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摘抄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是一本由李丛 / 漎姻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精选点评:
●被这本书目录的关键词吸引了: “ 大宝变小了,老大的榜样怎么做; 抢夺玩具,孩子打架; 公平:物质公平,时间公平,年龄公平,教养公平; 比价,愤怒,分离,内疚;” 一个二宝爸爸,这些词几乎充斥着我的每一天,个个都是痛点。
●作为一个普通的2娃宝妈,这本书来的太及时了。
●正面管教理论衍生出来一本实战书籍。主要针对多个孩子的养育问题,通过案例对正面管教理论加以应用。
●非常实用的书,建议二胎家庭都能提前读到这么好的书。理解大宝,让宝贝们能够感受到手足的温暖
●正面管教-多子女养育(主要为二孩)实践书。核心理念“用看见代替比较,用合作代替竞争,用鼓励代替刺激,用信任代替公平。”提到了很多实用的养育方法,难在改变习惯并实践。我实在喜欢作者本人的状态和打了鸡血的生活,为此多打一星,五星好评。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子女真是一本实操性极强的书。 里面的案例特别接地气,觉得自己养育两个孩子就会发生很多书里的问题。以前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从书上的模型,分享的方法实践在自己孩子身上,有了很多积极变化。特别受益。 推荐❤
●想当好两个孩子的妈得不断学习啊;感觉育儿和为人处事差不多,温柔坚定,将心比心,量力而为。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一):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和孩子爸曾是猪队友
买!
即便是预售的书,我在下单后第三天就收到了,效率挺高。
这本是我熟悉的一位作者李丛老师的第二本书。她同时也是畅销书《不急不吼 轻松养出好孩子》的作者之一,靠谱。
我买这本书的原因
1、向优秀的妈妈学习,这是我能成为好妈妈的成长路径之一:
我本身就是2个孩子的妈妈,在如何当妈这件事情上,我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比如我在没有学习之前,我也会扯着嗓子吼孩子,让孩子好好吃饭,让孩子乖乖睡觉...让你的孩子成为好孩子之前,首先,你可以先从如何成为一位好妈妈开始。
2、购买就是最好的支持:所以我又买了,还不止一本。我常常买书是送给身边有同样困扰的家长,有时候送一本好书,可能是最好的礼物。
3、值得买:第一本《不急不吼 轻松养出好孩子》我读过,很有收获,至少我在吼孩子之前,比吼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试试别的。有效!
这是第二本,所以也不容错过。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二):这本书中标点符号都是二宝养育的办法
我开始知道妈妈点赞系列育儿书,是半年前读了李丛、米妈、何小英合写的《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当时就觉得里面的案例特别贴切我家的俩儿子,只是意犹未尽,再多些就更过瘾。
前天拿到了《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第一遍检视阅读的时候,我就震惊了,全书满满的案例+各种工具。 给你看下图:
下单买这书是被目录的关键词吸引了:
“ 大宝变小了,老大的榜样怎么做;
抢夺玩具,孩子打架;
公平:物质公平,时间公平,年龄公平,教养公平;
比较,愤怒,分离,内疚;”
一个二宝爸爸,这些词几乎充斥着我的每一天,个个都是痛点。
看书过程我的心情是像过山车一样的:
哈,原来我做的还不错,书里的方法我原来已经在用了,朕心甚慰;
哎呀,我和太太也是踩过这个坑的,现在再开始补救希望还来得及,赶紧行动起来。
这本书把以前学习过的正面管教方法应用到了多孩的养育中,启发式提问,家庭会议,头脑风暴,特殊时光……而且书中案例比《不急不吼》还要多很多,其中有一个最打动我:
威威是家里大人眼中的胆小、不爱运动的三岁男孩。有一次,五岁的女孩小美,邀请威威一起爬一座4米高的塑像。毫无意外,威威有些胆怯。然而五岁的小姑娘并没有认定威威是一个胆小的人,也没有像大人一样跟他说,“没事,要勇敢!”而是满脸认真的给威威讲她爬第一次爬的时候的心路历程:“威威,我告诉你,第一次我也很害怕,不敢爬,所以我只爬了这么一点点……
………………”
最后的结果是威威站到了从来没有站到过的高度,开心地跟妈妈挥手。
这个例子在书的192页,你拿到了书,请一定先翻开192页,先看这个例子,我不是育儿专家,不分析其中的道理,只能说这个场景深深的触动了一个爸爸并不软弱的内心。
