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命尖端》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致命尖端》读后感100字

2021-03-20 00:26: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命尖端》读后感100字

  《致命尖端》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品钦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命尖端》精选点评:

  ●读的过程中一直在判断这是一本赛博朋克小说吗? 但最后读完序言就释然了。 广义上来看,赛博朋克不过是左翼理论,嬉皮年代遗产,控制论,后现代文学这个大漩涡中的一朵浪花,一个子命题,最不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归类,而更该关注的是品钦思想体系的那些基石,从哈特的《帝国》到德勒兹,我需要潜的更深了。

  ●在每一个时代里,有多少理想主义,就有多少潜在的腐败;新技术的名字总被叫作自由,但它的根基却是控制

  ●《致命尖端》延续了品钦一贯以来的黑色侦探风格,是一部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小说。以一位纽约单亲妈妈玛克欣的角度,调查互联网年轻富翁的一桩阴谋,涉及CIA的阴暗历史、纽约的俄国黑帮、各色徘徊在边缘的天才黑客。情节推进中有悬疑、惊悚,又以他拿手的冷幽默做陪衬,造就了一本阅读趣味很浓的小说。《致命尖端》也是品钦首度以家乡纽约为背景,他从纽约高端的上西区、郊外的垃圾场、火灾后废弃的旧屋、黑客聚集的酒吧,到富豪的豪宅、俄国黑帮的豪车、女主人公玛克欣的家,全景式地展现了纽约城的光鲜与黑暗。【京东和当当已经开始预售,下周大货入库。】

  ●读了但汉松的《恐怖之“网”?——托马斯·品钦<放血尖端>中的“9·11”叙事》,超级期待这本小说!

  《致命尖端》读后感(一):嬉皮士,雅皮士

  

得到听书:

品钦用复杂的脉络,结成了一张关于9.11的阴谋之网,呈现了互联网与人类生活的复杂关系。我们跟随主人公玛克欣的侦探线索,把小说分成两部分:赛博世界和现实世界。我们跟随她行走在两个世界的边缘,遇见那些行走在边缘的人们。借由深网和“深渊射手”,我们讨论了技术是否中立的问题,其实,互联网技术本身就不是中立的。它最初的发明目的,就是用于战争的,是一种军事技术,其目的就是控制,只是民用互联网的普及,让它有了另一种可能,一个建造乌托邦的可能。曾经的互联网,在信息上实现了人人平等,让我们相互联结,彼此了解,远离控制,得到自由。如今的互联网却处处把我们引向消费,我们对知识和咨询的获取,也从主动寻找变成了被动地接受推送;此外,曾经独立的互联网公司,如今大开后门,用户隐私岌岌可危,一切都在控制中。这一切,似乎都始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统治,始于2000年的互联网创业浪潮,始于9.11,始于全球反恐行动。所以,2001年是一个历史节点,品钦选择这一年去虚构一个纽约故事,是在想象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所谓历史,就是所有人合力创造的结果。9.11也许无法避免,散户也许最终斗不过华尔街,但我们也并非别无选择。在每个时刻,每个人都面临边缘上的抉择,都可能得到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深渊射手,都拥有创造另一种历史的可能性。

品钦一生中最关键的成长阶段,就是嬉皮士运动兴起的60年代,他也是个典型的嬉皮士,一生都在追求自由,逃离控制。青年时代,他参与过学生运动,他有个好朋友是学生运动的领袖,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蹊跷地意外身亡了。品钦认为,好朋友是“被死亡”的。从此,他远离尘嚣,隐姓埋名,过着隐士的一生,一生都在书写自由与控制这个主题,《万有引力之虹》就题献给那个年轻的朋友。40年后出版的这本《致命尖端》,也可以看作是《万有引力之虹》的一个“互联网版本”。 这本书听上去很复杂,其实品钦要表达的很简单,那就是对技术与生活的悖论关系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可能性的想象,以及,对嬉皮精神的眷恋和守护。

  《致命尖端》读后感(二):网络是虚无缥缈现实是致命尖端

  

