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个体赋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个体赋能》读后感1000字

2021-03-03 04:28: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个体赋能》读后感1000字

  《个体赋能》是一本由YouCore 著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个体赋能》读后感(一):youcore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youcore的书,力捧,特别是界定问题六问法,对我写材料,思考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现在慢慢的在养成用逻辑树思考问题,做各种各样的规划。以前总喜欢写一大堆计划,但是不知道从何开始,在youcore课堂见识到了学习力、思维力后,觉得自己越来越棒了。力挺youcore

  《个体赋能》读后感(二):可能是最有帮助的个人成长书籍

  首先,真心推荐你去关注一下Youcore的公众号,加入微信社群,有条件的可以体验一下思维训练营,真实感受一下框架的力量。我从去年买了《思维力》一书开始接触youcore,也同时在使用几个线上学习平台,感觉是youcore是最落地、最有效的。很期待这本关于个人核心能力提升的整体解决方案!

  《个体赋能》读后感(三):干货颇多

  强烈力荐!!!一直关注YouCore的公众号,收获颇多。

  市面中这类书籍很多,但这本书更具有实用性。书里抛出了很多概念并给出了方法论,让你时刻感觉自己学到了好多新东西。这本书确实比较系统,从格局、观念、方向、方法,四个层面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论,值得好好研究并应用。强烈艾利给各位~

  《个体赋能》读后感(四):期待新书

  之前一直在思考是做事儿马虎大意,还是水平不够,后来发觉只是思维逻辑性不强,分不清主次,毛毛躁躁的多了也就虚浮于表面了,而后还不知道如何去反思总结自己的方式方法,和心态转变。去年接触到思考力,之后找到了youcore的官网,看了相关视频,书籍+教学视频课程,让我慢慢的有了思维框架,期待这本书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系统,灵活多变。

  《个体赋能》读后感(五):youcore出品,值得期待

  和youcore结缘于腾讯课堂,关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对我的思考方式堪称颠覆,后来读了《思维力》,虽说和课程差不多,但书的好处在于可以反复研读,是一本可以买来常读常新的书,2018年有参加了youcore学习力训练营,单单是学习力的样章,就已经值回学费,youcore的风格一向是接地气,干货无废话,实操性非常强,这次youcore团队的新书,必须期待!

  《个体赋能》读后感(六):感谢youcore,干货满满!

  

从《思维力》到《学习力》我都会反复的阅读和思考,当我在实践生活中遇到困难和迷茫,直到体会到它给我的力量和智慧,从此我掌握了其中的底层逻辑,其中的方法论。阅读一本书首先是要打破自己的认知壁垒,思考作者的观点,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然后去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用自己理性思维去决策和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动。从《思维力》中,我开始学会如何去独立思考,思考的自己身边的一切,用框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学习力》中,我感受到自己成长得速度,功利性的学习,让我各方面能力都能快速进阶,并感受到生活给予我的回报。对于《个体附能》我期待值真的是拉满的

  《个体赋能》读后感(七):说白了就是可看可不看的一本书

  《个体赋能》这本书我预售的时候就买了,先谈谈优点再指出一点我看完后发现的一些不足。

  首先,书的整体框架是非常的清楚的,从格局、观念、方向、方法四大版块进行介绍,所以更像是一本功能手册一样,干货满满,争取最短时间内把最简单最底层的逻辑解释清楚。

  其次是书中的某些概念是对于职场新人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可迁移能力”和“能力规划”为导向的工作。包括建立个人能力树等方法虽然不能说完全可操作,但还是提供了一个可尝试的且有益的方法,可以在这之上进行完善。

  下面是我发现的一些不足:

  1、第一个大概是就是很明显的拼凑吧!YouCore里不同的人写了不同的方面,然后整理得到的这本书,先不说每个人的文笔和思考是否能够达到分享给大众的水平,连最基本的观点前后是有重合的!前面的讲过后面又继续讲?

