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锦集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是一本由卫西谛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一):人不是因为弄清了一切的奥秘与原委才生活的
带我去别处,也告诉我身在何处
人不是因为弄清了一切的奥秘与原委才生活的,人是因为询问着、体察着、感受着且信且疑着才享受了生活的滋味的。不知,不尽知,有期待,所以一切才这么迷人。
即使是命运悲惨的烂人,一生中也该得到一朵红花
赤子之心,发乎于心,干脆利落,不被任何世俗左右
人生失意需要拥抱和聆听,像餐桌一样温暖的地方,坐一会吃一点东西,
生活就还不至于让那些不幸的人绝望。
人生像暗房,奇迹在时间中彰显
‘如果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爱情在于寻找。
关于背叛,每个人的记忆和无法忘却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二):电影中的人生百味
迷茫时候、心烦时候、无聊时候……总是喜欢看场电影,让自己沉浸在屏幕中的世界里忽悲忽喜,体验一种别样生活。坐在黑暗之中,仿佛现实的世界消失不见了。灯光总有亮起的一刻。那一刻,现实的世界再次出现。然而电影中体验的感觉还在脑中,自己多少有些不一样了,自己眼中的世界仿佛也有些不一样了。就像卫西谛在《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中说的那样:电影将我们带往别处,也告诉我们身在何处。
人生路上,我们都像个小学徒,在各自的旅途中成长着。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体验,但总体来说,轰轰烈烈者少,平平常常者多,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可生活是广阔的,于是我们多数人都爱电影,爱电影中展现给我们的多彩世界。在那里,我们体会、感慨、回味,把自己的五官感觉都调动起来,充分感受。这些感觉叠加到现实体验之后,变得更加丰富细腻,让我们把现实看的更清楚,心态变得更平和,也让我们学会更好的与生活相处。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三):一本久久未读的书
这本书是大概两年前买的,之前刚开始关注卫西谛,佩服他的“和电影生活在一起”项目,即一年中每天看一部电影和写一篇观影文字。当时觉得这样的任务就是自虐,他居然完成了。想着我都觉得痛苦和替他觉得有成就感。因为他是影评人,对电影和写作的喜爱就是他的爱好和工作,即使这样,每天都要输入和输出,也是太不容易坚持的一件事。后来知道他出了这本书,就买来看。但买完后并没真的看下去,因为里面写的大部分的电影我都没看过,所以文字读起来没有共鸣。
坦白讲,卫西谛的文字很普通,如果是没有看过那部电影的人,很难纯粹为文字吸引而读下去。他这样的文字放在现在的自媒体平台上还算优秀,但出书就会觉得过于单薄了。
这次拿起来仔细读是因为最近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写影评,写的有点自言自语。我想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写的,尤其是比较有经验的影评人。今天好好把这本书看了一遍,发现并不像想的那么糟。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写的还是很流畅的。对于观影体会,没有写成很刻板的结构,很多都是有感而发,不是为了写而写。这让我感触很深。好的文字应该就是这样。而这样的文字是需要靠时间积累和练习的。他的每篇文章字数也很适合,一般在4-6页,读起来不觉得啰嗦也不觉得过于简单。
总而言之,写过字才发现作者不好当。但从读者的角度,还是想看到更有深度和文采的文章。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四):最温暖的光,就来自生活的庸常
电影将我们带到别处,也告诉我们身处何处。真正教会我们生活的,仍然是生活本身。人要感受这个这个星球带来的一切,快速到达不是目的,比浮云还慢也无所谓。最温暖的光,就来自生活的庸常。这个世界也需要无用的东西啊,要是什么都有意义的话,不是叫人踹不过气来吗?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总有一天你会是对的难以置信,我活了一辈子,对人生却仍然知之甚少如果意识到要和某个人共度余生,那么我的余生能越快开始越好人生的选择大抵是如此的,看起来是我们选择了某种生活,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经过啦无谓的思考,然后随手一点而已。热爱什么样的食材,大概就是热爱什么样的生活吧爱看电影爱看影评的可入,其他翻都不要翻。
影评我一直觉得是极其隐私的东西,每个人的喜好,学识,观点不同,难免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但我就是爱看影评,特别喜欢看文邹邹的,能说会道的,特能瞎掰扯的,因为我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字,所以特别喜欢看别人妙语连珠。反正我就是喜欢看影评,这辈子都改不了了,就这么着。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五):那种正好用来佐酒的味道,就是人生的味道
首先要说,书名起得很好。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电影评论,而是借电影之名来谈论人生的随笔。每一篇文章,都不只是针对一部电影的讨论,而是把不同的电影——有时是电影和书,以及作者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探讨一个话题。不同的电影,就像是不同的素材,由作者这个匠心独具的大厨精心烹调出一道好菜。
这样的电影随笔,看起来很舒服,也让人受益良多。好的电影的确是可以教会我们人生的很多东西。我们在电影里看见别人的人生,从而增长了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跟书同名,“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这部分主要与成长、梦想、人生的抉择和困境有关。
第二部分:在爱情里,每个人都想被找到。“每个人都希望被找到”(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是《迷失东京》的宣传语。这一部分的文章当然都跟爱情有关。其中有一篇《我们都像马达一样寻找爱情》,写的是娄烨的《苏州河》。但是作者把自己的一段恋爱写了进来,电影剧情和真实的人生在这篇文章里真正的交融在一起了,让人看完之后觉得真切动人。
第三部分是跟食物有关的电影。”热爱食物,是热爱生活的方式。“作者通过电影里的食物来参透电影,观察人生。其中一篇写小津的《秋刀鱼之味》,我以为是最好的一篇。作者谈了小津的几部电影,谈了秋刀鱼这种食物的特点,最后点题的时候,他写道:那种有苦腥的味道,廉价的味道,正好用来佐酒的味道,就是人生的味道。
卫西谛先生的文笔很好,赋予洞见,语言平实而温暖。文章都不长,很适合每天花点时间读上几篇。而每一篇文章里的电影,也是一份高质量的私人影单。读完卫先生的书,再去找电影看。或者看完电影,再来读这样的文章,都是很适合的。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六):光影人生
