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寻宋读后感摘抄
《水浒寻宋》是一本由虞云国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浒寻宋》读后感(一):严谨有趣
在晒书房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比较符合个人口味,而且虞云国先生也是自己一直关注的作家。于是先想办法试读了一番,感受还是很友好。通过一些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描写,几乎瞬间就开阔了想象,宋朝市井陡然就展现在眼前。
个人挺喜欢关于宋朝早市的还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往往夜市三更才结束,早市“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而京城各城门都“置鼓于小楼之上”,每天按时报点。一交五更,东京各大寺院就打起了钟,而报晓的头陀则手执铁板,敲打着沿街循门报晓:如果天好,就喊“天色晴明”;天阴,就说“天色阴晦”;下雨则高叫一声“雨”。同时也十分向往我们的城市何时能复原早市的繁荣和热闹。
另外关于李师师的还原也很值得一读,有别于《水浒》中的李师师,主要以《宣和遗事》《李师师外传》《墨庄漫录》等为参考,去伪存真,沙里淘金。
《水浒寻宋》读后感(二):风雅大宋值得了解
29. 《水浒寻宋》
虞云国(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26日读完
一直对《水浒》的打打杀杀不感兴趣,连原著都只是略翻阅几页,古早的印象只停留在诸多年前的电视剧上。近期实在提不起来看书的兴趣,打开几本书,都没有动力继续看下去,倒是放在办公桌上的这本群书《水浒寻宋》一天翻几页,慢慢咂摸出些意思。
没看过全本《水浒》不影响对本书的理解,那只是个引子。作者旁征博引,专业又博学,把宋朝的方方面面从水浒这一切面探入,展现给读者一个瑰丽丰富的风貌。
全书分为八个主题:读法、地名、市肆、游艺、器物、风俗、规制、人物,一篇篇随笔,仿佛用文字将一幅《清明上河图》娓娓道来。个人最喜欢市肆、风俗和人物篇,宋朝充满烟火气的市场、食物最对我的味。最主要是作者对宋朝市井生活的还原,语言生动有趣,满满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最让人感觉亲切,就跟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最喜欢逛早市,买食物一样。
再联想起来今年看的另一本书《风雅宋》的内容用画导览宋朝,不同维度的解读,从文到画,让宋朝的形象越来越立体。
《水浒寻宋》读后感(三):书评(外一篇)
作者主要征引《宋史》、《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事林广记》,着重从历史学、社会学角度谈水浒读法、地理、游艺、器物、规制、人物等方方面面。名为“水浒寻宋”,其实谈的也不是水浒,而是以水浒为一道门径,寻找文学作品背后那个更加广阔的北宋人文世界。
牵涉的问题大多有趣,诸篇皆可一读。梁山“八百里水泊”是否夸张?“投沙门岛走一遭”怎么回事儿?“一丈青”、“铁扇子”、“菜园子”为何意?“炊饼”、“抄手”、“交椅”为何物?“不幸刺文双颊”究竟该刺什么?梁山好汉的不同结局分别反映了何种观念?在书中都能找到一些答案。
20200524061
附一篇:虞云国炊饼考,或苏州人为什么分不清包子和馒头?
