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100字

2021-02-13 00:2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100字

  《你的幸福曲线》是一本由[加]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一):U型中年危机

  听完,没有看过。 原来中年压力是有心理依据的。人的幸福曲线呈一个倒u型。 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人,工作事业家庭都美满的,到了中年某个年纪,突然心生倦怠。科学家于是用大数据监测人的心理曲线,用幸福感作为一个衡量度,监测人生整个年龄段的幸福感变化,讨论中年危机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这三个共识的基础上,奥斯瓦尔德开展了一系列的数据调查工作。 最后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以20岁的青年时期为起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下降,大约在40-55岁之间到达最低点。之后,又会逐步提升,在85岁时到达顶峰,此时的生活满意度不仅远远超过中年时期,甚至还高于20岁时的水平。如果拿到二维坐标系上,用x轴代表年龄,y轴代表生活满意度,那么你将会看到一条平滑的曲线,有点像是大写的字母U,奥斯瓦尔德将其称为U型幸福曲线。 发现大部分人到中年某个阶段幸福度最低。 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后,发现人心理上存在一种乐观偏见导致。比如人未去公园之前,或者没达到某一项目标前,会把目标和未完成的想的比实际更好,而一旦真实达到,会积累下一些失望,日积月累之后,到某一个点,失望积累过多会催生中年危机。这是大多数人无法避免的。仅仅个别人能免除。 当幸福感到达最低点后,因为经历过很多事,生活环境相对前半段来说变得轻松,人会相应调整自己期待值,幸福感又会慢慢上升。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二):倒U型幸福曲线

  听完,没有看过。 原来中年压力是有心理依据的。人的幸福曲线呈一个倒u型。 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人,工作事业家庭都美满的,到了中年某个年纪,突然心生倦怠。科学家于是用大数据监测人的心理曲线,用幸福感作为一个衡量度,监测人生整个年龄段的幸福感变化,讨论中年危机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这三个共识的基础上,奥斯瓦尔德开展了一系列的数据调查工作。 最后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以20岁的青年时期为起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下降,大约在40-55岁之间到达最低点。之后,又会逐步提升,在85岁时到达顶峰,此时的生活满意度不仅远远超过中年时期,甚至还高于20岁时的水平。如果拿到二维坐标系上,用x轴代表年龄,y轴代表生活满意度,那么你将会看到一条平滑的曲线,有点像是大写的字母U,奥斯瓦尔德将其称为U型幸福曲线。 发现大部分人到中年某个阶段幸福度最低。 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后,发现人心理上存在一种乐观偏见导致。比如人未去公园之前,或者没达到某一项目标前,会把目标和未完成的想的比实际更好,而一旦真实达到,会积累下一些失望,日积月累之后,到某一个点,失望积累过多会催生中年危机。这是大多数人无法避免的。仅仅个别人能免除。 当幸福感到达最低点后,因为经历过很多事,生活环境相对前半段来说变得轻松,人会相应调整自己期待值,幸福感又会慢慢上升。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三):中年危机这件小事儿

  随着《我是余欢水》这部剧的大火,中年危机话题开始进入我们每个人的视野。 今天在得到听了一本书,叫《你的幸福曲线》,那我们今天借这本书来聊聊中年危机这个话题。 1 中年危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杰奎斯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中年危机的说法。 2 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发现有很多创意天才,年轻的时候才思敏捷,一旦到了40岁、45岁,创意的源泉就会渐渐枯竭,职业生涯进入瓶颈。 3 他大胆推测,不仅仅是创意天才,大多数人都会在中年阶段遭遇某种形式的危机,而中年危机源于每个人内心中潜藏的对死亡的恐惧。 4 然而他没有严谨的数据所支持,而且对死亡恐惧最大的应该是老年人。 5 那么本书的作者,用幸福作为中年危机的衡量标准,因为幸福是所有人毕生都在追求的东西。 6 他研究发现,英国人生活满意度最低的时候大约是在40-45岁之间,美国人在45-50岁之间,而德国人则接近于55岁,也就是说在整个人生阶段,幸福感是成U型曲线的,而在中年最低,也就是我们说的普遍存在的中年危机。 7 关于幸福感其实有一个公式,幸福感=现状-对未来的,这其实也是商业世界的一个公式,客户满意度=现状-预期。 8 中年人幸福度最低,既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压力,同时还跟人对未来预期过分乐观有关。 9 乐观其实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一个特性,那些消极悲观的部分祖先们早已经灭绝了,因为没有人愿意跟消极悲观的人一起玩。 10 当你知道全人类都在承受中年危机的时候,也许你我到那个阶段的时候也就释怀了。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四):洞察并顺应人生自然幸福曲线

  

大多数人的人生曲线呈U字型,经历中年低谷挣扎后,会活得越老越幸福。

读完加拿大心理学家乔纳森·劳赫的《你的幸福曲线》这本书,我觉得受到一定启发。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35岁以后必须了解的三大人生策略》。我是1982年生人,今年38岁,不知不觉小半辈子过去,眼看就要不惑之年,但心里依然充满了很多迷惑、痛苦、焦虑与挣扎。

我感觉十几岁初中上学那会儿仿佛就在昨天,我之所以怀念那段时光,是因为那时候的人生是我的高光时刻。当时我学习成绩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和遐想,但没想到生活很快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接着不停地给我当头无数棒,打的我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我原本以为自己会顺利地上重点高中、考大学、甚至像我们本家一位叔叔一样去留洋,但真实现实是我连高中都没上,在一所破中专胡混了四年,就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了。

我一直天真梦幻般地以为自己独得老天恩宠,身着五彩圣衣,脚踏七彩祥云,迎娶紫霞仙子,然后过上幸福生活。但我成年后的真实人生跟自我预期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在老天爷早已写就的剧本里,我不仅是可有无可的路人甲,还是天生患有强迫焦虑神经症的路人甲。

仔细想来从青春期早期,一直到现在接近不惑之年,二十多年的强迫焦虑情绪或症状,就像紧箍咒一样死死笼罩在我头上,让我大多数时光都过得生不如死、极度挣扎。那种强迫焦虑情绪袭来时,简直比死还难受,但真要放弃人生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直到最近我才慢慢学会接纳自己的强迫焦虑性情,虽然它让我痛苦了这么多年,最近几个月我才醒悟到某种程度上来说,强迫焦虑与其说是一种病,其实它更像是我的保护神。这种神经症夹在我跟真实生活之间,它虽然时时刻刻限制和折磨着我,但同时它也在保护我不用直面真实人生的很多严峻挑战和问题。

如果没有强迫焦虑症状这个“金钟罩、铁布衫”,可能我脆弱的内在心理早就被生活巨锤不知击碎多少回了。也许等我的内在心理建设以及内在自我真正成长成熟的那一天,保护我的“金钟罩、铁布衫”自然会完成使命,离我而去吧。

