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读后感100字
《海葵》是一本由贝客邦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葵》读后感(一):“只不过利用了人心的丑恶而已。”
这是一部怎样的悬疑小说呢?两拨原本在人生中永远都不会有交集的人,却因为某个见色起意的犯罪而连接在了一起,在布满规则的社会中苟延残喘,又假借人心的丑恶而推波助澜,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当一切归于平静之时,只剩下对整个事情的反思。
开篇的两页之中就交代好了故事的起因与主要人物,杨远一家与他们家交情不浅的初中生恩怀。事情在这时发生了:杨远的儿子杨莫在下楼途中突然失踪,短短的楼道竟然可以大变活人把小学生变没。人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女警察张叶在四处搜查之后锁定了恩怀的家,然而恩怀的异常举动与家里细微的不和谐感,让她觉得杨莫的失踪就是和恩怀有关。
在另一条平行线上,无业的袁午为骗父亲的退休金,竟想出了藏尸于房间之中。此时他的矛盾是藏尸不被人知与女房东想要到他家告诉他热水器修理之间的矛盾。为了不让女房东登门,袁午竟然发现了女房东的秘密。
这两条主叙事原本是平行线,却在某一点上相交了:孩子的失踪和房间内凭空出现的人,一个是消失一个是出现,这个房子必然会有问题。整个故事似乎是一个密室,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密室。在传统意义上的密室之中,一个完整的密室如同一枚完好无损的鸡蛋,侦探的做法犹如从外部将其击碎。而这部故事中的密室是一个快要羽化的鸡蛋,外部和内部的小鸡在同时撬开壳子,是一个双向的故事。我比较期待对于密室的破解,然而作为线索的瓷砖并没有留下非常大的反响,一个原因就是,知道瓷砖秘密的两人都在心怀鬼胎,他们都是罪犯。
从故事情节来讲,两条故事虽然是平行线,但却不是在同一个天平之中。藏尸的故事更加刺激一些,相比下来人口失踪就显得吸睛力没有那么的强,读起来很想跳着看,快进到藏尸案件的部分。没有说人口失踪的部分不精彩,而是在藏尸案的对比之下略微显得不平衡一些,当然读到最后才知道其实人口失踪案件也是有意而为之的事情,阴暗程度也不比藏尸案差,但是整体的格调显得有些傻白甜,还是因为对比太强烈了,最后的阴暗显露得太晚了。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看,故事中的袁午是人物形象最饱满的人,也是推进故事前进的关键人物。而恩怀的形象也较为丰满,对于故事的推进力也站得住脚。相比之下,作者似乎想写一写女警张叶及老板小红的人物背景,可能是主次轻重的关系,这两人的形象较为模糊。书中唯一比较像侦探一样的人物:女房东的同事小项,人物塑造显得不太清晰,后面的情节之中又被暴徒打晕,侦探不倒的形象没能立得住。当然啦,人家也是个普通人而已,最后冲锋陷阵破案的还得是人民警察。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刺激很精彩的悬疑小说,最后的结局也很令人吃惊。毫不意外地将犯罪动机甩给了人生在社会上的悲剧,并在结局中画上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闭环,这种叙事上的闭环会让强迫症们感到强烈的舒适。据了解本书也即将影视化,将会是一个很精彩的作品,希望在改编时能平衡一下两个故事的张力,期待作者的下一部精彩作品!
《海葵》读后感(二):《海葵》,独一无二的推理故事,绝对值得一读!
