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欲望之城》的读后感大全
《穿过欲望之城》是一本由[英] 莫欣·哈米德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一):和一位饱经磨难的人对话3个小时。
和一位饱经磨难的人对话3个小时。
通篇故事只有9.5万字,比较少见的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讲述了生活在南亚的一生。这一生,出生和成长在极度贫穷的环境,经过亲人的死亡,打上烙印的初恋,靠黑心赚钱的致富路程。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挺精彩。
姐姐抱着耳垂受伤的弟弟唱歌,这画面是感动的,仿佛全身都冒出圣洁的光辉。
八十几岁后,男女主再相遇,垂垂老矣,人生的变换和岁月的痕迹,看着就让人叹息。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二):这是一本让我生气的书
这是一本读完让我生气的书,最初相信书中的我能暴富和拥有美好爱情,可随着书越读越薄,我的想法被书里发生的故事所冲击,现在在写这段短评的时候我又在思考,一个人所能经历的并不是一帆风顺,书里写的故事也会是现实生活的我们正在发生的,我想是我想的生活太过容易了,所以我在书里撞得头破血流,这也是我为什么生气。闲言少叙,单从书名来看,就足以吸引我的全部注意力,而且拿在手里很薄,很适合带在身边,想看就看,如果一开始不抱着自己的一些小想法,读这本书可能是最适合填补你空闲时间的好办法了。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三):20180222读完
原因和读后感:看读客公众号的文章,推荐的这本书,“一个人与金钱搏斗的一生”,看完全本,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全篇多写的是情感,人与人之间悲欢离合,通过这本书,让我又一次陪伴书里的人物走过了一次生命完整的旅程,让我对自己的生命旅程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新的计划:1.生命易逝,珍惜眼前,勇于拼搏,搏一搏;2.多多接受教育,多学东西,可以增加你的见识和你的层次(主角从农村到城市,才有了后续的故事);3.多多去外经历事情,或者多和人交流(兴许某件事情或者某句话会改变你);4.什么时候都要为自己留好后路(书里主人公后期虽然破产但不至于饿死街头)。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四):囫囵吞枣中的欲望之城
本文主旨:我奔走一生追求金钱,最后才发现我真正渴望的是爱。
一开始,只是觉得场景画面好真实,真实到感觉主人翁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从农村走向城市,让他一家脱离了永远的贫困基点;父亲给他受教育的机会,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即使又要工作又要上学,身心疲惫,然而这却是他成长的宝贵财富;青春萌动期,不要坠入爱河,这对一个年轻人而言是多不容易;成长的路上,他舍弃了爱情,舍弃所谓的张扬,一步一个脚印给自己的事业王国添砖加瓦,设立目标,向比自己厉害的人学习,不惧怕武力解决需要武力才可以解决的问题,学会圆滑,撕开上流社会的嘴脸,亲情的疏离,离异……经历种种,偶遇了漂亮女孩,顺理成章两个人在一起度过老年生活,平实而充满画面感。也让他终于明白,最终渴望的是什么。
精炼而深刻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五):看《穿过欲望之城》有感
《穿过欲望之城》
书中有两个地方吸引我一直想快快看完的:一是每章节开头都用了“自助书”,但看完还是不怎么明白这个“自助书”定义。二是,用了第二人称“你”概述全文,第一次遇到这样口吻记述,结果就把我带进去了,晚上看完梦里老是梦到一些关于从大山里出来读书,考大学,或者书中那些脏乱差穷人区……
而这本书是亚洲人进阶为富人自助书,看似地点背景像印度,或中东地区。 通篇看完,也没有特大感触。
在标题下方写到的“我本走一生追求金钱,最后我发现我真正渴望是爱”。因为书中“你”已经成为了富人,即使最后被你前小舅子要求负债融资,背地里是他套现潜逃境外,你公司破产倒闭,但你有私藏现金,所以晚年的你还是租得起2星级酒店,吃的起救心药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六):《穿过欲望之城》一周目有感
