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精选

2021-02-22 03:17: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精选

  《让孩子学会思考》是一本由[美]达琳·斯威特兰 / [美]罗恩·施托尔伯格著作,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一):《让孩子学会思考》教你如何培养自信、自强、勤于思考的孩子

  现在有关孩子教育的话题始终是人们热衷于交谈的热门话题。 龙应台曾对孩子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 ·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自信自强,能够立足于社会而又能够在布满荆棘的竞争中斩荆披棘,优秀绽放的孩子呢? 《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分析了孩子不会思考、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原因;给出了培养自信、独立自强、善于思考的孩子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是家长的福音。 《让孩子学会思考》是由美国作家达林·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他们都是执业临床心理医生。达林·斯威特兰专注于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多年,是儿童和家庭治疗领域的一位极富盛名的治疗师。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针对这一代人特有的社交、情感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针对家长不经意间助长孩子即可满足需求的情形,她们列举出了五种家长陷阱,并且为解决所有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切实可行的方案。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我们想给他们指引、鼓励和指导,希望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并且既能做到关爱他人,又能做到自信满满。 有的父母说:外面的世界很残酷,我的孩子需要全副武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大学和工作中胜券在握。 其实这一句话,就是一个家长陷阱,让很多的家长陷入了为孩子排忧解难,为孩子挺身而出,解救孩子于水火之中。这就让孩子丧失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作为家长,你是否也在不自觉当中陷入了家长陷阱呢? 当孩子问你要东西吃的时候,你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去给他弄东西吃吗? 当孩子把写作业的书落在学校里了,你会带着他一起去学校里拿吗? 孩子说他的小伙伴们都有最新款的手机,他也想要。你会满足他的这些要求吗? 你会为了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作业,而不让他做任何家务吗? 如果孩子们愿意陪你购物的话,你会在商店里给他们买东西作为奖励吗?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你一定陷入了家长陷阱,其实掉入家长陷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每一位家长都会不自觉的陷入家长陷阱。 那么最常见的家长陷阱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 例如孩子在自己削苹果,妈妈看到了,怕他伤到手,于是替他削好。 第二种: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的需求,根本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 例如孩子想要一本书,你正在工作,但是你认为孩子看书是一件好事,于是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为孩子买书。这就是火速满足孩子的需求。 而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在忙,等下班的时候,妈妈去书店买回来,或者让孩子自己去书店买书。学会让孩子耐心等待,毕竟走上社会以后,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在第一时间满足你。 第三种:压力陷阱。家长不顾一切的推动孩子往前冲,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 丽丽是一位好学生,学习刻苦,可是每次把成绩单拿给家长看的时候,她的父母就会对分数进行一番点评,并且说如何才能从现在的名次上升到前几名,没有一点对她努力的肯定。 第四种:给予陷阱。 非常容易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从来不给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果的机会。 第五种:负罪陷阱。 因为内心的负罪感或不安感,家长容易冲动行事。 在《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中,作者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一、允许孩子犯错。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人都有缺点,人人都会犯错。建立孩子自信的第一步就是允许他们犯错。 犯错可以,但是犯错以后,必须自行改正,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也许孩子在孤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常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寻求帮助,而不是直接要求家长帮助。 二、孩子的问题让孩子独立做出决策。 很多父母不放心孩子独自出门办事,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危机重重的世界,危险会随时发生。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走不出父母的视线,他们又怎么会学会自己做决定、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呢? “寸步不离”的现象是一种过度的保护,凡事过犹不及。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可以刻意的寻找一些机会锻炼孩子。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超市帮父母买菜;可以让孩子自己骑车去同学家,到了之后打电话报平安;自己安排自己的假期时间和活动;家庭作业忘记了,自己打电话去问同学等等。 三、让孩子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很多家长会自己做主安排孩子的日程,不问孩子的意见。例如报了一些周末兴趣班、培训机构等。 这样过度安排的后果就是: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需要时间休息;孩子习惯了听从家长的意见,不懂得自己安排时间。 我们培养一个自信、自强和善于思考的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因为当孩子独立面对问题时这些品质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放心让孩子去犯错,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得心应手的面对未来。 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锻炼机会的环境,让孩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习惯。

  希望天下的父母不要打着爱的名义给孩子的成长挖坑。

  《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让你学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怎么去培养一个自信自强和勤于思考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二):最好的家长是让孩子学会思考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为了研究意志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他设计了一个名叫的“棉花糖”实验。在一间幼儿园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带他们去小教室里坐15分钟。桌子上的托盘里,摆放着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员制定了以下几条原则:

  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如果能够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等不住的孩子,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会马上返回,你可以吃掉糖,但是必须放弃第二块。

  实验开始后,他们发现:

  一少部分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吃掉了糖;多数孩子猛盯着棉花糖,三十秒后等不下去了摇铃;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

  20年后,米歇尔对653名参加过实验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当年在延迟满足能力好的孩子,他们的成就越好,在社会表现上也更成功。

  这个研究发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与他们等待棉花糖的能力有关。

  这就是米歇尔教授提出的著名的“延迟满足”理论。科学家们对实验者进行了脑部fMRI扫描,勾勒出了自我控制线路的脑部神经线图。发现,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更有耐性,从而更擅长推迟享受。

  也就是说延迟满足的人,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即自控力更强。延迟满足让我们暂时规避了诸多诱惑的打扰,从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然而,绝大部分家长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过度地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急于替孩子做决定,自以为是给孩子设计了最好的道路,殊不知却剥夺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

