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摘抄
《人世间多是辜负》是一本由李伟长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一):人间多是辜负
本书以日记散文的形式,解读各种作品,从杜拉斯的情人到北野武的艺术,再到深夜食堂的一碗饭,看似不相干的题材,最终都是围绕着“爱”这一主题,写别人的爱情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爱情观,而这些观点也在不经意间启发了读者,反复体会,还能越发感到其中的温情。人间多是辜负,只有作品对人的关怀是永恒的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二):辜负多神伤
大抵是因为下编多偏故事性且多偏中国文学,更为吸引我。作者对于《西游记》的解读角度新颖,看到书中黄袍怪一文就觉得熟悉,好似在哪见过,不曾想这次会得见本尊。
言语辛辣幽默,一板一眼的用当代的特有词汇翻译古文的潜台词,别有一番风味。“辜负”二字似乎本身就代表着一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多为爱而不得的无可奈何。
中年傀儡狮子的讽刺尤为出彩,失了爪牙,为之规训,也辜负了自己。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三):读后感
人间多是辜负,人世间的情与爱,出其不意的安排,惊心动魄的场面,都是一种别样的温柔。作者的气质很有意思,中年男人温柔疲倦的心思,他字里行间的无奈和卑微,让人喜欢。如实的写下文学作品里所有他见过的关于“爱”的希冀与伤害。李伟长先生的文笔悠扬,笔下的文字娓娓道来,是那样的质朴温柔打动我内心那最坚硬的一面。笔下的峰回路转也会给我带来别样的惊喜,在阅读中不断学习与思考“爱”。爱情的伟大是经历了风雨,沉淀后的故事。 “人间多是辜负,但你仍想成为爱的骑士”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四):与其说是书 更像是有灵魂的目录
一本非常推荐的书 成为我这一周以来的睡前读物 初读这本书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却一直说不上来为什么 作为一本文学评论型的书 该书作者李老师是契合我的 他对浪漫的感知与在文学作品之间的联想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与感动 就像是一个睿智的人 只让你看到他的影子 但你感觉到他在笑着跟你讨论些什么 心里那个我大张旗鼓地在念叨着 我最近念了XX 他说不如你再看看XX后来发现你听了他的话 在两部风格时代不同 甚至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境遇之下 有着冰川之下几千公里的交汇 根据这本书对于爱的评论深刻又多元 适合作为一本目录跟随作者的步伐 再去探一探爱的秘密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五):愿每个人都能热烈地去爱
一本以爱与辜负为主题的读书随笔集。作者从温特森、契诃夫、杜拉斯、胡赛尼、春上村树、钱德勒、特里斯、菲茨杰拉德、歌德、兰波、北野武诸位作家的作品出发,品尝其中爱的故事;而除了爱,辜负则是下编的主题,由林白一首诗始,关注爱的话题与话语。读罢,爱与辜负这两者,在我心里仍然是爱大于辜负,纵使人间多是辜负,爱仍可以是一种信仰。 以前对作者了解甚少,在朋友的推荐下读完此书,感叹作者下笔自如,感情真挚,而文章中许多观点,也与我这个浪漫主义的读者不谋而合。在我看来,无论结果如何,爱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没有爱,生命便失去了色彩。 愿每一个人都能热烈地去爱。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六):对于爱谁更有发言权
首先这本书让我种草了很多没有看过的书籍,尤其关于《情人》的叙述让我印象深刻。“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爱(异性之间)是否是情欲,应该说爱是否单单只是情欲,现在的我真的很难搞明白这件事情。
