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电磁人》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电磁人》经典影评1000字

2021-05-04 23: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电磁人》经典影评1000字

  《电磁人》是一部由托马斯·班加尔特 / 盖-马努尔·德霍曼-克里斯托执导,Peter Hurteau / Michael Reich / Helena Stoddard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磁人》影评(一):机器人情感

  依旧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命题。

  影片后面明显比前面好。沙漠那段超级性感。却是绚烂的悲剧式结局。

  电影里Daft Punk哥俩用了很多别人的音乐,有点出人意料。

  摄影是Daft Punk的Thomas Bangalter,片中服装应该有Hedi Slimane的手笔。

  《电磁人》影评(二):我唯一提得起兴趣的就是里面的“Human”小车

  整部电影我看来实实在在是部默片,没有对白,不知电影中的社会是否有语言的存在。我唯一提得起兴趣的就是里面的“Human”小车,通天的大道,乌黑崭亮的小车,蓝蓝的天空--的确是美国的国土,自由的国土就会发生自由的故事,本片里的两个人(暂且称为人),为了想变成另外一种生物(看上去符合我们现在人类的审美观)结果却因为自己的怪异走上了不归路。

  《电磁人》影评(三):机器人,别伤心,有我在,一切放心。

  

因为dp解散了,看了爆炸那段,听说是出自这部电影,第二天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就意外拿到了个资源,本来就是为了看看dp拍电影是个什么揍性,以为是两室一厅那种瞎比胡闹的,上下班路上消磨一下时间就得了,结果,我草,这也太牛逼太好看太感人了吧!!!厕所那段我真实心碎,脸化了的时候如果我不是正在努力拉带薪屎我就要落泪了。有时间应该关上灯在大一点的设备上重新看一遍。沙漠悲歌也很踏马感人!太悲了!有点想起本马达的gerry了

  《电磁人》影评(四):坦白说没看懂

  虽然没看懂,但是还是想就我看到的表面说一下自己的理解。电影中的人类社会,因为某种原因人类不能将自己的皮肤暴露在空气中,每个人都带着面具生活。两个主角却是机器人,他们极力想让自己成为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人类的面具,却一上街就被人类认了出来,因为真正的人类并不需要通过面具来彰显自己是人类。他们被认为是异类,遭到了驱逐。其中一个在走向沙漠的旅程中,接受不了一直以来的信念被摧毁,选择了自爆。剩下来的一个在不久后也选择了自焚。

  虽然我觉得演这部片子不需要什么演技,但是有个细节我还是觉得很有意思。Guy(金色头盔)一开始都是大步流星的走着,在目睹了同伴自曝后,是一种踱步的方式走向同伴的遗骸。

  另外,虽然片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一片静默,但是daft punk的配乐还是选的非常好,片尾Guy在火中孤独的走向死亡的那段配乐尤为打动我。

  《电磁人》影评(五):融化

  最享受这样一种感觉——细致的开始,盛情地描穆,最后粗犷地融化。

  处处都在闪烁着,却没有技巧,没有忧虑。放开,再放开,放到生命中去。

  可一切拙劣在保守者面前是不会被原谅的——小孩被吓呆了,大人们投以抗拒。

  要知道,他们带的头盔与你一样啊,不是吗?你却也被他们所创造啊!哦,不对!你不是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他们。而你要这样做,又有什么不得不做的理由呢?当面孔融化了,你的渴望不也宛如灾难般失去了吗?那些人,他们自有生命中的规律,也从而蒙蔽了面孔,变得保守。试想一下,烈日里,那笨拙的坦诚和虚假,可会有什么得以期待的结果?你希望会,你甚至为这希望付出所有。

  其实啊,在面具融化而被擦拭之后,你比人要更像人啊。

  选择总是如此斑驳,一路下去,尽头?一个人说,再尝试一次吧!于是他回避了遭遇。

  另一个人却犹豫了,他没有回避,所以在犹豫中做了决定。

  他在面对镜子时看透了自己。是的,他们是不会被接受的,一切意义仿佛与他们无关了。

  那是个艰难的路程,没有汽车,徒步,而坚持下去也依旧会报以绝望。

  有个人下了决心,他不愿重复去错了。

  另一个人愿意继续错着,可朋友的选择却惊醒了他。

  他做不到直接死去。孤独相伴,长路漫漫…

  他终于砸毁了头盔——最像人的那一部分,用它来烧灼自己。

  我不敢想象机器人是否有痛觉。只见他烧灼着,行走着,用他那整个的灵魂行走着,伴随了一切真诚和痛苦,走过去,走到头,他还会继续走,在视线里走,走出视线,你也情愿相信,他还在继续走,继续走,走向那融化他,也让他诞生之处。

