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神话与祭祀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艺术、神话与祭祀读后感100字

2021-03-30 02:5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神话与祭祀读后感100字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一本由[美] 张光直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神话与祭祀》精选点评:

  ●易读有料串着文玩乱象想更有意思,但诚实的说我很多字不认识,标上拼音更好……

  ●“有组织暴力活动的证据表明,战争是社会的标准配置,通常情况下暴力已经不是个人或偶然的行动。一个剥皮的头骨或人类遗体中的箭头,不一定意味着暴力活动的制度化;但当此类遗存与随葬兵器或防御性的城市壁垒或战车共存时,就足以证明暴力机制的存在了。”

  ●文明是王朝积累财富的体现,而其主要途径是行使政治权力。在亲属等级制度、统治者的道德权威、军事权力、祭祀特权以及垄断财富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威逐渐崛起,形成早期的国家。一定程度上,张光直先生建立起从考古遗存到传说时代再到三代的理解桥梁。

  ●考古学者的历史角度,的确与史学家有区别,相比于历史学者对内在关联的推演,这本书更注重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呈现,带来更加清晰客观的上古历史,但是也因此在很多地方仅仅突出表象,缺少更深挖掘。 其实考古与传统史学真的需要相互参照,会大大开拓自己的历史视角。对于中国历史,就像张光直先生说的,真的不要生搬西方的历史研究理论,还得从自己的史料中走自己独有的路。

  ●算是认认真真读的第一本历史专业书籍,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博闻强识和渊博的学识。本书中作者引用了许多古书中的句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历史学专业的理解。同时也对夏商周这一段历史又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收获挺多的,也为我以后阅读专业书有了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

  ●有深度的考古入门读物,需要有一定史学基础并且多次阅读才能知其精华,作者很博学旁征博引了很多知识点。身为政治小白的我对政权最开始的样子越来越好奇了。

  ●读得畅快!

  ●与教科书的文明起源相比,本书对我们的启发更大。艺术、神话与祭祀,前两者似乎与政治没有瓜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的重要性无庸讳言。本书角度独特,说理清晰,层次分明,叙述详略得当,文字准确。一家之言,贵在思考。

  ●这本书是1983年出版的,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比如夏、商、周三代的时间,书里是一个接一个,现在看来是是共存的。又如周人对天的看法,现代人的理解更准确,整体而言挺好看。在此推荐杨照的《写给大家的中国历史》,做为张光直的学生,他的书包含了大部分本书内容,并有订正。

  ●满眼皆是“政治”二字。氏族、城邑与政治;道德与政治(文化英雄);巫术与政治(帝王即是巫觋之首);艺术与政治(协助交通天地人神沟通生死);文字与政治(祖先智慧过去知识即历史通过文字媒介传给生人,指导生人的政治活动);青铜器(政治权力的获取:拥有神器,亦是政治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文明,即资源的集中,是财富集中的表现,是政治权威崛起的结果和必要条件。在中国,这种集中不通过技术进步,通过政治手段。(补充:老版有后记“连续与破裂”,这版没有,遗憾。后记突出:中国古代文明从意识形态上看是在一个整体性的宇宙形成论的框架里创造出来的。连续性、整体性、动力性)

  《艺术、神话与祭祀》读后感(一):刷新了夏商周的认知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刷新了我对中国夏商周时代的认知。

  当部落发展之后,需要更多生产资源的时候,氏族的旁支就会向外搬迁,形成新的氏族与城邑。新形成城邑与原来的城邑是从属关系。所以夏商周三朝,并不是统一的一个“国”,而是松散的政治联盟,只是夏商周三国是同时期各国中最突出的“国”,而并非唯一存在的国。

  而维持这些所谓的“国”掌握权力的方式,是掌握通过祭祀、艺术和文字来获得甚至独占祖先智慧和预知未来能力的路径。由于古人认为青铜器上的动物(饕餮、肥遗…)可以沟通天地(动物呼吸产生的风是交通天地的媒介,同时兽口内外是两个世界),所以拥有这些动物纹样的礼器,就拥有了交通天地的能力,就会被授予智慧和权力。于是,青铜礼器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权柄与财富。

  这种仅仅通过持有某种物品,就拥有拥有权力,同时拥有权力之后,又通过控制铜矿和锡矿以及制铜的工匠创造更多的青铜器(权力),非常有意思。感觉需要抽时间去趟国博,再仔细看看那些冷冰冰的青铜器,哪里是青铜器,简直就是一个时代活生生的权力呀。

  《艺术、神话与祭祀》读后感(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管窥

  中华文明起源往往伴随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之类的神话传说,夏代作为一个朝代是否存在,国际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也无法证实夏代的存在。唐尧、虞舜的禅让究竟真假还在存疑。文明起源的缺失,让我们对中华文明拥有悠久历史沾沾自喜之余又眉头紧锁。