  正如《铿锵三人行》中三位主持人说,现在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得到答案的速度太快了。不像我们之前,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周边的事,而且会花精力去寻找答案。现在的他们只要百度就可以得到很全面的答案。

  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余年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达琳·斯威特兰,和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罗恩·施托尔伯格,在《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重要的事》中,

  就指出了家长们普遍陷入的陷阱:其实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家长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并针对家长不经意间助长孩子即刻满足需求的情形,他们精准提炼父母“大包大揽”“完美主义”“溺爱纵容”等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家长反思进步,并为解决所有年龄段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实用可行的方案。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陷入家长陷阱当中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中招了。

  1、当孩子问你要东西吃时,你往往会停下手中的活给他拿。

  2、如果孩子把东西落在学校,你会再带他回学校去拿。

  3、交作业的前一晚,你会为他忙前忙后。

  4、周末,孩子的时间都被课外活动占满了。

  5、孩子每天至少会发两三条信息向你问这问那。

  如果上面问题,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真的陷入了家长陷阱当中。

  那么,你或许应该研读一下这本书。作为父母,我们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总会想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亲自解决问题。这无形当中就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然,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就给出了一些实用性建议。比如把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孩子学会耐心等待;家长要清楚压力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孩子等等。

  事实上,比起这些方法,家长们最应该做的是改变自己的育儿思路。很大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自己都可以代劳,最后却发现孩子懒惰、拖延、没有耐心、不自立、坐享其成、不爱运动、沉迷网络游戏……,焦虑由此而生。

  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积极的育儿策略,就是要认识到,困难是孩子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与用自己的能力去替孩子扫清障碍相比,我们应该适度放手,做一个旁观者或者引导者,让他们学会在人生的狂风暴雨中,学会生存。

  其实,遇到困难,才是孩子最佳的成长时期。因为这些困难能激发起他的思考。

积极的育儿策略就是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成功、金钱,其实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唯一标准。

  在孩子压力如此大的今天,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总是聚焦在成绩上,而是要看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完成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在成长的道路上,就是要学会克服困难和弥补过失。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因为害怕孩子跌倒,而替孩子去做了很多事,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浑汗如雨的过程更值得鼓励和庆贺。

只有为孩子创造充满锻炼机会的环境,让孩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才能懂得如何走人生的路。

  让孩子学会思考,是家长留给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三):怎样才能破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话不仅适用于一些家族,也适用于历代王朝。历史上王朝的开创者往往都有雄才大略,但基本是三代以后,皇帝就越来越平庸,甚至经常出现一些弱智或者有明显人格缺陷的皇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祸根其实在这些皇帝小时候就埋下了。而现代的父母似乎也没有吸取古人的教训,很多人依然在用古人培养皇帝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跟古代的皇子差不多。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应对?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也许可以提供一个思路。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两人都是非常资深的心理医生,在儿童心理方面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书中的案例虽然来自美国,但是问题跟当下的中国几乎一模一样。

一、父母包办了一切,孩子失去了锻炼能力的机会

  书中提出了5种家长陷阱,分别是

  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

  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需求,不需要孩子耐心等待。

  压力陷阱:不顾一切的推动孩子往前冲。

  给予陷阱: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给他们努力获取的机会。

  负罪陷阱:因为内心的负罪感,家长冲动行事。

  对照这五种陷阱,我们发现,现在的家长其实就是在把孩子当皇帝养啊。

  古代王朝开创者为了能让家天下一直维持下去,开创初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从制度上为后人做好安排,所谓的不把麻烦留给后人。

  他们会不惜杀戮功勋,来剪除可能给后代造成的威胁。他们会不惜成本培育一个特权阶层,尤其是皇室成员,作为延续皇位的屏障。

  基本上,开创者为了后代皇帝操碎了心,恨不得把所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在自己任内解决掉。

  然而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皇子们从小处于深宫之中,受到严密保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得不到正常人成长过程中的锻炼机会。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被剥夺了,因为总有人会替他们解决问题。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皇子们的人格发育是不健全的,长大之后必然人格扭曲。扭曲的人格,自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长此以往,就会一代不如一代,王朝也就不可避免会衰落下去了。

二、被要求做完美的圣人,不容许出错

  古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在现实层面人们并不太认同这句话。比如说,现在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好,考不到满分就揪着错的题不放,似乎孩子犯了天大的罪过一般,而不是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家长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由此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古代的皇子教育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皇子会受到严格的教育。但在人格塑造方面,皇子往往不被容许犯错。

  古代的帝王教育方面,往往会抬出更远古的贤君作为榜样,动不动就是尧舜禹汤,也就是要求皇子从小就要当圣人。

  然而皇子毕竟也是人,尤其是小的时候,根本就不懂得这些大道理。皇子们稍微有过错,要么是师父被罚,要么是面临言官的攻击,而当事人很少能得到从错误中进行反思,汲取教训的机会。没有机会反思错误,自然不会产生自己做错的了想法。要么就是战战兢兢,什么也不做,因为不做就不会错。

  他们长大之后,在决策能力上自然是欠缺的,因为根本就不能进行独立思考。

三、即刻满足的需求,无法抵御诱惑,容易走向堕落

  随着手机的普及,网络游戏也跟着普及开来,很多孩子因此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媒体上曾经有不少报道,孩子玩手机游戏,刷掉家长有限的存款。这种新闻出现后,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指向游戏本身。很多游戏设计固然有引诱消费的内容,但家长却不反思自身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这种现象的背后,实质上是孩子无法抵御诱惑,很容易走向堕落。