  2、书里大量出现其他的书的概念,然后又不做阐述,都让我觉得与捆绑销售无异……(这里的其他书就是YouCore内部人员写的书)

  3、这本书的目的不纯,或者说不纯得过分了点儿,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可能只是为了建立YouCore知名度,但能不能不要这么明显。。。

  《个体赋能》读后感(八):如果我们不以所想去生活,那就会以现有生活方式去思考

  “人是靠脑力站上食物链顶端的,个体赋能就是深挖职场底层逻辑,赋予自己运用高级脑力的核心能力”,这本书介绍了五个底层逻辑。

  一 提升格局

  如果我们不以我们的想法去生活,那就会以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如果不提升我们人生格局,我们就容易以现有的生活方式去思考,看不到生活全貌和未来。书中介绍了如何提升人生格局,这里写几个我比较认可的。

  1. 最低成本获取信任。有意识地化被动吃亏为主动吃亏,实则是在积累信任,信任积累便可能实现飞跃式发展。在工作中遵守心理契约也是积累信任的表现,心理契约是指别人对你隐形的期待,将这种期待显性化,然后遵守、更新、及时弥补,是在用信任为自己建楼梯。

  2. 个人利益驱动。提出个人私欲,并将个人私欲与工作内容相结合,且以个人私欲为驱动力努力工作。举例:公司安排的岗位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可以主动提出,即使没办法更换,也试着在新岗位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任务并完成。

  3. 建立整体意识和结果意识。避免打工思维,立足高位和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即“高见”和“远见”,以结果为导向完成任务。整体意识不管是工作还是个人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思维,中小学生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

  二 改变观念

  时代发展很快,像计算机领域是以指数形式更新迭代的,如果我们不能摒弃或改变守旧观念,很难在社会中发展下去,或者发展地很艰难。比如现在很多公司都是扁平化管理,如果再有“科层制”、“爬梯式”晋升观念,显然寸步难行。文中提出了几个观念,说到底,都是以自己能力为发展核心,转变旧观念。

  1. 内职业发展路径。以能力规划代替职业规划,因为职业可能会消失,但是掌握到的能力不会。

  2. 用GAP模型主动成长。G(goal driven)目标驱动、A(accumulating experience initiatively)主动积累、P(practice on purpose)刻意练习。

  3. 改“能力实体观”为“能力增长观”。“能力实体观”是指能力是固定的,不可变的;“能力增长观”是指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

  三 选对方向

  方向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这是有道理的。其实选方向,我觉得有时候是选择心态,怎么去想这个问题,怎么去做这个任务,这和我们的格局、观念都有关系。适用于别人的不一定适用自己,世界上路多了,没要求要去走人多的那条。文中也给了一些通用的方法。

  1. 打造可迁移能力。掌握本质规律或基本原理,不仅要掌握本领域知识,也要知晓这些知识在什么情境中使用,实现知识在不同领域的转化。

  2. 工作与生活如何平衡。不要和别人比较,生活是自己的,杜绝消费主义虚假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拉长生活工作转换周期,如完成一个项目就出去旅游放松。

  四 掌握方法

  我们时常陷入“稀缺”状态,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方法不适用。常说,学习很重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更重要,我很喜欢“元认知”学习方式,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会监管自己是怎么学习的,怎么学到的。在我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显然很重要。

  1. 职场新手。理清工作内容、搭建个人知识体系、主动填充知识体系、实践积累。

  2. 工作利器。“以终为始”的工作原则;利用元认知监管自己;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总结经验和规律,工作复盘;进行大量的主动性训练。

  3. 下班后自我提升。明确要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制作学习计划);FBM行为改变模式,为自己创造学习的动力和环境;承诺与一致原则,借用外力监管自己。

  五 有效人脉

  我有一点小愤青,不喜欢那些打着扩建人脉的旗号到处“溜须拍马”“蹭关系”的人,人脉不是“狐假虎威”的狐狸,而是对等交换的商人,如果个人没有价值,我想所谓的人脉不过是通讯录比较长而已。

  1. 建立自身价值。毋庸置疑,自身没有价值,没有人愿意与你交换,所以在扩建人脉之前,先考虑考虑自己够不够量。

  2. 分层维护关系。人脉分为互利圈、人情圈、交心圈,不用多说,自己也能衡量那个圈子对自己是最重要的。

  3. 放大交换系数。这里作者说到对上要学会“被利用”,平级中要学会“吃亏”,对下要学会“提拔”,其实这也和“学会吃亏”有点相似,放大交换系数,是让自己可交换的价值更加显露出来。

  《个体赋能》读后感(九):个体赋能:职业提升的秘籍

  通过对于职场中经常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觉有一定的可阅读性。但由于涉及的面较广,有些问题没有深入的展开分析。但有些问题还是有一定见解,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方法。针对这些方法需要仔细体会,落地实施才有意义。

  其核心宗旨是赋予个体高级脑力的核心能力,其取决于五大底层逻辑认知能力:格局、观念、方向、方法以及通而管之的人际关系处理。(与个人总结的框架体系相类似,不过从实用的角度,其加入了人际关系这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格局

