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6 03:2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是一本由[英] 斯蒂芬·康威(Stephen Conway)著作,悦读名品 |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一):我竟然读用不着写论文的历史书……

  之前和朋友交流,我们谈到读一些自己不擅长领域的书有什么用。朋友给出一个回答,他认为,我们在这本书里所遇到的陌生的词汇、事件,到下次遇见时就不再陌生了,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或许就是被这样的话解惑,一个挺向往“博古通今”的历史盲选择开始读一些相关题材的书。这种情况下,一部好一点的、薄一点通史读物是比较好的选择。

  这本两百多页的简史的确内容不多,更像是一部论文的容量,但作者在它的观点上讲演得比较清楚,亦即美国独立战争如何是一场世界性战争以及英国为何不是败者。

  独立战争的世界性在于法国、西班牙的波旁王朝选择帮助美国独立,以此牵制、削弱大英帝国。虽然书的副标题是“一场造就了美国的战争”,实际上作者的关注点一直在英军、英国。这种选择,在我看来,很好地把这场战争复杂的关系、多重的制衡显现出来,也能顺利地进入结论的探讨:英国失去了13个殖民地,却在更大的范围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可能。在这样的视角下,这场战争所显露出来的帝国对殖民地的“再分配”斗争意义更强烈。

  本书对于独立战争的缘起做了美国人心态的解释。作者显然认同美国民族对于自由平等的坚持,认为抗拒威权的美国人自认是英王的子民,而当征税等问题出现,心理的落差更加巨大。我在书里看到的是,一些事一旦开始了,便回不了头了。

  “疾病”这个词反复出现,具体的疾病“败血病”只出现过一次——那些远在异国,或跋涉于大西洋的士兵们有着不止一个敌人。死一个人、两个人,与几百人、几千人,反而前者更让人沉重。生命在数字面前失去了重量。作者曾写类似一句:但这就是一场战争。作者写的“平民”一章,提到了那些远离战争的人如何在阴云下生活。

  全书的最后一段大致是这样:作为失败者的英国在冲突结束后的处境,并没有如何不佳,不仅没有失去旧式帝国主义的好处,甚至比以前还更庞大。而表面上赢得胜利的国家在后续几十年多经历的发展就没那么幸运了。即使美国也不能被看作是一个不可争辩的胜利者,它的政治独立掩盖不了经济上依旧是原来母国殖民地的事实。

  一场战争的后续并不是名义上的输赢可以决定,比如七年战争后立即与原本的敌人美国并肩的法国政府,在面临随后国内的革命时后续乏力。

  作者的观点对于我继续阅读历史是一个提前警告。

  最后提一下,装帧很好看,但略重。开篇梳理的“大事年表”很有用——读完书再看,终于不再陌生了。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二):有关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简史》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1775年—1783年,这场战争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英属北美之外。从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到宣告了美国的诞生。1782年11月30日.英国新政府与美达成停战协议。1783年9月3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巴黎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12月16日晚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示/威者们乔装成印第安人的模样潜入商船,将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以此反抗英国国会于1773年颁布的《茶税法》。这次事件最终以英国国会陆续颁布了五条《强制法令》,作为对此事件的回应。英国国会与殖民地的矛盾也逐渐加深。 1775年4月19日,在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的美国独立战争,这标志着这场战争的开始。 也很快的席卷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使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火迅速传播,在战争的初期当地的武装力量一度被英国的海军以及军事攻势所压制,一直处于下风。 之后的几年从1779年开始,南方的主战场,美军以弱胜强,美军在与法国陆海军的合作中,控制住了沿海的重要地区,同时展开了游击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美军以游击战和游击性战争为主的方式,在南方战场与英军周旋,在长期的消耗中,英军已逐渐变成强弩之末,最终不得不放弃对南方的控制。最终这场战争以美国的独立宣告结束。 这本由阅读名品出版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的作者是斯蒂芬·康威,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学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18世纪的英国和爱尔兰,尤其是他们在全球的领地问题。斯蒂芬出版著作涉及英国战争与社会,爱尔兰和北美,以及英国和爱尔兰与欧洲大陆的关系问题。目前正致力于大英帝国在18世纪对欧洲大陆所作贡献以及欧洲18世纪帝国合作的研究项目。 作为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的其中一册, 这本书中出简明的叙述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对于之前只在中学课本上看到过一章带过的独立战争的历史的我来说, 这篇文章可以作为补充的知识来了解了, 同时由于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特地画了一张时间轴的事件图,这样更能加深印象。 关于这场独立战争,对美国的经济产生的影响, 以及参与到这场战争的其它几个国家的影响文中也有相应的说明。 作为历史简史读本,这本书没有特别冗长的段落描写,也很清晰的让读者能了解到整个战争的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三):一场英国内战,引发英法对战,最后缔造北美独立

