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实主义者》是一本由[以] 阿萨夫·哈努卡著作,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实主义者》读后感(一):神选的子民,没什么不同
感谢后浪,出了很多国内冷门却都是世界顶级的漫画,带给艺术漫画爱好者福音——这本哈努克的《现实主义者》既是如此(封面枪击自己脑子,打出一片绚烂色彩,我也想到过呢——),以色列作者,所谓神选的子民,74年,差不多同龄,与我会何什么不同呢?怀着好奇的冒险心情一口气翻阅下来——结果,我们真的没什么不一样,为了房租涨价发愁,商业赶稿的烦恼,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也有歧视;签售会上妒忌热门作者被读者们排长队,让我会心一笑——就像我的眼镜故事,哈努克也是一篇篇现实与幻想的交织(画技可比我强多咯,我要好好学习),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小笔下纯真天地,却又关注这残酷冷漠世界——比起来,可能让我庆幸,这边更和平吧——
《现实主义者》读后感(二):现实是想象组成的实体
拆这本书距离收到它有几天了。即便这几天加班到后半夜,即便巨大的精神压力让我有点窒息。
封面这张图是在5年还是8年前就在微博上看到了。10年的时候去广告公司实习就想当一个创意人,大学毕业后也算如愿了。即便不做广告,作为一个插画师也算是一个出卖想象力的劳动者。每当截稿日周后几天而画不出什么东西的时候,每当提案的时间迫在眉睫脑子里却河白烂摊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张画。创作者,不就是时时用一把枪崩了自己,把全部想法和思考付诸笔尖在灰白中榨出所有色彩么。工作完全就是这张画的真实写照。
书里的作者如封面可见是一名漫画家,漫画家也要面对真实的生活的,即便他的工作是为别人绘画再天马行空的世界,现实里还是要面对租房的捉襟见肘,孩子的吵闹不堪,妻子的忍无可忍,和二维的纸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立体的世界一地鸡毛。每一件独立的现实事件过后。男主角都会用一页跳脱的满版表达真实的情绪。这一页并非真实,或并非不真实。可能是客观的一个场景,更多的是分解自己想法之后的创造表现。这心酸又好笑的故事一页页过去,满版常常会戳中我的心。可能情绪同频了吧。为生活困顿的作者和为工作焦虑的我,被现实打击的两个普通人类,隔空的苦笑罢了。我在书里看到了无数个自己的影子:没有灵感的时候的我,一想到钱这个字眼硬着头皮画画的我,现实里懦弱不敢坑声脑内剧场主演了无数个足够上淼叔节目的我,看电视把屏幕里的故事脑改到外太空的我,社恐却不得不露出笑脸的我……浪漫主义者在鸡毛蒜皮和柴米油盐之中的现实主义罢了。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怎么可能创作的出来这么有趣的故事呢?
但是,现实真是太累人了。
我又要把在现实生活中的抱怨和私人情感夹杂到书评里了。
最近加班压力很大,因为要做很多不擅长的事情。当初入职这份工作的时候,并不是安排这样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入职的时候整个组的规划尚不明晰。现在的工作开始了,越来越多未知在发生,而且竟然不是越来越熟悉,而是越来越多陌生或者不擅长的事情开始在brief里出现。不擅长意味着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得到的结果依然让旁人觉得不甚满意,意味着付出收获的会是否定,会是打击,会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的信心动摇。这个时候看这本书真是又想哭又想笑。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创作者最好的品德就是苦中作乐,因为创作者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还有一个用想象编织的戴森球,可以汲取太阳能,给自己这个时时感觉要能源枯竭的星球以力量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在诙谐和窘迫之间,当一个多面的,立体的,在不同维度之间补充自己的人。
整本书明快的色彩让灰色幽默有了彩色演绎,扎实的速写功底也让画面张力十足,情绪表达行云流水。唯一不是那么适应还是因为从小日漫看大的读图逻辑对于西方漫画的分镜消化稍微还是有点吃力,但是看一会儿就能跟上节奏,这点小困难不阻碍这本书的阅读。
感谢在艰难的时间里和另一个艰难的创作者握手。现实那么现实,感谢作者分享一幕幕艰难,并用脑洞让它稍微不显得那么现实。
《现实主义者》读后感(三):我会一直画下去,直到杂志取消这一页