曾经有人深刻地问过:“上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造出来美国这么样荒诞无稽的国家?”,当然了答案要让品钦回答一定是,上帝打盹的空造出来的吧。因为这一次品钦不玩火箭发射了,开始触网了,而且借助纽约作为背景,通过天空一声巨响双子塔轰然倒下的罪案现场,让女主这个被吊销了调查证的人儿开始按网索骥,牵涉出来的人儿都和虚拟网相关,其实万恶的资本主义早就在诞生的时候就已经绞杀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让人类简单粗暴的归纳为工作这张网上的爬虫,不管你是手握资本的资本家,还是朝九晚五的工人,甚至连所谓的自由职业者的艺术家们都无法幸免遇难,不管是莫奈如何眯着眼告诉世人,难得糊涂一切看起来像雾像谜就不是网了,还是毕加索把一切画面都割裂开,也无法让那张意识的网不形成法西斯阵营。正如品钦在用这本小说回顾911事件的时候,深刻的揭示出地狱并不一定是在地下,很可能是来自天空。这一场近在眼前不过二十年前的事件到底是一小撮所谓的恐怖货色还是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可能是参与者,毕竟从浅网到深网,人到之处网必覆盖之。现如今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网络了,而是生活空间的挤压,没有空间就像没有了空气,人类活着的基本空间已经浓缩成网,双子塔倒下的每一粒灰尘都随着空气被每个人吸入,这一场灾难的造成的人类肺部的阴影面积,就是开篇引自唐纳德所说:“倘若纽约以角色的身份出现在悬疑小说里,那么它既不会是侦探,也不会是凶手。它会是那个神秘的嫌疑犯,知道事情的真相,却不打算说出来。”这就是人人都在虚拟网中人人都是虚拟者,每个人的内心冲突都是网上的结,每个事件都是网出人类的宿命。这本小说读起来非常之轻松,可是被带进去就不那么舒适了,故事也很简单,女主也是本着非常规的常规调查开展工作,事件到最后结束的时候和每年的圣诞节来临一样,也就是那样,至于这玩意罪恶是该被惩罚还是被揭露,都非个把人力所能及,但是调查还是要在个人意志能坚持的基础上进行,颇有点中世纪教会玩味的,到底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的思辨玩法。这可能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到了末日的时候可能会自行了断,抑或,就像启蒙时代来临前总是有那么一些黑黢黢的日子要熬过去,虽然未来是未知的,但是今天的日子还是要过完的,毕竟,斯嘉丽在《乱世佳人》里告诉大家,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致命尖端》读后感(三):致命尖端

  

本作是这位文学大师2013年的作品,因为是其76岁时完成的作品,也很可能是他最后一部巨作。

品钦早在1963年出版的处女作《V.》,赢得威廉·福克纳基金的奖励(福克纳文学奖)。1973年,发表作品《万有引力之虹》,荣获了1974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并提名1974年的普利策小说奖,然而普利策协会否决了评审团的推荐,结果导致该年度普利策小说奖空缺。

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当代社会丰富的信息,风格独特到了没有人可以模仿他的地步,其小说内容和剧中人物对话可以广泛地涉及到美国和人类历史历史、自然科学和数学、工程学、军事科学、信息学、现代物理学等不同的领域,以全新的视野和感受性表达。因此本作中出现了相当多的注释,多到不看这些会影响理解,认真看注释了又打断正文思路。即使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的名词、人物,译者没有注释。除了这些以外,作者还写进了大量日本动漫文化、中国文化等一些内容进小说。如果说前者是早年的就学、从军、和艺术家交往、在波音的工作经历影响了他的写作,那后者元素让人不得不感慨作者接触面之广,尤其是以70多这样的高龄还涉猎八辈子不相干的东西。因此本作实际上对我国读者来并不算很友好,没有一定的知识面和涉猎广度,这本书看的会很累,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虽然本作要比《万有引力之虹》这本巅峰作更加容易理解。

从大局上来看,(我个人认为)作者主要是想探讨资本主义进入网络时代后对人类的影响。作者通过侦探玛克欣的朋友贾斯汀和卢卡斯设计的“深渊射手”软件,可以发现在网络深处各种博弈。可以说网络已经 成为了各方势力一个新的对决平台,有本作中大反派亿万富翁艾斯利用自己hashslingrz这家计算机安全公司承包国防业务和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契机四处并购IT企业、并疯狂在各地洗钱利益输送、有美俄以色列特工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有中东阿拉伯极端组织利用网络来宣传和发动袭击。作者将他自己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骗局”和“战争”通过网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的前20年,我们已经实际见证了通过互联网这个“次元空间”,“政府”更加全面高效的控制了“社会”、资本通过网络加快了扩张速度、不同思想主义也对抗更激烈、民众则更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在如今的时代,我们没法看到也很难预测今后的走向,但保持警惕是必须要有的意识。

  《致命尖端》读后感(四):一曲咏叹后资本主义的摇滚——读品钦《致命尖端》

  

如果和魔幻般的《万有引力之虹》比,《致命尖端》的故事情节要平淡得多,既说不上致命,也不够尖端。主人公玛克欣像一枚棋子,威力等同于过河的卒子,势单力薄,但横冲直撞,在以纽约为地标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中单兵突进,不计代价地探求着幕后的真相。品钦则借玛克欣探求真相的过程,努力探索着后资本主义的现实处境和未来走向。

主人公玛克欣在纽约经营一家商业欺诈案调查代理公司“缉凶事务所”, 背景定位于“9.11”事件发生和互联网泡沫破灭的2001年。玛克欣参与调查IT巨头艾斯的一桩阴谋,以及纽约和其虚拟的地下网络如何成为隐藏势力的角力场,在同盟和对手间穿梭,潜入“深网”的虚拟世界,接近秘密、阴谋,面对谋杀、威胁,考验亲情、友情。最终,正义并未得到伸张,但玛克欣却得到了灵魂的安妥。

《致命尖端》封面

“理工男”的技术炫耀是品钦独特的标签,虽然会影响作品的通俗性,造成部分读者望而却步,但也成为“忠粉”的鸡血。《致命尖端》没了二战时的火箭,这次聚焦互联网,特别是虚拟世界的“深网”,沉湎于“9.11”事件后的追问与反思。有很多问题,成了品钦追索的对象,且举一二。

——技术是中立的吗?

