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刑警读后感锦集
《遗忘,刑警》是一本由陈浩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忘,刑警》读后感(一):一些题外话
本书给我一种《死了七次的男人》的既视感——主人公把“那一天”重置的次数越多,就越发质疑亲眼所见的事实。所以在每次的循环中都拼命找寻更多的“事实”;而本书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已经过了六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自然对“现实”中接踵而至的、各种千奇百怪的“事实”感到错愕茫然。其实他们的处境很像。
《遗忘,刑警》读后感(二):我是谁?
20191111家中阅毕(福田图书馆“选书帮”)。拿到书,接近于一口气读完它。发现我更偏好香港通俗小说作者的语言表达风格(倪匡、金庸、谭剑)。作为推理小说,坦白说,作者的反转设计,确实出乎我的意料。当然,这很大可能是我推理小说阅读量少的缘故。开头的大坑,“穿越了六年”,作者也巧妙的圆了回来。文末出现大量的“创伤后压力调适”理论,也能看出作者填坑的努力。文中几个人物,都可归结于标题“我是谁?”。
《遗忘,刑警》读后感(三):心理疾病迷宫
封面挺炫酷实际上还暗藏玄机……腰封说是“都市血案迷宫”,我还以为是什么类馆建筑物凶杀案,没想到迷宫指的是人际关系的“迷宫”。本书还是挺吸引人的,以恶性杀人案为起点,参与调查的刑警一觉醒来失去了6年的记忆,开始尝试翻6年前的案……疑点和转折遍布每一章节,阅读体验非常过瘾,文笔也很舒服,最终更是案件的谜底和失忆的谜底双双破解,达到全书高潮。遗憾的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圆的不够好,很多情节会有破绽,不过也无伤大雅就是了。
《遗忘,刑警》读后感(四):良心诡计
陈浩基早年作品,已初见功力,在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下,还能写出这样的水平,真是厉害。伏笔埋得很良心,读者完全可以与剧中人在同等条件下抽丝剥茧。只是我个人觉得,最后的反转太过了。可是不过的话,又显得太俗套。
陈浩基早年作品,已初见功力,在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下,还能写出这样的水平,真是厉害。伏笔埋得很良心,读者完全可以与剧中人在同等条件下抽丝剥茧。只是我个人觉得,最后的反转太过了。可是不过的话,又显得太俗套。
《遗忘,刑警》读后感(五):终于读完
刚刚看完,忍不住来说一下感受:真的佩服陈浩基!在最后一章之前(除了番外许友一那篇),我一直以为“我”是凶手,没想到最后来个反转,说案子没出错,然后又转一次说是妹妹,最后说是姐姐。。。真的是一路被作者带着走,智商被虐得不要不要的。我最后看到几次反转,以为是刻意反转,其实回想一下前面的种种细节,会发现一早就埋下了伏笔,开头很多东西也是草灰蛇线。不过最后一部分感觉有点牵强。这本和网内人相比是更本格一点,不过要说自己推的话我感觉还是很难的,毕竟对于精神错乱分裂这个设定不了解,我也只是推出了“我”不是许友一而是阿诚,至于最后真凶我感觉给的东西还是不多,伪解比真解占的篇幅还要大。感觉这本书虽然知道结局了,但还是需要再看一遍,有些细节我还要再理一遍。
《遗忘,刑警》读后感(六):玄学并不影响故事的精彩
一个新颖的想法添加到一个较为普通的案件中,为案件的推进添加了几分与众不同的亮点,并为整个故事带来的令人心动的时空割裂感。 作者较为注重在细节中添加暗示性的线索,让读者带着自己的判断与主人公一起推进下去。 陈浩基作为中国顶级的推理作家,确实有很好的制造悬念、铺设情节的技巧。一贯的香港悬疑电影的描述手法和叙事模式确实能很好的吸引我随着作者的节奏不断走下去。 很早的将吕慧梅的疑点暴露在读者面前,但却能在其上挖掘出更多的精彩。 时空穿越原因的揭开被作者的一个反转给打懵了,这个虚拟与现实的转换真的是天才之笔,直呼牛逼!但是其过于带有玄学色彩的心理创伤也为这部精彩的小说带来了一些瑕疵,使得故事不那么让人信服。 最后,陈浩基还是擅长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啊~最后一章还用他熟练的套路打了我个措手不及…