插画不比漫画,读者对于后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进入故事,而面对插画,人们往往只看第一感觉。且不说根本未被关注到的优秀作品,一些被艺术博主反复扩散的插画,其中的背景和隐喻也难窥见。 类似情况在以色列作者阿萨夫·哈努卡 (asaf hanuka) 这里也出现了。后浪漫近期上架了其首部自传漫画合集《现实主义者》(The reality),这本变幻无穷的作品包含其对于工作、家庭、身份、种族等议题的思索,同时以怪奇的美式画面展现了以色列及犹太人的日常点滴。对于这本现实与魔幻交织的作品,有人大赞,也有人真诚反馈部分章节“看不懂”。
“他一幅画包含的信息量堪比一本书!”BOOM!工作室的总编马特·加格农(Matt Gagnon)曾这样评价《现实主义者》,“它像辆情感过山车,充满了日常生活中的啼笑片段,以及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中关于危险性时而惊人时而平静的图像。玛嘉·莎塔碧 (Marjane Satrapi) 在《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 中向西方观众介绍了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现在阿萨夫·哈努卡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展现了特拉维夫的当代生活。
如今,我们寄希望于通过一些采访和报道,让人们从作品外更多了解这位作者和其所处的环境,从而帮助大家能更享受且丰富地阅读本书。即使还未曾看过,相信你也会从中获得“原来如此”的乐趣。 本次选取了漫画评论博客 THE BEAT 在 2017 年单行本《现实主义者:即插即用》(The Realist: Plug and Play ) 英文版发布时与阿萨夫的访谈。
△ 以下内容为节选,后附链接可跳转源网页阿萨夫·哈努卡的网络漫画《现实主义者》已经连载多年,内容包括一些赤裸的自嘲、家庭小问题以及在特拉维夫生活中偶尔出现的黑暗现实。尽管这些片段可能很尖刻,但它是对我们如何处理内外部生活的一种人道且深刻的观察。内容有趣,化工超凡。Archaia 最新出版的《现实主义者:即插即用》是“现实主义者”系列又一本高品质作品。
阿萨夫·哈努卡与他的双胞胎兄弟托莫尔 (Tomer) 已经合作了十多年。他们一起创作出版了《双极》(Bipolar) 和《神性》(The Divine)。我渴望深入了解其工作过程及兄弟间是如何建立自己独特风格的。
△ 《神性》是《纽约时报》最畅销的图像小说,曾获得雨果奖提名、第九届国际漫画奖金奖。Q=THE BEAT 漫画新闻博客 Heidi MacDonald A=阿萨夫·哈努卡 (ASAF HANUKA) Q:阿萨夫你好,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曼哈顿的犹太博物馆,在一个名为“谁是巴黎的罗兹·查斯特”(Who is the Parisian Roz Chast) 的座谈会上。不得不说,你真是参与活动的人中当之无愧的明星。记得最后也是你获得了这个头衔!这些短篇和插画是如此的暗黑且个性……你认为自己的作品因何能赢得观众喜爱的呢?
△ 罗兹·查斯特 (Roz Chast) 是美国知名漫画家。1978年以来,她在《纽约客》上发表了 800 多幅漫画。这次"Who is the Parisian Roz Chast"是主题活动的最后一场A:这可能是因为我用(人性上的)弱点作为素材。我们很容易对那些不强行展现更好形象的人产生共鸣。我的工作就是接受并承认我的缺点,然后生动且创意十足地将它们表现出来。谁都有弱点,能看到他人坦陈地展示自我,是件很令人宽慰的事。
Q:坦率地说,是什么让你决定创作这些根植于内心焦虑和烦忧的漫画?
A:是每周的截稿日和快速完成工作的需求。我没有太多时间来撰写故事或构思复杂的隐喻,所以我像记者一样(如实)对待它们。我记录那一周发生在我脑子里和生活中的一切。通常快乐的事都很无聊,例如:我去吃比萨,感觉好吃。这些幸福中没有可报道的点。但如果我去吃披萨,它让我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成为忍者神龟,那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故事的开端。焦虑更有趣,幸运的是我有很多。
Q:这幅画中,你的头看似是一个磁带播放机,或者说是某个机械装置,在计算机般地重复吐数据。你的作品总是那么生动,但在当下,我很好奇这个比喻代表什么,你从哪里获得的灵感呢?
A:这幅画是频繁离家奔波几个月后创作的,那段时间我按惯例在世界各地推广《现实主义者》(当时本书已被翻译成 12 种语言)。我很想家,但每次打电话给妻子时,我们俩的谈话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就像开了自动驾驶。语言是如此有限,这让我太沮丧了。我可以跟她说“我想你”,但感觉就像在脑海中播放同一盘破磁带。我试图通过这幅画表明,我们最个人的感受都是用陈词滥调来传达的,它们扼杀了任何亲密机会。
Q:你是否会担忧这过多地暴露了个人生活?
