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琉璃的锋芒》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100字

2021-02-10 02:3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100字

  《琉璃的锋芒》是一本由夏海涛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一):琉璃也需锋芒?

  我们知道琉璃极其珍贵,极其绚烂。可谓其色彩流云漓彩,其品质晶莹剔透、其光彩夺目。

  琉璃有锋芒?又是如何的锋芒?看到《琉璃的锋芒》书名时的遐想!

  品读夏海涛老师的散文集《琉璃的锋芒》时,你会跟随其内容,其诗意涤荡心灵!都市的喧嚣,唯有捧起好书细细品味才能独享那份久违的悠然自得!

午后,放上一段舒缓的音乐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二):张炜先生的推荐语

  夏海涛的散文自然温婉、质朴流畅,能够很快将人带入另一个天地、另一种想像,如同大自然抖落下来的叶片与花瓣,存留了她的芬芳和色泽。泰山脚下的风光、劳作和收获,各种生活情状,都传达出天然别致的音韵,分外动人心弦。海涛扎根在自己的土地——那片情感浸透之地、常常入梦之地,写出的一草一木皆出神采,一山一河皆有真情,每一篇都有极为具体的、非同凡响的发现和喟叹。

  ——张炜 著名作家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三):不一样的温暖

  认识夏海涛老师很久了,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我看到《琉璃的锋芒》这本书时就有很大的期待,这本书和一般散文集不同,语言诗意流动,哲思贯穿其中,带着我《在时光的水中》遨游,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又仿佛坐着哆啦A梦的时光机回到了童年,经历了《童年的一场花事》,感受时光伸出的疼痛和甜蜜,在心灵深处采摘《夏日的草莓》,我特别喜欢《玻璃孩子》这一辑,作者用童眼看世界,这点对于成人来说非常不容易。最后作者带领着我们《穿行在石头与方块字中》,品味人间百态,也让我懂得了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会释然很多。

  强烈推荐这本作品,相信它会给每一个读到它的朋友带来不一样的温暖和启示。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四):邱华栋先生的推荐语

  夏海涛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和鲜明个性的诗人,他的这部散文集也充满了诗的灵动,想象奇崛,文采绚烂,情意飞扬。夏海涛笔下的山川风物皆有神魂,不论是轻吟浅唱的惊鸿一瞥,还是洞烛幽微的冷眼静观,都有独特的感悟和发现,渗透着一个内心丰沛的歌者的万千情思,是新散文的新收获,值得读者热烈关注。

  ——邱华栋 著名作家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五):如饮甘露,如沐春风——读《琉璃的锋芒》有感

  我已经很久没有读散文了,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不要说静下心、沏壶茶用心感受散文那“形散神不散”的朦胧之美是多么难得,就连拿起一本书,似乎都要耗费许多心神和气力。微博、公众号、短视频充斥了人们的视野,曾经承载着动人文字的书籍、报纸和博客都日益式微。回想起我上次读散文,除了偶尔在杂志的角落邂逅一篇并酣畅淋漓的读完,大概就是高中时的阅读理解了吧。

  说到阅读理解,刚打开这本书,就被书中附带的一本小册子所吸引,这里有几篇以夏海涛先生的作品为内容的阅读理解试题。不禁浮想联翩,回忆起曾经语文课和语文试卷上奔腾的思想和激烈的碰撞——这种心灵上的、文学上的享受在高考结束后戛然而止,在大学里,除了文学专业的同学,估计很少还会有人能够做出这些我们曾经为之绞尽脑汁、为之倾心感受的题目了。

  身为一个青年读者,也算作者的老乡了——山东人,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清新的气息和熟悉的味道便扑面而来。清新的是作者灵动的描写,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生灵的珍惜和呵护,对家人的关心、疼爱与缅怀都在作者的妙笔之下汩汩流出,犹如山间清冽的泉水,只取一瓢,便浸润了心灵。熟悉的味道,当然就是指作者如此热爱的的泉城济南和“中华泰山 天下泰安”的泰安城了。我生活在山东南部的一座地级市,从这里到泰安,到济南,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高铁。济南是我们的省会,也是我很多同学读大学的地方,还有亲人和朋友在济南定居。因此我对济南可以说是很熟悉了。而泰安,这座位于山东中部的城市,以五岳之首泰山闻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座山已经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文化意义,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悠久的镌刻在历史的丹青之上。遗憾的是,身为一个山东人,我竟没有爬过泰山。我曾经和父亲在泰山脚下的环山路彳亍,可惜由于天气原因未能登山;我也曾和同学相约泰山日出,可是由于时间安排抱憾取消。但是,在本书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泰山的山风吹来了似曾相识的味道——这是淳朴的泰山民风,也是山东文化的清风。这阵风,吹过博山琉璃的锋芒,拂过黄河泛起的波浪,掠过汶河亘古的时光,孔子和左丘明听到过,李清照和辛弃疾歌咏过,如今——来到了我的书桌,轻轻拂过这本《琉璃的锋芒》。

