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摘抄

2021-02-16 02:19: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摘抄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是一本由[澳]伊丹·本-巴拉克 (Idan Ben-Barak)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精选点评:

  ●突然想起我以前还读过这本书。我们之所以还没死,都要感谢我们的免疫系统。

  ●自己拉扯大的第一本科普书。

  ●免疫系统有力地证明“我亦非我”的存在(即时刻保护“自我”而我不知的持续状态),亦反映着由“化学”思维(强调“反应”、“结构”等概念)向“生物学”思维(突出“种群”、“代际”及“谱系”等)的递进。虽然免疫学家Doherty预言后人会说:“他们当时压根儿没明白问题是什么,遑论找到答案。”,但“无知”也像外面的环境,那里有更丰富的微生物

  ●通俗易懂!语言幽默!是生物学爱好者的一本宝书!

  ●和一本健康指南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免疫系统的“无用之书”,它讲述了西方概念下的免疫学: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如何演化发育而来的,它是如何发现的,以及未来会出现什么。内容很丰富,却似乎与大家关心的健康问题没有太直接关系,作者很坦诚地说自己对所谓的“有用信息”有点过敏,在书里能不提尽量不提。既然这样,阅读这本书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更谦虚地说希望一是能让你在阅读中时不时笑一笑,毕竟临床表明,多笑笑有益健康,二是帮帮你理解一些更深刻的知识。嗯,仅此而已,却不是每本书都能做到的。

  ●在k11逛言几又看到的,同样的专业别人学完可以出本书……

  ●挺不错的免疫学入门,十分简单,没有太多术语,适合没有医学背景的人泛读。小吐槽,MHC第一次出现时正文用了术语“MHC”,第二次反而用了中文全称,下一版可以修订下。

  ●其实这本书内容挺严肃的,正经在讲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但文字又很有趣,能够让小白也读下去。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大概是中国家长们最缺乏的了,“发烧要消炎”“咳嗽要止咳”“排便问题试试小儿推拿呀”......

  ●非常有趣

  ●除非用演化的眼光来看,否则生物学中的一切都没有道理。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一):生动讲述你的免疫系统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

  安利。

  疫情期间,如果《鼠疫》跟你讲述了灾难面前人类的脆弱、坚强与团结一致,那巴拉克的这本《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给你生动阐述了免疫系统如何不顾一切地保护你的生命和健康。作为免疫学科普指南,作者客观地厘清了免疫学的边界:边界内,该书论述了免疫系统的演化过程,免疫系统的免疫机制以及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成果;边界外,作者开放性地表达了的关于现阶段未解问题的个人看法和预测因果,专业却不枯燥。

  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身免疫与药物治疗的边界,降低被伪科学“洗脑”的风险,避免盲目“入坑”。

  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可以成为矫正家人错误观念、建立理性代际沟通的科学支点和理论来源,增加与父母据理力争的底气和理论储备,几经试验,亲测有效!

  祝大家防疫期间,健康、型体、不无聊!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二):免疫学 = 细胞学 + 病菌学 + 生物学

  免疫学很年轻,在18世纪才诞生,它诞生的标志是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天花疫苗,让天花病的死亡率降低了差不多90%。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天花疫苗为什么有效。天花疫苗似乎只能说是医学史上一次幸运的意外。那个时候,科学家和医生普遍认为疫苗是一种迷信,而今天他们成了疫苗最坚定的支持者,这都是因为19世纪三种科学的发展——细胞学、病菌学和生物学。

  到了20世纪,这三个学科里跟免疫相关的部分开始融合。当时,免疫学有两大阵营,1908年的诺奖就同时颁给了这两个阵营的研究成果。一个是细胞学发展出的细胞阵营,他们发现白细胞会在特定条件下攻击、吞噬、消化侵入者,保护身体免受感染,为免疫学问题提出了一种统一的解释。另一个是病菌学发展出的体液阵营,他们发现了血清中可以杀死细菌的有效成分抗体。体液阵营的人很乐观,他们觉得人类有能力针对各种疾病生产出对应的抗体。但后来他们不得不承认,抗原的种类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不可能生产出这么多的抗体。于是,他们开始吸收生物学演化论的成果,这时候他们才真正明白,免疫系统有多么复杂。到了20世纪下半叶,新生代的免疫学者主要是生物学家了。70年代的时候,他们搞明了淋巴细胞的功能,体液阵营和细胞阵营不再冲突,他们发现各自的研究其实就是同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三):一点读后感

  被病毒困在纽约公寓的日子,怎么办呢?不如来学习一点新知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吧。

  是本特别通俗易懂的免疫学小科普,前几章讲基础知识的我觉得等我有了孩子甚至可以读给小孩子听(感觉还十分遥远),然后就可以指挥ta一定程度的乱爬乱摸以锻炼强壮自己的免疫系统(哈哈哈)。

  结尾章特别有意思,讲的是在未来或许可以把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综合起来看待,因为发现免疫系统发生的“反应”“记忆”等一系列功能和大脑的作用似乎有一定的共通性。总之,就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派别握手言和,最终发现彼此实则同属一个体系一样,这类从局部的探索开始,引向最终的某种融合总是令人激动。

