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鲸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白鲸记读后感1000字

2021-03-17 04:2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鲸记读后感1000字

  《白鲸记》是一本由[法] 克利斯多夫·夏布特 编绘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记》读后感(一):不要追它!不要追它!

  哈哈哈哈,蛮有意思的一部漫画。

  从开头的神秘老人,到最后的梦境语言,全书都充斥着一种宿命论的观念在里面。

  假若注定为之死去,你是否还会义无反顾地英勇前行?

  白鲸既是现实中的鲸鱼,也可以是眼见难以逾越的高山,是曾受过的挫折,也是心中久久没办法放下的伤痛。

  船长并非不知道,此去凶险,回头将满怀回归故乡。可他也明白,心中的噩梦难以磨灭。摒弃生死之外,除开肉体之痛,那份精神上的折磨,才是最终驱使他不愿放弃的动力。

  白鲸不曾追逐船长,可在船长的内心里,自己已无处可逃。

  《白鲸记》读后感(二):莫比迪克

  这是一只全球最出名的白鲸了吧。根据它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已经有无数个版本,可除了宏达的场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夏布特不同,他是画漫画的,他想画的并不是大场面,而是人心。他只花了很少的笔墨描绘亚哈船长和白鲸的正面相遇,大部分的时间里,他用一个个其他人转述的故事,在读者的心中筑起一座高台。当我回想起这个夏布特营造的故事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已模糊,只有那座高台还在。

  莫比迪克是亚哈的心魔,他无法用理智让自己释怀,只能和它死磕到底。当他和莫比迪克一起沉入海底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他最好的归宿。当你被心魔控制的时候,其实你已无路可逃。

  《白鲸记》读后感(三):一次海上的旅程

  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Moby Dick》,《灯塔》作者Christophe Chabouté在2014年出版的又一部黑白作品。后浪出品,印刷装帧质量非常好,填字虽然变换了字体,但还不能和原版手工填字相比较。

  中文版引进的是2014年出版的法文版。而黑马在2017年推出了英文版,并邀请了美国漫画作家John Arcudi写了序。个人觉得这篇序言很好,因为John Arcudi在这里提供了一个观点 —— 为何经典的《Moby Dick》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明白这本图像小说的成功之处。 简单说,就是大部分改编《Moby Dick》的电影,都以“狩猎”为主题,这是因为电影的篇幅和讲故事的结构所限制。但是漫画则可以像文字一样慢慢处理。作者Christophe Chabouté抓住了这一点精髓,呈现了《Moby Dick》原作者Herman Melville想要表达的主题 —— “一次海上的旅程”。而这个结构,恰恰是Christophe Chabouté所擅长的模式。他这部图像小说的故事、节奏与原著完美匹配。

  本文修改于 2018年3月17日

  《白鲸记》读后感(四):你们真的理解哈亚?

  初二的时候,我是一个老实学生,在云南一个小镇(治安当然没那么好)里上学。因为招惹了班里几个吊儿郎当的同学,有一次放学被拦在路上,被恐吓。也不清楚是天生的不服输还是我爹教育的,脑子一热,也不怕。他们把我压在草坪上用刀在我脸上晃(他们也是学生,就是想吓唬我,不敢真的捅我)。但我不管这些,我就一直死命挣扎,因为我的挣扎,不小心就留下了图里的那个疤(他们见出了血,也吓跑了,毕竟还都是孩子,不是电影里的那种杀人不眨眼的人)。

  我本无意伤害别人。但就想着,别人也两只手两条腿,我也四肢健全。为什么他们就能这么肆无忌惮,我就得忍着或者靠家长靠老师的帮助。我就不!

  我一定要还,还要以同样的方式。

  后来的事没必要细说,交朋友谁不会?高一结束的时候,我也在他脸上留了差不多的疤,额外在下巴加了两个烟头烫疤。

也许玩豆瓣的都是些文人好学生,你们看不得这些东西,但也没必要骂我,因为我也不为我以前的想法和行为辩解什么。

因为说出这些东西,仅仅想告诉你们,告诉你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反驳你们从小接受的价值观。哈亚,不是只有书里才会出现的人。我们这种人,是真的不会跟你就这么就“算了”的人。“就算是太阳侮辱了我,我也要揍他。”

  不过很明显,我的事,和书里的事,区别很大。

  因为莫比迪克几乎就是太阳。

  读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最后结局是什么,读到一半我还以为最后结局会是船长和白鲸同归于尽,

  直到这一页。

这是人妄图对抗神的故事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就像一碗白米饭一样平淡,廉价。

  那这样的一生,哪怕一直是为了一个所谓“虚无”的目标,为了心中所谓“错误”的执念,而不顾一切的去战斗,哪怕最后一无所有,哪怕结局注定惨败。非得讨论什么值得与否,分辨什么对错么?

