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原客》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平原客》读后感锦集

2021-03-28 02:0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平原客》读后感锦集

  《平原客》是一本由李佩甫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原客》读后感(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1、从副省长到副市长、到亿万商人、警长说到底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因为超常的机遇,获得了非速的发展,迅速摆脱了土地,构建的空中楼阁富丽堂皇。然而,由于速度过快,对于光怪陆离的新世界,这些底层兄弟们,走马观花,很快陷于迷失,一个个的“婚姻大败局”,很快将空中楼阁击得粉碎,落得一片白茫茫真干净。一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兄弟们都没有背景,一旦出事,都是系统性风险。

  2、这是一部反腐小说,但更是底层兄弟们的奋斗之路和原罪之路,看完之后,悲从中来。几乎所有的反腐小说,都是底层“爬上来的”,把着上流社会的井口看一眼,迅速落入井中。

  3、李佩甫的小说还是延续了平原三部曲的风格,着力于权力对土地上的生命力的扭曲。

  《平原客》读后感(二):温水煮青蛙

  以河南原副省长吕德彬杀妻案为原型的反腐小说《平原客》似乎脱离了虚构的想象,字里行间尽是赤裸裸的真实。当这位曾经的“留美博士”、“海归政坛新星”、“河南小麦育种专家”成为杀妻碎尸案的主谋,全然不顾二人年仅五岁的孩子时,人们看到的不是一名冷酷无情的政客,而是一个情绪激动、涕泪交流的落魄男人。 作者李佩甫似乎也在弱化这起案件残忍的细节,着重描述从专家到政客再到阶下囚之间层叠不穷的命运漩涡,这些漩涡串联着城市与故土的撕裂重建再撕裂,串联着世故人情与真理道德的博弈,串联着关系网对法理的裹挟与冲击。看似无奈的人生,其实从迈出第一步起便注定了结局。麦子黄的时候没有声音,头发白的时候没有声音,而膨胀堕落的过程也没有声音。 温水煮青蛙,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平原客》读后感(三):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

  《平原客》是李佩甫的一部透视官场腐败的长篇小说。

  李佩甫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羊的门》《生命册》等都非常成功,多次获奖,其中《生命册》就获得了2012年的人民文学奖和2015年的茅盾文学奖。

  李佩甫的作品扎根乡土,不但对中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还善于剖析人的精神世界。在《平原客》中,他一如既往地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一个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形象。

  在平原上,每个人都是来客,就像一株株植物,在这广袤的平原上生长。不知不觉间,植物就成熟了,就像书中说的那样,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每个平原客是否结出了自己想要的果,只有各自评说。平原与这些来客,就像土壤与植物,正是李佩甫关注的核心。

  《平原客》读后感(四):人会经历失败,但那是一个又一个逗号,只要你不犯罪。

  我是第一次读这种官场类的文学,说实话有被刷新认知,尽管书中讲的也只是一个层面。

  首先是我很不理解,读到四分之一的时候,我觉得他们都好自私呀,每走一步都是为自己,再往后看,就像书中里说的那样,人脸就像是面镜子,人们总是互相映照,却谁也看不见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穷尽一生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李德林说,如果他知道他的未来就是一个杀人犯的话,他用得着远涉万里,寒窗苦读么?可发生了之后说什么都晚了。 是的,晚了。 当他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他才明白自己最喜欢的是一个人坐在麦地边上,闻着小麦或青涩、或甜热的香气,那是他人生最惬意的时刻了。 问题二:他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走到了这一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去选择生活,而是被生活选择,何时上学、何时工作、何时结婚,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大多都是被推着走的,万般无奈。

  而这一切,不知何时开始悄悄的改变我们,“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头发白的时候也没有声音。” 看完之后,我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生活,我依旧不知道该如何去生活,我只能尽量让自己保持初心,守护好我心里的‘小王子’。

  《平原客》读后感(五):阳光透亮,寒气彻骨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河南作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而在河南作家这个群落中,李佩甫是地域特征最鲜明的一位。几十年来,他写了大量表现平原人生存状态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2017年,李佩甫又创作了新作《平原客》,秉承着平原三部曲的风格,继续通过剖析当代人的精神,挖掘出了平原文化掩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底蕴,揭示出了平原文化的独特生存环境以及在当下社会因素音箱下的生态状况。

  李佩甫的作品多以豫中平原上的人事为依托,或通过人际纷争、官场纠葛来反思人性和文化,或从人的现实境遇出发去探索生活的意义。《平原客》是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李佩甫从一个“花客”写起,从一个小镇的花市出发,引出了一连串的人和故事。

  《平原客》故事的核心是关于普通人的成长史和发迹史。刘金鼎由一个花匠的儿子到副市长;李德林由一个农村摆弄庄稼的穷小子到副省长;徐二彩由一个大龄未婚农村小保姆到副省长夫人;谢之长由一个能说会道的“花客”到富甲一方的集团老总。期间,桩桩故事,诸般波折,足以令人拍案惊奇。

