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格尔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黑格尔读后感摘抄

2021-02-25 00:0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格尔读后感摘抄

  《黑格尔》是一本由[美]弗雷德里克·拜塞尔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格尔》精选点评:

  ●分过高了

  ●核心框架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次序-存在次序”二元体系,用来同时反驳对黑格尔的膨胀理解和紧缩理解。然后非常强调逻辑学的核心奠基性作用。中文版的瑕疵在于,(1)实际出版的时候原文边码消失了,但原文内部的引用仍然使用原文边码;(2)注释部分的人名翻译极其糟糕,甚至和正文的译法不符;(3)后几章翻译瑕疵较多,甚至有语义相反的翻译失误。

  ●蛮好的。

  ●虽说有些地方突然结束有点意外(比如形而上学那一章),但总体的阅读感觉非常好。篇章短小精悍,但全书提供的理解线索比较多。

  ●新手福利。

  ●这书很清晰,清晰到给我一种“我也懂了点黑格尔”的错觉。

  ●没有读过黑格尔可以当做一本导论来读,读过黑格尔也可以从中找出很多“灵感”,文笔流畅,述说全面,很是精彩~

  ●翻译总体不错,不过可能因为前后两个译者。一些术语(比如绝对观念论/绝对唯心主义)没有统一,有些句子需要参考原本。

  ●很全面而前沿的导论,不愧是查尔斯•泰勒的弟子

  ●极好的入门书

  《黑格尔》读后感(一):不明觉厉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是全面分析深入研究的黑格尔的学术力作。读完深深感觉不明觉厉:每个字都认识,但作者的每个意思,黑格尔的每个观点,都没弄明白。门外汉终究是门外汉,看完一遍就记住三个词:形而上学,辨证法,还有《法哲学》,大致了解康德和黑格尔的格格不入……但还是不懂。黑格尔是哲学大家,作者是古典哲学研究的专家。始终还是不明觉厉,值得再读N遍的书先暂停一段时间吧,后会有期。

  《黑格尔》读后感(二):一本导论居然能如此清晰有力!

  一本充满创造性的堪称完美的黑格尔哲学导论著作,涉及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全部重要概念和重要问题,又能举重若轻恰如其分地将其置于哲学史和黑格尔哲学理论体系的整体中善加辨析。这本导论的最让人赞叹的当属作者思路及表达之清晰有力,黑格尔哲学理论中晦涩的术语,模糊的立场和隐藏的文化背景都给出了明白清晰的解释和评价。读过黑格尔主要著作后再读本书,可大大加深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黑格尔》读后感(三):第七章 p194-197 辩证法的三个阶段 摘录

  如果我们重温《哲学百科全书》第80-82节中提要钩玄般概述的辩证法的具体阶段,我们对于辩证法就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哪里,黑格尔声明,辩证法有三个阶段:抽象的或者知性的环节;辩证的或者否定性的理性环节;以及思辨的或者肯定性的理性环节。 一、 抽象的或者知性的环节。 这个环节对应于康德的正题。知性假设某种无条件者或者某种绝对者,知性尝试设想这种东西自身,就好像它是独立的和自足的。这就是知性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具体德性是使得事物之间的区别突出出来并且牢不可拔,它把每一个事物都看作是自足的与独立的。但是在坚持它的确凿无疑和牢不可拔的区别之时,知性事实上提出了一项形而上学的主张:它认为,实存着某种自在之物,它只是基于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而实存。 二、辩证的或者否定性的理性环节 这个环节是康德的反题的相关物。如果知性检查了它的每一项,它就会发现,它压根儿就不是自足的,而是它只有通过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联才能得到理解。它发现,它必须为了那些明显自足的项而寻求理性,因为在任何给定的点停止下来都是武断的。 这个阶段是辩证的,是因为知性陷入到了一种矛盾之中:它断言,这个单元只有通过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关联才是可理解的,因为我们总是在它自身之外发现另外某种理性。矛盾就在于,我们必须既肯定正题,也肯定反题:分析的单元既是无条件的,又是有条件的;既是独立的,又是依赖的。 三、 思辨的或者肯定性的理性环节 这个最后的阶段是典型的黑格尔式的,而前面两个阶段在康德那里都有类似物。知性现在发现了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就是说,绝对物或者独立物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事物,而是它所依赖的那个事物和所有其他事物的全体。如果我们采取这个步骤,那么,我们就仍然可以拯救正题的核心主张,即存在着某种自足的或者无条件的事物,而且我们还能承认反题的基本要旨,即任何特殊事物都是依赖的和有条件的。我们可以避免矛盾,如果我们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升到整体的观点,这个整体的单元就是各部分,而这个整体也依赖于它的部分。尽管整体的任何部分都是有条件的和从属的,但整体自身相对于它们而言确是无条件的或独立不依的。 知性的问题在于,它不知不觉地把无条件者仅仅看作是整体的一部分,而唯一不为他者所囿者就是整体——整体的单元就是部分,而且整体也依赖于它的部分。整体是一个与它的部分相关联的无条件者,因为它与诸部分之间的关联并不像诸部分相互之间的关联。诸部分相互之间的关联就像某一物在另一物的外面(outside)或者外边(external);但是部分是内在于整体之中的。整体和它的诸部分之间的关联是自我关联,但是诸部分在被整合为整体之前,相互之间处于某种关系之中。 当然,辩证法必须继续往前。同样的矛盾从整体之中产生,无条件者和有条件者都是整体的部分。它声称是无条件的;但是在同一水平上还存在着它所依赖于其上的某种其他事物,因此,它也是有条件的。同样的正题和反题在新的水平上发生作用了。辩证法将会继续,直到我们达到绝对的整体,这个绝对整体在自身之内包括一切事物,因此绝无可能依赖任何在它之外的事物。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体系就是完整的,我们就会达到关于绝对的知识。