今年悬疑推理类的作品很猛,特别是由紫金陈小说《坏小孩》改编而来的网剧《隐秘的角落》,豆瓣评分稳在8.9,爆圈并引发了热议,还带火了一个新词:家庭悬疑。 那么什么叫家庭悬疑呢?说白了就是与家庭有关的悬疑,这是个比较新的词。不同于一般的悬疑剧,家庭悬疑里,有诡案,有怪事,也有温情。毫无疑问,《隐秘的角落》是一部很成功的家庭悬疑剧,它不只有东野的情节张力,还有是枝裕和的细腻情怀,镜头感很棒,这非常难得。 悬疑推理类的影视作品很依赖文本,也就是原著,今年火的几部网剧基本都有原著打底,那么,《隐秘的角落》的原著《坏小孩》算是家庭悬疑吗?这点有待商榷。 《坏小孩》的张力是非常强的,不亚于东野的代表作。三个小孩在景区无意间拍到了杀人犯杀人,然后因为各种原因影响,最后竟前去试着威胁跟勒索这个杀人犯,整个过程悬念迭起。紫金陈在这个故事里放弃了传统推理小说里的套路,凶手是谁不是最重要的,甚至连他的动机也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悬念在于:人物的命运。 但就如紫金陈所说,《坏小孩》这部作品只是实验性的,虽然情节张力非常强,人物命运曲折,但总感觉还是缺了点什么,大概就是所谓温情吧。 一部好的家庭悬疑类作品不能缺少温情,《坏小孩》呢,嗯,有点全员恶人的意思…… 其实我猜,紫金陈在写《坏小孩》的那个时候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有“家庭悬疑”这个词,没想到自己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会成为国内首部成功的家庭悬疑剧,这大概就是所谓实验性的衍生品吧! 第一步往往都是最难走的,也最具争议。严格意义上说,《坏小孩》本身不能算家庭悬疑,还是实验的属性居多,我们很难对《坏小孩》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许这种定位其实也并不重要。 但类型的划分本身还是有着它的意义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了。 《坏小孩》的实验属性注定了它的争议,比如紫金陈的文笔一直被诟病,行文很是简单粗暴,一些人读着说不舒服,另一些人呢,就是喜欢这样子,觉得够通俗,这点就仁者见仁了,我不多评论。 《坏小孩》偏重的主要还是三个小孩与杀人犯的博弈,这段非常精彩,但有点可惜的是,也正是因为太过于偏重那边,温情日常之类的反而就很少了。 贝客邦的《海葵》不一样,《海葵》的结构非常值得玩味,“Y”字结构,三线缓缓展开,最后突然相撞!一边是从楼道忽然莫名失踪的孩子,一边是为了冒领退休金,藏匿父尸体的废材青年,最后一边,则是一起很蹊跷的强奸案。刚开始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误以为是两个故事,其实不是的,是三个故事,但到了最后,会撞到一起重新开始! 这种结构非常新颖,我在国内同类作品里都还没有找到类似的,足够独一无二! 不同于紫金陈的《坏小孩》,贝客邦的《海葵》是一本非常成熟且典型的家庭悬疑类作品(我不确定是不是国内第一部正式的家庭悬疑类小说,即使不是也肯定是其中最优秀的!),它日常描写生动,文笔上佳,有诡案,有怪事,更有温情,这就极为难得了! 杨远一家,袁午一家,当然还有女房东,未婚的楚萍一家——哦,其实还有第四家,也就是小女主“海葵”恩怀一家,他们各有各的生活跟烦恼,当生活的圈子开始交涉重叠,他们能否从一个破碎的外壳跑到另一个不怎么碎、但还是有裂的外壳里面呢? 我不能多说,多说就剧透了,不过在这里还是可以帮着解释一下书名的含义:所谓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很美丽,其实不然,有毒哦,没事千万别乱碰。 总之,这本书绝对值得你一读!不喜欢的话,请回来骂我!
《海葵》读后感(三):开放但有指向的结局,本书细节透露作者家乡
海葵,是一种长在水里的食肉动物,属于刺胞动物,构造非常简单,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也就是说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一份最新研究认为,从基因编码上看,海葵属于动物和植物的混合种。海葵锚靠在海底固定的物体上,如岩石和珊瑚,或者固定在寄居蟹的外壳上。虽然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实是捕食性动物,它的几十条触手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多数海葵喜独居,个体相遇时也常会发生冲突甚至厮杀,其争斗的主要目的是争夺生存空间。(以上源自百度百科)
本书书名《海葵》,读者只有在看完了最后一章之后才能明白作者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如果还有读者没有明白《海葵》的含义,请仔细再次阅读本文第一段文字。这一段关于海葵的介绍,几乎把本书的最大谜题和反转的答案抛给了读者。所幸,作者通过他的文字把“海葵”非常好地隐藏了起来,不仅是从诡计上,还包括从情感上都使读者自行将“海葵”排除在了整个案件之外。对我来说,直到最后的尾声我还是无法接受本书中真实存在“海葵”一样的人物。
书腰和本体,这本书的封面中隐藏了那么多人脸,抽象风格和故事内容倒确实挺搭的。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一是揭晓的“幕后推手”完全超出了读者情感预期之外,二是对这个“幕后推手”的真实性采取了开放性的结局。虽然说是开放性结局,但作者还是借用了书中角色袁午的回忆有了偏向性的意见。如果没有最后这一段尾声的剧情,全书故事结束在全家人一起旅游,那就完完全全是开放性了,每一个读者可以自行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判断“海葵”究竟存不存在。但作者既然取了这个书名,从他的角度来看,必然是希望更多的读者了解他写作的意图和取名的目的,这也是增加了最后尾声部分的原因吧?
