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读后感摘抄
《受戒》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戒》读后感(一):读的第一本汪先生的书
第一篇小文的细腻描写,触碰到了高中看言情文时才有的的少女心,细细跟随者着少年的观察,仿佛自己跟在他的后面看着少女的脚印,然后吸引着我甜甜的读了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理救赎的感觉,反而是在看吉本芭娜娜读者心灵慰藉者的书,所没有感触到的。每一篇文章中的角色都有着传统中国人的至善淳朴,生活平淡而艰辛,他们勤劳努力着生活。生活中也从来不会缺少的卑鄙顺势的小人和受到伤害的善良的人和即善也不善的人。在汪先生的笔下,没有过多的评价带入,淡淡的叙述着这就是人,这就是生活。还有里面无时无刻不突显出来的人情味,应是我感触到的人世间最大的慰藉。后面夹着的几篇改编聊斋,不多做评价。因为上学期选的《聊斋志异》课程,让我完全被老师的个人和学术魅力圈粉,《聊斋志异》需要多多研读学习。
《受戒》读后感(二):不动声色的历史记录者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他们是干部。”“”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这本《受戒》是汪老小说集锦,收录了《受戒》《大淖记事》和《聊斋新义》三辑。汪老小说的风格,和写花鸟鱼兽生活散文一样,清清淡淡如同水墨画。只有再三品读,才能看到他力透纸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情。
《黄油烙饼》就是这样一篇故事。看到一半,年轻的读者恐怕还没有把浮肿,土豆,自留地等等细节和历史大背景联系起来。直到看到萧胜“他想起奶奶,他想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我才恍然大悟。回过头再读一遍,才知道其中寂静无声的恐怖。
全篇都是对比的手法:农村食堂的过去与现在,爸爸马铃薯研究站和农村的对比,马铃薯研究站的过去与现在,社员和干部的对比等等。汪老的小说,感觉就是一个现成的黑白色调微电影剧本,说出来的和没说的,都在观众的眼前。你读几遍,就有几层新意。我们哪里是看电影的观众呀,我们是真真切切的历史的旁观者。
我们这一代的故事,又有谁,在以什么方式,什么色调,怎样的笔触记录呢?
真想知道。
《受戒》读后感(三):人间有味是清欢
小说整本共分三辑,前两辑主要描写江南水乡的人事,后一辑是对《聊斋志异》中12篇故事进行的改编。提到汪曾祺,总会记得“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评价,他小说整体上呈现出的语言晓畅、结构精致、思想深刻皆是印证。
汪曾祺是语言大师,他小说中的语言是文言和白话的完美结合。在阅读中是能领略到明清小品文的语言趣味的,并且这种趣味并不会让我们产生年代的隔阂,细看去都是朴实晓畅的文字,读起来又很动人。来看《大淖记事》中的一段:“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汪曾祺小说中有很多三四字的短句,反复连用,或者长短句交错,有一种轻快的节奏感在其中。我们可以随意拿出一段来欣赏:“走过一颗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看水》)
很多人评价汪曾祺的小说是散文化的,即情节比较弱,其实不若说是结构上的精致,追求一种含而不漏、点到即止的美感。他的小说往往在前面大部分描写水乡风景、民间风俗,似乎其中的故事只是顺嘴一提,絮语之后云淡风轻的几句就是结尾了,然而这几句就偏偏成了点睛之笔。如《陈小手》、《异秉》。
这并不代表汪曾祺的小说里没有思想深度,他只是将锋芒藏在了语言文字之后。《复仇》中内向性的自我探寻,《辜家豆腐店的女儿》、《云致秋行状》、《黄油烙饼》、《陈小手》等文中的讽刺批判,《瑞云》、《双灯》中对爱情的思考,《黄英》中的潇洒快意随处可见。
和现代诸多新奇炫目的小说相比,汪曾祺的作品无疑是田园牧歌式的。然而这些清粥小菜才是最见厨师的功力,也最养生有味。
《受戒》读后感(四):《受戒》-汪曾祺-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五):品味汪曾祺其人其文
这几年间看的小说其实不少,但国内作家的小说不多。之所以国内的小说看得不多,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没什么味道。但这样一种“偏见”,在读过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受戒》之后有所改观,觉得不是国内作家的小说写得不好,是以前没读到好的,所以量变引起质变,认为国内小说都不怎么样了。至少,在仔细地读过了汪曾祺在《受戒》中的29个短篇小说之后,内心的感觉和读过欧·亨利或者马克·吐温的小说的差不多,就是一种很平静的氛围之下,那一种余音缭绕的情境,越品越觉得别有一番味道。