  历史上,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王朝到了后期,皇帝们往往对政事漠不关心,但对玩乐却乐此不疲。皇帝们身边也有一批人,为了迎合皇帝,极尽所能的带着皇帝玩。

  从道理上讲,皇帝并非不懂沉湎玩乐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但他们明显缺乏自制力。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即可满足需求带来的恶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就需要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可以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然而作为皇子,延迟满足恐怕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没有即刻满足需求,照顾皇子的人恐怕是要掉脑袋的。

  但是恶果也就因此种下了,皇子们长大后,如果当了皇帝,他们依然要即刻满足,如果不能满足,恐怕就会情绪失控。当诱惑面临时,他们也无法抵御,也就很容易堕落。一旦皇帝沉湎玩乐,那些带着皇帝玩的人就容易把持朝政,朝局也就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败坏下去。

  当一个王朝不断出现缺乏决策能力的皇帝时,国家的治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王朝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同样的道理,一个家庭,如果父母包办了一切,那么孩子也基本上就成了废人了,这也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因所在。那么如何破除这个魔咒呢?其实也很简单,规避上述的五个家长陷阱即可。怎么规避?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在《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中写得清清楚楚,就不复制原文了。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四):父母越“辛勤付出” 孩子越容易成为废柴

  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就是其父母教育引导的层次体现。

  如何培养出信心十足、独立自强和勤于思考的孩子?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交给我们的挑战。

  尤其是,各种信息冲击着大家的视听神经,很多青少年以能博取大众眼球为成功,甚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基本的判别能力。

  这里向大家推荐后浪出版社的《让孩子学会思考》,它很好的为我们解答了新世纪的育儿困境。

  本书是由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余年的一名儿童心理学家 达琳·斯威特兰(Darlene Sweetland, PhD)和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罗恩·施托尔伯格(Ron Stolberg, PhD)所著。

  两位作者对这一代人特有的社交、情感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针对家长不经意间助长孩子即刻满足需求的情形,他们列举出了五种家长陷阱,并为解决所有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实用可行的方案。

  先来看看你是否已经跌进家长陷进了:

  1.你的孩子是否会在应该自己去想办法的情况下把问题告诉你?

  2.你是否有强烈的使命感去解决问题,无法做到只听不做?

  3.如果你不亲自解决问题,孩子是不是会暴跳如雷或焦虑不安?

  4.如果你没为孩子效劳,会不会感到内疚?

  5.你们谈话时,孩子会不会拿别的家长和你比?

  6.是不是在生日或节日之前,孩子想要的东西就已经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7.你是否会因为看到别的父母为孩子举办生日派对而排除万难照做?

  8.你是不是有过干涉学校为孩子安排老师的事?

  9.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完成学校作业这方面,对孩子给予帮助过多了?

  10.当孩子有需求时,你是不是会不假思索地停下手中的一切,就为了做到对孩子有求必应?

  11.你会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奋力使孩子摆脱问题,然后又对自己说下不为例?

  12.你是不是会在活动或会议期间回复孩子无关紧要的信息?

  如果你有3个以上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就该警醒自己的育儿方式了。

  本书的作者通过研究观察提出,父母越“辛勤付出” 孩子越容易成为废柴。

  聪明的父母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无知,为自己和孩子的独立成人埋下大坑。

  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尊重与信任,建立规则和正确的价值观,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在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与思考的过程中,成长为人格与心态皆健全的人。

  父母与子女一场,最终指向的都是离别,而为人父母的终极职责应该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书中认为即使面对孩子的一个愚蠢念头,详细讨论某种行为的后果,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好的沟通引导可以帮助孩子独立思考。

  所以,下次你听到孩子打算做出一个你不能理解和认同的行为时,只要他愿意和你交流,就是你帮助他成长的好时机。

  第一步 是调整自身心态,保障沟通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先平复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愤怒还是嘲笑,都尽量不要展露,而且用平和与好奇的语气和孩子进行沟通。

  第二步 问原因,了解原因才能更好的明白孩子的行为动机。

  所以,你可以问孩子为什么你会有这个念头?

  通常孩子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甚至幼稚可笑。

  当你清楚孩子的期待与动机后,第三步表达理解,拉近立场。

  适当的做思考状,站在他们的立场给出回应,最好是对情绪和意图表达理解,拉近你与孩子直接的关系,让他知道,你能站在他的角度看待这个事情。毕竟,有时候理解比爱来得更难得。

  第四步 引导孩子对结果的思考与判断

  你可以问:

  这件事情做成了之后,会有哪些结果呢?

  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

  你的朋友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它会为你留下什么样的回忆?

  你有因此有什么收获?

