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蹈家》经典观后感集
《芭蕾舞蹈家》是一部由西宪彦 / 志村彰执导,黑木瞳 / 中岛裕翔 / 中森明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芭蕾舞蹈家》精选点评:
●冲着黑木瞳去看的,还行
●朋友一个就够了。芭蕾,加油。
●中森明菜美啊美
●嗯,黑木瞳只在宝冢呆4年,还能跳芭蕾,すごいわね!
●Ballet Dance
●
●林宥嘉有一首歌叫《Runaway Mama》
●我也有一个未实现的舞蹈梦
●一个友情、亲情浓浓的大妈励志故事。大妈卖萌的地方搞过头了。加柰的招牌笑容甜得腻人。有些像刘慧芳。虽然刘慧芳的电视剧我并没有看全几集。几个配角都还不错的。特别加柰老公,非常可爱。
●天。。。那儿子居然是芋头演的 真Q
《芭蕾舞蹈家》观后感(一):芭蕾舞蹈家
此剧的看点显然就是芭蕾舞了,特别是黑木瞳和古田新太的舞姿(尤其是后者)。除去芭蕾舞这个元素外。其实和其他的励志剧也并无太大的区别。
芭蕾舞本来就是年青人的“专利”,说实话,一群中老年人跳委实是没办法看的。不过正是这种“不可能”才是励志作品的吸引人之处。
所以不仅44岁的佳奈重新开始了芭蕾舞的练习,以圆自己少时的梦想,还带动了丈夫(古田新太的体型要表现实在令人感到“可怕”)和长女。还挽回了少时的友谊。此剧整体平平,就是舞蹈也似乎平平。
《芭蕾舞蹈家》观后感(二):只有你跳舞,才能理解舞蹈
Dance is the hidden language of the soul。舞蹈是隐藏在灵魂里的语言。 只有你跳舞,才能理解舞蹈。芭蕾是万舞之宗(除了起源非洲的黑鬼舞蹈之外)。 说真的,29岁的我乱入舞蹈课的时候,也是内心各种崩坏。慢慢心思就被音乐和动作本身带着走了。单纯的很开心。完全就如这个片子展示的。 片子的主角还需要舞蹈带来的自信、自我肯定、和改善,舞台演出就是其实现途径。而我是个男子汉,确实不需要这些,哈哈,所以开心就好了。 其实,在所有舞蹈里面,芭蕾其实是最不娘。就如这个片子展示的。因为芭蕾是力量、平衡、柔韧的综合体。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贵族。没错,街舞如果力量和速度做不到很强的话,都会很娘(宅舞)。
---以上是 2015-09-27 写的---
一年半以后更新。接触芭蕾马上两年了,还是很菜…但是我有自信跳得比大叔和店长要好了,呵呵呵~(因为大叔和店长都挺菜的,但是够帅)
《芭蕾舞蹈家》观后感(三):给梦想一点暖色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般是不看日剧的。其实我不看很多剧,但不看日剧倒显得有点特别。我是留日学生,回国后一直从事对日本市场的相关工作,始终与日本人打交道。我应该属于熟悉日剧,热衷日剧,并从日剧中学到无数语言知识的那一类人,但我不是。
从2002年10月我到日本,直到今天,我看过的日剧可以掰着手指数。虽然数目少,但大多记忆深刻,比如讲婚外恋的《蔷薇十字架》,讲师生恋的《高校教师》,医学类典范剧《白色巨塔》,讲陪酒女奋斗史的《女帝》,《大奥明治篇》等等,我能记得清楚,大概是剧本都还不错,而且我看得少,自然不损伤脑细胞。
要不是移居上海暂时坐家,我还是不会看日剧的。我对日本没有特别深后的感情,尤其是那种文艺腔的,落满樱花的粉红色小清新可爱森系的调子不是我生活过的日本,令我反感。郁达夫的“细雨成尘催小草,落花如雪锁长堤”只使我想到杭州,而那原诗是实实在在的描写日本樱花盛开的美景的。我人生有一半痛苦的经历和记忆都与日本和日语有关,在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后,我没有办法容忍仍然不断地听到刺痛我神经的语言,所以从前我是不看日剧的。
但也不得不承认,我的钱财都是从这些令我痛苦的经历中得来的。若不是还要抛头露面,我宁愿一闭上眼睛从此忘记这门语言。但现实总是要面对的,为了不使在忙碌的坐家生涯中生疏了饭碗,我不得不给自己找日剧看。
但我找到《芭蕾舞蹈家》这部剧还是一个偶然,它本不在我的项目列表里,甚至我从来不知道它存在过。一次突然很想看芭蕾舞的我在输入关键字后看到了这部剧,好奇地点开来看看,竟然一集一集地看下去,末了还有些意犹未尽。
剧情一开场就勾起了我在日本时为数不多的美好记忆。大概就在这部剧制作播出的前两年,我有幸接到了一份邀请。一个日本同学在一所成人芭蕾舞学校学习舞蹈,那一个夏天恰逢学校十周年汇报演出,同学也有演出安排。她愿意送我一张参观票。当然,会场演出也需要工作人员,如果我不想看演出的话,我也可以打一天短工。工资为五千日元,外加一顿午餐。我高兴极了,立即告诉她我愿意去打工。她有些失望,问:“你不想看我的演出吗?”我想她误会了我,我那时是太穷了。刚刚丢掉一份工作,趁着暑假急需赚钱。我向她解释后她并没有说什么,很顺利地帮我联系了这份工作。如果我当时已经看过这部电视剧,我想我能够理解她的心境,苦学多日,一定很想有一场汇报式的表演吧?而此时此刻,当然最希望有许多亲朋好友能来捧场。可惜我当时不懂,即使懂也还是会同样选择吧?对贫穷的恐慌占据了整个留学生涯,芭蕾这样高雅的艺术只能望而兴叹。