说了半天,我其实想引出的就是乔纳森·劳赫在《你的幸福曲线》中的提到的35岁以后三大人生策略的第一条,学会无条件地接纳你自己。可能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年轻人都会对自我人生充满豪迈激情和理想斗志之类,但在与客观现实的持续互动碰撞过程中,随着年岁增长与人生经验积累,到了中年之后可能会比年轻时更加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渐渐洞察并接纳自己的内外在局限,从而能够更加清醒、理性、客观地面对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路吧(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和问题,既不过于悲观气馁、妄自菲薄,当然更不过度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你的幸福曲线》书中提到的35岁以后的第二大人生策略就是学会充分接纳和欣赏他人。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是本能般地坚持自我中心主义的人生哲学,觉得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他人都是可有无可的路人甲乙丙丁,最多也是自我人生的支持者、陪衬者、帮助者、提携者之类,反正只有自己才是永远乘风破浪的人生C位王者。

随着阅历渐长,我们可能才会或迟或早地觉悟到他人其实跟自己是一样的重要,是一样的老天爷平等相待的自然之子,同时也是一样充满各种问题、痛苦、缺陷和优点的普通人;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帮衬、互相提醒、互相弥补才能共同面对生活挑战、共同成长进步。

就像美国作家尼尔·唐纳德·沃什在《与神对话》一书中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全能无限上帝幻化成的无数闪光碎片,我们天生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充满各种缺陷和问题的,因此才需要互相帮助、相互沟通、相互弥补缺陷、共同进步。作家连岳也曾说过,一个人永远无法摆脱自我这个黑匣子,除非他人帮助或提醒,你也许永远都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盲点、心理盲点和人生盲点,更别提主动去克服了。

以上这些人生道理我都懂,但真正发自内心切身体悟并践行也是在最近这半年的事。以前我老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敢也不屑于跟人打交道,我觉得身边大多数人都是不爱看书学习的俗人,我自己一个人埋头读书学习啥的反而成长得很快。

一度以来我沉溺在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中,把大量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期望在书中找到解决我的各种现实人生问题的答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找到,内心依然很迷茫。最近这半年,我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有勇气走出自我中心的心理陷阱,要多多跟身边的同事、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去交流。通过真实生活中跟人交流互动,我才发现自己不像自我想象的那么害怕接触人,同时我也才发现其实他人跟我一样都很普通、充满各种问题,同时也不乏闪光点和优势特长。我慢慢学会敞开心扉接纳自己的时候,心里自然而然也会对他人充满接纳、宽容与欣赏之心,不再下意识地苛责他人、腹诽他人、抱怨他人、疏离他人之类。

同时我反思自己的过往人生,虽然我经常抱怨父母这个原生家庭赐给我无数的心理痛苦,但平心而论我父母都是不懂多少教育学知识的农民,他们辛辛苦苦多年来靠种地把我们兄妹仨拉扯大,也真是挺不容易的。而我自己成年后,除了不停怨恨父母,又给过他们多少回报与心灵温暖慰藉呢?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自己父母的话,我宁愿不要这个儿子。

另外这些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的老同学、老朋友、新朋友、领导同事,还有最最重要的老婆大人,如果没有他们无私慷慨的帮助与引导,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早就垮塌成什么样了。之前因为工作烦恼,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要辞职、逃避自我人生责任,幸亏有朋友和老婆的耐心开导、劝慰,我才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磕磕绊绊努力工作到现在。虽然也没干出什么像样的成绩,但总归算是自食其力,没有给他人和社会添负担,已经足够让我欣慰的了。

以上这些他人,不管是对于支撑我的内在心理建设、还是帮助我的外在人生,都非常非常重要。我渐渐意识到他人的人生就像我自己的人生一样,都是同样宝贵而充满坎坷磨难的。以后我一定要走出自我中心,把眼光从自己身上移开,也要像朋友、家人等无私帮助我一样,学会慷慨无私地支持、帮助他人,共享心灵温暖慰藉、共同成长进步。

《你的幸福曲线》书中提到的35岁以后的第三大人生策略就是要具备实践智慧。相比年轻人的意气风发、激情无限,中老年人的生命力虽然没有青年那么旺盛,但悠悠岁月积淀并回馈给了他们诸多宝贵独特的人生经验与实践智慧。年轻人可能比较喜欢或欣赏畅销书、热门影视剧、以及各大公号里的那些心灵鸡汤、喧哗言论之类,但真正对人生有帮助的还是实打实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说到底还是对人生真正起到帮助、融入内心、化为血肉的知识、经验、技能等。

我是天生非常爱看书、爱阅读的一个人。看书了十多年,但我发现书中海洋般宽广深邃的无数知识,还不如身边朋友的一席肺腑之言、或者我自己的一次顿悟对自我人生的帮助大。看了那么多书,也无法解决我内心深处因害怕各种噪音、细菌等引起的焦虑不安的心理痛苦,而只有我自己抱着豁出去的心态,敞开心扉真正理解、觉察、接纳自己,才慢慢觉悟到外在的那些东西根本没那么可怕,而自我内在令自己受尽折磨的强迫焦虑的情绪桎梏,也不单单是枷锁,相反它也是保护我的“金钟罩、铁布衫”。而这种实践智慧或人生顿悟的获得,光靠闭门苦读是不行的,还是要靠多多敞开心扉觉悟自我、多多敞开心扉跟他人沟通交流、多多敞开心扉多多直面外在真实的人生与缤纷世界。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35岁以后,要学会更加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关怀自己,更要学会无条件地接纳并欣赏他人,人是社会动物,活着离不开他人,你不可能活在独自一人的虚空中。在觉悟内心以及与他人持续互动交流、沟通互助过程中,逐渐增长实践智慧、破除烦恼我执、洞察人生实相;并在为他人及社会持续贡献自身独特价值过程中,活得越来越充实自信、感恩豁达与幸福美好吧。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五):听书笔记

  

中年危机是指人们步入中年,会在家庭、事业、健康上遇到许多现实问题,从而情绪低落、焦虑、迷茫。有什么办法能让中年人的日子过得没那么煎熬呢?

第一, 为什么中年人幸福感偏低?

“人们普遍觉得中年是个煎熬的时期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这个观点是有科学依据的,“幸福曲线”指,幸福感和年龄的关系是一个U形曲线:人们的幸福感从20岁的7.5分开始缓慢下滑,在45岁到50岁左右达到最低谷,只有7分左右,接着幸福感会重新开始上升,到80岁后能有8~9分。45岁左右的人服用抗抑郁药的可能性最高,中年确实是最容易出心理问题的年龄段。

为什么中年幸福感会下降呢?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生病住院、工作遇到瓶颈、夫妻关系不和睦等,这些问题堆积在一起就容易让人变得焦虑、抑郁、心情沉闷。但作者并不同意,他本人在45岁时也经历了幸福曲线的低谷,可他并没遇到任何现实的麻烦,他当时身体健康、财力殷实、和伴侣的关系也很好,但他就是毫无来由地对生活不满,埋怨自己为什么没取得更多的成就。另一项研究也指出,中年幸福感的下降有更多的生物因素,黑猩猩的幸福感同样符合U形曲线,在相当于人类45岁到50岁时降到最低,可黑猩猩也没遇到什么现实问题。这两项研究认为人类与类人猿共有的生物因素,是中年幸福感下降的根源,这些生物因素有进化有关。

进化在两个方面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1、 人们对未来容易有过高的预期。

即便没有任何证据,人们也愿意相信未来会发生好事。学生对收入的预期会超出实际所得;管理者会低谷完成项目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大多数人相信自己的寿命会超出平均水准,低估自己离婚的可能。、