书中还有一对双胞胎男孩大麦和小麦,和我家小哥俩的名字一模一样,这也是我网名麦子爸爸的由来,好惊喜,哈哈。
最后书中的很多工具和卡片,我在使用后有什么体验,再在本条评论后追加评论。 如果你有不清楚的想问我,或者也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回复我哦。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三):既能让两个孩子和平相处,还能提升自我的养育法则,值得借鉴
·养育多孩是一场天赐良缘
每次看到我儿子凑到妹妹的身边,狠狠地亲她一口的时候;看到他举着卡片给妹妹识图的时候;看着他认认真真给妹妹叠尿布的时候,我都仿佛看到天使和天使在跳舞。
世上拥有两个或多个宝宝的家庭,都会拥有过这种美妙的时刻。
记得孙莉发过一个微博,她的二女儿想要打扮成小飞象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可把孙莉难住了。没想到姐姐多多说她可以,然后就亲手给妹妹缝了一个小象。
还有一次,多多和妹妹参加时装走秀,临上场前,妹妹突然来电话说不想上台了,就在孙莉也不知道最后结果如何时,多多牵着她的手出现在了T台上。
我想,这就是养育多孩的意义吧,看到两个孩子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看到他们在茫茫人世上,因为有血脉相连的人而不再孤独,这种由衷的欣慰,应该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吧。
·养育多孩是一场兵荒马乱。
当然,有温馨的时刻,必然少不了鸡飞狗跳的日子。
有时候,哥哥正在睡觉,朦朦胧胧中被妹妹的哭声吵醒,还带着起床气的他大声嚷道,“我不要妹妹了,把她扔了吧”。
有的时候,我正和哥哥玩着,妹妹突然睡醒了在床上哭。正欲起身时,却看到旁边这个小家伙可怜巴巴地说“别去了,妈妈和我玩吧”。
家有多孩,严重考验着父母的协调能力。有了二胎之后,父母的注意力不再只倾注在老大身上。有时候两个孩子起了争执,父母总想跳入其中充当“公平正义”的审判员,结果往往得到了“公平”的结局,却让孩子满腹委屈。
就连如今已是知名大导演的姜文,回忆起母亲对他们的管教时,依旧能够想起当年巴掌落在自己身上时的情景,当时母亲的育儿理念就是,“我把老大打好了,老二老三都错不了”。
记得在《超级育儿师》节目里,育儿师兰海来到一位求助者家中,这个家里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弟弟,妈妈每次领着两兄弟出门时,总是抱着哥哥,领着哥哥。默默跟在妈妈身后的弟弟跟兰海说,“阿姨你能抱抱我吗?”孩子的懂事和无奈让人动容。
长久以来,我们都是凭感觉养孩子,凭借原生家庭在我们身上的烙印去塑造孩子,让他无形中成为了下一个我们。而父母也在这场战争中变得凌乱,难道我们就不适合养两个孩子吗。 ·正确的养育法则,助你走出困境
《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是国内知名的正面管教导师李丛老师的全新力作。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通过多方位的学习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就了这本书。
“大宝怎么变小了”、“如何解决孩子的物权问题”、“父母真的能做到公平吗”这些养育中的痛点问题,都被李丛老师一一捕捉。她不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育儿方法,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妈妈,在有了两个孩子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好自己的事业,真正实现了自己倡导的“俩娃以后,依旧精彩”的人生目标。
就连正面管教的创始人,有着7个孩子的母亲简·尼尔森都称赞这本书,
我养育了7个孩子,深知养育多个孩子有多么不容易!看到中国的正面管教导师李丛将正面管教工具应用在多孩养育领域,并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我感到非常开心,希望更多的中国父母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养育多个孩子的勇气。
或许当我们看完《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这本书后,再遇到孩子之间的争吵和打闹,会觉得那是温暖午后的一首歌,唱的人浑然忘我,看的人失了魂魄。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四):光羡慕“别人家的娃”?你是“别人家的妈”么?
