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爱人》读后感100字
《消失的爱人》是一本由[美] 吉莉安·弗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一):地狱空荡荡 魔鬼在人间
我真的很喜欢追完剧或者看完电影,去读读原著的。利器简直就是原版上演,没有任何细节上的改变,唯一增加的剧情是她在做治疗的时候认识的一个自杀的女孩,其实也代表了母亲并不爱自己的孩子。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的对子女负责。对于有孟乔森综合征的母亲来说,惹得周遭人对自己的关注远远大于一个孩子的真正健康,但是你发自内心的的不爱这个孩子时,孩子也大概率也会具备心理不健康的人格。
而过分的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投入到子女身上也不代表你给与了她真正的爱,规避自己不擅长的事,认为培养孩子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其实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不幸。
有的人真的八十岁了,心理可能也只有八岁。成熟的感情是自由的,是热情的,是善良和充满爱的。愿每一个母亲都可以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孩子,忠于任何人,而不是为了自己开心的活下去。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二):教育行为偏差的衍生物
追剧追得不耐烦才跑来看原著,才觉得编剧是真的厉害。一个畸形的家庭衍育着残缺的人性和亲情,软暴力从婴儿时期到青春期的逐层爆发在作者的手里乖巧得像在河里被捞起来的白丝带,让人回想起来那些字句又清晰又精心。
作者对于精神不受理智控制时候的描写太真实又太贴切了,没有受过家庭暴力的人也许不会有这种把自己魂魄剥离出来以逃避肉体心灵痛苦的感受,“四肢像浮木一般漂浮”,或者是“疼痛在皮肤下,刀只是释放了它们”。
在我成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离开了家,逐渐开始独立思考,渐渐才发现一些隐藏在亲情的糖衣底下恶毒的迫害,“都是为了你好”“我是你亲xx怎么会害你呢”,这些堂而皇之的话说出来令人无法反驳但是割在孩子心头的血痕又难以愈合。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父母,就如同我仍然治不好被我妈伤害的自己,我就不敢说我想要一个孩子,我怕我照顾不好她,我怕我情绪失控歇斯底里伤害到她。
很多东西都需要传承,而这种受伤后再去加害她人的心理不需要。我妈受到了外婆的不公待遇,我受到了我妈的残酷教育,如果我好了,如果有一个女儿,我希望她长成一个没有受过欺负的样子,天真又开朗。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三):暗影中的怪物,不是你闭上眼睛它就不存在
不得不说,翻译的语气和时不时出现的啊和呀之类的语气词,让人出戏,好像故事不是发生在美国小镇上,而是某个我国小镇上。
米国之大,无奇不有,不得不佩服人家对题材的深入挖掘,比如让人觉得喘不上气来的《大小谎言》。如果谁觉得亲子关系就意味着完全正能量的幸福,那只能说TA何其有幸生长在一个关系健全的家庭。MPB,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父母对儿女,能作出什么来,再离奇的事情也不让人意外,最后的结尾也不能单纯用“逆转”来形容。合上这本书之后,虽然不能赞同“后30页让人不敢读下去”,但多少是有点儿能感受到寒意的。
原生家庭的问题进入讨论印象中也不过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有的人坚持说看不到关系中的黑暗面,说人长大了就该成熟面对,勇敢翻篇儿,我觉得这论调也不违和,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没有感受到黑暗,应该也就不至于传递黑暗,或者是通过精神上的自我隔离,至少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愈。但否认其存在显然是不合理的,你永远不知道在没有着眼的暗影之处,有什么样的怪物存在,总不好闭上眼睛,它就真的不在。
还是那句话,想为人父母,先做个心怀善意的正常人吧。
以及,中文版的书是掐片儿了吗?感觉有些部分接不上···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四):杀人不杀酷女孩
太震撼了吧也。论处女作,我就服Gillian Flynn.
