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读后感100字

2019-12-19 2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读后感100字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俳句300》是一本由[日]种田山头火著作,雅众文化 |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 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读后感(一):记一下最喜欢的几句

  后记里写道“某个遥远日子的身边的一件小事,你注目它也罢,风吹而过也罢,日后,会以一种鲜活方式让过去和当下结缘,让人点头微笑感叹人生展开通常都是基于某时的邂逅”,读这书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每一句眼前都有画面感,而好多都让人一瞬间回忆起某个似曾相识时刻,太妙了!记一下最喜欢的几句:水中掠影,一旅人/ 漉漉入寒山,淅淅雨(之前山中遇雨)/ 默然着芒鞋,又一天/ 行不尽,行不尽,一路青山/ 拨草寻路,有水声/ 伸腿坐,脚上落余晖我喜欢傍晚的孤独)/ 沐松风,晨暮叩寺钟(小时候有一次黎明的山顶)/ 幽人独坐,月将沉/ 摘斗笠万里无云翳(抬头望天空)/ 昨泥醉,蟋蟀一同睡(孤独中又有点可爱)/ 拂晓知佳日,孤星悬中天(前不久的月悬中天)/ 一人独生火,亮堂堂/ …,隔岸一望中(不知道为什么想到唐代的夜)/ 水声时远近,本是自在行/ 缓行布谷啼,急行啼布谷(这两句仿佛有声,美妙的白噪音)/ 静寂,一如案上尘(阳光窗台射入)/ 枕石上,白云去悠悠(躺在野餐布上)/ 壮美夕云暮,晚蝉一阵鸣/ 云涌起,白云涌起,我步向白云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读后感(二):唐椒红熟无人来

  自今年农历三月末起,到得小雪节气,陆陆续续地读完了小林一茶、松尾芭蕉和与谢芜村的俳句,都是名字好听俳句也作得美的俳人。种田山头火,看名字便觉得有泥土气和山林气,是行旅的诗僧。

  行在山间,种田山头火对于植物记录远比古典俳句的三大俳人多得多:

枇杷花正开,天阴似谁来?柿叶落方尽,山茶花满开。斗笠一声响,落下山茶花。(写山茶花的很得我的喜欢,忍不住要多摘一句)荻花频零落,昨夜等谁家。

  在枇杷、山茶、荻花、柿叶的花叶香气中,使我留意的是椒的芬苾——“唐椒渐红熟,无人来。”念中学的时候读诗经,《陈风 东门之枌》里最末一句说:“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陈国子仲的女儿有锦葵一样的好颜色,送给少年人一束花椒。椒可以有这样的美意,可见不论怎样的草木都应当是美的。再读到种田山头火的“唐椒”句,觉得十分可亲。椒渐渐转为娇艳热闹的红熟,说无人来时,实则心里有不可为外人道惆怅的吧。

  种田山头火的植物意象里总有这样的哀情,想起他写“赤足行,雨中是故乡”的前一晚,因为落魄样子而被妹妹嫌恶,有家而不得归;想起他“途乞无人家,山上见白云”,白云是天地的不仁,自然什么都无法施予,只这样烂漫地飘着。曾经富家子弟只能沿途行乞,自己吃着剩下的米饭,晚年惟可勉强为母亲供上一碗乌冬面。羁旅思乡之情,在上山复下山的旅途中愈发难以纾解。蒋捷有阙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种田山头火的“滴雨声中,听暮年”,似乎与此有相类的意境,在雨中听暮年的人,想来也是难以成梦,一任空阶滴到明的。

  种田山头火有故乡而回不得,被迫远游在外,“行不尽、行不尽、一路青山。”人世是可以这样的水远山长,而人的愁绪亦可以有这样的延绵无期,只好步向白云了。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读后感(三):诗和远方:从富二代到云游四海的托钵诗僧

  很久以前就翻过山头火的俳句,是李芒老师译本,已绝版,找到的是电子版粗略读过一些,很是喜欢,也从此记住了这位日本俳句大师

  他的名气可能不如小林一茶、松尾芭蕉,然而他们在俳坛和诗歌史上巨大光环,却也遮掩不了山头火这位后起之秀的光芒。山头火有点像芭蕉,包括一些意境,不过整体上两人的差别在于:芭蕉耽于幽寂,种田意在清寂,前者基调幽暗,后者基调明亮。比如:

  摘斗笠,万里无云翳。

  *

  山风野草,干衣待途中。

  *

  辗转欲睡松荫下,沐松风。

  这些俳句没有伤感没有忧愁,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平淡惬意。第三首俳句的意境,容易让人想到中国的一首绝句: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只不过前者较后者少一种隐逸色彩而已。

  山头火,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词:心头火。从他的身世来看,诗人内心着实有一团不安的火在暗暗燃烧,让他注定奔向孤寂的诗和远方。

  之前对他的身世不是很了解,后来得知一些。他生于殷实地主之家,且是长子,老爹后来创办企业(造酒厂),成为当地的企业家。山头火这位名副其实的阔少爷,让人没想到,却是一位爱好文艺的佛系青年他喜欢诗歌、俳句,也经常向杂志投稿,颇为编辑青睐可惜,老爹计划中的家族企业终是没有办起来,反而弄得破产,老爹变卖家产,依然负债累累,后来老爹索性跑路了,从此失踪,下落不明,自然也连累了作为继承人的长子山头火。完全是当下许多都市泡沫剧里的情节啊。

  不过,后面的情节和画风大转,与那些泡沫剧迥然不同

  山头火这位落魄的少爷,不得已搬离家乡,在朋友的自助下,为了谋生,也做起了生意,不过都是文化类经营,先后创办书店镜框店,无奈文人毕竟缺乏经商头脑,最终重蹈老爹覆辙难以为继心灰意冷的山头火,把店面性交给了媳妇,陷入了颓废主义者节奏步伐

  他抛妻弃子,只身前往东京,四处浪迹,也许那是一场精神层面的自我放逐,为了解开心中郁结和生活失意。面对这样破败的家庭处境,媳妇理直气壮提出离婚夫妻两人由此劳燕分飞。这也为后来山头火的栖心佛门无形中提供了先决条件

  东京大地震中,山头火幸存于难,劫后余生的他,似乎看清了人生无常,于是割舍尘缘,在报恩禅寺剃度出家,从此遁入了空门。这年山头火42岁。

  不过,出家的山头火并不是以青灯黄卷为伴面壁僧,而是走向了另一条自我放逐的道路——行脚僧,开始了云游四海的托钵生涯,走向了真正的了无牵挂诗意和远方。

  一边行游,一边写下了大量的俳句诗,竹杖芒鞋,萍踪云迹……

  他的俳句之所以能为世人推崇,一方面是因为他那些远方的孤独诗意,另一方面,在于他自由律俳句。也就是说,山头火的俳句,与芭蕉、一茶等前辈传统格律俳句不同,他写的是自由诗,无拘无束,这应该是与他的自由自在的行脚僧身份体悟不无瓜葛。他抛弃了一切外在的脚铐。从这个意义而言,他是一位真格的现代诗人。

  举书中几个例子

  来啊来,萤火虫,故乡觅汝踪。(无季题,原诗只有十五音)

  读来与一茶描写的一些动物情趣异曲同工,轻松愉悦,同样体现了诗人一种怜悯情怀

  君不见,潭底明月,行旅天。(无季题,原诗只有十音)

  人间一僧行山间,潭中明月行天中。读来明净,孤寂而不伤感。人与月,似乎有一种肝胆相照的感觉。

  午睡一觉醒,环视皆青山。(无季题,原诗只有十三音)

  这首俳句,让人想到中国另一首绝句: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两者都给人一种午睡之后的豁然之感。

  旅宿何处好?四面青山向酒家。(无季题,原诗只有十五音)

  这首意境趣味绝似中国宋代同为诗僧的仲殊一首词:“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不过,前者开怀,后者略带伤感。

  草实多零落,此处欲一眠。(无季题,原诗只有十六音)

  这首俳句的意境,让人想到中国的另一首绝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相传这首是道家祖师吕洞宾所写,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出家人的情趣也不无相通吧。

  不管怎样,格律严格的古典俳句发展到山头火这里,从最初的“季语”的被扔弃、再到十七音的彻底解放,从而进入了现代俳句的时代。尽管自由律俳句并没有成为主流是个形式,至今却也兴而未衰。

  身行远方,诗在脚下。在勘破尘世荣辱悲欢之后,晚年的山头火,心中静静燃烧的,也许只有那了无牵挂的诗意和远方。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读后感(四):译后记

  