  作为年轻人,我似乎不应该在年长作者的作品前喟叹社会的“轻浮”,而是应该从自己做起贡献力量;而作为一个山东人,我确实应该找个机会去爬一爬泰山了:)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六):琉璃之境

  散文是我最喜欢的,我读过很多人的散文,但是夏海涛的散文我还是第一次读,《琉璃的锋芒》,开篇就是讲诉关于琉璃的故事,但同时,越往下阅读,越发觉他的散文就如同琉璃般光彩夺目,叫人欲罢不能,随着就是对泰山的描述,以及齐鲁的爱恨情仇,慢慢酒发现原来夏海涛的泰安人。

  其实我祖籍就是山东人,在沂蒙上,由于种种原因,我在高一的时候,就回到祖籍去上学了,在山东,我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淳朴,我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善良之人,我甚至爱上了煎饼卷串,这是当地的美食特色,直到多年后的今天,一提起山东,我始终觉得那就是我的故乡,所以看到作者对泰安甚至对泰山的感情,我深有所感,泰山不仅有他的回忆,有他的童年,还有他的亲人,甚至泰山就已经转化成他的亲人,是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他会每周都回去看一次,当然我的爷爷奶奶也埋在山东,那是他们的老家,也是他们的归宿,我还有一些亲戚也是山东,山东也是我难以割舍的情怀。

  书中还讲诉了一些奇人趣事,例如追花期的人,还有很多关于花花草草的有趣的故事,整体来说,阅读起来,很是吸引人,并且很心旷神怡,在书中除了泰山,还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也很高,那就是“母亲”,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厚,母亲给他的影响也很大,母亲是集温柔和坚强为一体,更是给予作者无尽力量的源泉,哪怕母亲去世多年,他仍旧记忆犹新,也正是母爱的伟大,才造就作者今日的辉煌。

  书中不仅讲诉了泰山的本身,还讲诉了很多关于泰山的且在泰山发生的故事,例如泰山的草、泰山的鸡、和泰山的野兔,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物,被作者和泰山联系在一起,顿时也觉得很有意思,这样的泰山也在吸引着我,我层多次到达过济南,并且在济南逗留的时间也不短,但唯独没有去过泰山,现在想来很是后悔,但也不遗憾,自己还有很多机会,下次再有机会一定要去泰安,一定要等一次泰山,既然五岳泰山委首,那么就把等五岳的等一次留给泰山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略泰山的风景,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希望我也能发现作者的这些乐趣,为我的泰山之旅增添欢乐!

  也许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故事精悍短小,但是足够吸引眼球,并且乐于观赏,我喜欢夏海涛的散文,因为他总是能把我带入一个无人之境,让只有天和地,我和书,一种徜徉在自由的海洋中,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继续支持。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七):琉璃孩子

  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上面特别大的5个大字冰心散文奖。就因为这5个字,也因为自己马大哈的原因,就以为这本书是冰心的作品,就怀着这种期待,等到了这本书的到来。拿到这本书之后,详细地阅读了一下,发现作者并不是冰心而是夏海涛。但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并不次于冰心的作品所带给我的阅读感受。 作者在文章最开始就谈到了他的标题——琉璃。通过阅读做这些的文字,我知道了关于流传说的故事。在作者的文章里面,我们知道琉璃的诞生就与卧薪尝胆的勾践有关,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受命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用了三年时间才铸成。在卸下磨具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伴生的奇怪的绿色粉状物质,把它与水晶融合后形成了晶莹剔透、形状圆润、美妙无比、敲击有金属之音的物质。在文章当中,作者还提到了琉璃与青铜之间的关系,琉璃与陶瓷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他们进行了对比。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琉璃。在文章开头作者这样说的,“会有一道光穿过琉璃的表面,扫过我们的双目,抵达灵魂。如果你能感觉到战栗和灼伤,你就会读懂琉璃,并成为琉璃的知音。”其实从流离的身上,我们更多的可以看到自然界一种独特的美。 接着往下阅读,通过不断的阅读书里面所收集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夏海涛的文笔给人以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透过大自然界里面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河,在他的每一篇文章当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些的生命力。他的散文更多的是涉及到乡土方面的内容。在他的散文当中,咱们随处可见的是他的童心、童趣。透过他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要表达的那一种真挚、质朴的东西。 在这本书里面,还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就是随着书籍它附赠了一份现代文阅读试题详解。作为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这个是非常令我心满意足的。我准备通过扫描的方式,让我的学生也来尝试品味一下夏海涛的文章,来练一练题,来感受一下散文的美。这里面他所选择的题也是非常符合咱们的考试。很多学生他们会认为散文很难读,读不懂,其实是因为咱们没有把心静下来,通过阅读下海涛的散文,希望能够把学生们那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沉浸到作者所要带给我们的一山一水当中去。 我相信通过阅读下海涛的散文,我们可以对琉璃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对乡土有更质朴的感受;我们可以更好的品味散文的韵味……好处多多,我相信这本书值得你我他来阅读。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八):《开启诗意的精神漫游之旅》|作者:蒲素平