  《电磁人》影评(六):自幻为非人类的忧伤

  “在Discovery这张专辑的筹备时,一次的录音室意外彻底改变了Daft Punk,他们宣称在1999年9月9日早上的9点9分,当他们在为新专辑的歌曲取样(sampling)时,录音室发生了大爆炸,等到他们清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变成了半人半机器的robots,从此以后,Daft Punk就像是星际大战的黑武士一样,永远带著头盔面对这个世界。”

  这两个头盔之下的脑袋在想些什么?

  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

  在一个显得有些荒凉干燥的世界里,两个带着头盔的机器人,开着一辆车牌号为“Human”的黑色汽车驶进了人类的小镇。人人都带着面具。他们坐在缓缓驶过的汽车里,打量着人类的生活。这看不见目光的注视里,蕴含着多少期待,什么样的期待。

  在小镇的那边,有一个黑与白的房间。白色是无尽的虚无,虚无的延伸为他们带上面具,赋予他们为人的假象。

  他们走出那个房间,烈日却烤化了他们的面具,为人的假象融毁了,他们被人类追赶出了小镇,一如当年被追赶到风车磨坊里的弗兰肯斯坦。

  毁灭的火焰已然在他们脑海里升起,那是不可逃避的宿命。

  一如当年的弗兰肯斯坦。

  逃避已是徒劳。只是脚步还在不停地迈动。那个给他们带来片刻喜悦的黑与白的房间,在记忆中远去了,缩小成一个看不见的点。

  只剩下徒劳,和无尽的荒野。

  毁灭的火焰在心头愈烧愈旺。

  机器人甲率先放弃。他脱下人类的服装,露出了后背的自毁开关。

  另一个机器人帮他拧动了开关。

  一阵爆炸声中,那个成为人类的幻想也灰飞烟灭了。

  另一个机器人把他的碎片堆成一堆,然后转身离去,向着夕阳,那一片安息之地的火海。

  他自己无法启动背后的开关。

  他把自己点着了。

  火焰将为我们带来末日与永生

  【电影完】

  蠢朋克真如其所宣言的那样,成为半机器人了么?我感觉其中多半是夸大其词的自我宣传。不过,长久的头盔生涯也许真让他们跟素面朝天的人群产生了疏远感。我不愿以恶意来揣测他们的真实用意,就让我们说,这部电影的情感是真实的,来源于作者的真实人生体会吧。

  颇能打动本司的,是他们的面具熔化后,两人躲进洗手间,有一个机器人久久不愿清理头盔上的残留物,就像小孩子的固执。那个机器人也先决定放弃。他们逃亡荒野的时候,回忆起了给他们戴上面具的那个房间,愈走愈远,房间也愈来愈小。

  想要变成人儿却不得所愿,这份忧伤只怕daft punk这样的人物才有最深切的体会吧。

  《电磁人》影评(七):《电磁人》:无限衍生的悲伤

  这更像是一部彩色默片。大半部分的时间,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对白,没有带有激情的情节。故事内容很简单,但导演却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长时间的沉默大概很容易让人想到小脚老太太的裹脚布。

  他们开着装有“human”车牌的车,来到一个满是电磁人的城镇。他们在这里安装五官,渴望变成人。只是太阳下,蜡做的面孔就像掉落在地上冰淇凌,只能慢慢扭曲融化。而除此之外,这个电磁人的社会也无法容忍异类。他们逃离了人群,却永远逃离不了悲伤。

