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编剧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编剧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0 02:0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编剧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编剧的艺术》是一本由[匈] 拉约什·埃格里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一):应该是本人至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编剧写作指导书

  

是个写作者都应该去读的书。清晰的脉络,严谨的思路,地批判了以事件为中心的故事三段论,提倡了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推动核心,让编剧们更注重人物而不是关注事件。人物有着自己的定位,从社会、生理、心理去定位一个人物,而此人TA就会自己活起来,自动去找寻属于自己的目的,为了达到目的ta得有欲望,有了欲望ta就会行动,行动会遇到强大的对手阻挠,巨大的阻碍让ta和目的之间有了巨大的鸿沟,跨越它才能让欲望得到满足,行动的结果就是事件,无论失败与胜利它都成为了戏剧的核心也是前提,故事没有前提就像人没有灵魂。作者拿出当年红极一时的作品做例子,极具实战派风格,让那时起的优秀戏剧(或烂剧)在作者的带领下被拆的井井有条,就像外科教授在边解刨人体边教导眼前的医学系的毛头小子一样,但是过于教条的格式会给人死板的感觉,开头必定是出击点,然后人物冲突勾勒出ta的三维模型与社会的模型,然后阐述欲望与行动,在针锋相对中迎来高潮,这种戏剧太多以至于有些审美疲劳,所以才有了像诺兰和昆丁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导演与编剧。不过那都是老手的事儿,新手就得在模式中摸索,前提为灵魂人物为骨冲突为肉,把这些恰当地融合起来好故事就诞生了。作者极具人文气息,他对待后辈编剧那真是犹如祖师爷一般的存在,他对未来的戏剧充满希望,希望这个“硬核职业”有更多的人才,还说了天才与蠢材的区别,那些唯利是图只图钱写烂剧本的人会被时间的潮水吞没,而像莎士比亚契科夫等伟大的人会留下来。书的最后作者以宏观的角度去观察人体与宇宙,告诉我们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小小的举动也会间接地推动社会运行,只是人很少能观察到,而编剧的工作就是记录那些常人无法观察到的行为,然后倒退其动机,预测其未来,去除无聊的日常只留下精彩的瞬间。这需要编剧拥有天才的头脑与勤奋的修炼,他必须涉及广泛到各个领域,对故事戏剧有着近乎于痴狂的热爱,想象力爆棚的大脑与文艺诗性的艺术品位,才能造就另一个宇宙,这就是好剧本,好故事,这样的作品才会流传千秋万代,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二):《编剧的艺术》化繁为简 返璞归真

  《编剧的艺术》一书的作者拉约什埃格里最出名的弟子应该是伍迪艾伦,而伍迪的作品与其说是电影,还不如说更像是戏剧,大段的念白,或者自言自语,不多的转场,让场景得到充分利用,极少的肢体动作,而更多靠嘴皮子来推进情节,解决问题。

  老外都喜欢把一件看似复杂的东西,条分缕析,系统化,标准化,即使对于剧本这样的“艺术”作品,或者说是媒介,也不例外。相对于别的教编剧的老师,埃格里先生似乎更为精简,更系统,想象中的他应该是个极有条理,会把一切事物整理的井井有条的主儿。《编剧的艺术》一书366页,26万5千字,篇幅不算少,却只分为了前三大章,分别是前提,人物,和冲突,后加一个综述,条理十分清楚,一点都不故作高深,云山雾罩。

  这样的结构与气质,可能跟一般人的想象有所差别,毕竟大多数人印象中的“艺术家”,“创意工作者”,都是很神经质,跳脱平常规则之外,放浪形骸,心猿意马,把这种发散的思维套用到如此规范化的标准中,适用吗?

  但事实上,之所以我们这边的影视戏剧质量差强人意,其中一大原因,是那些所谓的故事,根本就经不起《编剧的艺术》一书中很多“简单”的质问,比如这个故事的前提是什么?驱动力是什么?角色是否有三大维度,即生理,社会,和心理维度?又是如何将这三个维度融合成一个整体?故事在推进过程中,哪些是静止型冲突,或者是跳跃型冲突,而没有做到升级型冲突?