没有类似的经历,当然觉得哈亚无法理解,只能算是同情。因为绝大多数人只会选择忍让,或者说从没受到过那种痛。

这种事,不存在什么值不值得,失败与否,明白么?

  哈亚说:就算是太阳侮辱了我,我也要揍他。

  《白鲸记》读后感(五):白鲸记:执念的衔尾回环

  不得不承认,梅尔维尔的小说原著对大多数读者并不友好。而漫画《白鲸记》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原著冗长与晦涩的部分,也把翻译可能会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小说原著中几乎占一半篇幅的背景介绍详尽而繁复,例如鲸鱼的详细生物习性、鲸油的提炼方法和用途、捕鲸业的历史发展、捕杀鲸鱼之后对鲸鱼全身资源的处理过程等,它们在这本图像小说中被极大精简,压缩在短短的一节里。几页沉默无声的画面,捕鲸人们工作时的默契与专注便跃然纸上。他们一片片剖开鲸尸,将鲸肉吊上船炼制鲸油,使用残渣助燃锅炉,将鲸油装入木桶,搬进货舱。 浓浓的油烟翻腾而起,捕鲸船在黑夜中格外耀眼,构成了一个不断运转的小世界。鲸既是它的物质燃料,也是它的精神养料。 鲸身上的血肉被鲨鱼和人类瓜分殆尽后,捕鲸船放开余下的鲸骨架,留下众多海鸟盘旋在残骸上方。镜头一格一格拉远,作为小世界的捕鲸船,成为了海面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剪影。 这部漫画正是这样,利用分镜牢牢掌控着读者的阅读节奏。在相对次要的事件上,分镜干净利索、对话简练紧凑;而在容易催生出寂寥或悲壮之感的节点,分镜便会忽然放缓,出现一系列大量留白的逐帧画格。 最令人回味不已的,莫过于书末描绘出的悲壮结局。 几页沉默的纵向画格。巨大的白鲸缓缓潜入深海,身上缠绕着纠结坚韧的捕鲸索。捕鲸索末端纠缠着一个渺小的人影。人影有着一只锥形的假腿,跟随捕鲸索一起下沉。那是渺小的亚哈船长,缓缓被宿敌拖曳至漆黑的虚空。 这是横屏电影绝无可能表达出的震撼。 亚哈船长的形象在漫画中被描绘得十分出色。自出场以来,他便一直圆瞪着双眼,一副不知恐惧为何物的狂人模样。唯有一次,亚哈露出了惊恐的眼神。那边是与别船会晤时,听闻对方刚刚与白鲸进行了一场恶战,亚哈眼中的坚毅第一次消失了。他犹疑地问: “你……你……你宰了他了吗?” 白鲸必须死,但不能死在别人之手。杀死白鲸是亚哈唯一的生存意义,这个执念打败了对家乡的依恋和对安逸的企求。亚哈变成了执念本身,只有威胁到这一执念的事情才会让他动摇。 正是这样疯狂的执念,让亚哈带着他的捕鲸船走向死亡。 捕鲸船沉没了,亚哈船长坠落海底深渊。海面上唯有一口棺材还漂浮着。 整整两页的横向逐帧分镜。以实玛利艰难地爬上棺材。象征着死亡的不祥之物,却承载了唯一的生还者,给读者讲述这艘船,以及它的船长的故事。 “叫我以实玛利……” 这句原本位于小说原著起始的开场白,在《白鲸记》绘本中被放在了结尾,成为全书的收束之语。 这时,若是再返回头来从第一页重新读起,开头那几格寂寥的横向剪影,与书末以实玛利爬上棺材的横向画格遥相呼应,就如同以实玛利在见证一切后从海上归来,再一次穿越风雪,孤单地走进了那家旅店。 《白鲸记》是一部需要重读的漫画,只有阅读第二遍,才算获得了完整的阅读体验。它的阅读乐趣原本便不在情节悬念上,因为哪怕是从未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对最终船毁人亡的结局也该早有耳闻。但这并不会影响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震撼。重读时,那些穿插在航行途中的模模糊糊的预言和噩兆,反而因为提前知道结局而变得更加令人唏嘘,就如同沉浸在一部悲壮的史诗当中。 亚哈船长那疯狂的执念,也仿佛在宿命一般的回环中燃烧不息。