  首先是分析信任的重要性,在职场发展中就是不断和老板或上级建立、完善信任度,即心理契约关系。这里对于心理契约重要的是:1、显性化。要明晰,防止误解,努力方向错误,搞清楚上级的期望与标准;2、定期更新,随环境变化提高要求,不要固守旧制;3、一旦出现破裂时要想办法及时弥补。与之对应的个人不要进入“委托信任”的坑,盲目信任权威。

  其次考虑达克效应的存在,即一般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力强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所以不要总是感觉到不公平。自我做人要低调,心理动力的来源于个人的自我认知,而不是外部的他人评价。但做事要高调,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充分让别人认知到自己。(在各种渠道中展示自己则是需要一定技能的。)

  最后对于个人和团队的关系处理原则是:不谈个人奉献,而是强调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团队创造价值,杜绝打工思维。

  二、观念

  突破职业困境的出路在于建立“内职业发展”,形成“可迁移框架”,其包括通用能力、专业技能和必备知识。全力打造个人的能力树。专家的标志:(1)按照本质或原理,而非表面特征组织本领域的知识。认知有深度;(2)不仅熟练掌握本领域的知识,而且知道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适用;(3)更能实现知识在不同领域间的转化运用。

  通过GAP模型实现主动成长:目标驱动(功利性的目标确定);主动积累;刻意实践。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三、方向

  对于职业的发展,是否考虑转行,核心是看自己是否做到了行业的前20%(核心还是个人是否足够优秀,在成为足够优秀的过程中个人的能力实际上也就在提升了)。这里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职业能力缺乏的问题,大概率上而不仅仅是换个环境的问题。

  四、方法

  首先是职场的学习三大策略:功利性、框架、可迁移。实施的步骤是:(1)理清楚,理清楚新工作的内容;(2)搭框架,搭建新的工作的个人知识库;(3)主动填,主动往知识库力填充内容;(4)成套用,成套使用,开挂的积累经验。

  要格外重视复盘重要性:(1)回顾目标,为分析差距树基准;(2)评估结果,全面数据支撑;(3)找到差距分析原因;(4)总结经验,确定下一步行动。

  普通人与专家的差距:(1)建立了心理表征,识别出有意义的信息;(2)以核心概念和大观点来组织知识,提炼出一般的普适规律;(3)其知识都是条件化的。建议:(1)利用元知识监控自己的工作,发现需要提升的地方;(2)停下来总结方法,提炼出一般的规律;(3)进行大量的主动联系。时常思考三个问题:(1)这个概念如何来的?其前因后果?(2)与之相关的概念?(3)现实与之相关的例子,如何应用?哪里不能用?

  五、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可交换价值”。建立人脉三部曲:(1)建立自身的价值;(2)放大交换关系。建立对上、平级、对下的立体信任关系可以发放交换系数。(3)分层维护关系:“互利圈”以利相交、“人情圈”多放人情债、“交心圈”以君子相交(对现有的人际关系进行圈层划分)。

  沟通的三大要素是:行为主体、信息、通道。

  与领导沟通的四大原则:明确意图(积累、多思考、确认上级的意图)、有效编码(以领导视角、喜好习惯编制信息,并及时调整)、充分解码(对于领导的反馈意见要认真倾听、重新组织、必要时复述)、选准通道(不同的沟通目标:情感联系、信息传递、获得理解或认同、说服领导采用不同的沟通渠道)。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要避免关系型的冲突,避免任务型冲突向关系型冲突的转化。

  影响管理水平的六大因素:(1)目标不清晰、(2)计划缺失或不可行、方法或流程的效率不高、沟通不充分、检查调整机制不完善;(3)领导力不足。

  《个体赋能》读后感(十):个体赋能:如何让自己倍速成长

  这几天,我看到领英发的一篇调查报告“职场人平均27岁升职经理”。研究报告还指出:如果你27岁还处在最基础的岗位,就已经被同龄人抛弃。到了35岁基本不可能还有转折点可言。

  很多人都质疑这个数据,因为他们身边的人大多是30岁左右才到达这个高度。但是这个数据和我认识的很多朋友的发展路径比较类似,所以我倾向于认可这份数据。

  我也有的时候很好奇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比别人成长地更快,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年就得到别人好几年的经验和领悟。结合身边的朋友的特性和王世民老师《个体赋能》中的内容,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懂得建立信任

  王世民老师在《个体赋能》里面提到一个观点“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取信任,并将这个信任关系维持下去”。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个观点有非常高的普适性。