  文化是精神价值,是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作家夏海涛在散文集《琉璃的锋芒》中,带着读者进行了一次诗意的精神漫游之旅。全书分为《在时光的水中》《童年的一场花事》《夏日的草莓》《玻璃孩子》《穿行在石头与方块字中》五辑。

  夏海涛是有自我独立意识的作家,多年来,他在齐鲁大地上行走并不断下挖,与诞生过孔子的大地对话,与泰山对话。他给自己起的笔名是“天下第一山”,泰安是一座城市,泰山是一座山,虽然泰山与泰安是山城一体,但还是有差别的,泰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隐喻。夏海涛把自己的精神与这座山连在一起,他的笔一直在这座大山上起伏行走,并试图建立自己的思想根系。……

  “文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书写自然、宇宙和生命本身,用个体的情感体验构建一个人类共通的乌托邦。在书写中,世间的一切万物都会进入文章中,会在你感悟的瞬间进入到内心。而这一瞬间的感悟,便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就是夏海涛的思想之根和写作的逻辑基础。在书中,他用一篇又一篇文章,通过不同途径,穿插佐证,丝丝入扣,力证这个逻辑的合理性和自洽性。在写作内容上打通了文化、地理、自然科学等界限,纵横八方,开阔大气。在写作方法上不拘泥叙述、纪实、抒情、议论等方法,或者说把各种写作方法融为一体,化于无形,比如《琉璃的锋芒》《两位巨擘的相遇》《四片叶上的泰山》《蜜与秘密》《活着的水》《穿行在石头和方块字中》《一个人的泰山》等,都是作者启动了自己的文化意识之后,在文字中所呈现出诗意的空灵及主题的厚重感。内容多样性,被一条隐藏的线连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1+1+1>3的效果。

  该书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夏海涛是一个诗人,纵观众多优秀诗人写的散文与散文家所写的散文,不得不说有一点区别。首先在语言,其次在行文方式。语言上,诗人的散文更具有诗意和跳动性,诗人夏海涛在写作时,诗人意识往往不由自主地跳出来,进入笔下,一方面飞扬跋扈,一方面隐忍曲折,留下大片空白,这种悖论形成更大的冲击性,使散文写作“坐地下挖”,越挖越深,挖成一口井时,突然形成精神上的飞翔,飞离地面,升于空中。在写作方式上,诗人更加自如,不被固有的一些框架所限制,行走更加自由,穿插更加随性,如《琉璃的锋芒》《活着的水》《托着命奔跑》等读来令人畅快淋漓,又禁不住掩卷沉思,思什么?一时往往又不知所言。

  生活中的夏海涛,安静内敛,内心纯粹,对世界充满极度好奇和热情。不健谈,喜喝茶,爱摄影。常背一个摄影包四处行走。路不会白走,所有的一切都会或明或暗地在作品中有所呈现,使他的文笔和灵魂,能自如回到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回到事物的源头,并呈现出一条精神上的探索之路,苍茫而厚重。一如他所说的“每每谈起泰山,我们都会说沧海桑田,会说稳如泰山。星空的永恒和山石的久远,让微渺的人类更有了刹那的感觉”。读《琉璃的锋芒》,就是一次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漫游,自由而充满诗意。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九):时光的回响 ——读夏海涛散文集《琉璃的锋芒》/ 作者:吴元香

