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读后感100字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是一本由罗威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8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精选点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
●整体非常普通,还出现一篇文章内重复文字,很糟糕了。
●前面几篇文章好多的内容都是重复的,本应该精简。
●教授生平资料可留,如观沧海,其他一般。得知有多少教授和学子文革被整,大哭一场。想当初建联大是为了留火种,谁知解放后又亲手把火种狠狠浇灭
●本书的编撰逻辑比较混乱,但作为了解西南联大历史,有些许帮助,然而仅限皮毛
●前面没什么看头,后面设计了西南联大诗人和采访闻一多孙子的章节还可以。本来是打三星,但为了支持这种选题,加一星鼓励。
●知中出品的不大用担心啦。借了小林的上课偷偷看的,边看边感叹又为后面的很多人在那个时期的选择感到悲哀(看生平介绍的时候,去了那边的长命百岁,留下的在那几年都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我觉得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对于这些真正的知识分子而言,精神上的打击是最难的
●大部分文章比较平庸,但偶尔出现的超纲内容就值回书价,是否编辑在做这本时也受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感召?闻一多的部分很棒,最后对当下大学、大学生所欠缺之物的评论也有深度。作为一定程度上去浪漫化的干货合集,还是值得你买回家中。
●2019.10 羡慕又庆幸,可敬又可畏。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读后感(一):读后感慨
人与人之间的智商的差别,比人与狗的差别都要大。与强人为伴,人生幸运。
艰苦的环境,反而涌现大家。
陈寅恪懂13门语言,还不如燕卜荪背诵整本哈姆雷特做教材令人震撼,又不如顾毓琇兼通通文史和数理难得,还不如大量学生为国捐躯章节更令人动容。
蒋梦麟的观念值得称道: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事,以鬼子办事。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读后感(二):千古文章未尽才:闻一多之死
“闻一多死后,各界人士发来唁电。闻一多遇害之后,西南联大彻底地离开了昆明。等待着平津三校的,是即将席卷全国的大变化、大潮流。这未来的大变化、大潮流,闻一多先生是看不到了。他死后几年的中国,是他想看到的吗?现在的中国,是他所期盼的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无从得知了,但是他的敢怒敢言、他对德先生赛先生的追求、对强权的无所畏惧,不得不让我们钦佩,有时候甚至是汗颜。”
摘录来自
知中16·西南联大的遗产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读后感(三):真实,生动,鲜活,彩色。这本书的状态就是当年西南联大学子的生活状态。
文章是三颗星的,因为是组稿,有的人笔力一般。撑不起这么宏大的题材。但是配上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彩页资料。让人感觉自己又身处那一个年代,这点是所有西南联大系列书处理最棒的一点。所以,可以多加一颗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书的末尾又同时提到了。在那个短暂年代同时熠熠生辉的教会学校。这点真的是特别特别的难得。既有横向也有纵向 风起云涌的年代,众神相遇。 —— 7月24日第二次读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的年轻,生动,鲜活,真实。不是纪录片和书本上那个神像般的西南联大了。当年学子们真实的风貌颓废,悲哀。期待都被特别真实的展现出来,而且彩印也让这本书真正鲜活了起来。旧时代的黑白照片儿。和现今的历史遗迹照片交相辉映。给人亲身感和体验感。现在在读觉得文章也基本上是五颗星的。饱含了对当时体制的思考。所有教授的态度也展现的很真实,并没有为尊者讳。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读后感(四):小记
