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背篓电影院》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背篓电影院》经典影评有感

2021-03-26 23:5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背篓电影院》经典影评有感

  《背篓电影院》是一部由彭辉执导,张先令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篓电影院》精选点评:

  ●我看过彭辉最好看的一部纪录片…他一惯的摄影风格,画面很美。

  ●色彩运用的极好

  ●

  ●对于你很感动的,也许别人只是为了生存。也许这么说有点过分了。

  ●一个乡村背篓电影放映员的祈望、喜悦和失落。现在极爱这种以小见大的题材。当年为我们放电影的大叔们,你们还好吗?张先令的形象真鲜活啊,我超爱他有事没事拉个小调唱起曲儿,词儿还有板有眼的,可以拍长片了。

  ●有心的导演!可是真心不喜欢啊

  ●3年前艺考集训的时候写过的影评还被要求读出来让大家参考呢

  ●这是一个特殊的电影院,这里上映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真实故事。

  ●失望。

  ●劳而无益

  《背篓电影院》影评(一):消失的怎么找回来?

  这是一个特殊的电影院。

  这里上映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真实故事。

  片子在开始的时候如是说。

  最近一直在找好看的纪录片。

  找了很久,终于发现了《背篓电影院》。

  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被吸引了。

  然后想起来了那部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

  看完之后,常常会想起童年时光。

  这样特殊的室外移动电影院属于哪个年代呢?

  我还很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会到邻村去看电影。

  大家坐在一个小山坡上,很享受那样的过程。

  对于那个大大的白色幕布,还有在后面咔咔作响的放映机很感兴趣。

  与其说是去看电影,不如说是喜欢那种看电影的感觉。

  背篓电影院中的张先令,用背篓背着放映器材。

  到处游走放片子,这是他的职业,更是他的爱好。

  但是最后,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电视的普及。

  张先令沮丧的心情很容易看出来。

  而他的泪是为他所热爱的事业而流的。

  那一刻,突然有点感动。

  有些事情为什么渐渐地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想要留的人却怎么也留不住。

  而现在,还是很想念那样的电影院。

  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电影。

  《背篓电影院》影评(二):背篓上的人生

  电影,承载了一代人的故事,在大山深处的小村里,一部放映机,一块幕布,每天都上演着人生。它涵盖了亲情的珍贵和爱情的美好。鹏辉导演的《背篓电影院》,记录了时代发展和乡村变迁。这不仅是新旧文化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纪录片以音乐是给人启发的,但这部影片却已同期声的方式代替音乐讲述故事。当张先令夫妇背着放映机来到其他村子时,乌鸦的叫声预示着天色将晚。而白天听到的是布谷鸟的叫声,给人以美感,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希望。这些自然音响的使用,真实的体现了乡村生活的静谧,把村民朴素生动的展现给受众,使人身临其境。除了自然音响的运用,快板的使用也别具匠心,清脆的乐声不仅将故事划分了层次,而且有了地域特色。可以说,快板是张先令不可或缺的代言品,是整部影片的灵魂。 不仅仅是声音,导演在镜头方面的运用亦是别具匠心。在调解纠纷时,对面部表情的特写展现了对自己所做的事的思索。两人牵手过桥的时候,两人手部的特写真实而又突出的刻画了夫妻间真挚的感情和海誓山盟的爱情。特写后加以对两人过桥的仰拍,彰显了两人爱情的伟大,更是对两人对肩上文化传承的敬重。全景和跟镜头的使用,一方面展现了小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是对崎岖不平的山路对夫妇带来困难的表现,更是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时代发展的理解,对将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和热爱的最好展现。 影片采用了画面加解说词的结构方式,但大部分还是以人物的对白。一句句方言在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更显村中人的纯朴。交谈声,吵架声,包括快板的唱词都是大山中蕴含的宝藏,是文化的体现,也是对将传统保留下来的期望。宣传看电影时的礼仪,用电安全,保护动物,连对妻子道歉都用快板的形式书写,这是根植于张先令内心的文化底蕴,是他人生的记忆。 电影曾经是他们唯一的乐趣,随着光纤的普及,电视进入了家家户户,张先令笑着说他“失业了”,而谁又能明白,这苦涩的笑容下是对文化的怀念,是对新旧文化之间冲突的不适应。他是难过的,就算如此,张先令依然认真仔细的擦拭着陪伴他一生的放映机,这不就是对文化的传承最好的诠释吗。面对这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更多人想留住这份情怀,就像背篓上的放映机,它透射出的,不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是对文化的敬佩。这是传承,是热爱,这才是背篓上的人生。

  《背篓电影院》影评(三):《背篓电影院》的结构

  影片是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叙事的,按照科技的发展线索组织素材,进行单一的、线性的叙事。