  《黑格尔》读后感(四):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如何塑造自由

  

拜塞尔认为,“对黑格尔哲学的任何阐释,都应该从他的形而上学开始”。 在第二部分 形而上学“中, 拜塞尔用了四章的篇幅直接论述他所理解的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绝对观念论”“有机世界观”“精神的领域”和“宗教的维度”。在“绝对观念论”一章中,拜塞尔在西方近代哲学史的脉络中重点阐释了黑格尔的“主客同一原则”,或者说,以“主客同一原则”来解释“绝对”。“同一性原则”是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核心。绝对观念论综合“费希特的自由和斯宾诺莎的自然”,使主体成为实体。

在第四部分社会和政治哲学, 拜塞尔总结了黑格尔的自由概念- (1)自由即自律,即依照理性的法则而行动;- (2)自由是自足,即不依赖除了自己以外的东西;(3)自由是自我规定,自我实现潜在的合理化成分。从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原则得出自足、自律、自我规定的自由,顺理成章,但自足、自律、自我规定这些也都是康德自由观的特点。接下来,拜塞尔细分了黑格尔和康德自由观的差异。

对比康德与黑格尔的自由概念,作者列举了四个方面,1、康德和黑格尔都认为自由和理性密切相关,但是两者对于理性的看法不同:康德的理性是形式的,而黑格尔的理性是具体的伦理生活形式;2、康德那里存在着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冲突,而黑格尔消除了这种二元论;康德理性独立于感性,而黑格尔能实现二者统一;3、康德自由依赖一种独立的自我,康德的自我是孤立的自我,而黑格尔的自我是精神主体,是主体间的自我;4、康德寻求一个自然秩序以外的自由因果性,但黑格尔关于自由的看法更类似斯宾诺莎——自由就是服从自然的必然性。

这样的深入细分使黑格尔的自由概念变得复杂混乱,难以理解,需要更仔细的梳理。可以看出,相比于康德,黑格尔的自由有了这些关键的修饰词:“伦理生活”、融合“感性和理性”、“主体间性”和“服从自然的必然性”。且不论这些词之间的逻辑矛盾,可以看出他们指向一个主要特征——公共性,问题是如何从个人理性的自由达到公共性的自由。这也是同样再次挑战和印证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同一性原则,主体如何与客体同一。

在本书紧接着“形而上学”之后的“认识论的基础”部分,拜塞尔重点关注的是所谓黑格尔形而上学的“证成”问题。在拜塞尔看来,黑格尔整部《精神现象学》都是这一“向外打破意识的闭环”从而让“意识”经由“自我意识”、“精神”最终成长为“绝对知识”的辩证运动过程。而黑格尔的《逻辑学》所揭示的,正是抽象的知性如何由于自身内在的必然性矛盾而经由“辩证的或否定性的理性环节”上升到“思辨的或肯定性的理性环节”并最终达到“绝对整体”的辩证法结构。关键点是黑格尔和康德对于理性的看法确有不同,黑格尔在康德的推理、反思理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否定性。否定性成为永恒不竭的能动性之源,从而将世界不断地纳入视野之内。从逻辑的角度看,否定性驱动概念的自然延伸,使概念没有边界。从心理的角度看,否定性是感性对理性的修正,使理性成为融合“感性和理性”的理性。在黑格尔的主奴寓言中,无论是主人还是奴隶都不得不承受感情的纠缠而寻求理性的和解。而尼采的权力意志则正是矫枉过正,将理性伪装成融合“感性和理性”的感性,走向一条没有出路的迷途。 对于尼采来说,奴隶的获胜不是最后的结果,奴隶总是虛弱之力的表达,主人完全可以再次取胜——具有主人气质的超人在將來依旧会降临。尼采那里,感性胜于理性。

黑格尔式的从个人理性的自由到达公共性的自由的演化过程实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对经验主义认为的那种个人理性的自由中推导不出政治自由的指责提出了反驳。也对那种只重视制度化层面的自由而忽视个人意识层面自由的倾向提供了更全面的选择。甚至也对像托克维尔那样看到了全面,却没有更深的理论支持的思想家们也提供了深刻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根基。

