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汉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秦汉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9 01:14: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汉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秦汉史》是一本由王子今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5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史》读后感(一):失望,像是撺的

  很失望,大半辈子的心得不能如此吧,给人的感觉就是亮点不多,用一个字评价的话就是:“撺”。如果想读还是 学术 吕思勉、钱穆、西嶋定生、哈佛、剑桥秦汉史,通俗鹤间和幸。。。。。。。。。。。。。。。。。。。。。。。。。。。。。。。。。。。。。。。。。。。。。。。。。。。。。。。。。。。。。。。。。。。。。。。。。。。。。。。。。。。。。。。。。。。。。。。。。。。。。。。。。。。。。。。。。

  《秦汉史》读后感(二):读历史,很郁闷,后来才开心

  一开始就有点郁闷了,然后越来越郁闷,因为我从秦汉的政治现象里看到了公司。我讨厌我的公司。

  我猜测,但凡集合人的组织都会变得一样,名字无关紧要,它们都是一样的,都会变得一样,都一样地令人泄气。

  我感觉,所有事情的初衷只能维持二十年的纯正。二十年之后定然是另一个样子,腐朽。

  我发现,中国字其实并不多,本也不难理解,书中引用的秦汉文字我觉得很好理解,不认识的字也不多。可我根本读不懂《聊斋》。我认字不多,没学过古汉语,文言也只是课本里的那些而已。汉字汉语怎么就复杂起来了呢?

  我郁闷啊,郁闷在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且如我过的生活相去不远。我们只是普遍地获得了更高的物质条件,人吃人依然人吃人,钱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加班的依然加班。

  所以,本不该有“人该幸福”的信条。但我们已经有了这信条。而且,还是有的好。

  《秦汉史》读后感(三):奠定中国历史的秦汉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的秦汉两代对中国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也是秦皇汉武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之一。在先秦时期之前,中国的历史进步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这对于社会来说无疑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周王朝的衰落出现了许多的诸侯国,使得社会基本上处于战争状态。和平时期寥寥无几,随着秦朝的统一全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得到了统一,无论是货币还是社会制度都统一了。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在欧洲区成立的欧盟其实就类似中国古代的周朝,都是名义上具有领导权,欧洲的联盟统一无疑就是为了避免各方面的不便,例如:一战和二战的爆发以及更久远的普法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欧盟的出现无疑是避免了这些,再者就是货币之间的自由便捷的使用,但是欧洲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最近出现的各种欧洲危机就可以看出。因为欧盟本质上还是独立的国家组成的联盟,随时都可能解散,各国之间可以说各怀鬼胎,实际取得的效果寥寥无几。对于欧洲来说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要有一个类似于秦汉王朝的集权统一的国家。

  对于秦朝,中国人最了解的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秦朝来说,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设立郡县制从过去的分封制直接变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建筑长城,治理驰道,皇帝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成型,以及军事化的管理。即使秦朝短短15年的统治,但是它的制度是完全的沿用下来了,一直到清代的灭亡。后世王朝也是在秦朝制度上修修改改而已。汉代沿用秦朝制度,在汉武帝时代基本解决了困扰历代帝王的匈奴人问题,此外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国。不但使得各国臣服于汉王朝,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总体而言,秦汉王朝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这本《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全书分为六篇,前四篇分别是秦史、西汉史、新莽史、东汉史。后两篇分别讨论了秦汉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五篇讨论秦汉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创造,兼及妇女地位与儿童生活。第六篇以“秦汉历史的转变”为主题,涉及儒风的流布与正统意识形态秩序的形成、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社会生活的节奏、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东移。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既可把握基本历史脉络,又可体会帝制奠基时代的社会文化面貌。

  本书的作者是王子今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以及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已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从作者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作者是研究秦汉史的专家,本书也根据最新的文献资料来编写,此外还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相对于一些比较过时的书籍,本书可读性非常高。对于历史爱好者,尤其是秦汉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秦汉史》读后感(四):熟悉又陌生的秦汉

  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真正大一统的中国自此形成,也奠定了后世的版图、文化、政治等基础。

  提起秦朝,便让人想起“秦王扫六合”的席卷之势,楚汉争霸的英雄故事,而大汉王朝的汉武雄风,独尊儒术,王莽篡汉,光武中兴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片段,每一个中国人,甚至对中国稍有常识的外国人都能说上一点秦汉时期的历史梗概与名词。如此看来,秦汉时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但细细想来,似乎我们知道的也就是这样的秦汉了。不是吗?我们过于依赖那些被简化、提炼的历史名词,或是深深沉浸于太史公传奇而又经典的描写中,而且还自以为知之甚多,其实不过是漂浮于冰海上的扁舟孤旅,只望见那露出水面的壮美冰山一角,隐于水面下的支承部分则远超乎眼光与想象,也是陌生的所在。