  18世纪,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便不断提高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大不列颠王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反英事件屡见不鲜。随着波士顿惨案和波士顿倾茶等恶劣事件的发生,1775年4月19日,殖民地爱国者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顿打响了反抗的枪声,并迅速传遍北美大陆,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而《独立宣言》的发表更是极大地动员了一切革命力量,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对争取独立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我想对杰斐逊来说,他这辈子最杰出的成就中,必然包含了在《独立宣言》中写下美国革命最响亮的几个字——人人生而平等,而这一信念也成为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对美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对独立战争的了解或许仍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对于战争发生的背景、始末以及历史意义都还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时过境迁,如今的我们难免会好奇独立战争爆发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直到看完手边这本《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我才对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有了详细而全面的认识。作者斯蒂芬·康威认为,这场斗争不仅仅只是一个局部冲突,而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一场规模庞大的斗争。出于这种思考,作者大胆地采用全球化视角,将这场冲突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纳入进欧洲强权之间的全球化战争。 也就是说,在这个巨大的利益链条(战场)上,北美13个殖民地充其量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环,而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之所以会接受美国的外交政策,借用国际矛盾来施以援手,其实归根究底还是想来分一杯羹,从中获得最大的殖民受益。所以我们不要再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纯粹的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更应该清楚的知道,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英国内战。可以说,当时的英国遭遇了历史上最为孤立的一个时期,先是殖民地联合起来造反,再是老牌劲敌的干扰,从整个北美蔓延到整个欧洲,最终演变为全球的冲突,英国也不得不面临着严重的入侵威胁。 书中揭示了战争的深层原因在殖民时代早期就已经生根,此后它广袤的根须也在不知不觉间遍布各地。显然,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是内战的必然结果。若是单纯从英美关系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北美独立问题,实在太过狭隘与片面,我们应该将视线放长远一点,看作大英帝国整体的内部政治,并把整个社会环境纳入更宽阔的视野,再结合各国情况做进一步思量。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四):造就美国之战——《美国独立战争简史》

  造就美国之战——《美国独立战争简史》

  众所周知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场反对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775年---1783年,不客气的讲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标志着美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同时对法国革命和拉丁美洲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美国的这场战事是民族独立的开始,也是一场资本阶级的革命。

  斯蒂芬·康威的这部《美国独立战争简史》全景再现了那段历史,通过他手中的笔我们可以全面细致的了解那段历史。那是一段残酷的战争,一场殖民地解放的斗争,这场战争影响了后来的世界格局,这场战争所具有的非凡意义,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变革。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这场独立战争不是一场武装战胜另一场武装的简单故事。英国作为原先的统治者通过这场战争开始没落,而美国独立以后又借助两次世界大战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而原来的英国则开始了一场缓慢不可避免的衰落。

  战争在1745年的4月19日于波士顿打响,这标志着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的帷幕,这八年的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而这部《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从多方面向我们进行了一个论述,它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着手。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大事年表,每一年,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加速变革的推动力。1775年英军和殖民地民兵发生冲突,同年5月美军占领了提康德罗加,这一年战事不断。

  独立战争史历来不缺少学者研究,在那段历史中淹没了太多的真相,而斯蒂芬·康威的这部《美国独立战争简史》则向我们每一个阅读的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时间坐标。从最初波士顿倾茶事件,到保罗·列维尔骑着马去提醒新英格兰人预防英国红衫军的入侵;从美国人在邦克山战役所遭受的苦痛,到最终在约克镇击败英国,这一系列的战争成为了美国民族身份的特色。历史的滚滚洪流依然在向前行进中。

