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100字

2021-02-11 01:4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100字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是一本由[日] 渡边一史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一):我们也可以这么任性

  刚刚看完《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本来是不小心点进去,却看着看着被吸进去了,就像黑洞。 这本书讲了“地表最任性”男子鹿野靖明,虽然身患重度肌肉萎缩症,戴着呼吸机,却依然任性自我。 不在医院住,也不麻烦父母,靠护工和志愿者帮助维生。极其自信,每次爱上女志愿者并表白,哪怕屡败屡战。 还一直看片,偷偷吸烟。哪怕每次出门兴师动众,像皇帝巡街,也要坚持看电影。虽然是个病人,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权利和享受生活的乐趣。不知道为什么,他做什么事,都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他不是一个乖巧的病人,尽量压缩自己的需求来取得他人的怜悯和耐心。他不管不顾,我要什么,我现在就要,哪怕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一直系于他人手上。 他很神奇,一直在招募志愿者,对自己的病情和处理了若指掌。每次,新志愿者到来,他来做培训。 他说,适当地麻烦别人也是自己的工作。这和传统的日本观念——生怕麻烦别人,形成鲜明对比。 我倒是觉得,不妨向鹿野靖明学习,自己确实hold不住,就坦然求助。如果有诉求,却憋着不说,是对自己功课的不尊重。 至于对方答不答应,那是对方的功课,我们没必要越俎代庖,只需要接受ta的决定。相反,如果因为害怕麻烦到其他人而不和别人主动联结,其实是自己的损失。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二):三更半夜真的应该吃一只香蕉

原本的原本,是准备在这只书店里买的一只关于罗杰的book,但是意外的被这只神奇的书名吸引过去,啊作为一只内心也比较类似香蕉的物种,就对这只书名产生了好像是同类的吸引力,然后发现这只的豆瓣评价相当不错啊(笑),没有错了就是它的心情油然而生,(过去每次去书店购书也是同样一只心情,但是随着网购,失去了仔实体店淘宝的乐趣,毕竟摸着书挑选和网上看书评再选择是两回事,对于直觉性选手的我来说)。

鹿哔和鹿汪是我最喜欢的昵称了(因为是银魂粉),啊没有错,在日本“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件我甚至认为是国家的性格面前,鹿哔的性格可能更类似中国人多一点,关于这一点,我脑子里划过了一只叫竹内亮的萝卜,你们在某些方面都有一丝类似啊。

由于之前看过很多NHK的社会类型的书,所以有抱着想看看真实这样下去的目标,但是想不到看到最后眼睛已经湿润加上啜泣了,努力了7年的鹿哔告别的那一刹那,我也有一种大结局到高潮的心痛啊,可惜没有准备纸巾,毕竟是在地铁里每天看每天看的。最在意的当然是“比起更不幸的人,会更加幸福”这件事,大家都是为了找寻自己的平衡点像微光一样集合在一起的强大的火柴,虽然是飞蛾扑火,但是余音绕梁。

对每个人都那么坦率,真实,对约翰施泼德也真实的不像话,在正常的晨勃和结婚,以及交女友这件事,任性但是坦率的鹿哔其实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我稍微能够理解换边地域的状态,2020年由于眼眶肿物,做完手术的我只能保持平躺在床上的状态,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换边的重要性,因为尾骨真的很痛,直到11月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再次住院,再次感受到了换边的重要性,做病人的时候是很身不由己的,但是仍然很坦率的生存,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

我是说如果因为自己的怯懦而放弃自尊的人(当然也存在,这个也是一种生存的法则),那其实健全人本身也是怯懦,虽然自己胖胖的但是还是要往前的样子,如果你拒绝你就输了,疼痛和人生都是需要一起活下去的,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所以三更半夜的时候吃一只香蕉,当然还能任性的再来一根,把火熄了,继续往前,带着疼痛往前,哭过之后爬起来走就好了