因1937年77事变后北平局势动荡,东北沦陷,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先迁于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蔓延,于1938年迁往云南昆明并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自由与精进”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西南联大给我留下的印象。
一开始,是抱着膜拜大佬的想法拜读这本书的。果然,在书的中间部分,作者整理的各系的部分优秀教授的简历琳琅满目,看得自己都麻木了。也从文字中体现出的优秀学生们的优秀学到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比如,穆旦先生在从长沙迁往昆明的长途跋涉中,手捧一本英文词典,边走边记背。熟记一页便撕去那一页,最后到达昆明时撕掉了正本字典。而后,也跟随外国教授纯英文学习写作,讨论学术,终留下了杰出的作品。而谁又能想到他毕业后参军,在越南的一个山谷里呆了三天三夜,终于从遍地尸骨里爬出来呢?又有谁知道,他原名查良铮,金庸是他的表弟,而且他与冰心等名人也有亲戚、朋友关系。
在西南联大入驻云南之后,当地的风气渐渐受到了影响。随着一些新思潮的涌入,旧的观念与封闭被摇动着。年轻的、激进的、新潮的大学生们,带着他们的激情,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努力向学,奋发图强以报国。 夹着老鼠屎、石子与泥沙的米饭?菜市场的烂菜叶?雨水敲打下的铁皮屋顶的声音盖过了教授的声音?紧张的突发的跑警报?茅草宿舍与臭虫、跳蚤?一开门就被占完座位的图书馆?这般艰苦的环境却迸发着学生们的激情。他们在茶馆里激烈辩论着最新的专业学术论文;点着自制的油灯读书;典当自己的首饰换书;戏称“八宝饭”;跑警报后就地在坟场上授课......在这艰苦贫瘠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如同金子一般散发着他的炙热,是那么地夺目。而现在?富足的物质下衬托着当代大学生们贫瘠的精神。
还有时在长沙的国立中央大学。因为其校长为蒋介石,并受政治影响相对较多等原因。正史选择忽略了他们。但这所大学的存在,却不应因为他的政治性而被忽视。他所留下来的财富也是巨大的,在他存在的期间,也有着一群热血青年在此抛洒热血,报效祖国。也有着更庞大的教学体系与记录。这是政治,这是“历史”的选择,让现今的人们更多地“被”关注西南联大,而忽略了同时期的另一颗璀璨明珠。转念一想,在这茫茫历史长河之中,能被人们所记住的又有什么呢?那是多么渺小的一部分。谁也不能去命名、定性一些东西。我们是多么的渺小。被淹没在历史中,我们又为的是什么呢?他们又为的是什么呢?
读完这本书,本来以为自己没有太多的想法的。以为自己在这断断续续的阅读之中会遗忘,如同以往的读书之中,遗忘了自己在书上勾画的很多东西。却没想到,现在洋洋洒洒这么多东西。它们是留在了我的心里的。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读后感(五):光辉永恒
看这本之前,我对西南联大这个名字很熟悉,但其具体指什么,我并不是很清楚,借此书机会,我查阅了一下百度。原来所谓西南联大,全名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而本书提及,西南联大的遗产,我想应该是其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历代任教,做钻研的老师们,其中不乏大师级别的人物,沈从文,陈严格等等,太多太多。而说遗产,是因为这所学校真实存在只有短短的八年。八年时间,却带给中国近代史太多太多。
这所战时临时成立的大学到底有怎样的贡献?谈及西南联大对于抗日战争的贡献,容易说的,是有形的,如培养人才、推动科研以及投身战场;不太好说的,是无形的,那就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何凸显某种高贵的精神气质。具体说来,硝烟弥漫中,众多大学师生弦歌不辍,这本身就是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 当初联大教授曾昭抡撰《大时代在等着青年们》,称:“古今中外一切战争,凡一交战国家,充满失败主义者,大败即不在远。难民比敌人跑得快,谣言比难民跑得更快,这是何等危险的现象。”从最初的殊死抵抗,到漫长的相持阶段,再到最后的战略反攻,有很长的路要走。用曾昭抡的话来说,就是:“环观国际形势,同盟国家必获最后胜利,诚属必然之事。日寇何时得以完全击溃,则尚无把握。”因此,西南联大以及众多撤退到大后方的中国大学,无论如何颠沛流离,坚持“笳吹弦诵”,这本身便是抗战必胜信念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