“妈妈,你都不是一个好妈妈。你怎么就不能跟多多的妈妈好好学学呢?多多妈妈从来不骂人,每天都给他做好吃的!” “妈妈,你跟爸爸比赛,谁挣的钱多,谁就可以陪我出去玩。” “妈妈,我觉得你没有我们李老师好看,李老师眼睛大大的,你眼睛这么小,李老师头发长长的,你头发这么短。”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如果你是这个被说的妈妈,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是心悦诚服点头称是——你要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幸亏你告诉我,我这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 或者内心不服决定奋起直追——你看着,我这就努力学习,保证能比多多妈更和善,做饭水平也能超过她! 还是觉得难受、委屈?——我为孩子做了这么多,还不如“别人家的妈妈”啦? 甚至感到烦躁、气愤?——有本事你找她当你妈呗,我不当了还不行吗? 等等,先别急着做出选择,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话虽然不常听到,但却觉得特别耳熟?换成以下的句子试试看,是不是更熟悉啦: “你怎么就不能跟姐姐好好学学呢?姐姐成绩那么好!你看看你考的这点分数。” “你看弟弟吃放多快,你们比赛,谁吃得快我就奖励谁。” “妹妹多漂亮啊,鼻子长得比姐姐好看,嘴巴也小小的。” 这不正是父母界非常流行的“比较孩子”的套路嘛。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可是满心期待着这种“刺激”能促使孩子看见他人的优势,并向对方学习,帮助他做得更好! 可是……换到自己身上,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啊?要不是这个“以毒攻毒”的亲身体验,我还真以为“比较”是激励孩子的有效方式呢! 你是不是也被这个简单的体验扎了心?作为一个家长,总有些盲点是自己看不到的。在资深正面管教导师李丛的新书《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中,她以二宝妈妈、亲子讲师的视角,分享了好多这样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小方法,帮助我们看到那些“自以为很好”的育儿误区。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 如果说上面只是“直观感受”,我们还是要明白“背后原理”才能知之笃行。 作为一本讲多子女养育的书籍,书中很多比较的例子都来自“同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孩子”,例如这个: 学校小测验回来,姐姐全是A,妹妹全是C和D,父母会这样说: 激励姐姐:“哇,成绩真不错,你真棒,你是咱们家最棒的!要是妹妹能有你一半优秀,我就省心多了。” 刺激妹妹:“我真为你感到丢脸!你们家长会我都不好意思去!姐姐总是成绩很好,你怎么就不能跟姐姐学学呢?你总是又懒又粗心!快点,不准出去玩了,让姐姐辅导你把错题改了!” 家长的目的很明显:一方面想让妹妹向姐姐学习,成绩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也想让姐姐维持优势,帮助妹妹。用比较的方式,不正好一石二鸟、一举两得吗? 这种想法基于一个假设前提:落后的孩子看见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是,会感到惭愧,不舒服;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就会奋起直追,用努力去弥补差距——因此要加大这种心理落差,最大化的发挥反弹的动力。而领先的那个呢?因为享受领先带来的心理优势,会希望继续保持——因此要充分表达对好成绩的赞赏,让她深刻体会“做得好”带来的良好感觉。 这么想并非没有道理,问题是太过理想化。要知道,对落后的那个,看到差距的确有可能奋起直追,但同样有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努力;而对于领先的那个,若是太沉迷于领先的荣耀,也可能因为害怕失去而拒绝帮助他人,以免失去优势地位。 其实“比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强调的是“非输即赢”的竞争观念:胜利的一方永远只有一个,无论如何展开竞争,都必然面临一个孩子会被“比下去”的事实——这真的是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所希望的吗? 每个孩子都想占据“好孩子”的位置,不让对方占据同样的位置。如果实在抢不到“好孩子”的位置,那么孩子只能成为“坏孩子,因为这样反而能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如果父母们发现,被自己当做有效神器的“比较”,不仅不能达到一石二鸟、同时促进两个孩子都积极上进的目标,反而逼得两人各自“选位站队”,甚至因为竞争的对抗引发嫉妒、影响了手足关系,会不会感到懊恼、欲哭无泪呢?