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个《受戒》版本,收录了汪曾祺的29个短篇小说,分为了“受戒”“大淖记事”“聊斋新义”三辑。一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很快就觉得自己像是入了门、上了道,竟然欲罢不能,非得一口气读到最后一篇才肯停下来。以前似乎没怎么读过汪曾祺的小说,只是似乎曾经听别人说过其人其文;这次读到真文了,其人的形象仿好像也在品味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变得清晰了起来——仿佛看到了汪曾祺先生就坐在他的书桌前奋笔疾书,偶然间会停了下来,有意无意地抬起头瞧了一眼正在读他的小说的你我他,似乎想要问一句:“怎么样啊,我的小说?”
《受戒》是汪曾祺其中一个短篇小说的名字。不知为什么这个集子采用了这篇的标题作为了全书的名字。或许正如他在目录之前所讲的那一句:“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悟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这个目标还真是讲得颇为诗意。自第一篇《受戒》起,循着《复仇》《异秉》《大淖记事》《黄油烙饼》《邂逅》等多篇广受赞誉的经典小说一路读过来,越来越觉得讲出了一位老作家的一种真心实意。他的小说,果真在忠实地实践着他对自己创作的小说的一种期望——“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在汪曾祺的笔下,情节好像是次要的,碎片化的叙述却能够在不经间间把整个人物给表现得那么恰到好处。有的时候,故事好像并没有讲完,好像猛然一下子就停住了;然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足够让人去稍微平静下来去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有究竟好在哪里?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和尚明子和英子之间那一种纯真无邪的爱,卖果子的叶三对绘画发自内心的热爱,小人物王四海以自己不情愿的方式过一生的怅惘……普通人、普通事,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自然、舒展、欢乐的别样世界!
很显然,汪曾祺讲故事的时候,他一点也不着急,一幅从容不迫的样子;即使是他改写的那十个聊斋故事,整体风格也是如此。偶然间,才猛地想了起来,他是师从沈从文的,文中既有沈从文的一些影子,但更多的则是他自己的,如他自己的个性一般,虽然恬淡无比,却自有一种耐人寻味之处。
这样的一个人,当然足够让人长久地记着;这样的一个人的文章,好读耐读当然就是一种理所应当。
《受戒》读后感(六):风土人情的抑扬顿挫,读汪曾祺的文字
人生是一场单行程的旅行,走过去的就是走过去了,想回头再也不能回头。这是人生的缺憾,也是人生的可贵。不过总是走过这一遭,人生精彩也好,平常也罢,用心才不枉人活这一世。 说来人生百年不过一瞬,看见的,听到的,小心思里想法的都在局限里,就像孙悟空画的圈,很难出去,出去了也就不是本真的自己了。所以我们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读小说,在情节里体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在文字里看别人的人生百味,千回百转。有些故事走心,有些故事温暖,这些故事就像清明上河图的人物千姿百态,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有爱,有暖,有缺憾的世界,看到了有为了生活失了自己的女人,有懵懵懂懂遇到爱人的小和尚,有遇到人生知己的痛快和敞亮。 汪曾祺先生是江苏高邮人,出生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一生写文作诗画画,文字里都是生活,没有极致的悲凉,也没有刻苦铭心的爱恨,总是淡淡的,平凡的,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汪曾祺先生是年少时学业不错,大学时却被开除学籍的江苏人,他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师从沈从文,一生虽无长篇,但是短篇小说的人物颇耐人寻味。