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王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空王冠》读后感锦集

2021-03-11 04:0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王冠》读后感锦集

  《空王冠》是一本由[英]丹·琼斯(Dan Jones)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王冠》读后感(一):打1星的是大鹏黑粉吧

  尊重别人的劳动是人基本的素养吧,抹黑别人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呢?大鹏的书因为你们打低分就卖不出去了?如果觉得选题不好可以发表建议,打1星2星纯粹是生活压抑吧。

  历史小说体是最能被大众接受的,喜欢看学术类的直接去查资料自嗨啊。

  能把知识传播给大众,同时还有严谨的历史考证,翻译这种书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空王冠》读后感(二):《玫瑰战争》

  简而言之,玫瑰战争就是两大王权血亲贵族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历史。直到两家直系的血亲死光,都铎王朝乘虚而入。

  作者没有细写亨利四世,应该是个败笔。正是博林波洛克打开了王权非正统继承的潘多拉魔盒,自此,但凡王室侧枝,也能开始追求王冠与王座。

  而唯一能制止上述行为的,是王权的控制力。但不幸的是,亨利六世的软弱,为野心家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于是约克发难,两家战争开始。

  所以亨利七世能够稳定政治,一半应也属于机缘巧合:拥有王室血统的人、哪怕只是旁支,都死得差不多了。但亨利八世能够成功接盘,应该也是有自己的作为的,这一点,作者也没写……

  《空王冠》读后感(三):采访作者丹·琼斯

  三年前在伦敦的采访,现在《空王冠》中文版终于推出了。

  把历史写得无聊,应当算刑事犯罪

  一、名字和语言:“杰弗里”还是“若弗鲁瓦”

  二、中央集权:英格兰的中央集权化比欧洲大陆许多国家要早

  三、国王们:如果您生活在金雀花时代,您愿意当哪一位国王的臣民?

  四、亚瑟王与威尔士:梅林的古老预言

  五、历史学家理应擅长写作,不要“知识的虚荣”

  懒得重新贴了,欢迎大家在这里看: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84830/

  《空王冠》读后感(四):一点零碎摘抄

  威廉·德·拉·波尔,第一代萨福克公爵(1396-1450)是昏君亨利六世的宠臣,死得很惨。他的父亲迈克尔在阿夫勒尔围城战(莎剧《亨利五世》里那场大战)中死于痢疾;他的长兄,也叫迈克尔,死于阿金库尔战役,这对英格兰人来说是一种罕见而倒霉的死法,因为英军在此役大胜。于是威廉在十九岁时出乎意料地成为第四代萨福克伯爵。随后十五年里,他积攒战争经验,对王室忠心不二。他是个能干的军人,在布列塔尼和诺曼底打得相当不错,于1421年获得嘉德勋位。后来他获得了好几个要职,在占领区还得到了一些土地,并于1425年担任派驻低地国家的大使。但他在法兰西最后的作战不是愉快的经历。他是英军攻打奥尔良的主要将领,不幸遇到了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圣女贞德。贞德在抵达奥尔良的几周前写信给英军,警告萨福克伯爵,他们若不离开占领的地区,她就要他们的性命。奥尔良战役之后,他试图率领数百名英军沿着卢瓦尔河撤退,在雅尔若被法军击溃。他在正式投降之前封俘虏他的敌人(一个身份低贱的士兵,不是贵族)为骑士,于是避免了将自己的高贵身躯交给地位卑微之人的奇耻大辱。

