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验伤》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验伤》观后感精选

2021-03-23 03:4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验伤》观后感精选

  《验伤》是一部由丹尼斯·塔诺维奇执导,科林·法瑞尔 / 克里斯托弗·李 / Sandra Ni Bhroin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验伤》观后感(一):说说演员们的演技和剧情

  Christopher Lee演技太棒了!气定神闲,震撼,有时候又如同鬼魅一般(可能是因为老爷子演所谓坏人太多的原因吧!他演普通人或好人,总感觉要变身!)

  帕兹维嘉,很可惜的演员,演技好,但没能获得如佩内洛普科鲁兹、萨尔玛海耶克般的名声!演戏不动声色,而非咆哮派。

  马克和大卫是好朋友,那个转身的镜头之后他一个人回来,就是一个伏笔和暗示。

  感觉剧本差点意思,还有提高的余地!

  《验伤》观后感(二):他们来自天堂,却执意参观地狱

  关于战地记者我们知道多少呢?

  在这个不安分的世界上,几乎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了他们,才有了早饭时的报纸头条和晚饭时的电视新闻。他们目睹冲突、死亡和绝望的地狱景象,他们用快门凝固瞬间,或者用摄像机记录永恒。他们需要冷静、勇敢和压力下的专业发挥。他们来自天堂,却执意参观地狱。他们旁观,但从不参与。

  我试图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名战地记者,目睹无数的人间惨剧。我从天而降,只是为了一张能卖个好价钱的照片或者录像。仿佛一个回到过去的人,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我也不能干涉当下发生的历史。我是闯入者,必要时立马消失。文明的世界里有我整洁的公寓,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baby。我为何而来?我的照片能做些什么?我不是很清楚。我可以随时闪人,那些战争中的人却不行。我目睹残酷与罪恶。我想帮助他们,哪怕一丁点。如果我的照片足够震撼,也许我就做到了。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冲突地都有战地记者的身影。不是所有的战争都能引起闻名世界的关注。但是,战地记者战地记者正努力做到这一点。不论是为了money或者其它,他们的所作所为起码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和需要改变的证据。

  向真正的战地记者致敬。为了和平。

  《验伤》观后感(三):唯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

  战地记者的目的就是为了“拍摄冲突。”然而面对冲突,还能站在客观的立场看待吗?事不关己就能高高挂起?举起镜头的那一刻,就很难再有客观的视角了。等你找到故事,你将进入故事,等你拍到有生命的画面,你将有可能为此失去生命。验完伤,用一个纸条的颜色来宣判你的生死,你已经变成了你镜头下的可怜人。

  柯林的情绪很到位,一开始甚至到位得有点故弄玄虚。直到慢慢的讲到,一个因为他而被射杀的人,一个请求他帮助从尸骨中挑出亲人的人,以及亲眼目睹自己的朋友被炸飞。其实,个人觉得最后的情节,如果不是因为不堪重负对朋友放了手而导致其丧生,如果是两个人双双被救起,自己验伤后给了黄纸条,朋友验伤后给了人道杀戮的蓝纸条,是不是将更加符合影片的核心呢?总之,精彩的答案都在痛苦的回忆中,让整个影片后劲十足。也许,称之为“精彩”,让自己也沦为战争偷窥者了吧!

  真难为85岁的老教父,那诸如“人类最大的权利是杀戮!”以及“这个世界很复杂,不是黑白分明的,”几段对白,很是经典,超度着活着的、死去的、影片中的、影片外的每一个人。他知道只要柯林能说出来就会好的,只要还能说出来。因为承认就是对自己的救赎。

  战争留下的创伤难以痊愈,身体愈合了,心灵的重创也难以抚平。唯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

  《验伤》观后感(四):好想有那样一个老头和我聊聊天

  “你在寻找他人的谅解,但是,你会发现,他们根本无法解开你的心结。我们不能放弃痛苦,就只能背负痛苦,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我今年86岁了,我的家人都去世了。我的父母早死了,我的兄弟姐妹都死了,我的妻子也离我而去了,但是我还在这儿,我还可以微笑,整个世界,还是很精彩。”

  这个硬朗绅士,带着不拘泥生死的风度说着一切。

  离开病房的那段话更让人心惊。

  “另外,你睡得很沉。不会翻来覆去,脸上没有皱纹,像一个孩子。”

  “那是好事,对吧。”

  “如果你怨天尤人,问题不招自来。但是平和呢,对于心智成熟的人,这不是什么好事。”

