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山神》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摘抄

2021-03-24 04:2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摘抄

  《最后的山神》是一部由孙增田执导,孟金福 / 丁桂琴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一):最后的抉择

  世上没有永远的自由,他们终将走向孤独。定居就像一条线,划分了两代人。有人选择依托山神,与山林为伴;有些人选择现代生活,与自由为伍。渐渐被砍伐的森林,致使孟金福的信仰慢慢消失。一代人的信仰最终会走向消亡。这本就是事物原本的更替规则,下一代人的生活也会取代上一代人的生活,选择自由还是孤独,没有一定的,因为自由的人总会在被取代的过程中不被理解,随后走向孤独。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二):最后的信仰

  62岁的孟金福是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靠天吃饭的他对天地万物、自然生灵保有最虔诚的敬畏。他会在树上刻出山神的模样,然后将打到的猎物分出一点献给山神,祈求一家平安无忧,山下定居的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的习俗,只有他还保持着他们民族的特点,新的一天到来,猎人与山林一起醒来大森林空旷、辽阔,远山是神秘的,而神明早已经没有了,也许文明总是前进的,所以人们也就忘了信仰。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三):影评

  看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感受颇深。序幕从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拉开。在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孟金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靠狩猎生存。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狩猎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而孟金福,则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孟金福在很多树上雕刻了山神的摸样,对他膜拜。本片忠实记录了这些鄂伦春人的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尤其是他们制作桦皮船的工艺。但是随着这些老鄂伦春人的逝去,古老的传统就渐渐遗失了。《最后的山神》表层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内在却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四):感想

  

今天终于找时间看了这个纪录片,里面印象深刻的几个细节:1、早春,孟金福出去打猎,看到埋藏在枯草里的绿色植物,会下来扒开摘几棵带给自己的妻子,感受春天的生机;2、捕鱼时,孟金福用的是洞比较大的网子,方便小鱼跑掉,只捕几条大点的鱼就足够了;3、当看到刻有山神的数目被砍伐,孟金福那种不愿说话的悲伤和无奈 ;4、最后一个镜头,孟金福独自骑马行走在山林边缘的路上,镜头拉远,孤独感太强烈。这部纪录片拍摄了很多细节,孟金福对自然、山林以及动物的尊重和虔诚是刻在骨子里的,也正是这种信仰,当面对离自己越来越远的神灵,内心的矛盾无奈才让人觉得震撼。

就像孙福田导演说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有些文化的形态必然要消失,而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民族有益的因子,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记录下来,希望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现在的文明形态中。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五):山林再也不是家

  世世代代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身处野外,既有种舒服自在(山林就是家,随处可点篝火睡觉,不愿住回定居地),也有种敬畏(山林是衣食父母:山神、和狼图腾里的腾格里)。不像城里人去到野外,既感到不适/畏惧,又肆意掠取。 鄂伦春族人的狩猎生活注定会消失,比他们多的多的掠取自然的人,会让他们无法生活。

  这些人的生活,乍看上去,是很脏很辛苦。就像“赶马帮的女人”一样,但是他们都是认真的生活,夏天到了刮胡子,给老婆带去冬日里的绿芽,做一艘漂亮的桦皮船。。(赶马帮的女人到了市集上先去洗去鞋子上的泥)。

  山神树被砍,他好像自己被砍了,他再也没有出去狩猎和捕鱼。这个时候用的都是剪影,画面是黑压压的。(为什么不用同期声,讨厌旁白)

  孟金福的山林是有神灵的,郭保林的山林就是山林。听到孟金福学动物叫,郭保林的女儿笑疯了,这一代人离山林更远了。(你以后想干嘛?我想和你们一样拍电视,拍山里的小动物。)——山林再也不是家。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六):观察式拍摄与主观性表达的不统一结合