  把看似复杂的故事还原到最基本,最简单的层面,然后才可能在这基础上横生枝节,层层加码。就如同书中为了讲述对立统一时,举的一个关于一条狗的故事梗概,那条一直尾随着主人公,神出鬼没的小狗,隐而不发,充满了十足的戏剧张力,而最终它也介入了主人公的生活,并发挥了重要的情感调节作用。这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实在是比绝大多数如今在银幕,荧屏或手机上的要精彩的多,而这也让我联想起斯皮尔伯格1972年的电影处女作《决斗Duel》,只有两部车,后面一部尾随的卡车司机还不露正脸,看起来是简单到极点的设置,却在编导的处理下,呈现出极强的悬念与张力。如果不是有这样化繁为简的能力,相信斯皮尔伯格也不可能成为如今的名导。相信这应该也是《编剧的艺术》一书所要传达的理念之一。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三):好故事秘诀

  追剧看片是当今社畜打发时间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几年院线或网络上片子更新速度也比之前快了很多。但是有些剧几十集看了都不嫌烦,有些多十分钟再舒服的椅子都是如坐针毡。 这本书宣传语说读了之后可以更懂剧本也可以更懂人生。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冲突,更不可能像看剧一样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冲突。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没有像观众一样的上帝视角,永远只能生活在当下的人不会为了以后刻意埋下伏笔,只有可能在多年后回忆起当年做的某件事清竟然会带来这样的结局。我们会一天会做无数事情,而屏幕里的人只会做会带来那个结果的某件事清。 作者总结好剧本最关键的要素是不断上升的冲突。冲突矛盾推着人物和情节向前,冲突是所有改变的动力源。而没有变化的影视作品犹如一潭死水让人觉得无聊。所以优秀的编剧很擅长在合适的时间产生合适的冲突。随着时间的发展,冲突也一个比一个深刻,直到最后结局,所有都志向了那个每个人都知道将要发生的结局。我觉得作者总结的这一点也不是全对,因为很多影视作品追求的就是让观众带不带结局,但是情节发展又有自身的合理性。比如最近很火的悬疑推理剧。经常在结局来个大反转,这样的片也让人看的很过瘾,知道将要发生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另一方面人物的塑造也很重要。人物不应该是营造场景的工具,更应该是让情节发展的推手。被成功塑造的人物,就像是有生命一样,在特定的场合下就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现如今的网络文学中,有太多过于单薄的人物了。一些爽文的作者,需要的只是让人痛快地情节,其中的人物是怎样性格的根本无所谓。这样的作品会产生很深的违和感,让人看起来觉得莫名其妙。作者强调,人物的生理特征要和心理情况还有所处环境相匹配。只有这样人物才能活起来。 这几年很喜欢看HBO的迷你局,比如刚看的《undoing》还有去年非常火的《切尔诺贝利》,两个完全不同的题材,但都非常优秀。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能感觉到编剧的认真创作。迷你剧比电影长,比普通电视剧短。我认为这是讲一个好故事但是又不至于让人失去耐心的最好的长度。电影短短两小时,很难让人沉浸其中。电视剧十几二十集,有的甚至几十集,难免有注水现象。再好的编剧要坚持几十集的高质量创作恐怕也是不容易的,而观众更是早早的失去了耐性,忍不住按下了快进键。 国内前几年穿越剧清宫剧很火,这几年以迷雾为代表的推理剧很流行。可以看出现在的主流审美已经不是过去的那样看个人脸看个爽就够了,不好的剧哪怕再火的演员也就不回来,由此可见导演编剧的重要性。希望以后好剧越来越多,中国的院线市场可以健康的发展。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四):怎样写出最吸引人的故事?读了《编剧的艺术》,你就知道了