  乐观未必比悲观更好,平和未必比怨艾正确。

  外在的平和深抑着内在的汹涌。

  当痛苦绝望达至平和,有时是迷失的表现。

  他推着轮椅聊天时说

  “有时世界变了,没人帮你,你会感到很孤独。或许这就是你到处走,到处照照片的原因。”

  这是世事无解的冷静,是理解,是温柔。

  透过镜头,很容易忘却眼前那些事。

  “是忘却那些事实,还是忘却那些失败。”

  最后

  “我知道难以启齿,我想告诉你,你并没有外表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你并不能永远背负这些痛苦,你应该回到爱你的人身旁。”

  觉得应了叔本华的话——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或许只是在某一刻,忍住心中一阵颤栗。

  《验伤》观后感(五):《验伤》:战场是集体的坟墓

  一个人的成长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严重。丹尼斯•塔诺维奇因为长久在波斯尼亚亲眼目睹硝烟不断,对战争有着自己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我想,无论塔诺维奇采取怎样的方式去创作自己的影片,其中都蕴含了难以言表的无奈和沉重。《无主之地》中揶揄联合国维护部队的始乱终弃的人道救赎,是对”无能为力”的无能为力的某种无奈,只得以戏谑的方式热嘲冷讽;而塔诺维奇在《九一一事件薄》的短片亦是在残缺的温暖的壳内埋藏了悲恸和惨重。

  有关战争的电影,自产生以来,便以各种视角啮噬着观众的神经。战争的残酷不同于天灾的”从天而降”,更多的是人为的一种毁灭,是一种极致的人性之恶。黑泽明在《梦》中的八梦之一的”山洞梦”,就以战死士兵的亡魂对战争所酿成的死亡惨剧提出简洁而有力的控诉。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和《全金属外壳》亦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战争的残酷。迈克尔•西米诺的《猎鹿人》则着重描绘了人格在战争背景下的扭曲。奥利弗•斯通的成名之作《野战排》则真实的反映了让人不忍回首的战争。尽管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对南北战争的悲惨并未过多着墨,”邓巴”远离人性欲望之恶的”战火”崇尚平静的自然、质朴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战后的一种反思。雷利•史考特的《黑鹰坠落》更是用血淋淋的残肢让人们为战争的代价感到胆战心惊……战争题材电影举不胜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让观众对战争的惨烈感同身受。

  无论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无主之地》,还是在《九一一事件薄》中所拍摄的短片,塔诺维奇的作品都谈不上恢弘大气。塔诺维奇皆从个人视角入手,然后将战争的残酷一点点撕扯出来,一点点剔除出人性的瑕疵展现给观众。屡次的个人视角并不代表塔诺维奇一直在重复自己,每次控诉、反思战争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每部电影对战争的反思、控诉却是不同的。有些电影导演的作品热衷于关注生活,而对于塔诺维奇而言,自己的生活可以说就是在战争中开始的。如果战争存在,便没有真正的生活可言。同一些电影里注入的人文关怀不同,塔诺维奇电影里对战争的关注可以说更为惨烈。

  看完《验伤》之后,更加欣赏柯林•法瑞尔这个演员。他又成功的塑造了一个让观者难忘的形象,又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超越,演绎各种角色可谓皆入木三分。他对战地摄影记者这个角色的拿捏恰到好处,把一个亲历过战场的记者的内心和表现诠释的淋漓尽致。(他为影片疯狂的减掉了44磅的体重,让人想起克里斯蒂安•贝尔和维果•莫特森各自在《机械师》和《末日危途》中的敬业。)

  单从个人视角的入点来看,《验伤》同吉姆•谢里丹《兄弟》有点类似。只不过《兄弟》是通过两兄弟中的哥哥”战场”的死里逃生来阐明战场对人的”毁灭”程度。《验伤》则是从情同手足的两个战地摄影记者入手,它对战争的控诉和反思更加有力、更加彻底。如安德森在《暗笑》中所说,”死去的人在死亡里腐烂,活着的人在生活里腐烂”。法瑞尔饰演的摄影记者尽管从尸体遍野的战场上活着归来,可以说他对战争的所闻所睹已经让他开始在生活中腐烂。