  《空王冠》读后感(五):玫瑰之争

  本书从兰开斯特王朝建立写起,一直到都铎王朝的建立, 前后大约100多年的时间。这100多年里英格兰可谓是血雨腥风。亨利五世文治武功,能签订<<特鲁瓦条约>>,确没能找到传承江山的人。亨利六世虽然软弱,但却戴过法兰西皇冠。另外在教育上做了不少贡献,创建了国王学院,伊顿公学。亨利六世的软弱直接导致了后期王位的几次更迭,最终死于伦敦塔。英格兰也从红玫瑰换成了约克的白玫瑰。约克王朝的爱德华四世也算是英才,在混乱中清理了亨利六世的余毒,巩固了自己的王位。可惜爱德华的突然暴毙,又留下了一场血雨腥风。爱德华五世年纪尚小,最后让自己的叔叔理查三世夺了王位。爱德华五世死后连尸骨都找不到在哪里。理查三世在清理余毒的过程中,最不该放走的就是亨利都铎。最后在博斯沃斯和亨利都铎的决战中,因为斯坦利伯爵的倒戈而惨死沙场。亨利终于戴上了那顶空王冠,成为了亨利七世。亨利七世把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融为一体,形成了都铎王朝的红白玫瑰。也想为这100多年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句号。100多年了,无数的贵族被杀,直接削弱了贵族阶层的实力,从都铎王朝开始,国王的权利收缩,国王有了更大的控制力,英国的纷争也从贵族的纷争转向了宗教派系的战争。

  《空王冠》读后感(六):关于本书的一些想法

  1.这本书刚开篇不久就给我来了一个闷雷,玫瑰战争其实是近现代的概念,那个时候兰开斯特家族的人极少使用红玫瑰作为自己家族的象征,红白玫瑰的对立其实是后世的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构建出来的,他们企图通过加强红白的对立来凸现自己成功弥合了两者的矛盾的厉害。这种高明(?)的政治手段让我大呼666

  2.我很好奇,亨利五世的妻子,即法兰西公主凯瑟琳,在面对故国沦丧,父亲发疯,哥哥被贬为私生子丧失继承权,自己要嫁给亨利五世的心情和感受如何。

  3.亨利六世时期,有人请愿希望国王将许多分封出去的土地收回,以支撑王室财政,这被称为“重新占有”。这在英格兰历史中很罕见,同时也说明了亨利六世财政的极端困窘。

  4.约克公爵理查和格洛斯特公爵理查(未来的理查三世)篡位的原因在书中写的是 他们企图清除国王身边非自己人的派系,虽然他们成功控制了国王,但却丧失了国王和民众的信任,被诬陷要篡位,结果他们真的就篡位了。我总觉得这里作者描写的理由不太充分,也许他们本就是有这样的意图,毕竟有亨利四世篡位的前示。

  5.爱德华三世娶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也许并不只是因为所谓的爱情,而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他希望这场联姻能将兰开斯特党的旧人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体系中。这与理查三世不同,理查三世的政府主要依靠帮助自己篡位的人,这些人主要是北方人,这也导致了国内南北差异越来越大,矛盾加深。

  6.贵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得都铎王朝时期的王权加强,这是玫瑰战争最主要的一个结果。

  《空王冠》读后感(七):红玫瑰如血,白玫瑰如骨

  

老马丁GOT的灵感来源,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头上的Hollow Crown。作者以一个较为客观的视角,避开了所谓的玫瑰战争这样笼统而浪漫的描述手段,还原了这段历史的真相—两个家族争夺王位的血腥史。相比中国历史中胜者为王的观念,英国人更讲究血统继承权birth right,即使是俘虏了国王也不能杀掉自立为王,因为没有王室的血统;即使有,篡位也有心理障碍,约克公爵就是吃了这个亏,打赢了也就当个护国公,还没想明白就被反杀了,旁边的副手造王者warwick因为没有金雀花血统只能扶植他儿子,而他儿子爱德华倒是没有犹豫,直接把亨利四世弄死理查二世篡位的事情搬出来,宣布自己也有王室血统可以称king,但抓住了亨六也没及时做掉,也差点被反杀,最后终于也学了亨四一回,再到他弟理查三世和地位卑微的都铎家族上位,再联想到后来请德国人来当国王等一系列操作后,不难发现,加冕为王的血统要求逐步在降低,几乎是只要血统沾边就能称王,就像金币中的金子虽然不断减少,但面额却一直代表着他的价值,君主立宪制也是建立在国王含“王”量不断降低的基础之上,经过了一系列历史变迁终于把王室变成了吉祥物的存在。可见陈胜那一句“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是多么天才,彻底改变了春秋战国秦王朝皇室亲戚打架争位的生态环境,一下把虽有人都拉到了平等地位,从此中国帝王不论出身。相比之下日本和玫瑰战争时期的英国皇族一样死脑筋,而且没有英国王室血统瓦解的过程,才造就了这万世一系的日本皇室。另外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很明显的道理就是,如果没有一个受认可的程序把像亨六一样long live但无能的dictator换下来,那有能力的usurper就会通过war的程序来实现更迭,而现代democracy和election就是为了避免这非正常程序带来的社会内耗而存在的。