  在这本专业书中,我们可以对这场战争做详尽的了解。这一切都得益于斯蒂芬·康威的专业,他本人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学教授。他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是淋漓尽致。他以独特的视角将这一次战争放大到全球的大视野中。这部《美国独立战争简史》是全球历史学著作之中的典范,他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那一恢弘盛大的历史场面。独立战争就是一场造就了美国的战争,这部书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史实,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抗争史。

  战争在破坏也在建设,独立战争成就了美国今时今日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可以再阅读这部著作的时候看历史上风起云涌的时刻,政治与文化的冲突,献血和牺牲成就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而美国的独立战争看似偶然性与戏剧性,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那更是一场必然!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五):全新视角解读美国独立战争

  我在阅读这本由悦客名品出版发行的斯蒂芬.康威著作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之前,一直认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仅仅是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北美人民的抗争仅仅是为了争取自己的独立,争取自己的利益。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到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声,我始终以为这仅仅是北美人民想要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但是通过阅读斯蒂芬.康威这本著作我却对这次的美国独立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

  斯蒂芬.康威仅仅用了短短两百多页的篇幅,运用全球化视野,却全面崭新地呈现了我们之前所不熟悉的美国独立战争全貌!这本书非常清晰地给我们讲述了这场所谓的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主要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西班牙及荷兰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英属北美之外。同时,许多印地安人为双方打仗。所以说这场战争并不仅仅是北美人民保卫自己利益的一场抗争,而是一场全球化的涉及欧洲、非洲、加勒比地区、地中海地区以及印度。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斯蒂芬.康威将这场战争视为一场政治和文化的冲突,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地将这场搏击全球的战争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读者重新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并对这场从1775年到1783年进行了八年的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和影响阐述得简单明了。

  其实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早就有了根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语言,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识日趋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从1770年的波士顿惨案,到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再到1774年颁布的不可容忍的法令,到1775年殖民地爱国者终于忍无可忍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声反抗的枪声,从此拉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

  本书对这场战争的叙述不仅仅限于北美殖民民众对于英帝国的反抗和争取独立的斗争,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崭新的视角,从强权的欧洲政权之间地帝国之争,以更大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宏大的战争画卷。让无论是研究欧洲历史的学者还是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都可以将这本书读懂,这本书看起来浅显易懂。让读者真正了解到美国独立战争并不是一场局部冲突的战争,而是一场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波及全球的一场战争,帝国之间的利益之争。

  可以说这是一本全面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书籍,无论是书前面的大事年表和主要人物介绍,还是每一章节后面的注释,都很温馨地给予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地去解读美国独立战争,所以说这是一本全新独特视角解读美国独立战争的书。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六):美国是如何诞生的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是这样讲的,一个美 国人嘲笑中 国 人,动不动就谈自己国家几千年的的历史文化,中国人说:“你倒是想说,可你们都还没个几百年呢。”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能在短短二百来年完成从建国到世界霸主地位,其实力确确实实摆在那里。那么,美国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到霸主的地位呢?这还得从它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那时候说起。曾经作为其殖民者的英国,估计也是想不到,美国能走到这样的地位,都是从那场独立战争开始的。

  18世纪的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其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加重殖民地税收,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人民在殖民者的压迫之下,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反英事件屡见不鲜。随着波士顿惨案和波士顿倾茶等恶劣事件的发生,1775年4月19日,殖民地的人民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顿打响了反抗的枪声,并迅速传遍北美大陆,这就开始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第二年,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更是大大地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对争取独立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然而,这场战争却远不止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所看到的那样简单,在18世纪英美历史问题研究专家斯蒂芬·康威看来,这绝不只是美英争斗的零和博弈,而是牵涉全球的“多国演义”,他经过多年研究,力图展示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全新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在他的帮助下,以国际化视角解读美国独立战争,而不是只限于双方你输我赢的狭隘阐释,这场斗争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区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新国家的故事,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局部冲突。相反,它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一场规模庞大的斗争。13个殖民地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战场中的一条战线而已。在这个巨大的战场上,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每一个超级帝国都希望能够获得最大的殖民受益。也使我们终于能够摆脱卡尔·贝克尔(Carl Becker)提出的那个著名问题:美国独立战争,到底是应被看作一场关于地方自治的战争更好,还是一场关于争夺本土统治者地位的战争更好?相反,康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全球化的美国革命,它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而且在许多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独立战争,不单单只是因为一个国家而生,而是周边国家、英国的挑战者们、甚至是全球环境下的一次大变革,这场八年的战争不仅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更是一场政治和文化的冲突从伦敦的大臣,到广袤战场上的将军;从为自由而战的非裔美国人,到呼吁结盟的美国土著居民,再到寻求安全与稳定的妇女——在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直面血腥的“暴乱”与伟大的战略,了解到美国独立战争的方方面面。