  “验伤”这个名字在影片之中是法瑞尔饰演的摄影记者为战场医生检验伤员伤势以黄条、蓝条决定伤员生死图组起的题目,而医生奉行的是”与其痛苦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杀戮在这部影片里成为一种人道的怜悯。法瑞尔的角色与医生的角色成为人道主义的一种隐忍的对峙,而当法瑞尔饰演的摄影记者在拯救自己的朋友时也是无能为力,这是个人面对战争惨烈的无可奈何。或许,只有两位摄影记者妻子肚中的”孩子”能像”人类之子”一般给人带来些许希望和生机。影片在最后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 唯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这句话也可以看成是战争制造出的只有死亡。当法瑞尔的角色的妻子在天台上对他说”我爱你”时,又让人感觉到生者的一丝温暖。战场是集体的坟墓,因此,我们更要珍爱活着的人。”我爱你”是对和平的告白,是对和平的无限向往。

  《验伤》观后感(六):带你回家——电影《验伤》

  带你回家

  当观众都在谈论战争残酷的时候,我想说,这并不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

  它将生命以活着和死去这样两种对立的状态进行分类,进而取舍——死亡必须为生存让路,死去的、将要死去的,不再具有任何意义。残酷吗?内疚吗?借电影中艾琳娜教父的话说:“人类的最高权力就是——杀戮。”

  这句话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同时适用于生命范围以外的任何领域:远近、高低、强弱、大小,所有的对立,需要以杀戮来完成制衡,从宏观到微观。

  一、医生成为刽子手的时候,他很坦然。

  有多少我们以为的战争英雄,并非直接死于战争?野战医院门口的旷野里,早就挖好了坟墓,那些活着被鉴定为不必医治的伤员,盯着自己身上标记死亡的蓝色纸条,绝望地惨叫,他们被不由分说地抬进坟地,枪决、掩埋。医生,是心怀怜悯的杀戮者。

  艾琳娜与教父探讨过这个问题。“恶魔”被教父拯救了灵魂,“别无选择”成为杀戮的理由,从而令杀戮者内心安宁。

  “杀顺手的时候,杀下一个很容易。”教父说。的确,医生很坦然:“我解除了他们的痛苦。”

  杀戮和救死,如此对立,又如此统一,如同医生和刽子手,恰恰好是一个人。

  二、马克“杀死”戴维的时候,他的不安,也终将安宁。

  彼此深爱如同兄弟——戴维甚至给未出生的儿子起名“马克”。两个人在库尔德战区的枪林弹雨里,拍摄那些近距离的冲突。当戴维踩上地雷被炸掉双腿的时候,马克背着他徒步荒野6小时,终于无路可走,跳进激流,因无法负重而摆脱了戴维,任他沉入深渊……

  回到家里的马克,对戴维的死亡采取有选择的“失忆”,他甚至在梦中看见了戴维身上的蓝色死亡标签——潜意识里,他知道戴维的分类,就算没有那条河,戴维也走不出荒野,走不出死亡。

  教父引导他回忆真相,“你没有那么坚强去独自承受这一切”。真相残酷,虽然他是被动“杀戮”。马克哭着喃喃道:“我答应过你,一定会带你回家……”

  承诺,意味着责任和兑现。马克的内疚如此深重。他无法像“杀顺了手”的医生那样坦然,却也终将放下痛苦抵达内心的安宁——他得到戴维妻子的谅解,得到艾琳娜的关爱,他还将逐渐领悟教父的“灵魂救赎”——那些受制于环境的必然死亡,必须为生者让路,你杀戮,你别无选择,让活着的活着,才是生命的意义。

  教父说:“我今天86岁了,我的家人都去世了,但是我还在这儿,我还可以微笑,整个世界,还是很精彩。”

  从人类的理性来说,面对死亡,痛苦和内疚像死亡本身一样没有意义,背负它们是幼稚的表现。作为社会意义的人类,它的成熟,等同于残酷。而“残酷”是什么?你看到“残酷”吗?那你还是在成熟和理性之外。

  三、让生者、亡者各归其位,是生命的另一要义。

  那个库尔德裔女人,面对一堆白骨,将丈夫和儿子的相片交到马克手上,摊开包裹接受了马克认真挑选出来的头骨,抱着从几率上来说不可能是亲人的“亲人”,感激并平静地离开了。

  她明白那种“假”,但活着的人需要。

  “有时候应该把信仰放在魔法上,或者相信那些未完成的事情,这是一种动物本能,如果你想继续,你想活下去,那你就要把死尸埋掉。”

  戴维妻子问马克:“你把他埋在哪里了?”

  要安葬戴维吗?或者,需要一个生者的仪式来完成信仰吗?替库尔德女人用心“施”过魔法的马克,在教父的启发下,应该可以放下关于生与死的纠结了。

  心若安宁,处处是家。

  欢迎访问我的新浪博客,看更多影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x3i6.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