  《编剧的艺术》作为一本讲解编剧方法的经典书籍,在80年代,它以《编剧艺术》为名,被引进我国,曾对我国的编剧们产生过深远影响。时隔40年,它又又再版了!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拉约什•埃格里,是举世闻名的剧作理论大师。他的这本《编剧的艺术》在七十多年前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球,给予编剧们许多启发。他的众多学生之中,最著名的要数著名导演伍迪•艾伦。伍迪•艾伦曾经三次斩获奥斯卡原创剧本奖,并且向大家大力推荐这本书。 关于内容 《编剧的艺术》从戏剧的基本要素来构建全书的理论框架,一共有四章,分别是前提、人物、冲突和总论。由此,本书深入地探讨了戏剧结构中隐藏的奥秘。 我看过很多编剧类书籍,强调人物的有之,强调冲突的有之,强调情节的有之。关于“故事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谓百家争鸣,没有哪个观点是能够说服所有戏剧理论家们的。而这本《编剧的艺术》,专门用一章的内容,来强调故事的前提,并且将它作为第一章,突出它极其重要的地位。 何谓“前提”?“前提”就是一个故事最终将走向哪里,探讨的是什么。没有前提的故事,往往写着写着就迷失了方向,甚至变成了自相矛盾的故事,缺乏连贯性。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影子与实体》。在这部戏剧里,结尾之前,都在强调“知识战胜迷信”。而到了结尾,“知识”变成了“虚荣”,“迷信”变成了“信仰”。这也直接导致了主角突然变得不像他自己,造成了人物塑造的失败。 随后的课堂讨论部分,本书以问答的形式,探讨了关于前提的各种疑问,都是我们最常问到的问题。对我来讲,最有用处的地方,在于作者详细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对身边的人或事很感兴趣,想写一个相关的故事,该怎样由一个模糊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和深度挖掘,找到它的前提,并且拓展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前提不必早于故事的构思,只要在构思的过程中找到前提即可。这让我获益匪浅,其实故事构思的关键,就在这里。 在第二章里,作者围绕着“框架结构”、“环境”、“辩证法”、“人物的成长”、“人物的意志力”、“情节人物孰轻孰重”、“构建情节的人物”、“主使人物”、“对立人物”、“人物编排”和“对立统一”这十一个关键点,详细阐述了人物塑造的三个纬度,即“生理”、“社会”和“心理”。这三个纬度,是人物言行举止的出发点,也是塑造人物变化时最需要把握的重点。正是在这三个纬度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 第三章将“冲突”的全过程,分为“行动的源头”、“原因和结果”、“静止型冲突”、“跳跃型冲突”、“升级型冲突”、“行动”、“冲突的预示”、“出击点”、“过渡”以及“危机、高潮和结果”这十个步骤,讲述了“冲突”中每一个阶段该怎么写,才能最终形成故事中扣人心弦的危机和高潮,吸引着观众继续看下去。不仅如此,本书还细致到将“冲突”分为四个类型,即“静态”、“跳跃”、“缓慢升级”和“预示”,可以将故事中小到穿衣这种细节,塑造成一个小冲突,进而推动人物的变化与发展。如果你不擅长写“冲突”,这一章绝对会让你醍醐灌顶! 第四章名为“总论”,分为“必要场景”、“呈现”、“对话”、“实验”、“戏剧的时效性”、“出场和退场”、“为什么有些糟糕的戏也能成功”、“情节剧”、“所谓天才”、“关于艺术”、“剧本写作步骤”、“如何获得想法/灵感”、“电视剧写作”和“总结”等十四个部分,提出了很多与前人不同的见解。例如,本书作者认为过于强调某个必备场景,容易让编剧们忽略了“必备场景”之前的许多铺垫场景,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作者在这一章里提到的很多问题,更像是对其他编剧类书籍的查漏补缺,也是对每一个励志做编剧的人善意的提醒。 合上书页,我收获颇多,看待剧本的视角都不一样了。所以,我要像伍迪·艾伦一样,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翻开这本《编剧的艺术》,你一定也会有很多新的思考和认知。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五):假如人生是一场电影,我们要如何赏析?(读客版/2020)

  其实,无论是小说、电视剧,亦或是电影,都是生活的一种写照,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嘛。一部好的作品,无论如何都要展现给观众,但是如何评判,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编剧的艺术》(读客版/2020)是由匈牙利作家拉约什·埃格里编著而成,是多国电影专业院校的指定参考教材。全书分为四章,讲述了一部戏的目的、人物、冲突以及综述。

  一部成功的电影,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其实很多电影都是现实的写照,甚至可以推动法律的完善,比如韩国电影《素媛》,这部影片一上映,便引起社会的关注,迫使韩国总统向全民道歉,并很快修改了强奸幼女的法律法案,所以,一部伟大的影视作品,其立意十分重要。

  人们常说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编剧的艺术》(读客版/2020)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等经典剧目为例,突出作品立意的重要性。