因为一些原因,我看过的电影比较少,对于电影,也仅仅只是肤浅的认为只是剧情紧凑、看得过去就行的娱乐项目。而对于卫西谛来说,电影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因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影评人,多次担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他也是中国独立电影选片评委,而在此书之前,他早已出版了近十本影评集,包括曾是国内唯一的世界电影评论年鉴《电影+》系列丛书,他在1998年创建西祠“后窗看电影”论坛,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电影论坛。可以说,在观影界,卫西谛这个名字早已镶了金边,他对电影评优劣、观技法、谈立场、论思想,从每一帧画面里细细品味出真美,再以此为基础,附以个人见解,多年以来的评论受到众多影迷追捧而非谩骂,可见其鉴赏影评和文学能力之高。影评对于无时间观看所有电影和无精力一步一步鉴别“烂片”的观影大众来说可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近年来各大影视公司也了解到影评的作用而纷纷开始发展影评人成为“水军”,使影评成为宣传手段之一,在这样的当下,独立而客观的影评人的存在显得格为珍贵,卫西谛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影评人之一。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是卫西谛一本非影评作品,这本随笔集,从他的观影经历出发,讲他的故事,评他的人生,可以说,他是开始一步一步地从电影中走出来,走回到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中去,毕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是,我们人却是确确实实离不开生活的嘛。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叫卫西谛的人属于自己人生的“影评”。每一篇都是讲他的故事、他的经历,间或提及他看过的电影和书,每篇一个话题就这样和我们娓娓道来。从生活的意义、爱情乐观主义、追求自我、孤独、苦难、抉择、到美食、烹饪,他所看过的电影和书籍全部都融入到他的人生之中去。
他和我们谈生活、谈爱情、谈美食。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些动人的故事,全部被他翻出来再次细细品味,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路都不同,但是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人生、他人的故事,光影的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多彩,让我们可以领略到多彩的生活、美好的爱情、丰富的美食。。。正如卫西谛所讲的,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边学边行,所有看过听过的学会过的,终将成为我们的血肉。所以,让我们用心的去对待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精进吧。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七):人生不会告诉我们的事
好无聊啊。为什么我的生活如此平淡,为什么我如此平庸,为什么闪光灯从来没光顾过。是不是你也曾经如此的想?平淡如白开水的日子已经很厌倦,却没有机会改变,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越来越觉得生活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多姿多彩,越来越被这种单调压抑的透不过气,想要逃避却没办法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究竟那里才是自在的场所,找来找去才发现我们的根本还在原地。
时光如流水,相信你我都已不再是青春懵懂的年纪,我们已经开始了解生活的压力,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也都背负着自己的责任,成长的时光总是太快的溜走,十几二十几年的重复生活已经让我们感到厌倦,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每当看到网络上多姿多彩的世界,甚至是周围朋友们争相晒出的美好,愈发觉得自己生活平庸,正如别人说的现代人越来越浮躁,生活越来越有戾气。也许你会抱怨自己的家庭平凡,但是却没有想过自己为这个平凡的家庭做过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了汲取,从来没有想过付出也是我们的责任,即使这样,这个平凡的家庭还是把你养育成人,这个平凡的家庭给你的关爱一点也不比别人少,这些关爱,不管是来自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是你平凡生活里最温暖的光。
你我都是生活中的梦想家,想要飞到梦中的婚礼乌托邦理想国。但是梦想没有翅膀,不要总在做梦中渡过自己的青春。有句话叫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在坟墓里创作的梦想只能是镜花水月,你是选择在被窝里做梦还是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筑梦,都是自己的选择,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不要抱怨梦想的光太暗。梦想家不需要过去和未来,我们知道对我们最重要的是把我现在,学校里、家里已经听到过太多次,但是从来也没听到心里去,所以还是梦想着未来,遗憾着过去,抛弃了现在。
当我们成长以后,没有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偶然的怦然心动,开始幻想爱情的美好。年轻的我们想的太过简单,不知道是应该定义为纯粹还是考虑不周,爱情很多时候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遇见那个对的人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很多人错的人也没遇见过一个。当我们自怨自艾抱怨未来的那个人在哪里的时候,又忘了生活教给我们的教训,与其站在那里傻傻等待,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雕塑自己的身上,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以后,站在更高的山顶,给正在走向你的人最鲜艳的光。
我们都是生活的学生,人生教育我们的成长也不应该是徒有其表,其中教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想要获得更多,就把自己塑造的更强大。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八):逆旅人生,何不放空?