本书的文本结构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双线叙事,两条线分别专注三个事件:一条线讲述小学三年级学生杨莫在家中楼梯间神秘失踪的案件,另一条线讲述了失业青年袁午妄图掩盖自己父亲自然死亡的故事以及由此牵扯出来的女房东楚萍被侵害事件。在作者的笔下,这两条线的推进和在两条线中设置的悬疑点几乎不分上下,没有厚此薄彼的情况。杨莫神秘失踪和侵害楚萍的凶手来去自如这两个谜面在解答上是共同的,而且作者也确实用了袁午这一条故事线串起了两个案件的真相。
这里要说的是,虽然两件神秘事件的谜底放到古典推理小说里是犯规了,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受到由此谜底带来的阅读低潮,因为作者的重点就不是在这个谜底的解答上,前期的寻找谜底的过程、各人内心的起伏以及从事件中展现出来的各人的关系转变才是作者的重点。如果你是一个推理迷的话,也请不要由于谜底而太过失望,这部作品呈现出来的整体的阅读快感远远凌驾于简单的解答之上。
本作原先在豆瓣上参加了悬疑小说组长篇拉力赛,和豆瓣上连载的版本相比,实体书除了一些字句的小修改之外,仅仅调整了一些文字段落的内容顺序。这一些改动虽然很细小,但都显示了作者的精益求精。
例如第三章讲述了杨莫和恩怀相识的过程之后,网络版接下去是杨远发现恩怀没有去上课的剧情,而后才是张叶和项义到恩怀的父亲许安正工作的工地探访的情节,实体书将后两场戏的前后顺序交换了一下。这样做先交待了两名警察对许安正的怀疑,再通过恩怀的行为加大这一部分怀疑的力度,更为顺畅一点。
再如实体书第222页中所写的303室衣帽间打开的方式和网络版有所区别。网络版是袁午动手打开的,而实体书是衣帽间自己打开了门。两者之间的微妙变化,是作者考虑到了袁午的懦弱且没有主见的个性而修改的。单从这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作品的珍视程度。
如果已经看过网络版,实体书没有必要再重新看一次。但对于没有看过本作的读者,我个人强烈推荐这部作品,会让你对大陆的原创推理作品屡屡出现的新作家感到惊喜。当然,推荐的原因还有一个,因为依我从书中细节处得出的结论来看,作者贝客邦和我是老乡。
在看本书第一章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一点意外,书中写到了冬至夜吃桂圆烧蛋这个习俗。在我浅薄的知识储备中,这个习俗就几乎只存在于浙江嘉兴。要问冬至吃什么,那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吃饺子,这是典型北方人;还有江浙一带的人会回答赤豆糯米饭;但说要吃桂圆烧蛋的,只有在嘉兴长大的人才会这么回答。就凭这一点我隐隐约约觉得作者贝客邦是嘉兴人,或者是在嘉兴长大的人。
其后我又在文中看到作者提到牛排店的店名是“犇腾牛排”。这是一家嘉兴本土品牌的牛排店,2008年开了第一家。现在已经做成了连锁经营模式,不单只在嘉兴开店,江苏上海等省市也都有了他的踪影。
在一篇小说中,两个不起眼的细节都和嘉兴有关,几乎可以坐实作者就是一个嘉兴人。对于嘉兴人写的这么精彩的小说,那我当然更要推荐一下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这部作品已经确定要改编成网剧了,看资料是12集,王传君有参演,不知道会在剧中饰演哪个人物,感觉他有点符合袁午的形象。
《海葵》读后感(四):贝客邦:写悬疑小说的养分,来自于生活里的“暧昧”
本文原创首发于澎湃新闻“异次元”栏目,是对作者贝客邦的一篇采访
当了十几年动画设计师的贝客邦突然决定写小说,他的这个决定,让妻子和周围的朋友都很诧异。长篇悬疑小说《夜幕漩涡》写到五分之一时,碰巧第五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正在征稿,他按照比赛规定,将手头上的小说修改成五万字以内的篇幅参赛,获得“生活悬疑组”首奖,也因此成为豆瓣阅读独家签约作者。
贝客邦《夜幕漩涡》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江南小镇,一位年轻教师和他班上的一名男生先后坠河身亡,打捞上来的教师尸体裤兜里,有一个漩涡形状的项链。派出所一老一少两名刑警将项链作为核心线索,将调查出的更多证据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试图还原案件真相。