  一个故事需要依靠人物来实现,可以说人物的刻画是故事的载体,不能将人物碎片化的处理,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应该具有独特的性格与特点,对人物进行详细的剖析,笔下的故事是人物形成的,而不是编剧刻意设计的。

  想要写好人物,就一定要掌握人物的三要素:生理、社会和心理,对三要素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剧情的合理性。比如一个身有残疾的人会不会因为路人一句无心的话自卑难过,从小缺失关爱的人会不会爱上第一个给她糖果的人,这些背景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方式。

  我们都喜欢跌宕起伏的剧本,那些剧中的意外和反转总是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但是冲突也需要有理有据,过于频繁的冲突也许会适得其反。

  《编剧的艺术》(读客版/2020)中说:“每一个不断加剧的冲突发生前,都应该由它的一个个决定力量显示出征兆。”对于冲突的寻找,一般选择贴近生活的 这样更为自然,也方便观众理解。冲突的存在依旧是为了主线服务,不能偏离最初的立意主题。

  最后的综述部分,整合了评价戏剧的关键要素,甚至给出了写作指南,作为一本教科书,《编剧的艺术》(读客版/2020)堪称完美,既有名篇赏析,又有丰富的生活实例,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读者接受度更高。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戏剧,只不过没有彩排,一出演就是一生。我们在吐槽着电视剧的狗血,殊不知生活原比电视剧更夸张可笑 那些奇葩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懂得鉴赏电影,也一定能更好地体味人生。

  人生和电影一样,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坚定的自我形象,会发生很多起起落落的人生大事,最后用整个晚年回忆评价自己的一生。

  如果人生就是一场电影,你会如何评价你自己呢?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六):制造“有机感”的故事 (读客版/2020)

  

之前读过后浪出的旧版,在所有后浪出的编剧技巧书中,这本书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甚至是最高)。读客选择再版这本书,可以说很有眼光。这版的装帧质感比旧版好很多,拿在手上,感觉厚了不少(但我没有仔细比对,所以并不知道有增加哪些内容)。

读旧版的时候,我更多持的是理论研究的心态,所以对这类实操性的书没有留下太多印象。而这段时间我对编剧写作的兴趣越发浓厚,开始更多以职业写作的角度(简单说就是更接地气的角度)来读这本书,感觉到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提出了著名的“三段式”,这源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的戏剧的“三幕式”结构,它已经成为绝大部分电影的剧作基础。但仅仅关注叙事结构,往往创造不出生动的人物,也无法让观众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更不要提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效果。注重叙事结构的电影当然也可以成功,比如诺兰的电影就是这类代表,但人物情感、人物关系的塑造方面就会弱一些。对于诺兰这类电影来说,“谜题性”的叙事结构本身才是最大的观影快感来源。与之相对立的,是《小丑》这样的“人物研究电影”,它完全围绕人物的性格变化来构筑情节,让观众有强烈的情感认同。而这就是拉约什·埃格里在本书里倡导的以人物性格为导向的剧作模式。

对比“叙事结构导向”,“人物性格导向”的优点在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会保留一种“有机感”,编剧在创作剧本时,不会拘泥于先有的谋划,而是尊重人物的性格,想出对应的情节,这个过程往往就会有意向不到的故事发生,也会增加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我们所说的故事的“生动性”、“鲜活性”,就是需要编剧充分运用这种剧作模式。

作者举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当一位矮个子的丈夫准备出差,出门后发现忘带钥匙,返家时发现妻子依偎在一个高大的男人怀里,那么接下来这个丈夫会做什么?

这时候就不能按照编剧自己的意图去“强制”丈夫做出某些行为,而是回到他的性格本身出发来思考。

懦夫——道歉,然后逃跑跋扈好斗——扑过去一决生死愤世嫉俗——自我讥讽

等等各种可能,都取决了这位丈夫的性格。反过来看,当你选择让人物做出何种反应,也就选择了这个人物会具有何种性格,不能随意改变。在整部剧作当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应该是一条曲线,而不是随意变化的波折线。

当拥有了一个人物之后,就需要确立他的目标,也即戏剧前提。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法——辩证法。简单说,就是用“物极必反”的原理来构建人物前进的方向。