  单就一本史学书和通俗历史读物而言,我觉得斯蒂芬·康威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详尽的史料相辅相成的情况下,还能有非常高的可读性,着实不易,推荐各位希望了解美国历史的朋友看看。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七):莱克星顿的枪声,响彻全球

  美国独立战争,一个响彻世界史的名字,无论对那段历史是否有过了解,这个词组都清晰明朗地刻在全球人的记忆里。

  望文生义,一直是人们理解一个并不熟悉的事物的首要途径,随后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美国独立战争,始于莱克星顿振聋发聩的枪响,终于英美和平条约的签订,这一整个过程,都是美国人追求独立的事儿,似乎不再涉及其他东西。最多,加上当时的帝国主义列强英国。

  包括这本《美国独立战争简史》的封面上,也打上了一行字:“1775~1783,一场造就了美国的战争”。

  诚然,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影响最大的必然是美国战内战外的人民,因此美国历史学家倾向于将它称作“革命战争”,“他们要么将它当做是一场争取独立的战争,因此,战争不过是这场革命的一个附属部分而已;或者,将它当做是一种变革体验,作为革命本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学者们,除了极少数例外,都认为这场冲突基本上就是在美国、为美国而发生的”。但事实上,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并强调这场战争的全球化视角,则能够让全世界的人们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接触并了解这场不仅仅造就了美国,也改变了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历史事件。

  而骑墙观望,对于已经离那段历史非常遥远的现代人而言,可以说是最好的回顾手段。

  在一开篇,斯蒂芬·康威就明确了自己撰写这本简史的目的和角度,他所关注的不再是“莱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的起草”和“和平条约”,而是纵观全局,从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关系最终破裂的原因写起,细数整场战争的多个阶段,包括在1775~1777年末法国、荷兰等国家尚未卷入战争的第一阶段中,英美双方为表明自己事业的正当性而竭力获取他国支持的举措,剖析后期战争规模急剧扩大促使多国外交手段的变化,最后着眼于美国独立战争对各地人民造成的影响,探究这场战争给不同的参展国家留下的遗产。

  在此前已经出版过关于独立战争的著名书籍的前提下,斯蒂芬·康威在这一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地位,也因此,他所能获取的资料、所站的角度、所汇集的众多学者视角,是其他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短短200页的简史,虽然无法完整地将美国独立战争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在读者眼前,但却开启了一扇琉璃打造的窗户,让读者得以一窥震撼人心的历史面貌。

  更为有趣的一点是,斯蒂芬的文风非常诙谐,整部作品并不是学究做出的原始材料的堆叠,更像是历史小说家撰写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就好像给胜利的蛋糕再加上一层甜蜜的糖衣一样,12月13日,英俊的青龙骑兵发动了突袭并抓住了查尔斯·李(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军副司令、少将)”“但英俊所抱的那将是一个‘安静的冬天’的期望,不久就破灭了”,类似的句子在作品中并不少见。有时,你甚至能从这些措辞中,看到斯蒂芬对于这场战争不自觉流露出的看法。

  在趣味和夯实的历史信息共存的情况,莱克星顿的枪声,在今天仍将响彻全球。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八):《造就美国的不止是一场战争》

  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打响了莱克星顿的第一枪,甚至这声标志着当今世界最强大国家独立之战的肇始枪声究竟是来自英军还是美军也已无从考究。然而,这声“未必会必然发生”的枪响,却掀开了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的篇章。

  将美国独立战争放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是斯蒂芬•康威在其著作《美国独立战争简史》中所要尝试的新的研究方式。这场发生在英国北美殖民地上的战争,不仅仅是新移民为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而进行的反抗战争,它更是一场国际政治经济话语权的再分配。无论从战争对于“日不落帝国”版图的影响,还是从参战国的数目上来看,我们都不能仅仅的将这场战争定义为简单的局部“内战”。