  以实玛利死里逃生,再一次穿越风雪,孤单地走进了那家旅店。 旅店墙上挂着一幅画。 画中,一艘捕鲸艇被跃起的巨鲸掀翻,水手们被抛入大海。 以实玛利盯着它,恍如隔世。

  《白鲸记》读后感(六):从《灯塔》《生火》到《白鲸记》

  今天与大家分享夏布特的另一部漫画《白鲸记》。前一段时间我分别读了他创作的《灯塔》和《生火》,写书评时详细地介绍了作者,这里便免去这个环节,我想说说这三部作品。

  《灯塔》讲述的是一个被父母禁闭在荒岛上的畸形怪人,他只能通过一本字典了解外面的世界,他满眼看到的只有茫茫大海,然而,他战胜了胆怯、孤独和恐惧,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这部漫画作品具有极深的哲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生火》是夏布特根据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火》改编的漫画,《生火》这部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群淘金者,这让我想到了卓别林拍摄的一部电影《淘金者》,那里面就有一群人为了淘金不惜背井离乡,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生火》中的淘金者没那么幸运了,本以为前途是一片光明,实则自己走向了地狱。他以为自己带了伙伴,一只可以陪伴的狗,他以为自己带够了火,可是他没想到大自然并不友好,不管他如何小心,还是弄湿了双脚,虽然生火成功,却很快被积雪压灭,他很快失去了知觉,也失去了生命,反而是那条同行的狗,想尽一切办法度过了严寒,成为这场残酷竞争的存活者。

  《白鲸记》是夏布特根据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改编的漫画,《白鲸》也译作《莫比·迪克》,是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文学著作,是一部史诗般的小说。讲述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白龙与黑龙》的神话故事,白龙兴风作浪,祸害百姓,黑龙善良勇敢与白龙抗争,最终战胜了白龙。这条聪明、凶残的白鲸莫比·迪克,也是经常在海上兴风作浪,夺去了无数捕鲸人的生命。艾哈贝船长也在一次捕鲸中被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从此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为了复仇,艾哈贝船长变得独断专行。几经辗转,艾哈贝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最后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除一位水手得救外,全船其他人全部遇难。

  看了夏布特的三本漫画作品,才能真正感受到漫画大师的独特之处。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吧,也是一些绘画高手将《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经典作品绘制出来,我至今还保存着一些画工比较出色的绘本,很有收藏价值。夏布特的画风很独特,他的作品中充斥着细节描写,这与我们之前看到的小人书不同,小人书绘画的是故事,夏布特是在绘画故事的基础上,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变化,这或许就是漫画大师独有的特质,也是我看他的作品,感受到与其他漫画师不同的地方。

  《白鲸记》的改编,没有让我看到《灯塔》中的孤独和灰暗,没有看到《生火》中的寒冷与无助,《白鲸记》刻画的是一个男人对抗一头白鲸的战争。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老人与海》,一条捕鱼船,一位孤独的老人和他的捕鱼经历。不同的是《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捕到了鱼,又失去了鱼。而《白鲸记》中的老船长通过三日不眠不休的追捕:最终全船覆灭,白鲸逃亡,仅余以实玛利一人生还,回来讲述这个故事。