汪曾祺先生晚年的时候写诗解释自己为什么从事写作。——“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数学不佳的汪曾祺先生是写小说讲故事的行家。他的文字里透着让人着迷烟火气。浪漫的爱情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就让看客知道爱情来了。仔细想来,生活里的的爱,就是这么自然的落尽了心里。《受戒》里的明海和小英子,“明子老往小英子家跑。”一句话我们就看见了一个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的男孩子。“她一路问了明子很多话,好像一年没有看见了。”这样的感情最好了,她心里有他,他心里也有她。 汪曾祺先生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里的女人都是爽快的,没有扭扭捏捏的性格,从来就不会拖泥带水,爱了就是爱了,能说的就赶紧说,像英子和明海。可是也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有些时候爱也是爱的,可是爱情总也抵不过命运,《辜家豆腐店的女儿》,那个苦命的女孩子,她的命运就像天天给他父亲熬制的汤药,苦涩,却治愈不了人生的苦难。人生就是这样,其实就算没有走到一起又何必牵肠挂肚。人活一辈子又不是只为了爱情,人的一生不会永远在命运的手里,早早晚晚会打个翻身仗的。 可是有些人能逃过命运,却逃不过人情,《陈小手》是个男接生婆,他不管别的男大夫为什么都不愿意学习妇产科,他愿意学,不管什么原因,他学了这一行,也做了这一行。他在那些土生土长的接生婆都无能为力的时候,救了许多人。女人生孩子本就是鬼门关走一遭。有陈小手在,女人和孩子都有一层保障。就算如此救死扶伤,却还是死在了背后打来的黑枪。大时代的背景,让我们可以解释那个打黑枪的兵大爷的委屈,他的女人别人不能碰。只是惋惜了一个救死扶伤的人还没有卸去救人的疲惫就这样草草结束了性命。有些时候的爱恨情仇真是说不明白。 汪曾祺先生做为一个既能写诗又能画画的作家,在《鉴赏家》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功力。写起扬州八怪之一李复堂,汪曾祺先生就是最好的“鉴赏家”。 “季匋民最佩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李复堂功力最深,有笔有墨,也奔放,也严谨,也浑厚,也秀润,不装模作样,没有江湖气。” 他把叶三对季匋民的崇拜,让我们看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场景。 “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磦,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收录了他17篇小说,12篇关于神仙鬼怪的故事,读完所有,就会发现似乎每一篇里,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在。人生就是这样,心思里想的不知不觉就落到了文字里。文字本就是生命里的一部分。
《受戒》读后感(七):读汪曾祺的《聊斋新义》
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只完成12篇)脱胎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们与原作相比,主体的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但情节化繁为简、清晰明快,又增加了一些生活的场景或细节,人物变得更具体、可感。这些小说不只是一种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对原来故事的简单转换,而是在语言、人物、意义等多个层面都进行微妙地重塑,通过他的改写和再造,它们最终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这是一组有意思的短篇小说,在趣味性这一点上也许甚至超过它们的原作。弥漫在《聊斋志异》中的那团恐怖气息被褪得更淡。我读到的是一个生趣盎然、充满流动性的世界,人与万物是浑然一体的,实与虚、生与死、阳与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的必然、绝对,彼此间可以流畅地交谈与转换,让人联想到奥维德的《变形记》。《黄英》中两个菊花精变成姐弟,能“花随人意”地培育出各种奇异的菊花,令爱菊者马天才惊诧不已。《陆判》中十王殿的判官轻而易举就能给朱尔旦换别人的心,给他的妻子换别人的头,两人依然活着,而且在同一个身体上仿佛都同时活着两个人。《人变老虎》中这点更为显著,向杲渴望变成老虎为兄长报仇,他向着神庙墙上画的老虎喊:“我要是能变成老虎就好了!”喊着喊着身上就长出毛来,再一看,已经变成一只老虎。报完仇后,他又希望变回去,于是“想着想着,他觉得身上的毛一根一根全都掉了。”