书不厚,在公司花了一周的午休时间(每天半小时)读完。情节还是不错的,文笔也好,适合浅度阅读打发时间。 先说说这本书的缺点。被吹嘘成国际版《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认为蹭热度成分居多。不管是情节构思,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等等等等,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再有,情节描写有时候过于简略,会让人感觉跳幅过大。最后就是本书的描写视角: 第二人称视角。部分人可能不大适应这种风格。 但是这本书的情节还算OK。读的时候就像在看一部类似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电影。而且第二人称视角也是这本书的优点。虽然心理描写不如第一人称细腻,情节描写不如第三人称全面。但极富有代入感。会让你觉得你和一个身穿白色背心,满身汗味,裤子沾满油渍的中年大叔坐在烂尾楼的楼顶,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四周工地的机器敲击地面扬起的尘土,听着他讲述他的故事。 冲这个,就得给它再加半颗星。 (Ps,有人发现这本书的目录其实就是在呼应这本书的英文标题吗?( ๑‾̀◡‾́)σ»)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七):一个人与金钱搏斗的一生
这本书的故事,是一个人与金钱搏斗的一生。
讲述了一个亚洲的贫穷少年,如何从社会底层变成全国级富翁、再到放弃对金钱执念的一生。
男孩出生在偏僻的村庄里,家境贫穷,他从没想象过村庄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直到有一天,男孩举家搬到了大城市。
他在大城市里接受了教育,遇见了爱情,甚至感觉自己融入了繁华的城市。
但在同时,包办婚姻的姐姐、以命换钱的哥哥、没钱治病的母亲,又让他深深地意识到:
必须要有很多很多钱,自己才能完全摆脱贫穷和苦难。
男孩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金钱的主人!
从底层到上流的路有多难走?男孩只能选择了最快也最冒险的一种:他靠着游离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灰色手段,渐渐发家成为一代亿万富翁。
读《穿过欲望之城》时,很容易会引起我们的共鸣:
年轻时对金钱的野心、奋斗在大城市的心酸经历、为了事业放弃生活的无奈……男孩的奋斗史,其实就是我们这些在大城市底层打拼的当代青年的缩影。
但跟我们不一样的是,男孩选择了灰色手段。金钱欲望被满足的同时,也导致了他内心的罪恶和空虚。
故事最后,男孩无悔于自己当初的决定。但又在行动上表明,自己已经放弃了金钱的执念。
我奔走一生追求金钱,最后才发现我真正渴望的是爱。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八):短达两小时的巴基斯坦富翁体验
(豆瓣新版写书评界面真像QQ空间。真是梦回2008。)
《穿过欲望之城》
虽然说是被夸成国际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两本书有着本质的区别。两本书都可以让你挖出很多角度:爱情观、人生观、上流社会的虚伪残忍……盖茨比太过执着于爱情,连发财也是为了爱。而《穿过欲望之城》里的男主角,拼命地爬,只是因为他穷怕了——贫穷会让他像哥哥一样,拿命换钱;会让他和母亲一样,因疾病痛苦死去。
所以在好好活下去面前,他和漂亮女孩根本没想过要为了爱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他们甚至都没精力去想那到底是不是爱。
这不是什么悲惨的人生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发生的几率,比在文学中发生的几率高得多。
菲茨杰拉德用柔软细腻的笔法去写一百年前美国社会的冷漠和浮华,莫欣·哈米德选择用性冷淡的语气,去描写发展中国家平民后院里大家都视而不见的臭水沟。
男主角拼尽全力,才把自己从贫穷的泥沼里拔出来。最终因为有钱,他不用再害怕了。他觉得是时间软化了自己的内心。我却觉得是因为金钱解决了他所有的担忧,他才开始练习爱。
男主角和漂亮女孩所做的种种,都是为了逃离自己原本注定悲惨的命运。如果换做任何别人,应该也都会这样选择。所以男主的母亲才在骂漂亮女孩的时候,语气里带着明显的钦佩。
这本书最棒的部分就是:这不是毒鸡汤,甚至可能都不是鸡汤。要是说能从男主角和漂亮女孩的人生里学到什么道理,大概只能让人唏嘘命运不公。(然而老莫心软,最后还是HE。)
男主角在失去财富以后,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但假如给他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让他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很可能还是会选择为了钱不惜一切代价。
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一往直前, 这本来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当有人宣称追求物质有多么恶俗的时候,莫欣·哈米德看见的却是在家乡某地:得戊型肝炎的濒死男孩和只能倚靠自己肉体的赌徒女儿。
当有人宣称爱才是一切的解药的时候,莫欣·哈米德用一句话概括了爱的实际用途:
你让她百般憎恶的生活变得可以容忍了。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九):草木一秋,人事一季
书的封面造型很酷,是两张露着牙齿的美元,象征着财富对人性的拷问,红色的背景下虽然很热烈,多少有些狰狞。媒体铺天盖地宣传这本书是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现代演绎,但是书中的他远非盖茨比来得贪婪、险恶。