  《平原客》读后感(六):604.19.38《平原客》-李佩甫。

  平原客:释义为平原君门下客,后泛指门客。现今社会意为拥趸,是自愿成为某一老大的附庸,平原客们共同拥护一个老大,为老大扫清障碍,实现群体内共同上升。两人为伙三人成众,老大在众人的力捧下平步青云,平原客门紧随其后,亦步亦趋。 真实,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官场上,单打独斗讨不着任何好处,要想步步高升,必须上头有人。而群体内老大有什么话是不明说的,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他日自保的手段。领导可以说的不明,做下属的却得理解透彻,把事情办到上级的心坎里,是能力也是投名状。拥趸们解决一切无法出面的难题,是耳目是手脚,老大在群体中的作用就是被利用充当下面的喉舌保护伞,像寄居蟹,各为依仗互相利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有的败落都源于不起眼的小事,都是不触犯原则的轻而易举的无关痛痒的,这是人的通病,如果一上来就是涉及原则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够坚定立场抵抗诱惑,而生活的可怕正在于温水煮青蛙,逐步加码,当你想回头,已经走出太远看不到出发地了。 李德林是有原型的,书里完整的把一个人从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到阶下囚描写出来,他从脚踏大地的农民变成飘在半空的官僚,脱离土地或者说脱离出身人最终都会脱离自己。作为关键人物的刘金鼎,他的发迹源于一份被过度解读的字条,我相信那时的李德林是真的想让他在基层锻炼锻炼,然后因为被人巧妙的揣测出了字外的意思,使得刘金鼎从此扶摇直上。 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植物静默无声,开花结果周而复始,工业文明催肥了土地,催快了几千年的自然规律,人类也被催的不知来路。

  《平原客》读后感(七):反腐小说

  打卡《平原客》李佩甫 三颗星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他的书,第一本是《羊的门》,当时简介说是中国版的《教父》。 1.解题目。在平原,“客”是一种尊称。上至僚谋、术士、东床、西席;下至亲朋、好友、以至于走街卖浆之流,进了门统称为“客”。这是作者在书的后序对题目的解读。文中几位主要人物,来自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副省长杀妻案,种花人,预审员这三位主要人物都来自于作者在平原所闻。 2.这是一本反腐题材的书。以预审员刀片为切入点,他负责查副省长杀妻案,揪出了背后文胸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可作者在后序说"从表面上看,这应是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我写的是平原的一个涉及官员的案件。其实我写的是一个特定地域的精神生态。〃,说实话,我没有读出来这种地域精神。这种反腐跟前几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有一定的相似性,反腐题材的小说,好像都是同一个套路。如果说地域精神,他的《羊的门》开头对地域的铺排描写,让人还能感知到地域精神。 3.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花客谢之长。他是一个有能量场的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场,一步步从一个花客到市里的企业家,受政府保护。做过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小说最后仍活跃在商界。文章对他的发家致富交代很简略,但可以窥见这也是一个人物。他像《羊的门》中那位住在村里运筹帷幄的老人,能办到很多大家解决不了的事情,但他还没有老人那个气场和远见卓识。 4.摘抄作者在结尾的一段内容~~~是啊,社会生活单一的年代,我们渴望多元;在多元化时期,我们又怀念纯粹。但社会生活单一了,必然导致纯粹。可纯粹又容易导致极端。社会生活多元了,多元导致丰富,但又容易陷入混沌或变乱。这是一个悖论。总之,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所谓的永恒,就是一个字:变。

  《平原客》读后感(八):平原客

  《平原客》描写的是当代知识分子身处官场后所延伸出来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导致的人性扭曲过程。李佩甫擅长在小说中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突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复杂多元性。《平原客》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一个是位高权重的副省长李德林,一个是权力的寄生虫刘金鼎,一位是不畏强势、耿直的老公安赫连东山。

  李佩甫笔下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都把他们当成“植物”来写,植物需要土壤、日照、水份、温度、空气;不同的植物吸引不同的养分,就会生长出不同的状态与品质。在故事的叙述中,李佩甫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动人心的描写手法,有的只是波澜不惊的矛盾与冲突在故事的一步步深入缓慢的进行着,就感觉一切都那么自然与平常。人是适应能力最强的动物,无论身处何种恶劣的环境,都可以坚忍不拔的活下去。但人有时候也会非常的脆弱,遭受到一定的打压,就会将好端端的人变成鬼样。就像李佩甫笔下的那位权高位重的副省长李德林。李德林不同于平常的政府官员,他有理想、有信念也有追求,虽然他是土生土长的梅陵农民出生,但他却有一个宏伟的目标,他想让全国人都能吃上白馍馍,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成为了国家首席的小麦专家,后来还担任了“农科大”的副校长与农业部的专家顾问,同时也拥有了出国留美读博的机会,最后还成为了专管农业的副省长。