反正我是没见过哪位作家能把自残这种事儿写得这么迷幻的,给人造成一种“自残和吸毒一样舒服”的错觉。
书里的大反转其实挺多的,在我看来。。。好些看同名剧的人表示看了几集就猜出了凶手之类,可能是剧表现得太明显了,要不就是豆瓣上有些读过原著的人嘴闲剧透。。。反正仅仅看书的话猜到结局是挺难的。
尤其是女主和John Kenne上床这事儿。。。我看到的时候眼珠都要吓掉了。。。怎么会这样子?!最关键的是,女主三十上下了,Kenne家小伙子才十八啊喂。。。而且按作者的引导,女主难道不应该是和堪萨斯警探在一起吗……
还有最后Adora的罪行被揭露和Emma的犯罪事实。。。要不是被豆瓣某个家伙剧透了,我是死也想不到这种结局。。。书里对Adora和Emma的描写还不错,若隐若现的,剧中则表现得颇为明显。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剧说能猜出凶手是妈妈或三妹吧。
说句实在话,我觉得Sharp Objects比白夜行更令我感到惊讶和震撼。现在看来,读白夜行时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还是因为年龄太小。它够波澜壮阔,但如果放在十七岁来阅读,它绝对达不到Sharp Objects带给我的那种毛骨悚然之感。
真的,毕竟我读完Sharp Objects的那一刻真真有种想吐的感觉。。。你非要说这类罪案故事都不真实,那我只能说,是啊,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也不妨碍它令人震撼。难道情节一定要符合现实才能打动人吗?照这么说,柯南里的故事、福尔摩斯里的故事还更显荒谬呢,然而不还是有无数人为他们陶醉吗?
我们身边没有MBP患者,但这并不代表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感觉;我们身边没有向同学施暴的女童,但这并不代表它不能让我们感到恶心;我们身边没有酗酒成性的自残者,并不代表它不能令我们感受到那片阴影的存在。
—为什么杀人不杀酷女孩?
—因为酷女孩才杀人。
2018.8.1.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五):王子打败了恶龙,然后慢慢地变成一条恶龙
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之前的惊悚小说印象还停留在《福尔摩斯探案集》阶段。。。捂脸。。。所以看完这本,啧啧。。。。先想到的就是多年前通关的一个游戏,名字我忘记了,到最后,王子杀死了无数喽啰后杀死了恶龙,然后慢慢的,,,变成了恶龙。。。
虽然这本小说满满的暗黑,但是作为一个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志青年啊不是,中年是不能写负能量的书评的对吧?所以我尽量的把这个写的人畜无害点。
首先我要告诉你的就是受害者的58颗牙齿被做成了地板!哈哈哈人畜无害是不可能的!
好的小说,有两种,一是打了鸡血似的让你觉得人生很美丽满满正能量生活真美好的,一种是铁了心的要多阴暗有多阴暗恨不得颠覆你人生观的。显然《利器》属于后一种。
正面的人畜无害,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值得歌颂的东西?生活里更多的是冷酷的现实,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和谐美满的家庭,都在这部小说里显得那么的支离破碎,女主的家庭,恰恰是造成她心理失衡的根源,更别提这个家庭里几乎每个成员都极其变态,没错!也包括极度自残的女主。话说把自残行为写的跟磕了药样的嗨我也是第一次领教呢!看着女主在自己身上刻字这么嗨,我也想体验下于是拿了小刀往自个手臂上戳了戳,哎哟疼的屎尿齐飞!不行不行!修行不够啊。。。。
小说很阴暗,没错。阴暗的可以吓哭一群傻白甜,可这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看完后我一直在想,一个人不管怎样阅人无数,经历风浪涉水爬山,最终他总要面对内心的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而面对真实的自己需要勇气,也许你会发现真实的自己和你的想象完全走了样。当真到那一天时,你是否会恐惧,抗拒,无视,还是欣然?皆有可能。愿你面对本我的时候,皆能内心无惧阿弥陀佛!哎呀呀呀呀,看本书居然看出哲学终极问题了。。。
当然啦,小说里也不都是阴暗的人的,不然就不是小说人物病态,是作者病态了。毕竟在生活里,还是有真正关心支持我们的人在的嘛!就如同书中的柯瑞,最终还是拯救了女主一把。所以女主才会在结尾说:“我最近越来越好了。”
ut,真的会好么?
你肯定会好么??