技术的背后是操作的人,技术本身可以中立,但因掌握在人的手里,它已身不由己。CIA、KGB、摩萨德、塔利班,这些组织不断在《致命尖端》中粉墨登场,各路特工各显神通,谁掌控了技术核心,谁把持着源代码,也就成为某个领域的主宰者。

——时间可以扭曲吗?

书中人物海蒂称:“9.11”让这个国家变得幼稚,它本来有机会成长的,谁知它却会选择倒退回童年。“9.11”之后,玛克欣突然发现孩子们一夜之间长了四五十岁,成为衰颜的童稚,第二天又一切如常。世界可以重置吗?时间黑洞是幻觉还是真实的存在?“深渊射手”世界里,死者的灵魂还在参与对话,品钦用魔幻的写法,探讨时间扭曲的可能。贾平凹在小说中常用到的“再生人”概念,也是一种人可再生的时间扭曲观表现手法,更别提马尔克斯的纯熟运用了。

——“9.11”有多少种可能?

很多迹象表明,“9.11”是预谋已久的行动。“深渊射手”的网上天堂,是冷战期间为核战争做的准备。阴谋论无所不在,但到底有多少种势力介入?是塔利班的策划还是小布什政府的阴谋?艾斯的资金转移和洗黑钱,到底谁是受益者?被炸掉的巴米扬两座大佛,和被袭击的世贸中心双子楼,都是宗教的象征和隐喻?资本主义已成为相信物质和资本会无限增长的拜物教。

——世界操纵在谁手里?

玛克欣通过“缉凶”的过程,对世界的操纵者有了更深的体会。艾斯是拥有IT技术的政治帮凶,美国、俄国、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以及相关的组织,也只不过是社会进程的参与者,世界被不可知的“势力”操纵。这就如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认为的,人类社会实际被各种卡特尔控制,国家,政府、组织只不过站在前台的配角而已。

——超级城市有多脆弱?

“9.11”事件改变了纽约,改变了纽约人,惊慌、绝望、不解、彷徨、抗争,城市的脆弱性被人深刻体悟。书中的网络评论员玛奇则指出:“美国历史悄悄地打开了一个洞,一个管理责任的真空,人类资产和金融资产开始在里面消失。”

“9.11”事件

——何为晚期资本主义?

在玛克欣看来:“无辜者有罪,罪人无药可救,整个世界都颠倒了,这是晚期资本主义矛盾命题的一个主显节前夜,并不让人觉得特别轻松。”“9.11”一定程度改变了世界,新冠疫情正重塑着世界,人类社会何去何从,品钦在想,读者也会做出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互联网指向何方?

玛克欣的爸爸尼厄认为,互联网像一股气味,悄悄渗透到生活最细末的地方,吸取我们的精力,耗光我们富贵的时间。它就像一个“监控的天网”,让你无处可逃。纪录片制作者雷吉预言,“某一天,带宽会更宽,互联网上有更多的视频资料,人人都在拍摄东西,太多了根本来不及看,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这些2013年的判断,正在现实中上演。

——人与梨花有何关系?

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品钦都提到了纽约街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一树梨花,这种有些抒情的桥段,在一部技术加侦探题材的小说中,显得有些突兀,但弥足珍贵。它似乎预示着:不管人类社会如何疯狂,自然还在悄无声息地运转,人面梨花,天人合一,方能找到心灵的宁静。正如品钦在《致命尖端》和其他作品中,反复提到的佛教教义和禅宗顿悟。

数字特点的内封

《致命尖端》延续了品钦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叙述,活人死人共生的“深网”、在北极建数据机房、世界重置、时间扭曲、民族宗教冲突、各路政治组织的博弈、人类稀奇古怪的癖好,弱于《万有引力之虹》的偏重口味,在书中依次出现,如同掠过天空的飞碟,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此书仿佛一首咏叹后资本主义的重金属摇滚,丁丁当当,金属质感十足,但少了愤世嫉俗的人生呐喊,充满乡关何处的人类追问,于沧桑中透着成熟,非暮年的老品钦莫属。

译林此书的封面设计突出数字科技的特点,环封采用特种纸,光线照耀下会呈现多元的色彩,内封的黑白矩阵,会让密集恐慌的人产生眩晕感。出版社此番辗转联系到了深居简出、游离于世的品钦,老品钦很给面子,亲自操刀,对序言进行了审定,让他离读者更近了一步。

最后提醒:一定要留意书中首尾有关梨花的描写,开在纽约的街边,淡香四溢。用但汉松的话说,你会发现“暮年品钦最温柔的时刻”。

晚期资本主义何去何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