  这两个没有名字的电磁人(hero#1 & hero#2),厚厚的头盔使人无法看到他们的表情。但在蜡做的面孔慢慢融化扭曲开始掉落时,hero#2无望的把蜡推回原处渴望重新获得“人的脸”,以及他们面对面时的停顿,还有hero#2启动引爆装置,颓唐的走向远处,在倒计时完结时分灰飞烟灭。那些场景中,那些悲伤,虽然并不像其他电影那样明显的写在演员脸上,但却更深刻,更震撼。而结尾,hero#1燃烧自己,黑暗中,一个火人慢慢走向远方,更是将悲伤进行到底,推向高潮。结尾曲的女声显得寂寞而苍凉。

  这又是一个关于无机智能机器想变成人类的故事。类似题材的电影、书籍等等也有很多。像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日本动漫《人形电脑天使心》,这些智能机器希望自己也能真的拥有灵魂。但比起其他作品的大团圆结局,《电磁人》给人的却是梦想破碎的悲伤。

  有人把片名直译成“蠢朋克的电磁人”。实际上,daft punk是法国的一个电子组合。Daft Punk的出现一切都要感谢英国音乐杂誌Melody Maker的功劳,他们将Guy-Manual de Homem Christo与Thomas Bangalter这个来自法国巴黎DJ双人组的前身Darlin’所做的Indie rock音乐评为“a bunch of daft punk”。于是daft punk就这么诞生了。90年代中后期世界乐坛出现了“法国新浪潮”。而daft punk正是这股浪潮的先锋。这两个浪漫自由的法国人创造出众多优秀的电子舞曲作品,与Air并列为是法国引领世界电子音乐潮流的重要团体。但这两个首脑人物宣称在1999年9月9日早上的9点9分,当他们在为新专辑的歌曲取样时,录音室发生了大爆炸,等到他们清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变成了半人半机器的robots。从此以后,Daft Punk就像是星际大战的黑武士一样,永远带著头盔面对这个世界。

  这部片子被称作是daft punk的半自传式电影。为人低调的他们总是让人难见庐山真面目,就好象他们真的成了有感情的机器。变得半电磁化的daft punk比我们更懂得机器的心理。和那些多情的机器相比,更冷冰冰的说不定反而是我们。

  天晓得。

  《电磁人》影评(八):傻朋克

  导演二人组《电磁人》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1.一开场那辆车牌照上写着"human",然后两个头盔男一句台词都没有的"人"?穿梭在茫茫大道上,有点行为艺术的感觉 2.后面出现的每个角色都戴着头盔,我很好奇,如何来分辨每个人的特征呢?黄色头盔、银色头盔?如果一旦有了什么bao乱的话,是不是得有什么先进的手段才能甄别出他们的身份?否则每个人都是嫌疑人(我关注的点好清奇) 3.在这个过爆的白色背景中,两个人像在理发店一样的环境里,依旧没有台词,好诡异的镜头语言,背景的噪音也很压抑,真的有一种看哑剧的赶脚 4.两个装着人脸的傻朋克,看着手拿冰激凌的小孩儿,我奇怪的是带着面具怎么吃冰激凌? 5.看到另类的面瘫二人组,被一堆人尾随着进了厕所,这两人走路磕磕绊绊的,我还觉得这演技有点浮夸呀,不过,转念一想也对,因为脸上的胶化掉以后挡住了他们的视线,所以要手伸在前面摸索着才能继续走 6.两人在厕所里,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这一段的配乐很克制,莫名的伤感,如果换成个音效,画面一定很惊悚吧 7.两个人衣服后面写的是"daft punk",傻朋克,百度了一下,"Daft Punk,法国DJ组合兼电音制作乐队,由托马斯·本高特(Thomas Bangalter)和盖-马努尔·德霍曼-克里斯托(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组成。而这两人就是本片导演! 8.就这样静静的看着两个人从白天走到黑夜,又从黑夜走到白天,快10分钟了,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寻找着什么,镜头也跟音乐一样,稳定的镜头像是主观的视角,晃动的镜头是客观的视角,从未看过这样的电影~虽然有点无聊 9.电影第47分钟出现的那个剪影是女性生殖器吧!漫天的沙漠,枯萎的野草,不要低估了老司机的YY能力喔~这是在隐喻着沙漠就是"他们"出生的地方吗? 10.快结尾时,果然炸了,银色的伙伴炸了,伴随着钢琴声,仿佛找不到意义的人类,没有价值的存在,像"机器"一样,除了爆炸,还能怎样? 11.最后一个镜头,燃烧的是"身体",行走的却是灵魂,很震撼,颇有涅槃重生的意味 全片没有一句台词,根据我的观影经验,一般只要是台词少,节奏慢,大量长镜头,大量留白的电影,给人感觉,导演的内心会很丰富,表达欲很强又极为克制,看完要么很压抑,要么一头雾水,似懂非懂的傻坐在荧幕前,这部《电磁人》的剧情部分,两个"人"换脸,然后被周围人排挤,最后在厕所里一番挣扎,依依不舍的把面具扔进了马桶冲进了下水道,可能导演想表达的就是意识和意义,当一个"人"失去了这些,能选择的只有毁灭了自我和燃烧的生命! 不知道算不算过度解读,我只是试着站在导演的角度去思考,心里知道这样的表达形式更像行为艺术,又怎样呢?《太阳照常升起》不也是一种表达吗?它们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形式,我觉得没问题!也可以接受~