  漫画与小说最大不同之处是小说会通过起承转合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漫画是通过视觉让你了解一个故事。大多时候,我们读小说会很辛苦,特别是读外国作家的作品,总要重读几遍,还要翻些资料才能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讲述的内容和引申的意义。而读漫画作品就不同了,即便不去看简略的文字,也能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识,甚至通过视觉的冲击,引起更多的思考。这恐怕就是漫画作品与小说的区别。当然,漫画作品也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省略很多的故事情节,直接展示最精彩的华章,也就是能够引起我们动情的地方,还有一些部分他是无法通过绘画展现出来的。美国漫评人贾森·塞加拉说夏布特对《白鲸记》的改编让我们看到,漫画小说这种体裁可以给一个已经为人所熟知的故事带来更多的东西,偶尔,它还能够突破原故事的局限。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最近看了好几部经典漫画小说,喜欢的不得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漫画小说的多样性,我更喜欢这样的漫画小说,因为它是对经典文学的一种致敬。

  《白鲸记》读后感(七):漫画的结构和剧情推动手法

  这个作者的作品,在创作结构上有一种模式,很大片,所以值得从这个角度拆一拆。在我看来,这个作品的主角主要是船长和白鲸。全书可以大致分成5个部分。

  【海市蜃楼】开篇的12帧固定镜头有一个对比,草丛上一个男人从左至右走过去,两只海鸥从右至左飞过去,这样的宽幅,一下就让人想起了《灯塔》,这地方给人一种节制的美感,一个故事要徐徐展开了。

  【大鲸客栈】这部分,对魁魁格的描写非常精彩,以至于把我的胃口都掉得太高了。

  【知心朋友】这部分引入了宗教素材,给故事增加了某种宿命论色彩,也让作品有了史诗感。

  【这艘船】侧面写真正的主角,让船上其他人说出关于主角的话,于是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先知】和【上船】通过戏剧性人物的出场,进一步增加关于亚哈船长的神秘感。

  【骑士与侍从】这一节真正的主角才开始出现,但是只给了背影。全书250页,到1/5结束时,主角才被引出来。

  ——————1/5完(用侧面描写吊足胃口引出人类主角并且只给一个背影)————————

  【亚哈】主角终于给了正面的镜头。

  【后甲板上】太精彩了,把一个人的能量不疾不徐地展示了出来。台词都很不错,“就算是太阳侮辱了我,我也照样揍他一下”,“杀死莫比·迪克!”气吞山河了。

  【莫比·迪克】又是侧面描写,并且做了科普,打消读者顾虑:在茫茫大海如何找到一头白鲸?

  【初次放舟下海】【分割鲸尸】这两节成功抓到了鲸,但不是莫比·迪克,这部分展现了水手的力量,但从艺术手段的角度看,算是欲抑先扬。

  ——————2/5完(正面讲主角最特别的一面,侧面展示动物主角白鲸的厉害)————————

  【胳膊和腿】靠另一个受伤的人来继续侧面展示白鲸的凶残。

  【亚哈和斯塔巴克】理智与冲动的较量,这部分我感受到了一种暗示,直觉会觉得结果不会好。

  【魁魁格在他的棺材里】呼应一开始在大鲸客栈遇见的朋友。这样就病倒了,会给人感觉这是强行让人领盒饭。

  【太平洋】埋下一个伏笔。

  【铁匠】凡是正面描写亚哈都特别精彩!这部分可以说非常非常让人震撼了!!

  【看守大鲸】【六分仪】还是精彩的正面描写。

  ——————3/5完(继续侧面渲染动物主角的神秘,推进亚哈歇斯底里的情绪)————————

  【圣埃尔摩之火】恶战前夜的癫狂,通过大自然的力量来渲染这种氛围!

  【火枪】一个小插曲,给主角设置障碍。

  【救生桶】殊死一战的准备工作。

  【“佩古德”号遇见“拉歇尔”号】正面写他走火入魔的状态。

  【帽子】一只鸟叼走它的帽子,这个镜头用来表现人的弱小和不好的兆头可以说非常巧妙。

  【“佩古德”号遇上“欢乐”号】每次出来新的船,都会让人揪心一下,不会真的成功了吧,主角和读者都期待他们什么都没做。这部分读的时候,能猜出结果,但是看得过程还是很揪心,可以说能体会亚哈的一部分心情。

  【交响乐】这个疯狂之人难得的心灵独白,极为重要的一章,让主角拥有了人性光辉。

  ——————4/5完(设置情节来阻挡主角,虐他,虐到高潮给一个灵魂特写)——————

  【追捕:第一日】【追捕:第二日】两大主角正面刚!

  【追捕:第三日】这一场真的是太精彩了。尤其是最后的两个固定镜头,非常有史诗感!