  首先,从交战双方的主体——美英两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北美殖民地的脱英诉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酝酿已久。英法“七年战争”在北美地区的争夺,在意识形态上培养了殖民地人民反抗权威的意识。同时,英军对殖民地本土伙伴的轻蔑也让北美移民们认清到了自己在大英帝国中次等公民身份的现实。而随着大英帝国殖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北美殖民地在更大体量的帝国版图中无疑降低了话语权重。而英国议会在“七年战争”之后在北美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不断的侵犯殖民地的经济利益和自治权利,这也进一步撕裂了英国本土与北美殖民地的“手足之情”。最终,一场大英帝国内部的分裂之战无可避免的打响了。

  战争开始之后,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列强相继不同程度的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来。特别是法国的参战,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当然,事后来看,想要急于削弱英国这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势力的参战动机似乎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选择。但在一个帝国主义争霸全球的动荡年代,敌人和朋友都很难保持绝对的界限。

  当然,诸国列强的争夺远远不会局限于北美当地,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都处在了一种被反复易权的状态中。而在战争中及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是西方列强重新分配殖民地统领权的碰撞期。这些对全球局势的影响也正是斯蒂芬•康威将美国独立战争放到全球视野下重新考量的重要依据。

  另外,作为现如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造就今日美国的可不仅仅是一场战争。它从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里继承来的议会制度,带有天然的自由基因,这既是当初北美殖民地寻求独立的自然禀赋,也为其将来的壮大和强盛奠定了制度基础。早期殖民地的议会制度,既继承了英国议会制度在平民参政方面的优势,又摆脱了英国本土的王权控制。而战争初期社区委员会的建立,更是加重了这种民主色彩。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直接决定了其参战的积极性,战争中小股民兵的游击战给了英军极大的困扰,民众独立意识的苏醒也就决定了战局的走向。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梳理这场美国独立战争(或称美国独立革命),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酝酿已经成熟,战争的爆发和结果都有其偶然性,但如果我们将其放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来看的话,这场战争不可避免。而至于美国本身,如何在世界众多殖民地国家中脱颖而出,成就今日之美国,其政治自由方面的基础准备自是功不可没。美国独立,它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

  2018.3.8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九):另一个视角的美国独立战争

  在现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近几年市面上“简史”、“极简”的书籍层出不穷,《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虽叫简史,但并不简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它并不在于讲述编年史,作者斯蒂芬·康威更希望从大历史观和社会学方面,另辟蹊径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也让人们更多的思考发生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根源。

  全书分为导言和六个章节,导言前有1607—1784年的大事件年表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的简介,对于非历史学研究的一般读者而言,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认识,当然如果想把它当成一部史学专著来看,还是要多做一些功课。

  导言中作者非常清晰打表达了自己的写作观点和思路,以全球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场对美国而言意义非凡的战争,他更愿意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阶级这些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基础、经过、结果以及对英国、美国、欧洲乃是世界的一系列短期和长期影响。

  “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作者在第一章中着力铺垫导致发生这一事件的内外因素。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大历史观和美国人反抗的根源。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北美是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德国等欧洲人移民而来,而这漫长的移民时光,这些人复杂的宗教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利坚民族,他们所崇尚的高度自治的精神。而随着七年战争结束,英国越来越重视北美殖民地的管理,越来越希望殖民地成为其财政收入的巨大来源,其通过总督管理的政治制度和不断推出的税制变化的经济手段,也越来越与美国的独立精神相左,最终爆发了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响。

  其后的两章,主要是对战争的记述。第二章讲得是1775年春到1777年末纯粹发生的美国本土的战争,包括英国在北方、南方的军事行动,华盛顿等领导的美军的抵抗和进攻,《独立宣言》的发表等。第三章则讲述了1778法美结盟后,一场单纯美国独立战争逐渐演变为欧洲强国间,涉及北美、欧洲、加勒比地区、西非、印度等地区的世界性战争。作者通过这两章的讲述,力图为一些问题找到一些论据,比如为何战争初期英军占据优势而未把叛军消灭;《独立宣言》的发表到底有何意义;孤立无援的大不列颠为何还能在战争结束时保全最大的利益等等。