  《电磁人》影评(九):无限衍生的悲伤

  这更像是一部彩色默片。大半部分的时间,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对白,没有带有激情的情节。故事内容很简单,但导演却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长时间的沉默大概很容易让人想到小脚老太太的裹脚布。

  他们开着装有“human”车牌的车,来到一个满是电磁人的城镇。他们在这里安装五官,渴望变成人。只是太阳下,蜡做的面孔就像掉落在地上冰淇凌,只能慢慢扭曲融化。而除此之外,这个电磁人的社会也无法容忍异类。他们逃离了人群,却永远逃离不了悲伤。

  这两个没有名字的电磁人(hero#1 & hero#2),厚厚的头盔使人无法看到他们的表情。但在蜡做的面孔慢慢融化扭曲开始掉落时,hero#2无望的把蜡推回原处渴望重新获得“人的脸”,以及他们面对面时的停顿,还有hero#2启动引爆装置,颓唐的走向远处,在倒计时完结时分灰飞烟灭。那些场景中,那些悲伤,虽然并不像其他电影那样明显的写在演员脸上,但却更深刻,更震撼。而结尾,hero#1燃烧自己,黑暗中,一个火人慢慢走向远方,更是将悲伤进行到底,推向高潮。结尾曲的女声显得寂寞而苍凉。

  这又是一个关于无机智能机器想变成人类的故事。类似题材的电影、书籍等等也有很多。像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日本动漫《人形电脑天使心》,这些智能机器希望自己也能真的拥有灵魂。但比起其他作品的大团圆结局,《电磁人》给人的却是梦想破碎的悲伤。

  有人把片名直译成“蠢朋克的电磁人”。实际上,daft punk是法国的一个电子组合。Daft Punk的出现一切都要感谢英国音乐杂誌Melody Maker的功劳,他们将Guy-Manual de Homem Christo与Thomas Bangalter这个来自法国巴黎DJ双人组的前身Darlin’所做的Indie rock音乐评为“a bunch of daft punk”。于是daft punk就这么诞生了。90年代中后期世界乐坛出现了“法国新浪潮”。而daft punk正是这股浪潮的先锋。这两个浪漫自由的法国人创造出众多优秀的电子舞曲作品,与Air并列为是法国引领世界电子音乐潮流的重要团体。但这两个首脑人物宣称在1999年9月9日早上的9点9分,当他们在为新专辑的歌曲取样时,录音室发生了大爆炸,等到他们清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变成了半人半机器的robots。从此以后,Daft Punk就像是星际大战的黑武士一样,永远带著头盔面对这个世界。

  这部片子被称作是daft punk的半自传式电影。为人低调的他们总是让人难见庐山真面目,就好象他们真的成了有感情的机器。变得半电磁化的daft punk比我们更懂得机器的心理。和那些多情的机器相比,更冷冰冰的说不定反而是我们。

  天晓得。电磁人 (2006)8.02006 / 法国 美国 / 剧情 科幻 / 托马斯·班加尔特 盖-马努尔·德霍曼-克里斯托 / Peter Hurteau Michael Reich

  《电磁人》影评(十):扯掉线路,追求自由,本片是赛博朋克的一股清流

  