但这一次的工作却是极其愉快的。工作很轻松,只是根据演出安排在不同的场地站岗,并且可以相互聊天,不会有人过来斥责你。午餐也很丰盛,吃的是比较高档的便当,发工资的信封里有一张一千元和两张新发行的两千元面额的纸币,图案是《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夫人。这种新型面额在市面上很少见,我始终不舍得花掉,在信封里收藏着。可是后来急于还同学现金,就把它花出去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原本人家并不急着要钱。
但很幸运的是,我在最后一场表演时被分派到演出场内站岗,而这一场并非学校学生的汇报演出,却是理事长请来的国内专业芭蕾舞演员演出《睡美人》片段。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还是觉得幸运且幸福的,这是我至今唯一一次现场观看芭蕾舞演出,那种时时的现场效果是完全不同于观看录影带的。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芭蕾舞演员起跳落地后也会有咚咚的响声,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让我产生一种走进童话世界,也想飞上舞台舞蹈一番的幻想。这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生动,好像就是昨天刚刚才从剧场回来一样。而我在日本的七年半光景里,也只有这一次的工作是没有任何的痛苦或不快的,回忆里只有轻盈与浪漫,就像舞台上那场华丽的芭蕾舞。
能够勾起美好的回忆,自然就可以留住观赏的心,但仅有这一点又是不够的,一味地消费下去,很快就会耗竭。大概已远离青春岁月的缘故,使我对中年女性为中心的故事更感兴趣,那里总有些生活里的辛酸或沧桑,故事中的人物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他们所呈现出的人生状态是迥然不同的。
女主角佳奈的扮演者据说很有名,但我不太熟悉,不过她真的很漂亮,即使已经45岁依然充满活力。她所扮演的佳奈也是一个辛劳勤俭,对梦想执着,在生活中充满活力的女性。加奈只是一个主妇,就像当年在日本看过的主妇们那样,丈夫做着会社员,女儿们是中学生。她每天起早贪黑做家务之外还要在快餐店里做工,早晨第一个起床,晚上最后一个睡下。日剧中大量地出现这样的主妇形象,但有梦想的却好像只有佳奈一人。她从小热爱芭蕾,渴望去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求学,并与小伙伴蓝子约好一同努力走出国门。但在梦想闪耀金光的那一年,父亲的事业破产,家道一落千丈,彻底沦为贫民。而艺术却是昂贵的,或许只是富裕阶层的装点,佳奈不得不放弃了梦想,收好舞鞋,彻底消失在梦想可以照耀到的所有角落。
长大、结婚、生子和生活,普通人的一生不过如此,对佳奈来说又会有什么不同?也许不同的是在下班后去看一场芭蕾舞演出。丈夫还算理解她,尽管时常大呼小叫,举止粗鲁,但没有禁止她在梦想外驻足欣赏。就像路过珠宝店,虽然不能走进玻璃门选购,但总可以站在橱窗外啧啧称赞,予以点评,就像自家的东西一样。
若不是工作的款餐店对面开了一家成人芭蕾舞工作室,大概佳奈的生活一直会这样持续下去,但这个机会改变了她的生活。芭蕾老师是个和善的青年,来学习的主妇们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有些是闲得无聊,有些是出于热爱,就像佳奈一样。原本她只是窗子这一边的看客,但小心眼的店长和蓝子儿子的加入则慢慢将佳奈那颗就已沉寂的心也勾活了。大家在同一个芭蕾教室相遇,尽管身份原因各有不同,但对芭蕾的热爱却是相同的。与她们朝夕相处,佳奈重新找回了自己,收获了友谊。
但最有趣的一定要数佳奈的丈夫和两个女儿。在佳奈学习芭蕾以前,他们是一群被惯坏了的家属:懒散,自私,粗鲁,凉薄。丈夫动辄吵吵嚷嚷,女儿们无精打采,不管不顾。要不是佳奈天生乐观豁达,恐怕不是抑郁也会离婚的吧?但芭蕾舞的学习竟然改变了这个家。在第一个得知她偷偷学习芭蕾舞后,女儿们没有阻止或是嘲讽,相反地,她们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并觉得妈妈每日如此辛劳,有一点业余爱好是件好事。但丈夫的反应则有前后的变化,起初他无法接受,大发雷霆。但误以为妻子要提出离婚时他忽然恐慌起来,并为了维护婚姻试着去妥协。在不断的磨合之后,他不但接受且自己也参加了芭蕾教室的学习,为了能让妻子可以圆满地参加芭蕾汇报演出,他宁愿放弃去熊本做社长这样的肥差。