  李佩甫的作品多以豫中平原上的人事为依托,或通过人际纷争、官场纠葛来反思人性和文化,或从人的现实境遇出发去探索生活的意义。《平原客》是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李佩甫从一个“花客”写起,从一个小镇的花市出发,引出了一连串的人和故事。

  “一张古铜色的脸像丘陵一样,却也棱角分明,三道抬头纹呈沟状,似有老日头晒出的底子。牙根上有陈年黑渍,那一定是吸烟过多的缘故。这人个儿虽不高,但气宇轩昂,两眼放射出逼人的光芒。”活灵活现

  《平原客》读后感(九):麦子黄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三个女人

  高中毕业后第一次写书评,从我小儿女情长的角度来看……

  李德林这个或许会成为“小麦之父”的失败一生,或许源于刘金鼎,源于3个女人,源于对理想的不坚持……

  对于他的3个女人,他和罗秋旖的失败来自于家庭背景的差距。罗秋旖是他的白月光,她崇拜他,她认为那是她的英雄,她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一直认为爱情就是支持对方变成更优秀,佩服她怀孕仍支持他去美国学习,这是大爱,是她背后的家庭支撑起的眼界……或许她本来是可以逐渐接受他的父亲,但是新婚闹洞房的陋习给她造成的巨大的心理阴影,甚至是我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也无法接受的陋习。她最后对她说的话:“你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科学家,就要切断“脐带”,切断你与家乡的一切联系,不然,他们会毁了你的。”简直是一语成谶。

  第二个徐二彩,即是李德林的家乡人,又是家乡人刘金鼎介绍的。逃不出的网,将其慢慢腐蚀。徐二彩属于心气高眼界窄的小女人,表面虚荣又无安全感,或许是来自原生家庭带来的各种不自信。后期呈现出的贪婪虚荣都是她走向死亡的原因。她的悲情来自于谁呢?自己,李德林,原生家庭?或许都有。不过,也正是她的出现,将李德林内心的陋习、欲望、人性的丑恶慢慢勾引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最初肉体的欲望,李德林也无数次的后悔那晚的开始。如果没有的话,可能她也只会是个保姆,那李德林的未来会不会又是另一番景象?

  源于对徐二彩的失望,王小美出现了。她更像李德林的心灵的港湾,一个可以倾诉,可以放松的知己。正是由于王小美不高不低的家庭,父爱的崇拜,以及合适的工作经历,让李德林认为遇到了懂他知他的人,甚至临终见面托付自己理想的人竟不是孩子,学生,而且一个不相干专业的王小美。

  李德林的腐败是一步步开始的,或许从愿意接收刘金鼎开始,所有出现在文章中的人都是催化剂……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平原客》读后感(十):李佩甫的自我突破

  第一次收到出版社赠书,算是对自己阅读的肯定,何况是本人一直都很尊敬的李佩甫。 叙述方式的改变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技术上的自我突破。以写人为主,用“人物互见”的方式推动情节。虽是反腐,并没有过多着墨于官场斗争,而是落脚在日常。 李德林的悲剧在于婚姻,第一次是文化差异,第二次还是文化差异。罗秋旖的主动追求显然带有浓厚又主观的理想主义,她爱上的不是李德林本身,而是她自己幻想出来的李德林。结婚后暴露出双方迥异的生活习惯及背后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假象撕裂,幻想崩溃,罗秋旖自己就无法面对自己的选择和向往,离婚是必然的。和徐二彩(徐亚男)的结合又像之前的翻版,只不过男女对调。李德林经过第一次婚姻失败——还有他的“小麦理论”,退而求其次,不再渴望天仙,只想找个踏实过日子的人。问题是,农村妇女又跟不上他的精神境界了。每一次,“家”都不是他休憩的港湾反而成了不堪承受的负累。还有谢之长,案件的暴露就是他倒霉的原配离婚后鱼死网破检举揭发。这件事告诉我们:娶个好老婆是多么重要,否则影响仕途啊。反之亦然。还有,我本来以为刘金鼎会和罗秋旖发生些什么,谁知这个人物真的就没再出现了。我也以为刘金鼎和王小美久别重逢后会发生些什么,没想到“让”给了李德林,只能说剧情需要。 刘金鼎对权力的攫取大概是中学被退学造成的心灵扭曲;官场上的圆滑有谢之长和薛之恒的影响。大陆的那些称谓:人大常务委员、市委书记等等,到底是什么职能,我真是闹不清楚。天生不是当官的料。 写赫连东山,除了破案,带出了代际沟通问题。后来被“卸磨杀驴”是挺寒心的,不过现实还真是如此。 每次都很喜欢李佩甫的开篇,这次写梅陵、写花客,架势依然很从容。但是读到赫连东山审“一号案件”开始,总觉得缺少细节,情节发展过于理所当然了。这让我想到同样是获茅盾文学奖的周大新《湖光山色》也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