汪曾祺改写《聊斋志异》的最初意图,是“做一点实验”想使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具有一些“现代意识”。汪曾祺在改写的时候,带着现代的审美、道德的评判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故事,对小说原来携带的认知进行了在某种程度上修正、强化或摒弃,他试图通过小说传达的,也是这样一种现代生活的态度、观念和认知。例如《蛐蛐》一篇将原来《促织》的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受官加爵的大团圆结局改成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和感染力。《捕快张三》中张三在得知妻子出轨后虽然愤怒,但阻止了妻子自尽,说出一句“一顶绿帽子,未必就当真把人压死了!”,这种大度宽容的观念即使在当下都是罕见的。《双灯》传达了一种突破传统婚爱观念的超前认识,“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我就得走了”,“我们,和你们人不一样,不能凑合。”《陆判》中判官按照朱尔旦的愿望将一颗貌美女子的换给妻子,她再也认不出自己,小说结尾她说“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是我,还是不是我。”这种对自我的追问具有很鲜明的现代性,甚至可以和米兰昆德拉的《搭车游戏》类比。
还有一些篇目,汪曾祺有意减弱了其他成分的分量,着重突出了其哲理性的主题,使之获得更深一层的意味。尽管这些哲理性笔记朴素、简约,而且并不形成一种系统的认知,各自分别体现着来自儒释道不同方向的影响,但就单篇而言,这些闪烁的火花点亮了小说本身,赋予小说一种灵动的思想性,使之不再只是奇闻异事的记录。《牛飞》像一则寓言,彭二梦见自己买回的牛长翅膀飞了,顾虑之下决定把牛卖了,恰巧在路上遇到一只正捕食的鹰,抓的时候不料鹰挣脱,卖牛的钱也被叼走了,一个老头说:“世上本无所谓牛不牛,自然也即无所谓飞不飞”,寓意着对人生得失的释然。《画壁》写商人朱守素在一个佛寺看到一幅天女画,画中天女之美唤起他的欲念,想入非非,不觉竟进入了画中、与天女同住,直到同伴寻找、长老弹画壁,他才恍然出来,小说皆长老道出对真与幻的认识:“幻由心生。心之所想,皆是真实。”《同梦》写士人、妻子和小舅子三人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个梦:他们都梦到士人出轨,妻子发现,小舅子扔石头把士人的头砸破。这让人想到博尔赫斯改自《一千零一夜》的小说《两个做梦人的故事》,对这种神奇“巧合”的发现背后隐含着对世界神秘性的认识。
2018.2.10
罗佐欧
《受戒》读后感(八):雪夜清风汪曾祺
江南村镇的雪夜极美,大雪初停,人稀景清,真个叫“白山黑水”,万籁俱静,但观景之人的心底却有无数回响。
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在我看来就像极了这样的景色,清楚明快,秀雅轻盈,渗透出来的意味却深远隽永,力透纸背,就像白雪覆盖的大地,白色连绵,而黑色的部分则是灵动的或者深邃的内容。
我在文学的世界中只能算作一个初级观景者,时常羡慕和惊讶于作家们的巧笔,自己苦苦寻词觅句不得,而他们举重若轻,笔底流淌自如。例如,我初读余华的作品,感觉语言风格如清风拂面,话题深沉,叙述语言却并未苦大仇深。汪老的短篇则是另外一缕“清风”,我确没有想到可以用如此“清秀”的文字在有限篇幅中表达深度的思想。《虐猫》一则是写孩子玩闹,用儿童视角,似童书口吻,背后却是时代的深沉和残酷;《复仇》中虽是深仇大恨,寻仇少年与僧人问答来往,行动举止却颇为清爽,寻至仇敌时,两人几无对答,却无声胜有,结尾回味悠长。
我平日也读一些《聊斋志异》,于是,那点“跑偏”想法很自然地驱使我去对比汪老的“聊斋新义”系列故事,细细品味起来,其中的“狐仙邪魅”是书中本来就有的,汪老并无添置,而是着重于立意,这也是称之为“新义”的缘故。例如,《蛐蛐》一文的结尾就把成名“写死”了,并无原著中死而复生的“皆大欢喜”,报应不爽,蒲松龄是在“闹剧”和“喜剧”中“骂”,而汪曾祺是在“闹剧”和“悲剧”中“哭”,一时让人难分高下。
转而比较起文字上的风格,虽然自知文、白相比不大适宜,但如此难得的同题比较机会又怎能放过?