  譬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豪气冲天的铮铮誓言,似乎是楚人凶悍坚韧的表达,但其背后则是秦朝对整个关东地区人民的高压和不平等待遇,这就解释了为何是由陈胜之辈最先揭竿而起,而项羽旗下对秦朝军队报复行动最为凶狠的也是关东联军。燕赵之地虽多“慷慨悲歌之士”,但显然来自关东的仇恨才是敲响丧钟的最积极力量。

  而人们关于楚汉争霸中项羽和刘邦形象的一般认识,倾向认为项羽残暴,而刘邦仁慈,这是被“简化”,甚至是被“曲解”的信息。在《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误区的“揭露”:刘邦部队长期作为项羽麾下成分,参与了大部分屠城,并有不少独立的屠城行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刘邦屠城的暴行,并未选择隐去,但令后人印象深刻的仍然是项羽暴虐不仁的形象,成王败寇的逻辑和断章取义的选择性解读影响了人们对历史正确的认识。

  从欣赏的角度,《史记》《汉书》都是阅读的精品,作为教训、故事,二者也可以提供足够的资料,但要了解真实、宏观、完整的秦汉时代,仅仅依靠史书墨迹是不够的。虽然伟大的史家们身处信息来源不广、采集史料艰难的古代,能有如此鸿篇已属不易,但要在现在对历史作科学的正视,则必须从多方面的信息来解读和还原。

  现代历史学者们是幸运的,不仅拥有史籍作为基本参照,还有愈加繁多的科学手段用以丰富古代世界的信息,及时的考古发现也补充了史料的空白,印证史书的记录。《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一书就将秦汉时代气候、地理等方面的信息同当时社会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些纵然是历史,却又形成了立体的活动的世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则让“疑史”成为信史,使研究的歧路更少,也增添了人们对古代史家们的敬佩,而那种实物印证“流言”的快感则应是莫能形容的兴奋吧。

  也许,我们曾为文字和想象中的历史而感神秘和激动,但现在我们已有直面历史的手段和机会,当碳十四断代法确定了某个时段,当出土的残简填补和对照史料,观察与综合的方法可能前所未有,但却并没有陌生之感,它们又都重新组成了我们熟悉的秦汉。这样的历史研究超出了“历史”本身或者时空的限制,而这也是其意义所在——超越时空,了解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秦汉史》读后感(五):奠定基础的时代—秦汉朝

  公元前3世纪初,秦国用九年的时间将其他六国翦灭,完成了统一大业,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政治权力、社会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一系列将重新制定。秦与汉是奠定封建王朝的基础时代,“大统一”政治的时代,为未来的历朝历代定下了规模。《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呈现着秦与汉多种制度的历史,帝王的传奇,整个中国进入新的时代。

  作者王子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长,专研于秦汉史,曾著有《秦汉社会史论考》、《中国盗墓史》、《驿道史话》等多部作品。本书主要讲述着秦、汉两朝为未来的朝代奠定了基调,从政治权利到社会经济,从军事制度到思想文化。在这部书中,我读到的是两个朝代的“干货”,帝王的传奇,帝国的建立与扩张,制度的形成等,将封建王朝的本质展现出来。作者将史料记载穿插在《秦汉史》中,作为真凭实据,更加令人信服。另外,增加一些释词故事,如解释“七亡、七死”,同时书中加有黑白插图,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如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画像砖图,表现了当时人的生活情形,甘肃威雷台汉墓出土青铜“天马”,表现了超逸奔放的艺术精神。

  与《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相比,两本书的角度不同。《哈》以宏观的大角度来写,地域疆土的扩张,整个中华文明的趋势走向,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诞生。而本书是以全面与具体的角度来讲述历史,将每一个大事件呈现出来。与易中天的《秦并天下》、《汉武的帝国》相比,本书从从时间、事件的连贯、相关性更加强。

