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勿忘心安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勿忘心安读后感100字

2021-03-22 03:1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勿忘心安读后感100字

  《勿忘心安》是一本由邝立新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勿忘心安》读后感(一):王啸峰:《勿忘心安》——“心路哲学史”

  

王啸峰:《勿忘心安》,用当前流行的注音心声体来标注应该是“勿(zui)忘(nan)心安”。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一个社会人怎么会心安?怎么能做得到心安?因此只能时时提醒一下自己,不要忘记还有与杂乱世相相对应的相对纯洁的内心世界。或许有人不安于安静的内心,乐意追逐滚滚红尘里的幻象。但是,坐到这里来,讨论这本书的人,是注重精神世界的。换句话说,生活的平淡甚至窘迫,更使人向往美好境界、美丽天堂。只有物质溢出者,才对具象的物产生强烈的执念。

我想起了佩索阿,这个一个世纪前里斯本的一位助理会计师。就是这样一个小职员,面对眼前堆积如山的账册和面无表情的同事,机械地做账。午餐时,才有机会沿着特茹河朝着大西洋方向散步。他白天披着小职员的面纱,面无表情地行走在人群之中,观察着别人;夜晚,他撕下那层暗淡,在夜色的隐藏中,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准备篡改或者制造历史。

邝立新与佩索阿有共同之处,沉默的外表下涌动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对写作的热情。他的作品跟《不安之书》一样,不管从哪里入眼,都会让你沉入思考和共鸣。那些发生在城市中异乡人的故事,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那些坚韧不拔的细节,无不展现人性的魅力。

《勿忘心安》标题本身就指向读这本书的一个方向,那就是这并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可以从哲学高度考量的“心路哲学史”。

  《勿忘心安》读后感(二):变幻人生是避无可避

  

差不多一年多以前,我看一本短篇小说集。集子里聚了二十多个国外作家,里面收录了加缪的一篇小说,叫《不贞的妻子》。

小说挺简单,讲述一个阿拉伯人带着妻子去异地跑业务。妻子不习惯丈夫的种种言行却又无可奈何。在异地的旅馆里,她孤身一人起床,去看外面的世界,觉得星星旋转,乾坤巨大,广袤又迷人。在感慨之后,她再次孤身返回丈夫身边,丈夫看着泪流满面的她不知所措。

但是这篇小说真正击中我的来自篇尾里编辑加上的一句短短的话:

“人生在世,如谪居异乡。”

再看看这本小说集,如同扉页上缩写的那行短字——“世界多变而恒永,文学孤独却自由”——小说集里绝大多数的主题都事关孤独。这就让我想到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那个人——邝立新。

我和邝立新年纪大约差着十多岁,认识他的时候,他有家有室,言行沉稳,第一印象是位靠谱的上班族,很难想象在日后我会和他成为挚友,更因为文学而加深除了工作之外的联系。大约半年前,在南京他和我说要出一本书,名字还没想太好,是一本散文集。这时我和他认识数年,知道他性格和我绝不相同,想出本书,那基本是有了八九成的把握。年前,我收到了这本书,名字叫《勿忘心安》,封面设计有意思,是一个人背影,约是夏季时光,近景一处留白,远远望去是城市高楼大厦。

这本书并不太难读,我找了个闲散的下午,窝在沙发上就看完了,却多出不少感慨来。邝立新的小说我看过不少,透过文字里的技巧铺陈,在背后充斥真诚与良善。这份品质,放到小说里或许有些掏心掏肺,但在散文中,就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了优势。在这本《勿忘心安》里,如实记录了邝立新在武汉、苏州、南京三个城市的辗转故事。生活中的细碎小事读来也津津有味,串联一起却又看见一个人成长的轨迹,三座城市之间辗转的衣食住行,生活细节的仔细观察,细碎间隙中灵光乍现的踽踽独思填补其中,让这本散文集褪去了不少火气。

散文集中所叙述多为小事,因为我也在南京待过一段时间,所以南京部分的叙述有亲近之感。看他写河西、写集庆门大街、写一人工作独居旅馆的观察,读到之后,仿佛昨日重现。不同人的相同经历,在文字里的某个瞬间奇妙地开始产生共情,最后达成了微妙的默契。在达成这部分默契之后,我开始按图索骥地寻找和邝立新的共同点。看过的电影、无目的的漫行,以及来自县城,最初被大城市包裹的局促无适......共同点构成了我们之间通过文本勾连的基础,回想和他相处的时间,更看清来龙去脉,有了私人情感里原来如此的感叹。