  ……

  以上问题,用上一两个能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事情发生会面临哪些局面即可。

  如果,你的引导依旧不能打消孩子做傻事的念头。

  第五步,表达自己的见解,给出建议和边界,并将选择权交给孩子。

  如果,你并不看好孩子的决定,比如他执意要体验下醉酒的感觉,你只需要告诉他,如果他真的在聚会时喝醉了,可以打电话让家人去接他回家,但如果醉酒后没有联系家人,将在未来三周内不能参加任何朋友的聚会。

  毕竟,孩子的很多想法往往欠缺考虑也不够成熟,最终可能还是需要大人帮忙,但是这样的沟通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对问题思考的维度,并且也知道自己要对自身行为负责。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引导交流只限于可控和不威胁孩子和他人的情况,如果事情的后果是孩子无力承担的,那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确表态,说清事情的轻重。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需要和人工智能竞争,父母能给予最大的支持就是早日培养孩子独自思考的意识,千万别用自己的辛勤与刻苦去培养一个哗众取宠没有明确自己概念的巨婴。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五):作为父母,我们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刚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看到老师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各位家长,由于学校暖气改造,今天没有晚饭,请给孩子带些吃的,带来不便请谅解。” 孩子没有晚饭吃?我急忙又开车去学校旁边的超市,碰到好多和我一样的家长都在买面包之类的东西,都提着东西往学校里送。 其实除了这次特殊情况,送试卷、送书、送饭卡的每周都有,这都会在班级群里看到。我们孩子这么需要人照顾,对家长如此依赖,真不忍心让他们以后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但是他们终究要走向社会,独自面对一切,我们怕孩子吃我们吃过的苦,可是当孩子独自面对世界时,他们有能力生存吗?他们有抗压受挫能力吗?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说到了这些即刻满足的孩子,遇到问题不能独自解决,受挫能力低下都是我们教育上的问题,这本书指出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容易陷入的误区,并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出信心十足、善解人意、具有集体意识的孩子,让他们在成年之后,有责任感,有成就感。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作者是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达琳·斯威特兰是一名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余年,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家。罗恩·施托尔伯格是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 《让孩子学会思考》一共十三个章节,主要说到如何避免陷入五种家长陷阱,给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锻炼孩子独立打拼的能力。 一、五种家长陷阱 作者在书中说到家长陷阱,就是指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解救他们的情况。有时我们是在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和引导孩子。 五种家长陷阱分别为:解救陷阱、火速陷阱、压力陷阱、给予陷阱、负罪陷阱。 解救陷阱:父母迫不及待地帮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觉得总会有人替自己解决问题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思考并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火速陷阱:迅速满足孩子的要求,加强了他们愿望即刻达成的预期,从而让他们没有耐心,不愿意为任何事情等待,延迟满足能力不强,容易意气用事,轻言放弃。 压力陷阱:家长总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在竞争中收到挫折,他们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不想因为自己做的不到位,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推动孩子往前冲。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做的不够好,压力也越来越大,容易自卑。 给予陷阱: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己小时候无法得到的东西,他们觉得孩子只需要负责学习,家长负责满足孩子大部分的物质需求,让他们失去了劳动和自食其力的能力。 负罪陷阱:很多家长不能经常陪孩子,父母常常会因为引起孩子的不高兴而心生愧疚,这种负罪感,让家长质疑自己的决定,从而屈从孩子的要求。 识破这些陷阱,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焦躁不安被拒绝都是正常的事情,你的职责就是引导他,放手让孩子自己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 二、给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 对父母来说孩子遇到的问题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自己就帮忙解决了,这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哭闹和纷争。看似你是个负责的父母,但其实让孩子失去了重要的练习机会。 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父母,甚至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五岁的小侄女穿衣服穿鞋子总是特别慢,我的母亲作为孩子的奶奶总是想帮她穿,说是节约时间,小侄女总是哭闹着要自己穿,还说着“老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小侄女特别独立,可以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袜子。 大人在总是竭尽全力保护孩子,这其实是父母剥夺了孩子至关重要的练习机会。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承受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的结果,只有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他们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才能避免再犯错。 三、锻炼孩子独自打拼的能力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正常的,但有的家长只关系学习成绩,学习之外的活全包了,类似洗衣服,削水果,剥鸡蛋皮是事都成了家长的事。家长这样做忽略了孩子别的方面的需求,比如生活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能不能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 今天的孩子期待速战速决,坐享其成,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也随之消失,他们没有宝贵的人生阅历,他们没有机会经受各种挑战,无法积累经验,无法解决问题,从而无法建立自信。 其实想想,我们有时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都是我们擅自做的决定,没有经过孩子同意,也许孩子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有主见、责任心、认真踏实和自立自强的人吗? 孩子终究会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很多家长为孩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干涉太多。如果说,孩子是一只小鸟,我们只能负责它在学会飞翔之前的安全,它飞入天空之后的问题都要自己面对并解决了。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过:“所有的父母都具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他们是唯一能够和必须拯救自己的孩子的人,因为他们具有在社会中组织起来的力量,并能在共同生活的实践中采取行动。”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如何行驶做父母的权利,来用心教育我们的孩子?家长能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读读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六):“我不敢,不去,不会……”被束缚长大的孩子,都缺少一种能“我不敢,不去,不会……”被束缚长大的孩子,都缺少一种能力

  “宝宝快回来,那边脏。”“够不着好吃的了?妈妈帮你拿。”“不能出去,外面有坏人。”……这些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很多人都是听着这些话长大的,很多人也在对自己的宝宝说着同样的话,从来不觉这些话有什么不对,更没有意识到这些话是在束缚着孩子成长,也让自己掉进了“陷阱”里。

  美国执业临床心理医生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在《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中列出了父母容易陷入的五种家长陷阱,并告诉读者朋友们,家长总是即刻满足孩子的需求、过度保护孩子,将使孩子丧失思考能力,未来没有办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相反,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去闯去试,才能够培养出孩子的思考力,让他们自信又独立。