动画师的创作媒介是图像,而小说家的媒介则是文字,贝客邦坦言,写小说的过程中,职业上的先天优势给创作锦上添花:“《夜幕漩涡》的项链,我就真的做了个三维模型,《夜幕漩涡》电子书封面就是模型的渲染图。小说作者或多或少需要一些虚像,来让描述变得更真实。当然,这样做或许会有副作用。”
《夜幕漩涡》项链三维模型在水乡的朦胧氛围之下,《夜幕漩涡》的故事充满了暧昧。教师的情史、学生的死因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故事中找不到非黑即白的明确界限,贝客邦说,暧昧是生活的常态。
“泾渭分明的情感很少见,区别在于混合的比例不同,呈现在表面的也就是占比最大的部分。大的部分会掩盖小的部分,使人不自知,这是多数人的状态。但有时候会出点岔子,比如互为同事关系的两人彼此都想和对方更进一步,可一旦这种关系呈于表面,会给人带来困扰,所以表面与占比最大的部分开始变得不统一。”贝客邦谈论他理解的“暧昧”时说到,“如果可以承受由此带来的痛苦,那就平风浪静,如果能,故事的发动机就有了。”
《夜幕漩涡》之后,贝客邦又为读者献上两部新作品,两部作品都是豆瓣阅读比赛的参赛作品,分别参加“戏剧一刻”的小小说《迷醉》以及参加“长篇拉力赛”的《海葵》。
《海葵》是个双线交叉的故事,一边是儿童失踪案,一边是藏尸和冒领退休金的双重案件,贝客邦介绍故事时说,在两条线交汇之前,故事可以分开阅读,而每条线又由两个视角相互支撑。“出场角色很多,线索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只有一件事。它有些特别的地方在于,这件事的真相不止一个。”
作者设计的《海葵》封面“《海葵》的做法不是推翻,而是加入。加入的真相不会改变事件本身,但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处理并非构思的起点,这也是写小说的绝妙体验之一。“故事背景与我所处的环境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一些细节的灵感就来自真实的体验,或由此引发的想象。”
在《夜幕漩涡》获得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后,大家都惊诧于他高密度的工作量。当时他白天工作、接单,晚上陪老婆孩子,写作时间往往只能挤到晚上十点到凌晨三点。被问及参加“长篇拉力赛”期间,是否还如此高强度地连轴转时,他说如今已经不这样了。“要写到凌晨四点。我最近正在考虑停缴养老金,我觉得我大概活不到退休。”
此时的贝客邦,也处在生活的漩涡之中,各种不可抗力纷至沓来,有时会觉得是老天在刻意刁难自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工作和创作的质量无法同时保证。我期待有一天能舍弃掉其中的一个,让另一个变得更好。”
学生时代读金庸和爱伦·坡读得热血沸腾,爱伦·坡给贝客邦最震撼的地方在于,居然会有人如此真诚地创作一些怪诞的故事。也是这样热血沸腾的阅读经历,在他心中埋下创作的种子。多年的阅读、工作和创作经历,让贝客邦琢磨出创作的共性和差异,在他看来,写作和动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写作是个人的事,而动画却需要团队合力完成。
“我是个特别不喜欢被勉强、但更不喜欢勉强别人的人,管理团队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让其他人一直处于勉为其难的状态,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障碍。写作不会有这个问题。”而关于是否会把自己的作品转化成影像,他很潇洒地说,还是交给别人去做吧。
工作十几年后,贝客邦回到故乡浙江嘉兴,开了自己的动画设计工作室。家乡为他的作品提供场景、素材和灵感,并且训练出他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本事。
“因为生活在小地方,常常会听到亲戚朋友、街坊邻里以发现惊天密谋般的口吻,描述在当事人看来习以为常的‘暧昧’,我反倒觉得这种将生活细节不断放大的态度很可贵,他们将‘讲故事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的要义诠释得很好,我会在心里延伸听到的内容。”
“当然,我不会主动上去打探隐情,因为真相往往平淡无奇。”他马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