看完作者对于爱的解读,我不免联想到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我们往往接收到的爱比付出的要多出一些,但这也往往是辜负的根源,因为习惯,习惯了便平淡了,不是不爱了,只是忘了爱的那份热烈。
谈爱太难了,我欣赏李老师将爱分为骑士与辜负两种模式,把错综复杂的情况变得简单易懂。我知道人间多是辜负,但我依然相信爱的存在。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七):一个短评
一个关于“爱”的文本集汇。自然算不上严肃的文学评论,其松散结构冠以“随笔”或言“心得”倒也妥帖。当然,对比所谓“评论之速朽”…不得不说“爱”之一字是横贯而长存的。意料之外地读到对旧日故事(卖油郎与花魁)的解读,如穿行于浮世图绘中,一时恍然。对爱“骑士”与“辜负”的模式划分未免略嫌武断,(甚或显得有些悲壮…但一旦谈及崇高就失却了人间的颜色。)但也不失为一种向简洁性转变的处理办法…在爱之一字面前,大多数谈论都是重复而无力的,这就迫使我们的言语仅能转向一些叙述性的表象;于是谈论渐次显得膨胀、庸俗…好在本书未曾落此窠臼。本书所追思的,究竟不是瞬息万变的现代性,而是一种爱的古典模式。对于里尔克对爱之艰难的断言,我们或许依旧可以还以古典式的纯洁性解答。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八):骑士信仰
感冒刚好的病人,在等候厅里看到不同的患者,走进不同的病房甚至躺进ICU,有一瞬间能感觉到他们的病症在自己身上产生的痛,犹如寒颤,但是他是始终不知道病房里面的样子的。他若从前患过同样的病症,那这感同身受的痛就更真实了。 但说实话,作者对迸发的情欲和失去的寂寥的非常细腻的描写,很容易让读者泛起情绪。 “通过小说我们得以接近小说家,得以认识某一种现象,得以体验一种人生,也得以审视潜在的自己。” 爱的要素过多,一千个作家就有一千种对爱的解释,当我望向瓦赫达提,望向石神等虚构的人物,我便也有冲动,想做以为爱的骑士,而你就是我的骑士信仰。 当然,其实这本书,除了爱情,更多的是艺术与生活。这些本来就是交融的。
我本来读书很喜欢读完就和别人换,但这本还是打算留着,可以反复翻的//.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九):评他人口中的爱
读完第一章,会觉得是散文随笔。读完第二章,会觉得是读书后感。读完上半章,才发现是对人生百感中,对于爱的另一种诠释。待把后记翻完,又会沉浸在已然结束的惆怅里。
作者选用的有些作品很熟悉,刚刚翻完,比如白夜行和嫌疑人X。有些作品挺陌生的,作家都鲜有耳闻。
但都能从字里行间中,觉得“啊,确实是所谓的骑士般的爱”,那是一种信仰,一种孤独。有时候,我们常把欲和情混为一谈,粗旷地合为一体,但其实就作者来说,爱就是一种信仰,信仰就是自我成全的爱。
文笔并不算严肃,写下篇西游记那里写的真实又好笑;写陕西南路的咸鸡饭那里,倒令我心生爱意;而写悲剧英雄和信仰骑士那儿又认真且哲学味儿。
私以为,作者对大家之作有自己见解,选材独到,文笔细腻,以爱之名,贯穿始终,足以成为一本好书,而不必再灌注于分类究竟几何。
其实一遍并不够翻……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后感(十):假借非真实的场域构建真实的理解
最近在看人世间多是辜负,其中不少有关名著的评论,历来最为争论的《包法利夫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如此"三观不正”的作品,是否有存在的正确性,之前也有不少关于此类作品的讨论。
当然用三观来评价一部作品的存在,是非正当的,文学存在的意义并非教化,正如作者所说是理解。如何理解人性之中幽微深邃,那些复杂,不可言说,暗流涌动之处。
通过作品的非真实性建构一个真实的场景,在此场域内隐喻了观者的行为,尽管文学作品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时代背景,但是人物心中的情感却能感召观者。
一方面建构的特殊场域吸引读者,一方面文学中涉及的人物唤醒读者。
正是因为读者有渴望被理解的需要,文学中的人物的生命力才得到实现。只有被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是真正存在。尽管我们观看作品的目的是渴望被理解,唤醒心中未经审视和觉察的真实,同时混杂着猎奇心理,构成了阅读的复杂体验。
文学假借非真实的场域构建真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