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炉香赞佛》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炉香赞佛》观后感摘抄

2021-03-01 04:5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炉香赞佛》观后感摘抄

  《炉香赞佛》是一部由David Grubin执导,The Dalai Lama / 理查·基尔 / 布莱尔·布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炉香赞佛》观后感(一):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

  不能仅靠极端的苦行,需要先做正常人,看向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 走中间的路。 有些欲望有害,要聪明的对待自己的欲望。 关注自己的内心,智慧。 静坐冥想让你认识的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消除它。穿越其中然后平静地走出来,不深陷于情绪。 my mind is free. 不集中在对自我的感觉上,欲望让我们燃烧。三毒,贪欲、愤怒、无知。把它们反转过来,你就到了它们的反面。慷慨、慈悲、智慧。 Sitting in a room having had a cup of coffee, having taken it out of beautiful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mug, what could be more miraculous than that? Everyday life around us is already so implausible and so glorious that what need for further miracles? And that's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That's the miraculous teaching of the Buddha. 万物都会变化,万物有生就有灭。 现实主义,要接受现实。

  《炉香赞佛》观后感(二):人生是场修行

  悉达多在29岁那年决定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爱妻爱子去修行,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企图得到超越痛苦的方法。

  他做了六年的苦行僧,企图通过克服食欲来摆脱能带来痛苦的肉身,确发现这不过是对自己原来困惑和痛苦的注意力转移,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于是他在接受一个少女的施粥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困惑和痛苦,并终于得到了顿悟,成为佛陀。这期间时间漫长且残酷。

  我对佛教只有非常浅显的认识,通过看这部影片,发现原来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前生来世的轮回,而是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并不是宠辱不惊,无欲无求,恰是能够平衡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情绪。

  它不反对人们有欲望,但倡导平衡内心,淡定面对。万事万物并未独立,都存在因果联系,把目光不仅仅是放在自我上,而是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群,你就会心存慈悲。

  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的形态。但内心的感悟和教义应分享流传,有什么样的人心,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我最后想感慨的是:悉达多开始思考的时间是29岁,是不是正应了古人那句“三十而立”?

  我也应该思考下。

  《炉香赞佛》观后感(三):一些笔记

  - 他感到自己是不自由的,被这个尘世束缚。在人世即不自由。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纵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终归不是自由的。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罗睺罗,绳索,束缚阻碍的意思。

  - “尘世的享乐已经伤害了我,我要走出家门,寻求安宁(peace)。”

  - 驯服,控制自我意志,控制强烈的情感,冥想。

  - 如何彻底解决问题?解决痛苦?而非暂时性的。

  - 佛教最大的一个根本是慈悲,也就是我们对所有事物的那种深深的喜爱。这个世界,星球,宇宙,他人和动物,树木和溪流,一切都是互通的,一切都是一体的,connected。

  - 佛陀顿悟时,感觉到的纯粹的喜悦。

  - 解脱,顺其自然,中道。不是极端的奢华,也不是极端的贫乏,而是做个正常人,吃饭,睡觉。佛学其实是实用主义的学问。

  - 菩提树下,佛陀始终纹丝不动。他已经获得了保持平静的能力,稳如山巅,暴风雨或是雪崩,极致的恐吓或是诱惑,佛陀都纹丝不动。不是出神发呆,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对一切了如指掌。

  - everything changes,佛教徒不是让自己麻木变成石头,而是去经历,去体验,去达成真实自我的觉悟,去做一个平常的人,过平常的生活,拥有人的感情,感受一切,欢呼喜悦悲伤绝望。“在我走后,我不会再回来,不会重生,不会死亡,你们并没有失去老师,我所教授你们的佛法、戒律就是你们的老师。不要浪费时间悲伤,把时间用在你们自己的觉悟上”。

  - “我不是你们的灯,也不是你们的主,现在,做你们自己的灯吧。” be your own light.

  - be the one who woke up.