虞云国考证武大郎的炊饼为何物。结合贾公彦注《周礼》和黄庭坚《涪翁杂说》可知,唐人之起胶饼,即宋人之炊饼,皆发酵蒸制,不管有馅儿没馅儿,就是现今所谓蒸馒头。实际上炊饼本叫蒸饼,宫中因避仁宗(赵桢)讳,改称炊饼,传至民间,双名并用。十字坡的人肉馒头,不光夹着人肉,还夹着“小便处的毛”,自然是有馅儿的;实际上民间多以有馅儿者为馒头,以无馅儿者为炊饼,这种结论俱有典故佐证。同时期也有包子的作法,且必定是有馅儿的(“其中皆金珠”)。包子制作精良,因有出身包子厨而专事打理葱丝者,便是宫中也视为美食,可见包子应是炊饼、馒头系列中最尊贵者。(事实上北方部分地区现在仍只管看外形区分包子馒头:有褶的就是包子,无褶的则是馒头。)入明以后,包子不再高不可攀,于是叫法也来了个普遍升级,遂称无馅儿的炊饼为馒头,而称有馅儿的馒头为包子。
《水浒寻宋》读后感(四):宋朝穿越指南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对于宋朝的印象,最开始或者说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水浒传»。在四大名著中,«水浒传»是最贴近市井生活的一部小说,堪称一部以梁山好汉兴灭聚散为主线的宋代社会风俗史。然而,«水浒传»中提及的人文地理、市井生活、衣食住行,都是真实可信的么?或者说是与宋朝的实际生活相一致么?如果你心中有此疑问,不妨翻开虞老师的这本«水浒寻宋»找一找答案,这本书以«水浒传»出现的社会经济、市肆商业、礼仪习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等专有名词为出发点,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析,并采用陈寅恪所倡导的诗文互证法,不仅以史料、笔记等作为证据,同时辅以时人大量的诗词进行佐证。
首先,从«水浒传»中一些地名、物名、习语等进行考证,可以看到«水浒传»起源于宋代文化水平不高的话本艺人,再历经元、明两代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成为今天的样子。其次,«水浒传»中几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社会生活等,均有着宋朝现实生活的深刻印记,“八百里水泊梁山”并非夸大其词,市井生活真的如此繁荣昌盛,宋朝的“足球”甚至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加高明和专业……再次,宋朝社会自由、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都远远超过了其后的王朝,如上到朝廷下到百姓集体痴迷的蹴鞠,从元朝以后就衰落了;宋朝民间崇尚个性的纹身,在明朝已经是违法的了;宋朝连男人也崇尚带花,之后也不再兴起;宋朝还不普及的“三寸金莲”,明清已经是标配了……然而,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生活中望去,可以看到北宋到了宣和年间,世人对物欲的追求、炫耀,已经达到了巅峰,而君王的奢靡和重用佞臣,朝廷官僚制度的低效,官员的腐败、军队战斗力的低下,已经预示着王朝的盛极而衰的命运。
虞老师的这本«水浒寻宋»,集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身,看完收获颇丰,风闻最近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很多人对宋朝风貌颇为感兴趣,如果你有意穿越回宋朝体验一把生活,这本书绝对是你最佳指导手册。
《水浒寻宋》读后感(五):水浒版的《东京梦华录》
01
一直很喜欢虞老师写的书,尤其是去年看过的《细说宋朝》,语言生动并且史观严谨。
这本《水浒寻宋》是从《水浒传》的细节处解读水浒,更是沿着水浒的路线,抽丝剥茧的描绘了宋朝的社会文化,人民风俗,俨然一副“水浒版”的《东京梦华录》。
生动、有趣、史料翔实、还原历史、都是这部书的特色。
本书共有8个篇章:分为读法篇、地名篇、市肆篇、游艺篇、器物篇、风俗篇、规则篇、人物篇
02,
拿一个之前并未怎么关注过的器物举例:在《水浒传》中梁山伯英雄排座次,宋江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之前我一直觉得所谓的“交椅”是一种江湖术语。但实际上,“交椅”指的是宋江在好汉中的领袖地位,也是指的是落座的生活用具。
因为,古人的起居方式,在唐宋之前是席地而坐,其坐姿以“跪坐”为主,就是双膝抵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从东汉末年,胡床从西域传入。《北齐校书图》描述的很清楚,这种胡床的形状很像是今天的轻便折叠凳。
后来唐玄宗由于经常外出,就把胡床进行了改造,使其有了椅背。到了宋朝,更常把胡床称为交椅,这种交椅虽然仍有折叠式,但有固定靠背的样式逐渐成为时尚。比如开国名将赵普的厅堂上也“有椅子一只,样制古朴”,可以说,在宋初,椅子还是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而在《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将门神急待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劈脸剁着,和那交椅都砍翻了”也是反映出宋代的交椅开始趋于普遍性。实际上,在南宋初年,尽管交椅在皇家、官场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士大夫家的女性坐椅子仍会被讥笑,而后逐渐发展到,无论男女都可以坐在椅子上了。