哎呀呀呀呀,,,我又阴暗了!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六):女儿是妈妈的一面镜子
作为《消失的爱人》的作者吉莉安·弗琳的处女作,虽然《利器》在转折上有些太过突然,有些生硬,但从总体上来说还算是成功的,在翻阅最后那几十页的时候,真是触目惊心。
小说是以有自虐倾向的记者卡蜜儿回家乡采访两起女童离奇死亡案为开端的。前面大量篇幅的描写并不算有多么出类拔萃,甚至让我一度产生放弃阅读的念头,直到转折出现,最后那短短的几十页看下来令人精神振奋,但也有些许哀伤。看完之后我整个人的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披着惊悚悬疑外衣但内里却是探讨原生家庭里母亲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小说。
卡蜜儿的母亲爱多拉用一种近乎于虐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玛丽安总是生病,殊不知是爱多拉一直在对其用药。卡蜜儿也曾这样被对待,但最后爱多拉放弃了,而是全心全意地去“爱”玛丽安。因为:
卡蜜儿不肯乖乖当病人,她生病就只会发脾气,找我麻烦。她不喜欢我碰她。我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她的脾气简直跟妈一样。玛丽安生病了就像个娃娃,她好喜欢我,一直要我陪她。我好喜欢帮她擦眼泪。爱多拉需要这种被需要来体会存在感,获得他人的认同感,用这种照顾的方式来表达对女儿的爱。医学上说爱多拉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叫做“代理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的心理疾病。 如果一个妈妈患有这种病,她们会对外表现出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热衷于给孩子做医疗,甚至要求孩子住院或者接受手术。而患有这种病的人98%是母亲,她们因为自己的童年缺乏关爱而感到幽怨。
确实如此。爱多拉的母亲爱她的方式也是那么与众不同:爱多拉晒伤的时候,她妈妈会脱光她的衣服,然后把她脱下来的皮撕成一条一条;爱多拉小时候三天两头生病,身上总是插满针头或者管子……如此看来,爱多拉患上代理孟乔森综合征多半原因是她母亲造成的。所以,虽然爱多拉恨死了她的母亲(未婚先孕并生下卡蜜儿可以看作对其母亲的一大反抗),但实际上,她却一直在模仿她的母亲:爱多拉的父亲给人印象不深刻,属于可有可无的那类人,爱多拉挑的丈夫亚伦也是如此;在照顾子女、表达对子女的爱上更是与其母亲如出一辙……
这样的结果就是卡蜜儿变成一个自虐狂,喜欢在自己的身上刻字,身上没有一寸完好肌肤;玛丽安小小年纪就逝世;艾玛专横跋扈,要她在意的人只关注她,只爱她,一旦她在意的人表现出一点点对其他人的喜欢,她就嫉妒,去伤害他们,甚至夺取他们的性命。
很早以前看书,书上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女儿会轮回母亲的命运。当时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然后有一天看了《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这本书,是讨论母女关系的。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发现自己的人生确实就像母亲人生的衍生品一样。在自己成为母亲之后,为了培养女儿的各种好习惯,我也一直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她会模仿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神态。
在看了这本小说之后,我更加明白了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她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如何表达爱,女儿将来也会如何表达爱。有句话说“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说的真是一点没错。熊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一个熊家长。亲爱的姑娘们,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天使宝宝,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天使妈妈”哦!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七):婚姻中,比出轨更可怕的是什么?
碧海蓝天,婚纱洁白,誓言铿锵,言犹在耳……
小时候,喜欢听童话故事,每次都眨巴着眼睛问昏昏欲睡的妈妈“然后呢?”,似乎只有听见“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安心睡去,黑甜一觉。
长大后,渐渐明白,不是每一个童话故事的美好结尾都是一场美满婚姻的开端。王子和公主,克服重重磨难,卸下耀眼的光环后,也许会在相濡以沫的陪伴中渐行渐远,在柴米油盐的摩擦中剑拔弩张……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了娱乐圈时不时冒出的出轨劈腿闹剧。其实放下作祟的情绪,平心而论,这些闹剧不过就是普通人平凡婚姻生活中种种尴尬的一个缩影。我们一边吐槽它狗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一边在夜深人静时舔舐伤口,不敢深究岁月里那一场场是非对错。你对自己说,他(她)好歹没有出轨!
可在婚姻里,可怕的真的是那些让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的伤害吗?