  内容上,个人来说分为三部分。一方面帝王的传奇。《秦汉史》中,把秦与汉的标志性人物,贡献、大事件一一理清,用史料加以证实。秦始皇统一成就帝国霸业,胡亥勾结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秦朝短暂的“寿命”了了收场。楚汉之争,足智多谋的刘邦控制关中,得到诸多能人将士的支持,建立了西汉。西汉时期,文景之治,汉武帝的霸业,对抗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之后,西汉又进入过昭宣中兴的时代。公元8元,外戚王莽称帝,西汉灭亡,然而新朝不久,大规模的民众武装反抗运动摧毁了王莽的政权,汉宗室刘秀重新实现统一,建立了东汉。东汉时期,门阀大族、外戚集团、宦官等势力影响着东汉的政治和文化。另一方面,作者呈现着秦与汉的全面性,包括政权,制度的建立,文化,军事等,同时包括战乱、反抗。如在汉景帝三年时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然而凭借着文景之政的稳定根基迅速平定叛乱。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东汉的党锢之祸,复杂的民族关系,周边各民族文化也在书中。第三方面,书中最后的一篇,将秦与汉联系在一起,从宗教、观念、精神、文化等方面描述早期帝国的生活社会风貌。

  秦朝与汉朝是帝国的奠定基础的时代。从政治制度上,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度,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遵循着,分封制并没有完全消灭,历朝历代都会有分封,西汉的七国之乱印证如此。从官僚制度,秦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汉朝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汉武帝时代的察举制成为正统的政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现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汉朝已处于第二阶段。从经济上,西汉统一了货币,使中央政府控制金融要脉。在农业上,东汉时期,田庄生产在农耕社会占据重要地位。豪强地主经济实力的根基正是大田庄。《田民月令》是东汉农学的最高成就代表,记录着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从思想文化上,秦汉开启了焚书坑儒的现象,至此未来的朝代也有效仿,如清朝。而汉朝将更多的思想、文化、艺术修复回来。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奠定了二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础,呈现着早期帝国的形象。

  《秦汉史》读后感(六):读书 | 张骞与班超:丝绸之路上的孤独守望者

  最近在读《秦汉史》,36万多字的精装本,方方正正,很厚的一本新编中国史,但是内容很浅,很好读,有点类似于高中的历史课本。内容很多都是以《后汉书》《史记》作为论点依据,按时间顺序,讲述秦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严谨但没有趣味性。

  当做历史知识普及类的书,也就看得比较潦草,在这本书里读到西汉的张骞与东汉的班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两者相差一百多年,在历史上,都曾留名于西域,都把汉王朝的威望与文化传播到西极之地。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因出使西域之功,封博望候。

  西汉初年,汉中人张骞应王朝募集,率一百余人在建元二年(前139)出发西行,计划出击匈奴。途中被匈奴人拘禁,历时十年左右方得逃脱。张骞东返,途中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一年多。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张骞以前后十三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出使西域,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关于西域的丰富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

  张骞几十年间往来于西域,通过此行,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张骞之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张骞因远行出使的经历,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的汉使多称他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传说许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张骞传入中原。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唐诗中,“博望侯”已经成为英雄主义的文化象征,并且被看作当时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诗写道:“寻源博望侯……长驱背陇头。”“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轻生殉知已,非是为身谋。”也有将张骞事迹作为某种政治品格的典范的,如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诗:胆由忠作伴,心固道为邻。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汉族,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少时家贫,但有“当封侯万里之外”之志。后弃文从军,出击匈奴、又使西域、平定五十余国,以功封定远侯。常驻关外三十余载。保护边关,维护和平,加强了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班超在西域从事外交、军事活动三十一年,他以艰苦的人生实践,推进了汉文化在西北方向的传播,他宽简为政,团结吏土,人心向附,威望甚高。

  年老后的班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请求回归中原,其中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等语,言辞十分恳切。班超的妹妹班昭也上书,请求准许班超回乡。其中写道,班超以一身转侧绝域,往来各国宣扬汉王朝的国威,至今已经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当初相随的友伴,也都已经亡故。衰老被病,头发尽白,两手麻痹,耳目迟钝,手扶木杖方能够勉强前行。汉和帝为她的言辞所感动,终于准许班超返回内地。班超于永元十四年(102)回到洛阳,同年九月病逝,时年七十一岁。

  唐人胡曾《玉门关》诗写道:“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从军行》诗:“暮雪连青海,阴云覆白山。可怜班定远,出入玉门关”。班超在西域的军事外交实践,使这一地区和中原的联系空前密切,为东西文化的交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做的是平常人所不能做的,所收获的也是平常人不能企及的。荣誉等身的背后是妻离子散,远离家国的无奈与思愁,英雄从来都是孤独的。他们都为汉王朝的文化与通商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年迈古稀,荣归故里,但英雄已老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