“一期一会”是一句很奇妙话语笔者从一己的人生经验中,也往往能体会得到,某个遥远的日子的身边的一件小事,你注目它也罢,风吹而过也罢,日后,会以一种鲜活的方式让过去和当下结缘,让人点头微笑,感叹人生的展开通常都是基于某时的邂逅。

  笔者八十年代中负笈东渡,留学九州,苦读数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虽然专业计算机信息通信工程,但业余和闲暇时,钟情于耽读日本文学、诗歌、随笔哲学等各类书籍,度过了堪称留学期间最为惬意的时光。后来,笔者因工作关系变动远渡重洋,在加拿大和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多年,近年也常常回到国内。虽然在日本的生活日渐疏远,但日文书籍的阅读习惯,还是想方设法保留了下来。回想起来,笔者在日本亲历了昭和年代的最后三年,以及平成年代的最初四年;而如今日本已刚刚进入了令和时代,当时一别,颇有一番感慨无量之处。

  当时所爱读的书籍,很自然地包含了俳句和和歌。因为身处日本九州岛,也极其自然地关注着九州和西日本一带作家和俳人。其中,山头火作为托钵云游的诗僧,留下了深刻印象。1989年,有幸观看过日本NHK播出电视剧《山头火:为何风吹寂寞》,该剧好评如潮。而最近有一次在越洋的飞机航班上,看了高仓健生前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只为了你》(2012年),电影里的一段对话围绕着对山头火和其俳句的引用和解读,令人动容。就这样,山头火的名字,又一次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回到上海,经翻译家二老师的介绍,适逢雅众文化的方雨辰老师,在谈论他们最近出版并热销的俳句集时,提到了种田山头火的作品,引出了翻译引进他的作品的想法。笔者显然勾起了一试的兴趣,这便是本书由来因缘。从初识山头火的留学时代到现在,一晃已经三十年过去了。

  俳句作为日本诗歌的一种固有形式,不仅在日本世代传承,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诗歌和文学,都有着积极影响。在中国,其影响也不例外常规五-七-七的十七音节的定型俳句,大师辈出,如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等,八十年代以来,已为我国读者逐渐熟悉

  相对于传统的定型俳句而言,自由律俳句为传统俳坛吹入了一股新风。自由律俳句更重视内容表达,从固定形式里洒脱地解放出来。它不仅仅是运用季候语吟诵对大自然感悟,更把文学表现拓宽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了一种象征性地表达人生的短诗新风潮。种田山头火(1882—1940),正是自由律俳句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以一生实践,把自由律俳句的创作带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行旅足迹遍布西日本一带的山头火,他眼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大自然的哪些景象打动了他呢?在日本,曾有热心研究者挑选了山头火一万首作品,从中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和景物词。结果有趣

  秋 2551  夏 2388

  冬 2216  春 1492

  旅 2916  花 1319

  水 1253  昆虫 978

  风 762  山  612

  月 568  鸟  521 

  动物 290  生死 275

  海 227  酒 203

  故乡 198  节庆 63

  由此可见,山头火最为钟情的意象是水和风;落墨最多的季节是秋天;而描写最多的,是孤独行旅中所见的花和野草。这些意象,构成了山头火内心的风景。他在集子《行乞途上》后记里写道:

我喜欢酒,也喜欢水。从前昨日,我喜爱酒甚于喜爱水。如今我酒与水同等喜欢。明日,也许我爱水甚于爱酒了。《钵子》里多是如酒的句;《行乞途上》则是酒和水一体的句;而今后,我期望自己多写如水的句。我必须到达一种其淡如水的境界。

  在集子《杂草风景》的后记里,山头火进一步吐露心声,他写道:

风景必须成为风光。声响要成为声音身形成为身姿,嗅闻成为香气,颜色成为光明。我不过是野草一样的存在,我也满足于此。野草虽为野草,也会成长、开花结实;然后如果枯萎,就让它枯萎罢了。有时清澈,有时浑浊——时清时浊皆是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清是浊,我吟出的每一句诗,都如从我身心一一脱落出来。

  显然,水和风,是山头火喜爱的象征意象。它们不停滞、不浑浊、不停流动。水有动听的声音,甘甜能解人渴;可洗涤身心,倒影青山;论重,能载舟覆舟,论轻,能清净无为。水,这种诉诸听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的通感形态,以及无常自在的变化和流动,正是山头火的行脚生涯及其作品的终极追求。

