的。当然,每个人也不会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让人疲惫,也会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消极情绪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具有提醒的作用。
5.正确归因
乐观者与悲观者对于事情发展的原因,认识也存在偏差。
乐观者在苦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苦难。
找到幸福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八):乐观的找到幸福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巴尔扎克也曾经历过困顿和狼狈。他本是学法律的,因为不想听从父亲的忠告,想放弃做律师当作家,一度让父子关系很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供给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开始负债累累生活很是艰难。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头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七百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之后的事实证明,他果然成功了。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体会了珍惜的重要性,在严峻的形势下学会乐观生活,成了一项重要的技能。如果你在为自己当前的状态担忧,推荐你翻开《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许燕教授,她是中国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中国最好的心理学院系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是集聪慧与魅力于一身的女神教授,教授人格心理学30余年。出版教材与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30余篇。学生们赞誉许燕老师的课程内容深刻,有人文关怀。
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乐观、坚韧、希望是人生发展中重要的人格金三角。乐观决定幸福人生,坚韧决定成功人生,希望决定有效人生。
在一个公园的小道上,一个贫苦的妇人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散步,他们走到一架快照摄像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前额的头发拢在一旁,她看着孩子破旧的衣服,很慈祥地说:“孩子,还是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说:“可是,妈妈,我会一直带着微笑的。”成年人关注的是外在,忽略了孩子内心单纯美好的内心。
乐观的人具备哪些品质?
1.内源性品质
乐观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感受的。两位家庭主妇在晚饭前,打开冰箱发现还有三颗鸡蛋。乐观的主妇非常惊喜,又可以做一顿美味的西红柿炒蛋了;悲观的主妇内心失落,只剩下3颗鸡蛋,今晚吃完明天的早饭都没有了。其实我们也是乐观和悲观的主妇化身,换季收拾旧衣服,从兜里掏出零钱的反应;参加社群活动意外中奖获得小礼物,乐观的人笑容满面的庆祝小幸运,悲观的人却不能开心起来。乐观的人笑起来,世界都亮了;悲观的人却无法展开笑容。
2.认知变通力
一个人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能一蹶不振,消沉下去。想要具备人生翻盘的能力,就要培养自己“转败为胜”的能力——认知变通力。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花了十几年,饱受讥讽,试了一千多种材料,终于发现了适合的材料——钨丝,这非常不容易,因为资料丢了多次,还得从头试,还消磨了小半辈子,但为了造福人民,最终取得成功。倘若他悲观一些,或许我们能使用电灯的时间又要推后。
3.宽广的胸怀
康熙皇帝曾经说过:“我要感谢我的敌人,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的位置。”
4.积极情绪的传播
乐观的人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别人,悲观的人会用消极的情绪传染给别人。《积极情绪的力量》中提到: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息情绪的比是3:1时,这一天就会是开心的。当然,每个人也不会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让人疲惫,也会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消极情绪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具有提醒的作用。
5.正确归因
乐观者与悲观者对于事情发展的原因,认识也存在偏差。
乐观者在苦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苦难。
找到幸福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九):《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对抗焦虑,优雅度过“中年危机”?
人们对中年有很多的描述:比如“上有老下有小”“中年油腻男”, “房贷车贷到处是债”……
步入“中年危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到家之后常常选择在车里或在门口花园多坐会,因为立即推开家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母、是儿女、是家里的顶梁柱,唯独不是你自己。
中年危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他发现一些功成名就的成年人,经常会困惑于有关思考人生的问题。
为什么在中年时会突然出现心理上的危机感,这些危机感的焦点又落在哪里?如何才能从焦虑中撤回到内心的世界?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许燕在她的新书《成为更好的自己》告诉了我们答案。
一、别走太快,等等你的灵魂。
人到中年要么忙于赚钱,忙养家糊口,要么奋斗到一定阶段,有了财富积累,开始去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生应该怎么过?