2077的发行使得很多人对于赛博朋克风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这种叛逆的风格的起源,还是要住宿到上世纪的自由意思觉醒。上世纪七十年代,全世界刮起了一股风,此后,自由意识开始觉醒,这种觉醒体现在年轻人们对于主流意识的对抗,女性意识决定,底层民众反抗意识觉醒等等。

这些觉醒的力量大都有一个共通的目标,那就是让自己的权利意识不受压迫,充分享有各种各样该享有的权利。后来的历史学家对于这一时期的人们中间催生的思潮进行了总结,这就是后来人们谈论到的自由意识的觉醒。

自由意识强调的是反抗权威,谋求平等,当然,这种意识最终归结到的核心就是思想解放。人们不再被现有的主流思想所束缚,最终决定要与当时的价值观相对立,或者是使用一种自己认同的新的价值观作为衡量这个世界的尺度。因此,在自由意识的大环境酝酿之下,我们看到了很多在当时崛起的新鲜事物。比如说朋克。

朋克起初是摇滚的一部分,后来在经过了逐渐演绎之后,脱离了摇滚,此后成为了音乐类型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非常的朋克了。为什么朋克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答案还是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自由运动有关。

朋克不太讲究音乐技巧,而是注重简单和原始,朋克崇尚思想解放与反主流。这两个核心理念就决定了朋克一定是在当时与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相对立的。因此,朋克才能脱离摇滚,成为一个独立的音乐类型。

今天推荐的电影,正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作。本片来源于两个朋克爱好者,自导自演了这部颇具科幻且非常迷离的作品《电磁人》。本片的立意很简单,也很直接。

因此,没有任何的台词加持作为解释,但是观众们也能看的懂。而且本片使用的背景音乐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剧情发展。最终,成功的将主题升华,这也是本片最终的目的。

《电磁人》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结合本片上映以及发行的背景,我们就能看出来导演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反主流,就是彰显一种思想解放的精神。本片中的大环境是一个架空的时代,以及一个架空的星球。

在这个星球的这个时代,人们都是机器人,或者说机器人是主流。然而两个朋克青年却突发奇想的想要成为一个人,并且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行进着。

他们先是找到了一个整形机构,定制了两个人形面具,然后朝着自己所认为的自由思想的方向走去。然而只具备人形,并不能帮助他们最终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在太阳的炙烤之下,他们佩戴的人形面具很快就化为了乌有。这一次的尝试也以失败而告终,愤愤不平之际,他们决定自己灭亡自己,为了追求的理想和自由获得新生。

这是一部寓意非常明显的影视作品,片中的两个机器人以及他们身处的电子时代,结合一下本片发行的年份就能看出来。

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信息技术开始了爆炸式增长。逐渐被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包围的我们,像极了片中的那些没有任何思想的电磁人。我们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化装成大多数人的样子隐没在人群中。

然而总有一些少数人他们是愿意主动思考的,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人生的追求,思考另一种可能存在的生活方式。他们就像是那两个特立独行的电磁人一样。

他们自然知道如何能更好的融入进这个大的“电磁人”环境中,然后和大众一样,然而他们并不愿意这样做,转而是去尝试一种新的可能。这种行为从上文提到的朋克精神就能理解,与主流对立,思想解放。

作为电磁人,他们敢于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且不愿意和大多数人一样仅仅是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仅此而已。他们勇于尝试一种之前没有过的生活,即使这种尝试从一开始就被视为离经叛道。

愤怒的人群们投来愤怒的目光,只因为这两个人特立独行。然而仅仅是这种外形上的尝试并不足以让他们彻底的转变为人类的一员。即使这种表面上的改变已经为他们招致了太多的对立面。

然而当他们看到这种外形上的改变都不能达成的时候,接下来要做的这种彻底的转变已经开始了累积发展。既然不能通过外形转变变成人类的样子,那么活着的意义也就逐渐的淡去了。因此,为了对抗这种从众的生活,唯有死亡才能解脱。于是,在大众看来的这场悲剧发生了。死亡能对抗一切,但是死亡对抗不了死亡,因为死亡对于死亡来说依旧是从众。

朋克的精神是离经叛道,是与主流对立的思想解放,然而这种精神需要注解的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得到最终升华的这种精神还有什么意义?捍卫信仰,除了死亡之外,我们或许还能反抗。

……

你好,再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