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尔德》经典观后感1000字
《卢尔德》是一部由杰茜卡·豪丝娜执导,西尔维·泰斯蒂 / 蕾雅·赛杜 / 布鲁诺·托德契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尔德》观后感(一):相比于罗马,我更喜欢她的文化。而louedes缺少那么一分,回味。
被治愈
浅显来看,需要治愈的的肉体,是肉体的残缺。
实际上是每一个抱着“被治愈”的心态需要治愈。
病的不是肉体,是灵魂。
这觉悟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得到呢?
总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是看得透实质的。殊不知,现实总是违背人意。总是要到真相大白的时候才会令人得出结论:啊,原来我是错的!
而能够真相大白的,又有多少人呢?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生活,有多少人是活在自欺欺人之中呢?
或是,终其一生也未能寻到一个答复呢?
实践
实践是要受到鼓励的。哪怕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并不能成为永恒的真理,哪怕结论有悖常理受到世人的嘲讽,哪怕实践的最后是回到原点。
她的眼神,沉迷于欢快的音乐中,沉迷在真知即将流逝的路上,没有失望。
对比于自暴自弃的前身,不满于现实赋予她的一切,敏感暴躁。知足吧,想都没有想过的关注、爱情她都经历过了。相比于不幸者,自己实属快乐的。
哪怕是快乐过。
《卢尔德》观后感(二):生活本来就是奥秘
碎片化娱乐的时代,很少有这样的电影催人思考,然后登陆上来,写些感想了。
比起多数充满情感渲染的宗教题材电影,这部片子的冰冷、写实、慢节奏,探讨的是人在真实平淡的生活中遇到的信仰问题。
这部电影所选择的主题,教友会比较熟悉,非教友当然也会看出不同的内容。自古以来,人类在认识信仰的途中,就是在不停追求奇迹,或者说神迹的,没有看得到凭什么相信?但事实是,人不仅短视,也是世俗、无知的,比起相信来,我们更容易怀疑。就像影片中两个中年妇女所代表的,她们看到了神迹的视频后第一反应是怀疑,即便亲眼看到神迹——轮椅女行走后,她们还是在她最终跌倒的瞬间释然,世间哪里会有神迹呢?应着神迹相信,本就是试探造物主,更不用说人的软弱,在神迹前的障目了。我们难以相信,就是因为强大的生活经验带来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信仰中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为什么偏偏治愈了这个没有信德的人?为什么良善的人反而重症不治?神的创造和安排是人所不可知的奥秘,我们追随祂的唯一方式,就是褪去人的判断,彻底谦逊的寻求和祂的相遇,因为受造物揣度造物者,本就是伪命题。
《卢尔德》观后感(三):负能量满满,我喜欢
电影有点haunting。其实中间也睡过去了,后来找时间分几次才看完(这几年看电影都是这个状态)。没想到断断续续几个月来,里面有些场景时不时会钻进脑海来say hi。片尾Lea Seydoux 唱的Felicita也成了我的单曲循环。
经常对一部电影谈不上喜不喜欢,就像对一个人,你只是觉得他有趣味,耐琢磨。他有无聊的部分,但最后却给你惊喜,让你因这一瞬间的光记住了他。