在不断的芭蕾学习中,亲人们更多地了解了佳奈不愿诉说的辛酸往事,渐渐地赋予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自我牺牲是贯穿全剧的主题,为了爱,为了爱的人,可以牺牲自我和自我的梦想。女儿们支持佳奈,因为她们看到她这些年的默默付出。当她们觉得担心妈妈可能付不起演出场地费用时,拿出了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大女儿主动放弃了参演的机会。丈夫支持佳奈,除却她对家庭的辛苦付出,更感动于她年少被迫告别梦想,虽为中年主妇,仍然不忘初心。他懂得一场汇报演出对妻子的重大意义,那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场舞蹈,舞台上凝聚的是妻子三十几年来的辛酸。亲人们愿意为了补偿佳奈这些年的失去而牺牲,佳奈同样是一个愿意自我牺牲的人。她没有接受女儿的零花钱,也没有让丈夫留在东京为难,而是愿意放弃演出机会,并感谢家人的爱与支持。在看惯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国产剧表达后,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是令人感动的。中国人喜欢塑造有鸿鹄志向的人,而为了突出他的坚韧不拔和壮志凌云,也为了刻画成功路上道路艰险,我们颂扬勇往直前,牺牲一切,只是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
然而太讲求牺牲别人,可能最终就牺牲了自己。而懂得自我牺牲,别人也会主动来成全你。听起来有些鸡汤,但于我而言这种价值观恰恰是国人文化所缺乏的。在主流社会以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的大的环境下,自我牺牲不但不适用,反倒会得不偿失,落人笑柄。而少有的恐怕也是各退一步,彼此作为交换吧?
剧中对梦想的诠释也令人耳目一新。我所熟悉的,有梦想的人除了要牺牲一切,往往还要立志成名成家,如果不能扬名立万,一切便都是无用功。画画的要成为画家,写作的要成为畅销书作家,做生意的要成为大资本家,无论做什么都要向家靠拢,做不成家便一文不值,人见人讥。因而我们的梦想多半是冷色调的,因为期望太高,就会与现实发生激烈的对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的能力撑不起你的理想”一类的至理名言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诞生的。我们羡慕那些少数的大家们,羞于提及引以为骄傲的却不能将自己变成家的爱好和兴趣。不能变现的梦想都是空想,想想总有点悲哀。
然而,所谓梦想或理想,一定要剑拔弩张,让自己痛不欲生吗?热爱绘画的人如果不具备徐悲鸿一类的名望就没资格追求绘画的真谛了吗?只有企业家才有资格受到尊重,千百万的员工们就无颜苟活了吗?在《芭蕾舞蹈家》里,所有来教室学习的人都错过了最佳学习年龄,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站在舞台上受观众赞美的名演员。他们内心里固然怀揣着美妙的芭蕾梦,怀揣着少年时代的种种不如意,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芭蕾本身带给他们身心上的愉悦。芭蕾是梦想,但无需名利作为收收获。在每一次的学习中就已经满足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不断的攻克困难中找到了丢失的自我,收获了比舞蹈更多的值得珍视的东西。这,才是梦想二字应该带给人类最大的感受吧?我看到了梦想的另一面,温暖的、充沛的、令人愉悦的暖色。
最后一集的演出前,佳奈激动地告诉丈夫,她觉得以后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好。她童年的梦已然实现,能够在45岁高龄学习芭蕾并得到一次演出的机会,此生足矣。她以后会更爱这个家,更好地对待家人。丈夫感动极了,我在屏幕外也同样感动。虽然皇家芭蕾舞团已然成为永久的遗憾,但生命仍然得到了弥补,这种弥补是另一种收获,更胜于痛苦地追忆往昔或是怨天尤人。梦想未必都是眼泪,如果你能多角度地看待它,对待它,生活会更丰富多彩。
善待梦想就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