三年前,大卫·芬奇的一部引发全球热议的电影《消失的爱人》就曾试图探讨过这个问题。尼克和艾米在成熟美好的年纪相遇,他们在一场派对上一见钟情。彼时她是众人艳羡的“学霸白富美”,他是幽默英俊、能写一手锦绣文章的撰稿人。看起来,这就是一场美满婚姻再正确不过的打开方式。
随着影片的展开,艾米意外失踪,家中的血迹、艾米的日记、被踢爆的出轨丑闻、邻居的证词都直指凶手就是尼克!出轨的丈夫一时沦为百口莫辩、人人喊打的嫌疑犯,眼看就要锒铛入狱,而这时艾米却浑身是伤地出现了。影片由此进入高潮,而大卫·芬奇却在就快要接近那个答案的内核时偏离了。
吉莉安·弗琳创作《消失的爱人》的初衷,不只是单单写一个惊悚悬疑的爱情故事,比起情节上的反转和冲突,她更看重描写了尼克和艾米从始至终的心理状态。毕竟,夫妻间的争执是最不能站队的事,弗琳一定深谙其道。稍稍偏离任何一方的视角,都会让一场艰难而又深刻的揭秘沦为浅薄滑稽的闹剧。
原著中,弗琳除了采用正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外,还特意采用了双视角叙事。当一切再次回到最初美好的起点,你我摘下恋爱时的假面,卸下害怕搞砸的压力,放下对彼此的指责埋怨,好好说说我们和我们的爱情。间或的倒叙,是你我对这场双输的结局时不时地自省,好让我们一起揪出那个线头,解开这经年累月形成的一团乱麻。
只有这样的安排,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艾米送给尼克他老早就看上的一套Crane&Co.的定制信笺时,尼克会不解风情;因为只有在夜深人静,他才会放下男人的骄傲,对你说:“别以为我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味,但我并非在艾米的家中长大,我自有一个家庭,在我的记忆中,父亲送给母亲的最后一件礼物是一只熨斗,它摆在厨房的台面上,光秃秃的没有包装纸。” 你也许才能恍然大悟,那个看上去健忘的爱人,可能也如尼克那般心思——“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必须把你做过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记得分毫不差,借此来证明我对你的爱,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爱我们两人在一起的生活!”
你得以一窥精明强干的艾米在人后脆弱的一面——“我马上就要满三十二岁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对人动过真心了……我厌倦了不知良人是谁的日子,也厌倦了不知是否能得遇良人的日子”;你会心疼这样一个把婚姻看得通透的女孩——
“找个人嫁出去没那么困难,世上毕竟没有完美无缺的恋情……那些凑合着过日子的已婚人士把云雨之欢当做例行公事,把一起看电视当做夫妻对话,把丈夫一个人的唯唯诺诺当作夫妻间的相敬如宾……你一会儿要他往东,一会儿要他往西,这样只会让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要不然就让他积着一肚子怨气……因此我明白,不肯凑合是有道理的,但明白这一点并不能让我的日子好过多少”
——却还是在爱情面前选择了不顾一切:为了照顾尼克身患癌症的母亲和老年痴呆的父亲,她离开了亲朋好友,抛下了纽约大都市的安逸生活,随丈夫搬进了密苏里州的烂尾楼里,用全部家当帮助失业的尼克实现了开酒吧的梦想。真正的勇者,不就是那些看清生活的本质,却依然可以用力去活的人吗?就连尼克也曾坦诚地说,“艾米总是爱得太用力,我则永远永远也抵不上她付出的心意”。
最终,尼克和艾米的婚姻中没有人是赢家:一个想要对方的命,一个谋杀了对方的灵魂。
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我们竟然走到了这一步,而是我们究竟是如何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这一步。那些漫长岁月里不经意间播下的怨恨的种子,才是感情的致命伤。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八):消失的爱人:一种洪水灭顶般的浪漫
一口气读完了《消失的爱人》,放下书本后很久依然为女主的手段倒吸一口凉气,蛇蝎美人不过如此。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则各有各的不幸。
小说讲了一个从小在媒体注视下长大的“小魔女”艾米在结婚五周年的当天离奇消失的故事,事件迅速发酵成了全民焦点,丈夫尼克和艾米父母极力寻找,然而,艾米留下的日记本,木棚里的礼物......种种迹象都将矛头指向了丈夫尼克,而这背后,隐藏了妻子艾米一个缜密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心布局。