  纪录片的表达方式是传统朴素的。

  基本上是以固定机位拍摄(除了在船上移动那段),试图遵循尽量减少影响被摄者的规则,同时也加入了很多主观设计,比如神树被砍伐,老两口失落的剪影,萨满跳神的定场,特写混剪。 关键信息节点主要以解说词进行传达。比如 1. 在每一片森林都要刻画像的原因。(如果只用画面讲会不会更好?让观众自己感受,直接用解说词,就和其他的观察式的拍摄方式不太搭配) 2. 女人是围着男人转的(其实不说,通过现有的画面我们也能感受到了,没有必要说吧) 3. 剃胡子为了让自己和春天更匹配(画面好像也能说出来吧,多加一些空镜。当然那样整个影片风格就不同了,本片导演是以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我的想法是以故事片的思维拍纪录片。但是本片又有不少主观化的表达。风格不是特别统一) 4. 几代人对山林的感觉不同(直接说出来了,没有通过画面,情节感受到) 所以我是觉得观察式的拍摄,传达关键信息的解说词,和一些个性化的主观表达方式不是很搭配。导致了影片的风格结构的不统一。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七):学弟学妹们,借鉴需谨慎!

  最后的萨满    一一短评《最后的山神》   当纪录片从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开始讲述时,浓郁的传统,古朴的环境,在一段雕刻山神的同期声中引导了观众进入了鄂伦春人原始的生活。以孟金富这样一位仍然保持原始生活的萨满,在讲述他的故事中追忆起老一代鄂伦春人对山神的信仰,大自然的信仰,以及对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守护。   流逝: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进程,始终还是打破了他们原始的生活,孟金富的离世,身为最后一个萨满被土葬 ,政府对山林的改革,也正是片中讲到的现代鄂伦春人已经离开森林,放下猎枪,住进山脚下的现代楼房 。与之前孟金富在深山中的“仙人住”有着鲜明的对比。再到片中的台词“死了一个老人,说明又远离了山神步。”到“定居是一道线,划开了鄂伦春族的过去和现代。”夕阳西下,孤寂的音乐远去,狩猎时以看不到动物的身影,其中也隐含了传统的逝去,信仰的破灭,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落寞和孤寂。   追忆:   孟金富的逝世,虽然象征了原始鄂伦春人的生活结束,山神,风葬等习俗也随风而去,单并不代表所有民俗都以失去,在片中,为纪念鄂伦春定居50周年庆典上,穿着仍是属于他们的传统民俗服装,可见现代文化并没有完全取代鄂伦春人的生活。并且在提到鄂伦春人开起了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情乡原”,这也许是现代人对传统的一种继承方式。看似有着传统的身影,其着以是现代文化下的艺术品,不得不让身为影片外的观众惋无奈,惋惜。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八):老枪,老马,老萨满—浅析《最后的山神》

  藏在上山下上里的巨大冲突没。《山神》以冬夏的时序展开线性叙事,纪录孟金福一家从冬天到下一个冬天间的生活。以时间跟随的纪录拍摄本可能使故事的冲突陷入平淡但由于其采用独特的对比的叙事结构使其纪录片里冲突有了巨大的动力。纪录片里孟金福夫妇入山,住在传统民居仙人洞里,靠渔猎生存,用鄂伦春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大山里生活的,当其在回到下山生活鄂伦春族的现状是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活许多传统方式在新生代族人里早已改变,愿意再入山的人寥寥无几而面对与传统格格不入的现代生活孟金福就显得格外不适。就如孟金福自己所言“不喜欢山下的生活天天感冒更想回到山里住”。可在问及孟金福的孩子们愿意上山时孩子们都给了否定的答复。当上山孟金福就回归鄂族传统,当下山进入现代生活。上山下山的变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就在这巧妙的对比结构里呈现出更大更强的吸引力。 古老神秘的吟唱。山神里纪录了许多由孟金福吟唱的鄂族古老民乐。例如寒冷冬夜在仙人洞里孟金福给妻子唱的表达爱意的情歌。例如被用着解说词的鄂族民歌。例如孟金福表演萨满祭祀唱颂的祈祷词。而把这些独特鄂族民间音乐运用在影片里不但推动了影片叙事,进一步展现里角色性格,还营造出一种贯穿全片的神秘氛围。最后的萨满。山神结束的最后一组镜头极为精彩极具意涵。最后一组镜头采用远景全景落幅在大远景极力展现人物的所处的广阔环境用大环境的林海雪原来烘托对比角色一人单骑的孤独悲怆最后的镜头更呼应了标题。最后一幕孟金福一人单骑独身走在进山的小道上,进山就是回归传统,就要祭拜山神,鄂族最后的萨满独身进了茫茫林海雪山。萨满是萨满教里各种神明的祭司,当神的最后祭司消失神的信仰也消失了当祭司只剩下一人那神明也是最后的神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九):都是为了生活

