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摘抄

2021-04-04 00:1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摘抄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是一本由[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精选点评: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半年多,其间又看了些“好看”的书。这样的书,总是前快后慢,有些甚至结不了尾。想来还是自己知识缺口又多又大,还以为看了些小说就可以吃的下…… 尽管没吃下,可这样一部伟大的“历史书”(和我们上学时的那个真是不一样),必须要推荐,理由: 首先是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伟大的历史学家和共产主义者。 其次,现在全世界的经济,社会,科技等等方面无不受近代欧洲从启蒙到革命到爆发的推动和影响,要走出妄自菲薄或盲目自大的误区,这是需认识并承认的。 最后,这本书是从1789年“双元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作者称)开始,到1848年欧洲大革命结束。这个时间段,我们有在做什么呢?1789,清乾隆五十四年,康乾盛世。1848,清道光二十八年,鸦片战争开始,因此可见,兴衰由来。

  ●有点东西。读的人也得有点东西。费半天劲读完觉得自己对历史真是一无所知。

  ●书是好书有关学术性的书,介绍历史细节也很棒,作者旁征博引,但是对于我来说确实阅读时有点困难,捉不住要讲的点

  ●历史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解决之前留下的问题,也在不断制造新的问题,与其说是革命改变了历史,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革命。从短期来看,每个国家的局面和路线似乎千差万别,但放长历史的眼光,人类似乎都在朝同一个方向迈进。反观当今的中国,什么主义什么路线似乎并不重要,它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无可避免的趋势或许才是我们真正所处的环境。

  ●第12章精辟极了!

  ●Charisma翻译为“奇里斯玛”,这样一个非主流译法,实在是让人怀疑翻译者中有多少是门外汉。

  ●双元革命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推动力,其实不仅仅是社会,个人也一样。

  ●年代四部曲第一部,新版。

  ●1851年后英国的投资狂热 财产猛增/在1815—1848年之间,西方世界有三次主要的革命浪潮。[亚洲和非洲尚未受影响,亚洲第一轮大革命,“印度兵变”(Indian Mutiny)以及“太平天国运动”/1830年后(或在此前后),形势急速改变;其变化如此之大,以致到了1840年,工业体系所特有的社会问题——新兴无产阶级等已成为西欧严肃讨论的普遍问题/美国经济真正的昂首奋进,要等到1860年之后,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也没有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比美国来得更快/考试制度最具逻辑性的表现方式,也是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中.学识和竞争性考试,也是英国最具资产阶级意识的思想学派的理想,边沁主义的“哲学激进派”/1848年革命与一项社会灾难同时发生,即自19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横扫欧洲大陆的大萧条。

  ●谈民族主义的部分最有见识。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一):入门书籍?

  这本书,花的时间颇长,它不是传统的那种编年史,它是对于这半个世纪中发生的事情,按照十几个不同的分类进行讲述的书籍。它的信息量极大,浓缩在这么一本书中,而且这些并非是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时间,所以看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信息超载,接受度大打折扣。

  外国人所说的入门书籍,大概对于他们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写得比较通俗易懂的《中国近代史》。但对于我们来说,绝非如此。

  不过,也许我们看书并不是要看到最细节的部分,只是需要抓住作者的重点,大概明了作者的意思即可。这一点我觉得还勉强可以做得到。如果对于欧洲史没有一定的了解,不建议阅读本书,不要给这些评论给骗了。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二):准备把另外两本接着读

  之前看过《极端的年代》,作者宏大的叙事,时间与空间上的飞速纵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同样作为“年代四部曲”的这本,亦是如此。过去对工业革命以及法国大革命也只是存在一个时间线上的粗略印象,只觉得分别是产业和政治社会意义上的变革而已,对拿破仑帝国覆灭后的欧洲,并无太大的印象。只知道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陆续在全欧洲和北美蔓延而已。然而作者此书,将两场大变革结合起来考量,名之为“双元革命”,并在书的第一第二部分,叙述了双元革命的进程和革命后直到1848年的世界图景,宛如一幅巨型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作者继续以抽丝剥茧式的独到视角,一幕幕揭示了双元革命下的各个历史环节,在时间上、空间上反复跳跃,让人在钦佩作者非凡深厚的史学功底的同时,能够跟着作者一点一滴地详细观察双元革命下的欧洲世界。使人深觉不过瘾,要将四部曲的其余两本三本看完,《极端的年代》还想再读一遍。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三):大时代之革命的年代