最后来一只女王的特写,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三):重新理解志愿者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oh……”,合上书,这段旋律便窜入脑海中,三更半夜也不由得跟着轻声哼。《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的主角,身患肌营养不良的鹿野靖明先生,他的顽强与任性,使他成为很多人心中那颗最亮的星星。

鹿野靖明上小学的时候,开始常常跌倒,后被肌营养不良症宣判活不过十八岁。首先是丧失了行走能力,再到完全不能自理,最后,不得不带上呼吸机过活。他想让母亲拥有自己的人生,倔强地选择“自立”生活,招募培训了众多志愿者,助他维持日常生活。就这样,在与死神的竞赛中,他赢了24年。

如果将鹿野的事迹看作一场社会学实验,无疑是成功的。在日本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生活哲学下,能够在24小时离不开人照顾的情况下,坚持了这么多年,总觉得如有神迹,与我所感知到的冷漠社会很违和。从书名不难看出,作者渡边一史并没有特意避开鹿野的不可理喻,以及很多志愿者的不满,甚至有读者评价,志愿者500余众,大概是有很多都是被他气跑的。

那么留下来的人又是为什么呢?(很抱歉以这样一种功利的视角来看待)古语有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无力而又无奈的,比如今年的疫情,日常一些如学业的有心无力,事业的淘汰隐忧,家庭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等等。从鹿野的故事中,残障人士的无力感是显性的,但健全人同样有诸多越不过去的苦恼。在这样的情境下,“被需要”突显了出来,这本就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人’被亲朋需要,只是这种需要感淹没在了日常之中。而被陌生人需要,让人感觉到自身也并不是“一事无成”,渐渐成为一种精神支柱。写到这儿,倒是有点儿不敢想那些被鹿野‘骂’走的志愿者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创伤。但却能看出,那些虽然一直被‘骂’,却仍坚持提供帮助的人们所获颇丰。在与死神搏斗的过程中,他们都是亲历者,鹿野身上那坚韧的品格,会这样传递下去。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志愿者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小到大,学校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让我对志愿者的理解很狭隘,简而言之,即‘做好事博名声’。志愿者是一个舶来概念,在作者的碎碎念中,作者意译的含义是“不受已有的规矩和报酬限制,在个人自由意志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活动。”先且不论人究竟是否有自由意志,但这也和现在脑中的概念相差太多了。

回顾过往的志愿者经历,大多与自由意志无关,多是学校里的硬性规定或者隐性组织,往往是为了获得某种头衔或者好处,而进行的一些免费的社会活动。为什么志愿等于免费,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四):请理直气壮的顽强生存吧!

  

《论语》里有这么一句古语:求人不如求己。大多时候,人都怕给别人添麻烦,仿佛那样就意味着变成“累赘”,要忍受别人的冷眼或者拒绝。谁想这样?于是能不示弱就绝不会示弱,大抵因为那点自尊作祟吧。

那,如果不幸连每日最基本的生存行动都需要依赖他人帮助呢?怎么克服这样的心理?并还能以阳光心态好好活下去?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这本书也许能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主人公鹿野靖明患有重度肌营养不良患者,12岁就被预言“活不过18岁”。他无法自主翻身,能活动的只有头和手,需要日夜有人陪护才能生存。他离开医院,坚持19年自立生活,亲自培训志愿者,甚至让他们来操作“医疗行为”吸痰,他结过婚,哪怕带着氧气罩也会坚持自学英语,还积极参与对争取残疾人权益的讨论和呼吁。

想想看,不论是吸痰、进食、排泄、洗澡、翻身都需要帮助,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需要看护照看……当 “活着”从理所当然、微不足道变成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身处其中的健全者都会忍不住反思自我和社会。正如书里志愿者所说的,他求生的执念与魄力,打动了他们。“收获了勇气”。“看到鹿野先生的艰难处境,就觉得自己的烦恼不值一提。”

鹿野靖明顽强、乐观的生活,这种态度也感染和改变了一个个志愿者。在电影版里,他的演讲和故事也影响到了其他的残障者,包括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男孩。