  第四章主要讲“平民”,这是一般历史中所不会关注的点,但作者把他单独成章。残酷的战争对统治阶级而言,其利益影响甚微,甚至还可能大发战争之财,而对普通百姓而言却有着千差万别的影响。这一章通过对直接卷入战争的人、战争边缘的人以及远离战区的人进行了着重分析。获利的总是少数人,对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苦难,甚至更深远的影响,这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情怀。

  第五章记录的是战争的结局,其中有两个大的观点。第一个就是英国虽然在北美失败了,最终承认美国独立,但他是怎样保全了除此之外的最大的利益,前面的第四章提供了一些论据,第五章做了深入的分析,而这些对战后的世界秩序,尤其是其他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二个就是作者解析了英国为何会在美国战场失败,除了士兵、距离、供给、外国参与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作者直指英国政治、经济体制,也为最后一张讲述战后的影响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纵观全书,作者小处着手,而其落眼于全球视角,对每一个细节的描述都是来支撑自己的大历史观,一部“简史”写出了新的味道,值得对历史学和社会学感兴趣的朋友飨读。

  最后要说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悦读名品”系列,采用精装帧,纸张、印刷质量极佳,字体大小适中,部分有画作插图,应该会使爱阅读的你会爱不释手。要说不足的话,个人觉得编辑可以把战争中的部分简略地图附在相关章节,有利于读者直观认识,是为小建议。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读后感(十):还可以更好

  这是一本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书,英文原著出版于2013年。按说讨论这个话题的书已经很多,讲来讲去也没什么新意了。尤其是,作者康威之前已经出了至少两本相关的大作。那为什么还要再来一本?答案可谓是:一了康威多年的心愿。

  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美国独立战争的全球性,而非仅仅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战争、以及英国宗主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的战争。这种想法和思路早在作者1990年代撰写另外两部美国独立战争作品时就已经萌芽,显然那时还不太成熟。酝酿了这么多年,作者终于可以自信地主张,这确实是一场全球战争、世界之战。说它是全球之战,除了战争波及范围和影响的全球性,还在于如果不从全球视角分析,根本无法理解北美大陆军为何会取胜、美国为何会独立。通读全书,我认为作者的目标实现了。换言之,康威成功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现实并传达给读者。

  这本书还有另一个亮点在《尾声》一章。历史并没有在战争结束、美国独立那一刻停止,相反,这场战争还在多个层面继续影响着参战各方。这一章不仅重申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全球性,而且有助于读者改变那种英国败、美国胜的简单刻板印象。这个尾巴可谓简略而深刻,甚至给人一种有必要重读一遍全书的刺激。

  但如果真要重读一遍,又会发现,它还有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要是附加相关的地图就更好了。战争多次涉及远距离的行军,追击与转移、会战与撤退等。在书中,康威也表示,北美作战区域的庞大规模也是令英军头疼的一个问题、一个不利因素。康威还将其与1840年代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850年代德国西北部作战的战区规模相比较,分别为1200英里、80英里和200英里。看数字确实相差挺大的,但还是比较抽象。查看了英文原版,也没有地图、可能也不需要,毕竟美国读者对国内各个州、各个区域相对熟悉,但中国读者就不一定了。这样对于战争的进展和困难,理解起来就差了一点点。但是,中译本其实可以做这个工作的,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地名会有变化,、区域也可能有调整。但如果有,确实会更好。

  此外,对于《平民》一章的安排,也感觉有些不对路。主要是打断了正常的叙述路线。本来第三章的《世界之战》,各国正在紧锣密鼓地打仗,然后戛然而止,讨论战争对平民的影响,然后第五章一上来又引出话题,“战争是如何结束的?”,这说明第三章结尾处战争其实还没有完全结束,然后继续分析各国之间的谈判及博弈,到最终签订和平协议。所以,这一章的安排其实是比较突兀的。当然,我不是说这一章不好。关注战争对平民的影响,本身也是阐述战争影响的全球性的一个方面,同时也符合社会史、大众史的学术潮流。内容上也是极具创新性的。但如果能与第五章调换一下顺序,并强调这场战争的全球影响还体现在平民层面,就感觉好多了。

  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小问题,都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都不影响它的学术性与通识性并重的特点。如果我的学生想要了解美国独立战争,我会推荐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