如果我们确定要写一个节俭的人,应该写他的什么?如果只是一味地写他因为节俭而过上了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单一的描述肯定不是好的剧作。作者提出的想法就是,我们要写一个节俭到不能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人。“他的节俭疯狂到令他得不偿失”,于是作者定下的戏剧前提就是:节俭导致浪费。

一种特质的极端就是对立特质的诞生。

这样的情节走向,就有了戏剧的张力,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复杂的性格。

套用这样的理论,假如我想写一个特别热爱宠物的人,我不能单纯地去写他因为热爱而帮助了多少流浪猫,而是写他因为过于热爱而对宠物造成了某些方面的伤害。如果不想过于消极,可以再写他如果克服这些爱宠的“副作用”,完成了个人的成长。至于是要写纯粹的悲剧,还是写更正能量的剧,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总是,按照“辩证法”,这个剧本的戏剧前提应该是:爱心带来了伤害。

带着这个角度,我们再看《小丑》这部影片,它的戏剧前提应该就是:受社会破坏的人走向了对社会的破坏。

作者还强调,这种戏剧前提和人物性格一样,也不能去“硬想”,而是从编剧自己的内心出发来构思。

因为他认为“任何一个怀有强烈信念的人都是一座前提的宝库”。

虽然这是一本戏剧剧作的理论书,但对电影剧作来说完全适用,特别是“人物研究电影”,完全可以遵循这本书里的理论来进行写作。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七):从编剧的艺术,学看剧的门道(读客版/2020)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心中怀着一丝敬畏,担心自己作为一个门外汉无法理解这样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专业书籍。诚然,本书的理论性和框架性很强,称其为一本编剧科目的教科书也毫不为过,但书中体量丰富的案例分析、娓娓道来的流畅行文和信手拈来的引经据典又让这本专业书籍显得非常平易近人。

  阅读体验没有那种端坐在教室听老师照本宣科的枯燥感,而是在路边悠闲的咖啡馆与一位业内前辈就编剧艺术进行深入探讨的沉浸感。

  那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影迷、戏迷或者只是热爱文学和故事的人,阅读这样一本专业的编剧书籍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我认为通过学习本书内的一些编剧方法,可以快速提高自己对于故事的鉴赏能力。很多时候我们被一部电影、一部戏、一本书的故事所触动,所惊艳,却说不清道不明其好在哪里,而本书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标准框架,就好像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剧本的好坏一验便知。

  作者拉约什·埃格里在本书中主要是针对戏剧剧本的编剧手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戏剧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前提”、“人物”和“冲突”。而本书中着墨最多,也是作者最为强调的就是“人物”,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人物至上主义者”,只有当作家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合理地引出其行动、合理地描摹冲突。

  关于如何塑造人物,作者强调从“生理”、“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进行人物小传的思考,剧作者可以不把所有的细节体现在文本中,但必须竭尽所能地在心中全方位地明确人物的所有特征。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考虑维度:

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心理维度

  拿目前大热的《隐秘的角度》中张东升这个人物的一个外表细节举例,在剧本中增加了原著中所没有的“秃头”设定,把这个人物表面秀发依旧、背地里早已地中海,表面家庭美满职业体面、背地里其实是个隐藏的杀人犯的两面性,迅速凸显了出来。也正是这种人物塑造的小技巧成为了合理化人物之后的各种行为的一部分。

  本书强调了编剧作为一门手艺的方法、标准、套路、模板;也并没有完全否认编剧这个工作中的艺术成分,正如作家所言:

没有哪两个人的言行和想法是绝对一致的,也没有哪两个人写的笔迹是完全吻合的。如果你认为辩证法会强迫每个人都根据同样的规矩行事,就大错特错了。相反,请你不要将独创性和写作技巧相混淆。不要在自己尚未了解清楚某些特殊效果以及惊喜、氛围、情绪等等的情况下就贸然使用它们,此外,对它们的使用也应该符合人物特性。你可以尽情地实验,但也需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着这些法则,你依然能够创造一切。

  以我个人的观点,本书的编剧方法对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类型片、类型剧来说都是完全适用的,甚至可以视作一种“黄金法则”,但是针对目前不断涌现的实验性艺术性电影,他们着力打破一切的边界(包括编剧手法),甚至有些电影中都不存在人物,比如阿巴斯的《24帧》。所以这本写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编剧圣经”有其历久弥新的价值,但读者也应该有跳脱出经典的勇气,不论是编剧、抑或是观众。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八):那些乘风破浪的编剧,只不过掌握了这三招

