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3 03:33: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是一本由丽莲·威伦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8-1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精选点评:

  ●从作者笔下,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上海,看到了能够生活在法租界的犹太人白人家庭,看到了他们的教育,他们维持财富生活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离开上海的各种努力和奔波。 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路名,地方,为我的老上海历史文化之旅又增加一个清单。

  ●出人意料的精彩。看了开篇就发现作者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回忆,而是掌握了大量背景资料,很多事情还实地核查过。叙事节奏和文笔也非常棒。最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具有反思性观照,对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的过往并不掩饰,也不做太夸张的抨击,而是诚恳地内省,使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殖民地经验”书写,彻底摆脱了“白种人视角”。读到最后才知道,作者去美国后获得了法国文学博士学位,果然有文化就是不一样!

  ●don't like her

  ●从另一个视角,去看一个更加生活化的、更加真实的"上海—1939"。 2019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很值得重新回味思考。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承载着我们两个人的上海记忆。公租界、法租界、外滩、虹口,梧桐树下,我们走过的路 .....

  ●写的简单明了,对自己二十多年的上海租界生活做了回忆,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展现了许多当时社会的面貌。

  ●bottom-up地讲述个人与家庭往事的同时也平行穿插着大时代的背景,细节动人的真实年鉴。喜欢和阿妈逛菜市场的故事,在荒诞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也有小人物可歌可泣的悲欢离合。

  ●作者的经历确实有趣丰富,值得书写。她先天不自觉所带有的殖民视角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她生活的那个上海是多方外国势力的角逐场,中国自己倒没有太大的能力来掌控。作为俄裔无国籍犹太人的作者,因为从小上法国学校,受法语教育,自然而然对法国更亲近认同的这一部分也很好玩。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读后感(一):满满的穿越感

  这本书名非常普通的书完全超过了我的预期!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尽管译者不是很有名,但是翻译的异常地道,很多楼名,路名都加了详细的备注。读起来也没有生涩感。 一本典型的大历史小人物的传记,除了作者在白种人天下的租界生活,这本书还好在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也简明扼要的写了出来。读下来满满的穿越感。 可以发现上海当年的辉煌得益于中国的内乱和欧洲的混乱。大量的外国人(白俄)把这里当成了“家”,在这里娶妻生子,让租界充满了生机。而犹太人则更多的把这里当做前往下一站的中转点。 读完后让我更为感触到西方文化历史百年来的连贯性,会员制,推荐信,教育制度,商品促销,进口食品,百货商店,政党制度,奢侈品,西点下午茶等等,原来八九十年前就有了。而我们的文化生活则经历了多次的摊煎饼式的变化,大楼名字,路名,文字,拼音都变了。

  没错,生活在租界的中国穷人人广受白种人的歧视,但比起租借外的中国穷人呢?没错,50年代之后,自由繁荣的上海没有了,但是马路上的乞丐也没有了。

  另外,这本书就印了6000册,我看以它的尺度,能出版已属不易,应该不会再版。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没有序,没有跋。 Stateless in SH. By Liliane Willens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读后感(二):上海记忆的意义

  20200205周三

  论文翻译的是关于一位犹太姑娘在上海的日记。背景资料看了这本《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

  沉浸在上海犹太人的故事中,久久不能平复。

  很少有人知道上海犹太人的经历,及他们当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70多年前,为了躲避希特勒“最终解决方案”,大约2万犹太难民逃亡到了唯一一个对他们开放的港口:上海。这个破烂不堪却相对安全的大都市,却给予了他们家一般的港湾。

  参观过上海犹太人博物馆之后,对这段历史的兴趣只增不减。正如很多曾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所言,犹太民族与上海的这段故事,应该让所有人知道。

  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须得转化为历史的意识和民族的记忆,“和平、友善、包容”的精神才能继续延续,这片土地才会充满更多希望。这便是“上海记忆”的意义。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读后感(三):一曲白人特权没落的挽歌

  对上海的记忆与怀念,更多的是对曾经享受治外法权的特权地位与享受中国人服侍的舒适念念不忘,甚至作者姐姐在美国生下两个孩子后,还想拥有个中国老阿妈来照顾孩子。作者在书中后面一段虽然反思了殖民主义对中国人造成的伤害与愧疚,但是全文中还是不时的流露出作为一名白人的种族优越感。尤其是自己作为一位无国籍犹太人,对这种特权地位更是念念不忘,上海的解放,结束了他们恣意享受的特权生活,他们为此也特别痛恨中共,这从最后几章中可以看得出来,尤其作者离开大陆,在海关接受检查时,还怀疑中国海关人员的诚实度,她没有想到她带出的违禁品人民币最后会退还给他暂时留在大陆的父亲,她也怀疑中国海关人员清点她从大陆带走的美元时可能会使小动作抽走一两张,但事实上中国海关人员并没有这样做。最后,作者还不无自嘲的说,自己在从小到大出生成长在上海,在上海生活了整整25年,但时隔46年后,返回上海,却碰不到一个曾经的熟人,而且重返上海的第一晚,居然要寄宿在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中,这在租界时代,简直无法想象,因为他们除了家庭中雇佣的老阿妈,厨师,裁缝,平时几乎不和任何的中国人交往。这其实也是对曾经享受到的特权失落的一种惋惜。尤其是当看到90年代,上海欣欣尚荣的城市景象,作者内心是复杂的,想必她无法明白,她在年轻时代曾经和其他白人一样,蔑视瞧不起的中国人,怎么会建设如此繁荣的城市,她内心是不愿相信曾经落后的中国人有这个能力建设自己伟大的国家。作者记录的上海租界,穷人饿殍遍地,死于饥饿,疾病,而洋人,高等华人却可以出入夜总会,参加各种聚会,享受着觥筹交错的快感,却从来不曾反思,这种有违人道的体制,终究不会长久的存在,中国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但是在中日战争结束后,作者与很多外国人,想到却是尽快恢复战争之前的享乐生活,参加各类的聚会,约会美国大兵水手,享受中国仆人的服侍,过着奢华的生活,但1949年的革命将这样的美梦彻底粉碎。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读后感(四):无题