  西方学术界判断文明的出现标准是文字和冶金技术,中国考古界则认定,“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基础之上的生产力、普遍发现社会阶层和阶级明显分化、城市的形成以及王权的存在”,这四点决定中华文明是否出现。在张光直先生的《艺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开创性地通过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及借助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祭祀、艺术的研究,探讨中华文明的兴起。

  上面提到的中华文明起源的四要素,在《艺术、神话与祭祀》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并不在本书研讨范围。从内容上看,前三章主要是有关神话传说对文明的形成的具体影响。图腾作为氏族的标志,是每个氏族特有的,不同的氏族拥有不同的图腾。张光直先生对于夏代虽受限于时代和考古发掘的时代性,持一个比较冷静的认识。他认为氏族的发展,必须导致氏族分支的形成。众多氏族中最优越的一支成为王族。宗族分支体系产生了城邑。他通过《诗经》中的记载分析城邑的基本情况,并辅以考古发掘加以证实,没有停留在片面认识的层面,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加以验证。书中加以引用的古代典籍还有《左传》、《易经》等书,以及其他专家的意见、观点,以充实自己的看法。

  我们知道《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祭祀的礼仪赫然在列。在《道德权威与强制权力》一章中,张光直先生认为,在等级制度之外,必须引入其他因素,才能保证政治平衡。政治集团的命运与其统治者是否拥有统治天下的道德权威息息相关。由族规到宗族礼法,再到祖庙、祭祀,强制权力一步步得到完善。“如果说祭祀仪式及其祖庙、碑牌和财物等实用设施是对宗族之间精诚团结的认可、提示与象征,神话传说则给予了这些宗族存在的理由。”

  《艺术:通向政治权威之路》一章,通过分析周代青铜艺术,尤其是青铜器的动物纹样,探讨商人应用动物纹样的目的,纹样的功能,表达怎样的思想内涵。书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动物纹样展示,借助历史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张光直先生认为,释读商周青铜器动物纹样,有助于理解其宗教功能,并认为政治家正是把其看作财富的象征。

  《艺术、神话与祭祀》一书,启发我们在欣赏古代艺术、神话、了解古代祭祀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对于华夏文明的形成有一个具体而微的理解和认知,而不是接受全盘教科书式的说教。

  《艺术、神话与祭祀》读后感(三):解密中国古代艺术、神话和祭祀

  说到这本书《艺术、神话与祭祀》,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谈一谈,为什么要来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呢?经典著作是常读常新的。它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新知识、新思想,更为紧要的是贡献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新视野、新方法。看完这本书,也会对中国古代的民俗学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氏族、城邑与政治格局。在书本里面,作者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代,分别为不同氏族的成员所建。

  在书里面,作者讲到了巫术。说到巫术,我相信大家看过许多古装片,对于巫术的表现形式应该已经十分了解。巫术和政治权力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对于政治权力来说,神权有利于集中思想统治,从而巩固政治上的集权。古代中国武术最有力的证据存在于商代工艺品中,也就是甲骨文和商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这就是巫术的表现形式。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巫术挺害怕的。我觉得,我对巫术有一种畏惧感。我相信,大家都看过电视剧,都有一个熟悉的场景——祭天。有时候,你会觉得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现存生命的不尊重,虽然对于神灵有了尊敬,可是,未免觉得太残忍。

  在书里面,讲到了龙,说到龙,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想到图腾这个玩意儿。所谓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远古时代,华夏氏族是中原最强大的一个氏族,以龙为图腾。开始时,龙可能是一种动物,后来随着氏族的兼并融合,吸取了其他氏族图腾的元素,逐渐成为一种带有艺术想象的“集合图腾”标志。

  在中国,龙有特殊的文化含义。龙身呈圆形,象征天圆;龙的读音与隆隆的雷声相同。龙的这种沟通天人关系的作用,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作为中华民族融合产物的龙,他的多元一体性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龙的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协和性。这就是龙的形象,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大团圆的象征。在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龙象征着团结和睦,兴旺发达,平安幸福,吉祥喜庆,也表示刚借雄壮,斗志昂扬。

  在这本书里面谈到了祭祀。而黄帝经常成了祭祀的对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皇帝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火炬,世世代代造谣,激励着中华儿女。我们祭祀黄帝,就是不忘他艰苦卓越的带领中华民族步入文明的时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表达我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民族认同感。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感,像一条纽带一样,紧紧的联系着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激励着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学习中国古代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是为了激发我们内心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感受,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应有的骄傲。所以,这本书你可以去看一看,你不仅可以学习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你还可以在书里面找到许许多多的认同感。