拆包装后大致翻了一下,看到满篇的电影名,毫不犹豫地将其归类为影评集。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书里都是几十部电影浓缩的精华,而电影,又是一段微观的人生,恍然间,我手里便集聚了很多段人生,怎能不沉甸甸?
以前没看过影评集,书里的很多电影也并没有欣赏过,和书的作者一对比,顿觉自己是个俗人,书里评论了那么多经典的电影,我看过的竟然两只手就数得过来。因此,打算写书评的时候心里是发虚的,毕竟要评论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心中总是没底且不安的,害怕自己离班门弄斧都有很大的距离,毕竟我对电影的了解,远远比不上作者。
然而仔仔细细一篇篇文章翻下去,发现在严格意义上,电影并不算这本书的主角,如书名所言,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不论是书里,还是现实中,人生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书中的每篇小文,几乎都以电影引出一个颇为宏达的关于人生的命题,从《苏州河》里成为神话的爱情,到《饮食男女》里“星期天晚餐”式的亲情;从《骄傲》里同性恋者和煤矿工人展现出的勇气,到《花火》中北野武扮演者所怀有的赤子之心。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和大学室友们各种天马行空的对话,想起以前一群女孩儿故作高深地谈论着这些人生的宏大命题,叽叽喳喳,但最后可能还是会回归到每个人心里的那个“他”。
作者谈到《花火》,所配的标题是“最洒脱的人生来自赤子之心”,看完影评,忍不住去看了电影,色彩果然绚丽,默默看下去,很难想象导演北野武是出于何种心境在拍电影。电影刚刚开始播放,我就先入为主地带着卫西谛对电影的深层解读,想到电影里的冒险,最后的死忙,慢慢地看着一帧帧画面迅速闪过,此时我好像是一位已知晓未来的先知,好像留住电影中间那段极富温情的时光。然而,正如“花火”所预示,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死忙。当影片的最后结束于两声枪响,我心里空落落的,不知所措。毕竟这般洒脱的人生,总是离我很远。
上学时,总认为应当如此洒脱,才不负生而为人,但工作后,我却妥妥地变成了一个“俗人”。毕竟心里曾经的远方,只能在梦里神游,有时还会被房东的电话吵醒。生而为人,我也想洒脱,但每每想到日渐老去的父母,以后嗷嗷待哺的小孩,又无法张开双臂去飞翔。但赤子之心,希望可以永存。
也许,我们的生活总是有很多磕磕绊绊,但电影让我们在人生逆旅中暂时放空了自己,去更好地理解生命。如书中所言,“电影将我们带往别处,也告诉我们身在何处”。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九):我们的选择
这并不是一篇完全意义的书评,只是看完这本书,想到我自己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感悟。
这本书是作者卫西谛的一部人生随笔集,透过电影看人生。然而,书中提到的电影我了解甚少,但不可否认,最令人深思的电影大都来自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
书中有一句话很打动我,“电影将我们带到别处,也告诉我们身在何处。”这也是电影的奇妙之处,它能照见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内心。
每次看《肖申克的救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自由,希望,信念,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里讲,体制化,一开始你恨它,它剥夺了你的自由,接着你会慢慢的习惯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
对于体制化,我更喜欢这样的表述,它就像你走进地铁时面临的选择一样。你可以走扶梯,也可以走楼梯。选择走扶梯时,扶梯会带着你往前走,相对轻松省力,但扶梯的速度是固定的,每个人的位置、顺序也是相对固定的。选择走楼梯时,则走得辛苦费力很多,但如果你体力状态好,又努力地往前赶,调整位置的机会比较大。
当初毕业时,我们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还是体制外的工作?也许在我们的印象中,体制内代表着稳定、安逸,体制外代表着竞争、拼搏。钱钟书先生说,婚姻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其实体制也是这样一座围城,作为一个在体制内工作的人,听到看到感受到很多关于它负面的东西,但有人说“体制内就是一份报纸一份茶、或者就是僵化黑暗”,这样的论调也着实过于偏激。