  大名鼎鼎的年代四部曲首作,因为工作关系,断断续续花了好久才看完,书绝对是好书,不过翻译的句子有些晦涩,影响了阅读速度。 毋庸置疑,霍布斯鲍姆对于双元革命的阐释与理解非常到位,英国的工业革命作为经济基础,最终由法国的大革命升华为上层建筑,在此阶段,资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逐步登上ZZ舞台,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其原始积累的肮脏与无耻,非洲黑奴贸易,殖民地的扩张,无产阶级的扩大无不证明了这一切。 法国大革命实际上真正起到核心与中坚作用的是雅各宾派为代表的具备自由主义思潮的新生代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只不过是一种催化剂与马前卒,自由平等博爱响彻整个欧洲,其带来的意义是深远的。随后而来的拿破仑大帝教育了整个欧洲——我才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之王,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的整个法国体系构建了现代欧洲大陆的格局,直到现在。

  从1789到1848,这是一个革命的年代,也是一个孕育的年代,科技,文学,艺术风起云涌,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风起云涌,人类群星闪耀,期待拥抱下一个光辉的年代。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四):英法双子星

  西方人看待西方近现代历史,的确有更深邃的眼光。叹服作者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奠定200多年来世界格局的革命性时代是1789到1848这50年,它贡献了两场影响最大的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前者创立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将它席卷全世界。然而英国人是高冷的,保守和经验主义的,他从不设想向外推广其政治模式,也没有想象过离开君主的世界。作为历史变革的必要补充,法国大革命在牢不可破的欧洲大陆君主制版图中破土而出,在前后短短十多年里走马灯式的演绎了君主立宪,保守主义自由派共和,激进派全民共和,成为推翻封建制以后人类政权诸种存在模式的试验田。以后的200多年世界各民族对其命运和发展方式的探索,始终未远离这两场革命的影响。 意识形态方面,科学思维和进步思想征服了自然界,数理化等自然学科极大发展。这一股潮流进而征服了人类社会自身,人类也成为可以用严密的数据和逻辑来研究的对象,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走上了历史舞台。在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结合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了。

  《见识丛书·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读后感(五):入门读物,有点失望

  第一部分 发展

  1.0 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

  交通闭塞,集中农村,城市狭小,报纸仅发行4000份。

  农业有进步但仍属于传统农业,食品依然是地方性,蔗糖除外,烟草消费空间小。南部欧洲玉米与蚕桑普及,马铃薯仍未成为主要作物

  海上贸易繁荣

  家庭工人与分散加工制度属于主流

  2.0工业革命

  文艺作品在19世纪30年代兴起

  起源,18世纪80年代

  虽然萨克斯,列日也有工业化进程但是实力太小,无法形成世界影响

  科学,教育,经济学英国均对法国没有绝对优势

  农业是市场化是绝定因素

  棉纺织业繁荣,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走向世界市场,拿破仑战争拉美成为英国经济附庸

  早期劳动的缺乏促进了机械的使用,另外机械便宜,使得平民方便购买用于生产

  工厂主要是棉纺厂,1815年蒸汽机被用于采矿,其他如食品,酿造,陶瓷

  工业革命促进1848革命产生,因为公债持有人采取强制通货紧缩 引起小资产阶级和工人愤怒(19世纪大部分时期人们要求放松借款)

  城镇促进采煤业发展,同时促进现代铁路诞生,这些为钢大规模生产打下基础。

  铁路的投资热情来源于外国投资的失败(战争,还款能力差)与市场整体规模不大

  取消中世纪遗留下共同耕作的敞田制与公共放牧,《谷物法》与斯平汉姆制度就是一部为了抵御这个趋势,保护农业生产者的手段,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与1846《谷物法》的废除宣告抵抗失败。1815农业萧条

  1780年英国贸易量才刚刚超过法国

  3.0法国大革命

  民主革命年代:美国,法国, 爱尔兰,比利时,列日,荷兰,日内瓦,甚至拉美,印度(罗易改革)

  无裤套汉的理性仅仅是恢复乡下人与小手工工匠的过去

  1830以后各国自由主义者才把本国而非法国视为解放者

  雅各宾共和国以较少资源应对了内外危机,普遍征兵与最高限价,但却得罪了农村

  4.0战争

  只有低地,瑞士,部分意大利雅各宾主义可以取得统治。爱尔兰与波兰则是本土需要法国力量结果,其他国家则是依赖征服推进雅各宾

  反法游击力量主要由农民运动组成

  反法最激烈的是英国(贸易)和奥地利(威胁其核心区域),支持者多为德意志小邦(尤其是从大陆体系中受益的工业发达的萨克斯)