  一、即刻满足让父母陷入家长陷阱

  孩子有很多问题,比如经常丢三落四、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大人为此很苦恼,却不知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特别高,怕孩子磕了碰了,怕孩子上学时没有好学校,怕孩子长大了没有好工作……各种攀比、担心,让家长陷入了“解救陷阱”“火速陷阱”“压力陷阱”“给予陷阱”“负罪陷阱”。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孩子遇到麻烦,家长就会解决;怕孩子学习不好,就给找各种补习班;怕孩子不如别人,宁可苦着自己,也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一旦没办法给孩子提升好条件,就会觉得对不起孩子。

  网上流传的那段视频,孩子用着特别好的手机,父亲却在工地辛苦搬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种过度保护孩子、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做法,就是父母掉进“家长陷阱”的表现,其实是在束缚孩子的发展。

  二、父母束缚孩子,让孩子缺少了“试错”的机会

  高度关注孩子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盯”着孩子。冷了赶紧给加衣,没吃的赶紧去给买、做,需要什么立即满足。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遇到问题就会哭爹喊妈。“妈妈,有虫子,怎么办呢?”“妈妈,你跟老师说给我再订一套校服呗?”“卷子没拿回来,怎么写作业呀?”

  孩子完全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更不知道怎么去做才好。

  《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指出,家长的过度干涉阻碍了孩子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孩子们从来没学过,没接触过,就连“错”的机会都没有。

  三、抓住成长关键期,让孩子自信又独立

  约翰·鲍尔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亚伯拉罕·马斯洛等理论家经过大量研究,都认为,孩子的发展有规律可循,按照孩子的发展阶段,抓住关键期,培养孩子的社交、情感、认知等能力,会让孩子具有很强的思考力、解决问题能力,变得独立而自信。

  比如说,孩子两岁的时候会有一个“叛逆期”,其实这是孩子自主独立意识的萌发。孩子通过说“不”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他们是在为“独立”而战。此时父母如果过多限制孩子,不让他尝试着去做决定,孩子的这部分能力就没办法得到锻炼和发展,慢慢变得依赖,欠缺思考力。

  四、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

  一是适当放手,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不管是社交也好、时间管理也罢,孩子都需要自己去经历,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虽然一开始可能做得不好,但当经验积累起来时,孩子就会拥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二是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父母对孩子放手,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允许孩子犯错,但要承担犯错的后果。比如很小的孩子想要自己喝水,自己拿不好杯子,水会洒到身上。但他多试几次,很快就会自己拿杯子了。如果没有机会试,就没有办法增长这种能力。

  三是孩子想要的东西,让他努力争取。

  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想要的物品可以制作“心愿清单”,设定一些条件,达到了才可以得到。这样孩子就可以为之想办法努力,并学会珍惜。

  四是鼓励孩子敢闯敢试。

  家里有出游计划,完全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承担一部分工作,比如问路,比如确定带什么物品,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制定路线、订酒店,等等。

  孩子做这些,慢慢就学会和陌生人打交道,学会全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父母爱其子,必为之计深远。”即刻满足孩子固然能让孩子欢喜、家长省心,但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是在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5�5����%"�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七):暑假已经过去三分之二,孩子作业还没做完,家长最好的做法是……

  热气腾腾的周末,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窝在家里。

  睡个午觉起来,发现孩子家长群里有100多条未读信息,马上点进去看,原来大家都在“汇报”孩子暑假作业的完成情况。

  从大体来看,绝大多数同学的暑假作业已经接近尾声,只有极少数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家长无奈地发着表情包,“哭诉”到:“好羡慕你们啊,孩子作业都做得差不多了,我家儿子只知道玩,完全不知道暑假已经快结束了。完成不了作业,老师不给报名,咋办哦?”

  这时,大家都纷纷“献计献策”帮助这个家长如何让孩子做作业,没收手机的有之,拔掉网线的也有,甚至有家长建议直接切断电视、网络信号……

  很多时候,我们都因为担心孩子无法正确地处理遇到的困难,而选择了挺身而出。这样做的结果确实是帮助孩子很快地解决了问题,但也同时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而让孩子学会思考,则是身为父母能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事情。

  达琳·斯威特兰和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罗恩·施托尔伯格在她们共同出版的《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就明确地提出了“明智之举——在上高中之前给孩子犯下错误、忏悔反思、痛改前非的锻炼机会。”

  作为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多年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达琳·斯威特兰主要对有社交、学习和情感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在书中,她对这一代人特有的社交、情感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针对家长无意中助长孩子即可满足需求的情形,为解决所有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方案。

  针对孩子学习,特别是青春期孩子,作者主张父母放手,为孩子创造充满锻炼机会的环境,让孩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毕竟孩子的人生还需要他自己去面对,而这也是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

一、专家对“成功”学生的看法

  对成功的追求,几乎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事业,虽然对每个人来说,成功的含义并不相同。然而对学生而言,成功就是考试分数的量化。

  在专家眼里,成功的学生具有怎样的品质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全美过各地老师公认的较为权威的答案:

变通或者抗压能力内在动机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良好的社交能力,包括人家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批判式思维勇于承担责任

  这份答案里没有把智商、分数或者客观评价体系当做判断依据,他们强调的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处理难题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和娴熟的技能。

  可见,在专家的眼里,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学生。那些诸如“高分低能”的孩子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

二、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这个即刻满足的时代,结果往往比过程更加引人注目。

  然而,在孩子学习这条路上,强调学习的过程,比强调学习的结果更能够让孩子接受,也更能够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独自去面对学习结果,想办法去追求学习的过程。