但在阅读之后我才逐渐领会,这种共情或许并不特殊,而是作者努力去达成的一种写作姿态,它平和又敏锐地捕捉到庸常生活中的某一点,如实写录的同时,将情感倾注。而这正是共鸣所在。这和我先前的阅读经历不大相同,尤其是一些不太愉悦的散文集的阅读之中,那些作者太想要高尚而显得有些精明,太想要高明而显得有些做作。那些自诩历史的、文化的名作家写作的时候是头昂着的,以至于在阅读时,看不见他们所指向的灿烂星空,而只看得见骄傲的头颅。

这也正是我由衷喜欢这本散文集的原因,它和作者本人一样,不做姿态,不显本事,只是坐下来聊一聊,像是已经看破世事的李宗盛,拍拍你的肩膀,说:“嘿小子,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

要确切得知一个人的品质,察言观色是个办法,但若要了解一个人本质中的底色,透过文字了解或许来得更加直接与简单。郭德纲有句话,作伪者认不得真,弄巧者藏不得拙。透过文字,往往直观了解到品质的本色。而真诚正是这本书的底色所在。邝立新的真诚在文章中并不难寻。从求学开始到工作经历,并不讳言那些曾经痛苦的时刻,也绝不造作虚假的情感以为自己的文章来增色。而在我看来,真诚是一位作家的基本品质,对生活开始撒谎的人,永远抵达不了真实。

在阅读过程中,作者邝立新对于生活细节的热爱并不难寻。在《吃喝有诗意》中,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除了风景,旅行中第一要紧的是吃。”这一段话,让人想起汪曾祺来。而在后续的文章之中,从湖北恩施的烧烤啤酒,到武汉的热干面、再到南京青岛路丰盛的小吃街,勾勒之余,三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跃然于纸,城市的热闹仿佛被作者按下快门,定格于往来喧嚣的一瞬之间。

虽然如此,在阅读之中,孤独感仍旧是可察觉的一种底色。无论是《女租客》一文中遇到的结识富商的女租客;还是《琼花白,琼花黄》之中的菜贩老黄,都是城市之中的偶遇。而在不同城市之中的辗转遭遇,都构成了邝立新在辗转不同城市之间的共同主题,也为后续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琼花白,琼花黄》之中的老黄或许可看作是《充气城堡》中的人物原型)。对于城市写作,这类在城市之间的人物素描大多期望于偶遇,这种偶遇却成为了城市题材写作的某种必然。

需要强调的是孤独和寂寞绝不相同,我看来却是一个作家开始写作的“原动力”。孤独带来的痛苦构成了写作的力度,而撕扯出的空间与时间,却成为一个作家之所以能够写作的“精神书房”。和这本书一样,在三座城市反复辗转的过程中,邝立新的孤独感和从属感成为写作的一个母命题——哪怕那些描绘欣喜瞬间的散文里也能嗅出这种孤独感。城市是什么?我见过对于城市最精彩的描述来自于张悬的歌词:

“喜悦与伤痛是命运于社交中多嘴的舌。”

瞬息万变的城市生活让人在目不暇接的工作故事中来回穿梭往返,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按下那一个暂停键,但总有一刻,在不断变换中,我们和作者一样,总想停下一刻,回想原点与热爱,铭记来时的地方,回望一下过去,而这本书对我而言,也正是一个“暂停”的按钮,轻轻按下这个按钮,回望一下过去那个坚定的豁口,即使“变幻人生是避无可避”,也总有一个理由能让人继续前行。在被裹挟的这个时代中,这本书作为一个出口,在阅读之余,提供了一小块足以让人驻足的坚硬礁石。

回到开头,人生在世,如谪居异乡。加缪终其一生都觉得,人没有办法认清现状、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困境,没有办法吸取教训,更没有办法避免失败。庸常也逐渐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关键词,每人都如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终日往返,但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却发现庸常的生活也值得热爱,这大概是一种更为伟大的勇气,也许我们永远抵达不到想要的彼岸,每个人都似在暴雪中独行跋涉,但爱永远是一个温暖的豁口,是值得我们奋斗并记录的好东西。