我们会为残疾人的成就而感到感动和鼓舞,新闻里经常写残疾人如何励志取得成绩。我们熟悉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的故事,也会为没有四肢却过励志生活的尼克而感动。我们都知道他们要付出比常人百倍千倍的努力。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需要很多人帮助才能生存,社会和他人应该如何给予适当的支援,当事人又该怎么“理直气壮”的接受帮助(如何帮助他们克服需要麻烦人的困扰,以及更艰难的克服对生存意义的困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电影《遇见你之前》男主角从一个身体健壮的精英变成了一个只能靠轮椅生活的人,最后选择了安乐死。这种个人选择当然无可指摘,但或许鹿野靖明这种努力生存的态度更加令人敬佩。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

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只不过有的人需要的程度更大。社会达尔文主义蔓延的时候就更需要警惕这个社会对弱者的态度。

涂尔干关于自杀的理论中有一种自杀,是因为个体在社会、家庭、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而个体和社会的连结过弱,就很容易导致孤独、感到人生失去价值。我想社会既然是社会,就是一个彼此能搭把手的地方,是遇到绝境的人能大声喊:“我想活下去!”而能给予反馈的社会,是一个对需要帮助的人有有效救助制度的社会。不知道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出现。无论如何,就先像鹿野靖明先生一样,理直气壮的顽强的乐观的认真的生存下去吧!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五):“我的一生就这样度过吗?”

  

虽然人生实在是个很宏大的命题,比起清谈人好像天然的更爱可见可感的细小现实,例如三更半夜麻烦志愿者要吃香蕉的讨厌病人——将自己代入一下那个从而温暖的被窝离开的护工似乎立刻就能让人火冒三丈。但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能让人从小事情联想到大问题。

有件事我每次想到都觉得不可思议,人们对于攸关生命选择往往慎之又慎,在俄罗斯轮盘赌面前最勇敢的冒险家都要犹豫上一段时间,可是为什么却鲜少花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比起生死那瞬间的恐惧,在死时发现人生被白白浪费的凄凉结局不更值得警醒吗。

不是没有人问出过这些问题,狄兰托马斯说,要用愤怒用不妥协代替任何随波逐流的荒废时光,“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康德以自由意志来反驳强决定论者的悲观,人不是被先天决定的,人要去选择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并最终达到幸福。罹患肌肉萎缩症,本应该在病床上任人摆布盯着天花板发呆的鹿野靖明也做出了他的努力,在三更半夜摇铃喊道:“肚子饿了,想吃香蕉。”

1995年4月,鹿野为了继续活下去开始佩戴人工呼吸机,说不了话,连吞咽都变得困难。比之活地狱一般的生存,很多人选择了有尊严的死亡——诚然自主决定的死亡是一种维护生命尊严的方式,但鹿野选择了另一条路,他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以近乎统治者的态度开口要求志愿者的帮助,甚至会提出半夜吃香蕉看片的“不合理要求。”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充满善意与幸福的快乐小书,正相反,这之中节选了大量看护笔记中鹿野无比痛苦的与疾病做斗争的故事,在与疾病斗争之外,鹿野还要和流动性强的志愿者斗智斗勇,要最大限度展现出他活下去的意愿,以近乎无理的要求来表达他作为生理不完全的人的正常的精神需求——凭着这股强大的生的渴望,他才得以留住了志愿者,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鹿野选择的生存方式,现实生活并不是高喊着不屈服不放弃就能收获happy ending的热血少年漫(当然也有些少年漫的作者不按常理出牌,让主角团队一个一个死掉),在一日一日的折磨中,在不停的与他人的磨合中,即使不能感同身受的悲欢却能被这样的生存意志打动,真要说的话,大概是更古早的和野兽搏斗的人类祖先遗传下的本能的相亲吧,让人发现人可以“这样活着。”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有温度的话,毫无疑问鹿野的生命绝对是“高温派”,无论是残酷的命运让他如临火海,还是这之后他展现出的烈火一样的生存意志。在书的开头提到鹿野有句口头禅:“人就像挤牙膏一样挤进来,又挤出去,我的一生就这样度过吗?”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会心一笑,即使是挤牙膏一样逼仄的人生,“任性”的鹿野也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啊。