  本片不似《沙与海》那样选取两个家庭来做主人公,通过两个家庭的对比来揭示、深化主题。而是仅仅围绕张先令和他的家人因为电影所发生的种种事宜来进行结构。

  这么看来,影片也有自己的不同叙事阶段。

  首先是工作平稳阶段:张先令与妻子、同事共同为大家放电影,打快板儿。那时候观众座无虚席。这一阶段,导演选取了两个事件组成。第一件就是为大家放映爱国电影的工作状态。第二件事,就是前去协调邻里婆媳之间的矛盾,并为其放教育片。在第一阶段中,张先令的工作虽然繁忙,但心理上是没什么压力的。根本不需为没有观众而发愁。导演也在此阶段介绍了张的家人,及一家人的和睦。

  其次是工作困难阶段:这一时期,张先令一行人开始为电影受众减少而发愁了。所放的电影都是些老片儿,观众也都看腻了。因此,张先令开始思考如何寻找或是拓展受众群。此阶段,导演同样选取了两件事来介绍。一件是他另辟蹊径,尝试着到外村放电影,但效果不明显。另一件则是表现张先令在家庭闲置时的愁苦。工作的问题让他很烦心,开始酗酒和妻子吵架,因而和家人也闹起了不大不小的矛盾。这一阶段和第一阶段产生了明显的对比,第一阶段中,张还是个帮助邻里的好干部,孝顺母亲的好儿子,疼爱妻子的好丈夫。可这一阶段,他却变成了一个酒鬼。虽然后来他向妻子道了歉,虽然后来也遇到了难见的好事(给老人过寿),但这一切仍不能阻止时代远去的步伐。张先令的表情告诉我们,他的心事并没有了。

  最后则是失业阶段。此阶段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初介绍其六年的来的改变——张先令已不放电影了,而是和妻子开了一家毛线店。但是,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出张的郁郁不得志。第二个故事,就是村里为张先令家安光缆的故事。安光缆,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张先令却不以为然。电视的普及导致他的失业,科技的发展却没为他带来欣慰的事。所以,他苦闷地哭了。这是伤逝、是怀念、是悲痛。导演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张先令此阶段的心理。还使用了长镜头将张先令踱步时的孤寂和复杂悲凉的表情刻画出来。时间如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了。张先令背篓电影院的时代也已不复存在。最后,张先令去给小学放爱国电影。这是对他大半辈子工作的总结。以后这么放电影的机会会越来越少,直至最终消逝。

  《背篓电影院》影评(四):纪录片《背篓电影院》(编导:彭辉)

  看这个纪录片,想到了话剧《秀才与刽子手》,两者说的是同样的状况:时代的发展带走了一些行当,可是热爱这些行当的人怎么办?

  《背篓电影院》分为两个部分:1997年和2003年。1997年的张先令还干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夫妻两人背着放映器材,穿行于油菜花开的田间,趟过小溪,走过颤颤巍巍的吊桥,然后在乡间的晚上放映一部电影。电影放映前,张先令还会用快板自编自演地来一段观影告知,就好像剧场里的演出前告知一样:“……小孩子你们莫乱跑,省得大人到处找……高板凳往两边靠,不然后边的就看不好……地上有根黑皮绳,里面的电压高得很……看电影莫吸烟,烟烟熏起就看不见……”语言质朴得很,也实用得很。

  不过即使是1997年,露天电影的生意已经不那么好了,看得出,张先令的片子很有限,只是些很老的影片,反反复复地放映了很多年。

  到了2003年,看露天电影的人更少了,因为光纤入户,大家都看上了电视。张先令家也要安光纤了,他显得很郁闷。

  他酗酒,上树,做些古怪的行为,在光纤入户那天,他似乎又喝醉了,他在自家院子里踱来踱去,自言自语着倘使有人请他到城市里做影院经理,露天电影即将被电视所取代,那种失去生活主心骨似的的失落、焦躁、不安让他无法自处,就像一只突然被从非洲运到欧洲动物园的困兽,晕头转向。

  《秀才与刽子手》的结尾:秀才与刽子手都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了调整,适应了新的生活,秀才学会了卖猪肉养家糊口,而刽子手也读起了之乎者也。

  《背篓电影院》的结局并不绝望:即便有了电视,乡办小学还会请张先令去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张先令也还是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

  可是,无论是《秀才与刽子手》还是《背篓电影院》,他们的结局都太乐观了点,大家讨论下来前者更适合的结局是:刽子手把秀才剐了,成全了自己的梦想,而秀才则坚持自己为自己提前写了悼文,那是他这辈子写过的最好的一篇文章。《背篓电影院》中的故事不是编出来的,现实自然有现实的去向,不过编导选择了从一个乐观角度来结束这场叙述,那么,也容许我从戏谑的角度继续这场叙述:

  最终,电视、电脑、投影取代了一切,乡里再也没有人需要露天电影,可是,张先令却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因为在大城市里,看露天电影正成为一种流行。媒体纷纷撰文报道,称露天电影促进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张先令如今可以放映更多更好的影片,他的那些快板告知也成了那儿露天电影的绝活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