  战争并没有造成人力严重损失(只有100万人),经济也没受到太大影响(武器破坏力小 会战短暂剧烈)

  英法动员士兵最多

  战争促进了纸币的发行与流动,甜菜制糖业,罐头食品业

  1815年农业价格下跌与严重歉收

  英国承担战争花销是法国数倍,以牺牲少部分经济发展速度的代价,消灭对手,法国经济主要损害来源于内乱革命

  5.0和平

  6.0革命

  1815-1848的三轮革命

  1820-1824 西班牙 那不勒斯 希腊以及拉美的彻底解放

  温和自由派,激进民主派,社会主义派都源于大革命

  兄弟会出现(十二月党,烧炭党)

  兄弟会激进派由巴贝夫主义者和雅各宾派组成

  在西班牙,军官兄弟会取得暂时胜利

  1829-1834 法国 美国(杰克逊改革) 比利时独立 波兰革命 英国《改革法》

  街垒被广泛使用,革命产生温和派,工人开始独立运动

  1848中产知识分子组织与国际团结意识,延续大革命

  庇护九世与萨伏伊等自由主义同情者

  巴贝夫-布纳罗蒂-布朗基(逐步向共产主义转向,无产阶级专政概念)

  在东欧,贫困地主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并分裂产生科苏斯,波兰民主会等极左阵线,倾向于废除农民义务,但是农民往往是反动派镇压政治自由派的主力。

  流亡团体促进了民族主义倾向产生

  7.0民族主义

  青年XXX认为民族主义与普世的自由是相容的(延续了大革命时代的革命民族法兰西的观点)

  小乡绅的革命性(但波兰最有影响力的恰尔托雷斯基集团倾向于俄国联合):反对本国专制主义,外族以及巨富。土地大亨往往和专制主义与国外势力联合

  中产知识分子

  爱尔兰与天主教合作,奥康奈尔与辉格党的温和谈判

  欧洲外的“民族独立运动”并没有成为民族主义的起源,如南斯拉夫人只是奥地利知识分子的塑造一个概念,塞尔维亚的黑乔治并不反对奥斯曼土耳其而是反对当地权贵

  希腊是一个例外,这和巴尔干贸易发展,与西方思潮输入有关

  拉美只有墨西哥是农民大众精神产生民族意识,其边界取决于大贵族领地的分布

  在东欧,类似原始民族主义的倾向采取了保守主义的形式,它们不允许斯拉夫民族主义出现(因为他们的敌人是日耳曼或者匈牙利酋长而非专制君主),因此把希望放在奥地利和俄国君主身上

  产生民族主义的必要条件是反对由传统,宗教和大众贫困结合的产物,所以有必要将早期殖民地仇外的抵抗势力与后来中产阶级现代化的民族主义(20世纪的产物)划分开。

  埃及是最早的东方民族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阿里比其他东方专制君主更倾向于民族主义

  8.0土地革命(市场化)

  除了英国以和其他几个国家以外,其他国家达成土地革命的形式大多类似。因为在英国这些国家,封建主义不是已经被废除就是从未真正存在。

  在英国除了苏格兰高地和威尔士部分地区,小农已经消失。因为大地主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圈地分割针对农民,再用济贫法吸引其进入城市。

  但在丹麦(北欧),产生了大批的中小型商业性农民,因为封建领地被出售给佃农,在人口过剩后,贫困的农民进入其他国家。

  法国革命之后,成为各种类型农民土地所有者的国家,因此很少有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镇,这一事实阻碍了法国工业发展。

  1799年法国式革命在意大利中部,东部取得胜利。1798-1799那不勒斯革命失败,使得推迟到1808年才废除。西西里的封建主义在1812-1843才废除

  西班牙反法自由派在1811年废除了封建主义

  普鲁士1807-1816年农民的解放取决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政府官吏的经济合理性论据以及贵族的贪婪。但是农民状况反而下降,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才恢复,这段时间普鲁士人大量移民。