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一方面取决于客观条件,比如收入有多高、身体健康条件,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人越年轻,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就越高,现实与预期的落差会让人们对生活不满,但人在20来岁时,这种落差带来的负面情绪并不严重,我们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觉得自己有很多时间去奋斗,眼下的不如意只是人生路上的小颠簸,只要努力扔得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就算消沉也不会持续很久,依然能保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然而随着年纪增大,时间一年年过去,我们发现每年的生活都没有预期的满意,于是不满会慢慢积累起来,这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不满越积越多我们的幸福感逐年下降,二是我们会变得不那么乐观,降低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对未来的预期会降到比目前的水平还要低。于是在中年阶段,我们既觉得生活没达到自己的预期,积累了一大堆的不满,又对未来没了盼头,陷入对过去和未来的双重失望中,所以就算没遇到任何实际问题,人们仍然会消沉焦虑。更糟糕的是,这种不满会自我加强,因为我很难发现自己的不满来自于和预期的落差,我会觉得明明生活一切都好我却这么不开心是不是出了什么心理问题。这会形成一个负面循环,我觉得自己的不开心是不正常的,这反过来又让我更不开心,生活满意度不断降低,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人们就进入了幸福曲线的最低谷。

为什么我们容易对未来过于乐观呢?认知学家认为这是进化的结果,虽然过度乐观会带来失望,但乐观本身依然有很多好处,乐观的人压力更少、更健康,更容易采取积极行动,获得好结果的可能性也更大,能客观预测未来不抱过高期望的人往往会出现轻度抑郁的症状,所以乐观对生物的生存发展都是有利的。

2、 无意识思维让我们不满足于已有成就

人的思维有两种,一是无意识的自动化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的理性思维。无意识思维能帮我们迅速高效地做决定,无意识思维是大自然几千万年进化的结果,有很强大的力量,它的目标并不是让我们幸福快乐,而是让我们生存下去传宗接代,感到满足意味着停止进步,这违背了生存下去的使命,所以它会用各种方法阻碍我们享受已有的成就:

① 进步原则:我们在追求新目标时会感到兴奋愉悦,其生理上体现为多巴胺分泌,当我们采取积极行动朝某个具体目标不断前进,大脑就会持续分泌多巴胺奖励我们,我们前一秒取得成就,下一秒多巴胺就会让我们感觉良好,当我们不再行动时,多巴胺的奖励就停止了,想重新体验这种快感,就要重新找个新目标继续努力;

② 适应原则:不论生活变好还是变坏,在一段时间后人们都会适应现状,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很快会消退;

③ 不断和别人作比较,我们总会关注他人做到而自己没做到的事情,这种比较让我们总是对自己不满,从而引发各种情绪问题。

总结,幸福感和年龄的关系是一个U形曲线,最低点出现在45岁到50岁左右的中年时期,中年幸福感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天生对未来预期过高,二是无意识思维让我们不满足于已有成就。

第二, 如何应对中年的幸福低谷?

1、 智取:让自己变得更智慧

虽然中年是幸福感的最低点,但进入老年后幸福感反而上升。一方面,由于人们对老年的预期普遍很悲观,认为生活会变得更糟,当老年生活没预期那么差时,就会让人觉得满意。另一方面,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拥有丰富阅历后,会变得更加智慧,懂得如何获得幸福。借鉴老年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低谷期。

与幸福感紧密的几个“智慧”特征:

① 关注他人的利益,建立更密切的人际关系,年轻时,我们的价值观是自我中心主义,觉得幸福取决于个人成就,想的都是怎么让自己更成功,但经济学家发现“社会因素”对幸福感影响最大,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它对幸福的影响比“健康”和“收入”的影响还要大,比如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依靠,为人慷慨受到众人的爱戴,和他人互相信任等,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越密切,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进入50岁后,很多人的价值观会发生转变,从关注自我变成关注他人。

② 务实的人生态度。人们会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通过调整关注对象的优先级让自己更幸福,年轻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和新朋友接触,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人脉,以此减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老年人则把时间花在挚友和亲人身上,很少会交新朋友,这是因为老年人认为时间有限,更关注有深度的情感支持。以及调整自己认知的优先级,更关注一件事中的积极因素,比如在发生争执时,与中年夫妻相比,老年夫妻表达的愤怒和好战性更少,他们也更愿意主动表达爱意。

③ 更好得掌控情绪。老年人的压力更小,更不容易抑郁,丰富的人生经验让老年人更能从容应对困境保持良好的心情,更少感到懊悔。

2、 自助

① 正常化。中年的低谷期很像青春期,在这两个阶段人们都容易对生活不满,产生困惑和混乱的情绪,因为我们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在为下一个人生阶段做准备,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发生变化,这会带来内心的冲突,只要保持耐心,我们都能自然地度过这个阶段。所以,中年低谷期既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性格缺陷,更不代表我们做的不够好,它是自然进化带来的过渡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想法能带来两个好处,首先,我们不会因情绪消沉而觉得自己不正常,其次,知道中年的幸福下降和老年的幸福上升是普遍现象,这会给我们带来新期望,提升生活满意度。

② 打断内心的批评。在无意识思维的影响下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与别人比较,为没取得的成就而烦恼,这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把这些批评当做一个人,当他对我们吹毛求疵时,对他说“我不需要追求完美,不需要和别人比较”。

③ 活在当下。在中年阶段,我们既对过去感到失望,又对未来感到悲观,所以幸福感会降到最低,如果我们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关注,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生活上,就能减少负面情绪。练习冥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呼吸上,关注于此刻的身体感受,试着不理会内心纷乱的思绪。冥想可以减少恐惧、焦虑和执念,增加积极情绪,杏仁核是大脑中恐惧和焦虑的发源地,冥想能降低杏仁核的活跃度,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培养出平静、接纳和宽容的心态。瑜伽、太极、锻炼都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④ 寻找合适的新目标。在中年的低谷期,面对负面情绪的干扰,很多人会产生逃离的想法,逃避工作、家庭,过一种不一样的新生活,这是一种不理性的冲动。如果能选择一些合适的新目标,我们就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虽然在实现目标后这份满足感会消失,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觉更好,不那么消沉焦虑并积累到更多人生经验。新目标应该建立在已有目标的基础上,是原来生活轨道的延长线,而不是彻底换个新轨道。

3、 互助

① 公司提供辅导教练,帮员工思考价值观。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你最看重的价值观是什么?如果你有充足的资源你会做什么?在哪些时候你会觉得不知所措?通过思考这些问题,重新梳理自己的价值观。

② 建立同类人的圈子。每周聚在一起,探讨事先选好的话题,如如何处理情感上的负担?什么能带来满足感?…

③ 为中老人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总结,应对中年幸福低谷的策略有三个,一是借鉴老年人的智慧来智取,二是用自助手段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三是从社会获取更多资源和支持。

中年人处于幸福低谷期是正常的,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当我们知道这一点就能更从容地面对中年情绪问题,对未来抱有希望。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六):在本书中,乔纳森·劳赫以专业的研究为依据,借用各行各业人们的故事,详尽地剖析了幸福曲线理论。他指出,从20多岁到40多岁,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线模型,即从年轻时的乐观积极发展到中年的长期低迷;然后,人

  