刚才说的是,家庭内部的“比较”必然面临“有一个孩子会输”的死结,所以不适用(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那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比较”就能规避竞争风险、实现激励效果呢? 恐怕也很难。 为啥?想想看,大多数家长用“比较”这个大招的时候,是把孩子放在“优势地位”,夸赞他做得好吗?其实并不是,通常我们会找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看到自己的弱项——此时他处于“劣势地位”,就如同多子女家庭中被指责的那个角色一样。 更可怕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个筐,家长们会根据需要随时选择不同的优点装在里面:小王的字写得漂亮,小李的数学总得A,小张一分钟跳绳能达到150,小杨活泼大方多才多艺……只要后面加一句“再看看你……”那个在“比较”之下显得一无是处的自家娃,面对那些由多个不同个体的优势组合起来的“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有胜算吗? 诚然,我知道在“比较”的时候,父母们压根就没打算让娃“胜出”——否则这一出“刺激他奋发图强”的大戏岂不是偏离了主题?可是……但凡你还记得自己童年里“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阴影,或者在开头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自己被比较的情绪反弹,就不妨多一点“以己度娃”的宽容——人家可从没嫌弃过咱学不来“别人家的妈妈”,那么学渣何苦难为学渣……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急了:你以为我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非要比较,显得自己家娃哪儿哪儿都不好,我就开心?这不也是为了激励他嘛!谁说不破不立,你也不能光废了我的“比较”大招就算完事——不给我指一条“帮娃做得更好”的明路,别怪我跟你急! 来来来,这就“立”起来! 如果不比较,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我推荐父母用“具体描述”代替“比较”。 具体方法:用“我看见……”开头,展开具体的描述。 具体的描述包括:孩子付出的努力,孩子的具体行为,孩子的相对优势,孩子的特点等。 孩子成绩好,别光会说一句“你真棒!” “妈妈很高兴看见你对学习这么感兴趣”——肯定的是娃的学习态度; “我看见你在考试之前自己安排了学习时间,按部就班的复习”——看见的是努力而不仅是成绩; “我听老师说你提议同学们互相监督、订正错题”——看见了娃对他人的帮助,而不是要求他帮助别人 孩子成绩不佳,再糟糕的事情也能找到值得鼓励的地方: “我看到你这回应用题都做对了”——发现孩子的相对优势; “我看见你在考试之前,用了一个晚上来复习语文”——看见孩子付出的努力; “老师给你的评语中说到:你在接力赛中摔倒了,可以仍然坚持跑到了最后”——看见了娃在其他方向体现的优势。 比起“你看看人家谁谁谁……”,这些句子可能还有点拗口,它需要我们把目光调整个方向:把看别人家娃哪儿哪儿都好的慧眼,借来放在自己娃身上用一用;以前看见的都是“有待提升”的部分,现在要多发现“已经拥有”的成就。 这样做你可能一时还不太习惯,但相信我,咱们都有良好的基础——“娃是自家的好”这老话可不是白扯的。而且,“比较”的时候你至少得看到两个人,如果把这份力气都用在一个娃的身上,找出个把优点,不会很难的。 当然啦,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不熟练、会反弹也都是很正常的,偶尔顺嘴又带出一两句“比较”,也请你放轻松: 我们不刻意“比较孩子”,也不过度关注“比较”,即使偶尔“比较”了,也不必过分自责。我们可以做的,是学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心力量上。 怎么培养内心力量?刚才已经说过了呀——那些拗口别扭不习惯的“我看见……”,就是在有效的帮助孩子: (1)对自我正确认知 (2)促进合作而不是竞争 (3)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4)感受到父母的爱
《不急不乱,轻松养育多孩》读后感(五):SECT多子女养育法,让你不再害怕二胎的到来
前不久闺蜜生了老二,除了孩子出生那天在群里报了平安之后就再没消息了。
一天,出于关心,我问她:“最近感觉怎么样啊?宝宝都好着没有啊?”
于是,她发过来这样一句话:“二胎需谨慎!二胎需谨慎!二胎需谨慎!崩溃,先睡了”
这句话让一直对二胎充满美好想象的我感觉到了压力。二胎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前几天读了李丛老师的《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才慢慢打消了我的顾虑,又开始对二胎有了信心。
李丛老师是全国妇联认证的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她倡导“俩娃以后,精彩依旧”的生活理念。这八个字看上去容易,做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吧?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在书中寻找答案。
《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中李丛老师根据20个多子女家庭最常见的“问题”入手,将她历经六年时间研发的“SECT多子女养育法”运用到这些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层层剖析,逐一解决,让像我一样对二孩充满美好想象的父母找到了养育的信心。
书籍封面什么是SECT多子女养育法?
李丛老师所提倡的SECT的多子女养育法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即See(看见)、Encourage(鼓励)、Cooperate(合作)、Trust(信任)。在实际操作方法中是用看见代替比较,用鼓励代替刺激,用合作代替竞争,用信任代替公平。
乍一看觉得SECT法好像有点复杂,这四个步骤好像也不太好操作。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困难往往只需用SECT法中的其中一个方法就可以搞定了。所以,其实SECT可以是一个方法的四个步骤,也可以理解为四个方法。
SECT多子女养育法的运用
1、二宝到来时的常见问题
小爱是果果幼儿园的同学,两人经常在幼儿园放学之后一起到游乐场玩。孩子们玩的时候,我和小爱奶奶就在外面聊天。关于二孩,小爱奶奶讲到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
小爱妈妈刚怀上二胎的时候小爱才一岁多。家里所有人都担心二宝出生后小爱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就早早给她做思想工作。他们告诉小爱:
“妈妈肚子里现在有一个小宝宝,她叫香香,是你的妹妹哦。”
“小爱以前也是跟妹妹一样住在妈妈肚子里的,过段时间妹妹也会像小爱姐姐一样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到时候你们就可以见面了哦”
“小爱当姐姐了,以后会照顾妹妹吗?小爱期待见到香香吗?”