此外,虽然本书是围绕鹿野的人生展开的,但是叙事者的态度却并不特地倾向于鹿野,这本书里的志愿者也有着自我自主的一面,他们并不隐藏在志愿者这个身份之后,而是人生中有这样一段志愿者经历,往往有了其他要做的事就会离开,由此志愿者也终于不再是烘托主角的配角,而在叙事中真正有了自己的空间。

在这本小书中,作者既不浪漫化一个生命斗士,也不偏心故事主角而压缩其他人物的生存空间。他甚至不去解释为什么,为什么鹿野选择这样活着,为什么志愿者愿意围绕在这么“任性”的鹿野身边。仅仅是通过组织事实和引用志愿者的笔记就将这些人物诚实而格外吸引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再次领悟到了非虚构的魅力所在。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六):《半夜三更居然要吃香蕉!》:和鹿哔相互支撑,一起活下去吧!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介绍了一个小女孩因为触碰高压电线而导致双臂截肢,后来练就了用双脚翻书写字的本领的故事。具体的内容已经不太能记得清了,然而电影带来的那种惋惜悲伤再升华到振奋的情绪却记忆犹新。

每每看到残障者或者相关报道的时候,我在内心为他们努力而乐观地生活而喝彩的同时,更多的会泛起心酸和同情。

然而《半夜三更居然要吃香蕉!》这本很特别的书,无论是从题目,还是内容都带给读者一种幽默诙谐、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感。它从意想不到的角度让读者看到一个另类、任性又让人钦佩的“病人”,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残障者的社会成见和孤独滤镜。

书中的主人公鹿野靖明患有肌肉萎缩症,12岁即被预言“活不过18岁”,每天能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24小时都需要多位陪护……但他却有着正常人都无法企及的精力和能量。

我们印象中的“病人”往往都会有“不想要麻烦别人”的想法,于是便逆来顺受,很少会主动提及自己的需求。

而鹿野完全不是这样。他话痨、脸皮厚、要求多……半夜三更睡不着还要麻烦志愿者喂他吃香蕉,一根不够还要再来一根;不管陪护的人有多累,仍然要唠唠叨叨地聊天;不顺心的时候,发脾气骂人也是家常便饭……

鹿野和志愿者之间这种特殊的相处模式是作者在书中思考的问题之一。

从健全者的角度,我们可能会觉得残障者不应该提出那么多出格的要求,甚至抱有一种“残障者理所应当对志愿者感恩戴德”的优越感心态。但是鹿野完全反其道而行。

强烈的求生欲,尤其是努力活下去的愿望,让鹿野非常明白只有完全依赖志愿者,将自己的意愿彻底坦陈在志愿者面前,勇敢地提出一切能让自己像个正常人活下去的要求,才是真正自立生活,才能感受到“活着的实感”。

鹿野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还和看护者发展出一种非常神奇的关系,让自己的生存形式能够“自给自足”。

他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教材,亲自培养看护者,传授护理方法,也让看护者们了解到残障者的现状和自立生活的意义。

这种关系不仅让鹿野找到一种履行社会职责和发挥生存价值的特殊途径,也让残障者和看护者之间从“弱者——强者”、“被看护者——看护者“的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体会特别的双向的人际关系。

作为“社会的缩影“的鹿野志愿者护理团队,同样让我感到吃惊,因为在这个家中,健全者也离不开残障者。

很多人成为志愿者是为了救赎或改变自己,收获更多的自立,从堕落的生活中回到正轨,更懂得关心他人,并能在准确的时机伸出援助之手。还有更多的志愿者从这个团队走出去之后,都成为福利机构和医疗领域的专家,也给自己开启了一条宽敞的人生路。

