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煮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慢煮生活》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煮生活》读后感(一):慢“煮”,生活
我读汪老先生的文章并不多,记忆最深的就是中学课本上的那篇《高邮的鸭蛋》,以至于每逢遇见来自高邮的新朋友,都会不自觉的以鸭蛋作为开场白。对于这种刻板印象也许高邮的朋友会觉得无奈与叹息,毕竟高邮绝不仅只有鸭蛋
《慢煮生活》读后感(二):生活,要慢慢品
“人,是美的,是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读完汪曾祺的这本《慢煮生活》,会觉得时间会慢下来。书里的文字,朴素,平实,文字很生活化。
讲的都是生活中观察的花草,食物,遇见的人,发生的大事小情,统统写进来,还写的很有趣,这本书很适合周末闲暇时间读一读。
《慢煮生活》读后感(三):走进老汪的内心平静
看豆瓣排名才开始看的这本书,文风很平淡,就像是一位老者看透了红尘世俗,内心无比安稳,悠闲从容的写出这些很平淡的话语,实则有着大智慧。
真的很难想象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竟能用如此细腻的笔触写出如此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生,反之观望自己的生活难以活得像老汪那样透彻,因为一点儿事就纠结,其实有什么过不去的呢,生活是自己的。
《慢煮生活》读后感(四):汪曾祺!哈哈哈哈……
《慢煮生活》
《慢煮生活》读后感(五):但愿时间慢一点
葡萄月令
想起了小时候邻居家种的一小片葡萄,每到暑假从围墙窗户踮起脚看到一串串馋人的葡萄。邻居的爷爷奶奶会把吃不完的葡萄酿成酒,然后分给大家。想来邻居的爷爷就是个慢煮生活的人,写毛笔、画国画,记忆中他家的二楼客厅上全是他的作品。过年时的春联也是亲自写的,好像写什么书看心情,有时候是行书有时候是工整的楷书,听老爸说那位爷爷是自学的,实在佩服,在落后的小村庄竟有一个如此雅兴之人实属罕见。
而如今,那位爷爷去世了。葡萄藤不再发芽,春联也变成了买的烫金样式。也不知何时开始活在回忆里。
《慢煮生活》读后感(六):难得一杯温白开
#慢煮生活#
大热天,最解渴的往往不是冰水,而是一杯温白开。温白开,这是《慢煮生活》这本书给我的印象。
淡淡的,很舒服,让人心喜欢生。这种淡反而让人回味无穷。
散文多是记叙,写身边普通的人和事,寥寥几笔,生动有趣。有趣不简单,幽默的灵魂是真实,是生活。
议论很少,一两句而已,很短,也很温和,但并不是没有力量、没有主张。往往大音希声。
这本书可以一读再读。
《慢煮生活》读后感(七):无
1、一花一叶皆是情,看的时候我想辍学回家种田种菜,就像《小森林》那样
2、小时候印象最深的《端午的鸭蛋》,想起自己当年和邻座在课上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鸭”字“蛋”字
3、关于西南联大的描写,我联想到高三的时候每次做高考题的传记篇,很多都提到西南联大的人,又联想到《无问西东》。不知道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也想到那个年代的西南联大读大学
4、最后写的那些人,沈从文呀老舍呀,金岳霖呀梁思成林徽因呀,感觉我和他们也是朋友
5、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刻章和尚,把章给了老汪后就匆匆走了,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了出家的贾宝玉,也是匆匆地,走了
《慢煮生活》读后感(八):人生自有诗意
虽然这不是一本成功学,营销学,理财学等等,但从汪老的书里,我却读到了人生,读到了烟火气的平凡日子。
一花一草,一粥一饭都在汪老的文字里,哪怕是隔壁的大妈也在汪老的文字里。很多听起来不得了的大事,譬如说拔掉满嘴牙,在汪老看来,也是小事一桩,不会痛到打滚。
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有的人在赶着日子走,有的人在等着日子走,有的人在耗着日子走。心中有诗意的人必然也会将日子过得有诗意,哪怕小事,平常事,也能说出学问来。汪老的书是心灵的疗愈师,让我们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心灵能够得到一点喘息。
《慢煮生活》读后感(九):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要说当代汉语世界里文字最好的几位作家,沈从文汪曾祺师徒肯定榜上有名。沈派文字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全然没有常见的苦心经营,佶屈聱牙。读沈派,只觉如沐春风,舒适宜人。汪曾祺先生的这本《慢煮生活》,也正是如此。这本书真真应了罗丹那句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慢煮生活》读后感(十):胸怀乐土则处处都是天堂
第一次读到汪老的作品,应该就是读中学课本上的胡同文化了,那时惊讶于散文竟能写的如此随意且通俗大众不难理解,而时至今日印象最深刻的竟是一句:北京人一个冬天吃的白菜加起来要比北海公园的白塔还要高。从那时起,汪曾祺便成为了我心目中最喜爱的文人作家。算起来读过的和买来收藏汪老的书里面,只有这一本堪称精美,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