至于好汉们聚义梁山泊时,交椅还是稀罕物,代表了地位和权力。
03,
历史,除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外,这些社会百态,日常生活更是对我们的现在产生了巨大影响。
安史之乱,已远去。但是椅子,我们还是要天天坐的。
《水浒寻宋》读后感(六):水浒一百单八将,“尽在掌握”——读虞云国《水浒寻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水浒一百单八将,“尽在掌握”
——读虞云国《水浒寻宋》
(一)“尽在掌握”
古代的文学名著大多以文字流传,但它们在现代的传播,则借助了更多的形式。就我接触文学名著的过程,《三国演义》是通过一套60本的连环画,《西游记》是通过央视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是一曲《枉凝眉》,《封神榜》是一大堆印有彩色或单色人物图案、小朋友间用来比输赢的卡片,《镜花缘》是一本画风稀奇古怪、当时看了会害怕的画册,《杨家将》、《隋唐演义》是读书时随北方同学一起、“配饭”而听的评书连播,而对《水浒传》的认识,更多的则是通过一套两副共108张的扑克牌。
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邻居大哥哥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弄来了两副水浒人物扑克牌。其绘制及印刷质量,在当时堪称上乘,牌面上还覆盖了一层薄膜,色彩鲜艳、油光发亮。在看他们玩牌的时候,我对那些牌面上的人物非常入迷,一张张反反复复地看,看得多了,把他们那些对小屁孩而言很是拗口的绰号和名字基本都记住了。出于对这幅扑克牌的喜爱,我还经常主动帮他们洗牌。当把两副牌一起抓在手里的时候,颇有一种水浒一百单八将“尽在掌握”的豪气。在玩牌的时候,大哥哥禁不住我一直追问类似“谁和谁相比,哪个更厉害”、“这谁能打得过那谁吗”这样的问题,烦不胜烦,就从学校图书馆借了本被翻卷了页、一看就是“阅人无数”的《水浒传》给我看,让我自己给英雄排座次。说实话,以当时的年纪看《水浒传》,实在是太超前了。不说那半文半白的语句,单是不认识的生字就随处可见。但是架不住心中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在一本同样是几乎被翻烂了的《新华字典》的帮助下,总算是把这本大书给看完了。在看书过程中,特别是看到众英雄啸聚梁山泊以后的内容,我老在想,如果哪天我把一帮小伙伴拉到县城后面的山上去安营扎寨,在哪哪哪建个碉堡,在哪哪哪装挺机枪,又在哪哪哪埋个地雷阵,是不是我们就能占据这个山头称王称霸呢?到时我给自己,还有我那帮兄弟都起个什么外号好、怎么排座次呢?
占山为王的英雄梦,随着对《中学生守则》、《思想道德》和政治课、法律课的深入学习而烟消云散了,但是经由一套扑克牌而在头脑中建立的水浒人物形象却是不容易被磨灭的,即使后来有了更丰满、立体的影视人物形象也不可替代。
此外,从《水浒寻宋》全书最末一段,“总之,《水浒传》里得以善终的好汉,大略可分知几明哲型、佛道化人型、专业人オ型、顺从良民型与效力朝廷型。前三种类型较多包蕴了下层民众的思想观念,后两种类型则更多掺杂进了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质诸高明,以为然否?”(第524页)我们也可以感性地体会到,水浒众英雄,他们其实真的是被一只无形的手“尽在掌握”。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二)太较真,你就OUT了
《水浒传》可说是融合了《清明上河图》的写实和画面感,以及《东京梦华录》的档案手法和“直播”效果,同时加入了背景、剧情、人物、冲突,更为丰满,艺术感染力更强。如《水浒寻宋》书中所说:“艺术地再现了宋元时期的生活场景”(第150页)。但是我想,如同扑克牌主要供人娱乐、消遣一样,作为经过深度艺术加工的小说、话本,《水浒传》的定位也应该是娱乐,雅俗共赏且以俗为主。如《水浒寻宋》一般的研究深度,其实已经足够了。如果对它进行更深入的,有如史料考据般的钻研,那就如同拿扑克牌来算命一般无趣了——类似的所谓红学研究,蔚为大观,但真的是有点走火入魔。对于文学作品,太较真,你就OUT了(或者说你一骑绝尘,把我们弄OUT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三)平民社会
读这本《水浒寻宋》,包括《水浒传》本书,以及延续到我称之为“一千年前的直播”的《东京梦华录》,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市井气、烟火气,洋溢一种平民社会的氛围。
讲到历史上的平民社会,我们通常会想到创立新朝的平民天子、布衣天子。领衔这一充满励志精神的超级Cast的第一位,非刘邦莫属。连钱穆先生在其《中国通史》中也称:“故汉朝是新兴的平民政治,这就是古代封建社会结束了。秦是中国第一个统一政府,是贵族的;汉是中国第一个士人政府,是平民的。”(《中国通史》第40页)这之后,两个都自称为刘邦后人,一个是长于种庄稼,并以此为名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他让汉家天下重新回归刘姓,并再延续了近两百年;另一个是以“织席贩履”为业的蜀汉昭烈帝刘备——他让天下的三分之一又继续姓了四十三年的刘姓,又再领衔上演了平民天子的续集。这两个刘姓后人,虽然都自称“帝胄”,但他们其实都已经是平民了。这之后,平民出身的皇帝,他们的平民身份就实至名归了。像南朝宋的创建者刘裕,小名寄奴,幼时家贫,及至年长又因好赌而倾家荡产;创立(后)赵的羯族人石勒,本是一个被贩卖的奴隶;更具传奇色彩又为更多人所知的布衣天子可能非朱元璋莫属了,他当过叫花子、和尚的经历,为他的平民出身“加分”不少。