作者乔纳森·劳赫,全球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幸福曲线”理论创始人。 2005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得者,2010年美国国家头条新闻奖获得者,这两个奖项是美国久负盛名的杂志评论奖。被广泛认为是美国评论界极具原创性和极多才多艺的人之一。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为《美国国家期刊》《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撰稿。其作品多次被评为“美国杂志写作佳作”“美国科学与自然写作佳作”。

为什么在40来岁的时候,人们会越来越难感到幸福?为什么即使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还是会感到消沉和不幸福?这种不安是从何而来的?更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会结束吗?在《你的幸福曲线》一书中,知名学者乔纳森·劳赫回答了所有的这些问题,并用心理学、经济学和大数据帮你重新定义人生的下半场,剖析有关中年危机的不为人知的真相,让你重新获得幸福生活的动力。

01什么是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杰奎斯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中年危机的说法。他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发现有很多创意天才,年轻的时候才思敏捷,一旦到了40岁、45岁,创意的源泉就会渐渐枯竭。这让他们无法继续在创新性的工作上体现价值,职业生涯也会因此进入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于是,他大胆地推测,不仅仅是创意天才,大多数人都会在中年阶段遭遇某种形式的危机。

他认为,中年危机源于每个人内心中潜藏的对死亡的恐惧。看到父母老去,孩子长大成人,自己也开始走向衰老,这一切都在暗示,死亡的阴影正在渐渐逼近,危机感也由此而来。中年危机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受到流行文化的追捧,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词汇。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围绕中年危机一词大做文章。杰奎斯对中年危机的阐述,更像是一个主观猜想,也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证据。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概念并不感冒,认为用危机一词来描述人的中年阶段过于简单粗暴,只会误导大众。面对这样的争议,有一个叫奥斯瓦尔德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我们想讨论中年危机现象是否存在,首先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的共识。

1、找到恰当的衡量标准

作者说,用人生受挫无法来衡量中年危机。因为,每个人对于中年危机的定义不同,有的人可能到了40岁,觉得事业发展不是很好这是中年危机,但有的人不这么认为。所以,作者认为,有没有中年危机,主要要看人的幸福感是不是出现了问题。用幸福作为衡量标准,最大的好处在于,幸福是所有人毕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大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才能在同一个语境中讨论中年危机存在与否。

2、看整个人生的幸福感

从青年阶段、中年阶段到老年阶段,都需要作为分析的对象。如果一个人的幸福水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直很低,那就无所谓中年危机,他的一生都处在危机中。或许他在青年阶段过得不算好,但中年阶段、老年阶段更苦闷,相比之下,青年阶段成了他一生中相对幸福的时期。所以,中年危机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需要比较人生各个年龄段的幸福感变化情况,才能得出是不是有中年危机的结论。

3、中年危机是不是一个普遍性现象

究竟只是少数人会遇到它,还是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情况?是仅仅存在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特定社会中,还是世界范围内人类的整体现象?在这三个共识的基础上,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的数据调查工作。怎么做的呢?

奥斯瓦尔德和他的合作伙伴整理了和人们幸福感有关的调查数据。最后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以20岁的青年时期为起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下降,大约在40-55岁之间到达最低点。之后,又会逐步提升,在85岁时到达顶峰,此时的生活满意度不仅远远超过中年时期,甚至还高于20岁时的水平。

如果拿到二维坐标系上,用x轴代表年龄,y轴代表生活满意度,那么你将会看到一条平滑的曲线,有点像是大写的字母U,作者将其称为U型幸福曲线。为了验证U型幸福曲线的客观存在,作者整整分析了来自于几十个国家的数据集合。结果证明,不管是把这几十个国家的数据揉在一起作为全球样本,还是单拿一个国家的数据出来,只要数据量达到万级以上,那么人们幸福感和年龄的关系就符合U型模式。所以,U型幸福曲线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02如何造就中年危机

作者认为,之所以U型曲线模式无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有可能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使然。为此,他找到了美国心理学家韦斯。

他研究对象是动物园里的黑猩猩,目的是通过黑猩猩的幸福感发现一些和人类有关的信息。韦斯专门设计了一套评估黑猩猩幸福感的方法。黑猩猩和人不一样,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回答问题,给自己的动物园生活满意度打分。那怎么办呢? 那就通过观察员来观察黑猩猩表情和肢体动作记录它们的感受,包括有它们有哪些积极情绪、哪些消极情绪,从社交互动中获得了多少快乐等等。用这种方式,韦斯积累了很多黑猩猩的幸福感数据。作者和韦斯对这些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黑猩猩的一生也呈现U型幸福曲线。它们的幸福感在相当于人类45-50岁时降到最低。从这个角度看,黑猩猩居然也是有中年危机的,人类和黑猩猩拥有相似的人生幸福模式。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伦敦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塔利沙罗特给出了解释。这是因为,人类的天性中有着一种天生乐观的成分。这种乐观经常是偏离现实的,体现在年轻个体身上尤为明显。

比如,刚开始找工作的应届生,他们对薪水的预期往往高于他们最后实际能拿到的水平。创业的人会高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创业这种事是九死一生。

沙罗特把这种过分乐观的倾向称为“乐观的偏见”。人类天生为什么要设置这种乐观的偏见呢?因为乐观的偏见对人类这个物种有好处。沙罗特发现一些患有轻度抑郁的人,他们更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换句话说,如果人类的大脑没有乐观偏见的神经机制,那么每个人可能都是轻度抑郁的,人类社会也将变得死气沉沉。要成为更为强大的物种,人类需要有年轻人去大胆地冒险,去做挑战极限的事情。所以,乐观的偏见可以让人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对于个体的幸福而言,乐观的偏见未见得是一件好事。由于这种天生的偏见,人们对个人幸福的预期也会过分乐观。一旦达不到,就会产生对人生的失望。

所以,中年危机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身体、事业、家庭出点什么事,心理上的变化足以让很多人陷入幸福感的危机中了。乐观的偏见抬高了幸福的预期,过高的预期让你对生活总是感到不满意,也就诞生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而在人生的下半场,幸福曲线在下降到谷底之后,它会重新开始爬升。因为人类的大脑虽然有乐观的偏见,不过在经历一年又一年的失望之后,大脑也会吸取教训,从过分乐观变成谨慎、现实的乐观。对于个人的幸福而言,大脑的这种调整是有积极意义的。大脑有一个重新校准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持续下调幸福的预期,直到有一天局势逆转,真实满意度比预期中还高出一截,这时候生活带给你的就不再是失望,而是惊喜。

比如,玛格丽特是一位50多岁的女性,已经度过了幸福曲线的底部。她在年轻时有一个困扰,总是感觉她从事的工作不是很理想,不能发挥自己真正的才华。时至今日,她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认为这份工作整体上还是很令人满意的。与此同时,在她眼里,一些年轻时觉得没价值的事也开始变得有意思。 作为爱好,她学习了珠宝制作、编织缝纫的课程。每次做这些事情都让她感到放松,神清气爽,她体验到一种以前没有过的快乐。所以,当人们从过度乐观变得更加现实,对你的幸福感来说其实是一件大好事。一年一年地过去,生活时不时给你带来惊喜,把曾经蚕食掉的幸福感又一点一点地归还给你,抬升了幸福曲线。

