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琴抄》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春琴抄》读后感精选

2021-03-26 00:04: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琴抄》读后感精选

  《春琴抄》是一本由谷崎润一郎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琴抄》读后感(一):谷崎润一郎的美

  耽美主义的忠实诉说,对于阶级的无限绝望,佐助选择通过一生的侍奉来消解,“反抗”,甚至是吞噬。相反的春琴面对盲眼的苦难,在自卑和尊严的磨砺里选择饲养黄莺,云雀,终身不嫁来维持阶级优越。用美貌留住佐助,将自己作为一种信仰介质日常不断“保养”,毁容后的春琴在三味线上更加精进,身上缠绕的美也令佐助更加如痴如醉。如此别扭,病态的关系,从绝望里竟让人生出了希望。

  《春琴抄》读后感(二):吸食罂粟的沉沦

  

无论是《痴人之爱》还是《春琴抄》,作者都将女性放在高于男性的位置之上,体现出男性对女性的臣服。《痴人之爱》关于奥纳米的身体之美的描写在朦胧中带着欲望,身为女性也会惊叹一声。《春琴抄》佐助对于春琴的“臣服”首先源于身份,其次是琴艺,佐助任由春琴支配,心甘情愿。他对于春琴的失明的态度和旁人截然相反,他人认为春琴的失明实在是可惜,反倒因此觉得她是这一家女儿中最美的那一位,佐助却认为她那双看不见的眼睛是绝美,甚至在最后为了不看到春琴毁容后的面目,不让她伤心,而戳瞎自己的双眼。对于春琴的忠诚,是超越了爱情,有一种吸食罂粟的沉沦。

  《春琴抄》读后感(三):一面奉若神明,一面低入尘埃

  喜欢黄莺的春琴,我想一定是在心里把黄莺比作了佐助,原本是籍籍无名之鸟,就是因为从小勤于练功,才练出这不同于野生黄莺的美妙歌喉。她内心是对佐助的肯定,但碍于自己是富家千金的身份,纵使失了眼睛,她依旧是高傲的俯瞰的视角,所以故意表现出那般不在意佐助的心,可失了容貌却尤为不想佐助看到。因为在乎所以轻视,因为在乎所以否认,这别扭的爱情观,应该只有日本这样的国家独有的吧。 喜欢云雀的春琴,我想定是将它比作了自己,失了眼睛,也就失了“切云”的心,幼年失明的春琴一定是寂寞的,世间所有美好都定格在了9岁,这对一名少女是残忍的,四方的院落就是春琴的牢笼,佐助是每天短暂打开的笼门。 这个故事很短,短到一小时就能读完,但谷崎润一郎的描写在短短的一小时,带我切换了无数有画面的场景,在三味琴的学堂里、在搀扶的路上、在云雀直飞的阳台上、纱幔低垂的内室里,是一场唯美又扭曲的爱情。

  《春琴抄》读后感(四):她和他的故事

  

这是一个只有她和他的故事。

《春琴抄》真的让我震撼到了。我闭上眼仿佛拉开了他们的门,从门隙中看到他们的故事,讲真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回到颐和园和戏梦巴黎的感觉,他们自己一场戏,谁也进不去他们的世界,我可以对于佐助的痴情,他对春琴病态迷恋让自己极度卑微感到同情,同时又觉得他也是相反的操纵者,他让春琴日渐病态,自大和疯狂,某种程度就是他纵容的,从他刺瞎自己,进入到春琴的世界后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人对于情感的各种各样表现,而且往往里面没有逻辑,但是恰巧因为没有逻辑,才让人觉得可怕。春琴对于佐助什么感觉呢?我觉得也有爱的存在,她需要一个对她百依百顺的人,她幸运也不幸,我对她的感觉也是非常复杂的。我讨厌这样的人,自私自大自以为是,但是我又觉得一个这么美丽的人,为何能如此扭曲?有才艺为何又如此逼仄?看完觉得日本的文化从中能多少窥视到,像是和服,窄窄的,一步迈不大,但是步履轻快,他们的表面内敛,可是就和脚步一样快的让人抓不住。