显然,我们并不能因为朝代的创立者出身平民而就将他创立的朝代认定为平民社会——毋庸置疑的是,这个王朝的后继者,天生地不具有“平民天子”的“光环”。因此,判定一个朝代是否为平民社会,显然应该以其它的标准。
除了位于金字塔塔尖的皇帝/天子及其皇族,作为金字塔塔身、主体的官僚阶层,其实是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及社会生态的观察对象。中国古代有这么几种选拔官员的途径或者说制度:(1)传说中的“选贤与能”,其极端案例为“禅让”;(2)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纯粹看血统;(3)秦汉时期的察举制、孝廉制,个别出身寒门者,得以脱颖而出。但到了后期,则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弊病,察举制成了门阀世家间利益输送、自娱自乐又自欺欺人的游戏;(4)魏晋南北朝由曹丕建立的九品中正制,算是其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做的政治交易,它仍注重门第出身,还是看血统;(5)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堪称古代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此改变了大多数读书人的命运,平民有了进身官僚队伍、精英阶层的途径,并一再上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奇故事。然而此时的门阀世家的力量还是很大——虽然南朝梁时的候景之乱将江南的名门望族几乎屠戮殆尽;(6)宋朝时期,经历了五代十国几十年高密度的战乱,中原满目疮痍,而世家门阀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此时门阀的影子才真正从中国历史消失了,中国从此进入了平民化社会。
因此,如上所述,如果我们以朝廷的选官制度为考察标准,则可以得出正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平民社会的结论。
就这问题,“哈佛中国史”中《宋的转型:儒家统治的时代》一书的《导言》写得全面而准确:“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所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年至960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他们那套治国之道也渐被忘却和遗落了。一个新阶级一一士大夫阶级一一出现了。他们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已做好准备,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这两点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朝代像宋朝那样愿意去重塑和改革整个社会。有些历史学家甚至把宋代称作开启现代性曙光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2020.11.18)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水浒寻宋》读后感(七):笔记
微信读书。四星半。
一方面是借水浒讲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与文化,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水浒本身的材料,对于理解水浒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余嘉锡:知说部所叙,大体有所依据,真假相半,即其傅会缘饰之处,亦多推本宋元社会风习,初非向壁虚造】进行这一叙述的前提是作者对《水浒》成书年代的认识,即元末,主要理由是其中出现了大量“故宋”“宋时”这类说明语,这些词汇主要是元代人谈道宋人史事时的用词,而之后就再没有多少站在明代立场上的再解释,所以如此认为,大体是可以站得住的。当然,我个人觉得《水浒》的大体成立于元末,不意味着全部文字都于元末写定。实际上,类似的通俗小说即便在写定刊行以后,也还是可以被加工修改,今存的百回本里面也不是看到明代的因素的。程毅中把水浒的断代分成两种思路,求其上限往往入宋元一路,而论其下限者往往断在明初,其实并不矛盾,理由即在于此。
宫崎市定的问题:“作为小说的《水浒传》和实际宋代的史实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差异?”如果顺着这个问题继续追问的话,可以思考的是:贩夫走卒、市井小民生活的宋代和士大夫们叙写的宋代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差异?按理说,士大夫们也听说书,也看杂剧,这些日常世界里面的观念和思想会影响到他们么?会反应到他们的笔下么?是不是可以认为类似《水浒》《三国》这样的演义小说是民众与士人之间的一个交汇地带呢?
