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经典影评1000字

2021-04-02 03:4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经典影评1000字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是一部由野中卓也执导,坂本真绫 / 铃村健一 / 中田让治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一):那一个回眸

  因为我没看过原作,所以突然看这一章觉得不太明白,真的就像一堆毛线团一样,这一部充斥着血腥~~整部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式的那一个回眸,脸上沾着鲜血,然后微笑,那个微笑诡异而残酷,当时看到时觉得凉嗖嗖的,不过那一个回眸还真是让人印象无比深刻,怎么说呢,是有种残酷的美吧~~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二):片尾曲【每章都和内容很契合】

  在那暖风之中

  有人在呼唤着我

  如同不舍黑暗的离去般

  黎明缓缓的到来

  到了明天

  那美丽的天空

  一定会划上一道银色彩虹

  如此悲伤的景色

  被你变换为光明

  就连那一滴小小泪珠

  也如同宝石一般

  落入未来之中

  每人心中总有秘密

  但我仍然想触摸

  一旦触碰便会崩溃

  犹豫之心堕入螺旋之中

  踏过小桥到达对面的河岸

  就在明天

  春日的正午

  想必会散发甘甜深沉的香气

  从梦中醒来后

  人又会去探寻什么

  来到这无比光亮的世界

  被你牵着我的手

  惊讶于眼前那炫目的光芒

  紧紧地抱紧你的后背

  互相信任的虚无缥缈

  被你变换为光明

  清晨醒来 那眼角的泪

  也如同宝石一般

  落入未来之中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三):杀人考察前——月世界早已被抛之脑后

  第一次看杀人考察前的时候是三年前了。虽然距离这篇出的时候都已经很久远了,但我的印象还是记忆犹新。

  那是还在高中的时候,有天偷戴着耳机看呢。就在那个雨天,第一次听到了那首震慑心灵的BGM—MO1。看过空境的朋友都应该知道空境里的BGM是灵魂般的所在,梶浦由记的作曲不得不让人佩服,每一首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在我看来,如果空境失去了她的配乐作曲,即使再好的剧情也是一种遗憾。

  月世界的架构太大,根源、伽蓝等名词也是让人难以琢磨,后来随着兴趣就去了解了一下月世界(虽然还是屁都不懂哈哈)。但是这对《杀人考察前》来讲并不重要。在这里没有什么根源,只有爱。黑桐干也对两仪式疯狂的爱。第一次的雪天的邂逅、在两仪式家们前的守候、知道她杀人后的继续隐瞒、血色黄昏下教室的那次谈话“因为喜欢你,所以想要继续相信下去。”这是要多爱一个人才能做出这些事,说出这句话?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四):虛無主義的OTAKU

  這章作為劇場版來說劇情比較清淡,主要是為後面做了成功的鋪墊。揭示了兩儀式的雙重人格,太極生兩儀,陰陽兩面人格。利用道家設定來表現虛無主義。空之境界是一部把東西方虛無主義根源都玩得很好的宅向作品。

  新保守主義者沃格林把現代性思想的根源追溯到基督教異端諾斯替主義。沃格林認為現代性的核心是謀殺上帝。成功謀殺了上帝的人是尼彩,尼采宣稱謀殺上帝以後迎接而來的是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可以看作是極度的懷疑主義。按此說法,日本的OTAKU文化就是一種虛無主義文化。尼采謀殺了上帝,後現代主義者謀殺了理性,走向是越來越虛無。OTAKU其實是正如東浩紀所說的動畫化的後現代人種。

  前面提及空之境界在兩儀式的命名和雙重人格中運用到了道家“太極生兩儀”的設定。太極應該就是型月世界的所謂根源。其實兩儀式的雙重人格也是諾斯替設定。諾斯替主義中,最高位神“不可言說”會降位到現實的邪惡的物質世界且被困於肉體中,而“不可言說”正是與現實世界形成了二元對立,希望迴歸虛無,這就是兩儀式雙重人格而且織的人格嗜殺的原因,因為正是與物質世界的對抗才能夠迴歸虛無。在諾斯替主義中,基督教的上帝耶和華是創建物質世界的惡神,並非最高位神。被困於物質世界肉體中的“不可言說”正是要通過與物質世界的對抗謀殺上帝實現靈肉分離而迴歸虛無。