  【尾声】既可以合理化故事本身,又具有某一种特别的味道,通过抓住死亡之所——棺材——而得救。别有一番味道。

  ——————5/5完(最后的高潮,艺术形式上的首尾呼应)——————

  要写主角,可以先不正面写,而是用其他的配角来侧面让人对主角产生好奇。而且主角可以不要出现的太快。但开头为了好看,可以设置一些吸引人的桥段。比如这本书中对魁魁格的引出就非常吸引人。尽管这个人在后期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它为故事推进多次起到了作用。

  这种有对手戏的作品,对对手的引出,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侧面的方式切入。最能突出主角的正面描写,可以在故事的开始和推进中出现两三次。这样的幅度,似乎人物的性格会更吸引人。我觉得自己写作的时候,可能也需要节制一些。除非你精彩的戏份多,不然少写比多写好。

  在中后期要设置大量的虐主角的剧情,让人感觉他有危险,让大家觉得他无法达成目标。甚至让很不起眼的东西来戏弄他,挑衅他。而且这部分也特别适合升华主题。本书【交响乐】这部分不同于其他的正面描写,他把视线从主角的表面深入到了他的心灵之中。一个一直以强悍示人的角色,表露了他柔弱的一面。可以说到此这个人的形象就十分饱满了。

  高潮部分非常紧凑,也出人意料,结尾处漫画家从近景快速拉成远景,呼应了开头。笔墨节制,但韵味悠长。

  这些技巧感觉写短篇也是非常非常有用的,值得尝试一下。

  《白鲸记》读后感(八):敬老混蛋们——漫画“白鲸记”书评

  非常感谢后浪赠与我的这本漫画。白鲸的故事,每次看到,都会心有戚戚焉。

  白鲸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大约这本书能和我的经历还有情绪中的一些东西产生很强烈的共鸣吧。这本书作为文学的巨著,相关的研讨文章大约是汗牛充栋,关于亚哈和白鲸,象征意义可以是什么,也都有各种不同的说辞。身为文盲,并不指望这篇小文说出什么惊人之语,诸位看看就好。

  一部文学作品的主线是交织着的各种冲突。原著小说中,个人渺小和天命的冲突,执念和理智的冲突,等等等等,都在一行一行的字中有所体现。除了这些冲突之外,这部小说还花了颇多的篇幅描述了捕鲸船上海员的生活(比如麦尔维尔会专门花一章去写鲸油做的蜡烛怎么照亮海员的住舱),我个人认为这是很为小说增色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对于这个“白鲸记”的漫画,我一开始会担心,砍掉了这些看似无聊但需要细品的东西,这本书会不会就失去了原作的感觉。

  后来证明我的感觉是略显多余。或许是自己对那些海员的生活已经熟稔可以脑补了,亦或许是作者把这些融入到了自己的笔触里,这样同故事的主线就做到了并行且互不干扰。作者的画风有点像古旧的木雕版画,人物的肌肉线条刻画的非常有力(这也非常符合捕鲸船员这么个群体的特征),海上航行的一切要素,力量,野蛮和残忍,都可以感觉透过纸背击中我。非要说少点什么的话,就是“无聊”这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表现的不那么够,不过这是漫画书,“无聊”这种东西大约也很难画出来吧。

书中人物形象的典型刻画。冷峻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的力量感表现的非常传神

  而且,漫画中“分割鲸尸”一幕的末尾,画出了非常宏大的史诗氛围。随着“松开缆绳”的命令,漂浮的鲸鱼骨架上海鸟盘旋,捕鲸船渐渐远去。这一幕无声的葬礼被几幅图画下来,除了“史诗”,我大约找不到别的词形容这几幅画——我觉得,整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幕了。

  漫画作者对这几个人物外形的塑造以及截取的对话,也的确塑造了一船混蛋的形象。一帮令人着迷的混蛋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走向命运的终点,那个同归于尽的终点——在那里,所有的努力都归于虚无,只有那大海的波涛如白色寿衣一般,拍打着翻滚向前。在漫画中,结局是这样的——干掉了一船人的白鲸死了,尸体就那么静静地,静静地沉入海底。这个结局是站在和原著不同的角度去写同一个事,但也足够地令人感动。最后那一页看的时候,会恍惚间不舍得很重地合上书,生怕打断了白鲸最后的旅程。

