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从不寂静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从不寂静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4 03:18: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从不寂静的读后感大全

  《世界从不寂静》是一本由祝羽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一):读不下去

  每一篇的逻辑都差不多,类似的道理反反复复的说,每一篇都是在满意自己的努力,显示自己的品味,诚然确实不错,但是写起来类型太单一了。越往后越差不多,很多反复出现的词汇/家庭条件不错,书香门第,理科实验班,杂志社工作,30多岁依然辞职,英国留学创业回国,每一本书大概都是这个样子,读一本还好,再读就看不进去了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二):世界从不寂静

  闲下来再读这本散文有了不一样的心境。不用去考虑强行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用去为了多拿分而去苦苦编凑答案。拥有了一份闲情逸致,反而更容易与作者共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以前读过一本书,不为了其他目的去读书,不知道身边有花的存在,山谷中开满了桐花,作者为了去看盛开的桐花,专门驱车到了一个小山村,偶遇一妇人对作者的心情颇为不解,哪有什么花可以看。桐花是妇人的农作物,在她心目当中桐花并没有什么美丽,只不过是养家糊口的必备产物,赖以生存的依靠。但对于作者来说,桐花是城市中难以看到的处于深山老林中的花朵,由于没有常常拥有反而显得愈发珍贵。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活动出现在了城市当中。到农村体验农家饭,去看小麦、玉米,油菜花花开也变成了许多人观赏的景点。其中有一些原因是人们想要去体验老一辈们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城市中已经没有这样的景象,想要去农村体验一下生活。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回望年轻时去看日落的景象,更清晰的阐释了本文的主题。一个老尼说每天都是这样,当每天都去看美的事物,就会越来越觉得其平淡无奇。时常拥有的东西,会屏蔽人们对其美好的发现,一经拥有人们也就会丧失对其原有的期待。也许不曾拥有能让人们更加珍惜拥有瞬间的美好,当然我们也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寻找生活周边的感情与美好。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三):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

  2017年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去伦敦呆了快两个月,结果遇到了祝羽捷。

  当时我们约个地方见面聊天,她给我推荐一个法国老奶奶开的百年下午茶店,为了给我地址,她转发了一篇第一次去这家店的微博给我,我印象特别深,里面有一句话,说这家店的芝士蛋糕,你吃起来,“像扑进了一块软绵绵的甜腻云彩里”。

  真的就是这种感觉。

  事实也证明,祝羽捷真是会捕捉生活中这种琐碎又美好的小细节。

  讲巴黎人,她说他们“努力使自己美着、文艺着”;讲冰岛的饼干,“形状像极了当地裹满苔藓的熔岩”;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描述伦敦的那些小细节,“王尔德墓算得上最浪漫的,不是因为墓修建得别有匠心,而是有姑娘们络绎不绝地亲吻墓碑,留下深红色、粉红色、橘红色……的唇印。”

  说美,她说“好看的人从不唠叨”;讲跑步,她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跑步上”;说吃饭,她写了自己如何在英国爱上“一个人吃饭的乐趣”;说读书,她讲查令街84号变成麦当劳了;讲真诚,她说“真诚可以是一厢情愿”——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祝羽捷对生活细节的琢磨,然后把他们浪漫化,可能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时不时去英国欧洲看美术馆博物馆,回来写写书,连她自己做的事业,都是生活美好细节的一个放大化,她的平台“好好虚度时光”上,专门推荐那些小而无用(或许有点用)的美物。

  曾经看到过一个词,叫“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Doing nothing”其实也不是不做任何事儿,意思就是祝羽捷说的“虚度时光”的那些事儿。像我这种利益熏心又目的性明确的贱人是没法享受到的。而祝羽捷,想来就是把“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发挥到极致的人吧。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四):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初读这本书,我才了解世界寂静或是喧嚣都在生命的常态,你看破或是纠结的也不会因为你的不放手而改变。《世界从不寂寞》了解人生的真谛。

  为了生命中为数不多的甜蜜相遇和快乐瞬间,人耐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孤独等待,平淡和庸长.作者的一句话说出了我们现在年轻人的心声和落寞.年轻人最重要的应该是梦想,就算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是一定要处在追求梦想的良好状态上.

  生活不能太平顺,这样就缺乏了努力的动力,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激情.无论古今中外对残缺美的追求,从未停歇,这才是生活的大智慧,没有和残缺的对比,怎会有对圆满的向往?