  空之境界是一部非常容易中毒的作品,毒就是諾斯替主義毒,佛道虛無主義毒。這種作品反映的正是OTAKU群體的虛無。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五):于<俯瞰風景>和<殺人考察(前)>观后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相当原作向的作品

  对型月的作品向来无好感 总觉得过分卖弄世界观和设定

  不过看到<俯瞰風景>的预告片时候 确实地被吸引了

  加之是梶浦由記的配乐

  于是抱着观看一部原作向动画的心态去看了一遍

  然后看了第二遍和第三遍

  诚然 假如没有看过原作小说的话 很多地方都看不明白

  然而抛开世界观和设定 依然可以感觉到强烈的吸引力

  那是一种可称之为意境的东西

  对于生与死的探讨

  孤独 伤害与相信

  不得不提的是梶浦的配乐

  个人认为这七部剧场的配乐将是梶浦的最高杰作

  就此功成身退也不为过

  lt;俯瞰風景>与<殺人考察(前)>的配乐旋律有相似之出

  然而意境却并不相同

  前者的基调是阴暗而抑郁的

  就像在描述着一种幽异的死亡

  ——渴望着无法触及的温暖 而只能通过坠落来获得解脱

  孤独的灵魂融入孤独的风景

  而<殺人考察(前)>的配乐却是出人意料的

  ——温情的回忆 紧闭着的心正在慢慢敞开

  细小而安静的恋情正在蕴育

  这仿佛与充满着鲜血和破碎肢体的一幕幕画面格格不入

  然而正是这样强烈的冲突和对比

  刻画出了人们互相伤害却渴望温暖的本性

  其实我们都跟两仪一样 具有双重人格

  所以当她一遍遍呼喊着黑桐的名字的时候

  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对于爱和相信的渴望与无奈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六):一些琐碎的话

  第二遍看了。心情平静地看完,突然觉得这才是看这部作品需要的心境。

  最有趣的一段出现在“织”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第一遍看的时候不明白,现在再看瞬间就笑了,那种元气女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式可是装酷装了7集啊!唯一一次傲娇还是在俯瞰风景里面(重看的时候也是笑了)。

  接下来是织的解释。他(还是她)的逻辑是这样的:人一生下来是没有感情的,但是无论是父母还是周围的人都是一副爱着自己的样子,因此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误解。随着日渐长大,开始明白人的本性,认识到世界的丑恶,但是因为曾经切实地感受到过世界的善意,因此能够比较正常地和周围和解。但是式一开时就有了织这个成熟的人格,因此在产生对世界的误解前已经彻底认清了人的本质,所以对周围的善意充满怀疑和抵触,最后发展成一个与所有人格格不入的别扭家伙。

  接下来是我的猜测:

  然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式对织的存在越来越难以忍受,开始不断地杀死织。然后杀人成了式的一种习惯,织作为本源,它的存在被定义为否定。这样一个杀人犯组合就诞生了。

  式为什么尝试杀死干野?织似乎有所解释,即式对外部世界的抵触本能让她对任何试图进入她的世界的人都会觉得不安,然后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她就要杀死那个人。但是干野最后说自己不明白式为什么要杀死自己。如果干野的智商正常的话,那么只能说明式的动机不是那么简单了。具体的原因因为第一遍看得比较粗糙,没有深究,目前也没看到那部分。

  回到织的那套理论,我不是学心理学的,但是作为对日本动漫设定的不科学深有感触的人,我很怀疑这是蘑菇随便乱扯的。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七):眼神!原来是眼神啊~

  因为主创人员一致的原因(小说的作者就是电影的老板),空之境界是偶迄今以来看过的最忠于原著的剧场版了(顺便还帮脑残的同学稍微整理了一下时间线)。

  话说回来,还真怀疑没看过小说的人能不能看得懂电影。就算是整理了时间线,仍然绕绕缠缠剪不断理还乱。蘑菇同学你是猫吗?这么喜欢毛线团。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背景图像真不是盖的,比起活动的人来说,背景对原著的忠实要更上一层楼哦!不仅是形状,重点在氛围,氛围!尤其拿多部片子对比的时候,这种敬业精神与超凡才能更令人感动。例如第二场和第一场相比,人物情绪和情节处境都略朗,所以色彩也明朗了很多哦(音乐也是 ,OP的钢琴独奏很赞^o^ ,由纪老师加油)!看得人神清气爽!