为什么艾米要这样对待自己的丈夫?这背后是艾米对失控的生活的愤怒反击。艾米和尼克婚前是一对幸福的恋人,艾米聪慧美丽,尼克浪漫体贴。步入婚姻殿堂之后,爱情的烟火变成了生活的柴米油盐,经济萧条让两人失去工作,财政困难成了两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尼克花心、不求上进的缺点也暴露出来,这一切让艾米产生了一种失控与绝望感。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多数人的婚姻生活中都会存在,只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包容,忍不了就分道扬镳。但艾米选择一条反常的道理,她是全美国人眼中漂亮成功的amazing Amy,所以她绝地反击,一步步精心设计,不惜杀人,要让生活成为自己满意的样子,将尼克改造回自己心中满意的丈夫,并且永远牢牢的控制住尼克。
“因为我就想要他,就要那个他装出来的男人......女人就爱这样的男人......我就希望我的丈夫那副模样,当初我嫁的就是这样的男人,我就该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艾米说。
而小说不仅限于对婚姻的探讨,为什么艾米有这样强的控制欲?或许可以从艾米的成长经历里一窥这样性格的形成。她从小是小明星,为了自己的形象要非常听话有教养,父母为她设定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化人格。但是那不是真实的她,所有人爱的都是那个乖巧甜美的艾米,艾米的内心深处缺乏爱和安全感,所以形成了人前温柔优雅,实质却敏感患得患失的双重性格。
所以她看不上富二代戴西,因为她讨厌陷入这种被安排好的精英生活中。当艾米遇到那个来自中西部的有些憨厚温和的尼克之后,彻底被迷住了,这也可以说是对被自己被安排的生活的叛逃,对她父母的控制的叛逃。她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这场婚姻,希望得到丈夫尼克所有的爱和关注,当尼克的表现与她的预期不符时,心理扭曲的艾米选择通过各种手段让丈夫重新回到她的掌心中。
“我为你杀过人,你会找到一个好女孩,但你还是会心心念念记挂着我,你会觉得万事都不如意,归根到底我们都是贱人,而我就是那个成就你,把你打造成男人的贱人。”艾米彻底看透了尼克。而尼克一方面恐惧着这个蛇蝎毒妇,又不得不从心底承认艾米是一味毒药,但是无法想象缺了她的世界。如果没有艾米和他唱对手戏,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太了解对方,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他们对彼此的了解。
“This is marriage.”艾米冷笑,一语道破。
这就是婚姻。所有的婚姻都是一场冗长的话语权之争,比钱钟书所言的“婚姻就是围城”来的更加真实刺骨,不知道多少人看完这本小说之后会对婚姻望而却步了。
艾米和尼克不会离婚,他们就像是一个病态入骨的莫比乌斯环,是喂对方喝下毒药的堪称匹配的对手,无论给彼此带来多少痛苦都无法分开,原来爱情的悲剧并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彻底的冷漠,是带着面具继续演下去。这种高段位的相爱相杀,是一种洪水灭顶般的浪漫,一般人遇不到,也承受不来。但读一读这本小说,总能从里面得到一些经验教训。
除了对婚姻与人格的探讨,本书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点,就是大众媒体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紧追不舍、煽风点火,这个故事就没有存在的基础。艾米正是巧妙的利用了媒体的炒作,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让尼克背负压力成了聚光灯下的罪人。艾米的信用度比任何人都高,迫于舆论的压力,警察没有再调查艾米是否是杀人凶手,那个死者成了可怜的冤死鬼,而艾米还是那个人人喜欢的艾米。当接受媒体采访时,尼克要伪装出爱护妻子,忠其一生的样子,否则尼克将永远背上让人唾弃的负心汉的罪名无法翻身。
当大众媒体失去了理性,偏向了艾米这样的恶人,那些真理与正义就难以伸张。仔细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媒介审判也并不少,被谎言混淆视听,真相永远无法浮出水面。
一本600多页的书,描绘的是艾米和尼克的婚姻困境,是一个关于自我毁灭和试图重建的故事。而他们的困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经历过的,1000个人,总能从这本书里读出1000种滋味。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九):消失的爱人:一种洪水灭顶般的浪漫
一口气读完了《消失的爱人》,放下书本后很久依然为女主的手段倒吸一口凉气,蛇蝎美人不过如此。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则各有各的不幸。
小说讲了一个从小在媒体注视下长大的“小魔女”艾米在结婚五周年的当天离奇消失的故事,事件迅速发酵成了全民焦点,丈夫尼克和艾米父母极力寻找,然而,艾米留下的日记本,木棚里的礼物......种种迹象都将矛头指向了丈夫尼克,而这背后,隐藏了妻子艾米一个缜密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心布局。