  《勿忘心安》读后感(三):沈毅玲:瓦尔登心湖—邝立新散文集《勿忘心安简评

  

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有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木心深以为然,简化为“沙发,巧克力,狄更斯”,作为一剂解忧老药方,装入囊中,行走四方。阅读邝立新的散文集《勿忘心安》,此剂药方,一再地、不由自主地浮于脑际。“雨天,沙发,邝立新”,解忧小药方,读着读着,阴霾散去,天空澄澈,内心驱向安宁。

  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亨利贝斯顿在《遥远的房屋》里说到,“无论你本人对人类生存持何种态度,都要懂得唯有对大自然持亲近的态度才是立身之本。支撑人类生活的那些诸如尊严、美丽及诗意的古老价值观就是出自大自然的灵感。对于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那些对她敞开心扉的人,大地都会付出她的力量,用她自身原始生活中的勃勃生机来支撑他们。”这段话用来描述邝立新最合适不过了。

  邝立新以其出生地和为求学、工作驻留过的武汉、苏州、南京等乡村和城市作为载体,或是行旅过程里所见所闻,风物、美食,山河风云、草木砖瓦,市井人情、街景风貌......世间万物、人间众相,兼收并蓄为其私人记忆,并一一转化为文中主角。饶有兴致、如数家珍。全书粗略翻阅,如满天星,万花筒,成碎片化。仔细品读,每一篇看似彼此独立,自成一体,内在却相互关联,驱向同一种精神与意义。让阅读者不由自主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他轻叹,“所谓体察,就是真正身体力行,用皮肤感受,用鼻子嗅闻,用耳朵倾听。”是的,体察,敏锐体察,他既是一个冷静旁观者,又是一个深度融合的体验者,让每一座生活过的城市乡村,每一件他目光、步履所及之处,因了他的书写,有了呼吸心跳,有了生命温度,有了恒定的美学意义。那些生活里的片段、细节,如珍珠,闪耀着温润的光。一路阅读,环看周遭,草木有情,万物灵动。

  他写旅馆,由表及里,深入细致地描摹旅馆主人、旅客、建筑结构,历史背景,甚至清洁工、厨师也成为他饶有兴趣的描摹对象。思维宏阔又深入肌理,笔触细腻却不琐碎,娓娓道来,渐渐了悟,人才是旅馆的灵魂。处闹市而修心,处荒郊而修行,临河海而于无垠里安放灵魂,拥有灵性的人,才懂得于来来往往、嘈杂喧嚣里体会朴素宁静的力量。世间何处不可修禅?读一篇文章,就是对心灵的一次沐浴。

  他写书店,“好的书店之于城市,与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之于城市的意义相比毫不逊色。”笔端天马行空,挥散于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纽约的高谈书集之间,忽尔峰转足下,深情凝视所在城市,带你浏览久负盛名的书店,也带你钻进胡同犄角旮旯探寻一些个性独特的小书店。同一个苍穹之下,中西方有类比,有思考,由书店引发对一个国家人文、精神的考量。而那些固守小书店的主人,“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达出去,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这样一种朴素、宗教式的坚守与信念又让人无端生出万种感慨。

  再比如,他写南京秦淮河,历史、人文式宏阔开篇,纵深剖析,既书写秦淮河河水丰沛时的风情万种,旖旎风光,也写河流干涸下的满目疮痍,丑陋惊心。邝立新对万事万物的描摹书写视角独特新颖,哲思深刻,耐人寻味,昭显出邝立新的深厚学养和敏锐感知力。

  他调侃自己每天骑着车,在不同的空间中穿梭。进入大楼,穿上笔挺西装,锃亮皮鞋,扮演一个白领。走出大楼,套上防风衣,绑上护膝,体验到为了生活于风雨中奔波的艰辛。也所以,笔下那个被警察带走的女租客,抽屉里藏着“盐酸曲唑酮片”,最终消失于茫茫人海,却将一丝忧伤和疼痛留在了每一个读者心里。不为人知的一面,才是真实的人生。他描写雨夜修车铺的一豆灯光,给风雨中推着破车心生绝望的行人带来惊喜与暖意。生活总有转机,生活总有希望。他致敬树木无言,反思人类多余废话,崇尚《周易》《论语》的简洁深奥,光照千年。他调侃人类屠宰滥伐,戏谑人类与万物反转,向往和平安宁的可贵。等等。