《遗忘,刑警》读后感(七):凶手动机及伪解答的探讨
凶手很容易联想到,但动机很难成立,有趣的是作者用主角的例子映射出凶手的动机,那么问题来了,是怎样的姐妹关系使得姐姐会造就如此强的精神分裂? 在读了1367之后再来看这本书大概是有点单薄,缺乏味道,不过作者依旧能写出香港警察那种冰凉的味道,不过随着剧情展开就消失了,或许也正如阿阎不是警察所以消失,有点可惜吧 对于阿阎为凶手的逻辑存在问题,如果林因为生气找阿阎聊天,后者得知事情内容怂恿的话更不像林会结交的兄弟,为什么呢?因为林尽管暴躁依旧有着自己的底线,而有底线的人很难跟没底线的人敞开心扉畅聊。而且从联系咏春拳的师傅那边也可以得知阿阎并没想象的那边冲动,因此这段推理其实一点拉跨,速读过去的 外加照理来说两者应该是喝酒解闷,醉酒后的他们有能力爬水管吗?或许是半醉还有能力吧,或者是刚开始喝就怂恿,但动机还是稍显单薄
总归来说,能将时空跳跃圆好其实也很值得一读了
《遗忘,刑警》读后感(八):好读好看
能让我打破每天固定的读书时间而想一口气读下去的好看的推理小说并不多。
设立故事的基础固然是老套,且诸多珠玉在前,但故事的反转还是有些意外。回顾作者铺设的点点伏线,会夸赞一声匠心独运。整个故事流畅自然,不拖沓,不废话,张弛有度,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一点也不寡淡,语言的功底不错。 而我更看重的是,情节流转处透露的热血激情。看多了日推里的疏离人,英美推理里的潦倒人,这个故事里的人,都蕴藏着浓浓的人情味,主人公也好,几位女士也好,甚至拳馆里的龙套也好,都是活灵活现的身边人,感觉作者只是在记录生活,绝不是闭门造车。 缺点当然有,后面医生的叙述略显多余,叙事角度的转换有些突兀,结尾的明亮太过顺遂,但这些都是细节问题。 反正看完了就去下单了作者的另一本。
才知道这原来是作者的出道作,那掌声应该更热烈。
《遗忘,刑警》读后感(九):行吧
我觉得,海星吧,设置的伏笔也基本上都圆上了……
以下可能涉及剧透或引起他人不快:
1.凶手在最后的会面里,依然把刑警误认成男主这一段,我总觉得有点多余……毕竟她已经干过嫁祸男主的事了,也知道男主是二号嫌疑犯……凶手知道警官和男主身份不同这件事,请不要选择性使用这点…请不要老是推锅给“她是精神病所以她这个时候突然就改变了原本的认知变成是这么想了”,这样在结局处,还重复同一个诡计,有种原地打转的感觉,并不会让作品上升,反而显得有点绕圈子……
2.凶手的我认为我是xx杀死了xx但实际上我是我本人的这个设计……虽然说,为了圆剧情确实会这么设计吧,但阅读体验真的是会有影响,如果对凶手有更好的设计就好了!……一个套路第一次玩我们说苏巴拉西,一本书玩几遍就有让人焦虑的嫌疑了……
3.作者为了追求病理描写的真实性,有些过度依赖“病症”描写了,心理医生的部分不太怎么好看,作为补充剧情也有点生硬…反而让两个主要角色散发出了一种典型病例的感觉……
《遗忘,刑警》读后感(十):忘了你,忘了我
遗忘,刑警 第三本读到的陈浩基的书,却是他早年的作品,比《网内人》《13.67》都要早。 陈年旧案的凶手并非真凶,几经努力真相大白,推理小说的经典模式。谜底并不难,刑警的直觉是凶手另有其人,读者的直觉是一下就猜出真凶,但知道了答案再回看,发现字里行间,草蛇灰线,处处伏笔,作者叙事诡计的手法,让故事流畅好看又颇有回味。
书摘: 警察局是另一种办公室,一样有办公室政治,有派系斗争 居民如积木般被嵌进十层高的箱子里,每天依靠铁路,往返市中心的商业区,出卖劳力和智慧。下班回家经过住宅楼下的商场,便到恒久不变的大型超级市场购买日用品。遇上假日,便到这些商场中的电影院看一出戏,或是约朋友到戏院旁的卡拉 OK 唱三小时的流行歌曲。小孩子上学学习相同的知识,目标是挤进大学,而在大学里无论学习什么科目,目标也是成为下一批塞进那些四十层箱子的积木之一。真是一成不变啊!所以,我对选择住在郊区的人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我是个被现实束手就擒的家伙,无法逃离这个刻板的社会,可是我由衷地羡慕打破这种宿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