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不似你所见》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实不似你所见》是一本由[意] 卡洛·罗韦利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一):没想到一本物理书这么好看! 平均每5分钟刷新对世界的认知一次
之前其实也看过一些其他的物理科普,表示脚步永远都停在理解狭义相对论上。但是这本书用大概2页就让我理解了时空的相对性!写作手法令人惊奇!让我这个高中物理考不过30分从而放弃理科的人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二):有三点戳到了我
多位大神使用了及其精妙的语言描述了书中的核心内涵。我就想记录一下比较戳我的三个灵感。
1. 不同的位置造成了时间的不统一,从而让对方的当下消失。这也从而证明了,每个人、每个分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孤独个体。
2. 世界是系统的,以黑白棋子为例。
3. 倘若宇宙是无穷的,那么便有无数种组合。但是并不存在无数种组合,所以宇宙是有限的。
这三点给了我迷思。
好书推荐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三):失望
前半部相对论量子力学没问题,即使穿插了许多个人不待见的诗歌,但后半部分当成科幻小说写就不对了,概念解释肯定是对的,但一提到如何解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困境和矛盾就一笔带过一点点干货都没,完全就是神棍书的调调,举例:“圈量子理论解决了广义相对论造成的时空奇点,无法压缩到无穷小的点所以量子斥力就会造成大反弹,因此预测有机会观测到黑洞爆炸”,excuse me,量子斥力是什么?怎么跟不存在的奇点处普朗克级数时空作用?这过程就用一句概率云混过去了?
个人认为此书远逊于费曼和霍金写的书。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四):浪花是什么
浪花
海森堡的路灯下的人
从内部描述
有限无界的宇宙
按黑洞的体系,天地增不能以一瞬
太多地提及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了
前两部分写得还可以,第三部分那些自旋网络的配图适得其反。作者自己盛赞了但丁和布鲁内托描述宇宙和地球所用的内在几何学,自己表达概念时却没有加以运用。
第四部分整个就是嘚哔嘚。扯半天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又扯来香农熵和热力学第三定律——可是熵增和黑洞反弹不是矛盾的吗——而且都不好好撤,非用自己的话嘚呗儿,把原本简洁的逻辑给嘚呗儿乱了。还要用“时间就是我们的无知”这样的抒情...最后都把自己嘚呗儿魔怔了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五):读后想象
人类多么局限,只能了解身体可以感受到的一小部分世界。人类又这么伟大,偏有这么几个思想如此通透的人,可以看到普通人无法感受到的世界。“科学是不可靠的,因为它是确定的;科学是可靠的。因为它是不确定的。” 多少人自称手中握有真理,实质是想控制别人。我想只有时刻避免自大,对未知保持好奇,才能探索到这世界的与众不同。
我相信总有一天人是可以拥有“任意门”的,就像手机可以发送、接受信号一样,人类不也是一堆小量子么。既然声音、图像可以传送,为什么人不可以呢?想象我们的肉体、组织、细胞变成一场串量子,随着某种传送介质,像电视特效那样 咻 的一下飞到我们想去的地方,随后又恢复成我们原来的模样,多么奇妙呀!虽然会有很多问题随之而来,可我们人类不就擅长解决问题么!