“小爱要爱香香哦”
……
不到两岁的小爱懵懵懂懂地接受着来自家人的关于二宝的信息。
就在大家都认为小爱应该已经接受香香了的时候,香香也刚好出生了。可当小爱见到刚生产完的妈妈坐在床上,怀里抱了一个小宝宝,正在喂小宝宝奶的时候,小爱直接坐到地上崩溃地放声大哭起来。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很吃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大家才反应过来,小爱崩溃大哭是因为“有个小孩”在妈妈怀里吃奶这个事“伤”到了她。
妹妹出生时小爱才两岁,她无法接受要把妈妈分给另一个孩子。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二宝到来时,大人会免不了一阵手忙脚乱,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忽略了大宝。但这并不能成为大宝被迫接受二宝的理由的。
2、站在大宝的角度看问题
在《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中,李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的老公领回来一个女人,并且跟你说:“亲爱的,你真是太可爱了,我爱你爱得一塌糊涂!所以,我决定领回来一个跟你一样可爱的太太。”你能接受吗?
你们三个一起逛街,别人都说“你家的新太太怎么样啊,好可爱啊”你会有什么反应?而且你的老公每天出门前还要叮嘱你,“你是大的,不要欺负小的哟”。你把喜欢的蛋糕吃完了,你老公还批评你说:“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要跟小的分享才是好太太哦?”
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深切体会到了大宝在二宝到来时的心情。
因此,当二宝即将到来时,我们提前给大宝做心理建设的第一步,是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2岁多的孩子跟5、6岁的孩子对这件事的理解肯定不一样。但也并不意味着大宝反对二宝的到来,大人就不生二宝了。正如李丛老师说的,你让一个3岁小孩去决定家里要不要再添个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太不合理了。
3、运用SECT法解决难题
See(看见)是SECT法的第一个方法或者步骤。小爱的家人虽然早早给她做了心理建设,但他们却没有真正看见小爱的内心。两岁的孩子,物权意识和自我意识才开始慢慢形成。也就是说她刚意识到“妈妈是我的”、“奶奶是我的”、“家里的玩具是我的”的时候,这些东西马上就被另一个宝宝抢走了。心爱之物被夺,谁能不难过呢?
正确的做法是,当大宝因妈妈照看二宝而顾不上自己感到难过时,妈妈要先承认大宝的情绪,即真正的看见(See)。
妈妈可以跟大宝说:
“宝贝看起来好像有点失望,是因为妈妈在给妹妹喂奶吗?”。(说出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感到你可以理解她。)
“妈妈不能陪你,也感到很难过,妈妈也好希望在你需要妈妈的时候就马上出现,只是妈妈现在有点为难。”(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感受,即使他暂时不能接受,但以这种方式跟孩子交流,他会慢慢学会去理解别人)
“要不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妈妈怎么才可以既陪着你,又可以给妹妹喂奶吧?”(引导孩子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思路不仅可以淡化孩子难过的情绪,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你和孩子的谈话可以进行到这一步,那么你们遇到的问题也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了。比如,接下来你可以跟孩子说:“要不你把绘本拿到我旁边,我可以给你读”,或者“要不我像鸡妈妈一样把‘翅膀’张开,你躲到我的另一个‘翅膀’下面来吧。”
大人充分理解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自然不会用哭闹或者捣蛋的方式去引起大人的关注。更不会做一些极端的事向大人发起挑战。因此真正的看见(See)让我们收获的是一个更愿意配合和理解妈妈的孩子。
知名亲子漫画家粥悦悦老师在《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的推荐词中说:“相信我,从来没有哪个妈妈会为多生孩子而后悔,倒是有多年后为孩子少个伴而悔不当初的。”这句话尽管有些绝对,但看看周围的人大多都的确如此。比如跟我说“二胎需谨慎”的闺蜜,时不时地还是会在朋友圈秀一下二孩之间的甜蜜场景。
如果你因二胎纠结或烦恼,不妨可以读读《不急不乱 轻松养育多孩》这本书,它不仅能化解你的忧虑,更重要的是为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另外,不管我们养育几个孩子,我们都应该在做好妈妈的同时,也努力像李丛老师一样在有了二孩之后精彩依旧,做好自己。
PS: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只用到了SECT法中的S,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跟大家分享其他方法的应用。也欢迎看过这本书的小伙伴在评论区交流讨论SECT法的应用,或者其他的育儿方法。
我是专心读书,认真带娃的Que佳佳
【关注我,收获育儿干货】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