  俄国(利沃尼亚农奴的起义使得他们恢复到瑞典时代自耕农的地位),罗马尼亚1860年才经历这个变化,美洲则到1888年

  值得一提的是,土地革命时代土地实际转移数量非常有限,贵族(当然性质已经改变)仍占居鳌头。以北意大利为例,贵族土地占有率仅仅减少了三分之一(这已经算非常之高的了)。而教会土地则减少直至殆尽。

  土地革命除了赋予一些给无用的权力给农民,整体来讲对农民是一种灾难,相反教会土地虽然生产低效,但颇受农民欢迎。这也是农民为什么支持理想的国王的原因,当然在这一愿望破碎后,在19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由右翼转向左翼。

  在印度柴明达尔制度(依赖莫卧儿税吏,多为地主)与莱特瓦尔制(对农民直接征税),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印度人民灾难。在拉美则相反,自由主义土地划归个人并没有阻退广大庄园的经济形势。

  爱尔兰则因为长期英国的经济殖民,依赖马铃薯种植的小佃农经济在人口剧增时代遭到马尔萨斯陷阱的打击。

  斯平汉姆兰制度造成农场主降低雇工工资(反正有国家补贴),雇工起义频繁。

  第二部分 结果

  9.0迈向工业世界

  1857年危机是世界上第一个,既是世界性又是以农业以外形式的危机

  1846-1848年欧洲遭遇的是以农业为主导的旧式萧条。

  1839-1842年的英国与比利时衰退则是第一次周期性萧条

  除了人口与交通发展以外,最重要的是贸易增长(4倍)与人口流动(500万移民)

  法国大革命时期除了美国欧陆各国没有明显进步,在1830年之后一切迎来改变,与英国经历200年自由市场发展不一样,欧陆各国政府(甚至美国)在发展阶段政府都以积极介入形式参与其中,比如铁路(只有英国是完全由私人企业介入,而其他国家都是政府主导)。1850年间之后欧洲大陆产生了即是企业家又是大银行支配的集中工业

  法国发展的特点是技术发达,资本输出大,但是劳动力短缺,国内市场狭小,发展缓慢。美国则因为移民与英国资本输入得到迅速发展。南欧缺少煤炭,制造业没有发展起来,农业,商贸和航运业为主。俄国传统的农奴式制造业和采矿业衰落。

  10.0社会流动

  “封闭”的官僚主义与“开放”的自由竞争教育结合——在中欧东欧是共济会式和“约瑟芬”式,在法国是拿破仑式,在拉丁语系国家是自由主义式和反教士的,在英国则是哲学激进主义式

  教士萎缩与教师扩张

  中产阶级认为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面前与歧视性劳工法典并无矛盾,并且希望马尔萨斯人口法则去饿死更多穷人。

  11.0劳动贫民

  团结是劳工唯一的武器,1848年之前贫民运动并未发展出雅各宾主义这样的东西

  12.0意识形态:宗教

  17世纪的放荡者与不信教者是最早的自由思想者。

  革命时代宗教信仰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开始寻找宗教替代品,如小学教师(instituteur)来源于建立共和(instituere civitatem)与建立共和道德(instituere civitatem mores)。在新兴无产阶级中,宗教逐渐边缘化。

  新教宗派主义扩张除了太平洋岛以外,就是非洲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少数据点以及南非。在新教国家,宗派运动跟社会底层群体联合,走向左翼(但反革命)。罗马天主教主要采取感性崇拜的形式,这类宗派主义(如捍卫灵魂派,莫洛肯派)主要群体是小技工,商人,商业性农夫以及资产阶级先驱,但这些人不是社会主流,无法形成大规模宗派运动。

  而伊斯兰教则持续扩张,并且和东南亚抵抗白人势力合流,瓦哈比派兴起,在波斯则出现巴布泛神主义运动,企图回归拜火教传统(带有很强民族主义色彩)。

  除此之外,印度罗易的梵天运动,印第安的汉森湖宗教运动。

  对于无产者而言,宗教复归是抵御社会剥削的手段,对于中产阶级而言,则是道德支柱,对于君主贵族,它维持了社会稳定

  13.0意识形态:世俗界

  古典经济学(剥削概念产生)与古典自由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敌人也是朋友。社会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继承。

  卢梭激进自由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也诞生于这一时代。

  14.0艺术

  浪漫主义与乡民。1848革命摧毁了人类再生的浪漫希望,唯美主义才得以盛行

  15.0科学

  数学进入分析几何时代,科学与政治结合

  16.0迈向1848

  同时代没有与英国足以为敌的殖民国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