  《炉香赞佛》观后感(四):必须的欲望

  下文摘自公益纪录片《炉香赞佛》:

  问题在于欲望,佛陀如是说,如何与心中错乱纠结的欲望共生。

  人们常常误解佛教,说要消除苦难,必须先消除欲望。如果佛陀这么说,那么,想得到觉悟的欲望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欲望是必须有的,没有欲望,我们该如何生活呢?没有欲望,我们如何能达到佛的境界呢?想要达到佛的境界的强烈欲望是必须的,但有些欲望不行。

  佛陀所教的极乐,也就是涅槃。这种极乐可以通过静坐冥思,在一瞬间找到。佛陀给弟子展示如何接受各种焦虑和欲望,通过留意这些感觉,通过更多的意识,更加注意到这些感觉,有一首古老的诗说,“如锚似箭,智者把他颤抖的思想固定住,一件无常不息的武器。”

  很多时候时候,我们的心都不够静,我们意识到也许我们有必要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心灵。以及如何平衡各种情绪,如何平衡我们的思想,以获得更多的喜悦。

  困难在于我们的内心,人们通过思想体验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危险、最深切的怀疑,对自身的怀疑、对佛陀的怀疑。

  静坐冥想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愤怒,消除欲望或者消灭嫉妒,即使当了僧人,我们仍然常常体会到愤怒。每当我们体验到这些情感的时候,我们就深陷其中,受其纠缠,但是佛要穿越其中,然后平静从另一头出来,我认为这就带给我们更多喜悦。这才使得我们的人生更丰满,不是体验片面的真理,而是所有万物的总和。理解这一点需要时间,然后通过不断修行,修行者越来越平衡,最终进入一种情绪非常镇定的状态,这种镇定包括对物质和精神事物,是通达顶峰的大本营——觉悟。

  百万的朝圣者从中(印度为纪念佛陀建造的寺庙)获得灵感和鼓舞,佛陀的精神永远在这些地方,但是佛陀真正的神圣之处,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我们必须把它建在体内,建在我们的内心

  《炉香赞佛》观后感(五):超化群体

  色相是一种业障

  只有摒除掉一切的业障,人才能升华到一种全新的境界

  打坐入定,通过冥想,可以看到很多问题的根源

  如个人只看到生和死,这是众生相

  个人跳不出这个圈,看不到问题的真本源

  所谓的生和死,只是个体的,即众生相

  但是每个人通过个人的修行,达到一种群体的超化

  而这种超化是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下去的

  个人不管生和死,其过程都在推动了群体的超化

  即你是一个零件,坏了再换一个零件

  但整个群体,就是一个机器,可以良好的运转

  《炉香赞佛》中的佛学是本源的,朴素的佛学

  是一种道

  我们个体摒弃不了众生相,就始终跳不出大轮回

  不能让群体超化到可以跳离这个轮回

  佛学的本意在修道,让修为可以去影响周围的人,去超化别人

  让整个群体达到一种升为

  总体在进步

  人在宇宙之中是很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星球,由于受到球体本身的环境所局限

  会影响着那里的人类

  而人类的肉体很难有效地做到在宇宙中穿梭通行

  但通过修为,超化后的群体,是拥有将意识在宇宙中自由通行穿梭的能力

  我们人类,来到地球,受限于地球的环境,智力无限衰退到只拥有原来很少的一部份

  历史中曾经出现个几位觉醒者(释迦牟尼是其中一个)

  通过打坐入定,通过冥想,得到了原有的一些大智慧

  人类的文明不断的在地球中开花,结果,然后凋谢

  这是一种大轮回

  没有超化到成更高智慧体之前,始终上演着这种轮回

  一旦超化成更高智慧体,即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到处传播,到更新的星球上去播种

  这种超化体,亦即是神的状态

  以上的思想,是我通过观看以下的几部电影中悟来的

  《炉香赞佛》

  《K星异客》

  《超验骇客》

  《超体》

  《炉香赞佛》观后感(六):简单说两句

  

片子本身非常好,教科书级别的文史类纪录片。虚实结合。非常尊重既定历史也尊重书写历史。需要还原的非现实场景都用动画以及壁画代替,现实的实景拍摄选择的一个是永恒的自然,一个是印度本土既有的宗教思想当今的演变,严格的变量控制才有横向纵向的对比意义。受访者讲述的内容是连贯的,以人物讲述串起来一个西渐的佛教观,是一个开放的又闭合的故事线。主要线索是释伽牟尼的人生历程,次要线索是壁画所绘的传说、西译佛经、受访者讲述的各自的佛理、连带着古印度的宗教思想以及流变等。音画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虽然这两个小时的内容花十分钟读一下《弘明集》就可以搞清楚。但考虑到流变的问题,了解佛教文化的西化也是比较有趣的。