  《春琴抄》读后感(五):春琴抄

  

评分不能发了,想想熬夜读完的,总要留下一个记号。

唯美吗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春琴天资卓越、容貌动人,但她的一生却葬送了佐助(舔狗)的一生。

可能会说,佐助都是自愿的,但春琴或多或少总有些pua在里面。

佐助说白了只是一个活脱脱的工具人,或许我是说或许,应该一生都没有得到春琴的正视。

包括他们第一次时,生下孩子时,遭毁容时,佐助失明时。许多事都是可以细品的。比如说佐助失明时,没有关心,而是询问真的吗?真的吗?真你个头啊。

春琴这种具有高贵艺术气息的人却也终究难免落入俗套,且她不敢直面真实的自己,将自己或许存在的感情埋葬心底,为了面子,自己的面子,家族的面子。令人费解。

如果评分的话7/10

可能是因为我熬夜粗读的吧,也可能是我艺术审美不行吧。

  《春琴抄》读后感(六):春与虐。

  春琴抄最初发行于1991年,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二十多年来,增译再版无数,而各个版本的春琴抄要当属这一本最华贵优美,多年来,此本春琴抄在众多读者心中早已成为经典,其中,春琴抄的题材属于那种极其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种文字在日本文学中已然形成一种流派,这种流派与普通都市言情爱情故事要反差很多,这种爱情故事是一种虐恋,是那种让读者读着读着就肝肠寸断的文字,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下完成的阅读,这种凄美的故事,加之此译本语言翻译之精美流畅,春琴的任性和佐助的痴爱仿佛一纸书画一样跃然纸上,春琴的美和佐助的痴,感染了岁月,流淌着芳华。尤其是眼盲的春琴遇到了心盲的佐助,其甘愿在心爱的春琴毁容后,也不顾后患刺瞎自己的双眼,让春琴最美的容颜永驻心中。春琴和佐助两人亦师亦友亦主亦仆,在没有光和亮的世界中感受彼此的爱,这绝非正常人能感悟的人间大爱,凄婉动人,这种美学,在日本乃至世界都广为流传。本书是精心的装帧,拆开书封,一股皱纹纸的清香随即飘来,令人爱不释手,翻开书页,其书籍的纸质犹如抚摸肌肤一样,这种极致奢华装帧配上极致的艺术美感,使得此书拥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谷崎润一郎不愧为美学大师,日本文学界的先驱人士,也希望中国能出现如此作品。

  《春琴抄》读后感(七):她自卑 生来自卑 在爱里 尤其是

  这个版本的《春琴抄》很薄 (虽然我也没读过其他版本) 读完它不需花费很长时间 但实在地 我能读到一段荡气回肠又不乏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有人评价春琴 “她对待佐助的方式近乎于虐待” 她对佐助没有在爱情里应有的甜蜜的对待 可正是如此 我恰恰认为她爱得卑微 况且她经历毁容之后 唯一不愿让人看到她褪色的花容月貌的正是佐助 其实 她是一个自卑的人 在爱里 尤其是 她的高傲和自负不过是为了尊严的最后伪装 而佐助为了不让春琴难过 其实 更多地 是为了不让自己心伤 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成为后天性盲人 佐助求仁得仁 他并不难过 反而心喜于自己终于和春琴来到了同一世界 一个依靠触觉生活的世界 他说 “就算老天爷让我重见光明,我都会拒绝!师傅也说过,盲眼人可以体会明眼人从来体会不到的幸福” 对此 他甘之如饴 甚至是享受 读到这里 我才真正明白了几分佐助对春琴的爱意 他对她的爱远比我想像的 远比我所能理解的要更深要更沉重 “佐助对春琴则是近乎宗教式的膜拜” 我终于能够理解 他们一生并未结婚 笔者透露是春琴封建上流社会的观念所致 可我倒觉得 这另有一番深意 无论何种原因致使他们未成结发夫妻 而我觉得 也许这正是最好的结局 爱情这方尤物不需世俗的一纸来证明其深重 曹曼的翻译干净利落 无何赘言 (虽然我没读过其他译本) 也正因此给读者诸贤带来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解读 也正因人而异才格外有趣 最后分享此书我较为喜欢的一句话 “究竟失去视觉的爱人有多么享受触觉的世界呢?也许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春琴抄》读后感(八):无题

