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读后感100字

2021-03-23 03:2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读后感100字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是一本由[英] 迪安·博内特著作,后浪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读后感(一):大脑这个器官也会犯错——《是我把你蠢哭了吗》出版后记

本书作者迪安·博内特不仅是一名神经科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单口喜剧演员。因此,在本书中,作者以他通过业余时间进行单口喜剧表演而不断打磨出来的幽默诙谐口吻,讲述了一些他作为麻烦、混乱又逻辑不通的人类成员看来乐趣无穷的问题,主要都是关于大脑处理信息的奇葩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着调行为。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或被情绪、或被记忆作弄的时刻,比如会因为感情的伤痛而接连多日萎靡不振,也会因为在某个重要场合想不起某个人物的名字而尴尬不已。另外,我们大多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某位喜欢的明星最近饱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困扰,他们有的正在积极治疗,有的则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更触目惊心的是,这些精神疾病已经悄悄地潜入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经常会为某个朋友甚至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担忧不已。

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原因归结为“脑子不好”“记性不行”“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实在是太感情用事”等。现代崇尚理性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我们看待大脑的眼光都认为它是连通人类经验与未知世界的不可亵渎的妙物,这些都让我们对自己心生责怪。也正是基于这种一般认识,市面上才出现了关于记忆、情感、心理困境、情绪问题等各类五花八门的“指南”和“秘籍”。

实际上,问题的根源通常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回事,事情的真相在于大脑这个器官会犯错:它虽然责任重大,但同时又混乱不堪;它演化了数百万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积累了大量的垃圾。而它的种种不完善,正影响着我们所说、所做、所经历,以及所感受到的一切。

对此,作者以神经科学博士和科普作者的立场,写下了这本真正从大脑层面上解读我们种种“问题”的书。希望读者阅读本书之后,除了能快乐地获得关于大脑的各种知识之外,还能对他人和自己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毕竟,我们为什么时常会说一些蠢话、做一些蠢事、出现一些不可控的情绪问题?那都是因为大脑实在是蠢哭了啊!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读后感(二):这本书会教给你怎么能做到蠢的这么清奇这么人神共愤的地步

  

  这是一本披着搞笑书名外皮,内里是真正精细的科学普及内容,真是意想不到。当我翻开这本我非常期待的书,我直接被书中的内容惊到了下巴 ,书中有一句话直接颠覆了我的认知:

可以宽容地理解他人(或者自已)为什么时常会做,会说一些奇怪的事,也能够在大脑不适应现代社会而越发频繁地搞出“神经”问题时不以为然地撇撇嘴

我深刻地检讨了一些自已,果然是自已太苛刻了,以后绝对要相信并且要坚决奉行一句箴言: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你都要记住,世人都没有你所拥有的优势。

起码这本书真的替我解释了这个问题,也真的让我更加宽容了。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我想应该是的吧。毕竟我们经常会前脚刚踏入房门,下一秒马上就想不起自已来房间是要做什么的,真的是电光火石间,什么都忘记了。而且这种情况平均每天都要发生至少一次,有时候简直让人怀疑自已是不是在白日梦游了一把,精神恍惚。书中的描述简直不能再形象了:

大脑是一大团错综复杂的接头和连线,就像规模有宇宙那么大的一团圣诞树灯

  我们的大脑简直了,我都怀疑人类是如何依靠这并不怎么可靠的大脑,在这么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存活了下来。我也终于明白了为很多人都有被害妄想症了,都是我们智能大脑的杰作。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所保留下来的特质:

日常生活无异于走钢丝,底下遍地是碎玻璃,还有满坑满谷的疯狂蜜獾,稍有差池就会摔得惨不忍睹、痛不欲生我们总是倾向于设想最坏的情况,并由此一下子就变得忧心忡忡的习惯相信人类社会中一团糟的种种都是由于偶发事件和巧合而起,在很大程度上要比相信有一个暗黑精英为了一己私利在背后操纵更加令人痛苦,操纵台前有一个醉洒的飞行员也好过压根儿没人

真是一本干货满满的科学书籍,不仅让你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这么蠢,顺便也让你更加了解了别人为什么看起来更蠢,简直为能更棒了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读后感(三):为什么考完试学霸感觉很丧气而学渣自信满满?