  针对不同的阶段,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小学,就要在孩子取得积极分数而不是高分时,奖励他的进步;而在初中这个应该放手的年纪,则应该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他自己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到了高中,家长已经是无力观望的时期了,只能平衡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削弱孩子的竞争力,瓦解他们的斗志,夺走他们树立信心的机会。

  只有强调学习的过程,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业自我概念,让他对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进行描述和肯定,而家长能做的就是注重学生的综合成就,而不仅仅只是分数的高低。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管是简·奥斯汀还是欧内斯特·海明威,他们总会写别字,却成为了大名鼎鼎的作家,甚至连托马斯·爱迪生都是一个数学很糟糕的人,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发明家……

三、随时待命的家长

  小美的作业落在家里了,妈妈只好马上掉转车头去拿;米米的手抄报作业没有完成,妈妈给老师打电话第二天再交……

  这是不是你在做的事情?很多家长都会义不容辞地帮助孩子,并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这个时候,也会特别有成就感。然而,这样行为却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解救陷阱”。

  “多问问题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要为孩子包办代劳”作者在书中针对“家长如何以最佳方式促进孩子学习时”这样回答。

  让孩子在挫折中历练自我,家长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适时与孩子交流如何采取更好的措施,产生更佳的效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欣赏他们的优点和天赋,而不是作为一个铲雪车式父母,为孩子清除人生道路上所有的障碍。毕竟,能够陪伴孩子到老的,只有他自己!

  放手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学会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这才是对家长能够教给孩子的最好的事情和技能。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八):规避五种家长陷阱,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你可以这样做!

  最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是不是真的家长帮孩子清理完成长路上的所有障碍就是真的爱孩子?

  显然不是的。

  现在的孩子凡事都不能等,遇事也不会自己解决问题,直接电话找家长帮忙解决,是真的好吗?

  当然也不是!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成长,成长的过程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

  道理都明白,然而实际的生活中,却有太多的家长不由自主的知行不能合一,不知不觉的就过度参与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们总是焦灼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孩子等候着/饿着/冻着/渴着……”一点挫折都不想让孩子体验到,更别说其他的自然成长经验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于生活常识一无所知,越来越多的孩子变成所谓的“巨婴”……当越来越多的社会视角开始关注这一现象的时候,我们开始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近看了一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里面的观点给出了现在焦虑的家长们在育儿问题和原则上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书的作者是两位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一位作者是达琳·斯威特兰(Darlene Sweetland, PhD)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余年。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家,她主要对有社交、学习和情感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 另外一位作者罗恩·施托尔伯格(Ron Stolberg, PhD) 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对这一代人特有的社交、情感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针对家长不经意间助长孩子即刻满足需求的情形,他们列举出了五种家长陷阱,并为解决所有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实用可行的解决方案。

  结合书中的观点,请各位宝妈宝爸做相关自查:

  你是否具备以下五种家长陷阱?

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需求,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压力陷阱:不顾一切地推动孩子向前冲。给予陷阱: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给他们自己努力获取的机会。负罪陷阱:因为内心的负罪感或不安感,家长冲动行事。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犯错。实际上,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那就是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心理需求是不同的。

  我们的父辈们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的世界观,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造就了我们的世界观,现在孩子们的成长经历也必将造就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不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父辈们,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日新月异,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智能又简便。原本就越来越智能化的现代,如果再配上父母“精心呵护”的养育,孩子们的成长是不是更加没有自主锻炼的机会呢?一个没有自己成长体验被过度养育着长大的孩子,不会独立思考,不会随机应变,更不会处理独自生活的一切状况,这样的孩子,养大了又能怎样?

  所以,不做过度保护的家长,不做过度养育的家长,把孩子的成长真正的交还给孩子自己,家长做好自己该有的引导和陪伴,有方法,有技巧,在正确的时间让孩子去经历该经历的事,不论是身体发育,还是心理成长,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从孩子出生开始,到孩子真正的成人离家,长达一二十年的养育时间,这本书可谓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方法借鉴。再加上两位作者工作原因,有了大量的案例作为分析讲解,读起来也非常的通畅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是一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可错过的好书,能够帮助你了解孩子缘何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培养出信心十足、独立自强和勤于思考的孩子。

  我很认可一句话:“如果不能保证一辈子给孩子保护,那就及早让孩子开始锻炼自己去飞翔!”。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中盛明兰的老祖母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好的教养方式,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控的让孩子去体验,去试错,去在经历中成长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世界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爱孩子,就该如《让孩子学会思考》书中所说这样运用一些积极的育儿策略:

遇到困难偷着乐——因为这是训练孩子各项能力的最佳时机。让等待成为每一个年龄段孩子的必修课——即可满足只会毁了你的孩子,而学会等待,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思量自身行为、观察周围环境以及为他人考虑的时间,也就有了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让孩子学会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先从家庭成员开始。踏实勤劳,体贴周到的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个优秀的人都具备的能力。过程比结果重要——坐享其成无以成大业,在成长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克服困难和弥补过失的孩子才能具有更强大的本领和适应性。挥汗如雨的过程比最终结果更值得庆贺。教他们自食其力——努力奋斗胜于不劳而获。

  独立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生命过程,所以让每个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最好的教养方式,家长能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就是独立思考!独立,自强!勤于思考!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九):不是你家孩子不够优秀,而是你陷入了这5种家长陷阱