鹿野和志愿者之间并不全是温情善意的团结关系。时常以仰视的目光与鹿野交流的内藤经常被鹿野训斥,山内与鹿野可以从正面进行朴实的交流,但也拒绝满足他要吸烟的要求,远藤则与鹿野保持着“讽刺的亲密距离“。

在这个家里,不仅残障者没有唯唯诺诺不敢发声,就连志愿者也并未将鹿野完全视为“瓷娃娃“而小心翼翼。毫无顾忌的交流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坦诚,也更有凝聚力。

所以鹿野去世后,还有那么多志愿者十年如一日地围聚在鹿妈妈光枝的身边,俨然成为了一家人。鹿野虽然在残障者运动的平台上只是个无名小卒,并未做出改变社会与制度的贡献。

但是,他与每一位志愿者、看护者建立的独特的人际关系,以及这种打破以往习惯,注重沟通的崭新人际关系形式却为重度残障者的自立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鹿野依托这种关系与命运抗争,而志愿者们也从与鹿野的相遇和别离中领悟到自己的意义,继续过今后的人生。作为读者的我,也从为了顽强、有尊严、有趣地活下去的鹿野靖明的故事中看见了自己,看见了生命的意义。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七):陪我一起活下去

  

读完这本《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心里乱乱的。本来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以及封面上鹿野被俊男靓女环绕的照片,以为是个很有幽默感的故事。照片上的鹿野仿佛置身于后宫的帝王一般舒适惬意,哪像个肌肉萎缩症患者。至少也是个励志的故事吧,最起码会很感人吧。但是读罢你会发现,这些都有,但是又都不是最主要的。更多的是“人类的悲欢不能相通”,以及“作为残障者,会提要求才能被满足”这些非常现实的感悟。最重要的是鹿野与志愿者们那些相爱又相杀的日常,他们又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各自需要的。 本书是由日本纪实作家渡边一史根据对鹿野及为其服务的志愿者们的采访创作的。2008年还被改编成电影在日本上映。本书不仅讲述了鹿野的故事,还对日本的残障福利政策作了剖析。主人公鹿野是一位从小学六年级就被确诊的肌肉萎缩症患者。12岁他进入了位于北海道的国立八云医院,对此鹿野描述道:“其中有长得像水母的孩子。建筑物里哭声不绝。因为大家都觉得这里是鬼屋”。他在那里度过了连零食也被禁止的失去自由的三年后,进入了养护学校的初高中部,毕业后进入福利工厂。在这期间他逐渐丧失了独立行走的能力坐上了轮椅。23岁时鹿野离开父母离开设施自己租了公寓过上了独立生活,也认识了许多有理想有干劲的残障人士,他们一起促成了日本的照料式住宅的建成。并且在26岁的时候收获爱情,走入婚姻殿堂。然而后来随着照料式住宅护理问题的凸显以及夫妻间由于疾病而产生的龃龉,持续了五六年的婚姻最终宣告破裂。35岁的鹿野不得不进行了气管切开,从此必须终身带着呼吸机生活。他再次搬入了普通住宅,招募了一批志愿者,继续与命运缠斗。

鹿野的求生欲是让志愿者们留在他身边的一大原因。他努力地活着,甚至想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但是他自己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必须依赖志愿者。本书的书名来自于鹿野与志愿者之间的一个关于“吃香蕉”的典故。这位志愿者名叫国吉,一天晚上三更半夜的时间他被鹿野叫醒要吃香蕉,他有些恼火地给了他一根,刚要睡的时候鹿野却说再来一根。鹿野对于自己的志愿者就是这样的毫不留情,提出所有自己想到的要求:抽烟、外出、甚至看人妻片。鹿野说自己年轻时候是个非常内向的人,但是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志愿者面前。鹿野就是这样,以一种非常坚定甚至霸道的姿态,引导着志愿者们陪他一起活下去。 鹿野的志愿者们以大学生居多,此外还包括有偿的中年妇女志愿者,整个队伍经常维持在30人左右。书中介绍了日本的福利政策中有三种护理保障,加起来可以公费安排每天11个小时的护理,但是除此之外的13个小时就要鹿野本人协调。而且再加上志愿者流动性大,来了就要培训吸痰、翻身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所以鹿野本人也为此头疼。但是离开了志愿者,鹿野一天也活不下去。七年之久的护理,志愿者们有的在鹿野这里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有的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们就像相爱相杀的家人一样,有欢笑有争吵但彼此需要。鹿野和志愿者们用于交流备忘的《看护笔记》也积累了80多册。