白鲸记的最后,沉入海底的白鲸,命运,死亡这些要素,在漫画中还原的很充分

  本来几天前我就应该把这篇书评写好的,但我看着这书,也就忽然心情变得非常沉重起来,一直拖到今天才有心情写完这些文字。从中学以来,白鲸的小说我看了很多遍,每次看都会心情非常沉重,但每次每次,我都会如嗑药上瘾一般被淹没在这种情绪中。

  白鲸是什么呢?它可以是任何东西,甚至是命运本身。于我而言,我更愿意将它解读为抑郁情绪本身。我自己罹患抑郁症多年,这个事实我大约是毫不避讳的。我今天看到一系列的图画,那些图画的作者把抑郁症描述为森林里两眼放光的怪兽,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描述并不能将抑郁症的特征尽数展现。我眼中的抑郁,更像是深海恐惧中的怪兽,恐龙时代的海洋怪物,二十几米长的滑齿龙或者肖尼鱼龙,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海底,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知道它如果不出来被我看见大约只是它吃饱了打个盹。但我也知道,这个怪兽终有饥饿的时候,在一个我根本都不可能知道的,风平浪静的时刻,这只怪兽一定会冲破海面,把我所有的一切都撕得粉碎,一次一次,而我却拿它毫无办法。

  这不就是那头白鲸么?

  这样看来,白鲸记当中的亚哈船长是一个完美的老混蛋。面对这样的巨怪,他没有逃避,没有“在被白鲸吞噬前尽量躲着走”,而是一定要找到那个该死的家伙,哪怕同归于尽,都要做个最后的了断。这个老混蛋身上的勇气是非常罕见的品质。有的时候,我仅仅想去看一看自己内心的抑郁是什么都要冒着极大的勇气且落荒而逃,我记得板野友美的那首Little的MV,我看过之后会浑身发抖——那里的各种怪兽的物象会让我真的不忍直视。而亚哈船长面对让他丢掉一条腿的白鲸,选择了战斗到死。虽然固执,但这个老混蛋值得很多的同情和赞美。

  最后,非常谢谢后浪的编辑部可以让我有机会再次直面下自己情绪中最不想面对的一些部分。“在被黑狗吞噬前努力地活着”是一种很不错的态度,但直面这样的白鲸,哪怕真的同归于尽,哪怕真的是Efforts come in vain,也是不坏的一种选择吧,嗯。

  《白鲸记》读后感(九):《白鲸记》图像小说:图像赋予文字新的生命力

  网上很多人说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经典小说《白鲸》看个开头看不下去。看过评论之后,心里默默松了口气:好在我不是一个人。很惭愧地说,对于《白鲸》,我曾经翻开过两次,可惜每次都是翻了前面一部分,看得沉闷就放弃了。我觉得问题主要是我对西方宗教还有捕鲸相关的内容了解不多,对于相关内容看不动。还有一点,我觉得小说前面铺垫的有点长,比较平淡,感觉一直没能进入精彩的环节调动读者的兴趣。

  没能读完《白鲸》算是个小小的遗憾了。而被称为“漫画家中的诗人”的法国图像小说作家克里斯多夫•夏布特,用图像的形式再现了《白鲸记》,给人一个新的窗口来了解这个故事。

文字VS图像:各有千秋

  虽然图像小说《白鲸记》是根据文字小说改编而来,却不能认为它是原版小说的简单复制。文字和图像,原本就各有侧重。把文字转化为图像,也是一次艺术的再创造过程。

  文字可以娓娓道来,细致的描述,调动想象力,在读者的头脑中充分形成一个印象。但这印象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可以非常的私人化,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可以拥有一个符合自己理解和预期的形象,不同读者对同一个文学形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图像却完全是可视化的,画出来是什么样读者就看到什么样,非常直观。这是图像的突出优点,同时也给故事的改编带来了一大挑战。因为原版故事在前,图像的创作是否能够创造出契合原著精神的人物形象?图像小说也不太可能完全复现原著的所有细节,如何提炼故事主线?读过原著的读者,对图像版的人物形象是否认可?对于没读过原著的读者,是否能被图像小说吸引并被触动内心?