  人生要有归途,也要有他乡。去他乡的路上走走停停,平平淡淡,轰轰烈烈.我们在路上疲惫,困惑忧愁,渴望热切不甘,你才发现寂寞是生命的常态.。

  如果你对一个朋友讲一个,令自己无比感动的故事,最难过的结局,并非他不能产生共鸣,而是他根本就不信.作者所说的这个观点,就是生命中最孤寂的体验,你没有错,朋友也没有错,怪这个世界孤独才是常态,世界才不孤独.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五):像个旅行者那样去感受美

  2018年4月韩寒和麦家老师热忱推荐最新图书《世界从不寂静》,作者是年轻的作家祝羽捷。由衷地感谢小兔在这个最美的四月天,为我们奉上一本优美、洒脱,又富有艺术气息的故事书。

  关注小兔两年多了,我关注的人不多,但小兔是其中一个。她是我一眼就喜欢的。没想到第一眼的喜欢会在心底种下一个种子,经常会关注她的文字,真心关注她的成长。如果说我看那些诺贝尔作品是因为名气,那么看她的书纯粹就是任性和喜欢,心无杂念却也润物细无声。时间太快了,两年后她又新书了,我能不看吗?

  《世界从不寂静》文字干净、优美、灵动,记录了她在欧洲求学的青春故事和一些真切的感受。特别喜欢书中第二个故事,是世界尽头的精灵细语。你或许以为冰岛有一个孤寂的故事,不,“对于冰岛人来说,如果不热爱自然,就不能消解孤独。如果我们愿意承认彼此是孤独的,我们有过痛苦的渴望,也有微弱的希望,也许我们会更了解彼此,同情彼此。”冰岛的风、冰岛的水流动的声音、还有那鸟的鸣叫,交融在一起,总给人一种生命最初的感动。

  每一个故事各有特色,有的幽默(比如《花姐在爱丁堡》),有的暗藏历史、文学知识(如《英式的灵魂修剪着的英式花园》),有的是她对待外表的感受(《对待外表,不要用力过猛》),她坦言:要竭尽可能地去体验,多读书,多见世面,多体验好的东西,也试着理解不堪的一面,这样人才不会变得狭隘,多读书会有一种从容的美!

  对于这本书,我不想用太多赞美来吸引人,总之“有些人,不用了解他的身世,只需一眼就能看到一粒珍珠,我们只用取这一粒珍珠就够美了,切忌贪婪。”就是这个意思。

  小兔真的像一个旅行者,她通过大脑、眼睛、嗅觉、听力在学习,在观察生活。她一贯认为终点并不是一个值得欢呼的时刻,最值得重视的是追逐的过程。其实过程比结果要更美妙,更富有激情,也更触动心弦。

  这个世上最能抵御庸常的事情可能就是阅读,它可以带你去看世界。物质或许可以堆砌外在,而阅读量能让人精神富足,祝新书大卖!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六):像旅行那样去感受美

  2018年4月韩寒和麦家老师热忱推荐最新图书《世界从不寂静》,作者是年轻的作家祝羽捷。由衷地感谢小兔在这个最美的四月天,为我们奉上一本优美、洒脱,又富有艺术气息的故事书。

  关注小兔两年多了,我关注的人不多,但小兔是其中一个。她是我一眼就喜欢的。没想到第一眼的喜欢会在心底种下一个种子,经常会关注她的文字,真心关注她的成长。如果说我看那些诺贝尔作品是因为名气,那么看她的书纯粹就是任性和喜欢,心无杂念却也润物细无声。时间太快了,两年后她又新书了,我能不看吗?

  《世界从不寂静》文字干净、优美、灵动,记录了她在欧洲求学的青春故事和一些真切的感受。特别喜欢书中第二个故事,是世界尽头的精灵细语。你或许以为冰岛有一个孤寂的故事,不,“对于冰岛人来说,如果不热爱自然,就不能消解孤独。如果我们愿意承认彼此是孤独的,我们有过痛苦的渴望,也有微弱的希望,也许我们会更了解彼此,同情彼此。”冰岛的风、冰岛的水流动的声音、还有那鸟的鸣叫,交融在一起,总给人一种生命最初的感动。

  每一个故事各有特色,有的幽默(比如《花姐在爱丁堡》),有的暗藏历史、文学知识(如《英式的灵魂修剪着的英式花园》),有的是她对待外表的感受(《对待外表,不要用力过猛》),她坦言:要竭尽可能地去体验,多读书,多见世面,多体验好的东西,也试着理解不堪的一面,这样人才不会变得狭隘,多读书会有一种从容的美!

