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孤独,也不庸俗经典读后感有感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是一本由【美】刘墉著作,45.00出版的2018-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一):标题党泛滥
我是看了标题和刘墉买的这本书,翻了几页很失望,都是一些流水账。画倒是不错。刘墉这样的作家原来也是标题党。什么真情?都是狗屁。书里是很多个小故事,自认为过了读故事的年纪,也读不出来什么感动,很失望的一本书。什么作者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与感悟结晶,都是噱头。全书看不出半点孤独,也没有庸俗。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二):“货不对版”
因为书名,从图书馆借回来,但书中关于“孤独”与“庸俗”谈的较少,或者说并非正面谈及孤独与庸俗。
这是一本“回忆录”、“诗词鉴赏集”、“画册”的综合,书中有几篇主题明确的章节,诸如回忆篇、诗词赏析篇、对话古人画家篇等等,此书还收录了刘墉多年灵感之画作,这些画作与文字相得益彰,分不清先有画还是先有文字的,但是有了作者的文字,对画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年龄已经很大了,人生多了许多闲逸的时刻,他也不得不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孤独,于是作画、写字成为与孤独对抗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和文字成为不庸俗的一种成果吧,这或许就是这本书名之所以叫《宁可孤独、也不庸俗》的原因吧。
对刘墉的了解应该追溯到初中时代,当时年纪轻,他的《我不是教你诈》、《点一盏心灯》成为当年有限的阅读量中为数不多的几本从头看到尾的书籍,所以如今读来,更多的是一种怀旧的心情。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三):灵动文字与唯美绘画的完美切合
这是刘墉蛰伏3年的又一力作,是他的第6本诗画散文集,其中包含《浴火》《诗情》《花语》《画意》《短歌》,最后还附录小说《妻子的导盲犬》。
刘墉在小序中谈到创作是因为感动,一瞬间情感的触动。读他的作品犹如长者娓娓道来生活的道理。他的文章以鸡汤文不一样。不会空喊口号或者不切实际的实践。他更多像一个老者在絮絮叨叨的给读者讲他自己的故事,让读者明白做人的道理。更让人惊喜的是文字与绘画的完美切合,轻快灵动的文字与唯美意境的画作让人眼前一亮。
刘墉就是这样是一位多面手,集作家、画家、诗人等头衔与一身。读他的文字总是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的惊喜与感动。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四):读后随笔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孤独”一词似乎从古至今都与“庸俗”毫无联系。大部分的人都是庸俗的,都庸俗且快乐着,不管开心是否遵从内心,都跟着现代社会中的所谓大众气息一起。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很多人不能随从自己的内心,而刘墉他的人生却书写着一句话“宁可孤独,也不庸俗”
第一张“”浴火”也是我整本书中最有感觉的一章节,从“母亲的金戒指”,一层层深入一层层递进,第一章节中有很多明显的色彩视觉,在“浴火”中那从容淡定,像所有的东西他都没有投入太多的情感一样无所谓,看不到大喜大悲,也看不到彷徨无助,像大火烧的不是别自家的东西一样。就如同林清玄在书中写到:以平常心过完此生。
全书都给我一种“狂妄”的感觉,在我这儿说不好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对于画画,除非遇上有灵感的事件,简单来说就是跟随自己的内心,看心情行事。在书中我可以看到刘墉先生的小孩子气,也同样可以读出他儿时的少年老成。
只可惜自己不懂绘画,不能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达。刘墉先生的绘画技巧在我看来也只能形容它“好美呀!好漂亮!”