  

读完这本书后一些粗浅的体会或者说是笔记,请原谅或许有点多的对原文的摘引,因为说得挺好。

尽管这是一本连伍迪·艾伦都佩服的关于编剧的经典之书,但与市面上林林总总数十本之多的编剧类书籍相比,它最大的特色在哪里?其实,看目录就可以知道,别的编剧书或为示自己专业,或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往往长篇大论,专业术语一大堆,洋洋洒洒。与之相比,《编剧的艺术》(我看的读客的版本)可谓快刀斩乱麻,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地将编剧的要点概括为三点:前提、人物、冲突。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前提?在别的编剧书中,所谓前提,可能被叫成高大上的主题、论点、基本理念、中心思想、目标、意图、驱动力、话题、目的、计划、情节、情感基调等等。高大上是高大上了,但并不能一目了解,需要进一步的诠释、论证和描绘。而本书作者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作比,一下就讲清了什么是前提及其意义。他说:“生命中的每一秒都有自己的前提。这一前提也许简单如呼吸,也许复杂如一个重大的情感决定,但它肯定存在”、“每一秒钟的前提构成了生命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前提,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每一小时,每一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每条生命的前提”。假如剧本是生命,那么前提是就必然如生命中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小时,是无时无刻皆存在的。因此,

前提就是一出戏的整体构思,也是开端。前提是一颗种子,种下什么类型的种子就会长出什么类型的果子。这里很容易将开端或种子误解为基础或起点之类的东西,并不是的。它可能是事件的危机,或是冲突导致的矛盾即将爆发。而要理解冲突或危机,我们又要先了触目人物。人物于剧本的意义,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作者认为,所有的前提必须包含“人物、冲突和结局”三个部分。作者驳斥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角色是行动附属品”,亚氏由此将情节凌驾于人物,这种观点也指导了很多编剧的创作。作者认为,没有人物,情节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者认为:“在戏剧中,必定有什么元素能够制造矛盾、显现张力,但它并非由作者刻意为之,它是由一股力量将所有元素进行凝结之后的产物,是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就像四肢从躯干自然生发出来。而且,我们知晓这一答案:这股力量源于人物,源于人物行为的无限结果,源于人物存在的辩证矛盾中。”

将剧本的创作置于辩证法的指导之下,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经过他的诠释,事实上也言之成理。在作者看来,在一出戏剧中,正是人物持续建立冲突,从而将故事一个个推向高潮,也将冲突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人物不断推进,不断战斗,扫除道路上的障碍,直到实现终及目标——证明前提。人物既然在编剧中具有如此的地位,作者当然将如何创建人物置于全书的重心。作者既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物的动力都包含在其生理、社会、心理三个维度上,对每一个人来说,这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都是完全不同的,由此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所以编剧如能在这三个维度下足功夫,建构起人物的方方面面的细节,其实就可以创造出无数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演员或导演要为人物撰写小传的原因,在于令人物丰满起来,真实起来。作者依据编剧的辩证法,提了人物的成长、人物的意志力等概念,并提出了如何建构主要人物、对立人物,如何使各个人物进行精细的编排,以形成人物之间的冲突,形成对立的统一,又由于“在真正的对立统一中,想让任何一方妥协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物的冲突形成危机(将然而作为前提是一个高明的编剧的必杀技),危机导致高潮——人物走向不可避免的结局。所以,“一本小说、一出戏剧或任何一类文体的写作,确实从头尾就是一场危机,并且都向着那不可避免的结局发展。”当然冲突也有很多种,如静止型冲突、跳跃型冲突、升级型冲突,在编剧的辩证法上,静止型冲突(例如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很生活可能过得平静无波,少有与人的冲突。在此意义上,戏剧并不是展现生活的表象,而是展现生活的本质。戏剧生活的浓缩与提炼。)不会导致人物之间的真正冲突,跳跃型冲突则相当于一个人的性格突然之间大开大阖,缺乏过渡,这显然也不是真正的冲突,只有升级性的冲突才能达到编剧辩证法的“正反合”,因对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世间万物,星辰、明月和大地都不会存在,我们也不会存在。)的对立统一而发展,通过主使人物和对立人物的不断交锋,一步步推向高潮,在这过程中,人物得到成长和发展。因此,作者说,冲突的设置要在预示,要有过渡。