  《空王冠》读后感(八):玫瑰战争-莎翁历史剧的灵感来源

  “空王冠”之名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段台词还是很精妙的:

  “看在上帝的面上,让我们席地而坐

  说说忧伤的故事,有关国王的死亡——

  有些被废黜,有些战死沙场,

  有些被他们废黜之人的魂魄困扰

  有些被妻子毒害,有些在睡梦中被杀掉,

  无一善终。

  因为在这空虚的王冠之内

  圈住了国王的肉体凡胎”

  玫瑰战争的名字虽然浪漫,但是战争与杀戮是血腥的,堪称血染的玫瑰。从理查二世王位不稳、金雀花王朝即将终结为起点,王冠在短短几十年间多次易手,王室两大旁系——以红玫瑰为徽记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红玫瑰为徽记的约克家族杀得人头滚滚,王室血脉几近断绝。

  第一段历史是兰开斯特家族的辉煌。先是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四世起兵反叛,挟大胜之势登基,继而,其子亨利五世将王朝推向辉煌的巅峰,但他英年早逝,亨利六世才华有限,遭遇约克家族挑战王权。

  第二段历史就是约克家族的辉煌了。亨利六世虽然杀死了约克公爵,但很快被其子爱德华四世反杀。爱德华四世小有作为,临终前托孤给弟弟,不料所托非人,弟弟囚禁了两个侄子,登基成为理查三世。

  两年后,理查三世被都铎家族所杀。都铎家族的亨利七世登基, 这个家族与王室的血脉只有微弱的联系,新王朝的徽记是交织在一起的红白玫瑰。

  看完书,又看了BBC出品的空王冠系列英剧。英剧一向以布景精美,剧本精妙,演技精湛著称,这部剧采用了莎士比亚的剧本做改编,而莎翁戏剧又是英剧演员锻炼基本功的舞台,所以这部剧堪称英剧中的英剧。最喜欢的是扮演理查二世的本喵,带着忧郁而病态的气质;扮演理查三世的卷福,阴狠而邪恶,暗黑气质尽显。抖森扮演的亨利五世虽然也不错,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虽然,在熟悉中国历史的观众看来,他们的争权夺位手段略显粗糙,血腥程度跟我***也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莎翁的剧本在发掘人性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尽管带着古典的气息,但其精髓历久而弥新。

  《空王冠》读后感(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前段时间刚刚读过另一位英国作者大卫 格拉米特的《玫瑰战争简史》。两本书可以对照着看。

  简单来说,个人感觉这本比那本更好看些。除了丹 琼斯的笔法明显比那位作者的要妙笔生花的多,还有前者的对整个历史的逻辑叙述得更为合理一些。而后者的书,本来篇幅就不长,还有很多文字论述了玫瑰战争所处时代的其它一些和战争本身并无密切联系的书。

  话又说回来,本书精彩归精彩,很多笔法也更接近于历史小说的写法了,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的《八月炮火》的作者的自评——“是个作家,只不过题材是历史”。前两年读作者的《金雀花王朝》的时候,有惊艳的感觉。现在读同样风格讲述后续历史的本书,不知怎的,有点审美疲劳的感觉。

  从十四世纪的后期,兰开斯特家族篡位,到玫瑰战争,到都铎家族篡位。两位作者都写到了王冠或者说王权的一再易手,也对王权的合法性做了很多评论。老实讲,作为一个中国读者,一个对欧洲历史也算有些浅浅了解的中国读者,对很多细节或者说法(不只是作者的说法,而是包括作者描述的那个时代英国人对王权的看法)表示很难理解。