期待我能变成数字信号的那一天!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六):现代物理学艰难的进步
看完了,好书的特征就是阅读速度超级快。现代物理学已经很多年没有进展了,所以市面上能见到的科普书大多有着相似的逻辑结构,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迪克拉,霍金……而这本《现实不似你所见》大概也没跳出这个框架,不过在量子物理之后,他没有延续十几年前以弦理论和膜理论为最前沿的论述,转而论述圈理论。我不是物理科班出身,所以我不知道这仨理论之间有啥关系。总之相比起高中时代的科普读物来说,可以感受到现代物理学在艰难前行中。 作者是《时间的秩序》那本书的作者,我之所以老提这本书,是因为它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看法(这并不病影响宏观层的真实生活),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信息和热量才是度量世界的标尺和载体。真实的物体不存在,存在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本超赞的科普读物,推荐阅读。为它我还特意画一张画,能明白的都是高手[偷笑]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七):永葆无知
二十六个字母,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来创造喜剧或者悲剧,荒唐的故事或史诗。而我们存在的世界也是如此,量子引力十分浪漫的谱写着我们的生活。 卡洛·罗韦利用浪漫的手法,把量子引力的晦涩高深转变为物理的华尔兹。 读完全文并不觉得自己掌握了更多关于量子引力的科学知识,但正如书中所述,时间是我们的无知,科学就诞生于这种谦卑:不盲信我们过去的知识和直觉,不相信任何人所说的,不相信我们的父辈与祖先积累的知识。科学是不可靠的,因为它的确定性。但它又是可靠的,因为它提供我们目前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答案。科学是目前为止关于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最大已知。科学思想的本质就是批判、反抗与不满于先前的概念,对知识的探求不会被确定性滋养:它得益于对确定性根本上的不信任。 看似巨大的宇宙其实是有限的,唯一真正无限的是我们的无知。 这样的经验,这样的世界观,比掌握任何一个概念、一组公式都要受益无穷。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八):未知探索
从两千六百年前娓娓道来的极简物理史,追溯古老的原子假说,看近代科学家们一步步推进物理本质发展。
通读全书,确有畅快淋漓之感,体味物理界天天圣诞节的喜悦。我也为各个物理学家的天赋异禀所惊叹,先有大胆猜测与设想,才有计算与实验填充,因此理论先行的设想尤为珍贵。
书中的具体理论,我是不求甚解。公式的简洁优美,也许是将理论具象化某一方程,有特定常数表达的工整,这令人着迷。虽记不下公式,但记得发展史,从德谟克利特最原始的原子假说,经过牛顿三定律的解构,世界由空间、时间与粒子组成,其后法拉第、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对已有成果不断提出新构想,这才使得答案浮现。所问世界的构成,回答是无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协变量子场。
而这份答案是确定的吗?显然是未知的,也许未来的发展是填充理论细节,或是找到矛盾之处,推翻设想。科学之所以科学,正是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人类承认未知的可能,但永葆好奇心的探索。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九):理所当然的意料之外
《德训篇》的开篇提出了一个惊人的问题:“海沙、雨点和永远的日子,谁能数清?天之高,地之宽,渊之深,谁又能测量?” 几乎同时代,另一伟大的篇章被谱写出来,阿基米德《数沙者》的被传颂至今的开篇:“希罗王,有人认为,沙子的数目是不可数的。”如同刻在历史书上的玩笑话,然而意义深远。凭借比后时代的人类思想启蒙解放早至少千年,作为一个洗澡想出办法的众所周知,科学家阿基米德识始终坚持认为存在当时人类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本质中无法得到和理解的秘密及真理。他没有宣示自己得到了宇宙的号召,同样也承认着自己的无知。宣告着向未知的前进,同样保持着对求知的无比渴望。他曾几何时思考过,几千年后的人们可以数清宇宙的沙粒,也知道地球不再是唯一。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继承阿基米德的理想的追随者。看着近现代闪耀在星空的天才,越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们用着我难以理解的语言解释着“上帝”安排好的原理,慢慢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整个世界。 看着浩瀚的宇宙,不免感叹,唯一真正无限的是人类的自负和无知。
《现实不似你所见》读后感(十):现实不似你所见
虽然是科普读物,但是觉得还是很烧脑。公元前前五世纪的德谟克利特就提出:宇宙由无限空间组成,无数原子在运动,空间无界限,原子不可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般都是以牛顿的体系为基础的,牛顿体系中,世界由空间、时间和粒子组成。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引入了电磁场,世界是由时间、空间、场和粒子组成。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统一,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转换。而到了量子力学,粒子和场是相同的东西,世界是由时空和量子场组成。到量子引力的阶段,空间消失了,时间消失了,世界仅仅是由量子场组成。如果说爱因斯坦的时空转换,空间弯曲还能勉强理解。量子的空间消失、时间消失还是无法想象。也许,现实的确不如我们所见到的那么显而易见。在书的最后一章-秘密中,卡洛.罗韦利也坦承,看似深奥的量子引力理论形成的世界图景,也许并不完全可信。敏锐的认识到我们的无知,才是科学思想的核心。科学诞生于这种消费谦卑。科学是目前为止关于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最好的答案。“就我而言,我喜欢直面我们的无知,接受它,并力图看的更远:努力理解我们能够理解的。力求看的更远,走的更远,是赋予生命意义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