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1 02:1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经典读后感有感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是一本由金木水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精选点评:

  ●not bad

  ●题目即内容,心理学和佛学专业人士赶紧绕道走,一堆没用道理不用看。另外求求作者了,“文笔轻松”不代表动辄用感叹号…

  ●通俗解释佛法,恰到好处,有价值

  ●满纸荒唐言 啼笑皆非

  ●2019-03-10 二手地摊上捡来的书,随手翻翻。1.大量二手信息,大量自说自话,作者并没有融会贯通这些学科。2.作者对佛学理解层次比较浅,读了些佛学书,并没有实修经验,理解也很表层。3.自己都不能凝练表达,说明自己也没搞懂。

  ●对于行文喜欢用感叹号的没有太多好感

  ●涉及哲学、心理学、科学、佛学,很讲逻辑,很有启发

  ●以别样的方式来看待心理学,从根源出手分析佛学,并将佛学完美地应用于心理学,不可不谓之绝妙。论述的语言通俗化,易于理解,十分适合作为佛学爱好者的入手读物。而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则可以看到另一种科学地论述,称心理学不够,确实是一种新的视角。对于恰好是心理学和佛学爱好者来说,本书简直完美。

  ●总结性太强,有点枯燥

  ●通俗易懂又思想清晰的奇书。 极有思想见地,实用性。 轻松简约不简单。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读后感(一):心理学和佛学,不必二选一

  对于宗教, 我是一个十足的旁观者。 选这本书是因为“悉达多“和”心理学”

  我了解悉达多,但我并不懂他; 我了解些心理学, 但不能让烦恼痊愈, 也许非理性才是直通心灵的捷径。 这本书作者对心理学的发展,分支派系等做了梳理,梳理之后对大家认为理所应当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答案;佛学更是一完整的体系,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作者从汗牛充栋的佛学典籍中理出来了脉络, 并与心理学的构架一一对应。

  想从别人的讲道中求得解脱,几乎不可能, 生活的难题和复杂性,如果没有来自内心的响应, 所有的讲道从根本上都不具有意义。 好在作者并没有落俗套的让我们“二选一”:“不是信仰上帝才能成为科学家,只是说不矛盾” ,作者卷开了一个符合时代的鲜活的宗教视野,提供了理性或非理性,科学或非科学的方法,任君自取。

  人生好似越走越孤独, 但這种沉静的孤独才更让我们接近智慧的本真,如今我们再也不需要像悉达多一样归隐山林,投入当下生活,即真正的修行。 在万事万物的本质中我们需要学习,需要新的方法, 一个人的路,汝当自依.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读后感(二):内容详实、 逻辑缜密

  一本内容详实、 逻辑缜密,针对“寻求解决烦恼的思考”,在心理学和佛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分析、比较、论述的著作。

  我们在学习知识道理的时候,看到的多数是知识的由来和考证,而“知识”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通常会被忽略。本书在第一部分以非常清晰的纲要论述了现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第一部分的标题中的“不够”是理性的质疑,提出了“心理学是科学与非科学的组合”的推论,观点鲜明独到,推论严谨。本书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佛学”作为“不同且相通”的工具可以补充现代心理学的“不够”,视角独特,剖析了佛学的“灭苦之道”的现实意义。

  悉达多的心理学,看似奇特难以理解的标题,在读完本书后,对原本“不知”“模糊”的较多佛学概念有所了解,能够更清楚的认知东方古老智慧的理性所在。

  这不是一本能够轻松快速读完的单纯的“极简”心理学和佛学史,从开头至结尾,均有严密的逻辑主线,“述”“论”结合,内容丰满,无论是否具备哲学、宗教知识基础,翻阅本书均需要边“读”边“思”。

  想得到知识可以读它,想得到智慧也可读它;不会空手而归。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读后感(三):一本佛学心理学跨学科著作