  在育儿的道路上,你是不是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几乎把全部的心思都花费在孩子身上,可是孩子却没有如自己预期的那样成长成才,反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想要的东西一定要你立刻满足他;社交能力差,不知道和其他人相处;抗压能力弱,遇到问题容易逃避退缩等等。 可能很多父母会很烦恼:为什么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而自己家的孩子总是这么糟糕呢?其实不是孩子不够优秀,而是你陷入了家长陷阱。 一、什么是家长陷阱 什么是家长陷阱呢?《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就做出了解释:家长陷阱是指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的冲动,挺身而出。看似救孩子于水火,实则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陷入家长陷阱当中呢?《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给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中招了。 1、当孩子问你要东西吃时,你往往会停下手中的活给他拿。 2、如果孩子把东西落在学校,你会再带他回学校去拿。 3、交作业的前一晚,你会为他忙前忙后。 4、周末,孩子的时间都被课外活动占满了。 5、孩子每天至少会发两三条信息向你问这问那。 如果上面问题,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真的陷入了家长陷阱当中。作为父母,我们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总会想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亲自解决问题。这无形当中就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最常见的五种家长陷阱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陷阱并不少见,最常见的有下面5种类型: 1、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 家长最常陷入的两个解救陷阱就是学业和社交。 有的家长把分数看得很重,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有的家长想到的是打电话给老师,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补救。 当孩子和同伴发生不愉快时,有的家长可能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对方父母,想通过父母来解决孩子之间的分歧。 遇到问题时,家长比孩子更卖力,可是结果往往不如意。有些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孩子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 2、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需求,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 对很多父母来说,疼爱孩子就是要迅速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这并不是疼爱,而是溺爱。 很多孩子把自己当作孤立的个体,而不是大家庭当中的一份子,当他们希望得到某一件东西时,从来不考虑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影响。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大发雷霆,又哭又闹。 3、压力陷阱:不顾一切地推动孩子向前冲 很多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他们经常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比如学钢琴;学画画;学跳舞等等。父母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个,可是殊不知道这无形当中给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压力。 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焦虑不安,当孩子没能满足家长的期望时,家长伤心失落,而孩子也会变得沮丧挫败。 4、给予陷阱: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给他们努力获取的机会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很容易就能够满足他们。比如最新款手机、名牌衣服等等。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苦了大半辈子,不能让孩子再吃苦,所以在物质方面会尽量满足孩子。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是孩子有求,父母必应。这就无法让孩子体会到努力的重要性,有可能会让孩子不懂得珍惜所拥有的,甚至是好吃懒做。 5、负罪陷阱:因为内心的负罪感或不安感,家长冲动行事。 有时候父母的管教会引起孩子的不快,孩子可能会对父母说:“我讨厌你”、“你不懂我”等话语。父母听到这样的话时,心里往往会觉得难过,内疚、不安。 于是为了讨孩子的欢心,有的父母就不得不妥协于孩子。孩子想要买玩具时,就立马给孩子买,孩子不想吃青菜时,就不让吃等等。 这种现象在双职工家庭中更为常见。因为他们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所以他们极易向孩子屈从。 三、如何避免陷入家长陷阱 家长应该如何避免家长陷阱呢?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就给出了一些实用性建议。 1、把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家长,很多问题轻易就能解决。但是这并不能让孩子得到锻炼。家长应该把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而家长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指导就可以。 如果你的孩子年龄还小,那么你可以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让孩子自己考虑哪个方案更合适。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是中学生了,那么你可以多听听的孩子的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意见。 而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是高中生了,那么你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予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即可。 2、从小培养孩子学会耐心等待 有的人会觉得孩子还小,根本没有耐心等待。所以总会即刻满足他们的要求。实际上,9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开始学着等待了。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学会耐心等待。 对于9-18个月的孩子,可以在陪他们玩游戏时顺便让他们知道等待的重要性。比如在来回滚球玩时,你可以先数一、二、三,三秒之后再开始游戏等等。 对于18-30个月的孩子,你就可以开始口头命令他们等一等。比如孩子伸手过来说要抱抱时,你可以说:“好的,等2秒钟。”然后数到二后再抱他。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你可以更明确地要求他等一等。比如孩子说:“妈妈我饿了。”你可以说:“那再等10分钟,我去做。” 3、家长要清楚压力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孩子 在很多时候,家长会参照别人的育儿方法,会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做对比。所以他们会落入压力陷阱当中去。家长要明白这种压力是来自于自身,而不是孩子。 家长要改变观念和态度,明白孩子想出去玩耍,不想周六日去上兴趣班,这是正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对。 4、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 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不仅能够让他们学会延迟满足,明白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之外,还能让他们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自食其力呢?主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将零花钱和家务挂钩,可以制作家务表,当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就能领到相应的零花钱,比如收拾餐桌;倒垃圾等等。 另一个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出去做一些兼职。比如帮邻居看孩子、遛狗等等。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是高中生,还可以让他们出门去做一些工作。 5、放下负罪感,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不能帮孩子马上解决问题时,父母不需要有太大的负罪感。相反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给孩子做的午饭,孩子不爱吃,这时候你可能会难过自己让孩子饿肚子,然后说:“要不我们赶紧去外面买点吃的吧。” 其实不必紧张,你可以换另一种说法,比如:“你可以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吃的,如果你午饭不想吃这个的话。” 通过这样的回答可以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让孩子明白很多东西需要靠自己努力。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辈子的事业,在这过程中,孩子在长大,父母也在成长,他们学会着如何做更好更合格的父母。

  《让孩子学会思考》读后感(十):没有真正的熊孩子,只有掉坑的家长

  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好孩子全是教出来的?