原本被医生宣判只能活三年的鹿野,最终活到了42岁。这样的奇迹要归功于他自己的坚持,也离不开志愿者的奉献。鹿野的生命是喧闹的、斗争的、精彩的。他的故事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八):这本标题诙谐的书,却那么灿烂又倔强

这本标题诙谐的纪实文学,却讲了一个坚强非凡的故事——罹患重度肌肉萎缩症的“地表最任性”男子与照顾他的护工志愿者们的日常。 他是鹿野靖明,被预言活不过18岁,但他却在超过500名志愿者的协助下实现佩戴呼吸机的自立生活,直到42岁。

他从小学六年级起就被转入了针对肌营养不良的专门疗养机构生活和学习,“不自由”是始终困扰他和众多病友的难题。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不能外出,一眼就能望到终点的人生,甚至,有的人唯一的愿望仅仅是吃一顿外卖。

而鹿野却是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推动有助于自主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佩戴呼吸机也能说话甚至自立生活的可能性,在与志愿者的共同生活中又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轨迹,鼓舞了多少人对生活的希望。

我们或多或少会忽视已经拥有的东西,纠结于吃中餐还是西餐还是节食不吃饭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还在焦虑能不能吃上泡面,纠结于坐公交走路还是开车的时候,可能有的人只能每天躺在床上靠呼吸机活着……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健全者来说,‘光是活着‘还不够,如今,意识到’自己普通’都能给自己带来痛苦,……我们也进入了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我等健全者总是被这样的念头穷追不舍:一定要过上更有个性、更有魅力的‘特殊生活’。‘普通生活’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早已一文不值。 然而,接触到重度身体残障者的自立生活后,任何人都能感觉到:‘普通生活’还是充满了积极生动的意义。”

所以在读这本书之后,其实是认识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一个必须依靠他人帮助才能生活的人,却有着超越许多身体健全之人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 腰封上有一句话说:

“生活就是战场,任性是唯一的武器。”

这本书的主角鹿野靖明,确实是任性妄为,令人无可奈何,却又有着神奇的凝聚人心的能量。

很多照顾过他的志愿者因此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甚至会因为他的坚强而爱上他,人与人之间奇妙的联结就在此吧? 这本书不只是探讨人对于生命的态度,还写到人与人之间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

其实即便是过着普通生活的我们,也能随时随地感受着“与他人共同生活的喜悦和悲伤”,我们不可能斩断与人的联系,独自锁在房间里,生活中时刻浓缩着“自我与他人”,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作者说在这本书出版之前,鹿野先生就不在了。

然而,他灿烂又倔强的一生真的很闪耀啊!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九):香蕉引发的人生思考

  

在经济高速发展伴随文明进步的时候,人类追求的重点不只是健康长寿,很多时候更包括有尊严的活着与死去。当病人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现在已有部分国家容许安乐死这种离开方式的存在。曾在微博上看到台湾主持人傅达仁在瑞士执行安乐死的画面,临别时刻发表赠言,安详的在家人怀中逝去,令人感动。看到了有尊严的、体面的结束生命的一种方式。但在《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身患病痛,很多时候未必就一定要追求体面离开,更多时候还在凭着生存的本能,持续燃烧生命。