根据作者的大数据分析,那些活到80岁的老人,他们的幸福感已经回到20岁年轻人一样的水平上,而等到85岁的时候,还高出一大截。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降低了对幸福的预期,更重要的是衰老本身的作用。衰老让我们变得更幸福。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长寿研究中心,她的创始人劳拉·卡斯滕森用了20多年的时间研究为什么人越老越幸福。她发现,除了恶性的、极端的情况,身体上的衰弱和疾病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反而,衰老带来很多积极的转变。

1、让人情绪更稳定

这种稳定不是说人老了导致情绪上麻木了。老年人感受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同年轻人一样强烈,但他们感受到消极情绪的次数会大幅度减少,持续的时间也会更短。

本书作者回忆他的父亲,中年时经历了离婚的痛苦和压力,独自抚养作者长大,工作上也特别忙。在那些年,他的父亲要么怒火冲冲,要么忧心忡忡,每天过得紧绷绷的。当然,他父亲那时肯定没听说过什么幸福曲线,也不懂应该怎么调整。然而,等到他父亲快60岁的时候,紧绷的性格突然变得舒展了,生活态度也变得很轻松。

作者就很奇怪,问父亲说你过去的愤怒哪儿去了,怎么现在变化这么大。他父亲想了想说,“我不再为5美分的小事发5美元的大火。” 60岁退休后,他父亲又活了20年。尽管最后身体不太好,但这20年是老人家一生中最快乐的岁月。情绪稳定,让他过得更加幸福。

2、倾向于经营那些最重要的关系

当一个人日渐变老时,他会对身边新出现的人不感兴趣。这些人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对幸福感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经常会带来遗憾和失望。他更重视那些最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比如,热爱的家人、亲密的朋友,花更多的时间和这些人在一起。也就是说,衰老本身会改变人的社交偏好。

最后的话:

在本书中,乔纳森·劳赫以专业的研究为依据,借用各行各业人们的故事,详尽地剖析了幸福曲线理论。他指出,从20多岁到40多岁,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线模型,即从年轻时的乐观积极发展到中年的长期低迷;然后,人的幸福感从50多岁又开始回升。劳赫指出,这并不是所谓的中年危机,而是人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自然阶段。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七):35岁后,你需要了解的人生策略

  “幸福曲线”理论告诉你,如何把中年危机变为中年“转机”?

  文 | 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

  全球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1. 中年危机到了,你怕了吗?

  前段时间微博话题 #90后的中年危机有多恐怖#,获得了800万人的讨论和围观。就连最早一批的90后,马上也要30岁了。

  网友代表@城南邮局说:今年起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开始衰老,对未知事物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而非好奇。当我想尝试什么的时候,下意识的觉得肯定会失败。以前以为自己的人生有千万种可能,而现在就想过着平静的日子,考虑什么时候能安顿下来。原来衰老的第一个体现,就是开始退缩,觉得自己不行。

  网友代表@素节也表示: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的房贷、生活费、孩子的花费、人情世事来往的预算、逢年过节老人的孝敬费……被这些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工作累成狗,病了不敢请假,这才是真正的中年危机。

  随手网上搜了一下关键词“中年危机”:瓶颈期、悬在头上的斯巴达克之剑、房贷、上有老下有小、社畜、身体机能降低、精神危机、自我认知危机、职业危机……看着这些词都觉得悲观。

  一提到中年危机,伴随着的就是焦虑、恐惧、无奈、迷茫和不知所措,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幸福。其实,人的幸福指数跟年龄之间的关系早有研究,它就像是一条神奇的微笑U型曲线。

2.幸福曲线的谷底,人生必经之路

  1994年,奥斯瓦尔德和克拉克发表的一篇《关于失业是否会造成不幸福》的论文中提到:“存在与年龄相关的U型幸福曲线”。

  2008年,布兰奇弗劳尔和奥斯瓦尔德在《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年龄与幸福的代表作——《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幸福感呈U型吗?》。它基于几十个国家,包含数十万人的巨大数据集:“我们发现幸福感大约在中年时最低。”

  2010年,英国新闻杂志《经济学人》发表了《人生的U型转弯》一文,论文利用了对30多万美国人进行的盖洛普调查,发现U型曲线的底部位于40岁晚期和50岁早期。

  对于人生各阶段的幸福感研究从未间断。美国作家、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乔纳森·劳赫在新书《你的幸福曲线》中也同样证明了U型曲线的科学性: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形曲线,即青年到中年期间幸福感逐渐下降,四五十岁时处于最低谷,然后再次上升。

  我们可以看出,35-65岁就是人们幸福感最低的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阶段。很多人面对中年危机充满了恐惧和焦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认为自己在“幸福的谷底”并将持续这样下去,但他们却忽视了谷底之后的幸福指数上升阶段。

图选自《你的幸福曲线》

  有人会问幸福和年龄之间的曲线关系研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幸福公式:

H = S + C + V

  H(Happiness)代表长期的幸福水平,S(Set range)代表幸福设定点,C(Circumstances)代表生活环境,V(Voluntary control)代表可控因素。

  他的公式很简洁,我们的幸福程度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这个公式可以指引我们思考如何能变得更幸福。幸福设定点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它基本上是由基因和人格决定的。我们可以改变生活环境和自己的行为、情绪模式,使自己过得更幸福。

  乔纳森·劳赫则认为,幸福曲线暗示这个公式遗漏了一个条件,他重新做了补充:

H = S + C + V + T

  在原来公式的基础上他增加了“T(时间)”这一项,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衰老进程。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会呈现U型曲线,人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一直降低,相反,他们会在五十岁之后有明显的上升。

  年龄对幸福的影响程度虽然很重要,但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作者认为,“中年危机是一种谎言”,是人们自我恐惧逃避生活的借口,中年阶段和青春期、老年期没什么不同,都是人生的必经的一个阶段。

  那为什么中年阶段会变得那么可怕呢?

  中年阶段的人们拥有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工作上遇到瓶颈期、精力上比不过年轻人、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偶尔还得应付倦怠的婚姻生活,还得背负沉重的房贷,中年期人们的身体机能也大不如前,颈椎病、脑血栓、各种健康问题随之出现,他们不得不早早过上保温杯泡枸杞的养生生活……很想成功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让他们信心大大降低,于是陷入了负反馈循环。

  年轻时人们朝气蓬勃,工作生活会随着年龄增加、阅历丰富不断取得进步,理所当然认为到了中年在客观上会变得更好,认为“我的生活满意度会伴随着我的成就而提高。”但这个预测与实际不符。

  年过四十却还没混上管理层、工作内容随时可被年轻人取代、想出门旅游却受钱包、时间的制约,想买个体面高档的衣服还得考虑孩子下一年的学费是否准备好……我们越来越难得到满足。岁月流失引发了无法靠意志力摆脱的失望感,幸福曲线的持续下降使我们习惯了失望,因此我们不会预想到有转机,陷入了负反馈循环。

  “幸福曲线的底部是一块危险的区域,失望会很快结束,但看起来依然没完没了。”

  但是,我们不能把这段未结束的过渡期看成是危机,曲线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中断。事实上,负反馈意味着即使根本没有客观的干扰或情绪上的诱发因素,我们依然会感到越来越失望,这种失望是由于各种因素叠加而成,而不只是由于无法逆转的年龄增加所导致,正所谓压倒我们的是生活,不是年纪,无论谁到了这个时间段都要面对。