为什么艾米要这样对待自己的丈夫?这背后是艾米对失控的生活的愤怒反击。艾米和尼克婚前是一对幸福的恋人,艾米聪慧美丽,尼克浪漫体贴。步入婚姻殿堂之后,爱情的烟火变成了生活的柴米油盐,经济萧条让两人失去工作,财政困难成了两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尼克花心、不求上进的缺点也暴露出来,这一切让艾米产生了一种失控与绝望感。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多数人的婚姻生活中都会存在,只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包容,忍不了就分道扬镳。但艾米选择一条反常的道理,她是全美国人眼中漂亮成功的amazing Amy,所以她绝地反击,一步步精心设计,不惜杀人,要让生活成为自己满意的样子,将尼克改造回自己心中满意的丈夫,并且永远牢牢的控制住尼克。
“因为我就想要他,就要那个他装出来的男人......女人就爱这样的男人......我就希望我的丈夫那副模样,当初我嫁的就是这样的男人,我就该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艾米说。
而小说不仅限于对婚姻的探讨,为什么艾米有这样强的控制欲?或许可以从艾米的成长经历里一窥这样性格的形成。她从小是小明星,为了自己的形象要非常听话有教养,父母为她设定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化人格。但是那不是真实的她,所有人爱的都是那个乖巧甜美的艾米,艾米的内心深处缺乏爱和安全感,所以形成了人前温柔优雅,实质却敏感患得患失的双重性格。
所以她看不上富二代戴西,因为她讨厌陷入这种被安排好的精英生活中。当艾米遇到那个来自中西部的有些憨厚温和的尼克之后,彻底被迷住了,这也可以说是对被自己被安排的生活的叛逃,对她父母的控制的叛逃。她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这场婚姻,希望得到丈夫尼克所有的爱和关注,当尼克的表现与她的预期不符时,心理扭曲的艾米选择通过各种手段让丈夫重新回到她的掌心中。
“我为你杀过人,你会找到一个好女孩,但你还是会心心念念记挂着我,你会觉得万事都不如意,归根到底我们都是贱人,而我就是那个成就你,把你打造成男人的贱人。”艾米彻底看透了尼克。而尼克一方面恐惧着这个蛇蝎毒妇,又不得不从心底承认艾米是一味毒药,但是无法想象缺了她的世界。如果没有艾米和他唱对手戏,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太了解对方,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他们对彼此的了解。
“This is marriage.”艾米冷笑,一语道破。
这就是婚姻。所有的婚姻都是一场冗长的话语权之争,比钱钟书所言的“婚姻就是围城”来的更加真实刺骨,不知道多少人看完这本小说之后会对婚姻望而却步了。
艾米和尼克不会离婚,他们就像是一个病态入骨的莫比乌斯环,是喂对方喝下毒药的堪称匹配的对手,无论给彼此带来多少痛苦都无法分开,原来爱情的悲剧并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彻底的冷漠,是带着面具继续演下去。这种高段位的相爱相杀,是一种洪水灭顶般的浪漫,一般人遇不到,也承受不来。但读一读这本小说,总能从里面得到一些经验教训。
除了对婚姻与人格的探讨,本书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点,就是大众媒体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紧追不舍、煽风点火,这个故事就没有存在的基础。艾米正是巧妙的利用了媒体的炒作,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让尼克背负压力成了聚光灯下的罪人。艾米的信用度比任何人都高,迫于舆论的压力,警察没有再调查艾米是否是杀人凶手,那个死者成了可怜的冤死鬼,而艾米还是那个人人喜欢的艾米。当接受媒体采访时,尼克要伪装出爱护妻子,忠其一生的样子,否则尼克将永远背上让人唾弃的负心汉的罪名无法翻身。
当大众媒体失去了理性,偏向了艾米这样的恶人,那些真理与正义就难以伸张。仔细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媒介审判也并不少,被谎言混淆视听,真相永远无法浮出水面。
一本600多页的书,描绘的是艾米和尼克的婚姻困境,是一个关于自我毁灭和试图重建的故事。而他们的困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经历过的,1000个人,总能从这本书里读出1000种滋味。
《消失的爱人》读后感(十):消失的爱人:一种洪水灭顶般的浪漫
一口气读完了《消失的爱人》,放下书本后很久依然为女主的手段倒吸一口凉气,蛇蝎美人不过如此。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则各有各的不幸。