  夏海涛先生的新作《琉璃的锋芒》,是一部让人读了又读、读了还想读的散文精选集。全书分为《在时光的水中》《童年的一场花事》《夏日的草莓》《玻璃孩子》《穿行在石头和方块字中》等五辑,收录了作者20多年来的散文力作,既有获冰心散文奖的《探寻大汶河》,获孙犁散文奖的《两位巨擘的相遇》,亦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发表于《人民文学》和《散文•海外版》的旧作《夏日的草莓》《西望玉米地》等篇什。

  这是一部长镜头的时光“特写”,揉合了岁月的悲悯与清欢,孤独与温暖,失望与希望。那些质感坚硬、柔软有力,苍茫而又明亮的章节,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生际遇下,从作者心灵深处倾情而至,贯穿着一个时代的音符。

  整部集子诗语处处,俨然阳光下水面上闪烁的鳞片、又好似贝多芬指尖的《月光曲》。诗人得天独厚的语言魅力,为本书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文章大放光芒:“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当我说出‘琉璃’这个词的时候,会有一种铺天盖地的力量直冲过来,这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能量。琉璃圆润无比,晶莹剔透,却又透出一种无法躲避的锋芒。它穿过时间,穿过黑暗,抵达我们身边。它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它大到无边无际,又细如发丝,环环入扣,拨动我们的毫发和心弦。”(《琉璃的锋芒》)每每读到,都心海波澜!这酣畅淋漓,这不留余力,让你在诗人独特的视角下遇见从未有过的琉璃——她史诗般的成长,她炼狱般的升华,她的纯粹与复杂,它的朴素与绝美,她的灵性与神性……

  “一种力量在猛烈叩击我的笔锋,我知道这是玉米的力量,它正穿过遥远的距离望着我,并用一种无言的力量督促我记下这些金黄的词汇:玉米、玉米!”(《西望玉米地》)从未读过这样对玉米的有声代言,那种磁性的声线穿越时空,穿透肌理直抵心怀,让脉搏涌动,让血液呐喊,让心跳加速……

  夏海涛的散文在语感与结构上总能给人震撼之美:就好像品尝过世间众多的美味,却从未品尝过这样一种奇特的滋味:亦浓亦淡、亦甘亦甜,浓淡相宜又甘甜相济,仿若又都不是。它缥缥缈缈,虚虚实实,亦真亦假,如梦似幻。“拨动棋子的老者,却是那样淡定、从容,仿佛在轻轻抚动一粒尘埃,他的目光扫过广袤的大地,缥缈得仿佛没有分量。”(《穿越棋山》)这是我很早读过的一篇散文,时隔多年再次捧读,仍与众不同,历久弥新!

  了解夏海涛的人,无不熟悉他虔诚与叩拜的身影。那种对山水神灵的敬畏与膜拜,即便不经世事,也会感动的眼窝灼热。我常想,上苍派我们来到人间,一定早已预先安排好了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让这场人间剧目更为丰满、生动。想来海涛先生是幸运的,作为一个执笔抒怀的人,他拥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故乡泰山作为自己生存的大背景,这是怎样的恩典与赏赐啊!

  纸薄文厚,许多篇目都无法一一解读,纵使再多的笔墨也无法抵达一本书的厚重,这部自带光芒的诗意文集,从远古到当下、从山川到河流、从死亡到新生……完成“守候”与“等待”的时空回响。我想,它一定载着期许与期望,在与时光的相守、超越中,抵达不可知的未来。

  张炜主席在给这部散文集的推荐语中写到:“夏海涛的散文自然温婉、质朴流畅,能够很快将人带入另一个天地、另一种想像,如同大自然抖落下来的叶片与花瓣,存留了她的芬芳和色泽。泰山脚下的风光、劳作和收获,各种生活情状,都传达出天然别致的音韵,分外动人心弦。”

  好的文学就是这样吧!