《水浒传再创作的历史定位》:谈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问题。最后的结论是:奸邪当道,咎在人君,这样的定位就比小说“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更要准确深刻。/对于人君的批判是虞先生的一贯态度。不过“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水浒》本身,当然是一种局限,但也可能也是一种不得已。如果既反贪官,又反皇帝,恐怕还来不及成为禁书就已经胎死腹中了。当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当矛头指向皇帝的时候,实际上也还谈不上多准确深刻,更进一步说,即便将之归因于制度,也仍然是个大而化之的解释。世袭的人君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之间,距离太大了,一下子难以跨越。历史的包袱一下子也没有那么容易甩掉。而且,有时候,非世袭的人君制度,和民本制度之下,可能出现相同的问题。这样,就更不好说了。回到《水浒》产生的时代,对于明君的期待,对于奸臣的痛恨,反映了一种简单的善恶观和历史观。虽然很平面,但“民心”与“民意”不就是这样直观反映出来的么?简单未必是无用的,而且有时候越简单粗暴的东西越有力。
【“招安是大悲剧的开始,宋江对此应该负责,而这一切正是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所在。”】
《沙门岛》
【二蔡一惇,必定沙门;籍没家财,禁锢子孙】
【社会危机已如干柴,独缺烈火。】
《御街》(小御街)
《大相国寺》
以大相国寺为中心,周围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北京厂甸,上海城隍庙)
范成大、陈孚:赵宋文明的一种象征。
《菜园子》
王利器注指出善于种植者才名为“园子”。
《客店》
行役官员投宿。《拗相公》南归江宁。/公干兵吏/赶考士子。
《打火》:各处语意不同。
宋元之际,自炊式打火为惯例。五更打火。
《炊饼》
汤饼当时也叫煮饼,也称为索饼或馎饦,面条行世前用来指面片汤。
《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大中祥符八年二月丁酉,值仁宗皇帝诞生之日,真宗皇帝喜甚,宰臣以下称贺,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按:此处的包子不是食物,而是封赏之类的钱包、香包。金珠,当与《水浒》中也曾提及所谓白珠(即珍珠)形似,亦非食材。】
《豆腐》
朝朝只与磨为亲,推转我边无大法。
碾出一团真白玉,将归回向未来人。
《石门文字禅》东坡羹与山谷豆腐。
戴宗:麻辣豆腐
《路歧人》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东平府人氏,如今将孩儿到河南府作场多日。
陆游诗中的路歧人。【张政烺先生有一推测, 即认为说书讲史的艺人其前身可能是失业的小学教师,很耐人寻味。但与此同时,似乎可以注意到另一个现象,就是说书的艺人有不少是盲人,所谓负鼓盲翁是也。可能在前现代社会中,说书讲史、弹唱或者看相、摸骨、算命都为这些残障人提供了一个生存的途径吧。】
乡村赛神庙会/对台戏。【很像鲁迅《社戏》里描写的情景】
《杨文公谈苑》:说韩信。
《勾栏瓦舍》
瓦舍是一种集商业餐饮与文艺娱乐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中心。【宋代cbd?】
辽代壁画《散乐图》与白沙宋墓壁画的伎乐。
《太平歌》
“声清韵美,字正腔真”【清真词之清真,当与此相近】
【山歌】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虎囊弹中此为山歌,似与叫卖声尚有些许区别。】九里山古名九嶷山,位于现在徐州(古称彭城)北郊。
王焕叫卖査梨条之曲。
《气毬》
蹴鞠谱。
嘲皮日休:
八片尖裁浪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长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俗赋】"偶与朋游,闲筑气球,起自卑人之足,忽升娘子之头。方一丈八尺之时〔球别无故事,其高止于一丈八尺〕,不妨好看;吃八棒十三之后,着甚来由!"