之所以会找来看,一来出于对宗教的好奇,二来看过《小小乔》,对女导演的细腻和理性抱有期待。正如一切有关宗教的电影一样,电影里没给任何答案,尽是玄妙。人漂浮于世的孤独怅惘,被施以援手后又撒手的落差,希望与绝望,都在一个故事里被静静的展示。那个女孩坐着轮椅,漫不经心的走访世界上的各个“圣地”,信与不信都早已疲乏得如碰运气一般。然而这次“神迹”竟出现在她身上,才刚能站起,就等不及享用自己新生的能力,去登山,主动吻青眼已久的男人,有意思的是,电影到这儿给影片内外的人的感觉,不是分享到她的幸福,而是预感她将乐极生悲。
乐极生悲是个残酷的字眼,仿佛是神定的戒令。为什么欢乐有界限,超过便要受惩罚?这没有理由。当那首美如泡沫溪流的华尔兹蓦然响起,男人无比绅士的轻扶女孩的纤腰,两个人站在整个画面中间小心翼翼的起舞,极慢的享受着重生的每一秒,那一幕,谁人心中不激荡。
然而下一秒钟,魔法消失,她果然还是跌倒了。最后回到轮椅上是第二次跌倒,精神上的。人生啊,奇迹和爱也就发生那么一瞬间。青春逝去,轮椅还是站立,有什么分别呢。
《卢尔德》观后感(四):信与疑
我不相信作为无神论者的导演杰茜卡会用一部呕心沥血的电影去向宗教乃至神学致敬,她有兴趣探讨的至多是熙熙攘攘围绕在神龛前以追寻神迹为出发点的芸芸众生,亦即灵与非灵。
我甚至怀疑她连这一层动机也不曾有过,那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具有典型代表的现代旅游生态如何去与历史传承下来的宗教文化资源更为和睦友善地共融共生,与我国鼎盛的寺庙道观旅游产业异曲同工,遥相呼应。
讲回到神迹本身,耳熟能详,从旧约的亚伯拉罕献子为祭,到出埃及记的逾越节羔羊之血,及摩西绝境中杖劈红海,再到后来耶稣受难与复活,新约……其共通点始终就在于一个“信”字,不仅要信,更要全身心地信,将自身完整托付地信。
每一次神迹的降临,无不是对信的又一次考验,那是人类匍匐在神的脚下,虔诚祷告,神也未必肯施舍的一点点自证。大家知道,同为大预言家,耶稣最终成为了弥赛亚,而诺查丹马斯则被后人从科学的角度挖掘出了脑袋里的第四维度,而在神学界,他甚至一度如同哥白尼那样是有罪的,最低限度也是个邪恶的、欺世盗名的天机泄密者。区别在哪?还是在于一个“信”字,一字解千题。
作为一个朝圣地,卢尔德每年要接待数量庞大的游客。人们渴望遇到神迹,脱离苦难。那么这个地方究竟有没有神迹出现过呢?有!还很多次。
据可靠记载,1858年2月11日,有一位14岁的牧羊女贝尔娜岱特来到波河岸的洞穴附近拾柴,圣母玛丽亚突然出现在她的前面,此后圣母玛丽亚曾18次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有一天,圣母命小女孩:“请到河边喝点水,洗洗脸!”当贝尔娜岱特挖开洞穴附近的地面时,泉水喷涌而出,并多次出现用泉水治愈疾病的奇迹。因此,卢尔德成了天主教最大的朝圣地,身患重疾的人更是蜂拥而至。
贝尔娜岱特的遗体安放在位于巴黎东南讷韦尔城的圣日尔达修道院的礼拜堂内。每年有700辆专列火车和400架次飞机抵达卢尔德市,运来150多个国家的朝圣者达500万人。
我不相信《卢尔德》存有信与疑的困惑,完全没有,你就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宗教旅游片来看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卢尔德》观后感(五):为什么她是神迹?