这样的否定性的理性经过“服从自然的必然性”有机论的过程,最后到达“主体间性”的“伦理生活”,从而也证成了观念的绝对,在循环中完成了“绝对观念论” 。也可以说,黑格尔的自由和形而上学是互相佐证的。

  《黑格尔》读后感(五):对黑格尔的一个不反常识的解释

  #p.s.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解释,按亚里士多德《论题篇》中的说法,要用更清晰的东西来解释不那么清晰的东西。我认为拜泽尔做到了这点。当然,好的解释不等于完全准确的解释。

  #形而上学

  拜泽尔极力推崇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底色(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就其存在而言的存在者,普遍物与特殊事物到底何者是自存的、何者是依存的,etc.),他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解释想要取一个中间点:

  1、反膨胀的解释(inflationary account):普遍物并不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特殊事物中【77】;精神不是超越于诸具体个体而存在的独一实体【137】;上帝并不在实存上先于世界【162】

  2、反紧缩的解释(deflationary account):特殊物不是实体,实体是独一的【76】;精神不是诸具体个体的集合,不可还原为诸具体个体【137】;上帝不是所有特殊事物的集簇【162】

  这一“中道”依赖于亚里士多德主义对本质与实存的区分:解释上的优先性区别于实存上的优先性【65】

  由此推出一个看似悖谬的结论:一方面承认特殊物是实存上的优先者,另一方面则认为实体是独一的。(实体的定义:在自身中存在,且通过自身而被理解)

  这一悖谬在黑格尔形而上学的更深层结构中得以化解,整体论-目的论:特殊物不是在自身中存在的,而是趋向于作为其形式-目的的绝对理念,这一目的并不超越于世界(所有特殊物)。【借用亚里士多德的例子,手被砍下来就不是真正的手,诸器官单独地看不是真正的器官,它们只有在活生生的机体中才是真正的它们】

  既然所有特殊物只能在整体-目的中得以理解,那么形而上学首要的就是去思考这个“绝对”、“无条件者”。但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拒斥了“绝对”是可认识的,因为会遭遇“二律背反”;黑格尔的任务就是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基础上,证明“绝对”是可认识的,即解决“二律背反”对理性的限制——这就是辩证法要做的。

  #辩证法

  拜泽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释也颇为“中道”:不反传统的形式逻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不用统一的图式去套所有的应用逻辑(哲学不能指挥其它学科);有点不寻常的是拒绝了“正-反-合”这种解释方式(因此黑格尔的“否定性”在拜泽尔的解释中缺席了)

  对“二律背反”的解决:不存在矛盾,S是P和S是~P同时为真,是对于同一事物不同方面来说各自是真的【189】;既存在无条件的、自存的事物(整体),而特殊事物都是有条件的、依存的(诸部分)【196】。

  对知性抽象性的批判:“二律背反”的产生是因为知性将无条件者看作是部分,但理性不是独立于知性的一种知识来源,而是知性的自我超越的结果。【192-196】

  康德的两种幻象:范畴的超验运用和理念的经验性运用。“二律背反”的解决回应了前者,如何回应后者?

  将康德的“可能经验的条件”从知性概念扩展到理性理念,但仍保持严格的内在性【在康德那里,范畴-理念在功能上有建构性-范导性的区分,因为理性理念的对象是超感官的】;对经验(Erfahrung)的拓展,不仅仅是感官知觉,而且是任何通过试验、探究而发现之物(经验是“旅行的结果(das Ergibnis des Fahrts)”)【199-200】

  使经验成为知识的标准,是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先验演绎:1、借助于康德的“我思”命题这一最高原理:具有表象的必要条件是有可能意识到它们(“我思必须能够伴随我的一切表象”)【一切可能经验的先天事实】;2、康德的先验演绎是论证如果可能经验的诸条件不成立,那么“我思”命题不成立,而康德认为“我思”是不可追究的必须设定其成立的东西;3、黑格尔则打破了“我思”的不可思,这就是《精神现象学》“自身意识”章的任务。

  *附* 康德的“我思”的不可思:因为在理论理性中,对自身作为自发性行动的意识会落入先验幻象,所以对自身意识的说明要放在实践理性中,道德法则的意识是自由的认识根据。【一些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误解在于说,自律仿佛是我们自己冥思苦想就能出来一个绝对律令;康德事实上明确指出这种虚妄是必须要避免的,如何避免则体现在康德的“目的王国”中,自律是通过诸理性存在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而建立的:正因为我想出来的东西是可以辩驳的,所以才证明了我是理性存在者】

  拜泽尔对“自身意识”章的解释最终定位为道德的,而非形而上学的【222】。实际上是用霍布斯来补充康德:康德认为德行的起源在于个体之间互相将对方作为独立个体来尊重(参上一段),但这如何可能实现,霍布斯认为是对暴死的恐惧造成了德行,奴隶意识高于主人意识。【220-221,拜泽尔在这里说隐含的是康德-卢梭主题,是因为他一直从主人视角来理解自身意识的进程

  *对“自身意识”章是否有真正形而上学的解释?

  tbc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黑格尔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