  

读这本用大脑来研究大脑Bug的书,我的大脑居然还感觉很赞同,时不时发出指令让我哈哈大笑,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么?

好久没有这么畅快的阅读体验了。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很多困惑。如果早点读到它,也许我会更好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也会在我妈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自己嫁到我们家后遭受的种种委屈时,告诉她:你的记忆欺骗了你。

为什么考完试走出考场,学霸总是觉得没有考好,很失落,而学渣却自信满满。本书给出了一个残酷而血腥的答案:智力欠佳的人不仅在智力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而且在认识自己能力不足的能力上也有不足。

人类早期在危机四伏的荒野生存的生存经历,让大脑磨练出了一套精确的防御机制来识别潜在的危险。当一个比我们聪明的人出现在面前,大脑完全搞不清他的行为方式是不是会带来潜在的危险,于是古老的本能被激活,触发了怀疑与敌意,发出指令疯狂开怼。学习好?学习好有什么了不起的?有钱?有钱有什么了不起的?长得帅?长得帅有什么了不起的?

大脑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就导致了不聪明的人会有谜一样的自信,在各种场合大谈特谈新冠疫情、气候变暖、全球经济走向等公共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果和网络喷子争论,落败是必然的。真是应验了那句户:三个臭皮匠,弄死诸葛亮。

社交中,记得住脸想不起名字大可不必尴尬。因为对大脑来说,从五官和表情能识别无数信息,判断对方会不会伤害我。至于名字,大脑觉得识别不到什么信息,所以调皮地忘却了。

记忆还会出现“自我中心偏误”,以一种加工过的、让我们看上去更好的方式展示事件。所以当我妈讲述自己嫁到我们家后的种种委屈经历时,这些故事其实已经被大脑偷偷编辑过了。只要开口,我们就在自觉不自觉地撒谎,这个故障暂时无法修复。

为什么男朋友关心我只有三句话:多吃饭、喝热水,穿秋裤。这真的不怪他,因为你的死活,对他的大脑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大脑只愿意聆听并相信自己说的话,不太在乎你说的那些与我无关的话。人类的悲欢真的并不相同,一个人过得越幸福,越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胡不食肉糜的笑话,你我都不可避免。

大脑如此聪明,大脑又有那么多Bug。合上书,我开始回想那些令我耿耿于怀的人和事,也许真的没什么,只是大脑的恶作剧而已。

作为国家一级抬杠运动员的我,忍不住要问: 我、大脑和心理这三个词,到底是啥关系?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读后感(四):是我把你笑哭了吗

  “解剖笑话如同解剖青蛙,有助于你理解,但青蛙死了。”——E.B.怀特

我是爱听相声的——谁不爱呢。喜剧对生活太不可或缺了,越苦闷的日子越不可或缺。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有时候会涉及一些表演,不多;道具都很简单,一把折扇一张手绢就足够对付;有学唱,还有些“腿子活”直接跟戏曲有关;但总的来说,相声是主要靠念白引发笑声的。

往开了说,“以谈话为主加上适量表演的喜剧形式”,在这个广义的范畴里,我国有相声,邻国日本有落语、漫才,脱口秀则不提,俨然有席卷世界的趋势——不依靠复杂的布景和繁复的道具,这些形式,堪称在探索“笑”的本质领域内的基础研究。

然而就算研究了这么几百年——相声的历史就那么一百来年,脱口秀也差不多百十来年吧;落语年纪大点儿,有快三百岁高寿——从业者们对笑的研究可能还差的远:一段相声为什么乐为什么不乐?相声常说的“尺寸”到底怎么个“劲头”?“包袱”怎么翻怎么抖才能响?捧哏的是干什么的?谐音梗为什么要扣钱?