《圆社》
拜师礼仪。【水浒中尚有锦体社。/ 青衣社、齐云社、雄辩社、翠锦社、绘革社、净发社、律华社、云机社。】
鸳鸯拐:先下左拐面前过,后用右拐出。此鸳鸯拐与武松所用之鸳鸯步,取义相同。
《梦粱录》: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
《钱塘潮》
苏轼、陈师道的观潮诗。
《太师椅》
《山轿》暖轿。花灯轿儿。
《太平车》江州车。
《铁扇子》
【按:此篇考证甚详,但不如王利器之解释妥当。水浒中绰号中有铁字者,除铁扇子宋清外,尚有铁笛仙、铁面孔目裴宣,后者之铁取引申义,前者之铁,似仍是实指。此处铁扇子之铁,恐亦是实指,一如铁扇公主之铁扇,不易损坏也。所谓铁扇子指团扇,也未必。】
《神算子》
【按:此文有一问题,即误认禅宗诗中“如珠走盘”之喻指算盘,其实此即“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如珠走盘”,与算盘无关。但神算指算筹还是算盘,确实是个问题。不易确定。王利器在解释水浒英雄绰号时也没有考虑到此点。】
《簪花》
行刑前亦为犯人簪红纸花。初读《水浒》中所谓“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之语,不详后者所谓,读此始知即簪于犯人头上,以作标识之纸花。可能类似后世写有斩字之竹板?电视剧江州劫法场一段宋江簪有红白纸花,即本此。但宋代是先将犯人头发刷上胶漆,绑在柱子上,以便行刑,似乎与后世低头问斩仍有不同。【待检】
《缠足》
理学家的后代主张天足,豪放的爱国词人却迷恋小脚,历史的现象也真够吊诡的。
《刺青》
《火葬》
今京城内外,物故者日以百计。若非火化,何所葬埋?
11.景定三年三月,差人化遗骸,疏云:「死於道路,可怜幽滞孤魂;示以津梁,大发慈悲善念。葬之野,则露手露脚;送之归,则无[土]〔主〕无家。聚是泻。吨换稹7鹉芫瓤啵俗隹淳缐j;鬼复为人,别去超生好处。咦,三月落花人世界,一川流水佛慈航。」【有误字】
《纸马》
《清明上河图》王家纸马。
冥游亚宝。/明器。
《戒石》
《度牒》宋时凡赈荒兴役,动请度牒数十百道济用。记名度牒/空名度牒。
千字文号中删去字:驴、鸟、盗、贼、罪、祸、亡、终、诛、斩。
《押字》
真宗、神宗、光宗押字均为圆圈○,度宗○下加一横划。盖近于今日之领导批示。
《刺字》
《夷坚志》南宋荆湖南北两路,大抵皆黥卒。
《李师师》
《高俅》
金圣叹:罪归朝廷,功归强盗。
明陈洪绶《水浒叶子》中的玉麒麟卢俊义,他是不得善终的,题词说他“积粟千斛皆盗粮,积钱万贯无私囊”,口气颇为嘲讽。
【按:似乎看不太出来嘲讽的意思。只是讲卢俊义之钱粮为公有,盗粮不过是陈洪绶基于其立场的议论而已。】
《水浒寻宋》读后感(八):《水浒传》B站上线了,一起看看武大郎卖的炊饼里是啥馅儿!
最近,哔哩哔哩矿业公司再传喜讯——上架了四大名著电视连续剧,没错儿!就是你小时候看的那几部!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那令人怀念的味道!敢问诸位看官,你最想重温哪一部?