  对于这本书,我不想用太多赞美来吸引人,总之“有些人,不用了解他的身世,只需一眼就能看到一粒珍珠,我们只用取这一粒珍珠就够美了,切忌贪婪。”就是这个意思。

  小兔真的像一个旅行者,她通过大脑、眼睛、嗅觉、听力在学习,在观察生活。她一贯认为终点并不是一个值得欢呼的时刻,最值得重视的是追逐的过程。其实过程比结果要更美妙,更富有激情,也更触动心弦。

  这个世上最能抵御庸常的事情可能就是阅读,它可以带你去看世界。物质或许可以堆砌外在,而阅读量能让人精神富足,祝新书大卖!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七):世界嘈杂,但是我们可以活的优雅

  前几天室友和我借书,我就把《世界从不寂静》借给了她,谁知她看了一会对我说:“你不觉得书里写的太矫情了么?我不知道她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沉默良久我对室友说:“也许是因为你真的不懂她的生活。”散文本身就是记录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来表达一些自己情感,没有经历自然也就没有共鸣。

  《世界从不寂静》是由祝羽捷撰写,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祝羽捷是《时尚芭莎》驻伦敦记者,前《时尚芭莎》人物报道及专题总监,图书策划人。上海作协会员,专栏作家,微博签约自媒体。已出版散文集《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万物皆有欢喜之处》。在豆瓣阅读开设两个专栏《城市里的手艺人》、《起风的日子》。

  《世界从不寂静》装帧极其精美,分为六章主要讲述了祝羽捷在英国留学期间发生的故事,文笔优美,描写细腻。祝羽捷笔下的生活恬静淡雅,沿途所遇见的风景很美,所遇见的人都很好,书里的女子总是能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总能保持住心里的安宁。每一个小短篇写的是一次旅行、一个故事、也是一段感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世界突然加快了节奏,大家匆匆忙忙,世界吵吵嚷嚷,我们终其一生都不知所为何事,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地球以网络为媒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每个人都可以在角落表达自己的观点,无数的声音让世界显得嘈杂异常,是这个世界太吵还是我们的心太过浮躁。

  无论在何种环境中,总有人表现的像个智者,他们能够用短暂的时间找到人生的真谛,或者可以说是准确的找到自我定位。透过祝羽捷的文字,她仿佛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看客,在红尘中经红尘事,但是总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世界可能从未安静过,但是她的心里一直有着自己的规则,外界越乱,他们就显得越优雅。

  不知何时看过一篇文章叫《真正的成熟是对世界都温柔》,里面的主人公的妈妈就是一个优雅的女士,她看得见这个世界的混乱与不堪,但是仍然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对这个世界温柔,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必然心中有善,眼底有光。世界真的从不寂静,但是你可以选择活的自信而且优雅。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八):喜欢 如是写到

  白岩松说——当下时代,最大的奢侈品,不是香车别墅,也不是金钱地位,而是心灵的宁静。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宁静,特别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宁静是快乐生活的法宝,是心灵轻盈的奥秘。现代人,总是在不断的重复行为之中躁动,渐渐的,本该湖一样宁静的心,也逐渐被日常琐事等杂物充斥,压缩。这个世界从不寂静,但是这个世界与我而言,本该寂静。   过去印象中的伦敦,是一座商业气息浓厚的噪杂大都市。由此不经意间得到了一部《英语民族史》,才发现伦敦是一座充满文化气质的宜人城市。果然,在作者文字的佐证下,果然确切了这个想法。优雅的绅士,热爱生活的艺术家,街头为梦想卖艺的青年,懒散的下午茶,以及恰到好处的暖洋洋的阳光,似乎只需要一本书,一个躺椅,一壶茶,就可以体验伦敦的魅力,可真是,令人向往哈。   曾经想过,如果长大了,在茫茫细雪找一个小屋 ,唯一的一个 。开一盏暖暖的小桔灯 ,缩在沙发上,烤炉前暖手。听一首歌,热一杯牛奶,热热的喝完,留一圈白白的胡子。他轻轻帮我用手擦掉,还养了一只叫维维的狗 ,最好在蓝色的星空下,一起吃着巧克力蛋糕,没有烦恼,治愈系的生活。   现在长大了,随之而来的,想要去看的,想要得到的就越多了,我想去雷克雅未克看极光,迎着雪后冰冷的阳光自驾,路旁是孤独的冰山,前方只有冰封的地平线,不知延伸向何方。想去冰岛,挪威之类的北欧国家,有茂盛的针叶林,无尽的冰原无尽的夜和旷日持久的孤独。   有的时候经常会想,相比于浩瀚无涯的宇宙,我们这么个小小的脑袋,操纵着不足一立方米的身体,究竟算得上什么。活着,死去,一睁,一闭。唐诺提及过福.克纳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就像背着身坐在一辆疾驰的汽车上,未来看不见,现在一闪即逝如一抹影子,我们真正能看清楚的只有过去。   有的时候也怪讨厌自己的,没有毅力,心里挂念着看书,却又懒得看,自己就在这种负罪感中浑浑噩噩的度过,这样的自己怎能不生厌烦呢。   感谢作者,让我看到了很多,明白了生活不只是吃饭睡觉这么简单,世界也不止黑白,即便是最寂静的地方或人心,仍然有人性的光辉。   忽然期待看到,一年后的那个夏天,是什么样子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九):寂静的妙处