这盛世如你所愿

可能大家心里都有个数,但是没有办法,一如文章开头就说的解剖青蛙理论,幽默和科学,似乎“天生为敌”。

必须要说,在其他语言类行业都还在试探性地摸索规律的时候,相声已经在付诸行动式地理解笑的规律了。传统相声段子《规矩论》、《买卖论》、《论捧逗》就有这些单刀直入式的“科学研究”;马三立老爷子曾经对相声有过朴素的定义:“我们不是出洋相,出怪声,超刺激,这种逗乐,我们不是这样的”;而另一位泰斗侯宝林先生则干脆以《规矩套子》、《笑的研究》为题创作相声,用自己的话解释道:“逗笑规律就是跳跃的,这个事物在他本身的环境里是合理的,你把他换一个环境,他就可乐了”。

这些话如果让《The Idiot Brain》的作者Dean Burnett知道了,真不知道他该作何反应,大概齐还是拍案叫好,然后在自己的脱口秀里介绍一下神秘东方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吧。

毕竟这些,真的和他书里写的东西八九不离七。

Dean Burnett何许人也?扉页有云:神经科学家,供职于英国卡迪夫大学心理医学和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他还是一名单口喜剧演员,在《卫报》上开设科学博客“Brain Flapping”。

好嘛,又是一说单口的。

为什么要说又,因为我刚刚读完的《我们在四维空间可以做什么》,作者也是兼职脱口秀演员!

在这本《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的第六章,“人格:棘手的概念”里,作者用一节的时间分享了脑科学界对“幽默”的研究。

让我们直接来到这段堪称与侯宝林先生唱和的一段:“有关幽默的各种理论大多会强调前后矛盾、违背预期所产生的作用……理论认为,当事情的变化出乎人们的预料时就产生了幽默。”

作者在书中指出:幽默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由于大脑中没有专门的“发笑中心”,所以,不像其他反应机理那么简单直接,大脑对幽默的处理涉及到很多脑区,中脑边缘奖赏通路要产生笑作为奖励;海马体和杏仁核提供记忆,和“被包袱打破的预期”;不必说,在语言加工中起作用的顶叶区域也有参与,因为很多喜剧效果都来自双关或打破语言规范;而这些数不清的协同合作,皆与人的成长经历、个人喜好密不可分——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笑点。

这同时大概也解释了半个多月前的一趟旅行,由于对次日安排有疑惑,朋友K问“明天怎么说”,我答“tomorrow”的时候,全场平静,唯独朋友P在床上笑抽过去十几分钟的局面。

看似行云流水的理论,得出却非水到渠成。在脑科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前,或是说人类发现“脑之为脑”以前,所有的文明体系都把“心”视为思想汇聚之所,汉语到现在都会提“心想”,英语至今都会提“follow your heart”。人类的脑,难道只是在前额叶切除手术被发明的时候,才被想起来是能够控制人的性格、行为的吗?

这让人想起,灵与肉的分合这个令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精神到底附着肉体之内,还是游离躯壳之外?1848年,一位因脑部重伤而性情大变的铁路工人(Phineas Gage)把自然科学界推到了这个话题的第一线。人的性格因脑外伤而发生改变,这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对人格的研究,被纳入脑科学研究范畴;而对于幽默的研究,仅仅是组成人格众多要素中较为轻松的一个。

在脑科学插手之前,从科学界到哲学界都曾对“笑”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尼采主张,笑是人们感到生存的孤独和生命的有限而产生的反应;弗洛伊德则认为,笑是对紧张的释放;海华丝认为,笑的物理过程是人类互相告知危险解除的方式;更早如柏拉图则指出,笑是优越感的表现。如此莫衷一是。而即使如作者在书中以一名脑科学研究从业者的视角提出相关研究进展,他也在序言中指出:“对于本书里做出的任何断言或陈述,你都有可能找到某项新的研究发现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得说,现代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几乎都是如此。”

大脑真是人类身上最神秘最有趣的器官。

多可怕,这个论断还是他自己发出来的。

后记: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体量之大绝非一篇书评可以总括,本文以“幽默”为切口,只是其所讨论内容的小节之一。更多的,他讨论了大量在互联网上广为人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错觉现象及实验,以此扣题the idiot brain。

有一段实验令我记忆犹新:在蒙住眼睛堵住鼻孔时,参与实验的学生竟然无法分辨苹果、土豆和洋葱。想起金圣叹先生临行前对儿子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滋味。金先生如果知道脑科学界已经研究到这个份上了,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