  《最后的山神》是一部记录片,这部纪录片中,导演随孟金福来到森林中,用朴实的镜头以及简单的叙述,讲述了最后的萨满孟金福的故事。

  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片中的细节刻画出鄂伦春人的传统习俗和质朴民情。夏天来了,孟金福拿着刀,对着镜子刮胡子,因为他想让自己好看些,才能配得上这美丽的季节。这是多么简单的想法,仅仅因为对季节的尊重。孟金福出去打猎,乘坐自制的桦皮船,去“捡场”。出发之前,老伴儿拿着柳条打他一下,寄托简单的想法:不要空手而归。这是老辈流传下来的习俗。“捡场”其实就在在河边守候,晚上动物来喝水的时候狩猎。可以说鄂伦春人是聪明的,在森林的生活中,他们积累出了经验,总结出了方法。尽管这次孟金满一个猎物也没等到,但是他们相信在祭拜山神之后,山神会保佑他们的。鄂伦春人在对待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不伤害的,片中还记录了孟金福制作新桦皮船的片段,在树皮水分最足时,孟金福拿着刀尖,不深不浅的刺入树皮刨出一层,而不至于伤的太深,来年白桦树又能重新长出新皮来。取下树皮之后,用樟子松做船骨架,不用一颗铁钉,在朋友的帮助下,一天就能做好。又完成一件大事之后,孟金福咧开嘴憨憨的笑了。

  这部纪录片淡入淡出,但是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想法,比如孟金福在空手而归时的落寞;看到刻有山神的树遭到砍伐就如同砍在自己身上的悲痛;完成新桦皮船的开心。这一切都是质朴的,没有多少画面剪辑,用简简单单的跟镜头完成。同时,孟金福与老伴简单的爱情,在整个片子中也是一个暗的索引,为了生活。

  《最后的山神》观后感(十):文明失落之旅

  该片以线性叙事结构,季节交替为线索,在茫茫苍雪和幽静翠绿之间,将老孟两口人的游猎生活铺陈开来。老孟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是个祈福于神灵的人。而山神就是老孟族群里最为重要的神。倚靠自然而世代生存的鄂伦春族,山神于他们,就是自然力的具象化。漫长绵延的世代游猎生活里,山神逐渐沉淀为鄂伦春族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鄂伦春人对自然的敬畏,尊重和依赖。山神与鄂伦春人的世代相守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体现。而本片名为最后的山神,也就揭示了鄂伦春族人口的衰落,文明的失落,以及游猎这一传统生存方式的没落。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撞下,深山里刻在树木间的威严山神轻易就倒下了。

  本片没有采访,以一种客观冷静的叙事镜头来呈现,来让观众审视这苍凉衰落的游猎人生。解说词时而温情脉脉,时而思辨凌厉,用理性和感性兼具的解说词来强调和放大鄂伦春族和自然的衰微,鄂伦春人,是少一个,鄂伦春文明就蒸发了一点,而对于自然来说,动物越来越少,对猎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微弱,对鄂伦春的庇护越少,和鄂伦春之间的依赖力就越少,反过来,自然受纯净温和的传统文明的保护也就越少,受现代文明的侵蚀就越多。兴安岭,在鄂伦春人眼中浩荡威严的自然之地,在今天显得如此脆弱而遥远。在今时的冬夏变迁里,高大山脉的神秘时代过去了。而最后的山神,迎来了最后的萨满,鄂伦春的狩猎文明终于捱到了最后的尽头。

  本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从最后的萨满孟一家的冬夏狩猎,生活琐事,祭神仪式等细节处,将鄂伦春文明的失落感娓娓道来,将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的现状含蓄道来。本片将孟一家和自然之间亲密又温情的依存关系述说尽了,又将对人与自然,文明与社会的思考留给人们,看似平常冷漠的纪录之下,埋藏着制作者热烈的人文关怀,深重的生存反思。同时,在这场冬夏流动的文明凝视之旅中,孟是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而孟的信仰,也就是最后的山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