A:在寄新稿去打印之前,我总是很担心。我害怕它会被误解,会气炸某些人,又或者让人觉得我烂透了。但最糟糕的是我毫无疑虑的时候。这通常意味着作品不太有趣,且我没冒任何风险。我认为好的艺术包含着一种风险,在这些作品中,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创作的是自传。有时候我的确透露得太多了。我学会了忍受它。这是件不那么光彩的工作,但总得有人去做。
Q:尽管您将书命名为《现实主义者》,但有时很难找到现实和幻想的接缝在哪。例如,在“第一位西班牙系犹太人航天员”这篇中,尽管一眼看上去很荒谬,但你仍展示了被测试的过程,让它一下有了真实感。书中这些事是真的发生过?或都是魔幻现实主义?
A:这是一个悖论。我会尽我所能准确且客观地描述完全主观的东西:某种感觉或想法。因此,我承认我并不是在讲真实的事情。我的妻子从未变成狼人。但是目标要真实和诚实,有时魔术般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比客观描述更好。
Q:一些关于以色列生活的场景显然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当火箭袭击特拉维夫时躲去防空洞。那是个真实事件,但你用一个家庭向的故事来包装它,这种表现太有力了。对于这个戏剧性的经历,您是故意采取不那么直接的讲述方式吗?
A:这事确实是真的,它真的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非常可怕。当时一位邻居告诉我们,炸弹会在晚八点落在特拉维夫,所以我们和孩子们就坐在客厅里等警报,从而获知什么时候应该跑到避难所。我们提前准备好应急食物和水,以防事态变得更加复杂。
不久后,警报声响起,一切变得混乱无比,孩子们在尖叫,大楼开始摇晃,10 分钟后,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公寓,按照晚间惯例刷牙睡觉。我很惊讶我们能这么快就回到平凡生活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当我看了关于另一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新闻后,我意识到与加沙发生的事情相比,我们真的很幸运。那“没什么”。我试图在故事中把这种感觉讲清楚。
Q:我从来没问过你关于你的兄弟托莫尔的事,他也是个漫画家。身为双胞胎,你们的艺术有家族相似性,但在细节上有很大不同。作为艺术家,你们俩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的?
A:托莫尔和我是在同一个房间里长大的,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痴迷地看漫画、画漫画。然后,在 21 岁的时候,他搬到了纽约,我搬到了里昂。接下来的 20 年,我们在不同的大陆上度过。童年时代,我们基本上都在讨论同样的 X 战警问题,但在那之后,我们突然受到了完全不同来源的影响,并发展出了不同的创作方式。虽然我俩都对讲故事感兴趣,但我认为托莫尔有能力在一张图片中讲述整个故事,而我更乐意使用一系列画格。
Q:我很好奇你们兄弟俩是怎么打破这些联合起来的。是一直计划着要成为一个团队,还是打算各自独立? A:合作是一种对话形式。我们从来没有计划过这样做,但在我们远离家乡的这些年里,我们把它作为一种保持联系的方式:我们创作了《双极》(Bipolar),我和作家艾加·凱磊 (Etgar Keret) 一起工作,托莫尔创作了他自己的故事,每期杂志各负责一半内容。 我们最近一个项目是与作家博阿兹·拉薇 (Boaz Lavie) 合作的《神性》。这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合作,因为我们实际上一起创造了艺术:我承接素描,托莫尔负责线条与颜色。最近,我们也以类似的方式为《进击的巨人》(Attack on Titan) 创作了一篇名为“记忆迷宫”(Memory Maze) 的故事。这是一次奇妙的经历,我非常喜欢。
△ 2016 年美国讲谈社邀请多为知名漫画家创作出版了《<进击的巨人>精选集》(Attack On Titan Anthology),于当年十月发行,全彩精装共 250 页Q:《现实主义者》还能持续连载多久?你觉得素材会有用完的那一天嘛?