  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亨利七世王权的合法性。亨利 都铎的父亲是亨利五世废后的王室外婚姻的“私生子(如果这个表述合理的话)”,王位继承权的血统的合理性而言,是弱之又弱的。很难理解最后各个贵族家族对亨利七世的拥戴,很难理解其它贵族家族里会找不到一个有类似血统的人来要求继承权(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亨利七世即位后,还是有几个“招摇撞骗”的)。我的最大疑问是:亨利七世的血统都弱成这样了,英格兰竟然没有沸反盈天,“人人称王,个个称孤”?反而两位作者都将矛头直指亨利四世推翻合法国王理查二世的篡位是开了个恶劣的先例(特别是大卫 格拉米特)。好歹,亨利四世和理查二世是同一个祖父爱德华三世。

  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皇帝是得国不正了?比如,汉光武刘秀按照这个逻辑,血统就非常弱了。更不用说其它和平时期的皇帝由于先帝无后而从伯叔系旁支寻找合适皇帝的例子。

  更不用说,秦末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陈胜吴广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及“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的说法。

  有种说法,说西方的所谓封建制度不可直接简单地套在中国从秦到清的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上。

  深然之。

  《空王冠》读后感(十):被鲜血浇灌而生的都铎玫瑰

  这本书是《金雀花王朝》的姊妹篇,故事从金雀花王朝末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的玫瑰战争,最后到都铎王朝建立早期为止。

  金雀花王室的骑士精神到玫瑰战争时期仅一息尚存,阴谋诡计与暴戾手段在这段时间内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时期里,任何只要有一点王室血脉的且有能力招兵买马的人都想在这个乱世分一杯羹。兰开斯特与约克两个派系不仅作为两个整体互相斗争,在派系内部也不停地勾心斗角,谋杀与背叛充斥其中,各个大贵族纷纷扶植对自己有利的王室继承人来为自己谋求权力。他们通过联姻和利益交换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一个权力更替极为频繁的时代,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在当时的英格兰政体中,一切都高度依赖于国王本人和国王的权力机构,当一个有治国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国王执政时,国家就变得繁荣并有余力进行对外扩张,当昏庸无能的国王执政时,国家便迅速陷入危机,民不聊生且四分五裂。在医疗水平十分落后的中世纪,国王因病而亡的概率并不在少数,继承者因太过年幼无法亲政导致身边辅政亲信拥有了过大的权力。当权力不再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每个拥有权力的人都想让自己的权力更进一步,让自己家族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亨利六世的统治可以算是为玫瑰战争埋下的伏笔,他可能是个好人,也可能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国王。亨利六世的无能让约克家族奋起攻击并取而代之,王位继承权的变更触痛了兰开斯特的利益,为了继承权的争夺两个家族彼此交战争夺。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争夺战直到流着兰开斯特派血脉的亨利七世夺得王位并迎娶约克的伊丽莎白为后时方告一段落。都铎王朝从此开始,代表兰开斯特的红玫瑰与代表约克的白玫瑰交融形成了都铎玫瑰。稳定的政权推动了文化、宗教、科技的发展,宗教改革出现,文艺复兴时期随之开始。

  在玫瑰战争时期涌现了很多有魅力又有手段的女性,比如安妮·内维尔(理查三世之妻)、玛格丽特·博福特(亨利七世之母)、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爱德华四世之妻)等,她们传奇的人生不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还影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畅销作品《冰与火之歌》以及莎翁的历史剧系列等文学作品的灵感均来源于这段时期,文学作品固然已经极为精彩,但是真实的历史更为血腥残酷。红白玫瑰在英格兰这片被鲜血沁透的大地上不断生长、交缠,当都铎玫瑰诞生时金雀花的血脉已经所剩无几,杀戮的停止不是因为战争的残忍只是因为已经没有几个值得杀的人还活着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