  山头火一生自由律俳句创作颇丰,本书仅仅是其作品的一个选集(300首)。作为曹洞宗的行旅僧人,他的行脚生活始于1925年(43岁)。山头火的生涯巨作,是于辞世那年(1940年,58岁)4月出版的自选集《草木塔》。诗集选收了701首俳句,全部是行脚生活中所作,可见山头火对这一段人生历程的重视,及其感铭之深。本书收录的大部分的俳句都是出自《草木塔》(《山头火句集》文库版,村上护编,2018年11月,筑摩书房)。

  《草木塔》的选句截至1939年9月末。从那时到1940年10月山头火离世的大概一年间,诗人并未辍笔。此时期可大致分为离开山口县去四国岛的“四国遍路”时期,和住入松山市“一草庵”的时期。 本书选取了这个时期的小部分俳句。同时,也从其出家以前的创作中选取了少许译出。本书还另外甄选了山头火作品总集中的少数几首,以求读者可以窥其全貌(《山头火全句集》,2002年12月,春阳堂书店)。

  关于山头火的自由律俳句的译本,中文翻译之前有九十年代初李芒先生的译本(《山头火俳句集》,李芒编译,1991年9月,浙江文艺出版社),主要从《草木塔》收录了大约200首作品。在1974年,山头火的俳句英译也有所尝试,翻译了《草木塔》中的174首。本书收录了山头火俳句300首而成一集,寄望了解山头火及其自由俳魅力的读者日益增加,使这种以微见著的短诗,给读者带来一种意境深幽的美的享受;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让诗意直入人心。

  翻译这种世界上最短的短诗,殊非易事,多种多样的翻译方式都有可能。诗体的移译,韵律节奏的再现,留白的处理等,在斟酌推敲之时,大有精彩纷呈之处。希望本书的翻译实践,可以成为今后更多、更新的俳句翻译中的一块铺路石。但有错漏之处,期待读者批评和指正。

  高海阳

  2019年8月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暂无评分[日]种田山头火 / 2019 / 雅众文化 |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只余剩米慢慢煮:种田山头火俳句300》读后感(五):用俳句熬炼生命的山头火 | 种田山头火小传

  作为日本传统诗歌的一种固有形式,俳句在日本流传至今,对世界多个国家的诗歌和文学,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古典俳句的大师,首推江户时代的松尾芭蕉(1644-1694)、与谢芜村(1716-1783)、小林一茶(1763-1827)三大家,他们的名字,已为我国读者逐渐熟悉。

  芭蕉把古典俳句推上了一个顶峰。到了近代,正冈子规(1867-1902)把它诠释为所谓“有季定型”,即以春夏秋冬的景物写生为基础的客观描写。而另一方面,正冈的弟子河东碧梧桐(1873-1937),及其后的荻原井泉水(1884-1976)开始推进新倾向俳句运动,派生出来的,是自由律俳句。

  自由律俳句不拘泥于格式,更重视内心表达,是将人生的感受用象征化手法表现出来的短诗。

  种田山头火(1882-1940)师从荻原井泉水,是这一诗歌源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的作品在日本和世界范围受到了广泛的赞扬。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人把他和俳圣松尾芭蕉相提并论,誉之为当代的芭蕉。

  山头火是一个托钵行脚的僧人。人生早年所经的苦难,因缘使得他在四十二岁那年出家为僧,从此踏上了云游的行旅。他的俳句,有朴素、清纯、自然之美,并追求在短诗里承载更大的容量和艺术表现力,通过自己真挚的感受,以直描、隐喻、象征的写作感动了无数读者。

  漂泊乞讨的生活,日复一日的行走,山头火始终追求着“真诚地写真挚的诗句”。与山水的邂逅,自然界的各种物象便成了他观察思考和表现的对象,他目中的山水便成了不同于任何人的、属于他自己的山水;他的兴寄和意蕴,便饱含了山水的灵性和人间五味。

  在日本,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掀起一次山头火热,他的句碑在各地建立了数百座。一九八九年,作为特别节目,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电视剧《山头火:为何风吹寂寞》,在日本全国热播,他的不凡人生广为人知。在中国,因为有着相似的诗僧经历,山头火也不时被提起,称为“日本的李叔同(弘一大师)”。

NHK 《山头火:为何风吹寂寞》

  山头火最近一次引起大众瞩目和倾慕,缘于高仓健生前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只为了你》(2012年)。电影里,北野武扮演的一个退休教师的角色,和高仓健演的主角之间,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是关于山头火的。