A:刚开始两个月我的素材就用光了,但到现在还是持续了 7 年,因为我需要一份工作。我想会一直画下去,直到杂志取消这一页。我认为自己最好的那些作品是在我没有心情和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创作的。灵感是创造力最大的敌人,因为它是一个虚假的保障,让创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END-
感谢您看到这里!如果对阿萨夫及《现实主义者》还有更多希望了解的内容,欢迎评论区留言~目前还有一篇报道在翻译中,它更详细地叙述了作者的创作历程、与兄弟的“相爱相杀”,敬请期待。
--- 本篇采访源网址:https://www.comicsbeat.com/interview-asaf-hanuka-balances-life-and-terror-in-the-realist-plug-and-play/ 《现实主义者》 购买链接:138→【69】+【99-10】优惠券+平台折扣,不止半价! -天猫<后浪图书旗舰店>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30r.1.14.30.4d672748258AcG&id=636357293081&ns=1&abbucket=4 -京东自营 https://item.jd.com/13087426.html -当当自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192232.html
《现实主义者》读后感(四):即使生活把我一通K.O.
"我们3个月内必须搬走。"
接到房东电话时,阿萨夫正在赶稿,妻子陪儿子玩着积木,因为对方临时决定卖掉房子,一家人从这平凡的一天开始,被迫面对流离失所的可能。
是就近找个更宽敞但租金翻倍的房子,还是干脆离开这座城市体验全新的生活,是煞费苦心地留在城里的破角落,还是放弃现存的工作和生活搬到舒适的郊区……这么多选择,瞬间让阿萨夫一家慌了神。与此同时,工作压力层层堆叠,生活琐事不会错峰,小屁孩也未到学龄整天无忧无虑要这要那,之前看似平静安逸的日子,就像一叶轻舟,浪涛来袭时,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甚至连这破船都有随时被收回的可能。
2019 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潮将不少漂在北上广的年轻人冲回了老家,紧接着众多小型租房公司因此破产,一波又一波的疫情裹挟着接连不断的裁员和“部门调整”,一部分打工人们咬咬牙顽强挺到了较为平稳的年中,回到公司却发现那些习以为常的小饭馆都不见了踪影。
△ 图片来源网络2020 年 10 月初,蛋壳公寓资金链问题爆发,因着手上的无数合同和账单,它将一众租客、业主和供应商的生活也同时滚成了一地碎渣。有的人刚踏上返程,却发现无家可归。
对于投资人来说,这只是诸多投资项目中的一个,投资款打水漂了,下一个还能再赚回来;对于蛋壳的高管来说,离开,再换一份工作,人生并未受到影响;银行可以催款,房东可以赶人,但住在蛋壳里的年轻人流离失所,曹崛这样的供应商背负巨额债务,甚至卷铺盖睡大街。他们才是这场资本闹剧中最无辜,也最弱势的一方。(《蛋壳公寓暴雷调查:一场冒险游戏,全社会买单》)找工作、找房、签合同……我们的 2020 年就在这些兵荒马乱日子中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作为社会中普通的一份子,我们能从往昔中留下些什么呢?开头的主人公阿萨夫·哈努卡(Asaf Hanuka)作为以色列著名漫画家、插画家,将生活的真实面貌——许多毫不值得被新闻报道、甚至于写进日记里的碎片——画成了漫画和插画,搭配其非凡的想象力,借此吹响了奋力生活的号角。
△ 后浪漫 2021 开年力作《现实主义者》,全平台现货均已上架这本由“平凡”与“焦虑”组成的自传体漫画,如今已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韩语等十几种种语言。于 2010 年获插画家协会金奖,2015 年入选安古兰国际漫画节。2016 年在相当于“漫画界奥斯卡”的艾斯纳漫画行业颁奖典礼上,被授予最佳引进作品奖。
△ 阿萨夫·哈努卡 与 托莫尔·哈努卡(Photo: PIERRE DUFFOUR/AFP/Getty Images)作者阿萨夫·哈努卡是当今享誉世界的插画师托莫尔·哈努卡(Tomer Hanuka)的孪生弟弟。与在纽约闯出一番事业的兄弟不同,阿萨夫的发展似乎更有一种与我们大多数人类似的摇摆与探究。