前提、人物、冲突构成了一出戏剧的三要素,三者形成一种相互相成的关系,正如作者所言:

“如果你的前提是希望发动一辆汽车,首先,你需要点燃汽油,只要一滴汽油就可以引起燃烧。但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后续没有继续燃烧起更大的熊熊大火(也就是冲突),那么车就依然保持静止(就像戏剧一样)。但如果汽油能够不断流淌,其所经之处,不断燃烧(就像一个冲突引发下一个冲突),如此,引擎便会持续震颤,发出稳定的轰鸣。那么你的车(剧本)便开始不断推进运动,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理解了前提、人物和冲突之后,剧本的创作步骤就水到渠成了:

1、找到前提。

2、选择一个推动冲突的主使人物。

3、展示各个人物,进行精心编排。把握人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这三步看似非常简单,但每一步都很不容易完成。要不然,作者也不会以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等大师的颠扑不破的剧本为例了。作者最后说,剧作家是世界上难度系数最高的职业之一,他不仅需要想象力和观察力,还要有追根溯源的耐力、保持平衡的理性与良性的品味,还要广泛涉猎经济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还有哲学,因为,不了解辩证法,你根本就不可能写好一出剧本。编剧可绝不是胡编剧乱造,某种程度上,他/她是类似于上帝的在存,一部剧就是他/她的创世纪。

在辩证法的高度上看待剧本,是《编剧的艺术》的高屋建翎之处。其实,它深入浅出,苦口婆心,且提供了许式经典剧本作为例子,因此,假如你是一个编剧,那本书定能助你突飞猛进,让你成为乘风破浪的高手;退一步讲,就算不能带来这么神奇的效果,至少也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因为作者对许多失败的剧本,也作了精到的分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算你不是一个编剧,只是一个影迷戏剧迷,不是紧,你同样会收获颇丰。简单说吧,读完本书,你定可以从编剧的角度对你看过的电影、戏剧的成败得失作出头头是道的中肯分析。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九):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一个有趣的故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人,生来都是爱听故事的。能讲好一个故事的人,往往更受大家欢迎。

从神话到如今各种影视剧,我们一直在讲故事。从不缺少讲故事的人,但一个好故事的,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是千金难求的。

那么,怎样才算讲好一个故事呢?

几个要素是不能忽视的。

主题为王

对于一个故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人吗?还是情节?亦或是背景环境?

最重要的,是故事的主题。也就是说,一个故事最终想要表达些什么。所写的这个故事应当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把这个主题作为基础。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一对情侣不仅抛开了家族世仇,还舍弃了性命,共赴黄泉。故事的主题非常突出:爱能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作者通常驾驭不了两个以上的主题,也不建议如此去做,因为读者也不容易从复杂的情节中,同时领会到两个以上的主题,这只会加重他们接收信息的负担。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个故事,只讲一个主题。

这个提前确定好的主题,要包括人物、冲突和结局。在故事中,要将他们编排得浑然一体,故事的一切都要为主题服务,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不要有与主题无关、独立出来的部分。

人物需成长

如果我们设计了一个结局,那么必定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人的行为也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使然。

在《编剧的故事》一书中,作者拉约什·艾格里把人物又分为了静止型人物和成长型人物,建议我们在故事中,尽量避免故事人物的静止,每一个人都是在故事中不断成长的。

“一个十年前充满勇气的人,现在已经成了懦夫。”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长型人物,人物的成长,有向好和向坏,总归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艾格里还将人物这一要素,分成了生理、社会、心理三个维度。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应该同时具有这三个维度的特点,这同样也可以衡量我们是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冲突不断

在故事中,冲突则是另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

情节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冲突来推进;也只有在不断地冲突中,人物才能成长。

冲突即意味着对立。人物越鲜明,意志越坚定,冲突便越发激烈,比如忠诚与善变,机敏与愚钝。冲突一波接着一波,小的冲突最终持续发展为大的冲突,这就迎来了故事的高潮。

一个个冲突就像是故事的心跳,它维持了故事的生命。而对话,也只有在冲突中更显圆满,在非冲突情节内添加对话,其内容就会显得无聊和肤浅一些。

但冲突决不能突然而至,它一定要有预先的铺垫。预示,是后续冲突的保证。

《编剧的艺术》是一本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首版于20世纪40年代,对国内外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书中大量引用《玩偶之家》《罗密欧与朱丽叶》《伪君子》等经典名作,能让读者非常清楚直观地理解好故事是如何产生的。