  北野武问,你知道旅行和浮浪,有何不同吗?高仓健摇摇头。北野武呷了一口泉水泡就的咖啡,望着天边的夕阳,说道,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目的地,旅行有目的地,而浮浪则没有。高仓健略有所思,说,那么,松尾芭蕉之旅乃是旅行,而种田山头火之旅则是浮浪吧?北野武点了点头,说,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区别也可以是,是否有归途。旅行有归途,而浮浪则没有。芭蕉知道他一定会回到京都的,而山头火呢?他没有家。北野武停了一下,望着远处的群山,轻轻吟诵了一首山头火的俳句:

  行不尽、行不尽、一路青山。

  (分け入つても分け入つても青い山)

  第二天清晨,北野武已经离去,高仓健发现他的车门上,挂着一个塑料袋,里头是退休老师留给他的一本书:山头火的句集,《草木塔》。

  种田山头火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曹洞宗僧侣。是生涯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年代的俳句诗人。

  出生地在山口县防府市,原名叫种田正一,山头火是他的笔名。

  山头火?听起来怪怪的名字吧。这个名字,是从“纳音”而来的。

  听都没听说过吧,纳音?这就要简单解释一下了。

  “纳音”,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五行”和六十干支的理论来为不同音阶确定五音。按金、木、水、火、土分类,前面再加上形容词一共分成三十类,以出生年份的“纳音”来判断人的运程走势。纳音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占卜而作的分类吧。

  也就是,有一个叫山头火的分类,种田正一以此取了笔名。对了,其实种田山头火的出生年份的纳音,并非“山头火”,他本人说,看到这个纳音的字面和含义,一高兴,就选用了。

  选一个和自己出生年份没半点关系的纳音作名字,这个人,很有意思吧。

  回过头来说他的成长历程。

  在山口县防府市出生的山头火,家里是大地主,他是长子。那就是人生的将来已经有保障的那种。那时候,种田家被称为“大种田”,很有钱,有名望。

  山头火是五个兄弟姐妹里的长子,在茁壮成长的11岁时,他妈妈在家中投井自杀了。

  33岁。

  自杀原因是,山头火的父亲一贯蓄养小妾,流连青楼。家里有钱,又已经育有5个子女,遇到这种事,妻子一定是生无可恋吧。

  母亲的自杀,对11岁的山头火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

  从此之后,母亲的自杀,一直是山头火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据说,山头火目睹母亲的遗体被捞上来,运走。。。。虽说大人让小孩避开,但他还是惊恐交具地从隙缝里偷看到了。

  之后,山头火交给了祖母抚养。对于山头火来说,故乡从此变成了令他无比忧郁的地方。

  日后,他一直在故乡难以久留,脚步不停地行走四方。也许,这是受母亲自杀这一事件的影响吧。

  14岁时,山头火和诗友创办了文艺小杂志。15岁时正式开始了俳句的创作。

  后来,高中毕业,年级第一名。果然头脑好,非常聪明。

  20岁时,考上了著名的早稻田大学文学科。

  但两年后,因患神经衰弱,退学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山头火的人生,开始一点点发生倾斜了。。。

  山头火退学回家后,他父亲投资开办了种田造酒厂。但仅仅两年,生意就失败了。

  本来是大地主,现在把老家的几处房产,都全部变卖了,抵债周转。

  山头火本来是大地主家的长子,家里却是啥都没给他留下。

  尽管如此,山头火还是开始了山头火独有的人生。

  27岁那年结了婚,第二年,儿子出生了。

  29岁时,在防府市的乡土文艺杂志上,山头火开始发表定型俳句,和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有一段时间,他特别迷屠格涅夫。