陆军服役期间,他曾担任部队内周刊 Bamahane的平面设计师,并鼓起勇气向指挥官提议增设漫画板块。从邀请艺术家创作到刊登自己的作品,阿萨夫正式开始了其漫画旅程。
从与作家波阿兹·拉维(Boaz Lavie)合作,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战后创伤的颠覆性作品,到与埃特加·克里特(Etgar Keret)合作,将前者《管道》(pipeline)一书中的故事连载成漫画,阿萨夫大胆尝试将绝对又传统的美国形象(多源自流行文化)与当代以色列本土元素结合在一起,并试图从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文化认同。
作为一个读过很多漫画书的人,我对以色列文化感到有些疏离,因为它缺乏强烈的视觉形象。它的英雄和我没有任何联系,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我自己的影子。(阿萨夫·哈努卡)观察与融合自此才刚刚开始。在服兵役之后,阿萨夫在法国里昂(Lyons)住了三年,就读于埃米尔·科尔(Emile Cohl)艺术学院。搬到巴黎做了几年插画师后,他决定回到以色列,改行在互联网公司找了一份平面设计师的活。
一年后,他又开始为以色列和国外的报刊画插图,服务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GQ》等客户。到这里,我们离《现实主义者》的诞生已经很近了。正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成功地将当代特拉维夫生活、世俗与灰色的元素,与美国流行文化中闪耀、耀眼、梦幻般的图标融合在一起。
《现实主义者》最早是以色列当地商业杂志 Calcalist 和作者个人网站上的连载内容,其编辑阿米尔·齐夫(Amir Ziv)在 2009 年力邀阿萨夫为周末增刊绘制作品。此时,阿萨夫在以色列已经是一位知名的商业插画家,也是奥斯卡提名动画《与巴希尔的华尔兹》(Waltz With Bashir)的撰稿人。
我当时正在筹备我认为很有趣的漫画。然后阿米尔说:“听着,你不是个有趣的人。只需讲述你生活中的故事,不要太过努力。”4 年后,法国出版商 Steinkis 发现了这一系列奇妙的作品,并于2012-2016年,按顺序出版了 3 册名为 K.O. a Tel Aviv的图像小说,各网站的评论基本都接近 5 星!
2015 年美国 Boom! Studios 旗下的 Archaia 出版社集结了前两册的内容,以The Realist为名出版了一本仅 192 页的合订本。
这次,后浪旗下的漫画品牌后浪漫集合全三册共 270 页转译中文版,以精装双封形式将这场奇异的图像冒险带给大家。
△ 16开精装双封,270页视觉享受一本当代社畜生活图鉴
故事从开篇提到的房东突然决定卖房开始,阿萨夫一家不得不被迫搬离出租屋,面对铺天盖地的租房信息却找不到一间适合自己的……
他是幻想破灭的平民,是缴械投降的丈夫,是怨恨气恼的一家之主,是焦虑不堪的父亲,是社交恐惧的普通人,也是自我怀疑的艺术家。从找房、搬家、换工作到怀二胎等等,在阿萨夫的特拉维夫小日子里,我们照出了自己的生活:工作时被迫成为总是说“马上改”的机器人、生活上离不开钱的讨论、网上冲浪时多少罹患赞症候群……
此外,还有不少情绪上的相似点,例如他在名为“别碰我”那篇中对于接触的想法,让我这个自闭患者不禁暗自感叹太真实!
△ “我讨厌别人碰我……我可以一直待在这个真空气囊里。”有时候上一页还在教儿子做数学题,下一页就开始讲社会新闻。
△ 以色列家长辅导作业的苦一点也不少由单幅插画及短篇漫画组成的内容看似独立,但仅从作者自画像日渐明显的双下巴和肚腩很容易发现,它们其实暗藏一条时间主线。
△ “如今我看上去确实像个肥佬,走路时左脚还有点跛。那又能怎样呢?回到家,我的家人还是爱我如初。”除了身材走样、病痛加重和来了二胎,翻到最后,阿萨夫的生活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改变?这或许也是真实性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能经历的大事少到可怜,日复一日的 24 小时被填满了各种喜悦、焦虑和疲惫碎片。身处现实的我们,为什么还要看现实?