  他也写乡村,乡村记忆是每个游子一辈子都走不出的精神原乡,带着泥土的芬芳与质感,让我们面对城市陌生时,不至于太过孤苦无助。“天冷就回来”这个章节主要着墨于乡村记忆,邝立新以返乡的角度来书写,笔调一如既往的舒缓而温情。在这里,读到清澈的溪流,读到清澈的情义,读到少年成长的疼痛与欢欣,那个逐梦的“少年卡夫卡”,孤独而倔强,来不及绽放便永远定格在耀目的青春里。读到乡村少年、县城青年走出乡村,逐梦天涯。呐喊出与徐则臣在《耶路撒冷》中表述的“到世界去”类同的情愫,对探知乡村以外世界的渴望,引发乡村与城市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电光石火般,让你看到自己记忆深处的人,看到自己曾经活过的样子,更让你感受到邝立新对这个世界丰富而深沉的爱意。

  是的,邝立新行走在人间,孜孜不倦地描绘着乡村、市井、风景、人生,一颗孤独高洁的灵魂,与世间万物保持着高度的契合。心怀悲悯与善意,深情凝望人世间。看似抽离,其实从未远离。他代入万物,颇有种慈为先心怀天下的豁达与通明。

  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结尾处,“菲利普与萨利牵手站在街头,注视着特拉法尔加广场,看着川流不息的车马人群,被阳光照耀着。”这份温暖,弥漫在每一位读者的心头,浸润在这份温熙的阳光里不忍合卷,感念于一颗饱经风霜已然挣脱人生枷锁的灵魂得到了最大的善待。种种曲折经历的洗礼,让菲利普变得纯粹而通透,懂得珍惜最为简单普通的平常生活。邝立新的人生经历也许并不复杂,一个努力勤奋的乡村男孩凭一已之力走向城市。心里装着乡村,定居闹市。埋首耕耘赚取六便士的同时,不忘抬头仰望星空,承泽月亮的清辉。他的成熟与宽博,他周身自然而然散发出的千帆过尽式的淡约与笃定,更多来自于他海量阅读与积累,在别人的历程中领略生活真谛。三毛说,“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里,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勿忘心安》里,博览群书的邝立新引经据典,在各位文学大师的精神国度里自由穿梭,看透人性,了悟人生,恬淡而宏阔。妙语、警句都是他那片肥沃的心田里开出的花。近日读完麦家的《人生海海》,颇受震撼。“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人生海海》呈现的是个体波澜壮阔的人生,邝立新呈现的是一个清明上河图式的人间众相。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深情,带我们一起领略历经风霜雪雨后的人生,散发出日月星辰之静美。

  邝立新为生活而歌,真诚如赤子。“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正如他在小文《城市瓦尔登》中说到,“我们不能像十九世纪的梭罗那样,在湖畔建一座小木屋。但我们可以选择简单自然的生活,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人人都有一个叫做“瓦尔登湖”的梦想,这本书就是邝立新为我们营造的一片瓦尔登心湖,阅读之,让心灵抵达安宁。

  《勿忘心安》读后感(四):小海:文学是对我们的一种奖赏

  

收在邝立新散文集《勿忘心安》中的文章分了四辑,主要内容囊括了作者感怀至深的城市记忆和乡村生活。

关于城市记忆的部分,许多文章读来有特别的亲切感。

他主要写了南京、苏州和武汉,这三座跟他的人生发生过特别的交集的城市。南京,是我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地方。而作者所提及的鼓楼地区,汉口路、青岛路、上海路、山西路、鼓楼广场、新街口,等于是带我又一次旧地重游。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是我大学毕业离开南京后又不时去打卡的书店。书店与城市的关系,诚如作者所言:“好的书店之于城市,与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之于城市的意义,毫不逊色。”我自己曾在先锋书店做过几次活动,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观感:“我曾参加诗人小海的新书发布会。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天,他的朋友大多是小说家、诗人。大家聚在一起,说起以前写诗歌、办诗刊的往事。在我听来,好像是很遥远的故事,散发着八九十年代的迷人气息。”(《鼓楼流水账》)。