佛学西渐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西译的佛学著作是相较少一些晦涩,但还是看得出来它的本源。相信有耐心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心中应该不存在偏见,语言没有好与坏的区别,望周知。首先释伽牟尼本人支持用方言传教,部分学者认为他母语是雅利安语。其次当时没有书面形式的佛经,五百年后,印度教开始记录下来。后来印度佛教东渐,第一进入了古象雄地区,第二才进入到中原,汉代迎来第一波翻译热潮。翻译仅仅是语言本土化和思想融合的问题,并不是语言越晦涩道理越高深,高深的那个东西是古梵文。难道马到了东土变了鹿,到了西岸变成了驴?西译的不是差的,汉译的也不是好的。本来,我们大多数人读到的佛经版本已经和释伽牟尼隔了无数层,你叫他浮屠佛陀还是Buddha,都无所谓。但是佛教是每一个人的佛教。走哪条路都不会妨碍你成为觉者。还有,佛教是一个无神论教,佛陀和释伽牟尼是一个尊称,他是一个人,望周知。

你可能认为片子里的动画看起来很俗套,但是你也有必要知道,佛教传说本身就具有人类学意义。和古希腊古中国传说一样,可以溯源到原始部落的神话原型。其次,这些传说是写在佛学著作里的,它有很多版本,其目的是便于传播。又正因为人类基因里有神话原型,利于佛教传说的本土化创作,从现今传播的结果来看,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个水平的纪录片,当然是越多越好。唯一缺憾就是片名需要加一个副标题,否则引起误会。

  《炉香赞佛》观后感(七):《炉香赞佛》影评

  佛教讲的是过一种寻常的生活,跟普通人一样,做普通事。这也就意味着你面前的人就是佛陀,很有可能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佛陀。

  佛陀,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享受着人世间极端的奢华富裕的生活,为了探寻世间苦难的本质,二十九岁时,离开妻儿,远离王国,走向探索真知之路。四次出巡,让他明白: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永远完美;每个人都会生病;人生很短暂,人生也充满着苦难,而且也必将会走向死亡;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同样也需要精神食粮。

  如何面对苦难的问题使他踏上了精神之旅——六年苦行僧的修行之路。

  佛陀放弃苦行,于菩提树下静坐冥思,终于觉悟。西塔琴调好了,跳出来的舞才漂亮;给我们调西塔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大家就能尽情起舞;但是如果琴弦太紧会断,音乐也完了;如果琴弦太松,就没有声音,更无音乐而言。有一条中间之道把琴弦调得不低不高,我们就能尽情跳舞。通往觉悟的路径就是中间之道。

  佛陀对苦难的分析有四个方面,后来叫做四圣谛。第一个圣谛,世间是苦果。苦难即是不满。我们不是很高兴,或者说,即使我们高兴,可转瞬即逝,这也是不满。第二个圣谛,苦难是有根源的。这种苦难不是自发的,而是有原因的。是由我们自己的心造成的。第三个圣谛,人有可能从苦难中解脱,只要你弄清楚苦难的原因。问题在于欲望,如何与心中混乱纠结的欲望共处。人们常误解佛教,要消除苦难,必须先消除欲望。如果佛陀这么说过的话,那么想得到觉悟的欲望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儿,欲望是必须有的。如果没有欲望,我们该怎么生活呢?如果没有成佛的强烈欲望,我们如何能成佛呢?第四个圣谛,佛陀列出一系列指示让他的弟子去做,一条引导心灵通往觉悟的路径,叫做八正道,即道德、纪律、警觉与智慧。