书的排版与我之前读过的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字体很大,字间距恰到好处,不是那么密密麻麻,好似故事中的很多情节、场景需要我们去填空,其次段间距都是一行,无论是前一段只是一句简短的对话,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述都是这样,本来书就不厚,这样通过段间距的呈现,将书显得有些厚重;三是全书章节的划分格外精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章,但是每章的主题非常鲜明。
都说莫欣哈米德是一位非常有声望的作家,在我看来他的想象力的确超出凡人,能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中洞察出人物内心的敏感与焦灼,其实书的前半段并没有对男孩的无知作过多的铺垫,但是从字里行间你可以感受到男孩如一块海绵一般,吸吮着各种营养与水份,无论其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他都照单全收,让自己迅速地膨胀,成为财富的巨人和精神的矮子;故事中段就是由于前者的恶因导致的必然,“他”对身边的人并没有过多的情感,甚至视作无生命的物体,可有可无地让自己的生命宽度得到一次又一次的缩减,于是如久经地下室寒冷的绿植,枯萎成为其不可避免的宿命。故事的后半段,突出的是漂亮女人,而不是由男孩在自然作用下成为的男人,而这漂亮女人如一缕红光,映射着死亡无可挽回枯寂的黑暗。
通篇小说并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一律地以“你”、“她”、“他”这类代词出现,按理说,给主人公冠名不算是艰难的事情,但是一旦冠名,就没有了普遍性,而这种代词带来的意味就是这一类人,无论性别、种族、家庭背景,在社会的熏陶与洗礼下必然要成为历史的过客,乃至牺牲品。
人生本来就没有定律,也正因为如此,形形色色的人将深味着世间的黑暗,从你到我,从我到他,都重复着固有的逻辑,你方登台我下场,你说着的话和他做的事,都会飘扬在风中、散落在雨中,正如这欲望随着生命的诞生而诞生,随着生命的凋谢而凋谢,如同四季的轮换、日月的变迁,令你感到伤感或者痛苦,只不过因为你还有心跳、还在呼吸。
《穿过欲望之城》读后感(十):钱乃身外之物,所以大家的钱要不然我来保管吧?
声明:此篇文章是读客的,我略微改动。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被誉为国际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穿过欲望之城》。 这本书的故事,是一个人与金钱搏斗的一生。 讲述了一个亚洲的贫穷少年,如何从社会底层变成全国级富翁、再到放弃对金钱执念的一生。 男孩出生在偏僻的村庄里,家境贫穷,他从没想象过村庄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直到有一天,男孩举家搬到了大城市。 他在大城市里接受了教育,遇见了爱情,甚至感觉自己融入了繁华的城市。 但在同时,包办婚姻的姐姐、以命换钱的哥哥、没钱治病的母亲,又让他深深地意识到:必须要有很多很多钱,自己才能完全摆脱贫穷和苦难。 男孩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金钱的主人! 从底层到上流的路有多难走?男孩只能选择了最快也最冒险的一种:他靠着游离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灰色手段,渐渐发家成为一代亿万富翁。 读《穿过欲望之城》时,很容易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年轻时对金钱的野心、奋斗在大城市的心酸经历、为了事业放弃生活的无奈……男孩的奋斗史,其实就是我们这些在大城市底层打拼的当代青年的缩影。 但跟我们不一样的是,男孩选择了灰色手段。金钱欲望被满足的同时,也导致了他内心的罪恶和空虚。 故事最后,男孩无悔于自己当初的决定。但又在行动上表明,自己已经放弃了金钱的执念。 我奔走一生追求金钱,最后才发现我真正渴望的是爱。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说过: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这也许就是《穿过欲望之城》主人公对金钱的态度。但卢梭的话还有后半句: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 这本书每章都在说自助书,其实它就是自助书,只不过它不给你讲如何挣钱,而是告诉你钱不在多,够用就好。这本书最后让我意想不到是他梦到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的翻转也是吓了我一跳。 这本书一直在讲钱钱钱,最后却被它正三观。全书只有12章,短短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但在看完后,你的财富观、爱情观、人生观都会在它巨大的冲击下发生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