画面干净整洁但却又有纪录片基调,更增添了几分真实感。在我看来,此片在不露声色地讨论宗教,讨论治愈之道。
为什么是女主而非其他人被治愈?这位女主看起来并不是很虔诚,她在神父面前坦诚述说心里的嫉妒,冷漠以及怨恨,而她来朝圣的原因大部分也是希望身体被治愈,渴望神迹。蕾是照顾她的志愿者,喂她吃饭,对话并不多,常问女主东西好不好吃,蕾看到帅哥就喜滋滋地聊天开玩笑,在走廊里嬉笑若无旁人,蕾整个过程非常自然,非常放松,一点也没有把瘫痪在轮椅中的女主看成一个很可怜很需要同情的对象,看起来蕾的态度非常不基督,我猜想或许正是这种态度感染了女主,女主暗自渴望也像她一样活泼泼地去生活。于是女主便终于站起来了。
而与之对比的是另一位修女塞西尔,她劝说人们不要幻想神迹来治愈身体,应该关注灵魂,只要灵魂治愈了,身体的痛苦都不算什么,身体的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她身上有一种浓重的禁欲苦修气质,她似乎身患癌症,但仍然坚持不懈辛勤劳作直到抽搐晕倒,导演安排她晕倒时甩掉假发套,露出残留几根头发的光头。
女主的重新站立便被看作神迹,人们称她为神迹女孩,她被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受到众人的目光,有人羡慕有人嫉妒甚至还有人暗自希望她再次倒下,而女主重新站立起来,感觉非常好,她爬山,和帅哥调情轻吻,晚上又在宴会跳舞,完全忘记了医生的告诫:“要注意休息,要让身体慢慢适应”。她在宴会上摔倒了,她爬起来以后有些尴尬,她似乎在意着别人的目光,毕竟她被众人称为神迹女孩并授予最佳朝圣者的荣誉,神迹女孩一直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如果又重新摔倒不能站立那是多么尴尬的事情啊,以至于母亲(猜想可能是母亲)送来轮椅,她也不坐下来休息,好像还要站着向众人表现神迹。
这时候蕾跑到舞台上边跳边唱,她似乎并未把女主摔倒的事放在心上,她只是自顾自在舞台上唱歌,像春天一般自然,那首歌的旋律真是美好,蕾亚赛杜跳跳扭扭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女主看她唱歌看得入迷,一时间她忘记了神迹不神迹这回事,一出神一放松,终于又坐在轮椅上。影片结束。
导演并未明确说出对宗教神迹的观点态度,似乎是在宣扬一种热爱生活,赞扬生命之美的自然之理,但这种生活态度却并不那么明显,导演选择将自己的态度潜埋在剧情当中,让有缘人自己去挖掘。
此片也教会了我照顾重病之人的正确态度。
《卢尔德》观后感(六):故弄玄虚的风格特别契合这个特殊的宗教题材
奥地利女导演杰茜卡·豪丝娜(Jessica Hausne)的作品量不多,从2001年的处女作至今,仅仅有五部长片问世。作为戛纳的嫡系成员,前后入围过官方单元四次,今年的《小小乔》首次入围主竞赛,并为剧中女演员拿下影后大奖。她的作品风格芜杂,有恐怖惊悚类型,也有古典戏剧改编,甚至是未来科幻。不过,她最为广大影迷熟知的作品却是当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的《神迹疑云》,这部宗教题材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她的最佳。 也许是社会现实环境的缘故,不少知名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尤里西·塞德尔)都有着不约而同的作者风格:在平静祥和的气氛下暗藏着压抑、荒诞与疯狂,以及诡秘莫测的人性阴暗面。杰茜卡·豪丝娜的作品莫不如是,《任性天使》讲一个恶魔般的小女孩,《鬼饭店》讲述一个女服务生目睹灵异事件后的变化,《疯狂的爱》更是将十九世纪的一位诗人的疯狂爱情故事搬上银幕。然而,她的风格却常常遭人诟病,摄影和氛围设计令不少观众如堕雾中,只留下一惊一乍或者是怪异的感觉。 然而,这种故弄玄虚的手法相当契合《神迹疑云》这个特殊题材的基调。神迹究竟有否出现在女主角身上,宗教信仰人士和无神论者观众绝对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理解。