小说讲了一个从小在媒体注视下长大的“小魔女”艾米在结婚五周年的当天离奇消失的故事,事件迅速发酵成了全民焦点,丈夫尼克和艾米父母极力寻找,然而,艾米留下的日记本,木棚里的礼物......种种迹象都将矛头指向了丈夫尼克,而这背后,隐藏了妻子艾米一个缜密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心布局。
为什么艾米要这样对待自己的丈夫?这背后是艾米对失控的生活的愤怒反击。艾米和尼克婚前是一对幸福的恋人,艾米聪慧美丽,尼克浪漫体贴。步入婚姻殿堂之后,爱情的烟火变成了生活的柴米油盐,经济萧条让两人失去工作,财政困难成了两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尼克花心、不求上进的缺点也暴露出来,这一切让艾米产生了一种失控与绝望感。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多数人的婚姻生活中都会存在,只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包容,忍不了就分道扬镳。但艾米选择一条反常的道理,她是全美国人眼中漂亮成功的amazing Amy,所以她绝地反击,一步步精心设计,不惜杀人,要让生活成为自己满意的样子,将尼克改造回自己心中满意的丈夫,并且永远牢牢的控制住尼克。
“因为我就想要他,就要那个他装出来的男人......女人就爱这样的男人......我就希望我的丈夫那副模样,当初我嫁的就是这样的男人,我就该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艾米说。
而小说不仅限于对婚姻的探讨,为什么艾米有这样强的控制欲?或许可以从艾米的成长经历里一窥这样性格的形成。她从小是小明星,为了自己的形象要非常听话有教养,父母为她设定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化人格。但是那不是真实的她,所有人爱的都是那个乖巧甜美的艾米,艾米的内心深处缺乏爱和安全感,所以形成了人前温柔优雅,实质却敏感患得患失的双重性格。
所以她看不上富二代戴西,因为她讨厌陷入这种被安排好的精英生活中。当艾米遇到那个来自中西部的有些憨厚温和的尼克之后,彻底被迷住了,这也可以说是对被自己被安排的生活的叛逃,对她父母的控制的叛逃。她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这场婚姻,希望得到丈夫尼克所有的爱和关注,当尼克的表现与她的预期不符时,心理扭曲的艾米选择通过各种手段让丈夫重新回到她的掌心中。
“我为你杀过人,你会找到一个好女孩,但你还是会心心念念记挂着我,你会觉得万事都不如意,归根到底我们都是贱人,而我就是那个成就你,把你打造成男人的贱人。”艾米彻底看透了尼克。而尼克一方面恐惧着这个蛇蝎毒妇,又不得不从心底承认艾米是一味毒药,但是无法想象缺了她的世界。如果没有艾米和他唱对手戏,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太了解对方,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他们对彼此的了解。
“This is marriage.”艾米冷笑,一语道破。
这就是婚姻。所有的婚姻都是一场冗长的话语权之争,比钱钟书所言的“婚姻就是围城”来的更加真实刺骨,不知道多少人看完这本小说之后会对婚姻望而却步了。
艾米和尼克不会离婚,他们就像是一个病态入骨的莫比乌斯环,是喂对方喝下毒药的堪称匹配的对手,无论给彼此带来多少痛苦都无法分开,原来爱情的悲剧并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彻底的冷漠,是带着面具继续演下去。这种高段位的相爱相杀,是一种洪水灭顶般的浪漫,一般人遇不到,也承受不来。但读一读这本小说,总能从里面得到一些经验教训。
除了对婚姻与人格的探讨,本书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点,就是大众媒体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紧追不舍、煽风点火,这个故事就没有存在的基础。艾米正是巧妙的利用了媒体的炒作,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让尼克背负压力成了聚光灯下的罪人。艾米的信用度比任何人都高,迫于舆论的压力,警察没有再调查艾米是否是杀人凶手,那个死者成了可怜的冤死鬼,而艾米还是那个人人喜欢的艾米。当接受媒体采访时,尼克要伪装出爱护妻子,忠其一生的样子,否则尼克将永远背上让人唾弃的负心汉的罪名无法翻身。
当大众媒体失去了理性,偏向了艾米这样的恶人,那些真理与正义就难以伸张。仔细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媒介审判也并不少,被谎言混淆视听,真相永远无法浮出水面。
一本600多页的书,描绘的是艾米和尼克的婚姻困境,是一个关于自我毁灭和试图重建的故事。而他们的困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经历过的,1000个人,总能从这本书里读出1000种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