你的幸福曲线评价人数不足[加]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 / 2019 /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年人的境遇,令人同情,但我们更应该去反思,怎样破局?中年危机,是一场必然来临的狂风暴雨,我们又该如何平稳地度过“中年危机”,甚至将中年危机变为中年转机呢?在《你的幸福曲线》中,乔纳森·劳赫向我们介绍了通过自助和互助,走出中年困境的办法。

3. 35岁后必须了解的人生策略

  1) 自助:6项修炼带你走出中年困境

  第1项修炼:正常化

  正常化,是一个治疗术语,心理学家用来它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情况并不奇怪,也不是病态。很多年过40的人会进入迷茫焦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阶段,并为自己的这种状态而感到羞愧。而正常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意识到中年萎靡并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你要告诉自己:我正在度过的是正常的成年人都会经历的阶段,而不是危机。

  正常化除了使我们不把中年期的低谷看作病态之外,它有助于打破使中年不满情绪不断膨胀的负反馈循环。你可以试着感恩,数数自己的福气,提醒自己生活中的好事。

  第2项修炼:打断内心的批评

  痛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社会比较,我们总是会拿自己跟别人进行对比,谁的工资比较高?谁的职位比较高?地位焦虑是这种自我折磨的主要组成部分。幸福的一个秘密是不要和比你成功的人比较——总是向下比,不要向上比。

  每当觉得要开始进行社会比较时,要学会有意识地控制住,把想法转换成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最有害的向上攀比是和自己的攀比,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和一个理想化的、遥不可及的自我的攀比。为什么我不够勤奋?为什么我最近的一篇文章没有几个月前写得那篇好?为什么我昨天没有对爱人说出恰当的话?我们每天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从不缺乏自我批评的理由。

  对自己大喊“不比较”有两个好处:一是打破消极的思维螺旋,二是可以让理性的一面可以发挥一定的控制作用。

  第3项修炼:活在当下

  幸福曲线的谷底是一个时间陷阱。生活满意度如果在过去几年没有达到预期,未来几年的生活满意度似乎只会下降,对过去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悲观就会扼杀当下的满足感。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做评判地关注当下,而不是不断地预测未来或重新评估过去。你可以选择锻炼、听音乐等方式,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而直接的东西上,暂时缓解自己的焦虑。也可以关注职场、家庭生活种的具体事件,寻求解决的方法。

  第4项修炼:合理展示自我困境

  中年反馈陷阱最有害的特征是它使我们的社交本能和自我作对。我们的不幸并不是因为客观环境,它好像是种性格缺陷。我们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羞愧,所以把它隐藏起来。如果没有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人们觉得一定是自己天生有缺陷,而这会让人自卑、退缩。

  陷入低谷不是个小问题,避免自我孤立对稳定情绪和避免错误很有帮助。对外寻求帮助可以采取咨询或治疗的形式,你不需要等到生病或出现功能障碍才这样做,如果与人隔绝,失望和不满会发酵、腐败,导致羞愧,这会使人更加不愿与人交往。打破这个循环是第一要务。你可以打电话给朋友,或者加入同类人的圈子互相倾诉,互相鼓励。

  第5项修炼:“走,不要跳”

  让自己快乐的一个最简单的做法是,当你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不妨先尝试设定一个小目标而不是大计划。

  很多人在参加完振奋人心的演讲或强化工作坊后,相信自己的生活将永远改变。但情况总是一样:“魔法”持续了几天或几周后,绝大多数参与者再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认为所听到的鼓舞性演讲会改变自己。随后,他们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想朝哪个方向发展,所以他们放弃了改变的努力。由此,旨在鼓励人们改变的教导反而扼杀了改变。

  小目标则相对更容易实现,我们可以横向地、递增地、有建设性地、符合逻辑地前进。这会减少冲动犯错误的概率,并有助于保持下降的可控性,减小归因错误的代价。正如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向着目标取得进步时,内在激励机制会立即给予我们短暂的满足感,而真正实现目标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它很快成了新的基线。我们可能觉得自己需要巨大的飞跃,但是朝着可实现的目标小步前进不仅更容易做到,而且通常会带来更多满足感。

  在幸福曲线的拐弯处避免做出巨大的改变或冒很大的风险并不是关键,相反,做出的改变和承担的风险应该是整合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这才是关键。生活的调整应该符合你所积累的经验和之前的选择,它们对你的价值观、义务和机会应该是现实的。也就是说,整合性的改变可以很大。

  第6项修炼:等待

  幸福曲线的谷底无论多么令人不快,它似乎都是健康且重要的个人(与社会)过渡的一部分。如果有一种药水能让它消失,我们可能会发现之后的生活更可悲。也许,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最好的出路就是挺过去。对大多数人来说,中年时生活满意度降低令人烦恼,但并不是创伤性的,尤其当你意识到它很普遍,它会结束,而且不是灾难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等待是有好处的。

  在幸福曲线及其特有的反馈陷阱的背景下,等待并不是种被动的策略。等待不等于什么都不做。等待是一种与时间合作的方式,让时间为我们工作。耐心并不是给所有人的全部答案,但它是答案的一部分。

  2) 互助:借他人之力化解中年烦恼

  我们大多数人都要经历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像青春期一样,中年期是完全正常的,有些人可以轻松地度过这个时期,而另一些人可能会遇到很多困扰。中年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压力的时期,可能会导致危机,但它本身并不是危机。自助虽然有必要,但不完备。

  幸福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卓越人物约翰·海利威尔( John F. Helliwell)通过分析庞大的调查数据后发现,世界上四分之三的“幸福”可以用6大因素来解释:

① 社会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依靠;② 慷慨—一为人慷慨且周围人也慷慨大度时,人们会更幸福;③ 信任—一腐败和不信任对生活满意度有害;④ 自由——有充分的自由来做重要的人生决定;⑤ 良好的人均收入;⑥ 健康的平均寿命。

  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社会性的支持、人际间的交往,是对个人的幸福感有着近乎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在这样的研究理论支撑下,追求幸福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变成了一个社会化的命题。

  处在“中年危机”的人们被要求独自做太多事情,他们需要社交渠道和有利于幸福曲线的环境,他们需要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阶段的机构和公共规范,这种帮助可以来自于身边的人或者是某种机构,他们需要找一个安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表现出脆弱,没有秘密和耻辱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开始理解中年过渡究竟是什么,中年人会开始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中年过渡是一个健康的情感重启过程,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很多益处。社区、企业、大学,甚至政府都将为正在经历中年过渡的人提供资源和支持,泰康保险集团很早就关注了中年过渡阶段的人们,他们还进军养老领域,开创了“幸福有约”,把保险和医养服务接合起来,建立了大量涵盖艺术、学术、音乐等领域的俱乐部,帮助更多老人获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过更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中年人对于未来老年生活的恐惧感。

你的幸福曲线评价人数不足[加]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 / 2019 / 浙江教育出版社

  《你的幸福曲线》读后感(八):你的幸福曲线:35 岁以后必须了解的三大人生策略

公众号:read01(warfalcon)文章出处:你的幸福曲线:35 岁以后必须了解的三大人生策略

  今天推荐的书籍是《你的幸福曲线》,作者:乔纳森·劳赫。

  2020年第30本书

  本书剖析了幸福曲线理论。他指出,从20多岁到40多岁,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线模型,即从年轻时的乐观积极发展到中年的长期低迷;然后,人的幸福感从50多岁又开始回升。劳赫指出,这并不是所谓的中年危机,而是人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自然阶段。

  提前说一下,这本书非常适合中年人阅读,反而不太适合年轻人阅读。对照书中的理论,我在 30 岁的时候就提前经历了幸福曲线的低部,然后一直上扬,现在的幸福感非常不错。

经济状况与幸福感

  格雷厄姆在2011年出版的书《追求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中写道:“无论研究哪个地区的人们的幸福,我都会发现非常简单的模式:稳定的婚姻、良好的健康状况和足够的收入(不是太多)有利于幸福。失业、离婚和经济不稳定对幸福非常有害。”

  收入对个体的幸福很重要,但过了某个点之后,其他事情,比如他人的收入也会开始变得重要。

  “他人的收入”为什么重要?