具体到《捕快张三》一则,是衍生于《佟客》一文中“异史氏”讲的一则小事,原著并无太多对话,文字延续其一如既往的简约精悍,叙述毫不拖沓,结尾仅有的两句对话却相当传神,也真应了那句夫妻 “床头吵架床尾和”,而“绿头巾”的自我解嘲更是令人拍案,难怪《聊斋》被誉为文言小说的精品,《阅微草堂笔记》都难望其项背。
观察汪老的改写,则流畅灵动,读来仿佛有“此即原作”之感,用语也同样简单明快,似传蒲氏遗风,同是,也丰富了细节,于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市井图画,街头巷尾的风言风语,小两口的生活对话,很有意思,这也是原著不曾有的味道。
一个是批判的眼,一个是生活的眼。同一件事,汪老添了点笔墨也就换了一种风貌,但也并非不关注社会疾苦,相比蒲松龄的“冷眼”,他观察世界的眼更像是“不冷不热”,比如在《受戒》中,虽是写僧家,却呈现出俗家的日常,不论从文字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一扫故弄玄虚,记录社会与时代的本来面貌,它写的不是“塑造”后的僧,而是民间真实的人;在《大淖记事》《黄油烙饼》中,他笔触轻柔却满怀深情,没有长歌当哭,只是轻轻地为被裹挟在怒潮中的人抹掉泪水。
所以,我赞同另一句对汪老的评价,他的确是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相比“纯粹的文人”和“士大夫”的评价而言,前者可能更为准确,他的文字中并不显出清高遗世的性格,也极少孤愤嫉恶的决绝,他是一个文人,却并不是世俗无染的那种纯粹,笔下自然流淌方言俗语清楚地为我们勾勒出“百姓文人”的形象;他更没有所谓食毛践土、天下己任的想法,但他心中的确含着对社会的关注,报以人文的悠悠关怀、人道的深情目光。
正是,你说他皑皑白雪,丝毫不染,却见炊烟袅袅,雪泥鸿爪;你说他冰原雪野,一目万顷,却有清风徐来,流水人家。
《受戒》读后感(九):你一定要读汪曾祺
手上的这本《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已经记不清是我收的第几本汪曾祺的书了。 此书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的,小三十二开,硬精装,阅读携带两便,也可堪把玩。封面深绿色,图案大概是抽象的芦苇丛的样子,算是很用心了。
这些年汪老的书不同的出版社出了很多很多,开本各异。我觉得小三十开,硬精装,是最适合汪曾祺文字的。
汪曾祺的书,散文出的多,小说相对少些。他平生的创作,以数量论,散文大概是小说的一倍。不过,汪曾祺说过,“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这当然是自谦的说法,可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相对散文,应该是更苦心经营一些。
所以,读汪曾祺,不可不读他的小说,否则就有点儿“舍熊掌而取鱼者也”了。早就有论者指出,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的小说,尤其是他写故乡高邮人事风物的那一组小说奠定的。
这本《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选目精当,汪老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都有选入,如:《受戒》《复仇》《大淖记事》《黄油烙饼》《邂逅》《陈小手》等。虽然对这些故事都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这两天拿到这本书后还是忍不住又重读了一遍。还是觉得好,真好。
特别是在当下这么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读读汪曾祺,可说是对自己心灵的一个抚慰。汪曾祺的小说,写的也大都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老百姓。汪老用一支饱含悲悯的笔,写他们的生存,生活,爱恨歌哭,命运悲欢。读来让人感动,让人叹息,眼睛湿湿的。而且这也都不是廉价的鸡汤故事。