  近日里,读到作家金木水写的一本关于心理学的著作——《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受益良多,感触很深。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悉达多的心理学”说佛教是一门“悲观”的学说,并分析了佛教作为“苦”的世界级专家,是如何看待和解析“苦”这门学问的。佛陀曾经列出了各种形式的“苦”,常见的有二苦、三苦、七苦、八苦,最多达一百一十种苦。可能其中最为我们所知的是二苦和七苦,所谓二苦即身苦和心苦,所谓七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七苦中前四苦属于生理上的苦,后三苦是心理上的苦。所有的自然界的生物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因为具有理性,具有意识,因此也具有更多的苦,可见自然界也是极为公平的,可谓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特殊的礼物,却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佛教之所以对“苦”有如此重视,并以此为切入口来走进人的生命,足以说明“苦”作为一种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整个过程,是多么稀松平常的存在。传说中,悉达多就是看到分娩者、老人、病人和死人才出家的,佛陀很看重身体上的四大苦。其中“老、病、死是苦”都容易理解,“生是苦”怎么理解?无论如何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怎么是一种苦呢?本书的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的,首先,没有生,就不会有老、病、死,所以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和基础;其次,不仅诞生的生命开启了他一生的痛苦,母亲在分娩时也忍受了世界上最痛的苦;再者,“生”也符合苦的定义——它必然变动、它终将败坏、它倾向痛苦。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苦”,生老病死四大苦是人类无法改变的,作为具体的、历史的个人,我们都终将如沧海一粟归于苍茫大地,人类在它们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读后感(四):理性是出路?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过的: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似乎随着自己长大,叛逆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每天的生活被条条框框限制住,但是没有丝毫不适,反而习以为常。思维好像也被困在了牢笼里,只是偶尔出来透个气。感觉用其他视野看待一个学科也有这种感觉。佛教和心理学的交流算是一个还算有趣的议题吧,特别是书中对待佛教似乎是学者式的,强调理性层面的。

  在书里有很多有趣的句子,随手抄下来分享:

  越是优秀的医生,就越会找理由,何况我们面对的是高智商的心理学家!

  如不打掉“心理学不解决心理问题的两大借口”,它就会永远理直气壮!为何“真”心理学总被误解?为何“伪”心理学总被相信?

  我对大师们的景仰是真实的,大师们的错误也是真实的。

  悉达多是人,佛陀也是人——觉悟前如此,觉悟后亦然。像科学,不代表佛学就是科学。

  佛学支持一些欲望、反对另一些欲望,全看我们如何定义欲望。

  我不准备讲“无我”的宗教学,而准备讲“无我”的心理学。

  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异曲同工:仅靠理性就可以实现平静的目标。

  在所有学说中,现代心理学与佛学可谓最关注个体生命的两种!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读后感(五):文字轻快且略带幽默,其背后,是作者庞大的阅读量~

  图书馆里借阅到的书,少有的能让我放下案头工作,爱不释手,火速读完的书籍。

  和作者一样,我也酷爱哲学、心理学和佛学。甚至在我的心理临床工作中,也大量的使用佛学的内容。作者,说出了一个作为心理工作者,多年想却没有敢表达出来的内容。

  作者运用“科学和非科学”的逻辑结构,很好的整理了心理学史,这种视角,非常创新。对于熟悉心理学的人来说,第一种智慧文中的内容其实“司空见惯”,但这个“梳理方式”,却是“另辟蹊径”,因此也“妙趣横生”。心理工作者,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再谈第二部分,作者用了非常“简明易懂”的文字,解释了晦涩的“佛学知识”。虽然内容仍然是“习以为常”,但用心理学的架构,解读佛学,实则也是一种独特视角。(注意,学佛的时候,会用心理学来解释一些术语。但作者是把佛学放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来观瞧的。这有本质上不同的。)学佛的人,也可以看这本书,收获在于,心理学的架构下解读原有的佛学概念,一是更容易理解,二是架构和脉络更清晰化,最后也把佛学中原有的部分概念的“功用”凸显了出来。

  精彩之余,这本书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明“心理学不够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佛学”实则可以互补。到此,书的内容也就结束了。至于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的实操层面,其实仍是“空白”。但这也是我最为关心的部分。或者这么说,它只像一本“佛学可以运用到现代心理治疗”立论的书,而不是“佛学怎样有效用于治疗”的参考书,所以书的“实用性”还有待商榷。

  所以对于我来说,这部作品是“戛然而止”的。因此我给到作者的建议是,是否可以写出姊妹篇,“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或者更为大胆地索性是一种“流派”:佛学心理学,像其他的心理学流派一样,提出具体可行的实际运用和操作,或者技巧,而不是当下这本“佛的心理学”。既然作者这本书,大胆地开了头,立了论,而且从作者对心理学的解读中也能猜觉到作者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何不继续下去呢?也可谓功德无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