  答案并不是在吹捧人类的慷慨。一旦收入达到让人非常舒服的水平,人们会开始和邻居、朋友进行比较,设定相应的期望。这样不好。莱亚德在评估文献时写道:“这些研究证据显示,他人收入的增加会损害你的幸福感。”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不取决于绝对的物质财富,甚至也不取决于我们相对于他人的位置,而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当然,其他人怎么看我们同样很重要 。

  影响幸福的6大因素:

  决定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人类是超级社会化的生物。超过某个点之后,我们更关心金钱对自己在同辈中排名的影响作用,而不是金钱能够买到什么。

  那么其他因素是什么?

  莱亚德在他的书中列出了7大因素:家庭关系、财务状况、工作、社区和朋友、健康、个人自由、个人价值观。除了健康和收入,其他因素都与人际关系的品质有关。

  幸福经济学领域的另一位卓越人物约翰·海利威尔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即时的快乐或痛苦与深层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区别——生活满意度对幸福感来说更重要。他认为,深层的满意度并非来自感觉良好,而来自做好事:培养和保持品德高尚的习惯,平衡自己的生活,建立、加深同他人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得到了证实。海利威尔和他的同事经常挖掘被称为“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庞大数据库。世界价值观调查涉及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成千上万人,研究者了解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个人信息以及社会与经济环境。当海利威尔和其他研究者分析这些数据时,他们发现,四分之三的幸福可以用以下6大因素来解释:

  ◎社会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依靠;

  ◎慷慨,为人慷慨且周围人也慷慨大度时,人们会更幸福;

  ◎信任,腐败和不信任对生活满意度有害;

  ◎自由,有充分的自由来做重要的人生决定;

  ◎良好的人均收入;

  ◎健康的平均寿命。

  6项因素中有4项与社会互动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支持,它与“关系商品”(relational goods)一起构成了幸福的主要部分。

  生活满意度和人际关系的密切联系出现在几乎所有对生活满意度数据的实证分析中,而与空间和时间差异无关。心理学实验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研究显示,如果必须做出选择,你应该选更多的社会联系,而不是更健康。因为健康差一些但社会联系较多会让你更幸福。收入也很重要,但正如我们看到的,收入高并不一定幸福,尤其是当别人像你一样富有或比你更富有时。

  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对幸福的影响最终会彻底消失。相比起来,群体成员关系变得更密切,以及社会联系其他方面的改善,虽然短时间内仅使满意度稍有提高,但从长远来看,生活满意度因此提高了很多。社会联系效应是逐渐累积的、持久的。

  不要努力挣更多的钱,因为这样做只能让你保持原来的满意度,应该培养信任、感情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支持,因为它们会使你的幸福越攒越多。

  真正的财富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

  婚姻会使你的亲戚和熟人网络扩大一倍,并使你建立起最重要的联系形式——家庭。难怪一般来说,婚姻非常有利于幸福,尤其是婚姻之初,而离婚则糟糕透顶。根据一项估计,从统计学上讲,补偿失去的婚姻所需的金钱大约每年额外增加10万美元。

  指望用为人父母来解决不满足感的人常常会发现,虽然确实有回报,但获得它要到若干年之后。

  另外一个因素是性别,它的重要性可能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大。2015年的《世界幸福报告》显示,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略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小。

  幸福曲线

  年龄与幸福的关系很有趣,呈U型曲线。幸福感大约在中年时最低,

  幸福曲线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一种趋势。

  英国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进行调查。有2014—2015年的统计结果。超过30万不同年龄的人接受了调查:“总的说来,你对现在的生活有多满意?”将生活满意度高或非常高的人占相应年龄段人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结果如图

  生活满意度评价为“高”和“非常高”的百分比

  生活满意度从年轻到中年是下降的,在50岁出头时达到谷底,之后上升,70岁时达到顶峰,之后基本持平(稍有下降),直到高龄(80岁及以上)。调查还询问了人们前一天的快乐和焦虑程度,测量了对生活的情感,而不是满意度。这些指标也表现出相同的模式,焦虑和不快乐在50岁出头时达到顶峰,在60多岁时回落。

  年龄本身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其实关键在于理解幸福曲线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中年时你很可能对生活很满意,但实际上更难。

  饮食与幸福的发现:

  “随着每天水果和蔬菜摄入量的增加,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会以近似‘剂量-反应’的方式上升”,直到达到每天7份水果、蔬菜的摄入量,这大约是每个人能够摄取水果和蔬菜的最大量了。

  需要注意,吃大量蔬菜的人可能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不吃蔬菜的人。他们收入更高,生活方式更健康(抽烟少,锻炼多),看起来可能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一开始就比较幸福。我们有各种理由认为,饮食与幸福之间的联系来自对两者都有影响的其他某种因素。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不是吃大量蔬菜的人是否更幸福,而是吃蔬菜本身是否与幸福、心理健康有关。对蔬菜、水果进行的研究所获得的有趣发现提供了肯定的回答。

  奥斯瓦尔德和他的合作者在分析中调整了各种各样会影响幸福的因素,例如年龄、收入、婚姻、工作、种族、锻炼、吸烟、宗教、体重,甚至其他食物的摄取,比如鱼、肉,还有酒精。事实上,他们运用统计技术对相似事物进行了跨维度的比较,大型数据集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如果对收入、教育或吃鱼数量进行调整,吃水果和蔬菜的影响消失了,那说明收入、教育或吃鱼数量是真正重要的因素。然而,“即使调整了诸如人口、社会和经济变量,模式依然很稳定”。他们发现了所谓的“水果-蔬菜梯度”,它对幸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很显著。

  他们的结果并不能证明吃更多的蔬菜和水果会让你更幸福。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曲线

  图中最低那条曲线是世界平均的幸福曲线,这里将它同美国、丹麦的幸福曲线进行了对比。整体模式相同,但在曲线的每个阶段,美国人的幸福满意度比世界整体水平更高。这并不令人吃惊:美国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富裕,是理想的居住地。图中最上面那条曲线代表的丹麦,该国的居民幸福满意度更高。总体来说,斯堪的纳维亚是全世界非常幸福的地区。

  事实证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年龄-幸福”曲线模式。不同国家幸福曲线的底部位于不同的年龄,它们可以显示出生命较早与较晚阶段之间非常不同的关系。