  他虽然后来是作为“自由俳”大师成名,原来一开始也是写规整的定型俳句的。

  什么是定型俳句呢?就是开篇要有季候语,遵循五-七-五三句共十七音节的格律的短诗。

  那什么是自由律俳句呢?重视俳句自身的韵律感,对季语、五七五格律不屑一顾,这就是前卫的“自由律俳句”。山头火便是自由俳句的代表人物。

  31岁时,命运的邂逅出现了。

  荻原井泉水主办的《层云》杂志上,开始了刊登山头火的自由律俳句。

  荻原是自由俳的大师。通过《层云》杂志的投稿,山头火开始了自由俳的创作,并渐露头角。

  34岁时,成了《层云》杂志的编选者,这可是公认的实力的证据。

  看样子,文学活动一切都上轨道了。但是,家族经营的造酒厂这时却深陷经营危机了。

  接着,经营改善的努力不凑效,种田家族破产了。老爸去向不明

  老爸躲债,跑了。

  山头火也得到俳友的帮助,带着妻子儿子,一路狼狈,搬到了熊本。

  在熊本,山头火开过书店,书店没搞好,又换成镜框店,生意也不顺当。

  商店经营交给了妻子,山头火感到了空虚和失落,一筹莫展。

  漏屋偏遭连夜雨,打击接踵而来:弟弟也自杀了。。。

  山头火强忍痛苦,只能每日沉湎在酒中寻找解脱。

  后来,他抛妻别子, 只身离家上东京。结果呢,妻子提出和他离婚了。

  山头火郁郁不得志,穷于应付自己的困境。想想看,其实他妻子也真是可怜。

  他任性离家、离婚,独自在东京浪迹四年,四处碰壁。在1923年遭逢东京大地震脱险后,又万般无奈地返回了熊本,寄居在前妻家中。这年,他41岁了。

  山头火心无顿着,常常嗜酒喝到泥醉。有一次酒后,出事了。

  迎面而来的火车,在他跟前幸亏刹车停住了。有一个说法,这是他自杀未遂。

  这样下去要完全崩溃的。一个相识的记者,把山头火带到市内的报恩禅寺里。方丈名叫望月义庵,收留了他。42岁那年,山头火剃度成了出家僧人。

  1924年,山头火就这样出家了。

  次年,山头火托钵出行,成为行脚僧侣。身穿僧衣,头戴斗笠,足迹遍布西日本,四处云游。

  所谓托钵行脚,就是乞行漂泊之旅。

  旅途中,山头火坚持俳句创作,每有佳句,常常给《层云》杂志投稿。

  不时,在某处筑一小庵,住些许时候,又上路了。

  也许他是在路上,才能真正找到属于他的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虽说主要在西日本托钵云游,但其实他走到过长野县、山梨县,以及东北地区。

  走得很多,很长。

  最后,1939年末他到了四国松山市,筑起了“一草庵”,继续写俳句。

  第二年,他在庵中,酒后,因脑溢血去世了。享年58岁。

  山头火在世时几乎没有名气,去世后,却被誉为“自由律俳句”的代表俳人之一。

  他得度舍弃了尘世,在行乞云游中度过了下半生,与自然融为一体,毫不虚饰自我,自由地坚持追求创作之路。

  行脚生活中,山头火创作了大量的俳句。据说多达八万首。

  去世的半年前,山头火自编的俳句集《草木塔》在东京出版了。这是他一生的心血之作。

  从八万多首里,山头火选出了701首成集。这是他倾注了浑身功力的选集。

  而且,他都是从行脚之后的作品中挑选的。大概这才是他寻见的自己的生活吧。

  这一册划时代的俳句集,山头火是献给死去的母亲的。

  在扉页上,山头火写道:

  “本书供献于英年遽逝的母亲的灵前。”

  毕竟,母亲自杀,是山头火一生心中萦绕不散的痛。

  山头火的代表作品,下面姑且列举几句。

行不尽、行不尽、一路青山分け入つても分け入つても青い山背影渐远、秋雨中うしろすがたのしぐれてゆくか缓行啼布谷、急行布谷啼あるけばかつこういそげばかつこう

  读到这些俳句,会让你觉得:俳句可以这么自由!

  第一句就是前面引用过的、相当有名的一首。

  教科书里放的话,应该就是这一句了。

  就这么一读,觉得山头火是在郁郁葱葱的山里晃悠。其实,这句的主题是青山。

  这青山,是山头火一生摸索,摸打滚爬也绕不过、爬不尽的山。这正是他人生的写照。

  在山里走啊走,越走越往山深处;熬啊熬,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没有尽头。

  俳句创作也是一样,越走越深,没有终极可达的止境。

  山头火吟诵这首俳句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有千般思绪飘过的。

  貌似简单、即兴的吟诵,也会令人感受到一份深远和沉重,同时感受到越过痛苦前行的决心。

  山头火的俳句,除了以《草木塔》为中心外,出家云游前,和《草木塔》出版后,也多有佳作。

  在一草庵最后的日子里,已经万物清澈的山头火,咏出了辞世的绝句:

云涌起、白云涌起、我步向白云もりもりもりあがる雲へ歩む

  仿佛看到了他那孤清的背影,缓缓消失在深秋的雨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