南京被评为文学之都,也因了它良好的文学生态。至今,想起南京,就会想起韩东等一群老友们,他们箪食瓢饮,不改初心,依然坚守着文学的阵地,他们是南京这座城市的骄傲。

一座城市能够吸引人,还在于它独特的个性与禀赋。在千城一面的大背景下,苏州能够成为少数“例外”的城市,依托的是文化与传统,这也是它创新与活力的源头活水。许多地方在揣摩如何讲好一座城市的故事,而在众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却在不断演绎着苏州这座古城的传说与神话。

我特别赞同作者对苏州的评价,“苏州是一个回归人性的城市”(《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不少移居苏州的诗人、作家等艺术家们来说,苏州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学地理,进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这座江南城市的气质和禀赋还给了他们全新的生活与体验。作者写到像他一样来到苏州的外地朋友们:“他们直接参与苏州文化创造,进而获取进入苏州灵魂深处的秘密钥匙。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苏州人。”(《此心安处是吾乡》)是的,城市是文明的产物,而文化与文化人又赋予城市以生命与灵魂。

对城市旅行者来说,感知较深的除了市井人情、街景风貌外,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旅馆与床。“旅馆是城市的附着之物,也是城市的隐秘之所。如果城市是一座高山,遍布各个角落的旅馆,就是山上的一个个洞穴,温暖潮湿,遮风避雨,带着史前人类的气息。旅馆给城市过客一处栖身之地,一张可以休憩的柔软大床,一个随时释放热水的淋浴喷头,一扇推开便能看见街道风景的窗户。让旅客们暂时放下日常生活的一切,离开熟悉的场所、熟悉的朋友,享受片刻的安逸或放纵。”(《旅馆畅想曲》)当然,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比较,没有亲历贴己的体验,终究隔膜。一个人能否适应一个城市,“体感”特别重要,就像每夜安置自己入眠的一张床,舒适与否,身体知道。“房间里有两张床。每天睡哪一张,常常让人纠结。自从女儿来过我房间,并把这个地方称为‘两张床’后,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之前长期睡东面这张,熟悉床垫结构,身体无意识地陷入这些轻微的凹凸起伏,随即进入沉睡状态。西侧的床静悄悄的,一言不发。第二日又换了另一张床睡。许久不躺这张床,床单浆洗后的味道进入鼻腔,带着陌生人气息。”(《旅馆畅想曲》)作者浓墨重彩描摹了自己求学与工作的几个城市,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比较和选择一个城市,有时也像作者从两张床里选择合适的那张床一样,面临选择综合征。

中国社会这三四十年的城市化进程,是浓缩了西方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在内的无数人,见证了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人们的心理嬗变,不仅止于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家能够在拥挤的大城市中生活,正是因为彼此的包容性和调适性。作者毫无疑问地写出了城市对人的改造、规训,城市生活的百态万方,以及在人性深处留下的烙印。

作为冷静的观察者,他写下了城市里的芸芸众生相,“屋后一座小公园,附近居民常在此活动,创造出各式锻炼方法。一个健壮男子每天清晨身穿太极服,用手掌用力击打香樟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可怜的树!)。一个白发老头快速倒走,很少回头,却从未走偏,好像后脑勺长了眼睛。一群中年女子聚在一起,面无表情跳着新疆舞。还有人像瑜伽大师般,在草地上铺一块垫子,将身体卷曲成怪样子。”(《女租客》)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两位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城市——圣彼得堡。诗人普希金在他的著名诗篇《青铜骑士》开头,就写到彼得大帝剑指欧洲的磅礴气势:“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这也是一座让普希金爱恨交织的城市:“壮美之城,乞丐之城/奴隶的氛围,灿烂的面容/你的天堂拥有浅绿色的拱门/还有无聊,冰凉,花岗岩的优雅。”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圣彼得堡是这样的:“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好像每一栋房子都会跑到我的面前,敞开所有的窗户,对着我差点说出声来:‘您好啊!您身体怎么样?托上帝的福,我很健康,到五月份,我要加高一层了。’要不就说:‘贵体如何,我明天就要翻修了。’或者说:‘我差点全被烧光了,可把我吓死了!’如此等等,⋯⋯上星期我从大街上走过,望了我的朋友一眼,突然听到它抱怨的叫喊:‘他们把我涂成黄色啦!’这些杀人凶手!这些野蛮的暴徒!他们什么也不怜惜,包括圆柱和屋檐,于是我的朋友全身发黄,黄得像一只金丝雀。为了这事,我差点气炸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上海译文出版社)