  读完此本书用了一个上午时间,算是囫囵吞枣地读完的,从总体上可读性比较强,作者以记录文字形式通过叙述她作为俄裔犹太人的父亲为了躲避在自己祖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反犹暴力运动,和妹妹决定离开那个国家,几经周折,最终独自一人来到中国上海(外国人管辖的法租界)居住下来,以及其期间偶然邂逅母亲,彼此一见钟情,陷入爱河,很快就结婚了,作者出生在这里并成长二三十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从侧面上为我们展示了上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在被当时列强帝国的管辖的背景下,不同阶层阶级和不同种族的生活状况。

  作者是在充满种族歧视的文化环境中生长的,尤其是歧视中国人的更强烈一些,那里只有白种人才能享有基于白种人所产的特权——治外法权,是不平等的种族歧视政策,每当读到这里时,一种愤怒而又无奈感好似不可阻挡的急浪迅速向我奔冲而来,作者在字里行间里所描述的中国人悲惨生活状况,如最初,作者骑车去上学路上,无意看到脏乱的路旁堆积着几个刚出生的死婴,对此,我和作者感到巨大震惊,接着上午放学沿原路回家时,经过那路旁,上午所见的死婴不见了,没有了,作者心中五味杂陈,那情景作者以后见多了就见惯了,没有任何感觉了,取代之的是冷漠,司空见惯性冷漠了,我在作者笔下的代入感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心理活动以及其感情变化,原本它本身无所谓无,然后因某物就有所谓有了罢

  从另一个更层次侧面来看,作者和各个阶层阶级的不同种族的生活方式,跟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相似,当然除去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带来快捷,当时那时西方科学和科技俩领悟发达比贫困的旧中国早一百年,本来,几百年前中国在许多技术性方面上领先当时西方几个档次,由于其期间实施了闭国锁门的政策,导致几十年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就有了旧中国的样子

  有史以来,更是宇宙大爆炸以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发展规律总是相似,改变的不过形式,本质还是相似,既然开始了就会有结束的一天吗?我想本无开始亦无结束吧,但是可以认知的是它还在不停无尽性滚滚,那么就在它的滚行微不足道的一个时间点上轰轰烈烈吧。

  2020122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读后感(五):大饼油条

  初次萌生将这本书加入备读书单的念头是在译者刘握宇在我们学校的一次讲座,主题大概是“战时上海的三场人生交错”,穿插着包括丽丽的故事在内的三场发生在战时上海的人生故事,那个时候在为宁波文化的展览做准备,对地区历史极感兴趣,同时作为上海人又深感遗憾从未像研究宁波历史一般深入地研究过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况且走过那么多条街道,也不曾主动探寻背后的故事。讲座后加了刘老师微信,向他表达了这些想法,估计很少有学生这么认真地反馈,他也来了兴致,推荐我去看另外两本书,《长乐路》和《江城》。很有意思的是,谈起自己对翻译的兴趣,他也很热忱地说日后若有机会,可以推荐我去翻译讲座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Margaret的书。

  实际上对历史的兴趣大概是被“记不住”慢慢消磨掉的(大概也是历史的“印象主义”者了),但是尤其喜欢通过平民的故事去了解历史,通俗又生动。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是看到了曾经见过的那一片海,从哪里汇合起来。个人对于历史,群众构成的历史,是真实而浓厚的。(所以会渐渐重新爱上历史的吧。

  丽莲把“殖民主义下的种族等级制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敏感的读者会觉得她也是被种族历史建构的刻板印象毒化的白种人当中的一员,但她也非常坦诚地告诉我们,真正身处那段时期难以察觉,直到回看,才愧疚地发现那段时间自己的思维模式也不自觉地被这些等级制度深深地影响了。很多旁观者清的社会问题,的确是局内人难以察觉或是能够反省到的,同理心很重要,一味批判又有何意义。

  “无国籍”身份的困扰在那时已尤为突出,对于ll来说大概也是作为白种人的骄傲逐渐幻灭的时段,如此轻易得来“难民”的身份更是让ll深感无奈。几经辗转终于得以进入美国。约莫一算,老人家再回上海时已70岁左右了,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变化万千,正在高速成长为一流的国际都会。即使在战时上海对于大部分外国人啻为战时临时居住地,这段时光依旧是此后漫长人生当中最值得回味的,至少对于ll来说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都值得怀念。

  这位喜爱模仿中国人那些“不太雅观”的生活习惯,喜欢背着父母跟着老阿妈偷吃巷子里的大饼油条,甚至穿着人民装骑自行车上街的犹太女人,实在是可爱的很。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我走遍了的上海街道小巷里,看着书中一个个蹦出的英式、法式街道旧称,细细地念过去,期待着下一次路过时与记忆的合掌。

  即使现在科技发达,一切信息尽在掌握,用笔记录生活的习惯依旧甩不掉。未来有一天能有人从我的视角,去感受21世纪的历史温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