  

《春琴抄》真的让我震撼到了。我闭上眼仿佛拉开了他们的门,从门隙中看到他们的故事,讲真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回到颐和园和戏梦巴黎的感觉,他们自己一场戏,谁也进不去他们的世界,我可以对于佐助的痴情,他对春琴病态迷恋让自己极度卑微感到同情,同时又觉得他也是相反的操纵者,他让春琴日渐病态,自大和疯狂,某种程度就是他纵容的,从他刺瞎自己,进入到春琴的世界后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人对于情感的各种各样表现,而且往往里面没有逻辑,但是恰巧因为没有逻辑,才让人觉得可怕。春琴对于佐助什么感觉呢?我觉得也有爱的存在,她需要一个对她百依百顺的人,她幸运也不幸,我对她的感觉也是非常复杂的。我讨厌这样的人,自私自大自以为是,但是我又觉得一个这么美丽的人,为何能如此扭曲?有才艺为何又如此逼仄?看完觉得日本的文化从中能多少窥视到,像是和服,窄窄的,一步迈不大,但是步履轻快,他们的表面内敛,可是就和脚步一样快的让人抓不住。

佐助用一种可怕的“粘稠剂”和春琴粘在一起,很短篇的故事,却越想越多。

这本书我买回来很久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看,反反复复进不去,今天终于读完这个小故事,却让我无法平静。我很难和佐助对话,很奇怪,书名叫《春琴抄》,写的视角也不是佐助和春琴的视角,但是我却用的佐助的“眼睛”去看这个他的世界,好几次我俯冲能看到一点,但是又给我盖了一层纸,好神奇又很让我不舒服的阅读体验。

恰恰,我爱这种体验。

  《春琴抄》读后感(九):藤蔓一般纠结的爱,极致的爱

  特定时代里,特定之人的爱情常常让人感叹。谷崎润一郎的中篇小说《春琴抄》中,明治时期的富家肓小姐春琴与仆人佐助之间的爱情便是其中的经典一例。

  《春琴抄》并不长,不过五万字,然而故事内敛生动,人物的寡言少语中压抑的情感喷礴而出,让人动容。手中是201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版的《春琴抄》,装祯很好,黑色硬封配有褶皱有质感的纹理,非常精美。有人常说,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克制的爱,又彼此克制不了的爱,便是小说中的春琴与佐助——或许这就是他们之间最极致的爱。

  肓女春琴自幼有音乐天赋,家境富裕,一生可谓衣食无忧。然而天妒其才,小小时眼肓,又兼性格敏感,孤高骄傲,无友,无亲近之人,唯有音乐相伴,也唯有音乐聊以解忧。回过头来看幼年时的春琴与佐助,春琴是脾气难伺候的大小姐,佐助是大她四岁的小学徒。佐助原本和其他仆人一样,什么都要干,但有一天春琴要求“让佐助来”,从此只佐助一人能牵春琴的手,由他一人引路。最初不过是因为春琴认为佐助“最守本分,从不多嘴”,但长年相伴,贴身服侍,男女情意终显。当然,也有人说,是因为敏感少女春琴意识到大他四岁,当时已是十四岁佐助的情意,内心愉悦。这里也不能不说少女春琴的“矜持”与“任性”,甚至这“任性”里还带着少女固作的小小刁蛮。热了,冷了,快了,慢了,略有偏差都不行。只是爱意萌萌的他们一个愿打,一个原挨,甘之若怡。