  《琉璃的锋芒》读后感(十):评《琉璃的锋芒》

  走入散文的仙境,你必须学会用心去解读一幅幅“形散而神未散”的佳作,方可辩出“庐山真面目”,走入夏海涛老师的自选集《琉璃的锋芒》亦是如此。 在《琉璃的锋芒》这本散文集中,共分为五辑,每一缉中都有一份厚重的承载。然而,我将本书归为一体,又觉得可以划分出三种情结,分别为泰山之情、诗人之魂和凡人之悟。 泰山之情 在《一个人的泰山》这篇文章中,泰山对于作者不仅有乡土之情,还继承着作者父亲对于泰山的敬爱之意。作者的父亲在18岁左右时走出山东走向湖南,成为为国家建设的一份子。时隔21年后,不知是父亲对于泰山的思念发酵的太盛,还是收到泰山的召唤,他毅然举家搬迁回距离家乡300米的沂蒙山。从此父亲离泰山的距离更近了,心也就安了。时隔多年后,泰山一一留下了作者逝去的亲人,仿佛泰山与作者有了血脉联系。 于是,每当作者在上班途中穿越泰山时,总是有种别样的情怀,仿佛泰山就是他一个人的山。这不是自私,而是割不断的情结。 在《四片叶上的泰山》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个独特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地道的泰山农民——张玉清,他为寻找泰山四大名药之一的四叶参,不惜花费15年光阴,翻遍整个泰山。寻找过程是艰难而神秘的,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打败他坚定的信念,最终在昆嵛山的一个支脉碏山上,发现了四叶参。而后,他采集到一把成熟的四叶参的种子,并把8株四叶参挪回泰山。他还做出一个让别人始料不及的决定,他每年的3月都到泰山上义播,让已经人工驯化了的四大名药重返泰山。 张玉清不仅找回了泰山四叶参,更找到了泰山农民的根,四片叶子托起的泰山,此时不再是一座物质的高山,而成为一种精神的向度。 在《此刻泰山——献给终将掩埋我的尘土》这篇文章中,作者驻足在被黑夜遮掩的泰山,与白日里看到的全然不一样,或者需要打开另一只天目才能看的透彻。过滤掉尘世与虫鸟的嘈杂,作者站在海拔700米高的山上,发出“此刻,我在泰山”的心声。我理解作者的心境,此刻的泰山非白日的人山人海,鸟鸣虫嘶,泰山耳根清净了,仿佛唯与作者轻轻耳语;此刻的泰山非地质学意义上的泰山,而是一座文化泰山,因为不知什么时刻,泰山已经进入了人类文明史;此刻的泰山非书中静止的图片,非诗人口中虚幻的气壮山河,而是自身处于泰山之中,呼吸之间就可以感受泰山的雄壮,随意触动就可以有切身的体会。 此刻的泰山是离作者最近的泰山。 诗人之魂 在《阳光下》这篇文章中,作者娓娓道来一幕温馨的场景,儿时记忆中的老祖母安详地坐在小竹凳上剥豆荚的画面。紧接着,笔锋一转,转入他的同事因为心肌梗塞而匆匆离开人世的画面,每当作者深入地去怀念去思考这些画面时,总是能够听到尘嚣之外发自生命本身的声音,也许柔弱与坚强同时存在于生命之中。 于是作者感悟,我们人类如蚂蚁一般,在阳光下微不足道却轰轰烈烈的活着。只有顽强的活着,生命才能在阳光下展开卓绝的身姿。 在《白桦林》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诗情画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忧伤的故事。文章的视角从睡在摇篮里的孩子,切换到孩子旁边忙碌的母亲身上。母亲忧伤的絮叨,不曾搅扰摇篮里的孩子进入甜美的梦乡,可是母亲眼里除了对孩子温柔的呵护外,还有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哀伤,因为丈夫已经去和化为灰烬的白桦林作伴,永远也回不来了。 这样忧伤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却平静的如一首凄美的诗,相比大喜大悲,平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凡人之悟 在《月亮弹孔》这篇文章中,我们得知作者的母亲在一个月圆之夜离去,永远的消失在月亮温柔的光芒里。从此母亲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骨一魂都清晰地闪现在作者的脑海里。这份沉重的思念让作者每到月圆之夜都无法释怀,直到有一天他明白,母亲在的地方就是他的家,而他在的地方又是儿女们的家。于是,他不在纠结母亲的离去,也许母亲没有走远,她只是变换了一个地点,隐身在圆月之中,一直俯视着月下的人儿。 思念亲人的方式有多种,有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面对。 在《蜜与秘密》这篇文章中,作者因为需要蜂蜜而结识了两位养蜂人,从而得知了养蜂人的甜与苦。养蜂人虽然日日与甜蜜作伴、夜夜与花香为伍,却依然摆脱不了作为一个人,所必须承受的一切悲哀。从一位养蜂人不肯卖给作者不好的蜂王浆可以看出,他们与甜美的蜂蜜为伴后,心也变得完美了。 大自然敞开宽广的胸怀,既成就了蜂蜜的甜美,也成就了人心的完美。 总之,在这本散文集中,优美的散文形式之中透漏着诗的韵味;在优雅的文字之上,体现着作者对于山河的热爱,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我们需要用心去品读,去聆听。本书也不止有我提到的这三种情结,那么就请你来读一读,聊一聊你的打开方式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