他的画中有一种震撼的感觉,总有一种抨击心灵的感动。我很难受,也很欣喜。一幅画,我可以一直盯着它看好久好久。可能对他来说可以给他灵感的东西,在我们芸芸众生中一定也有人与他一样对那些东西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灵感。
可能别人不能了解整本书他都写了什么,而有些人就能感触很深,所谓的了解不过是当初的感同身受罢了。
有些句子我只能反反复复读很久才能品味出与之前不一样的感受。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什么叫“玩味”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五):不庸俗 也不孤独
相信刘墉这个名字对于80后来说并不陌生,励志教父、鸡汤达人,他的作品鼓励了一代人的成长曾经的《萤窗小语》《我不是教你诈》等作品引发畅销狂潮,销售逾千万册,影响深远。而且刘墉还有一个身份,美术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墉的美术专业背景也足以让人仰慕。
这本新书《宁可孤独,也不庸俗》是一本半自传体的励志散文集加绘画作品集,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亲情爱情,收获与遗憾,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经历过,才倍感感慨良多。同时这本书还收录作为画家刘墉的50多幅画作,非常精美,制作精良,值得收藏。
我上大学时曾经读过刘墉,初入社会的我在刘墉的书里探索秘籍和欲取真经,虽感叹世间百态却也暗暗窃喜看到一本好书学到实践经验,此后对刘墉崇拜不已,语言真实犀利,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看法交给懵懂的年轻人,很多观点一针见血得让人毛骨悚然,却又让人忍不住点头称赞。我第一次在电视里见到刘墉时感觉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土生土长北方人的生活经历限制了我的想象,看文字还以为是个愤愤的壮汉,没想到如此犀利的笔锋出自这样一位温润的南方男子,尤其看过他的画后,更不由得感叹竟也有如此坚柔并济的人。
很有幸有机会读到《宁可孤独,也不庸俗》,才更深入的了解了刘墉,70年的人生,命途多舛,不断在困苦中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心怀一份懂得和洒脱,深情行走在岁月间。历经时间涤荡,才能体味人生百态,走过万水千山,才能洞悉世事真相。生活赋予了他探究百态的敏锐目光,也磨圆了他的棱角,唏嘘间一切都似云淡风轻,却又掷地有声引人深思。
年轻时读刘墉和成长后再读确实感受有所不同,唯一不变的是对其一语中的的感叹。相信只要读过的人定会有同感。是本好书,推荐给踌躇满志准备踏足社会的年轻朋友,也推荐给社会浪潮中努力前行的所有人。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六):喜乐从心,顺应天命
在没看到作者时,看到书名是“宁可孤独,也不庸俗”的时候,我的内心真真是拒绝的,心想又是一大锅的鸡汤。后来看到作者是刘墉,嗯,我就是如此庸俗⁄(⁄ ⁄•⁄ω⁄•⁄ ⁄)⁄,毕竟其大名也是如雷贯耳,大师的作品,还是要拜读一二的。说实话对于书名来说,还得看怎么理解“孤独”和“庸俗”,很多自卑的人,正是因为庸俗而孤独,但是从刘墉先生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从下就天不怕地不怕特立独行的混世魔王,这样的人,他生来与人不一样,他从来不会去考虑为了合群而合群,他可以因为没感动,说不画画就不画画,除非有能触碰到他心弦的灵感,儿时上课时也因为时常捣蛋,而令妈妈老师都头疼不已,甚至敢于去调戏严肃的教官,走到哪全然无所畏惧,有的时候我觉得好的艺术家,便是这样吧,敢想敢作敢当,如今大多数人都太过固步自封,没有冒险精神,而真正的艺术应该也是如刘墉先生这般顺从自己的心意,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
在这部散文作品中,刘勇先生讲述了母亲的戒指,看着追寻母亲戒指的踪迹,实际也是借此怀念母亲,画画的时候也会回忆起吃西红丝时爸爸的训斥,还有后来自己拿着勺子喂爸爸吃西红柿的模样,其感性的散文作品中将传统文化亲情的凝聚与延续鲜明地体现出来。
在欲火一章中,刘墉先生描写地很淡然,读来仿佛着的是别人家的火一般,被救出来后记者问到损失时,也理性淡定地说“还好,妈妈在银行有保险柜”。一般有关生离死别的一切艺术、文章、音乐等,都总绕不过一个“悲”字,但是在这本书中你看不到任何的撕心裂肺痛哭流涕,更不会有孤独无助的顾影自怜,一切的离合生死皆如天命,此人生在世,珍惜眼前人,乃为顺应天命。在刘墉先生的书中可以说是对生命存在形态有一种最强烈的感知,彷如大智者的看破红尘,敢于面对生死的人,才能真正悟出人生的真谛,努力提高生活的质量。很多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刘墉先生却从此再也不怕火,而且一旦哪里着火了,他远远地就能闻到着火的味道。
行走于世,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七):沁润心田,寂静无声
刘墉老师应该大家都不陌生了,起初,我也只以为刘墉老师只是作家一个身份,再多也就还有励志大师一类,直到前段时间看到了刘墉老师的画集,我才知道,原来刘墉老师竟然还是一位画家。看来不能再说自己拜读过刘墉老师的作品了。