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故事通常非常平凡,而阿萨夫作为插画家的想象力使他得以腾飞。(埃特加·克里特)作为啃着DC、漫威长大的插画师,阿萨夫自带一种英雄主义和超现实气息,在他的画笔下,为家里挂上一面新镜子也是“全能男人”的象征。
这种幽默、嘲讽与自我调侃充斥着本书的每个角落,为它所描绘的现实增加了更丰富的滋味,比起反思与探究,读它更像是观看一场马戏表演,过程中放松与欢笑更多。
作者用一个个小短篇串联起个人世界与真实世界互殴的全貌。这不是一部幻想故事集锦,所有的这些想象力展示都建立在对周遭世界的愤怒,失意与不愿和解,还有些是来自个人的小小烦恼。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将它们幽默化,与读者保持通感,即使你之前对他一无所知也不妨碍你接收他的坦诚。(读者:像一把刀子)吹散以色列的硝烟,从民众视角探索这个神秘国度
《现实主义者》这部作品就像一扇窗,令我们透过它了解到以色列这个我们不熟悉的国家的现实情况和中东人民的生活。以漫画展示它真实的一面。(《非主流漫画The Realist(现实主义者)英文版》)以往我们接触到的以色列相关新闻,总离不开战争,通过这本书,我们首次能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视角重新认识这里。
在书中,阿萨夫一家居住的特拉维夫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生活习俗足以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以色列充斥神秘感的生活环境。
与“圣诞节”类似却没有圣诞老人的“光明节”,人人盛装打扮、上街狂欢的“普林节”,全天不许工作的犹太教重要节日“安息日”,全家人一边围坐在一起吃“逾越节晚餐”一边纪念犹太人在摩西的领导下成功逃离埃及的“逾越节”……
△ 安息日的家庭聚会作者没有力求科普,而是将这些节日和习俗自然地融入了生活场景中,让人阅览时毫无瞌睡。
另一方面,战争的阴云却也无法漠视。危机感似乎充斥每个以色列人的内心:哈努卡儿子的小学同学一家要搬到波士顿住两年,不再回到这所小学了;几个好友打算把公司迁往中国,直到局势稳定了再回来;同事举家奔赴柏林;姐夫提议作者一家去澳大利亚投奔他,至少能避一避“战争”,哪怕“战争”尚未爆发,危机感却在每个人心中蠢蠢欲动……
△ 迟早我们会成为唯一留下来的人家。我们将与生存危机感为伴。逃生演习、时常发生的恐怖袭击、爆炸过后亲朋间的致电询问……战争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震荡,在书中虽只有几篇,却让和平年代诞生的我们忍不住叹惋。
“它成为了一个可以应用于任何话题的载体”
作者阿萨夫在最早开始连载这些作品时,首先就考虑将故事围绕其生活和财务危机展开,他没有回避这些话题中充满的焦虑,而是将后者作为线索不断引申。
我从那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我告诉自己,我也可以谈论我和我妻子的关系,我对父亲的看法,我所处的职业环境,以及以色列和当前的事件。渐渐地,这个专栏成为了一个可以应用于任何话题的载体。(阿萨夫·哈努卡)除了之前提到的个人生活、文化习俗和战争,作者还藏了思索和讽刺在看似一笔带过的画面中。他真正达到了许多插画师不断追求的阶段:内容与形式皆让人印象深刻,忍不住点赞收藏。
△ 上图注:2012 年 7 月,来自非洲的非法移民遭到武力驱逐,尤其在特拉维夫南部的难民区。这幅画稿同样也是对1993 年2 月《纽约客》封面的模仿和呼应,那期杂志封面画的是犹太男子与黑人女孩亲吻的画面。还有许多隐喻在注释中也找不到,需要进一步了解作者或对应具体的事件才能有所了解。例如,“超级英雄”这副插画背后,是 2014 年哥哥托莫尔成为第一位在《纽约客》封面上登载作品的以色列插画家,而此时的阿萨夫还在为各种账单所困。
《现实主义者》集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温柔、另类、有趣和诚实于一身,使人沉浸在以色列的日常生活以及作者生动的内心生活波折中。这不是一本一口气读完就能挂上多抓鱼的作品,它更像是微博、B站和抖音外,另一个精神的按摩站点。
我们很容易对那些不试图向你推销自己更好形象的人产生共鸣。我的工作就是接受并承认我的缺点,然后做出一些有创意的东西。(阿萨夫·哈努卡)在这里,世界上不存在什么能把控生活的超级英雄,我们只是咬着牙努力守护家庭,穿上廉价的小丑式外衣,逗笑孩子的现实主义者。
在这里,我们也不只是统计数字中的一位,一个百分比的被动参与者,大事件的背后每个家庭和个人的苦乐酸甜,才是我们存在感的标的物。
我认为他的书之所以在世界各地获得如此积极的反响,是因为它将我们的生存处境人性化了。最后,再引句从黄永玉老师《比我老的老头》中看到的话:“幸福这种东西才不公平;苦难却总是细致分摊在大家肩上。”
2020年就像一场群体噩梦,2021年期待在书中找到自己。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过得更具体、更真实。
△ 作者在twitter上发布的贺图。*附:作者官网 ASAF HANUKA http://www.asafhanuk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