  事实证明,幸福感和幸福曲线是有联系的。

  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对大量人口进行了调查(额外的数据密度有助于产生统计学上更可靠的结果),除了两个国家,她们在其他所有国家中都发现了U型曲线。她们进一步把这些国家分为三类:最幸福组、中间组和最不幸福组。最后,她们查看了每一组国家的转折点,也就是人们开始感觉变好的年龄——在此之后,人生之河的潜流开始推进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和他们对着干。

  她们发现在最幸福组的国家,转折点出现得最早(47岁);在最不幸福组的国家,转折点出现得最晚(62岁)。换句话说,她们发现一种“富者更富”的现象:幸福国家里的人们不仅生活满意度较高,而且满意度上升的年数更多,因为他们较早度过了中年的最低点。

顺利度过幸福曲线谷底的3大策略

智取:幸福青睐善于用脑的人

  重新定位自己的幸福观

  尽管有些人,在幸福曲线的底部经历了存在主义危机和戏剧性的内心事件,但很多人的转折是缓慢的、平凡的,并不引人注目,通常只有自己能模糊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至关重要的和循序渐进的道路都会将我们引向同一个方向:走向他人,走向智慧。

  智慧的6种特征

  身体衰退了,为什么生活满意度会随着人们衰老而提高?

  杰斯特和同事一起梳理了有关智慧的文本:古代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传统的与科学的。我问他有什么收获,他回答:“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智慧的概念惊人地相似。”现代学术上的定义反复提到如下特征:

  ◎同情和亲社会态度,反映了人们对共同利益的关注;

  ◎务实的人生知识;

  ◎运用实际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能够应对模棱两可和不确定的情况,并能看到多种观点;

  ◎情绪稳定,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反思能力,能够不带感情地进行自我理解。

  智慧在任何年龄段都是有益的,但老年时它变得尤其重要。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年轻人有生育能力,所以即使他们不聪明也没有太大影响。但是老年人需要找到其他方法为种族的生存做出贡献,那就是通过祖母效应。

  智慧的7种性质

  很多研究者对智慧进行了各种测试,他们在细节上存在着分歧,但在重要观点上达成了坚定的共识。

  1. 智慧是对各种特质的“经营”。

  2. 智慧不是知识或专业技能。

  3. 智慧是平衡的。

  4. 智慧是反思性的。

  5. 智慧是需要付诸行动的。

  6. 智慧对个人是有益的

  7. 智慧对群体是有益的。

  智慧的各种优势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智慧的理性有助于人们换位思考,它的焦点不是抽象的智力问题,而是人际冲突和其他社会问题;它体现在行动中,不只在思想中。通过提升人际关系的品质,智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由于任何关系都至少涉及一个他人,因此也会改善他人的生活。智慧通过提供可执行的建议来表达自己,传播自己。当好建议被接受了,智慧就具有了传播性。从性情上看,它倾向于平静和平衡,这是解决妥协和冲突的基本特征。

  衰老让我们更容易变得智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衰老使我们更容易变得睿智。

  ◎更加平衡与平静;

  ◎较多满足,较少悔恨;

  ◎更有掌控力,更多实际经验;

  ◎更能从容地面对内心与外部的矛盾与冲突;

  ◎更注重对社会关系的投入以及“认识到其他的自我”。

自助:6项修炼带你走出中年困境

  第1项修炼:正常化

  正常化,是一个治疗术语,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情况并不奇怪,并不令人担忧,并不是病态。

  正常化除了使我们不把中年期的低谷看作病态之外,它有助于打破使中年不满情绪不断膨胀的负反馈循环。人们感到失望和不满,但环顾四周,发现他们的感受并没有充足的理由,他们对失望和不满感到愧疚。负反馈可以独立于客观的生活环境。事实上,客观上越成功,你就越对自己的不知感恩感到失望。

  在幸福曲线的底部,人很难有感恩之情,所以放自己一马。

  第2项修炼:打断内心的批评

  幸福的一个秘密是不要和比你成功的人比较——总是向下比,不要向上比。

  最有害的向上攀比是和自己的攀比,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和一个理想化的、遥不可及的自我的攀比。

  第3项修炼:活在当下

  “坚持几个月每天进行冥想,有助于显著减少恐惧、消极和执念,改善你的情感方式。”瑜伽、太极和其他关注当下的训练也有同样的效果。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普通的锻炼也是可以的。

  第4项修炼:合理展示自我困境

  如果与人隔绝,失望和不满会发酵、腐败,导致羞愧,这会使人更加不愿与人交往。打破这个循环是第一要务。如果可以,打电话给朋友。

  第5项修炼:“走,不要跳”

  当我们向着目标取得进步时,内在激励机制会立即给予我们短暂的满足感,而真正实现目标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它很快成了新的基线。我们可能觉得自己需要巨大的飞跃,但是朝着可实现的目标小步前进不仅更容易做到,而且通常会带来更多满足感 。

  看到这一步的时候特别有感触,20 岁时总想一口吃成胖子,什么事情都希望短期内见效,35 岁的时候,迭代出了 100 天行动,按书中理论来说,100 天行动刚好符合,朝着可实现的目标小步前进,今年是第七年,坚持 100 天行动这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满足感。

  第6项修炼:等待

  情况会变好。这是最重要的智慧,也是最难运用的智慧。

  等待不等于什么都不做。等待是一种与时间合作的方式,让时间为我们工作。耐心并不是给所有人的全部答案,但它是答案的一部分。另外,等待是我在40多岁时做的主要事情。在我使用的方法中,它被证明是最有效的。

  这是关于耐心的问题。如果你不是在独自等待,那将会容易得多。

互助:借他人之力化解中年烦恼

  来自“岸上”的帮助

  自助很有价值,很重要,做好每一件事,加上锻炼、饮食、维生素和心灵鸡汤,仍然不够。

  他们需要了解自己正在经历什么,需要知道自己是正常的,并不是出问题了。他们需要来自“岸上”的帮助。

  安全的空间——一个可以表现出脆弱的地方,一个没有秘密和耻辱感的地方。一位导师。

  为中年返场做好规划

  随着中年和中年以上的人们开始寻求更有意义的、有利于社会的使命,有些人肯定会从事志愿者工作,但很多人会承担商业风险,进入职业生涯的新阶段。

  中年的时候非常适合开始第二次职业生涯,重新进行挑战。

  加入同类人的圈子

  利用高等教育来做自己在人生早期所做的事情:重新探索、重新思考、重新与人接触,并规划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事情可能会在中年时再次发生。

  寻找合适的辅导教练

  接受辅导不意味着你已经崩溃,需要修复;相反,你被认为是健康的、完整的,教练试图阐明你的价值观,然后帮助你实现生活与价值观的一致。辅导不同于顾问或咨询,因为教练的工作不是传递建议或专业知识,相反,他们经常把自己称为你的盟友。他们所受的训练使他们能够认真倾听,注意事物,并提出“我们是谁”、“我们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等核心问题。

  社会支持很重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开始理解中年过渡究竟是什么,中年人会开始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中年过渡是一个健康的情感重启过程,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很多益处。社区、企业、大学,甚至政府都将为正在经历中年过渡的人提供资源和支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