  我没能读完原著,所以无法对两个版本人物和内容作对比。网上看到有书友评价,说图像版剔除了关于捕鲸知识的一些内容,故事更加紧凑精练了。甚至有网友细心地做了对比,发现原著很多章节被作者精心的改编为一页图像,可以与原著一一对应。

  这本图像小说给我的最大感觉是,非常富有感染力,很多场景非常震撼。比如亚哈船长给船员们的演讲,特别深入人心。原本各有想法的船员,在船长的一番激励之下,斗志昂扬,同仇敌忾。亚哈成功地把自己的个人目标转化为全体船员的一致目标,也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感受下亚哈船长的感染力和疯狂

  这本书里的人物形象,不是那种高大、帅气、完美的浪漫风格,反倒有些面目圆睁、丑陋吓人,但我却觉得这些人物是那么的真实。敢于风里来雨里去、追捕鲸鱼的船员,原本就该是这样粗犷的吧。

坚持目标VS执迷心魔:一线之隔

  亚哈船长对莫比•迪克的追捕,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经过前部分大量铺垫才登场的亚哈船长,充满神秘感。他对船员的感染力、他的坚定执着,都让人敬畏。还有他那只断腿,以及让人欲言又止的关于那只被称作莫比•迪克的白鲸的传说,都让人对后续的故事充满期待。

  最初,我以为亚哈船长追捕莫比•迪克只是执着于一个伟大的目标,试图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完成一项伟业、获取一份殊荣。如果故事线按照那样走下去的话,这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英雄冒险、打怪升级的故事了。

  等到他枉顾客观环境条件,甚至不顾及全体船员的性命时,我觉得他已经超出了执着的界限。那已经脱离了执着,而是疯狂,是执迷心魔。

  他追逐的,正是自己逐渐膨胀、脱离控制的野心。

亚哈船长的疯狂早已经超出了理性

  从故事中可以看到,莫比•迪克早已成为捕鲸行业的传说。它就在大海的某处,若隐若现。它从没有追逐捕鲸船,倒是捕鲸船都试图追逐它。许多捕鲸船曾经遇到过它,那些船长也都试图抓捕它,但失败后都适可而止。只有亚哈船长,为了抓捕它完全失去了理性。

  也许莫比•迪克是所有捕鲸船船长的心魔,是一种超出理性的疯狂野心。只是许多船长在试图抓住这份野心时,感受到了它巨大的杀伤力和代价,放弃心魔,回归理性。只有亚哈船长执迷于心魔,在失去了一条腿之后仍无法自拔,不惜与其同归于尽。或许,亚哈船长早已被自己那不切实际的野心吞噬了。

被心魔吞噬的亚哈船长(图像小说增加的情节)

  书中莫比•迪克的出现非常晚,并且始终是虚线勾勒、半掩半露的一个模糊形象。在这个庞大的、虚幻的野心面前,渺小的亚哈根本没有胜算。当庞大的莫比•迪克拖着不肯放手的亚哈船长一同坠入大海深处时,更能感受到亚哈船长的心魔有多可怕,被野心吞噬有多可怕。

  天才与疯子只一线之隔,坚持目标与执迷心魔,同样是一线之隔。

  《白鲸记》这本图像小说,用巧妙的分镜和独特的黑白风格,重新讲述亚哈船长追捕莫比•迪克的惨烈故事,同时,也赋予了原故事一份新的生命力。图像带来的直观视觉冲击,与文字在内心引起的波澜,是不同的,但同样具有张力和感染力,让人久久难忘。

  2018.04.15雾凇

  《白鲸记》读后感(十):为什么《白鲸记》更适合被改编成漫画而不是电影?

  (本文翻译自Moby Dick漫画2017年英文版前言)

2017年英文版Moby Dick 封面

  《莫比·迪克》或是《白鲸记》,改变了美国文学的进程,尽管如大多数人所知,这花了很长的时间。事实上,在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生中,他仅仅从这本书的出版中获得了1260美元的收入,他的遗孀也仅仅得到了额外的81美元。尽管英国的书评家很快认识到了这本书令人震惊的价值,美国的批评家却有些后知后觉。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梅尔维尔未能活着目睹他的杰作所获得的伟大成就。更糟的是,他也未能活着见到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当今每个作者似乎都相信这是极度成功的基准)。多么令人悲哀,不是么?