  灵魂是需要包装的,而最好的包装就是你所见所闻的,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你就会发现没有了源头的活水,就渐渐在自我折磨中走向了干涸,读万卷书固然能够拓展你的思路,但这只是间接的渠道,我们需要的是直观的感觉,在陌生的地方,凭借着自己的本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你才会发现世界真的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优美的文字能引起你的共鸣,我的思考,可是文字的原状是丑陋的,丑陋的不仅仅是内心的无知、无奈,还是对世界并不真实的印象,你知道从何时开始,也必将知道终结的时分。我从祝羽捷的哭泣或者微笑中逐渐识别了一颗坚持而热爱的内心。我们自始自终不愿承认自己是孤独的,孤独的不愿和别人多说一句话,多交流一个眼神,但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方式是不足取的,我们开放的大门一经打开,我们就将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注意力。 活着,是状态,是你保持着新陈代谢的状态,你不知道你身上的哪块肉与自己的食物有关系,也不会知道此刻的想法与未来的经历有什么联系,一切都是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放纵。我们在半醒半醉时,愿意将自己与过去的符号找一处处不可解脱的纽系,你前进了,就是我退步了,相对静止的情况仅限于物理学的说教。 真的喜欢一件东西,是不可能总挂在嘴上的,如果你停留在口舌之欲,你会想到自己还是孩子般的天真,天道酬勤是最基本、最管用的规律,你和谁在一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你在一起的人也能意识到你的存在,即使你身居闹市,而身边的人行色匆匆,根本就没把你放在眼中,你除了孤独就是寂寞。 作者去了约克郡这个小村庄,熟知文学的人都知道她之所以这么选择,完全是对呼啸山庄这部作品的追寻,只是我更多地预测到物是人非对于内心的苦闷冲击,活着不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也不能只如同行行走走的过程中员到一个个可爱的灵魂,你想他们的出现对于你而言是缘份,只是或深或浅地打动着你的心弦,或有趣、或平和、或坚韧。 世界从不寂静,那是你葆有一颗不安定的心,比如生活的流离失所,你思想上的漂泊则更足以称道,说得多了,就没有滋味了,就如从自来水龙头放出的水儿,冷暖自知,新旧自明,你对美好的向往永远指引着你对明天的相信。

  《世界从不寂静》读后感(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像天空,像大海一样的心境

  看过祝羽捷文字才真正感受到文字原来也可以如泉水淌过石缝的清澈,如白云过隙的纯净。我曾经去过李家山村,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那里是我去过的寥寥无几的地点里我认为最美的一处,也我第一次萌生出了我要多读书的冲动,因为当时我想把那种感动永远留驻下来的时候,我的文字太过苍白,那种感动是你有一种想要舍弃掉一切就永远在那里终老的冲动。你会很害怕有一天你会将此遗忘,看到《世界从不寂静》这本书,我由衷地佩服作者看事物的眼界和敏锐的心灵,旅游的人很多,真正懂得旅行的人却少之又少,很多人旅行是为了“来过”。美其名曰增长见识,但是没有用心去看的事物,就算是旅游回来了也不见得会让你的心态及生活发生改变。因为我相信真正经过大自然洗涤的人的心灵一定通透的。

  那种灵魂里透着的神采的文字,一定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人,在书里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什么都不信,可能是见识太少》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可是当你真正看过千山万水,体会过各种人生百态后你才能真正去懂得那些你曾经不理解的事情。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任何艺术的产生必先是博采众长后,再融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后,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崭新的艺术境界。很多人总是问读书是为了什么?也会有人问看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祝羽捷的这段话就是很好的解释:理性与智慧并不代表质疑一切,眼界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慈悲,理解人性是复杂的,不再对他人有过分要求,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同时原谅人性中坏的一面。人生路越走越窄,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再相信。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行远路,那么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些我去不了地方,接触我们碰不到的人和物,未尝也不是一种幸福,用聆听故事的方式,去听听远方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快乐。原来《呼啸山庄》里的勃朗特在作者眼里是这个样子的,原来巴黎的浪漫是真的可以这么浪漫的,原来冰岛的人是这么待人接物的,原来去冰岛的路途会经过这么多令人向往又坎坷的景色和道路的。通过作者走过的路和她留下的文字,彷如潜入梦中也来过一般,很多的东西是美好的,我们能得到固然是好的,倘若是到达不了的,能留个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是极其幸福的,感谢作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