这位三更半夜要吃香蕉的人叫——鹿野靖明。对于普通人而言,半夜起来吃香蕉可能只是肚子饿。但全身不能动弹,靠24小时轮流志愿者的帮助而活,他得摇铃吵醒当班志愿者,只是为了吃根香蕉哦!所以,志愿者评价鹿野靖明时,会用任性妄为这个词。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鹿野靖明被发现身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种全身肌肉逐渐衰竭的疑难杂症,目前还未发现有效疗法。医生判断他活不过18岁。18岁,开始了轮椅生活;23岁的时候,鹿野靖明就离开了设施和父母,过上了和志愿者在一起的“社区生活”;35岁,“人工呼吸机”成了他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自立,鹿野靖明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护工与调整日程表,他吸引了至少500名志愿者。志愿者大部分是学生,还有主妇、专业护工(这个需要额外付费)、社会人等。

他的口头禅即是:“不管做什么都要活下去。我要活着。”他坚持到了42岁。鹿野靖明的活着,不只是有呼吸有心跳的活着,他要求的是身为残障者的自由选择。他憎恶曾经待过的疗养所,老朽不堪的木制平房,在那里所有的一切都被安排好,而且接二连三看到身边的人去世。他也不喜欢企业福利工厂,在这里健全者和残障者并没有被公平对待。就算是戴着呼吸机,他也史无前例的争取到了出院。他,一直在追求自立。自立,不代表不需要不依靠别人的帮助,而是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核心是精神上的自立。

鹿野靖明对志愿者是不是就完全抱着感激涕零的心,平和接受一切呢!显然不是,他不只要训练志愿者如何帮他吸痰、翻身等,还经常对操作不熟练的志愿者破口大骂,甚至某些时候可以用“颐指气使”来形容。虽然确实有志愿者因为受不了他而离开,但是大部分都选择留了下来,甚至舍不得离开。鹿野靖明与志愿者有一本《看护笔记》,看护笔记写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共95本。这本笔记里满满记载了七年多的时间,鹿野靖明和志愿者的各种互动,以及他们的各自想法。

残障者和志愿者关系得以维系,很重要的一句话,其实是—在“一位不幸的人在发现另一位不幸的人之后,就会变得幸福起来。”残忍却现实。“看到更加不幸的人,才能获得安心,再伸出援手来填补自己的不得志。”志愿者很多时候,也是因为现实的焦虑,实现自我的渴望等情绪的夹杂,恰好遇到了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产生了一种“应该来”的想法。不只是残障者离不开志愿者,志愿者有时候也依赖残障者,除了让自己更加安心,还可以从残障者身上感受到力量,甚至学到不少东西。接受作者采访的许多志愿者,都谈到了鹿野对自己的影响,因为志愿者的经验,甚至影响了自己的职业选择、人身观等。不少投身于医疗福利之中,“鹿野主张和生存方式都实实在在地活在他们心中。”

本书最让我感动之处在于鹿野靖明为活下去,重点是有尊严的活下去,做的一切抗争和努力,在自己争取到的42年生命中,不停的燃烧自己生命的每一刻。他的一切只是为了活着。虽然如同鹿野靖明所说,身为健全者的人生也有许多烦恼,可是比起生死,比起身体健康,其他一切都看上去有些渺小。倘若很多事情,都能拿起鹿野靖明的斗志、拥有他的一点点乐观情绪,那看世界的角度又不一样了。

而书中关于日本残障福利的介绍,残障人士为此作出的努力,1980年即建起的照料式住宅,让我得以看到“凡事不愿意麻烦他人”的日本民族特性中,为残障人士做出了许多有利措施。社会本身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有关政策不够人性化,才导致有残障人士出现。本质而言,残障者和健全者都是不同的个体,所谓的“残障”,其实是社会额外给予的障碍。而不得不承认,日本在这方面还是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可以学习之处不少。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读后感(十):383页,不管翻开哪一页,肯定都有东西能直达你的心里

  