  然而,这本书的真爱粉知道,《白鲸记》本身并不适合被改编。电影的所有特性都与《白鲸记》相冲突。电影是短小简洁的,而小说篇幅较长,且行文迂回。电影最大的感染力是它所给予我们的视觉冲击,梅尔维尔的作品则是理性的,并且需要对人类灵魂的情感内在的想象。目前至少有四个关于《白鲸记》的电影改编版本了。它们中有任何一部出色的吗?我并不知道。但是他们都不是这本书,而且看到每个人都试图将一个东西转变成另外一个东西实在是让人觉得沮丧。

  然而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如此。现在你的手中就有一个突破这一“无法被改编”的惯例的例外。

  不像电影,漫画能够慢慢地讲故事。并且能够用故事的叙述作为向导,去仔细地探索灵魂的地图。然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看过的漫画改编没有一个能够达到克里斯多夫·夏布特在这本图像小说里所达到的高度。

  我究竟是指什么呢?我是不是说,他所做的是对的,而其他人做的都是错的呢?

  大多数的改编(电影或是漫画)在改编梅尔维尔的书的时候,都想要讲一个关于狩猎的故事,而这是第一个错误。狩猎从本质上在任何虚构的叙述中都是一个短暂的事件,否则你就会失去你的观众或是读者,人们会觉得无聊。当然,亚哈的执着,这一“狩猎”,在《白鲸记》中是故事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庞大的主题——但是并非是叙述主要着眼的部分。在文字的层面上,从始至终,梅尔维尔描写的是一场大海上的航行。事实上这就是梅尔维尔在他之前的书中所做的。这是他所熟知的结构,并且他在1851年将它做到了完美。

《白鲸记》内页

  不仅如此,梅尔维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展开了他的历史。正像一场海上航行那样,即便开始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然后是启航和出海。其中会有风暴、捕鲸,但是还有漫长的时间是在平静如镜的海面上,角色们有时间陷入自我之中,冥想和沉思。如果你曾经在海上待过,就知道这是怎样的。

  这就是夏布特所正确把握到的地方。他的故事讲述、他的节奏与梅尔维尔完美契合。他没有把这个小说硬塞进我们的喉咙里,并且站在一边看着我们因其沉重和庞大而窒息。他把你带入一个从容的节奏中,并且给你时间来理解这些角色是谁,以及他们共同的故事是什么。他带着对梅尔维尔诗歌一样的写作的明显的热爱而这样做,并且他伟大的绘画天赋使他能够去阐释那些伟大的文字。他几乎用他华丽、宏伟而有节奏的艺术将我们催眠。

  这些画面不亚于一出狂想曲,甚至是在被不祥地命名为“分割鲸尸”的那个章节亦然。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头鲸鱼的尸体被分割并被炼成鲸油,然后被废弃——此间几乎没有对话。这并不是大部分人想要看到的一幕,但是它所展现的方式是如此的引人注目,几乎让人难以拒绝。当看了这十页的内容之后,你就会知道,你被掌握在了一个并不打算去说服他的观众的自信的创作者的手中。这永远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

《分割鲸尸》片段

  当然,这本小说中不乏令人回味的篇章,任何好的艺术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然而夏布特却将它们一幕接一幕地展现给我们。他的风暴黑暗、潮湿又猛烈,他笔下的鲸巨大、有力而鲜活,而他的平静——极为让人镇静。这就是大海,对依靠它而生的事物而言,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全部,无论是好是坏。夏布特的艺术表达在这一领域中甚至比文字更令人惊叹,但是让我诚实地告诉你,当我阅读这个独一无二的改编时,是什么俘获了我。是书页随着其上所描绘的起伏的海浪而前后摇摆的那种方式。在这位有才华的漫画家的掌控之下,大海如同故事中的其他人或是鲸鱼那样活了起来。我不是很明白他是如何做到的,但是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懂得大海。摇动、伸展和辽阔都以某种方式呈现在他的绘图板上。

  我看过《白鲸记》大概有20遍,它是如此重要、丰富并且让我有所收获。我目前还只看过这部图像小说两遍。我得抓紧赶上。

  约翰·阿尔库迪

  (作者系《变相怪杰》和《超自然调查防御署》( BPRD)系列漫画的作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鲸记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