  佛陀经历六年苦行僧修行之后,一无所获,而后在菩提树下冥思觉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经历四年大学生涯之后,一无所获,而后在社会中出人头地呢?因此,六年的苦行僧经历对于昔日生活奢靡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悉达多成为日后普渡众生的佛陀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大学四年绝对也不可能是一无所获的。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每天忙碌,但却会在一学期结束发出“我究竟在忙什么”的感慨;虽然每天奔波在教室与教室之间,行走于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但是却要面对工作以后重头学习的尴尬;虽然每天都会与心爱的男男女女微信QQ,但都改变不了毕业以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的残酷现实……虽然这些都过于绝对,但是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回头看来,似都是些荒唐之事,却都是些必经之路。我们经历今天的经历,我们收获明天的收获。正如佛陀所说:苦难,不满不是自发的,而是有原因的,是由我们的心造成的。

  佛教并非一种“教”,并不教你如何信仰追随它,而是教你如何控制自己的内心。

  《炉香赞佛》观后感(八):有情众生皆是佛

  democracy demands wisdom

  何弘毅基金

  诞生

  史实

  梦:白象

  故事

  蓝毗尼

  各种传说

  口传,辞世500年后方有笔记

  家世

  cuddling荣华富贵;婚姻美满

  老病死,超脱

  from完美to不完美

  from纯真to无常

  29

  儿名“束缚”

  抛弃妻子,抛弃权利,离开父亲继母

  出家

  祆xian1教的不能满足

  城市经济发展

  出家潮流

  轮回痛苦

  乔达摩的轮回

  固执与轮回

  拜师

  瑜伽冥想

  仪式不重要

  瑜伽:一为身体,更为深层冥想

  仍旧痛苦,外在只是逃避

  二次拜师

  苦修

  五个苦行僧

  身体极限,超越身体

  六年苦行

  反倒困在身体

  春耕毁虫的故事

  compassion慈悲

  ure joy纯粹快乐

  肉糜(种种情感)

  苦行失败

  to look within

  菩提伽耶

  最神圣处

  释源

  菩提树下的冥想

  lord of desire

  与内心作战

  接触大地,而非站在其对立面

  前世种种【宇宙大能】

  涅槃,就在当下

  享受宁静

  布道

  great compassion

  第一次,失败 who is your guru?

  鹿野苑

  路遇苦行旧友(第一批佛徒)

  禁欲纵欲的中间路“调琴弦”

  创世纪

  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

  uffering (disatisfation)

  cause

  finding coure: disire

  oble eight pathes

  贝拿勒斯

  婆罗门的唯一解释权(种姓制度)

  智慧

  僧团

  无视种姓、性别

  liss, nirvana [from meditation]

  eaceful mind

  哭是我,笑是我。我是谁?

  万物相连相依

  托钵乞食

  欲望之火:greed, anger, ignorance【贪嗔痴】

  对来世的期盼是因为今世的苦难,所以消除苦难、不问来世

  神通

  冤冤相报何时了

  外界的纷乱不因“神通”消失,拯救内心才能改变外界

  拘尸那迦

  变质食物

  不拒绝感受

  地动山摇,花开花落

  realism. it's pretty hard to accept the reality.

  四圣地

  有情众生皆是佛

  《炉香赞佛》观后感(九):从佛经到易经

  世界上的那些流传至今的哲学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这些大思想家互相之间有过沟通呢?还是真正的哲理是universal的?

  这部片子里讲Middle Way,这不就是孔子说的中庸吗?也是亚里士多德的Nicomachean Ethics里说的mean。勇敢在懦弱和鲁莽中间偏鲁莽的位置,真正的美在美和丑之间偏美的位置,太美的东西反而不真实反而会有问题。

  佛经里说到的变化,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改变,这一秒的你绝对不会是下一秒的你,也是易经的哲学。还有古埃及哲学里对一切哲学问题采取变通的态度也是对世界万物变化不停的诠释。易经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虽然我还没有看完,但只看了乾坤就突然点醒了我看待周围人事物时的角度。以前看金刚经也有这样的感觉,突然以前很多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就通了。我一直觉得,能在年轻的时候接触到这些书,本身就是我的幸运。

  今天看到一个同学转发学校一个无神论activist在Reddit上发的一张图片,此图被顶到了第一位(http://inspirationalfreethought.files.wordpress.com/2012/09/webuiltit.gif?w=604),大意是说世界上比如防止洪水的大坝,抵抗疾病的药物都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和神没有关系,如果神真的能保佑的话,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被痛苦折磨?