喜欢刘墉老师的文字,像一位熟识的长者,给你讲着一个又一个有趣又励志的故事。刘墉老师的书温柔又熨帖,抚慰心灵,即使看上一天也不会烦躁。刘墉老师的书很平易近人,不艰涩难懂,在他看来,文字应该是有感而发,不应该是为了写什么而写的无病呻吟,很喜欢这个观点。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是一部非常令人动容的书,娓娓道来,包含他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的专注,以及浓浓化不开的情意。每一个故事感觉稀松平常,然而却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内涵存在,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阅读中,你会感受到刘墉老师是一个很细腻的人,不仅是对于自己作品的细致,还有对于情感的细致,如果不是一个及其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人的人,无法从细节处入手,是写不出如此细腻动人的文字,画出让人动容的画作的。
每每字里行间感动之余还会看到一幅幅令人心动的画,真是一种意外收获,不仅想到古典诗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读刘墉老师的作品,完全就是沉浸于那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之中,就像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写的那样“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而刘墉老师则是将情和景完全用画和文字相配合,令读者为之动容,而那种动容不是汹涌澎湃的激荡,不是那种巍峨雄伟的震撼,是如清风徐来引起心湖中的阵阵涟漪,这种恬静柔美,而又极具韵味。
刘墉老师的书是让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收获的书,如果在上学的时候阅读,会觉得这是一本很轻松的读物,很难有共鸣,但是会有一种启迪;如果在成家之后阅读,会觉得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犹如深夜里的一盏灯,一种指引;如果在为人父母之后,也许你会觉得找到了知音。
“感动常常是排山倒海的。譬如樱花,前一天还光秃秃的树枝,一夜间突然盛放。”感动常常是沁人心扉的。亦如朝露,睡前还存在于空气中,清晨却已然躺在叶上~刘墉老师的书就是如此,润人心田寂静无声。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八):认识不一样的刘墉
《宁可庸俗,也不孤独》一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诗画散文集。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刘墉写的诗歌、散文,还可以看到他为文字精心配的画作。 这本书中写到了刘墉的童年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父亲走后,我的童年更黑了”。刘墉的童年生活应该是不幸的,在年少时,父亲因病去世,在13岁那年家里着了火,家里的一切都瞬间成了灰烬,他与母亲只能在废墟上盖个草棚,成为最牛钉子户。这一切,对刘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人说,作家大都会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道理。童年时期的苦难,对一个人的身心的影响深远。正是因为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一个人才会懂得更加地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童年的遭遇,让刘墉变得更加优秀,苦难成就了他。 作为一名画家,他为自己的文字配上了画。如《浴火》一文的配图,整个画面由红色的火与黑色的浓烟构成,画面很有层次感,这场大火给他的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多年后,再去回忆时,已经消解了这场大火带给他的痛苦,变成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笔重要的财富。他对那场大火的记忆,通过文字与画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从而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宣泄。 《梦见野姜花》一文的配图《野姜花》中绿色的叶子色彩艳丽,花朵淡雅,叶子与花交相辉映,有着一种和谐之美。他的画传达出了一种正能量,也许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抵达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夜之华》画的是中秋月圆之夜,昙花盛开的情景。画家在表现昙花之美时,将花与叶子,与月亮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让人不禁联想到:在月圆之夜,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一团,一起欣赏昙花一现的美好的瞬间的场景。昙花的开放虽然时间短暂,但是画家通过画作的形式,让昙花的美得到了延续。让看到画作的人,体会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美。 在“画意”一栏下的《李唐老哥》《郭熙老哥》《公望老哥》等文章中,刘墉以书信的形式,用一种调侃的口气,与古代的三位画家进行了古今对话,在文中作家谈到了对于这些画家的画作的理解。同时,刘墉也曾临摹过这些画家的作品。临摹的过程,也是刘墉向这些画家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对画作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画家的崇敬之情。这部分文字,可以看作刘墉画论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一个当代画家对古代画家的致敬的文字。 这样的一本书,能让你更深刻全面地去了解作为诗人、作家、画家的刘墉。打开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九):他从这条路上来