  孩子现在已经快上六年级了,接送依然是个头疼的事情。

  尽管学校离家不太远,只有 700 多米,但毕竟经过四个路口,一家医院,一个超市外加一座公园,人流量大,人员构成也复杂。有心让孩子自己上学放学,一方面网上这么多孩子走失的事件让当家长的担心不已;另一方面还担心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放学打闹出事或者干脆聚在一起玩游戏不回家影响功课。

  孩子妈妈最后想出了一条好主意:

  交代让他自己放学回家,同时自己远距离观望。

  看着他背着书包走出学校,随后小心翼翼的从斑马线过马路,张望着避过闯红灯的电动车,穿过公园,经过医院,安安全全的走到家。几次下来,孩子也对独自回家充满自信,甚至拒绝了老人们放学接送。

  我对爱人的决定点赞,她却说,这是从一本叫做《让孩子学会思考》的书上看来的。我拿过来翻看了两眼,有句话深深吸引了我:

家长解救孩子的过程,就是奋力阻止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本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让孩子学会思考》,其实并非哪个成功奶爸宝妈的作品,作者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斯托尔伯格,都是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家。他们不是培养了一个或几个出色的孩子,总结经验写出书籍,而是总结了数以千计孩子的各种情况,深入研究青少年和儿童心理问题二十多年,总结出来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准则。

家长不掉这五个陷阱,孩子就会提升潜能

  这本书书名强调“让孩子学会思考”,其实,聪明的家长都明白,想让孩子学会思考,变得成熟,就必须有善于思考的家长。

  而书中反复强调的五种家长陷阱,是家长掉坑,以至于让孩子也因此难以获得成长的关键所在。这五种陷阱,以爱孩子的名义召唤着父母,却让父母掉入坑中,最终让孩子承担无法快速成长的恶劣后果。分别是:

解救陷阱:看不得孩子受苦,孩子一遇到问题家长就立刻出手解救,以至于孩子养成凡事都依赖家长的心理定势,缺乏锻炼的机会。尤其是学习和与人交往两个方面。火速陷阱:孩子有合理需求给与满足没有问题,问题是立即给与满足,让孩子失去了等待的耐性。让孩子无法体会到延时满足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运动以及未来事业等方面也期盼一蹴而就,没有等待的习惯。压力陷阱:不由自主的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即便嘴上不说,依然传递给孩子一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以至于过度给与孩子报名这种班那门课,让孩子苦不堪言,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给予陷阱:对孩子的物质需求百依百顺,以至于孩子视为理所应当,不仅不知道珍惜,更不知道物质的真正价值所在,甚至把家长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行为和对孩子的爱画上等号。负罪陷阱:面对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大多数家长还是会拒绝的,但面对孩子的苦苦哀求,家长往往因此内心隐隐生出愧疚的心情,以至于即便不能当时妥协,也因此今后在其他需求方面给与过度补偿。

  这五个陷阱,看起来,都是很平常的小事,作者却用家长当心掉入陷阱这样的标题去提醒家长们,识别并忍住这些陷阱,给孩子自己成长和尝试的机会。

允许孩子操作手机,别让手机操纵孩子和自己

  侄女才不到两岁,已经能够熟练玩手机游戏了。每次都会可怜巴巴的看着大人,用很讨巧的口气说:

请问,我能玩一小会儿你们的手机吗?

  答应了,就欢天喜地的玩游戏,而一旦拒绝,就会改变策略的耍赖说:

就要就要,我就要玩手机嘛!

  一直闹到满足为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许大多数家长都会有深深的同感:似乎现在的孩子,不管是两岁,五岁还是十五岁,都对手机情有独钟。

  而对于家长来说,限制孩子玩手机,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担心:

  一是担心影响孩子学习,二是担心影响孩子视力。

  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提出了更重要的论断,习惯手机会削弱孩子的工作记忆能力。

  所谓“工作记忆”,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人们把信息保留在短时间记忆中去的一种能力。比如小孩记性好,读课文读上几遍就能立刻背下来;或者一个电话号码,重复两次就能背过,但这些记忆如果不加以复习,记住了也很快就忘掉。

  这样的短时间就能记住,长时间不用就会忘掉的记忆能力,就叫做工作记忆。通常这个能力,小孩子会比成年人好用。

  书中有个重要的科研结论表明:由于人们经常利用手机获取和存储信息,反而让孩子错过锻炼自己工作记忆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思考》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快要年满十八岁,都有总结好的例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中肯建议。

培养孩子的执行力,不是靠当班干部和上辅导班

  我们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力……

  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却拿出篇幅来强调如何培养孩子的执行力。

  一开始我有些困惑,执行力还需要专门培养吗?只需要非常听话,不就是执行能力了吗?

  这么理解其实是小了看执行能力。真正的执行能力,其实不是对老师、父母和领导的话言听计从,而是用高级推理来管理和使用多重信息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是独立、体贴、自主功能的核心。

  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书中提到三点:

  提升执行能力的最佳学习期是青少年的青春期。

  用合适的提问(而非建议)让孩子尝试深入思考。

  关注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尝试,并鼓励之

  整本书下来,从 1 .8 岁到 18 岁,从孩子到青少年,让孩子学会思考,其实不是泛泛而谈的强调孩子你要多思考,而是为孩子创造充满锻炼机会的环境,并培养孩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的习惯。

  当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人生中的大部分问题,那么,自然而然的,你培养出来的,就是有自信,高自尊和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