比如书里有一篇《陈小手》,我最早是幼时在《连环画报》上看到的,印象很深,二十多年都不能忘记。这次重读,还是兴味盎然。
民国小城产科医生陈小手竟是个男的,他手小又特别细嫩,接生的功夫一流。陈小手还有匹挂着銮铃的白马,接生时骑,人称“白马陈小手”,救活了很多人命。可一般人家等闲还是不愿请个男人给自家的女人接生。
有一年,城里来了联军,有个团长的太太要生产,可身上的脂油太厚,生不下来,只好请陈小手。陈小手跟这个胖太太较了半天劲,小孩终于生下来,母子平安。事情完了,陈小手拿了酬劳骑上白马没走出多远,就被这个团长从背后一枪打了下来…… 小说最后一句话是,“团长还觉得怪委屈的。”
汪老说过,他追求的是和谐,不是深刻,但他的小说散文里从来不乏深刻处。团长的那一枪写出了人性中最幽微黑暗的地方,下笔看似轻,分量其实很重。更值得玩味的是,汪曾祺后来回忆说,在他家乡陈小手实有其人,他也确实救过一个团长的太太,但那团长并没有给陈小手一枪。从这里可以看出,汪曾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觉。
这本《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最大的亮点是,全文收录了汪曾祺根据《聊斋志异》改写的系列小说《聊斋新义》。计有:陆判、 蛐蛐、同梦、捕快张三、瑞云、黄英、双灯、牛飞、画壁、石清虚、明白官、虎二题共十二篇。
下午重读罢,读后感还是那最俗的几个字:太好看了!《聊斋》本就是经典短篇小说集,再经汪曾祺这么一个当代短篇小说的圣手一改写,真是珠联璧合,锦上着锦。我只恨汪老没有能多改写几篇,好让人过过瘾。
汪曾祺改写聊斋,是想用现代人的观念去重新诠释聊斋故事,从中倒可以窥见汪老自己的一些想法。
比如这篇《捕快张三》。说的是有个捕快叫张三,刚结婚半年。他好一杯酒,于色上寻常。他经常出外办差,三天五日不回家。媳妇正在年轻,空房难守,就和一个油头光棍勾搭上了。一回,张三出外办差,提前回来了一天,发现了媳妇出轨的行迹。张三要媳妇自尽,媳妇答应了,但要回屋打扮得漂漂亮亮再去死……
一会儿,媳妇出来了:喝!眼如秋水,面若桃花,点翠插头,半珠押鬓,银红裙袄粉缎花鞋。到了外屋,眼泪汪汪,向张三拜了三拜。 “你真的要我死呀?” “别废话,去死!” “那我就去死啦!” 媳妇进了里屋,听得见她搬了一张杌凳,站上去,拴了绳扣,就要挂上了。
张三把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叭叉一声,摔碎了酒杯,大声叫道: “咍!回来!一顶绿帽子,未必就当真把人压死了!” 这天晚上,张三和他媳妇,琴瑟和谐。夫妻两个,恩恩爱爱,过了一辈子。
汪曾祺选这篇小说进行改写,那么他对妇女的贞节是如何看的,是以想见了。另外,对我来说,读这组小说还是一个极大的乐趣,就是对比《聊斋》原文和汪曾祺改写的异同,看看汪是如何处理的。比如我读了汪曾祺改写的《同梦》,再去读《聊斋》中的原文《凤阳人士》,觉得在小说写作方面获益颇多。
以前从没有一本汪曾祺的小说集子会全文收录这组《聊斋新义》,这本书算是小有功劳了。如果你以前从没读过汪的小说,也不妨从此书入手。
《受戒》读后感(十):汪曾祺小说的三美
1939年汪曾祺就读西南联大文学院。众所周知,西南联大是才子、大师汇聚的所在,充满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只要有才,就可恃才傲物,这在西南联大是绝对行得通的。教授们有的学贯中西,有的国学根基深厚。在这样浓厚而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汪曾祺自然收益颇深,外国翻译小说、中国古典小说、诗词无一不是他的必读书目。师从沈从文,更开启了汪曾祺的创作之路。
有论者说:“从文学成就看,汪曾祺不如老师沈从文。因为除沈之外,汪曾祺另有师法,故汪的写作更丰富也更中性,却也损失了极端之美。”我却对这种看法不敢苟同。汪曾祺的文坛地位已经有目共睹,无需再多置喙,但将两人一起比较却是不太适宜。沈从文的散文如同碧绿翡翠,灵秀动人,而汪曾祺的文字如同羊脂白玉般温润,他们各有各的美。