记得最初知道刘墉,还是在我上小学时。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允许,社会资源比较少,读课外书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儿。知道刘墉,是因为大姨搬家时,我在一堆报纸和期刊杂志中发现了一本书,说是一本,其实前面和后面都没有,只剩下中间那一部分了,甚至我都不知道书名是什么。但是就是这本书,让我当时看的特别痴迷,一篇篇散文细腻自然,真实有力。我当时想,原来一个人笔下可以写出这么真实自然的文字。
读大学后,看刘墉的书就多了,体会也就更理性一些,一个画家出身的人,我知道他却因为他是作家,后来通过看他的文字他的画,我认为,画家写出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刘墉的《宁愿孤独,也不庸俗》这本书,单看书名就很有深意。人生一世,往往在孤独和庸俗中来来往往,我们无法权衡的时候,过来人总会给我们答案。
作者将这本书分为浴火、诗情、花语、画意、短歌五部分,另附一篇小说。整本书以刘墉的画作穿插文字的形式构成,看着他的或大气或温情的画作,读着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很是赏心悦目。
浴火部分。作者通过自己年少时的经历讲述了几件至今另他记忆犹新的事儿。母亲的爱,父亲的执拗,“我”的年少的轻狂和自信还有记忆中温暖热闹的巷子,等等,读来能够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爱和温情。回忆往往是有温度的,就像儿时家里着火了,至今“我”都能感受到当时火的那种浓烈。
诗情部分。王维,王国维,张岱等这都是大家,这几篇文字加上这些话,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的美和画的意境。
花语部分。由三篇组成,通过小故事,讲述自己对花的记忆,仿佛时间越久,这种记忆越深刻,越美好。
画意部分。从画出发,讲述自己对《古城春暖》《万壑松风图》《早春图》《富春山居图》的赏析和疑问,另收录了一个关于小老鼠米奇与米妮的故事。
短歌部分。由作者的七首短诗组成,他的诗歌给人一种斩钉截铁且铿锵有力的感觉,就像他说的,“我们从不阻挡,只超越”。
最后是一篇小说,很温情的文字,让我感到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等你来,我扶你,你扶我”,一往情深。
看刘墉的文字,有一种很特别的美感,我们能看到细腻的文字下走着一个坚定沉着的人,他从那条路上来,不庸俗,不媚俗,孤独又怎样呢?
宁可孤独,也不庸俗9.6【美】刘墉 / 2018《宁可孤独,也不庸俗》读后感(十):孤独有时更感人!
“我们可以转身,但是不必回头,即使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走错了,你也应该转身,大步朝着对的方向去,而不是回头埋怨自己错了。”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正在懊恼许久之前做过的一件错事,心情极其低落,有一种很想返回当时再重新来过的纠结。
这句话是刘墉写在新书《宁可孤独,也不庸俗》封页上的,仿若一道亮光照进我心里,果然开了一扇明窗。
高中时代就读过刘墉,不知为何,我对他的印象是散文作家,一如余秋雨一般,但事实上他的作品更接近于品质美德宣扬的心灵鸡汤,侧重于人生大道理,却被他娓娓道来,丝毫不觉得絮叨单调。
他的作品非但不令人觉得鸡肋无聊,反而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督促自己成为更自律更成功的人,他的《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不单单写作成功,刘墉的画作亦是同样有成就,尤其在这本《宁可孤独,也不庸俗》里,几乎每一篇都是藏在他心里的一幅画,笔墨徐徐,缓缓而来。每一篇文章都附着不同的画作,文画相映,文字与画同样楚楚动人,沁人心脾。
新春开市夜喧腾刘墉说他的文章感动了很多人,真正的原因不是他的文章有多好,而是他自己先感动了自己。
这话说的实在,却也体现了写作的真谛,假若作者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么去感动读者呢?没有感动的写作不过是娇柔的累述,文字的堆砌而已。
刘墉的感动又与旁人不同,他的感动仿佛是从隐蔽的小角落里散发出来,不引人注意,却在不知不觉中感动了身在其中的人。
真如这本《宁可孤独,也不庸俗》,书中分为五个部分,浴火,诗情,花语,画意,短歌,在书的末尾又附加了一篇小说,最妙的便在这短短几页的小说里—《妻的导盲犬》,熟悉的人读了或许会悄悄印证曾经发生过的事,从而寻到蛛丝马迹,不熟悉的人情不自禁会想到这或许就是真正发生在刘墉身上的事,感同身受,颇为动人。
浴火里母亲的金戒指像是在叙述一件事,又像是讲述了大道理,读者不同,心内散发的韵味亦是有所不同,这样的阐述令人想起前几年特别提倡的开放性思维。待到诗情画意篇章,真真的沉溺在作者构述的美妙天地里,仿佛有一道暖暖的风轻轻的拂过脸面,温柔而又唯美。
感动之余却也有忍俊不禁的时刻,画意一段里,其中一篇《米奇与米妮》,初看题目我就感到很好奇,这不是动画片么?作者写来有何用意呢?
看完方知何意,忍不住轻笑,原来是刘墉家里来了两只小老鼠,可不就是米奇与米妮么?将家里的小老鼠放到笼子里当做宠物养,恐怕也没几人了。
桥最后一节的诗歌,每一个字都徜徉在笔墨画里,只几个字便将无数的东西勾勒在一起,令人遐想,恰女儿看到,读给她听了一节,没想到小小的她竟是爱听,又缠着我念了两遍。
此时,心情大好,反复吟诵文中开头的那段话,顿觉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