  其实我觉得他这里说的和佛教的哲学正好是一回事。佛说:不要相信别人说的,连我说的都不要信,去自己看自己体会,然后相信自己所真正感受到的。片中的一个知名喇嘛也说到类似的。整部片子的主题就是围绕在佛祖出宫微服寻访后提出的问题:“What is suffering? Why people suffer?”佛祖并没有说,大家信了我就不会再有痛苦,连佛祖自己都去体验痛苦,想真正了解痛苦的根源,最后发现其实要解决痛苦的问题还是靠自己,痛苦来源于我们自己内心所产生的想法和我们过去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那个知名喇嘛说:你的未来是你自己的未来,是由你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佛教承认痛苦是存在的。佛教让教徒念佛,是让教徒意识到痛苦的存在,进而意识到佛所说的那些解决痛苦的办法(acknowledge the existence of suffering and the ways to deal with suffering)。而这些解决办法你自己不付诸行动,是无用的。

  佛祖的开悟故事就是一个立志的成功学教育题材,佛祖付出了努力并最终取得了成就。

  我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

  《炉香赞佛》观后感(十):我们终将失败,只有无欲无求的爱会成功

  简单记录一下

  纪录片讲的很好理解,浅显易懂。不过还是用原文理解更恰当,科学的翻译在传递具体信息的时候通常不会出错,但是在诠释深层逻辑的时候却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佛陀悉达多在人生的前29年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他29岁的某一天,第一次看见一个身患疾病的人,亲眼目睹到人间疾苦,于是下定决心要通过修行除去人间疾苦,消灾解难。乍一听真的十分荒唐,可是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荒唐。究竟为何荒唐呢?一切都起源于天生的欲望。

  佛陀为世人留下四个忠告(四圣谛)

  1.人生就是苦果

  2.苦是有根源的

  3.人有可能从苦中解脱,只要你弄清楚苦难的原因。问题在于欲望,如何与心中混乱纠结的欲望共处

  4.人可以通过一系列指示,引导心灵通往觉悟,佛陀称为八正道,即培养道德、纪律、警觉与智慧

  人有三毒但皆可消除

  贪欲:你拥有慷慨而不是贪欲

  愤怒:你拥有慈悲而不是愤怒

  无知:你拥有智慧而不是无知

  佛陀对自己的教义的看法

  佛陀说:“我可以简单地概括我的教义,我也可以详细地讲解,难找到的是能听懂我的人”,“我的随从不应该出于虔诚而接受我的教义,而应该是出于自己的体验”。

  了解佛陀,从佛陀的圆寂之地,讲经之地,开悟之地,出生之地。

  佛陀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

  万物都可以成为佛陀,所以佛陀说:让万物欢欣,无论强弱,无论大小。

let all beings be happy ,week or strong ,great or small.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没有人或事物是一座孤岛,所谓此是,彼是。此现,彼现。此非,彼非。此消,彼消。

When this is ,that is .From the rising of this ,comes the rising of that .When this isn't ,that isn't .From the subduction of this ,comes the subduction of that .

  佛陀的功德

  佛陀首先是让人们找到了信仰,从疲乏无趣的世俗生活中解脱出来。其次,作为“武士”阶级,佛陀的僧团向所有的种姓和性别开放,许多底层妇女削发为尼,她们削掉的不仅仅是头发,更是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的束缚与捆绑,是曾经让她们为之窒息的阶级绳索,她们成为佛陀的弟子之后,自得其乐地吃斋念佛,修行,写诗,她们写的诗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浪漫,在此之前,她们从未像这般洒脱,自由。

So freed!So freed!So certainly freed am I!From my pestle ,my shameless husband and his sunshade making.my mouldy old pot with it's water snake smell,Aversion and passion I cut with a chop.I come to the tree.I meditat ,absorbed in the bless.What a bless!

  最后要切记

  佛陀也会失败,佛陀也不能阻止战争与流血,面对罪恶,人人都会失败。只有心存善念,心怀慈悲与爱,才算成功,否则,一切成功都只是烟花一般的梦幻泡影。

  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为佛陀,但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如果没有开悟,却以为自己已经开悟的话,付出的代价将会是惨痛的。

  以上,简单记录及个人感悟,原声部分属于盲听无暇细究。愿阅者及无暇阅读者平安喜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