想当年,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热播,一曲《好汉歌》也唱遍了大街小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有没有不自觉地就唱了出来?好汉,来击个掌!
武大郎在早市上卖的炊饼是实心的还是带馅儿的?
历史上真有李师师这样一位女子吗?
宋江同柴进吃酒的东京第一酒馆“樊楼”凭啥吸引顾客?
吸引燕青与李逵驻足听书的勾栏瓦舍到底有多精彩?
扈三娘为何绰号“一丈青”?
宋清的铁扇子又是什么模样?
……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在看《水浒传》小说或电视剧时,曾从主线情节中神游,对这些细枝末节产生好奇?
■《水浒传》剧照
宋史名家虞云国教授年少时也有“水浒”情结,在小人书摊看《水浒》看得天昏地暗、如痴如醉;与父亲一起守着一架旧收音机,把评话《水浒》《三国》听得有滋有味,相信不少“水浒”发烧友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全新奉献的《水浒寻宋》中,虞云国教授利用自己广博的学识,从《水浒传》中的情节和细节入手,旁证博引,揭开小说中的迷雾,讲述了宋朝社会的风俗百态。
文末有精彩福利哦~~
武大郎在早市上卖的炊饼
是实心的还是带馅儿的?
■《水浒传》剧照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处情节,武松离开阳谷县赴东京公干前,特地叮嘱胞兄武大郎,“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对于读过《水浒传》的人而言,别的细节可能淡忘,但对于“武大郎卖炊饼”肯定印象深刻。然而问题来了,这种名唤“炊饼”的食物究竟是实心的还是带馅儿的呢?
据《靖康缃素杂记》记载,在宋代“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又被称作炊饼,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馒头。当时习惯把无馅实心的发酵面食品称为炊饼,而把有馅的叫作馒头,《水浒传》里也把两者做了严格的区分,把武大卖的叫炊饼,而把母夜叉孙二娘在十字坡黑店兜售的唤作“人肉馒头”。
■孙二娘,《水浒传》剧照
宋代馒头已经花色繁多,以馅而论,见诸文献的就有糖肉馒头、假肉馒头、羊肉馒头、笋肉馒头、笋丝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蟹肉馒头、糖馅馒头、辣馅馒头,等等。当时当然也吃包子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形状与内涵,包子比馒头来得更为精致。
历史上真有李师师这样一位女子吗?
■李师师,《水浒传》剧照
李师师无疑是《水浒传》里的花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家喻户晓的女性角色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跟宋徽宗的一段艳史。一次,宋江几个人到李师师家拜会,没多久宋徽宗来了,李师师说不敢留他们,宋江就走了。
据《宣和遗事》记载,宣和六年(1124),宋徽宗“册李师叫作李明妃,改金钱巷唤做小御街”,这在《水浒传》中也得到了体现:“宋江喏喏连声,带了三人便行。出得李师师门来,穿出小御街,径投天汉桥来看鳌山。”
■李师师与浪子燕青,《水浒传》剧照
李师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与宋徽宗也真有过一段风流情,但《水浒》中的李师师基本上是小说家的虚构。
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里开列了“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的群芳谱,其中“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李师师排名第一。
然而,在此以前也有不少关于李师师的材料——张先、晏几道和秦观都在词里写到名叫师师的青楼妓女。徽宗即位时年十九,大观末年时二十九岁,这时李师师应是“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年龄;而根据张先等人作品的年代推断,到宣和年间(1119—1125),李师师至少应该年逾五十,比徽宗将近大二十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应有相去一辈的两个师师。
宋代的酒馆包间
设最低消费吗?