如果你累了一天刚刚躺下迷迷糊糊要睡着,一位“暴君”却叫醒你说要吃香蕉。你迷迷瞪瞪地拿来了香蕉喂他吃完,刚要躺下要继续睡,他却说要再来一根。你会不会气的想掐死他?或是想要找机会整他一下出出气?而无论是他还是你都很清楚,他的性命已经交到了你的手上。

这不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也不是职场小说,这是鹿野靖明的真实经历,只是他不是那个干活的人,而是那个扰人清梦、厚脸皮又任性的“暴君”。

第一次知道鹿野靖明是因为同名电影《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还记得当时的观影感受是先对主角鹿野完全喜欢不起来,到后来被他用尽全力的去爱、去生活而感动,深深地感觉他不是在“活着”,而是努力地在“生活”。然后故事在最感动的地方戛然而止,给出了几年后鹿野去世的消息。整个影片又感动又励志,让人一会笑一会哭。

看到电影的同名书要出版的时候,我心里更多的是一种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支持一下的感觉。我知道内容肯定会比电影更沉重一些,却没想到是这般沉重,这样的深刻。

由于《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这本书并不是电影版的衍生小说,也不是鹿野靖明的自传,而是作者渡边一史根据鹿野靖明的人生经历、志愿者的看护笔记、对主人公本人和诸多相关人员的采访整理的纪实文学。

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纪实性,我们才能看到他抽离事外的观察、思考和置身其中的感受、想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鹿野并不是被小说和电影美化、戏剧化、脸谱化的鹿野,而是更加真实的活生生的鹿野。他的任性并不是电影中那种撒娇式的任性,而是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的那种任性。

他不是圣人,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能够大声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他就像隔壁家的大叔,也曾年轻过,也曾迷茫过,也曾害怕过,也曾勇敢过。他会生气,会发脾气,会无理取闹,会任性,会骂人,会伤害别人,会有点死皮赖脸,会像个色大叔一样讨论女生。

我曾惊讶他为何是这样的人,但是等冷静下来却发现这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啊。我们自己不曾修饰过的生活和他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又能有多少人比他更努力地去生活?

这两天刚好在住院,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加地感慨。想想自己担心家里给自己送饭太麻烦,基本不敢反驳医生,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我问自己,我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理直气壮的说出来吗?再问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年老或是其他事情不能动,我能不能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求?还是会害怕拒绝,害怕别人给我难看的脸色,害怕失去尊严?

在看到这本书前,我觉得若是有那样的一天,我可能会选择“有尊严的死去”;看到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至少会去试一试顽强地活下去,表达真实的自己。

“两难”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真实的感受。

我一边能够想象他因为无法自己做所以不得不让别人去帮助他,能认同他恐惧死亡和渴望成为生活的主人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能明白他二十四小时生活在别人眼中没有隐私的无奈,能理解他压力大时的烦躁和失眠时的“辗转反侧”(而且只能通过志愿者来帮忙)。

但同时我也能觉得他的任性、他的脾气、他的不懂体贴,他的谩骂,很不合适。我能理解有的志愿者说的“你老是说自己不容易,鹿野先生!你这样做,就不会再有人帮你了,志愿者都要走光了!”,因为我阅读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特别是回忆起他说希望父母能有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我很想问他那志愿者的人生呢?

可是,看到那么多志愿者的努力、牺牲、奉献,并从鹿野身上去获得对人生的理解,看到鹿野给多少人带去了生活希望和努力的目标,看到鹿野在和苦难斗争,勇往直前的时候,我就更加的矛盾和迷茫了。我想,这会是我未来很久都会去思考的问题。

之前,有看到别人说羡慕外国给残疾人这么多的福利,羡慕外国能有这么成熟志愿服务方式,我也觉得有些羡慕。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并不是的。所有的福利,所有的进步,所有的成熟都是在每个人不懈努力下逐渐前进的,是每一个“鹿野靖明”争取来的。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很多需要继续进步的地方,而未来的完善、进步,应该从每一个意识到不足的人开始做起。

正如山田太一先生所说:383页,不管翻开哪一页,肯定都有东西能直达读者的心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