由此,影片的批判对象也一直在游移不定,起初像是批判商业化对宗教圣地的影响,随处可见的圣母像令人感到惊讶;然后又像在嘲讽宗教狂热分子的虚伪,他们并不是虔诚的教徒,而是心怀鬼胎奔着各自目的而来;随后又将矛头指向宗教,批判神学思想对人们的愚弄。导演高明之处在于从头到尾都不给出明确的观点,用平静冷淡的口吻娓娓道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影片开场的固定长镜头,两次拍摄大合照的画面,镜头移动与焦距变化的设计不断凸现出一种在蔓延的神秘感,仿佛上帝在操控着女主角的命运。这种长镜头的调度设计与哈内克《隐藏摄影机》的最后那个放学的场景如出一辙,然而,这绝不是一部探讨影像本质的元电影。豪丝娜采取极力回避戏剧化的方式处理神迹显现的一幕,让观众对突如其来的现象有更多思考空间。
从神迹展现后的情节来看,影片焦点逐渐回到对人性的批判之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神迹,女主角本身是半信半疑的态度,而她身边众人暴露出迥异的态度才是影片最精彩纷呈之处。她的贴身志愿护工表现出鄙夷不满,因为她跟自己竞争抢夺男朋友,同团的朝圣者觉得她不够虔诚,怀疑是圣母选错了人,而她身边一直默默无闻推轮椅的老女人最为深不可测。冷嘲热讽、怀疑妒忌、冷眼旁观、居心叵测等等人性阴暗的表现全在神迹降临出现时纷纷出笼,并在影片结尾一幕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个开放性的结尾堪称一绝,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一场戏剧般的神迹引出众人百态,人性中自私逐利的弱点全面暴露,足以令人深思。
《卢尔德》观后感(七):神啊,你为何离弃我?
由于话题本身的严肃性,《神迹疑云》一直呈现出冷峻的色调和缓慢的节奏。它容易被人说是沉闷,但事实上,《神迹疑云》的画面叙事十分精彩。
说《神迹疑云》(Lourdes)之前,不妨先提下《密阳》。它们一样关注女性,同为宗教题材,同是以地名做片名,中间又有些治愈疗伤系电影的错觉。过去十年,韩国是个备受瞩目的基督教国家,李沧东的态度是质疑加批判,《密阳》有很尖锐的地方,好比全度妍的崩溃型表演,而这些,在《神迹疑云》里是找不到的。影片注重摆事实、给说法,展现了朝圣活动中的一组组群像,衍生出来的一些疑问也更温和,更接近自我反省。从《密阳》到《神迹疑云》,这是东方到西方的距离,也是基督教刚夺取主动权和延续数百年兴盛的差异。
由于话题本身的严肃性,《神迹疑云》一直呈现出冷峻的色调和缓慢的节奏。即便是人潮汹涌的室外场景,也绝少有喧哗吵闹的场景。人物说话的感觉都慢半拍,总要顿一顿才开嗓子。女主角和几名配角也时常紧绷着脸,很难挂有笑容。但这些特点容易被人说是沉闷,事实上,《神迹疑云》的镜头感和画面叙事才是重中之重。
不妨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入手。这是一个标准的长镜头,包含了从固定机位到变焦拉近的变化,完整表现了朝圣活动的一处重要场景。一个人到数十人,各式朝圣者和不同的看护人员先后出现,观众无法判断哪个是主角,第二个镜头完成补充说明。回到房间后也没第一时间给出空间全貌,镜头切换了,你才知道还有一位老妇人同住。这种手法贯穿全片,正是对画面外空间的高明表现。
两位服务人员在床边祈祷时,看着有种镜面反射的效果,《神迹疑云》相当注重构图,讲究协调对称。或许可以做这样理解,女主角身上包含了两种心理投射,一是想恢复健全的人,一是现实中轮椅上的人。
这种痛苦被夹在了病症信仰、求医朝圣以及奇迹有无当中,难以解脱。相对应的,朝圣者里也有心怀不满的,服务人员里也有认识差别。即便是神父,他也有玩笑时间和难以解答的时候。面对共同的宗教问题,影片里的人群样本选择足够丰富,并没有搞一面倒或者灌输说教。
《神迹疑云》有个精彩的结尾,一样的多人物和长镜头。最后的画面女主角面带喜悦,老妇人面无表情。这处大胆的留白,把想象空间完全留给了观众 ———有没有奇迹,你我说了都不算。(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电影要探索的是生命神秘不可知的部分,而不是它的确定性。 ———ManohlaDargis(《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