■樊楼
樊楼位于东京(现河南开封)宫城东华门外景明坊,是北宋最豪华的酒楼,也算得上是东京的百年老店,在宋真宗时就名闻遐迩。樊楼有常备的自酿好酒,名叫“眉寿”“和旨”,并开风气之先,在楼上设了不少包厢雅座——当时被称为“小阁子”。对比散座,阁子里的环境更加清幽雅致,消费也自然更高,但为了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不少酒客还是会选择在阁子里吃酒。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等人在元宵佳节赴东京,拜会李师师后,和柴进也来到樊楼,找个阁子坐下,在楼上赏灯饮酒。然而几杯酒刚下肚,就听到隔壁的阁子里有人口出狂言。过去一看,发现竟是史进和穆弘。由此可见,虽然阁子的私密性更强,但当时的隔音效果还是不太理想。
东京一般酒楼仅上下两层,唯独樊楼,在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改建为东西南北中五座三层的主楼,《水浒传》中宋江喝酒之所在应该还是改建前的老楼。新樊楼各楼之间用飞桥栏连接,从西楼俯瞰下去就是大内。据《水浒传》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说:樊楼“上有御座,徽宗时与师师宴饮于此,士民皆不敢登楼”。
在优雅的宋代
听戏叫好可太“村”啦!
■瓦舍勾栏 歌乐图
同样是元宵佳节,李逵和燕青到东京城内游玩,却直奔桑家瓦。来到瓦子前,听到勾栏内锣响,李逵一定要进去,燕青便陪他挤在人群里,听说书艺人讲《三国志》。听到关云长刮骨疗毒却面不改色,李逵忍不住人丛中高声叫好,被燕青嫌弃:“李大哥,你怎地好村!”
瓦舍是宋代涌现的固定娱乐中心,集商业餐饮与文艺娱乐于一体;勾栏设置于瓦舍中,是固定的演出场所。《水浒传》中所说的桑家瓦,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有名可案的十座瓦子,桑家瓦子在潘楼街南,附近还有中瓦、里瓦,三瓦并立,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瓦舍勾栏
瓦舍勾栏里演出的内容,不仅囊括了当时所有的戏曲、曲艺品种,还有相扑、拳术套路、十八般武艺等武术表演,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由于大受市民的青睐,瓦舍勾栏在广大城镇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张营业。当时,里巷小儿的父母如被纠缠得紧,就塞给他一点钱,让去听说书,听到刘备失败,就蹙眉头、流眼泪,听到曹操被打败,就手舞足蹈,喜形于色。由此可见李逵的反应并不夸张。
■扈三娘,《水浒传》剧照
此外,扈三娘为何绰号“一丈青”?宋清的铁扇子是什么模样?高俅借以发迹的国球“气毬”是怎么个踢法?
在虞云国教授看来,《水浒传》堪称是一部以梁山好汉兴灭聚散为主线的宋代社会风俗史,从中可以窥见宋元时期制度衙署、法律宗教、社会经济、市肆商业、科技军事、阶级身份、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戏曲杂技、体育游戏的雪泥鸿爪。
东京市井的人情风光,御街、大相国寺、东岳庙与东京第一酒馆樊楼,花荣清风寨的烟火,江州城里的官民众生相,高唐州里统治阶层的内部斗争,以祝家庄为代表的豪绅农庄,大名府的城市风貌,东京城的元夜灯市与李师师的行院风情,泰安州的庙会与集市……
伴随着情节的推进,小说逐步展开了宋代政治历史与社会风俗的文字长卷,在广度与深度上远胜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月17日(周三)晚20:00,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虞云国将在当当网进行直播,同大家分享自己年少时的“水浒”情结,探讨《水浒传》的多种读法及《水浒寻宋》的特点。快来跟随虞云国教授的脚步,深入水浒世界,饱览两宋风华吧!
在本文留言说说你对《水浒传》和宋朝的看法,我们将随机抽取3名读者,分别赠送《水浒寻宋》虞云国教授亲笔签名本1本!时间截至6月18日18:00。
在《水浒》里寻访宋朝
宋史名家虞云国分享会
时间:6月17日(周三) 20:00—22:00
嘉宾:虞云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宋史研究会理事)
主办:世纪文景、当当
参与方式:请用当当APP扫描活动海报上二维码预约、观看直播
水浒寻宋
虞云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宋史名家虞云国继通俗讲史畅销书
《细说宋朝》《南宋行暮》后全新奉献
深厚学术功底,清新散文笔调
比史书更生动,比原著小说更严谨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