  画面里除了背景当然还剩下人物,别看他们占据的二维空间比较少,就轻视人家哦!其实啊,人家是更重要的王牌呢~嗯嗯,人物也是完完全全按照小说去描画的啦。然而据说“有句俗话说得好,上帝也有失手的时候”,明明是一模一样的造型(发型、身材、服饰、五官),让我在脑子里自由想像也生成不了其他的的形象,它它它,居然就是不对劲,跟眼里揉了沙子一个样。

  到底是哪里不像呢?

  作为一个深深埋在心底的小小纠结,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答案。

  直到刚才,偶见第二场,片头,大雪里,在黑桐的呼唤下,式转身,回眸,脸上赫然挂着——

  厄,

  两只大大的,

  死鱼眼

  。。。

  囧冏冋

  晴天霹雳,

  豁然开朗。

  眼神!!原来是眼神啊……

  怪不得,古代有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叫做,,,画龙点睛。

  (闲话最后一句,这部小说还真适合广播剧啊~碎碎念)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八):毋须解释

  通常来说,女人较男人来说感性些,男人较之女人就理性些。通常来说的意思就是,大多的时候还算准确。女人和男人相好时,最爱问的是“你觉得我哪儿好”或者“你到底喜欢我哪一点”诸如此类的问题,她们期待着对方能说出和小说里电影里不一样的又能让她们满意的回答,以此印证这爱情的确真和伟大。仿佛她们存于世上,最大的目的就是被这个世界所喜欢,而这个正跟她相好的男人,就是她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而之前提到的较为理性的男人,这时就面临着重大考验了,女人心海底针,一句话里哪怕一个措辞不当,就可能刺激到女人的第六感,然后泡汤了一夜良宵或者告吹了一段感情。

  所以男人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总是绞尽脑汁,甚至事先演练了数遍,他们可能说“哦!我喜欢你精灵一样的小耳朵”,或者“喜欢你看起来就好吃得不得了的厚嘴唇”,又或者最通俗的,说一句“你看起来就像一个天使”。他们用尽自己能够想到的比喻,还是觉得不够,而女人这时已经在比喻的世界里纵情起舞了,他们是公主,是精灵,是天使。她们从不想这些是不是真的!当然,还是通常来说,女人在恋爱中的智商为零,在大多的时候也是准确的。这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愿意跳上舞台,另一个也愿意为她搭舞台,写剧本,跑龙套。一个成了恋爱中的傻瓜,一个成了花言巧语的戏子。

  以上是我看到动画片中,拥有死之魔眼看透一切却不懂感情的两仪·式不理解黑桐为什么老跟她凑近乎,而黑桐回答他也不知道之后的有感。女人希望男人是哲学家,希望他们能破译整个世界,好给她们精密计算确真无误的爱情。其实,学得越多就会觉得知道得越少,很多哲学家人到老年突然觉悟到自己无知的像个孩子。这个世界其实一团浆糊。toally a mess。而真理是毋须解释的,因为爱是唯一的真理。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九):1995年4月,我与她,相遇了

  自从一年零两个月前邂逅空之境界,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部动漫,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它对我有如此的魅力,我想,是因为它的孤独气质。

  两仪式是孤独的,织说过,从小就知道人类是多么丑陋的式,无法爱上别人,他还说,他所知道的感情只有杀人,而人,只能表现出他拥有的感情。开朗的笑着的,总是喜欢做梦的织,在织为了式的幸福而死去后,留给式的,只有深邃的孤独。