  看的时候一直在开脑洞,觉得依照免疫系统设计一个植物大战僵尸类型的免疫系统大作战,一定很好玩,还能增长知识。

  作者提到的自己的脑洞里的游戏,设计生物再随其自由活动,经过几百万年再修改它的特性,再看它的存活状态这样的游戏也蛮有意思。包括市面上真正出现的一款类似游戏《孢子》(英文名是spore,刚才特地查了下,发现已经过气了……),感觉也很好玩。

  有趣的一个讨论:人痘接种在当时是有违伦理的实验,但它的进行却使得“接种疫苗“被社会认可,进而挽救了许多生命。遂,究竟如何调和科学发展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

  最后,感谢自然孕育人类,在地球上的幸存者们大家都不容易,不论是七鳃鳗(长得很像生化危机里的奇形种)还是人类。大家都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在这里存活下来。感谢精密的免疫系统保护我们,我们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呀。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四):认识你自己书系

  是时候给大家介绍下换了工作后这两年多策划的第一条图书线了➡️“认识你自己”书系。

  大家都知道“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神谕。可以说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探索来认识自己了,不论是对宇宙的想象还是对观念世界的静观,都有助于回到”认识你自己“的核心问题上来。从轴心时代璀璨文明的另一端看,我们儒家文化传统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修齐治平规定了个人行为规范的根本要义,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打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明不断追寻的根本问题。时至今日,“认识你自己”来到了新的时代,面临很多需要新解答的旧问题。“认识你自己“书系想要做的,就是通过以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为基础,结合多学科领域的交叉成果,为更多的阅读者提供”认识你自己“的新路径。大家从下面这个title序列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系列的立足点和关注点啦:

  1《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2020.1)

  一句话介绍:全面而又“轻巧”地告诉你与人类免疫系统相关的所有知识。

  2《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神奇的人体生物钟》(2020.6)

  一句话介绍:人体生物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它影响了一个人活着的全部状态。

  3《我们从何而来:“人类纪”如何塑造人类自身》(2020.11)

  一句话介绍:“你真的是你吗?”“不是,你是你们。”

  4《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2020.10)

  一句话介绍:重新定义男性与女性(不要再说上了高中女生不如男生了好吗?)

  5《我们为什么吃(太多):食物的新科学》(2021.10)

  一句话介绍:吃的原罪?

  6《炎症:一个有关食物、微生物和疾病的故事》(暂译)

  一句话介绍:首先,炎症不是病;其次,炎症是病;那么,炎症到底是什么?

  7《真年龄—人类衰老的新科学》(暂译)

  一句话介绍:找到你的真实年龄是面对衰老问题的第一步。

  未完待续-----------------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五):其实没有太深奥,后面难度就小很多了

  这本书看起来很风趣,很幽默,很科普,其实读进去后,对于基础薄弱的人员还是很吃力的,专业性很强,很多知识理论都需要基础,因为这本书只是一带而过。我自己是曾经获得高中生物国家三等奖的人,算是对生物学感兴趣而且比同龄人擅长点,但是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到了浓浓的专业,他的语言尽可能的放松,但是科学和真理学起来并不是很容易,因为真相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这正是我们应该读书的原因,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了几十年的自己却未知的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读这本书的,读它可比去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营养的多,因为那本书其实讲的就是爱情观,没霍乱什么事,而这本书是真真切切给我们讲解免疫系统,虽然有点枯燥,但是很有道理,很多初级医护人员应该看看这本书,因为我想未必每一个卫校毕业的人都明白医学的原理。

  读到前面,说到母婴关系的时候让人瞠目结舌,很多问题我都没有思考,都像苹果熟了落地一样理所应当,但是其实背后大有考究,母婴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神秘和神奇,很多细节让人无法解释,大呼过瘾,婴儿对免疫系统来说是个百分百的意外和案例,我觉得应该是有专门学科来介绍研究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关系的。而这部分也是第一次让我超纲了。还有就是它介绍了为什么抗体会过期,会失效,因为B细胞也是有寿命的,这点让我打算周末就去检查下自己的身体是否有抗体,是否需要打针,医院很不友好,但是为了健康,去总比没去好。从免疫系统还可以追溯到进化论,追溯到祖先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对于免疫系统是否是先进生命的代表,作者也给出了新的思考,很多动物很低级,却也生活的很好。

  19世纪真的是一个奇迹的世纪,无法想象那时候的人每天是多么兴奋,每天都有不断的新发现在冲击他们的认知,人是由细胞构成?细菌?抗体?第一步是最难迈出的,这涉及到认知,后面只需要努力,而那个世纪的人所有的认知都被改变了,而且以他们的社会道德,这是很难接受的。

  从安慰剂引申到免疫系统和大脑的关系,长期精神压力和抑郁的人更容易生病,其实这和免疫系统应该有直接的关系的,这点可以展开讨论,但是这本书点到为止,到后面发现这本书的难度打住了,没有继续延伸,它没有细致的进一步讨论,也没有涉及更深的层次,我最好准备的心情完全灭有看到难题,而后续的阅读速度也加快了,不像一开始那么慢。作者一直在一个优秀高中生的生物范畴讲着,说着历史故事,说着发展史,所以并没有什么难度了。它这个难度在最后也没超过《麻省理工年度50大科学成果》类似于这种的介绍,所以还是可以支持大家阅读的,推荐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