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今时代,人的心理常常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就像今年初刚爆发的疫情一样,收入和工作受到挑战,人们需要不断去适应环境变化,否则容易出现身心疲惫不堪的情况。
就在这样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快节奏碎片化,一边聊天一边看微信,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一边上课一边上网,越来越多人失去“安心做一件事的心境”。
于是,当我们被互联网、被智能手机、被平板电脑控制时,渐渐变得浮躁浅薄无序。许多人失去了与内心自我对话的时间,找不清自己的心之路。
二、以宁静的心境反观内心
弗洛伊德提出“积极的自由”,及一种自主独立创造的方式,生活于现实中。
在《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这本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与物质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只有内观自我,才能洞察人生。
46岁的演员潘粤明,翻红之前的很一段时间几乎都没有戏拍。在没有工作,独自一人的时候,他就画画、写字,不断让自己安静下来。从2015年开始,他重拾少时学的书法,至今再也没停笔过一天。偶尔睡不着觉的时候,不酗酒不抽烟,他就抄写《心经》排遣。潘粤明就是靠着静观内心的力量度过了人生低谷。
其实中年危机问题,就是一个回归内心的转变过程。正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如何才能做到内观心灵呢?
第1个方法是反省吾身。
人格心理学家都有一个生活议程,就是每日反省。中国近代最后的文化偶像曾国藩也是通过写日记每日三省吾身的人。每天给自己一段时间反思,对未来人生方向的调整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2个方法是阅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现代人生活在碎片化的信息世界里,看手机不看书,会失去认识自我的完整统合性。阅读就是可以帮助你把散落在地上的珠子串起来。
人格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思杰在童年时期,就开始把大量时间消磨在图书馆里,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对人生产生了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目的都是读自己。阅读就是能让焦虑的心平息下来,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3个方法是写墓志铭。
万科创始人王石在他的自传里提到,自己已经在墓碑的背面刻上写一个字:静。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墓志铭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如果你自己都无法确定人生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的麻木状态中。
向死而生。一个人的死亡观会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是你,你打算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下什么样的话呢?
结语:
中年危机不可怕,焦虑也不可怕。
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危机,它会告诉我们应如何去生活,如何去迎接之后的人生。
当你学会接纳焦虑,学会与焦虑共舞,那么你对焦虑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和平,不会被焦虑所缠。
当你能把危机和焦虑化为力量,就能从奔波的生活状态,调整为慢慢的欣赏生活的状态。
《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燕人格心理学30讲》读后感(十):学会使用这个工具,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最近一直在头条上回答关于成长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会发现我们很多人对未来很迷茫,对现状的不满意,还有疫情带来的各种焦虑与不安。在做回答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怎样才能从容面对这种种的不确定性。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个人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更好的生活,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同时也想推荐许燕教授的《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许燕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带着我们从内心出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创造自己。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内心戏有这么多的框框点点可以分析,原来内在的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稳定过程,原来……
弗洛伊德曾说:“把你的眼光向内转,看看你自己的内心深处,先学习了解自己。”当我们看向外面的世界时,也需要反观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在的自己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要如何“一眼看世界,一眼看自己”呢?
可以通过乔哈里视窗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
乔哈里视窗是由乔瑟夫 勒夫和哈里 英格拉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乔哈里视窗由两个维度构成:自知和他知,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区、隐藏区和未知区。这四个区域的大小也是可变的,因人而异。
第一个,开放区,自己知道的和他从知道的被称为开放区,这是最安全的区域,存放自我的基本信息,不设防,也是希望别人多了解的信息。 扩大开放区,做真实的自己。
第二个,盲区,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被称为盲区。这个区域是不容易被自己觉察的,通常是表现出来了却不自知,在盲区自我觉察能力是很差的。很多时候表现为听不进别人的良言,忠言总是逆耳的,会觉得他人对自己不够NICE,总是在找自己麻烦。需要我们放下偏见,多听一听意见,真实的表达自己。问他人,在他们眼里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有利于了解自己。
第三个,隐藏区,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被称为隐藏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想要藏住自己的小秘密。这是一个非常私密的空间,藏着自己不想被他人知道的确定和伤痛。虽然不想被他人知道,同时我们也要坦诚的面对自己,对自己更坦然和诚实。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试图去窥探他人的隐私,会伤害他人的。
第四个,未知区,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被称为未知区。这是一个神秘的区域,需要不断的被探索。就如有些被隐藏的天赋一样,等待着被挖掘和发现。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的给自己贴上“我不会”,“我不能” 的标签,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天才的大脑,而大脑才被开发和使用了不到10%,还有很多的能力等待着被挖掘呢?不会不能只是因为还没有经过发掘和训练。认识你自己,多一点探索,多一点好奇。
自我探索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与自己对话,觉察和从容面对住在内心的那个小孩。用好乔哈里视窗,扩大开放区,缩小盲区、探索未知区,保护隐藏区。和自己和平相处,向内审视,从内心慢慢的建立一个动态的而稳定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