  式与织,想杀掉的那个少年,式与织,想守护的那个梦想。

  他们对于幸福与爱,是多么的无奈与渴望。

  那个雪夜,干也遇到了境界式,从此一见钟情,他说式是个美人,但这不是他喜欢式的原因,而是式脸上总是有种受伤的表情,让他觉得不能放着不管,式在雪中微笑,寂寥的天空,白色的和服,眼睛寂寞的望向谁也望不到的远方,那个滥好人,那个理所当然的活着,理所当然的死去的人,黑桐干也,也是第一次有了想要真正与一个人产生羁绊的心愿吧。

  他看起来相当普通,却起源自比任何人都还不愿意伤害他人,即使自己再怎样悲伤,也不会因为什么而落泪,如果落泪的话,他就等于成为某人的特别之人。——那份空虚的孤单的不管是谁都能理解,却又不能让任何人发现。

  拥有不可思议的大交际圈的干也,明明可以与任何人交心的干也,不被任何人讨厌,谁都不为之吸引的他,其实是最孤独的吧,式说过,多么,幸福的男人,也许毋宁说,同样孤独的两颗心,为什么干也可以如此从容。

  干也终于走进了式的心里,他们没有接吻,只有一个拥抱,就是他们的身体最接近的时候,式的泪水涓涓而落,在鲜血与杀戮中,那个温暖的男子一直陪伴着她,同样在鲜血中,她明白她的心已经懂得如何去爱,从此,不会再孤独,因为他说,式,我永远都不会原谅(放开)你。

  《空之境界 第二章 杀人考察(前)》影评(十):意难平

  第六识“意”,是指向世界的那根箭头。

  从佛学的角度,“我”只是幻象。根据哥德尔定理,“我”是个逻辑怪圈。“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并不准确,更恰当的表达是,“这里存在一个正在思的‘我’”。复归到现象的根本,真实的只有对世界的各种应对,当这些应对能够收敛到一个人格之上,“我”就诞生了。

  在同一个身体里面拥有两个人格的两仪式(织), 她的“意”这根剪头并不指向世界,而是指向身体内的另一个自己。从外表看,她是孤单的一个人,但本身其实是复数的存在,有着完整的阴阳互动,自成一体,从不孤独。在她的身体之内,阿尼玛(式)和阿尼玛斯(织)都浮现在意识层面,二者没有失衡,互为镜子,水乳交融构成一个完整世界。

  但这一完整世界有个命门。人其实不爱人。人以为自己被爱,于是爱人,然后失望,既而封闭。而跳过这一步的两仪,当然也自然爱无能。但黑桐对两仪的爱,字面意义上闯入了两仪式的世界之后,让式和织对黑桐的倾向的优先级以及喜欢与否出现了差异,构成了错位,于是两仪世界开始失衡。

  对普通人来说,内部灵魂的“自杀”如蛇蜕皮,“吾日三省吾身”,“君子豹变”,都是在被称为“我”的这个存在依然能够大体能够组织起来的前提下的自我转化超越。但两仪的失衡是原本在实在层面上互补的二者脱节,式和织的关系从一个有异然而均质的牛奶状,变为了如同水油不相容的分裂。这种失衡并不是有机的变化,可以随着自我调整而重新归位;而是绵绵不断注入一个之前并不存在的新元素——“爱”,直接让她的存在不再稳固。为了恢复平衡,两仪要不杀死掉外在的“爱”的源头黑桐,要不清理掉自身的拉扯。最终,织选择死,腾出世界的空位,对两仪而言,一部分消灭了另一部分,对立面被割除,剩下一种空洞的纯粹。普通人的二重人格不入意识,活得虽然拖泥带水,带有着生命本身的挣扎。但如果当二重人格其中一位彻底被克服之后,挣扎消失了,白茫茫的干净一片,反而失去了生活的内容。

  对两仪来说,这个失衡是黑桐而起。织消失之后,式的“意”必须指向包括黑桐的外面的“世界”。织当初的希望,就是黑桐成为这个填入空洞的那一位,这是她对式和干也的愿景。因爱失去的平衡,最终也只能因爱来重新平衡——《杀人考察》这一章,整个就是为这一全篇的二人情感核心打开一个存在论的首页。

  但对普通人来说,从一开始就不会有如同两仪一般“意”观自身之中另一存在这一状态,从未阴阳明明白白的一体,“意”只能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不断求索填满自身空洞的那一位,终究意难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