作者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i,1888-1967),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家庭,20世纪初移居美国。一战期间,他加入纽约的左派戏剧组织,成为导演和剧作家,撰写过多部戏剧及电视剧本。后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写作学校。美国著名编剧、导演伍迪·艾伦曾是他的门下弟子,对伍迪的创作影响颇深。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十):一个剧本,一种信念(读客版2020)

  

创作一个剧本,实际上是传达作者的一种信念。就像拍一部电影、作一幅画、谱一首曲,光影、画面、乐音下,都是作者在表达。

不得不说,读过这本书,我才算是开始认识编剧。最会讲故事的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师傅——犹太编剧理论大师拉约什·埃格里,从剧本的前提开始,对人物、冲突、对话等各方面犀利而清晰地指导剧本写作,用了《麦克白》《群鸟》《玩偶之家》等经典戏剧名作“手把手”拉剧。虽然是70年前的著作,里面的实操技巧也像新华字典一样历久弥新。随书还附赠一本影评大佬们写的序言,看到好几个熟悉的大佬都在推荐,那一刻我就知道不用问,问就是跪着读他!感谢读客让我看到这本书,受益匪浅。

概括剧本写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前提

第二步:构建人物三维信息,选择一个主使人物来推动冲突

第三步:精心编排展示人物,把握对立统一

第四步:选择冲突所在的出击点,开始你的表演

画了一下剧本节奏,大概是这样吧

摘录——

前言

德国批评家、剧作家莱辛(Lessing)说过:再怎么严谨地写作规则,也无法掩盖人物塑造上最为微小的缺陷。

第一章 前提

工整的前提所需要的所有元素:角色、冲突和结局好的前提要能够传达作者的信念。

第二章 人物

这些个体之间微妙的生理条件差异以及心理状态差异会导致他们对同一社会情境作出不一样的反应。只有当冲突能证明前提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它。主使人物绝对不能是毫无企图的。他必须急切地想要获得某个东西,以至于在达到自己目的的道路上不惜毁灭一切事物,或招致自己的毁灭。可以看到,主使人物之所以是主使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们希望这样,而是被自身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所驱使,才挑起了重担。你在看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戏中的每一股力量都是如何编排的。

第三章 冲突

如果你想要避免跳跃型冲突或者静止型冲突,你需要提前知道你的人物将会走上哪一条道路。人物必须从一个状态发展到另一个状态,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从宏观的视角把握人物走向,确保人物稳健的发展。升级型冲突是由清晰的前提、编排合理的三维人物信息完备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紧密的对立统一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什么使得一个人物能够推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来帮助自己获得成功,或者导致自己的毁灭?答案只有一个:必要性。要有一件迫在眉睫甚至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使得这个人物必须作出决定与行动。事实上,你的故事是在戏剧开场前就已经发生,否则就无法成立。 你的戏剧需要从故事的中间段开始讲述剧情,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从最初的起因开始讲起。

第四章 概述

如果出于什么原因,有那么几个人物并非处于冲突之中,那么这个呈现及戏剧中的所有事件都会停滞不前。没有什么金句值得你牺牲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我们可以在保证人物不断成长的条件下,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机智的、不断发展的对话。要记住,机智的语言一定要真正融入剧本。人物说出的每一个字及每一句台词都应源于自身的性格或目标。

关于如何获得想法或灵感

只要你建立了一个三维信息完备的人物,并且让这个人物迫切地渴望达成某事,你的剧本就能成立。你不需要去刻意设想情境,因为这个充满意志力的人物会自己创造出合适的情境。你一定要记住,艺术描述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本质。所以,如果你选择一个基本情绪进行描写,就需要将它的特质强调出来。

总结

你要成为剧作家,你首先要拥有想象力和常识。其次,还需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绝不能满足于对事物肤浅的认识。而且,你要有追根溯源的耐力、保持平衡的理性与良好的品味。同时你还要广泛涉猎经济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摄取这些知识也需要十足的包容心与坚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