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有一段经典情节,讲的是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演练示范之后,问:“你记住了吗?”无忌却回答:“忘记一小半了。”张三丰再示范,再问。回答:“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说:“我再使一遍。”然后问:“这回如何?”无忌说:“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一段情节相信读者们都记得,都明白这段奇怪对话的意涵:张三丰教的是剑意,不是剑招。倘若无忌只记得剑招,就会被招数所拘缚,也就无法彰显太极剑法的精髓。汪曾祺向沈从文学写作也是同理,遣词造句、文章架构等“招式”已经融入骨血里,无需再刻意记忆,只要把握住“文意”就好了。所谓“意在笔先”并不仅仅形容绘画,同样可以用在文学创作上。汪曾祺挣脱“形”的局囿,让“意”飘逸而出,形成他独特的汪氏文体,也让一批又一批的文学评论者们乐此不疲地研究他的特殊文体和行文风格。
《受戒:汪曾祺小说精选》收录了汪先生的29篇短篇小说,其中包含三篇被誉为不朽的名篇:《受戒》、《异禀》和《大淖记事》。这部小说集,体现出汪曾祺小说的三美:清灵通透之美、不疾不徐之美和淡泊隽永之美。
1980年,文革结束不久,短篇小说《受戒》发表,汪曾祺六十岁。当时的文坛兴起伤痕文学,回忆文革苦难和伤痛、思考文革造成人们灵魂扭曲深层原因是伤痕文学主要描写和表达的内容。汪曾祺却反其道行之,没有加入思痛大军,而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写了一个小村姑爱上小和尚的动人爱情故事。《受戒》充满清灵通透之美,很难想象,一位经历过划为右派、文革批斗等苦难洗礼的作家,心中没有恨,只有对人间的爱和赞美。或许,就是因为汪曾祺心中永不放弃对美的追寻,才让他度过那些艰难岁月。那些困苦与折磨一旦结束,美就从他的笔尖缓缓流淌而出。
从容淡定、不疾不徐是汪曾祺秉持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中国现代小说深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大量外国小说译介到中国。最近几年流行的创意写作,教写作者如何谋篇布局、设定情节,如何描写人物,人物何时出场,等等。一般来讲,现代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凑,主要人物在文章比较前面的篇幅就出现了,但汪曾祺完全不管现代小说的规矩,他的人物,可以行文到中间乃至后面才出现。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小说:“我的小说有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这也印证了汪曾祺的创作理念:把握文意,不拘束于框架,完全自成一派。有论者把他的作品归类为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但我却认为他的小说是无法归类到现有的小说类型,只能说是汪氏体小说。比如,他的代表作《异禀》,呈现一幅乡镇市井图,读者跟随汪曾祺的脚步,慢悠悠地“逛街”,闻一闻王二家豆腐摊飘出的豆腐香,听一听源昌烟店的老故事,再到保全堂药店坐一坐。行文到二分之一,小说另一主要人物陈相公才出场,非常“散”,非常无拘无束,非常淡定从容。不疾不徐地写,似乎没有中心人物和事物。但到最后,却能让读者掩卷陷入沉思。
汪曾祺的文字总有一种淡泊隽永之美。不说教,不反应社会的黑暗面,不刻意凸显深刻的社会意义。文章总是徐缓结束,不回顾点题,不做总结,结束就结束了,很干净,不多留一字,让人先是感觉:这就讲完了?然后,文字在脑际回荡间,才渐渐品味到小说所透露出来的人生真味。
汪曾祺的文字是美的,不止于本文所归纳的三美。正如《受戒》这本小说集的扉页,汪曾祺所写:“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他还有很多很多的美,留待我们读者去发现、去欣赏,去滋润我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