  倘若不是在明治那个等级分明的时代,而是当下,估计就是两小无猜,顺理成章的一对有情人。可是,富家女与穷小子,主人与仆人的身份终究束缚他们终生。后来虽住在一处,却终生未婚,生的孩子也送往别处。藤蔓一般纠缠着的人生,春琴58岁时因病去逝,佐助虽然活到83岁,可他后来自己刺瞎双眼,最终和春琴一样。这样的爱情让人唏嘘。

  小说中除了这对恋人的各种不同寻常之处,再就是春琴非凡的音乐才华与见解。佐助好琴,向春琴学艺,春琴异常严厉,常常动辄打骂。是为严师。而春琴在开琴舍教其他徒弟学琴中同样分外苛刻,让人痛苦。她借小鸟道乐比拟琴道,多次告诫佐助“要在琴艺上有所成就,必须咬紧牙交默默忍受一切苦痛”,春琴好养鸟,也唯有放飞云雀时,才有一丝舒心笑意----那一刻,放飞的其实也是她自己。

  春琴原本是个可怜又可嫌之人(虽然富有才华),但她因为有了佐助全身心的爱,这一生算是得偿所愿。

  《春琴抄》读后感(十):在人类创造的精神世界里,物理消灭如此微不足道。

  看完了《春琴抄》 心里自然就浮现了一句话,爱是一门宗教。 痛苦与甘愿只取决于信与不信,和要不要信下去。 信念的威力其实就在于神不能救你,可是你自己能救自己,在人类自己创造的精神世界里,物理消灭是如此微不足道。 这个想法我不是看了以后想到的,在我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我都在想神明/光明的爱人/伟岸的父辈,这些角色,都是一个终生不得显迹的“他者”,是怎么让信徒感觉到幸福的。而我复觉得“信仰得救”这句话是真的,虽然它听起来无比接近谎言。因为人在逐神的过程中,自己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对万事万物都能合理化到【神】身上的解读模式。

  然后这个解读模式让他们决不会崩溃,怀疑,不甘,省去了大量情绪成本。

  也许有人觉得这本书的畸恋写法很恶心,一个傲慢无礼的大小姐春琴和一个愚蠢舔狗的穷小子佐助,但是作者并没有一点点合理化,钝化二者的冲突和暴力,打算把它写成一个凄美的爱情,而是非常诚恳地展现了所有的鲜血淋漓的场面,神和信徒之间的“神性”与“魔性”的倒置是非常精彩的。 我总觉得我这个人始终有一个暗面,小时候总觉得全天下也许只有我一个小孩很卑鄙很奇怪,如果说给别的小孩听我一定会被嘲笑。 比如我小学一年级就觉得数字有颜色,我听到3我想到黄色,9是深蓝色,8是蓝紫色,气味也有颜色,甜是粉色,酸是绿色,辣是红色,苦是黑绿色。 人的性格是一种触感,有的人是麻花,有的人是面坨,后来六年级学了通感手法我才知道我的感官里已经自行悟到了修辞,只是我的文学水准没有跟上,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创造通感这个词的人也是,我不怪,要怪一起怪。 后来成长的时候我的脑子不断开始自行悟到事,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学说,因为我发现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人的用途】来规定,比如温度可以根据人的体温来划分标准,比如一段时间是按人的寿命来规定长短快慢的,而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为了我自己】来解释,比如你见义勇为,那是因为满足自己的保护欲,后来学了哲学我才发现这是古希腊哲学中【人是万物的尺度】里讲的,我重复了先人的谬误模型。 但其实我今天真正想说的是,我就是一个脑子里无时无刻不装着八万吨想象的人,看着身边人们都心无庞碍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有时候也会很恐慌,万一真的只有我有暗面可咋办啊。 真正让我狭隘的童年人际和逼仄的表达范围中学会与自己和解的是文学作品,它里面写着很多和我一样的,但是我身边没有人这样的感受,我知道他们存在,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遥远的安抚,很久以前在社交平台账号上我曾经写过文学对我来讲是一种召唤,和我同样的人,只要看到我的文字,他就能懂,他会来找我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