  《艺术、神话与祭祀》读后感(四):解读“青铜时代”

  严格一点说,《艺术、神话与祭祀》应该属于考古学术论文范畴,它的作者张光直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作为张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此书也是作者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本。

  该书以张先生1981年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因为面对的读者不是专业学者,张先生认为这本书比较少受专业传统的束缚,所以写起来比较令人兴奋。尽管如此,作为非专业人士如果没有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或对史学、考古学或人类学的相当了解,恐怕阅读起来也并不如张先生想象中那么轻松。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艺术、神话与祭祀》呢?首先在这本书中,张光直先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那就是将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与政治倾向加以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其二,希望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令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所以,尽管读者会发现这本书的页数并不是很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厚”,从夏商周的氏族、城邑与政治格局,道德权威与强制权利,到巫术与政治、艺术与文字如何成为通向政治权威的途径,以及政治权威的获取途径,崛起过程……

  有关青铜时代的政治、文化、艺术、神话、祭祀等众多内容,被作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化为深入浅出的语言,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诚实点讲,由于涉及众多专业知识背景,作为普通读者,这本书我们肯定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专业且详尽的分析去寻找到研究的脉络,为自己的知识拓展加宽、加深道路。

  比如,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第四章和第五章,艺术、文字:通向政治权威之路。动物纹样是商代及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最著名的装饰特征。在商代的安阳时期,动物纹样发展到了巅峰,它们不仅繁复,而且精美,是备受考古学家喜爱的艺术品,但它们为何要使用?在商代人的思想意识中,这些动物纹样究竟发挥着何种功能?又为何种类繁多,各不相同?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张先生都给出了有理有据的解答。

  书中除了分析研究性的文字,还加入了大量图示和照片,方便读者进行了解。无处不在的详尽注解更令人对张先生研究工作的谨慎与细致增加了敬佩之情。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遇到尚存争议的问题时,张光直先生并未急于给出自己的见解,而是采取暂时搁置的态度,并坦诚“我们还无法全面了解……”“事实可能就是如此,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展现了一位研究者应有的求真求实,谨慎认真态度。

  正如序言中写道的,《艺术、神话与祭祀》只是张光直先生学术思想中的一个章节,想要真正去了解他的全部,至少要再把《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学专题六讲》、《商文明》、《考古人类学随笔》等著作也一并阅读,才能够更家深入地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中国最迷人的历史时期之一——青铜时代的奥秘。

  《艺术、神话与祭祀》读后感(五):解读上古中国史

  悠长的几千年历史,其间沉淀了许多瑰宝。张光直先生的《艺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便是将这些瑰宝如温润的君子之玉般展示给幸运且有缘读到的读者知晓。这本书原是张光直1981年至1982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讲稿,为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希望能引起学生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之心。现在读来,独特的考古学者历史视角,图文并茂的呈现,再加上详实的史料,我想读者也一定会由此对生命、历史、文化、社会、自然产生继续深入了解的兴趣。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龙能够成为华夏大地上中国人的精神信念,不是偶然形成的意识形态。读张光直先生的书会有一种完整的体系感,没有断化,一切都是如同自然而然的生命般,萌芽生长、结出硕果。在张光直先生的这部《艺术、神话与祭祀》书里,读者会看到古中国的人类智慧是如何随时间的发展而延续积累至今。

  张光直先生以七章的内容论述古代中国的艺术、神话与统治阶级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切的活动都是为了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展开,一切的人类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一个字“活”。文字的产生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掌握文字知识的先知者,使大多数尚处于蒙昧的同为地球上生存的其他人类成为为其服务的服务者,文字使得少部分人成为具有一定力量的统治者,并为其代代统治而强化着有利于自我利益的一切规则。获取知识的人成为顶尖的精英阶级,可见知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把通向未来成功之门的钥匙。

  “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的传承,寄托了深层的赤裸裸的含义。夏、商、周三代虽是公元前的人类历史,若忘记了历史则慈善了自身。凡事有因有果,张光直先生仅仅通过少量的历史遗留物,便写成这部体系完整,颇具说服力的著作,与其毕生孜孜追求密不可分。

  生于北京195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6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的张光直先生,看其履历便可知张先生的人生经历。张光直先生致力于考古学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独特的人生历程必然对其著作产生影响。这本《艺术、神话与祭祀》全篇语言流畅,文笔细腻,通俗易懂,没有繁杂的学术术语,有的是娓娓道来的如春风细雨般的滋润心灵。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在张光直先生的《艺术、神话与祭祀》中得以展现神采,图与文的完美结合,更让这部小著作具有打动人心的美好情怀。

  古为今用,洋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抱着这一开放的治学治国人为态度才不会在无情的时间长河里失去渺微的个体价值。张光直先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未尽之路,需后来者继续努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