  在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我被朋友引荐给一个甲方,想让我帮忙写几篇文章。我觉得主题也符合自己的专业,于是欣然接受。但是在问及我的报价时,因为我不懂行,也不知道怎么报,所以就试着说“陈老师,价格的话你就看着开吧,我不是很清楚市场行情,可以报少些,我就当作跟你交个朋友,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合作”。

  在建立信任关系中,适当吃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双方都处于一个试探的关系,不太确认对方的价值。而当你愿意吃这点亏时,对方可能因为你的让步而让步,愿意承担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去和你建立关系。

  换句话说,你的“吃亏”本质是在给对方承担不确定风险的补偿。当他觉得这个补偿可以接受时,他就愿意尝试与你建立信任关系。所以,不要害怕吃亏,尤其是刚开始接触社会或者一个领域时,我们可以向一些有资源和有经验的前辈贡献自己的一些价值,来获得一些机会。

  如果没有这种“主动吃亏”的意识,那么很难得到他人持久的帮助。你在考虑别人能否帮助你时,他人也在想帮你能够得到些什么。所以,想要有贵人帮助,学会主动吃亏是一门必修课。

  2.敢于犯错

  我的大学老师跟我分享过他的经验。他发现大学毕业后混的最好的往往是那些混过社团的,其次是保研的。我觉得这也符合生活实际。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渡。大学生的身份是半个学生加半个社会人,这让我们不会因为突然变成社会人而不适应社会,也不会因为一直做学生而没能调节过来。而社团就是让我们进入社会的主要试炼场。

  当我们还在大学的时候,我们的犯错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我们如果犯了一个错误,那么顶多就是被部长之类的批评一番,基本不会面临“开除”或者“赔钱”这样较重的惩罚。而在这个过程积累的一些经验却可以用到社会工作中。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前半生太顺利,本质是一种揠苗助长”。因为很多事情只有犯过错,你才能够避免,否则你即使知道,你也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够深刻而出错。如果可以,趁着年轻的时候,尽多地尝试。这个过程你会犯很多错误,但是因为你还年轻,犯错成本会低一些,而积累这些犯错经验,又可以让后面的路走得更顺利一些。

  3.敢于放弃

  每个人都是在放弃中学会成长。我以前在做计划的时候经常会把所有没有完成的任务都列出来,然后用严格的时间管理方法去执行。但是后来我发现,无论我多努力,任务都没办法全部完成。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任务量太大,日常工作中的变数也太多。

  后来我就开始另一种方法,将所有的任务列出来,但是只完成我觉得最重要的三四项,其他的都放弃掉。我发现这种策略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不仅做的比以前更好,而且也不会有以前那种很强的焦虑感。

  战略的本质是一种选择,同时也是一种放弃。我们越是贪心,那么精力就越是分散,最后没有一个目标可以达到或者做好。相反,适当地放弃一些东西,让自己聚焦到更核心的事情上,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

  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样样会,但无样精”。我不能说这种发展路线不好,但是我更觉得在“样样会”的同时,也有一样精通的本领。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果什么都不愿意舍弃,那么最后只能够什么都得不到。

  4.强大自己比认识谁更重要

  我在我的著作《反本能》中有引用到一个“蒸发冷却”效应。在社交场合中,最想要发出名片的人,往往是大家最不想认识的人;而大家最想要认识的人,往往最不想发名片。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脉的链接中心,本质是因为他的高价值,而不是因为他认识了谁。

  王世民老师也在《个体赋能》中强调“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长久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必须在双方可以互相提供价值的基础上。当大家觉得你可以为他们提供独特的价值时,他们就会想着与你交朋友。而你觉得对方也有可取之处时,你才会抱以善意。

  我对这一点也是深有体会。我前阵子比较休闲,想着到一个老师的公司上班学习一下。因为我没有在朋友圈秀的习惯,所以他不知道我的成就和收入。我也只是告诉他我没有工作,问他可不可以收留一下。结果自然遭到拒绝,因为他认为我毕业那么久还找不到工作,没有什么独特的价值,他也不好跟公司其他管理者开口。

  我也拒绝过一个朋友要进我们团队的请求,因为我对他非常了解。他本身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我对他的判断是进了团队之后,会因为“关系户”的原因比较放肆,也会影响其他人。如果你本身没有价值,你认识再多人也只是徒劳。

  总之,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唯有努力最安全。趁着年轻,尽可能多地学习,尽可能多地尝试,尽可能提高自身的价值,这都会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