之前,和一个在不同体制内工作的朋友聊天,我们对于体制,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体制带给我们的安逸,似乎已经习惯了体制带给我们的按部就班。虽然也有很多人喊着要“离开体制”,但其实,真正禁锢自己的不是体制,是人心。要保持随时能离开体制的能力必须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一种选择。
同样,毕业时,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选择,是小城市的一间房还是大城市的一张床,我更倾向于把它归结于对于未来是选择幸福和还是精彩。每一种生活都有酸甜苦辣,究竟选择那一种,要看你自己的偏好和胃口了。
书中说,电影让我们的视线不必受限于当下,但是真正教会我们生活的仍是生活本身。对于未来有怎样的选择,也许只有生活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们一起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读后感(十):我们对电影,要的太多了
看完《一念无明》,感觉非常愤恨,不是作品的问题,电影极好,是自己进入的那场观众素质堪忧。有所谓“脑残粉”一直在屏摄余文乐,也有大开手机玩游戏与大声吃喝者。
回家后在微信上与朋友聊,依旧愤懑,有人劝:别想太多,影迷是有原罪的。
我们想要专注地进入电影的世界,想要成为光影的俘虏,我们确实“有罪”,我们不能要求世间每一位都懂得影迷对佳片奉若神明的心。
也时常反思另一种极端:有时候我们对影片苛责地过深,进入学究的境地,甚至不惜“拉片式”地观察每一帧,指摘评判。当然,就督促艺术进步的角度而言,无可厚非,但当过多的人都来做这样一件事,是不是我们的心态已经有些扭曲?
一定有一种更健康地享受电影的方式,既不亵渎,也不强求。
老实承认自己陷于文艺青年的清高光环多年不是什么坏事,这样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认识到商业大片是“无罪”的时刻,更显得震撼。
可能是漫长的叛逆期拖累了心智成熟,成年后重新和父母一起看电影,竟然已经是3D IMAX时代。第一次帮他们戴3D眼镜,预先解释好IMAX的效果和配套音响的特质,在他们身边略带紧张地坐着,大银幕开始倒数十秒,他们发出轻微的赞叹……放映结束从影厅出来,我随口问了一句“好看吗”,竟然引得母亲愣了一会儿,她说:“以后都要一起看这样的电影。”
忽然心头波动,一件这么容易做到的事,我拖到今时今日。看电影,这件我从前觉得只能独享,或必须要与志趣相投者才能分享的“高雅活动”,在父母享受完大片的那个当下,被彻底改写。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常常会想: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看待电影。
当然会非常非常喜欢《陆上行舟》的疯狂,在热带雨林里建造歌剧院这样的狂妄,不是过着庸常日子的人能够想出来的孤绝。但可能更多人会和卫西谛一样,对山田洋次的这段话久久难忘:
浪人一人走在路上,几乎所有的人都骑马。快速到达不是目的,比浮云还慢也无所谓。因为浪人要感受这个星球所带来的一切。
更多的人,大约都更向往浪人,或者就是浪人本身。成为不了《1900》里的海上钢琴师,甚至也没有《刺客聂隐娘》里面对过往的决绝与勇气,我们之中的多数,可能也就只是堕入《土拨鼠之日》的重复生活,可能就是不愿醒来的《楚门的世界》。但即便如此,电影,还是可以帮助我们,活下去。
卫西谛的这本书,虽然是谈电影,但更多的,确实是在谈生活本身,像是黄昏向晚,天边的云犹如一只大手,你以为那只是与光影嬉戏,其实它轻轻拢下,覆盖人间。
假如我们也能够这般温柔,像面对寻常那样面对电影——当然,是面对那些真正的电影——可能我们会在对其内涵的精读与爬梳之后感到疲惫,感到需要靠在这些作品编织成的沙发上歇一歇脚。有时候电影的意义在于技巧,更在于情感,要是在每一帧里都标上辅助线去读解,那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而非艺术佳片。
和电影和解吧,像和不理解自己的路人挥别一样,像不在商业与文艺之间生硬地划上“三八线”,像拥抱被丢弃的玩具,像书里援引萨缪尔·约翰逊在《漫步者》里的话:“几乎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试图表现出某种自己并不具备的品格,或赢得某些自己无法享有的喝彩上。”我们为何要苦苦地自我折磨,而非徜徉其间,攫取光亮呢。
我们自然也需要许多严谨的学术的书去学习电影知识,但这一本从情感维度探入电影内部,并拽出神经组织,接通目下生活轨道的书,可能是你的案头与枕边,正需要的。