是的,好的街景和建筑是有性格和脾气的,正如作者对苏州的切身感受,“看得越久,越能感受到其中难以言说的意境。看得越久,越是觉得其中蕴含着无穷世界。这样的建筑,寄托了人的情感,体现了平凡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苏州掠影》)

海明威曾经讲过:“要当作家,最好要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提起的这个话头很值得人去参悟、琢磨。我们知道,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为童年正是刚刚有了自我意识,真正开始睁开眼睛打量自己,以及自身所处的这个世界,为今后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基础了。童年时代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

不幸的童年,具有创伤性特殊记忆的童年,在作家这个群体中,可能是有一定比例的。当然,也不会是所有作家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不幸的童年也不会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必要条件。特殊的童年经历会在一个人身上烙下终生难忘的印迹,并促使你有一种特殊的眼光与视角来看待世界。这种记忆会成为一种独特的经验,作用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判断力。这种记忆的个人性、鲜明性,有助于他(她)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样的例子,国内外作家中都有。比如,鲁迅先生因家道中落和父亲早亡,童年就比同龄人结束得要早。他在作品中写道:“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从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当铺柜台外送上衣服和首饰,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去和他一样高的药店柜台上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邝立新的童年记忆,正如诗人韩东在其诗歌《温柔的部分》中所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作者成长为作家,并未依仗“不幸的童年”,相反,童年在成为他的创作“宝库”的同时,还平添他对今后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信心。作者的童年生活虽有贫穷、困窘,但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得到了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他在有关祖母的记忆和描述中,尤用心力。“祖母的灵柩抬出去了。上一代人的隐秘,血浓于水的根源,从此长眠地下。我与故乡,也少了一丝勾连。灵柩经过之地,唢呐激扬,鞭炮震天,黄裱飞舞,留下一地纸屑。人们从这些纸屑上走过,到田野里耕作,到河流里濯衣,到集市上买卖。纸屑一天天腐烂,终有一天,与泥土融为一体。”(《葬礼》)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将留守故乡三角铺的祖母镌刻在读者心中。从生至死,这位辛苦、慈爱的祖母形象跃然眼前。作为生命之链上的一环,作者最终让我们从死亡的视角去识得生命的真相。结束了劳累、苦难的一生,死亡不啻是一种安息。在乡人眼里,死亡又是生活的一部分,平凡而日常。

作者也写到了童年时代眼里“伟岸”的父亲,在自己年龄渐长后形象的坍塌。“父亲在母亲跟前的忍气吞声,在子女升学和工作时束手无策,甚至在大风大浪面前犹豫不决。虽然年岁日长,成熟男人的宽容、从容、坚决、果断,却始终与他无缘。”(《父亲的故事》)作者生动刻画了父亲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卑微与辛酸的真实形象。不知道有多少像“父亲”这样的乡村知识分子依然存在着,但我深知他们在下一代人眼里的共同境遇与不堪并不曾有多少改观。

邝立新的童年乡村记事,因为强烈的主观色彩与独特视角,反而纪实效果突出,逼真得魔幻。作者自然流露出的怀旧、忧郁、伤感与无奈,构成其特有的行文风格。

在文集第三、第四辑中,还收录了作者跑步、游泳、骑行、旅游等行旅散文和对各地不同美食的记趣。细腻的写实功底和文字风格,构成了一个个既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故事。无论是健身、旅行还是品尝各地不同的美食,都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确切地说,生命的仪式,就是从对自身身体的肯定开始的。品尝美食,也是体验人生的滋味。在温暖而又百感交集的旅程中,作者不断地观察和写作,也在不停地成长与修炼。

读完全书后,也让我相信,通过创作本身,一方面,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思考和确认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体验了不同的人生,探索了另一种存在,另一种生活和另一种可能性。仅止一点,也可以说,文学就是对我们的一种奖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